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不少高校在某些专业招生时对女生分数要求比男生高,此举体现了性别歧视还是弱势补偿,没有经过科学考证,甚至不够公开透明的差别待遇,能否体现设计者良好初衷——
高招分数“一头沉” “女高男低”是善意?
2012年高招工作尚未结束,有关高招是否公平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焦点集中在录取分数线的男女分数有别以及限制男女比例。
今年中国人民大学首次在提前批小语种录取时,北京地区文科的男生分数线为601分,女生分数线为614分。南京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编导男生最低录取线509分,女生518分。还有媒体报道,各高校在粤提前录取一本院校第一志愿投档分数线,其中多个院校分男女划线,女生线最多高于男生44分。
其实,关于高招某些专业男女有别的做法,并不是肇始于今年,2005年,媒体首次曝光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小语种专业招生分数线男女有别的多年“潜规则”。
高校某些专业录取分数线男女有别,触动了人们的敏感神经。此举体现了性别歧视还是弱势补偿,没有经过科学考证,甚至不够公开透明的差别待遇,真的能体现设计者良好初衷么?
性别歧视还是弱势补偿
孩子尚在读高一的家长卢辛行忧心地对记者讲到,“现在是一些报考小语种等专业的优秀女孩失去机会,英语、中文等文科专业也有女生占绝大多数的现象,以后是否也要限制这些专业的性别比?我的女儿高考时会不会遭遇这种不公?”
在记者采访中,秉持这一观点的人占了大多数,认为小语种等专业分数男女有别涉及性别歧视,是在制造不公。
近日,我国第一个以媒介与性别平等为关注领域的民间组织妇女传媒监测网络发表文章《好反是错?——从高校分性别划线看男权布局》,指出“限招女生没有合理依据,不过是人为歧视”,“高校招生是竞争性体制,但这是人与人的竞争,不是男与女的竞争。限招女生却将焦点主观集中在性别,通过人为操作挑起性别竞争,又扮演倾向于男性的裁判,这是制造性别冲突,不利于两性和谐。”
7月9日,长期关注性别平等的公益人士吕频向教育部申请信息公开,询问2012年的高考招生中教育部批准了哪些高校的哪些专业可以限制男女生录取比例?依据是什么?
曾代理多起反歧视诉讼的公益律师黄溢智指出,依据中国加入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和我国的教育法,高考招生中的性别限制属于国家应该消除的歧视性做法。高校招生应坚持公正原则,分数线不应该基于性别予以区分。对于高校的此类招生行为,作为行政管理机关的教育部应该负起监管责任。
与涉及性格别歧视观点相反的,为此举叫好,认为“弱势补偿”的声音也不在少数。
有学者指出,对于教育弱势群体来说,仅仅强调平等对待、机会均等并不能完全实现教育公平,必须额外地进行一些“弱势补偿”。招生分数线“男女有别”饱含制度善意。坚持“性别分析”,践行弱势补偿原则,和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并不矛盾。一方面,招生机构要进一步提高“男女有别”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坚持程序正义;另一方面,公众应摘掉“有色眼镜”,对分数线“男低女高”进行理性解读。
一头倾斜的调节杠杆
谈到高校为何在女生占优势的专业上青睐男生,北京一所外国语大学的老师对记者表示,自己所带班级,每届男生只有寥寥数位,但是在找工作时比女生容易得多,在外交工作人员、翻译等岗位用人单位更青睐男生。
事实的确如此。近几年,一些高校男女比例失调严重,有些外语外贸类高校的女生比例远超男生,甚至有些班级出现“清一色”的局面。不过,女生多的专业,女生却没有凸显过多的就业优势。
有关人士认为,有些专业女生过多,使学校和班级内阳刚不足。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出于学生毕业后就业的考虑,接收单位普遍欢迎男生,女生就业相对困难。此外,学科可持续发展也是原因之一。
正基于此,一些高校出台“合理调配”的制度干预,这不仅包含对当下教育现状的思索,更出于就业现实的考量。
对此,妇女传媒监测网络表示,“对歧视性的就业需求,高校应该与学生一起抵制,而不是自动接受,更不应进一步将就业歧视前延到教育领域,通过教育歧视迎合助长就业歧视”。
一些高校出于各种考量,出台这样一个以降分录取男生作为调节专业报考的杠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在男生不擅长领域中对其“弱势补偿”,不过,也招来另一种非议,为何没有在女生弱势的专业上出台类似录取方案。
在北京某理工大学读电子专业的研究生尹丽就对这一倾斜杠杆表示不解,“像我们学校偏重理工科,男生占了绝大多数。女生在理工科学习方面处于弱势是不争的事实,怎么不见有哪所学校在理工科录取时照顾一下女生?”
