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民间风俗,六月六这天,妇女要回娘家消夏,所以也有把六月六这天称为“回娘家节”。六月六是妇女回娘家的日子。那么六月六为什么要回娘家呢?
爱华人文配图
传说一:与晋国卿狐偃有关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卿狐偃骄傲自大,气死亲家赵衰。有一年晋国遭受灾害,孤偃出京城放粮,女婿想乘孤偃过生日之时,为父亲报仇,杀死孤偃。女儿知道后,星夜赶回娘家报信,让父亲有个准备。
孤偃放粮回城,深知自己办了坏事,悔恨不已。他不仅不怪女婿,还改正了自己的毛病。事后,每年农历六月六日,孤偃都把女婿、女儿接回家里,合家团聚。后来传到民间,逐渐成了妇女回娘家的节日,还称为姑姑节。
传说二:与翠花有关
相说:唐朝时候,关中泾阳县银王村,村里住着一个穷人王老五,家有一儿一女,儿子婚后,王老五老俩口就死了,家里留下一个女儿名翠花,和哥哥一起生活。翠花姑娘长到十七八岁时候,提亲的人也不少。可翠花和离家五里路陈刘村一个羊娃从小相好,只是没有订下婚期。王老五在世时,因穷困潦倒,曾借下当地财主王银匠一笔帐债,共计20两银子,王银匠下了狠心,不给银子,就得许人,一心想娶翠花当他的小老婆,抵销一笔旧债。
翠花的哥哥是个爱钱如命的赌徒,认钱不认人,他逼翠花要嫁给王银匠,断了羊娃家这门亲。当时风俗是:“娶妙姑,六月六,事长久,三六九”。所以把续娶翠花的事定在六月六日。翠花姑娘暗地收拾衣物,又等了羊娃半夜,后半夜时辰,就背上衣物,手里拿着一个拐线拐子,把纺成的线一头拴在前门拴上,用拐子边走边绽,朝东南方向逃跑。
一两天功夫,翠花就跑到长安以南一个山上,等她到了山顶,遇到一位老道长,老道长在她头顶上摩压点化了一下说:“苦命的娃娃,你先在上台洞口歇息一会”。翠花刚一坐下,跟线追踪寻找她的王银匠家丁,翠花哥哥,羊娃家人都纷纷赶到山上。刚巧,他们碰上老道人,询问翠花姑娘去向,老道人顺手一指:“那就是你们要找的翠花姑娘”!这时,恰好日出,这一伙人赶到山顶,只见一只手,不见人身,翠花姑娘已经坐化了,只有一只手未化,伸向空中,手里还有一条白线。
此后,每年六月六日,翠花的哥哥和羊娃都要到山上来朝祭一回。说是接翠花的灵回娘家。去时,骑的毛驴,带的祭品,毛驴撒欢,回来时,毛驴空背,虽不见翠花人影,但毛驴周身冒汗,显得负重累累。人们都说:“翠花姑娘回娘家来了”!久而久之,泾河两岸,渭河两岸,都学着效这种做法,每逢农历六月六日,总要把自己女儿接回娘家团聚,免得像苦命的翠花姑娘那样,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来历:农闲时,是探亲的时期
女儿回娘家是经常性的,但是什么时候能回,要看夫家能否离开,如农忙时节、节日期间,女儿要在丈夫家生活。而农历六月农闲期间,才为女儿回娘家提供了方便条件,民谚说“六月六,请姑姑”,因此,妇女回娘家是天贶节的重要内容。
六月六为什么要回娘家?溯其原因,晋南盛产小麦,六月六日前后,小麦已经收打完毕,正处在一个农闲阶段,是探亲的绝佳时期。民间就有“六月六,走罢麦”的俗语。
六月六姑娘回娘家,要用新产的小麦面粉,蒸一个大月形的角子馍,意喻自家又获得了丰收。丈母娘招待姑爷,要做七、八样饭菜。主食有凉粉、凉面、蒸馍、烙饼等等。
在安邑、解州一带,招待姑爷以吃“胡饼”为荣,传说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由于西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被东床择婿时,裸体睡觉,口里大嚼的就是“胡饼”,故相沿成俗。这种“胡饼”用南瓜丝丝和精面粉做成,松软可口,非常好吃。万荣一带要吃煎饼、配以椒叶、呈五色,取意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暗喻女儿的精明强干。
如果是新出嫁的姑娘,这一天,娘家还要给亲家送馍,馍内夹以碎肉,蒸熟后必须呈开口形状,称为“张口馒头”,象征着早为婆家生儿育女。这种特殊的民俗,其源盖出于远古时期的原始崇拜,属于女性生殖器崇拜的遗俗。
据说,我国酒令之“六六大顺”,其原意就是源自上面所说“请姑姑”之俗:由于六月六日处于气候多变时节,每当这天,有女儿嫁出的人家就会祈盼这天天气晴好,让女儿顺顺利利回家来,时间久了,人们的这种思亲之情就反映在酒令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