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人无论在早晨上工前,还是在工余后,抑或是朋友聚议,总爱去茶楼,泡上一壶茶,要上两件点心,美名"一盅两件",如此品茶尝点,润喉充饥,风味横生。广州人品茶大都一日早、中、晚三次,但早茶最为讲究,饮早茶的风气也最盛,由于饮早茶是喝茶佐点,因此当地称饮早茶谓吃早茶。
流沙包是一种点心的统称,因以液体馅料与固体混馅料合物而得名,常见为奶黄流沙包和芝麻流沙包。奶黄流沙包主要以吉士配以大量牛油为液体馅料,以咸鸭蛋黄碎为沙;芝麻流沙包则以大量猪油和牛油为液体馅料,以芝麻碎为沙。
萝卜糕以白萝卜切丝,混入以占米粉和玉米淀粉制成的粉浆,再加入已切碎的冬菇、虾米、腊肠和腊肉后蒸煮而成
叉烧包是广东具代表性的点心之一。以切成小块的叉烧,加入蚝油等调味成为馅料,外面以面粉包裹,放在蒸笼内蒸熟而成。叉烧包一般大小为直径五厘米左右,一笼通常为三或四个。好的叉烧包采用肥瘦适中的叉烧作馅,包皮蒸熟后软滑刚好,稍为裂开露出叉烧馅料,渗发出阵阵叉烧的香味。又有一说传统叉烧包的标准要求是“高身雀笼型,大肚收笃,爆口而仅微微露馅
鲜竹卷是广东点心,其内容馅料包括猪肉、冬菇、竹笋和生菜等,由一片腐皮包裹,再加上蚝油献汁。鲜竹卷在香港、澳门等地区也很常见,甚至美国和加拿大的唐人街中国茶楼也常可以食到的点心。
煎饺一般讲就是生煎的饺子,通常的做法是将生饺子排放到平底锅内,锅底涂一些油以防粘底。
虾饺是广东具代表性的点心,以一层澄面皮包着一至两只虾为主馅,份量大小多以一口为限。传统的虾饺[1]是半月形、蜘蛛肚共有十二褶的,馅料有虾,有肉,有笋,现在流行的是独虾虾饺。优质美味的虾饺一定要皮薄而软,如果饺皮是半透明则更佳;虾要爽口弹牙,饺内有少量汁液,全只饺则要够热为最佳。
拉肠粉(粤语简称拉肠或者肠粉),是一种使用米浆作成的广东食品,以布拉成的称布拉肠粉,没有布拉的称手拉肠粉,但不如布拉那样薄,由广州西关泮塘酌荷仙馆创制于1930年代至1940年代。肠粉传统以碎肉、鱼片、鲜虾仁为馅料,也是广州和香港酒楼常见的点心,一般以鲜虾肠粉、牛肉肠粉和叉烧肠粉等等的形式供品尝。
在粤菜中,牛的蜂巢胃可作为食材,因为其表面的蜂窝状纹路看起来像是一枚一枚的铜钱,所以在当地又叫“金钱肚”。
糯米糍(又写作糯米餈),也叫糯米团,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南方的甜品,材料主要是糯米粉团,一般会有豆沙、莲蓉或花生的馅料在内,但亦有不放任何馅料的。制法主要是将糯米粉、砂糖混合制成粉团(有时会加入椰浆),再选择是否包入馅料,然后蒸熟,放凉后沾上椰丝或木薯粉即可制成。
“凤爪”在广东茶楼中一般指的是先炸后炆的色泽红润的鸡爪,上桌前先盛于小碟,装在竹制的蒸笼里面蒸热备售。另有一味白云凤爪,则是采用制作白云猪手的方法来制作的凤爪。而与花生眉豆同炆亦是常见的食制。还有的是以油盐水制的凤爪、以沙姜未制的沙姜凤爪、广东卤水凤爪、盐焗凤爪;更有泰式的去骨酸辣凤爪等等。
干蒸烧卖,简称“干蒸”,又称“虾肉烧卖”,以切碎猪肉、鲜虾为主要馅料,用鲜黄色的薄皮包裹,再在烧卖上加一点蟹黄来点缀,蒸制而成。但由于成本问题,现多以蟹子取代蟹黄。
牛肉丸来源于客家菜。早期卖牛肉丸的小贩大部分是客家人,他们挑着小担在汕头市挨街串巷叫卖。尤其晚上,在韩堤路八角亭至公园后面的韩江一带,常有穿梭小舟,船头挂着一盏小灯,专为停泊在那里的客家货船供卖夜宵,专卖牛肉丸汤。20世纪40年代的新兴街一带饮食摊档甚多,以罗锦章制作的牛肉丸最具特色而闻名。以后又有外马路大香山牛肉丸和镇邦街牛肉丸,各小食摊档均有经营。改革开放以来,牛肉丸成为潮汕美食美名远扬,其中尤以用料上等口味正宗的垄美斋牛肉丸著称。
糯米鸡是源自广东的一种点心。制法是以荷叶包著糯米,中央放鸡肉、叉烧肉、咸蛋黄、冬菇等馅料。
传统的糯米鸡的份量不少,吃一个糯米鸡已差不多是半顿饭量。因此约1980年代起的广东酒楼推出材料相同,而体积小一半的珍珠鸡。
豉汁排骨是广东、香港和澳门地区常见的点心。调味料有豉油、油、麻油、糖、生粉 、豆豉、蒜头、红椒。
餐馆的菜单常误植为“鼓汁排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