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婚启事 征婚启事风俗录

  从1981年“新中国第一条征婚广告”诞生至今,征婚启事已经走过了整整25年历程。翻阅它们,也是在解读这过去二十多年来的社会民生变化。

  1981年9月6日,上海一家杂志社的礼堂里彩旗飘扬,很多人仰着头专心致志地看贴在彩旗上的小纸条。背后的墙上有一行巨大的电话号码:2471490。这个电话号码有着特殊的含义——两思切一试就灵。

征婚启事 征婚启事风俗录

  这就是25年前的征婚现场。所有人的名字变成了一个个编号,个人条件被写在小纸条上,女的贴在左边的红旗上,男的贴在右边的黄旗上。如果你看上了谁,悄悄告诉工作人员,由他们指给你看躲在后面的那个征婚者。只有当两人远远相中了,才能把“纸条”从彩旗上撕下。当时,正是成批的插队落户青年返城的高潮,成婚安家成了许多大龄青年最迫在眉睫的事。征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从1981年第一则征婚启事到专业婚介所的繁盛,从平面媒体充当红娘到电视露脸自我推荐,以至如今的6人聚餐、8分钟交友、单身旅游派对等等,这都是与时俱进的产物,也是社会民风的传达。25年间的征婚蜕变,不是为抒发爱情长诗,而是在讲一个叫做“生活”的故事。

  征婚启事(1984年8月5日)

  张建国,男,我是一个煤矿工人,27岁,河南商丘娄店公社汪庄大队人,预备党员,父母已故,兄弟四人,爱好文学,无烟酒嗜好,现在焦作矿务局冯营矿当合同工,每月工资80元。欲求心地善良,能料理家务,有正式工作的女子为妻,有意者请信函联系。

  年代关键词:全民所有制企业,爱好文学,党员,无烟酒嗜好

  20世纪80年代初的征婚者是改革开放后的首批征婚者,他们大多是因“文革”而耽误了结婚的大龄青年,从心底里渴望尽快找到另一半,所以他们的征婚启事写得特别恳切,特别实在,直奔“要求”的主题。

  “全民所有制”这个词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等同于现在的国有工厂,就是专门出下岗工人的地方。可是,“全民所有制”单位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是多么吃香。如果你是在全民所有制单位工作,那就意味着看病可以不花钱,不光是你自己不花钱,你的配偶、子女都可以不花钱,也就是通常说的享受“全劳保”。在大家都是相同工资的“大锅饭”年代,找一个全民所有制企业员工也就等于为今后的生活找到了坚实的保障。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词语就是“爱好文学”。当时几乎80%的征婚启事里都会提到这个词,不管是种地的农民还是车间的工人。在电视还未普遍进入人们生活的年代,看报看书几乎是年轻人业余生活的全部,所以称一句“爱好文学”还真的不为过。加上当时正是小说、诗歌、报告文学常有佳作震撼社会时,文学是一种精英符号,所有的青年都热衷于写作投稿,这样的业余爱好说出去是非常高雅的。如果能有个“豆腐干”文章发表,那就要在征婚启事里加上“作家”的来头了,这可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啊。

  “党员”这个词也很有时代特点,它其实包含了很多意思:思想上进,作风正派,家庭出身好。仔细想想,思想上进可能会带来良好的仕途;作风正派意味着不会在外面乱搞男女关系,老实可靠,家庭出身好,也就是说他的父母都是根红苗正的工人,或者是干部。“党员”的身份绝对是谈婚论嫁中的优势。

  仔细看当时的征婚启事,你或许会问,当时的人们对经济怎么就没什么要求呢?其实,错了!那会儿大家都是统一工资,有句响亮的口号就是“36元万岁”。但是这“无烟酒嗜好”的条件,初看是一个人的健康信息,其实却是征婚者从经济方面考虑的。弦外之音就是:我是一个勤俭持家的人一,我们婚后的经济生活可以相对宽裕。

  征婚启事(1987年6月2日)

  某女,52岁,身高1.65米,大专学历。品貌端正,温柔娴静。欲寻条件相当、诚实进取的国内外男子为知音。有意者附近照寄×××林同志转。

  年代关键词:大专学历,月工资百元,婚后单位可分房,有调动能力,国内外男子

  到了80年代中后期,曾经一度火起来的“中专学历”被“大专学历”所代替,而“爱好文学”这类并没有具体衡量标准的虚化条件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更为具体的细则优势。

  首当其冲的就是对收入的要求。随着“天下大同”的36元工资被打破,对收入的要求以及对收入的描述慢慢浮现在了征婚启事之中。虽然“月收入120元”、“年收入2000元以上”这样的数字放在今天看,哪怕是扩大10倍都嫌少,但在当时却是在自我描述时可以炫耀一把的征婚条件。

