中国地质博物馆是国际上久负盛名的地学博物馆,位于北京西四路口西南侧,建筑面积11000多平方米,展出面积7500平方米,馆藏标本数十万件,是亚洲最大的地学博物馆。该馆历史追溯到1916年,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之一。2008年5月,被授予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一、历史沿革
中国地质博物馆早期事业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为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中国最早的一批地质学者,历经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标本陈列室、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地质矿产陈列馆、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地质矿产陈列馆(南京)、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陈列室、资源委员会矿产勘测处陈列室等阶段,前期以北平的丰盛胡同3号为基地,后因战乱陈列馆一部分迁至南京珠江路942号(现700号)。在早期阶段(1916-1949年),地质陈列馆(室)的规模较小,主要作为地质从业人员学习、研究之用,几经战乱损毁,馆藏损失较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地质博物馆建设。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
实现了地质工作的统一领导后,首先把设在南京的几个陈列馆(室)集中到珠江路,把南京地质陈列馆加以扩充和改造,使之成为新中国地质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基础。
1952年秋季,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成立,同时建立了全国地质陈列馆的组织机构。1953年1月,李四光部长签署任命高振西为全国地质陈列馆馆长,并决定将陈列馆领导机构由南京迁回北京,把设在南京的地质陈列馆改为全国地质陈列馆南京分馆。同年3月,地质部发起“十万标本进北京”大规模标本征集活动,地质陈列馆馆藏量迅速增加。
1956年,地质部决定在北京西四建立一个规模较大的全国地质陈列馆新馆。1958年,馆大楼落成,地质陈列馆更名为地质博物馆。地质博物馆的建筑面积达到11000平方米,规模宏大,至今仍是北京西四地区的标志性建筑。1959年10月,新馆对社会开放,陈列面积3900平方米,分基础地质、地层古生物、矿床和勘探技术、区域地质四个部分,陈列展品2万余件,参观路线长约1500米。地质博物馆的建成与开放,标志着我国地质博物馆事业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阶段,1986年地质博物馆正式更名为中国地质博物馆。
二、办馆方向
中国地质博物馆现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肩负普及国土资源知识、展示国土资源工作重大成果的任务,是国土资源事业的“窗口”。在新时期,该馆坚持“以科普为中心,以典藏为基础,以科研、开发为两翼”的办馆方针,履行标本收藏、科学研究、社会教育三大职能,不仅具备现代博物馆所共有的收藏、研究、教育三大传统功能,而且富有时代特色,融科普、学术交流、教学、观赏、休闲于一体,社会影响日益广泛。
2000年12月,中国地质博物馆在国家支持下,开始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修缮改造工程和数字化工程建设,确立了“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建设目标,调整了发展思路和对外开放的格局,以创新的精神重建陈列展览,2003年下半年对社会重新开放。作为一流的现代化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越来越成为我国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所向往的知识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