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四川高考分数线 近十年(2006-2014)高考四川卷语文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目汇编

近十年(2006-2014)高考四川卷语文试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目汇编

 

     2014年

     文本: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作者:郁达夫)

     试题及解析: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说谈起,意在引出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B.第②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涉及时间、空间、光线、色彩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流转变化,姿态万千。

  C.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陶冶性灵的作用,“清凉散”之喻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

  D.本文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

  E.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己,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答案与解析】AC。

  该题型是继2013年高考语文题才出现的选择题型,既考查学生们对全文内容和中心的整体把握,又要求学生对每一段落的内容有清晰的认知,才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两项有错。这道题A项中提到“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说谈起,意在引出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但是我们可以回到原文第一段中去探求,原作者提到“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是独断是笼统的,所以作者对艺术模仿自然的观点是持否定的态度,而在后文提到“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说明自然景物只是对人生和艺术产生了影响,并不是模仿。然而,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的中心论点是最后一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C项中提及“清凉散”之喻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实则不然,作者在第五段中最后一句提到:“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表明作者用“清凉散”的比喻是给利欲熏心的人开出一剂良方,希望通过山水自然,使得这些利欲熏心的人能够人性发现,人格能够得以净化。

16.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答案与解析】

  ①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者;

  ②不为世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处;

  ③保存美好本性,在生活中欣赏自然。

该题型为概括题,最近几年考查频率比较高,主要是从原文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概括和整合,所以首先我们要定位材料范围,在原文中去找到答案。文章从第二段开始就针对如果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进行论述,第二段第一句就指出“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它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从这一句中我们可以得出,要欣赏山水自然就必须关注自然的变化,做一个有准备的欣赏者。接着第4段以及第5段意在表明现在很多人被世俗所牵累而无法感受山水之美,而第6段中提到我们这种庸人,还是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第二条答案。而最后一段中的最后一句,“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了。”意在说明我们要做到欣赏山水就必须保存我们的本性和天良。

17.文章第⑧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解析】

  ①生动表现物我两忘的感受,突出自然的伟大;

  ②以个人体验进一步印证山水佳处对心灵的陶冶作用,亲切自然,更具说服力;

  ③上承古人游览经历,下与登临崂山等相呼应,行文详略有致,富于变化。

  该题型为作用题,几乎年年都考,2011年四川卷的现代文阅读15题,2012年四川卷的15题以及去年四川卷的16题都是作用类题型的考查,然而作用题的答题思维可以从内容、结构、表达技巧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从内容角度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濑户内海旅行是突出第二句“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这一中心;从结构上来看,它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到古代名人,引起下文自身登临其他高山的感受;从表达技巧上来看,作者采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进一步说明山水对自身心灵的陶冶。

18.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河里,有说服力。(6分)

     ①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郁达夫《故都的秋》)

    ②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之美》)

【答案与解析】

  示例一:这句话点明了自然山水与艺术、人生的紧密关系。山水以及自然景物,会影响艺术和人生;而对待艺术和人生的态度,同样会使自然山水染上人化的色彩。陶渊明、谢灵运等人,能发现自然的美好,忘却尘世的烦忧,因而写出“悠然见南山”“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清新自然的诗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写“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却不免有些寂寞,自然外物因为点染上他独特的情绪色彩,具有生命的气息。

  示例二:欣赏山水自然的心情与欣赏艺术、人生的心情是同一的。因为艺术与人生是山水自然的映照,人对于山水自然的欣赏态度也恰恰是人对于艺术与人生的态度。能认识山水自然之美好、博大与威力的人,对于艺术与人生才能获得超越世俗的认识,才能如孔夫子、太史公那样领悟人生、寻求精神价值的实现,才能像陶渊明、谢灵运、郁达夫那样在山水自然的流连忘返中物我两忘,写出“境与神会,真气扑人”的佳作。

    该类题型为开放题,学生自由组织语言进行答题,但必须围绕题目中所写出的观点,该题很多学生不知道如果组织语言,实则这类题就像写一个小论文,采取:观点+论述的方式进行答题,如果还有附加材料,如上题,我们务必对所给出的附加材料进行解读。文章的中心就是欣赏山水自然就是欣赏人生和艺术,那么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两者的关系进行立意,欣赏人生和艺术离不开欣赏山水,所以只要将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论述的中心,再辅之原文和附加材料的内容进行论述,这道题便不会就不会偏离出题者的原意。


    2013年

     文本:负重的河流(作者:黄毅)

     试题及解析:

1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喟叹。

B.“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形象地表现出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

C.作者赋予河流与沙漠以生命,河流率直勇敢,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沙漠静寂无声,却用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

