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烹饪,林子虽然感兴趣却并不擅长,于是邀请我讲课出的这道题《外婆私家菜的秘制调料》却难住了我。PPT的背景很快做好了(上图),但内容让我搜索枯肠,怎么也想象不起已故外婆手中有什么特别好吃的东西。印象最深倒是外婆善用豆豉,能调制成各种口味的豆豉酱,以至于我入行饮食业后一直对豆豉有好感。为弘扬中华饮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思前想后,拿中国最古老传统调味豆豉展开是绝对贴切的。
外婆私家菜的豆豉调味有几种,有蒜泥、香辣、葱香……人们也可以根据家人的口味,调整比例。用豆豉做菜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更可以穿插个人喜好,彰显复合味的奇妙。
豆豉约创制于春秋战国时期。《楚辞.招魂》中有“大苦咸酸”,根据注释大苦即为豆豉。秦汉之际《史记.货殖列传》就有了豆豉的详实记述。豆豉是中国古代烹饪的重要调味品之一。汉代刘熙《释名·释饮食》一书中,誉豆豉为“五味调和,需之而成”。
从文献和大量的考古发现,汉代人饮食生活中,豆豉是平民最为普及食用的。由于用豆类为原料制作的酱豆豉极为普遍,因而豆豉的近亲酱油也在中国汉代诞生了。历史证明,豆豉所特有的酱香一直被人们所喜爱和传承。如今,全国各地生产的豆豉因工艺有差异,所以在色、香、味上也各具特点。
中国古代称豆豉为“幽菽”,也叫“嗜”。从“嗜”的字面上看,“口”代表吃,“老”与“日”可以理解为每日老是要吃的东西。至于赞扬豆豉的“嗜好”一词,最早出自我国战国时期的齐国人尹文,《尹文子·大道下》曰:“夫佞辩者……探人之心、度人之欲、顺人之嗜好而不敢逆,纳人于邪恶而求其利。”说明当时大家都在食用豆豉,习以为常。然而,现今的新华字典没有将“嗜好”的最原始的出处告诉读者,想必字典的编撰者并不一定研究中国的饮食文化,遗憾之中只能由博主代劳了。
中国的豆豉随着华夏灿烂的饮食文化传播至东南亚各国。我国台湾人称豆豉为“荫豉”,日本人称豆豉为“纳豉”。
烹饪要做到好吃很容易,但要拿豆豉调味做到好吃,却要看厨师的功力了。只因为豆豉太古老、太神秘,所以真正对豆豉了解和运用自如的厨师却是凤毛麟角。但已故外婆例外,可称得上使用豆豉为私家调料的杰出代表。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志愿军入朝参战的膳食,就是以豆豉为主要调味。当时,全国各地大量生产,支援前线。
豆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20%)、脂肪(7%)和碳水化合物 (25%),且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还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豆豉不仅能调味,而且可以入药。中医学认为豆豉性平,味甘微苦,有发汗解表、清热透疹、宽中除烦、宣郁解毒之效,可治感冒头痛、胸闷烦呕、伤寒寒热及食物中毒等病症。这在《汉书》、《史记》、《齐民要术》、《本草纲目》等都有记载。
以下介绍家庭煮妇比较容易上手制作的部分豆豉菜肴。
制作方法:
1. 豉汁煎排骨
豆豉、胡椒、黄酒、老抽、糖、蒜泥、油调和腌制大排或小排15分钟,平底锅文火煎。
2. 豉汁田螺
豆豉、老抽、葱姜末、甜面酱、胡椒、黄酒、嫩肉粉浸没田螺肉,极小火慢炖至田螺酥烂收汁即可。小馄饨皮切六刀成小片,过油炸脆装盘。
3. 豆豉炒蛋
葱油煸豆豉后关火,直接打入鸡蛋,然后开火,慢慢滑炒,凝结装盘。
4. 豉汁烤排
豆豉、胡椒、黄酒、老抽、糖、蒜泥、油调和腌制大排或小排15分钟,烤前撒上孜然,装盘撒上杏仁片或花生碎。
5. 豆豉炒白菜
热油煸炒豆豉后入白菜炒。
6. 豆豉蒸鱼
调味有豆豉、葱酱汁、蒜泥、黄酒、味精、胡椒、糖,在粉碎机中打匀抹在鱼身,微波炉高火8分钟即可。
7. 豆豉鱼
鱼改刀后抹蛋液拍上生粉油炸至金黄,豆豉(捣碎)葱姜汁、胡椒热油煸炒后入鱼露、糖、辣油调制,浇在鱼上即可。
8. 豆豉炒黄瓜
热油煸炒豆豉、辣椒酱后入黄瓜丁炒。
9. 豉汁糯米蒸排骨
调味:豆豉、洋葱、姜粉、黄酒、糯米、鱼露、糖、嫩肉粉。排骨刀背拍松后腌15分钟。蒸20分钟。
10. 豆豉粥
豆豉与粥同煮。
11. 豆豉蒸南瓜
豆豉与南瓜同蒸。
12. 豆豉沼虾
煮沸含有豆豉、葱油、五香粉、胡椒、糖的适量汤水,入沼虾,煮沸倒入少量黄酒,关火焐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