  而与月收入相似的是,征婚男女对“婚房”也有了更多的要求,再不像以前有张“婚床”就满足了。但在当时,“有煤卫独房”属于凤毛麟角的条件优越人群。于是,“婚后单位可分房”也就成了征婚启事中夺人眼球的条件。不管单位分的是怎样的房,是跟人合用厨卫也好,是朝北小间也罢,能分到一间房就好。

  与分房政策雷同的,由于政策关系产生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夫妻因为工作原因分居两地。于是有“调动能力”这个很具时代特色的名词出现了。什么叫有调动能力呢?就是征婚者虽然目前在外地工作,但是结婚后,有能力调回原地。这个条件在当时来讲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分居两地的夫妻,每年只有一次连带春节才20天左右的探亲假。

  虽然异地分居的夫妻不被看好,可是异国男人却变得吃香起来。到了80年代末,社会逐渐开放,与十多年前坚定地宣称“无海外关系”截然相反,此时有“海外关系”就大大加分了。征婚的女子在择偶条件中加注“国内外男子”,潜台词就是想找国外男子。这里所说的国外男子未必真是老外,哪怕是“留过洋,镀过金”也算其列;拿到绿卡的中国人那是再好不过了。于是留美博士、澳籍华侨、绿卡……一串串名词开始充斥征婚启事。在当时看来,海外归来,不仅仅是新潮的表现,更是能力和财富的象征。

  征婚启事(1995年2月8日)

  男,55岁,身高1.68米,离异,私车跑运输,日入过百元,住房180平方米。觅清秀健康的未婚女子为伴。

  年代关键词:离异,个体私企,有独立婚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融合影响,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开始追求自我价值的体现,开始追求自由、平等、尊重,由此产生了一个在征婚中原本不常见的介绍词,离异。

  第一批离异大军,是在90年代产生的,和当时的另一个社会高潮——出国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地分居直接产生了许多“留守女士”和“留守男士”,长时间的等待成了他们离婚的导火索。离异,在90年代已经开始被人接受,只是再次选择的人们多了很多需要特别强调的内容,比如孩子。很多再次组合的家庭因为计划生育的规定不能再有孩子,有的离异女性不愿意再生育,怎么协调,怎么处理原有的家庭问题和新问题,成了离异群体无法规避的矛盾。

  离异,并不影响再次婚姻的选择,只要自身的其他方面条件过硬,照样吃香。比如经济条件。随着下岗、辞职、下海这些新生名词的出现,过去的“全民企业”早就成了明日黄花。原本地位低下的个体户一夜之间成了香饽饽。人们对暴发户、个体户由以前的看不起逐渐演化为羡慕崇拜,能养私车、能干私活,说明你能力足、会赚钱,这样的女婿家家都想要。职位高低再也不是人们评判的唯一标准了,钱,成了衡量能力的新标尺。

  与此同时,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独立婚房”的出现,说明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私有空间,对生活品质有了要求。直至今天,婚房的面积也被明确地写在征婚启事中。

  到了本世纪,离我们最近的这个时代,征婚启事又有怎样的变化,又诞生了什么新的关键词?只要你稍微留意一下就不难发现,征婚启事的变化其实是革命性的。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目的上来说,它早已不是当年的征婚启事了。

  “千万富翁驾宝马高校征处女”、“漂亮女硕士征婚起价千万”、“男子街头挂牌征婚,愿卖给对方做奴隶丈夫”、“百岁老人征婚称无性生活要求”……没有哪个时代的征婚启事会这么趾高气扬,这么毫无保留。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984771/860959907.html

更多阅读

征婚启事刘若英 刘若英征婚启事电影

很少能看到这么有深度的片子了,你都很奇怪为什么有这样一些千奇百怪的人,他们走过的道路,坚持的信念,评判是非的标准如此之不同。看到别人的特别,你可能才知道自己的不同。片名:征婚启事  英文名:The Personals  上映年度:1998  制片

剩女征婚启事 征婚启事

本人资深剩女,为了世界和平两岸统一家庭和睦父母健康出入平安升职加薪国泰民安,现寻觅一合意男子共结秦晋之好,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中有一句台词:以前的人只要见个面觉得心动就结婚,现在呢,用复杂的术语相互分

征婚启事·刘若英 北京征婚启事

下雨天,一个人,静静的在黑暗的房间看着这部13年前的电影。 时光的流逝仿佛触手可及。淘碟的时候越来越谨慎了。以前是怕浪费钱,现在则是怕浪费时间。前不久中影推出的数码修复版的《恋恋风尘》《恐怖分子》《热带鱼》给了我极大的

声明:《征婚启事 征婚启事风俗录》为网友顶尖疯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