D.文章用历史材料证明罗布泊人在清代依然与湖为伴,古今对比,更能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E.作者认为缺乏对河流的珍视与保护,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为此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答案】C E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根据选文第③段“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就一定潆洄”,说明河流并非“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根据选文第⑦段,作者重点说明了罗布泊消亡前后的情形,其断流的原因主要是塔里木河的断流,而对塔里木河、罗布泊断流的深层次原因只提及“人类自己饱尝苦果”,因此“从不同方面”错。

16.文章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生动地刻画出胡杨林坚韧顽强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②深化主题,以胡杨树的生死暗示河流的变化,表现生命离开河流后的困顿;③由河到树,由树到人,承上启下,结构更加严密。

【解析】此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作为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可从分析景物形象及其作用的角度切入。先概括胡杨林的特点,再分析它在主题、结构方面的作用。作者用“郁郁苍苍”“高壮精神”“英姿勃发”“永远挺起胸膛在走”形容胡杨林,其坚韧顽强的特点就概括了出来。这样写,与文章讴歌生命的顽强,生命离开河流(水)后就枯萎(死亡)。从结构上看,河水→沙漠→胡杨林→人,写胡杨林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

17.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6分)

【答案】①塔里木河身处沙漠,不得不与沙漠进行长期坚韧的较量;②塔里木河给沙漠带来生命与文明,却又不得不亲历文明的衰落;③塔里木河的奔腾和消失承载着人们的热爱、慌恐等复杂情感,引发了沉重的思考。

【解析】此题考查“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题目要求对选文标题中的“负重”的内涵进行审美解读。先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负重”的基本义(因沙漠的阻隔,河流负重前行),再分析其比喻义和象征义(河流象征着生命与文明),最后指出作者(人们)的态度、情感(热爱、眷顾、惶惑等)。

18.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自己的思考。(6分)

【答案】示例一:

河流是人类文化的源头。塔里木河曾赋予罗布泊人浪漫的生活气息,长江、黄河乃至家乡的每一条河,都滋养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如今地球上的许多河流正像塔里木河一样在萎缩,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否则将会给人类及其文化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示例二:

河流具有超越自然生命的文化魅力。塔里木河的率直坦荡,既是自然属性的体现,也是文化人格的写照。在漫长的历史中,自然的河流也许会因为种种原因萎缩乃至消失,但我们依然可以从现存的文化中感知河流的形态与历史,感悟河流的文化意义。

【解析】此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此题可从河流(水)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意义)的角度切入。题目要求从“河流与文化的关系”的角度探究,这就明确的答题的思路和角度。我们可以从辩证的角度分析,比如河流孕育文化,如黄河文明(文化),河流孕育、滋润生命等。另外题目要求进行“思考”,这里的思考应当是阅读本文后的一种感悟,即从本文中悟出了有关河流与文化、生命的哪些哲理性思考,可从当前的热点——环保、文明传承等角度切入。回答时选一个点即可,要切口小,作深入剖析,答案要点(观点)从选文中来。

     

      2012年

      文本:柴禾(作者:刘亮程)

      试题及解析:

14.根据全文概况“柴禾”在文中的含义(5分) 

【解析】本题考查形象的含义、理解文章的能力。“柴禾”形象在文中的含义是丰富的,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首先要弄清本文采用了象征手法,以“柴禾”来象征家力;其次要找出“物”与人的联系点,比如“柴禾”是生活物资,家的一部分。在其背后隐涵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寄托。

【答案】生活物资,家力象征,家的一部分,传统生活方式,精神寄托。

15.第3自然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2014年四川高考分数线 近十年(2006-2014)高考四川卷语文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目汇编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概括内容的能力,以及表达效果。首先要弄清本文第3自然段主要叙述了的内容,然后在思考在全文中的作用。因为文章中间,故考虑呼应、铺垫等方面作用。

【答案】内容:主要叙述了我家柴垛积累过程。作用:通过叙述父子兄弟辛勤积累柴垛的过程,赋予柴垛物质以外的意义,既承接上文“柴垛是家力的象征”,又与后文“我们在心里需要他们”呼应,并为柴火在今后的生活中的巨大变化做铺垫。

16.第6自然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5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句子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运用鉴赏的能力。该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极富情感的三个细节描写,层层渲染,再现再现柴火被冷落忽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我的感情变化和感受。

【答案】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火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火朽去过程中我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

17.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6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属探究能力考查。本体是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从形象、主题和结构等角度来谈理由。答题时要联系全文,不要断章取义。应从形式和内容上去探究,立足文本,谈出理由较难。

【答案】重在些柴火。因为柴火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柴火在今昔生活中的巨大变化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柴火的描写表达出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对细微生命的关注。

重在写人。虽然写人的篇幅不多,但写柴火的目得是为了写人,对柴火的生命过程的关注就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注。文章由物及人,卒章显志,凸显了对人的生命的感悟。

      

    2011年

    文本:锈损了的铁铃铛(作者:宗璞)

    试题及解析:

