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 古琴独奏 独奏《高山流水》分析

高山流水 古琴独奏 独奏《高山流水》分析

  独奏《高山流水》分析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郑国人列御寇在《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一日,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琴。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但《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

  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吕氏春秋》,在《本味篇》中也做了类似的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吕氏春秋》的记述与《列子》的记述大致相当,但交代了结局:钟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吕氏春秋》虽非信史,但有《列子》记述在前,其内容也并非毫无根据。于是伯牙不复鼓琴一说被当作佳话流传下来。伯牙在当时应该很知名,荀况在《劝学》篇里也曾提到他:“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虽然语近夸张,但大音乐家伯牙的琴技之高是毫无疑问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919071/318716674.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高老头》典型性环境和人物分析 高老头人物关系图

原文地址:《高老头》典型性环境和人物分析作者:康乐儿来自lvv.cang以前幼稚的作业:摘要: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一部伟大的历史现实主义高峰,他在《人间喜剧》前言中写道:“法国社会要做历史家,我只能当它的书记。”而在《高老头》作为

《高品质沟通》视频全集 高品质沟通全集

《高品质沟通》视频全集-国学大师翟鸿燊2010-07-16 21:42:56|分类: 【各种技能】 |字号订阅本文引用自桃园如故《国学大师翟鸿燊《高品质沟通》全集》《高品质沟通》视频全集渴望美好 网摘

声明:《高山流水 古琴独奏 独奏《高山流水》分析》为网友清歌花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