与语言类专业缺乏更多男生报考陷入同一窘境的,还有一些理工科专业少有女生问津,或者女生比例偏低等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些问题的解决,同样需要大学的管理者们换副脑筋,走出窘境。
2005年时,哈佛大学原校长劳伦斯·萨默斯曾在一次演讲中无意说了一句:“女性学理科天生不如男性。”这句话让他招致非议,也招来激烈批评,他不仅公开道歉,更表示在未来十年内将斥资5000万美元来提升女性在科学领域的地位。这也许能给我们提供有益的思考。
如果按照同分录取的标准,在一些特定专业领域男生或女生的弱势局面根本无法得到改变。承认男女之间的差别,其实也是一种起点公平的表现。但是,现在令很多人困惑的是,有些高校选择性地承认差别,调节杠杆向一头倾斜。
被夸大了的男孩危机
面对“女高男低的分数线”,人们在讨论是否涉及性别歧视,有损公正的同时,还有一个声音反复出现:这是“男孩危机”的又一面镜子。提高女生分数线、限制录取女生的做法,或许就是与此种观点一脉相通的制度设计。
男孩危机真的来了吗?到了需要制度善意给予特别救济的程度?
调查数据显示,上海市的中小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女生每一个科目的平均成绩几乎都高于男生。2006~2007年,拿到国家奖学金的学生中超过65%是女生;2010年,考上大学的女生数量比男生多33万。
甚至,在刚刚结束的高考中,江苏、广东、福建、云南、辽宁、吉林、天津、新疆、广西的文理科“状元”,全部被女生夺得。
这些数据似乎都在支撑着一个有力的结论:男生正在被女生全面超越。这也是近几年得到不少媒体和学者支持的一个观点。
不过,在“悬殊差异”面前,女生也不全然是获益者。离开象牙塔,迈入社会之后,女生的优势很快消失。许多单位还是偏向于招收男生,尽管现在毕业的女生已经越来越多。
许多学校在某些女生考分高的专业,通常在20%~40%的自主选择中“惠男抑女”,这已是圈内人众所周知的“合乎情理”的潜规则,也是未被公众所监督的教育不公正的客观事实。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徐安琪经调查发现,尽管女生入学率上升较快,但仍然显现出教育层次越高,女生比例越低的现象。2009年女生在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生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2.4%、48.9%、49.3和34.9%。许多女生考分高的专业(文科为主),都给予男生降低入学标准的优惠待遇。一些学校认为女生比例在50%以上就达到了性别平等(但实际上该专业的女生考分高于男生的占60%~90%),或借口女性死读书、创造性思维差、后劲不足、毕业分配难,甚至以学生宿舍中厕所等设置无法让更多的女生入住等各种理由限制或少招女生。
徐安琪指出:“我们不能只看到城市女孩在学业上的进步和优势,而忽略了她们同样是应试教育和性别角色刻板化的受害者。”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教授也曾讲到:“女孩子的所有优势,在大学生毕业的时候,几乎‘丧失殆尽’。用人单位或者明显或者含糊,表现出重男轻女的倾向。其中,除了对于女性需要经历生育、哺乳等事情外,往往体现出男性价值观支配下社会对于女孩子的总体认识与评价。所以,我说,需要拯救的不仅是男孩,女孩子同样需要拯救。”
有学者指出,没有经过科学考证,甚至没有足够公开透明的录取分数线女高男低,显然不是纾解高校一些专业男女比例失调的良方,公平公正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戕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