14.怎样理解第l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在文中的含意?(4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答案】①爸爸在沙漠中执着于科技实验,倾尽心血和智慧,就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1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2分)。②表达了对爸爸奉献和牺牲精神的赞颂(1分)。

【解析】“尽情唱过”的含义。

15.第6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描写草木惊醒后的各种情态,请结合全文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考点:鉴赏作品表达技巧

【答案】①赋予草木以人的情态,既形象生动,又与前文以草木的“沉睡”、后文草木的“惶惑”相呼应。(2分)②用排比手法描绘玉簪棒的“吃惊”、紫薇的“怀疑”、马缨花的“才有反应”,营造出清冷、紧张的氛围,为下文写爸爸的逝去伏笔。(2分)③草木“寥寥几朵”“已发黄”,“时间确实不多了”,一语双关,暗示着爸爸生命的时日已不多。(2分)

【解析】比拟、排比、双关的表达技巧,内容上、结构上的作用。

16.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6分)

考点:理解标题含意,鉴赏作品形象

【答案】①铁铃铛是铁铸的风铃,是勉儿的爸爸“从一个遥远的国度带回的”,寄托着爸爸对勉儿的爱和期望。(2分)②铁铃铛是爸爸命运的象征,“尽情地唱过”,却“把自己用得太过了”。爸爸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奉献了青春,牺牲了生命。(2分)③铁铃铛是文章的线索,贯穿着爸爸的执着与逝去、勉儿的思念与回忆。(2分)

【解析】表层义、寓意、结构意义。

17.请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妙处。(6分)

考点:鉴赏作品语言及表达技巧

答案:①写勉儿的“大滴眼泪”,表达勉儿的伤痛和对爸爸的深切怀念,细节描写生动感人。(2分)②风铃的“绿锈”“裂缝”“长长短短的线路波纹”,就是爸爸艰辛而疲惫的人生写照,表达了对爸爸的深沉赞颂之情。(2分)③收束全文,照应标题,既给人戛然而止之感,又使文章结构浑然。(2分)

【解析】细节描写的手法、重点词的含义、结束句的结构作用。

    

      2010年

      文本:自然(节选)(作者: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试题及解析:

21.文章开篇“自 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下文分别从作为“喜剧”的“舞台布景”和作为“悲剧”的“舞台背景”两方面展开,表达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这句话位置上位于开头,结构上两个关键词“喜剧”“悲剧”正好统领文章主体,情感上表达了作者的认识。

22.第三段写到:站在神圣的自然面前,作者感到头脑“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他的内心世界此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答案】自然的庄严神圣与博大深邃,使他的精神受到洗礼,灵魂得到升华:内心变得高尚无私,认识到人与万物的契合以及人与人的平等、博爱。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内心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从“所有卑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消失无踪了”到最后,可分为三层,注意理解“透明的眼球”这一比喻,和“兄弟”“朋友”的含义。

23.标题“自然”与第四段中加点“自然”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答案】标题“自然”指万事万物构成的物质世界,在作者看来,自然与人有一种精神上的相通性,总是会染上精神的颜色。而第四段中加点的“自然”是指作者对“荒野”世界的感受:不事雕琢,与人的本性具有同样的美丽。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要结合语境理解,注意词语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标题“自然”不仅指万物,还指人;而第四段中加点的“自然”是指“荒野”世界。

24.简要说明第六段划线部分与第一段划线部分之间的联系。

【答案】这两部分前后照应,体现了作者对自然认识的逐步深化。从最初对自然单纯的喜悦感受进而醒悟到:自然不仅有喜悦,有时还会被忧伤笼罩。身处自然中的人也是如此。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关系体现在结构上的照应和认识上的深化。

 

      2009年

      文本:想像(作者:<英国>凯·杰罗姆)

      试题及解析:

17.小说主人公称自己是“实习医院”,请谈谈它的意思和表达效果。(4分)

【答案】“实习医院”是主人公自认为百病缠身的形象表述,它运用比喻达到幽默的效果。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表现力

【解析】有效信息在文章第④、⑤段。赏析关键词要从含义、表现手法及其效果,有时还需要从结构上分析。考生作答时还要考虑全文的主旨。

【思路分析】这类提问表面看是就词、句设问,但考查的大都是词句在文中的含义,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意,整合作答。本题结合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考查,先还原修辞的本义,然后结合比喻的表达效果:生动、形象。

18.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4分)

【答案】以“想象”为线索,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

【考点】考查小说的行文思路和内容要点。

【解析】考查行文思路,就“是怎样”设问(问文章思路,结构怎么样)

【解题提示】思路1:从(由)…写到(引出)…,然后…,最后…,从而揭示(体现)…

思路2: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思路3:以“***”为线索,选取了那些材料来表现主旨。

思路4:作者构思文章的思路:时间、地点、逻辑[并列、递进(层层深入)、正反对照]、情感变化等

19.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8分)

