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怀孕后,朵朵妈总觉得心里不踏实。给朵朵姥姥打电话,朵朵姥姥劝她说:“要当妈妈了,就和以前没宝宝的时候不一样,得为孩子着想,不能只想着自己了,更不能由着性子来,一切要以胎儿为先。”可是,朵朵妈总觉得对肚子里的孩子无从着手,不知道该如何对孩子好。说是要胎教,却又怕自己做得不对。她只能从朵朵爸那里找安慰,好在朵朵爸还是比较有主见的,慢慢地安抚朵朵妈,帮她调整心态。
误区一:胎教做好了,宝宝长大一定是神童
每位爸爸妈妈的最大心愿,就是希望宝宝能成为健康向上的好孩子。但是,准爸爸准妈妈一定要知道:提倡胎教,并不是因为胎教可以培养神童,而是因为胎教可以发掘个体的素质潜能,让每个胎宝宝的先天遗传素质获得最优秀的发展。如果胎教能与出生后的早期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宝宝将会更加优秀。
误区二:胎教就是给胎儿听音乐
许多准爸爸准妈妈认为胎教就是让孕妇和胎儿一起听音乐,有的听古典音乐,有的为使孩子个性开朗而选择听摇滚乐,有的甚至听流行歌曲、京剧。其实孕期适当听音乐是正确的,但要讲究内容和方法,如选择适当的音乐和听音乐的时间,注意音频的高低及音量的大小。
此外,胎教还包含其他很多方面的内容,如:运动胎教、精神胎教、手工美术胎教、语言胎教、灯光胎教、数量胎教、环境胎教等。
误区三:胎教就是教胎儿唱歌、说话、算算术
胎教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教胎宝宝唱歌、识字、做算术,而是通过各种适当的、合理的信息刺激,促进胎宝宝各种感觉功能的发育成熟,为出生后的早期教育即感觉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其实,凡是对胎宝宝有益的事情都可以归入胎教的范畴。大到怀孕前的准备、环境的改善、情绪的调节,小到听音乐、散步、和胎宝宝说悄悄话,这些都是胎教的内容。
误区四:胎儿没有意识,胎教也不会有作用
有人不了解胎儿的发育情况,不了解胎儿的能力,认为胎儿没有意识,根本不可能接受教育,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研究证明,胎儿4个月时就已经具备了全方位的感知觉能力,即具备了受教育的“能力”。但这里所说的“教育”,不同于幼儿园和学校“教育”,而是主要根据胎儿各时期的发育特点,有针对性地、积极主动地给予各种信息刺激,促进胎儿身心健康发育,最大限度地发掘胎儿的智力潜能,为宝宝出生后的早期教育奠定基础。
胎教实施过程中的三大注意事项
第一,胎教要适时适量。要观察了解胎儿的活动规律,一定要选择胎儿觉醒时进行胎教,且每次不超过10分钟。
第二,胎教要有规律性。每天要定时进行胎教,让胎儿养成规律生活的习惯,同时也利于出生后其他认知能力的发展。
第三,胎教要有情感交融。在实施胎教的过程中,准妈妈应集中注意力,完全投入,与胎儿共同体验,达到与胎儿的身心共振共鸣,这样有助于建立起最初的亲子关系,也有利于胎儿和准妈妈自身的身心健康。
误区五:胎教从怀孕后开始
一旦得知怀孕,许多准爸爸准妈妈就会非常高兴地开始多方面的准备工作,如加强营养、定期检查、适当运动等。应该说这些都是有益的,但准爸爸准妈妈们更应该知道:真正的胎教应该从怀孕前甚至是婚前开始,如进行婚前检查,了解生理功能;婚后在计划怀孕前选择理想的受孕季节和时间,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不良因素的影响;考虑职业、工作环境对受孕和胚胎发育的影响等。
误区六:胎教不需要有计划
准妈妈和胎宝宝是“一心同体”的,如果准妈妈的生活不规律,胎宝宝也不会有很自然的生活节奏,因此,制订一个妊娠期间胎教的总计划是非常必要的。准妈妈应该每天合理、有规律地对胎宝宝进行胎教,以培养宝宝良好的生活规律。
误区七:胎教只有准妈妈可以做
胎教不是准妈妈一个人的事,要靠家庭全体成员共同进行。特别是准爸爸,首先应帮助准妈妈稳定情绪,注意自己的言语,不能和准妈妈吵架,多关心体贴准妈妈。此外胎宝宝更容易接收低频声音,他们更喜欢听爸爸的声音,因此,准爸爸最好能每天定时,特别是睡觉前和准妈妈一起给胎宝宝抚摸、对话、唱歌、呼唤他的名字,以尽母育父爱的义务。
在胎教过程中,家里的其他成员也很重要,因为胎教是为了让准妈妈有个好心情,而情绪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与之关系亲密的人的态度。除了准爸爸,婆婆是和准妈妈关系最亲近的人,她对准妈妈的态度直接影响准妈妈的情绪。比如说,婆婆天天喊着要孙子不要孙女,不用说听听胎教音乐,就是把最好的乐队请到家里去演奏,准妈妈也不会有什么好心情。
温馨提示:
胎儿喜欢准爸爸
美国的优生学家认为:胎儿最喜欢爸爸的声音、爸爸的爱抚。当妻子怀孕后,丈夫可隔着肚皮经常轻轻抚摸胎儿,或与胎儿对话,胎儿能作出积极反应。也许是因为男性特有的低沉、宽厚、粗犷的声音更适合胎儿的听觉功能,也许是因为胎儿天生就爱听父亲的声音,总之,胎儿对爸爸声音会表现出更积极的反应,这一点是母亲无法取代的。
注: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爱华母婴知识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