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痣,鱼鳞痣也叫鸡眼,又称瘊子,专业上叫做“寻常疣”(是民间对丝状疣、跖疣、指状疣、扁平疣、尖锐湿疣的统称),中医称“千日疮”俗称“刺瘊”、“瘊子”等,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病。你知道鱼痣是如何形成的吗?下面由爱华网小编为你详细介绍鱼痣/鸡眼的形成因素、治疗鱼痣/鸡眼的方法。
鱼痣形成的病因介绍
致病菌为人类乳头瘤病毒(HPV-1、2、3、4、7、27、28、29)。皮肤和黏膜的损伤、细胞免疫功能异常是感染本病的直接因素。人乳头瘤病毒经伤口进入暴露的基底细胞。可以分裂的基底层细胞是病毒DNA的贮存处,带有病毒DNA的上皮细胞可以不出现任何临床表现而呈潜伏状态。发病时,病损处皮肤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和过度角化,伴有角化不全现象。
关于鱼痣的几种分类开花鱼痣
鱼痣又称跖疣。长于足跖、足跟下面。凹陷表层有时长有一层淡黄色粉末,将黄粉刮净,破开表层即露出许多黑刺,时间长久,则表层逐渐硬化,内部病变即向四面扩展变为“刺毒”,原来的小凹陷即已长平,患部表层呈紫黑色。有的疣长在足的侧面和上面,患部多突出表皮。跖疣表面似硬垫,片开孥露出褐色刺,如果时间长久,褐色刺即伸出表层,形似开花馒头,俗称“开花鱼痣”,长在足两侧和足背。
肉鱼痣
也是足部的寻常疣。呈一圆丘状,表层淡黄色、褐色等。多长在足掌下面。
粉鱼痣
即传染性软疣。也可发生于身体其他部位。初患病时,患部突起呈一圆丘状,表层中间有一个小凹陷,内部有一个硬质的白色锥状物,锥内有乳状臭液,久之患部逐渐扩展,病变表层中间小凹陷生有黄色粉末,多半很小。
甲周瘊、甲下瘊
长于趾甲四周或甲下的寻常疣俗称为甲周瘊和甲底瘊。表层角质化,形同鸡眼。
连宗瘊
指多发鱼痣(就是大多数人认为的母猴子)。以后逐渐增多,变成数个或数十个,甚至上百个。
鱼痣的临床症状一、疣目相当于西医的寻常疣,多发于儿童及青年。
初起为一个针尖至绿豆大的疣状赘生物,呈半球形或多角形,突出表面,色呈灰白或污黄,表面蓬松枯稿,状如花蕊,粗糙而坚硬。以后体积渐次增大,发展成乳头状赘生物,此为原发性损害,称母疣。此后由于自身接种,数目增多。一般为二三个,多则十余个至数十个不等,有时可呈群集状。好发于手指、手背,也可见于头面部。生于指甲边缘者,可向甲下蔓延,增本时可将指甲顶起,引起疼痛或染毒成沿爪疔;生于头皮,手指或足趾间的疣如指状突起,称指状疣。病程慢性,可自然消退,一般无自觉症状,常因搔抓、碰撞、摩擦破伤而易出血。
二、扁瘊相当于西医的扁平疣。多发于青年妇女,故又称青年扁平疣。
皮损为表面光滑的扁平丘疹,芝麻至黄豆大小,淡红色、褐色或正常皮肤颜色,数目较多,散在分布,或簇集成群,亦可互相融合,可因搔抓使皮损呈线状排列。好发于颜面、手背、前臂及肩胛等部,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瘙痒感,病程慢性,可持续数年,有时可自行消退,愈后仍可复发。
三、鼠乳相当于西医的传染性软疣。多见于儿童和青年。
皮损初起为米粒大的半球状丘疹,渐增至绿豆大,中央呈脐窝状凹陷,表面有蜡样光泽。早期质地坚韧,后渐变软。呈灰色或珍珠色。顶端挑破后,可挤出白色乳酪样物质。数目不定,数个至数十个不等.常呈散在分布,也可簇集成群,但不融合。好发于颜面、躯干、四肢、阴囊、肩胛及眼睑等处。自觉微痒,经过徐缓,可自行消失。
四、跖疣皮损初起为小的发亮丘疹,渐增大,表面粗糙角化,灰黄或污灰色,圆形,中央稍凹,周围绕以增厚的角质环。因足底受压,皮损常不高出皮面,除去角质层后可见疏松的白色乳状角质物,边缘可见散在小的、紫黑色出血点,数目从几个至几十个不等。有明显的压痛,用手挤压则疼痛加剧。好发于足跖前后受压处及趾部,足部多汗者易患本病。
五、丝状疣中年妇女较多见。
皮损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呈褐色或淡红色,可自行脱落,不久又可长出新的皮损。
一般无自觉症状。好发于颈项、眼睑等处。
去除鱼痣/鸡眼的方法推荐
1、将鱼痣表层用小刀轻轻割开,割破表层,出点血为好
2、将油桐尾端去掉,将尾端流出的液体涂在鱼痣上,几日便好。
中医认为疣体的形成由热邪煎熬成块而致,治疗以清热为主。
3、不要盲目的去除。用鸡候消就可以了。很多人都是用这个好的。
鱼痣/鸡眼的治疗方法推荐1.熏洗法
板蓝根或苦参片,加水1500~2000ml,水煎后去渣,熬至500ml左右,可先熏后洗,每天用温药水浸泡患处1~2次,每次15~20分钟。可以使用纱布蘸药稍用力擦洗,以不擦破为度,7次为一个疗程,一般一周后疣体脱落,之后连用一周,巩固疗效。
2.醋蛋治疗
鸡蛋若干,泡入食用醋中1~2星期;用时取出鸡蛋1~2个,煮熟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