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同学赵。赵写得一笔好字,大学第一次班会,赵自我介绍,提及姓名时,他捏起粉笔刷刷在黑板上写下一句与之相关的古诗。那字清雅庄重,笔力道劲,举座震惊。
此后多年,赵以书法见长,从学生会的宣传干部变成单位的宣传骨干。据说,他给女友的信被准岳父看到,是一笔好字先赢得好感,后来才通过终审的。
又如,前同事秦。秦是位兢兢业业的编辑。
我最爱和秦逛街,概因她火眼金睛,擅长在街头小店满坑满谷的衣衫中选出精品。
曾对我说,分辨真正的外贸原单和仿制品的区别在于针脚。“外单要求3公分12针,仿制品一般都把针脚放大。”“日本的服装最讲究,不会露包缝线在外面……”
一日,我和朋友逛地坛书市。在旧书一条街溜达时,我无意间说起朋友手上拿的那本画册是“珂罗版”。“什么叫珂罗版?”他问。“就是玻璃版印刷。”我答。朋友不信我认识所谓的“版”,便抄起一旁的几本书,继续追问。“铅印”、“石印”、“木板刷印”……一连串术语从我口中蹦出,朋友惊为天人,“你真让人刮目相看!”
逛街时,我问秦:“你得花多少时间在外贸店,才能修炼成职业买手?”
秦大乐,表示“职业买手”的称呼太贴切,而后她透露,她的第一学历是中专,学的是服装设计。
(爱华阅读配图)
原来,买布料、做衣服、考察服装市场真的是她的本行。
饭局中,我遇到赵的妹妹。早听说,赵的妹妹在单位也是以书法闻名,“你家一定是书香门第。”我诚恳地说。“哪里,”赵妹妹笑笑,“家里世代刻碑,如果不是考上大学,我和哥哥或许还在刻碑。”
原来,所谓“武艺”都是经历赋予的技艺。许多技艺如密室的门,只要按对机关,便会自动弹出。经历多了,技艺多了,别人看来,自然认定你三头六臂。
这个周末,我在准备搬家事宜,女友弓来帮忙。不一会儿,她就反客为主,手起绳落,麻利地打了一个又一个包。她还炫技般一边打包一边说:“这是十字结”,“这叫井字结”……
我笑,“这么精于打包,莫非有过从业经历?”
弓一抹汗:“真说对了,我上大学时在书店打足两年工,打包是我的强项……”
我忽然想起,弓还在家给女儿的童书编码——她本科学的是图书馆专业,她给女儿做的裙子可与商场的媲美——她的父亲是裁缝。
嘿,只要有心,透过“十八般武艺”便能窥破、拼凑出一个人的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