【答案】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细腻,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其中“呆呆地发愣”写神态,“绝望”“伤感”写心理,这些描写重在刻画主人公的脆弱;“闭一只眼”“睁一只眼”“看伸长的舌头”写行为,突出他检查自身症候的专注与仔细,由此刻画了他的敏感与多疑。

【考点】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结合了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

【解析】解题提示:思路:判断手法,文中具体语句,表达效果。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有……效果。

20.结合小说主旨,你怎样理解医生为“我”开出的“处方”?小说以“处方”作结有何妙处?(6分)

【答案】这“处方”是针对“我”敏感多疑的心病开出的“心药”,目的是劝慰我解除思想负担,轻松愉快地健康生活。小说以幽默的“处方”作结,巧妙地揭示了作品的主旨。

【考点】考查对小说的行文思路,文章结构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评价与赏析。

【解析】提问及变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思路分析】可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或揭示了主题;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答题时,结合具体文本,有时可能三点都有,有时可能只有一两点,不能一概而论。

 

      2008年

      文本:我爱水(作者:张秀亚)

      试题及解析:

14.“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怀念和怅惘”,这里“怅惘”的含义是什么?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分)

【答案】第一问(2分)“怅惘”是指作者思念什刹海却只能在梦中相见的遗憾。

第二问(2分)表达了作者感伤怀旧的情绪和浓郁的乡愁情结。

【解析】注意上文的语境“将我带到又温暖又惆怅的幻梦里”和诗歌本身的意义,可见作者的惆怅是“思念什刹海却只能在梦中相见的遗憾”。感情抓住关键词“怀念”“ 怅惘”。

15.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答案】概括(2分):①冬雪皎白,薄冰试步;②春天温柔,生机盎然:③夏天明媚,夕阳辉煌;④秋意渐深,秋荷摇曳。

作用(4分)①具体表现了什刹海景色之美;②表达了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之情。

【解析】注意题干提示“四季变化的景色”,再在相关段落抓关键词句,“皎白的冰雪之幕”“ 薄冰上试步的乐趣”;“ 温柔的春意”“鹧鸪声的动听”“ 水边的杨柳出了浅浅的绿痕”“ 新鲜、溶溶漾漾的湖水”;“ 水声轻柔,水光明媚”“ 夕阳辉煌”“ 荷叶已有一丝憔悴之态”“ 荷叶的摇曳”“ 感伤的情调”,再加以概括,很容易得到答案。作用的回答一定要注意先回答描写景色的作用,再说全文或对文章中心的作用。

16.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

【答案】(2分)指春天来了,什刹海的水充满了春意。

【解析】本句是本段的中心句,下文主要通过什刹海的水在描写春意的。抓住关键词“什刹海的灵魂”,它的“灵魂”实际就是“水”。

(2)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

【答案】指夜晚的什刹海很美,能触发诗人的创作灵感。

【解析】本段写的是秋天什刹海的秋意,再抓关键词“星光落在水面”写的是夜晚的什刹海的美“ 听到诗神环佩”,再联系上文中作者写过一首关于什刹海,可知夜晚的什刹海的美触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

17.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8分)

【答案】①一开始写“我爱水”照应了标题,并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②一开始写“我爱水”,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③文章的主旨是表达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和思乡之情,因而写什刹海的篇幅比较多。

【解析】答题思路,先答结构上的作用,再答内容对主旨的作用。

 

      2007年

      文本:焰火的变奏(作者:赵丽宏)

      试题及解析:

14.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4分)

【答案】:以“静”衬“动”,反衬了随后施放焰火的热闹;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和对文章思路的把握。能力层级为C级。

从文章看,全文主要是表达焰火所带来的相关联想、思索,表达自己对和平生活的的肯定,而湖水的平静与作者所希望的和平生活是一致的,这样起笔,文章更有韵味,文章更加含蓄,体现了作者布局谋篇的独具匠心。

15.为什么作者一方面说战争的“噩梦”与眼下的美妙火焰没有关系,另一方面又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6分)

【答案】:炮火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和平、欢乐、繁华的象征;它们分别指向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作者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意在提醒我们:在享受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苦难的历史。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依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C级。

这里的两处表达存在一些矛盾地方,所以必须细细品味。考生必须首先找出“噩梦”“遥远痛苦的联想”所指代的内容。找到指代意义后,再细细品味作者对焰火所赋予的象征意义,明白“遥远”和显示是对应的,知晓现实和过去的生活是对立的,再分析作者在两种生活状况对比中所传递的情思。答案也就出来了。

16.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结合原文简要回答。(6分)

【答案】:从空间上,夜空与湖泊两相映衬;从时间上,现在与过去交织与碰撞。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文章的主体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空间上的两种物象互相映衬,时间上的两种生活状况的交织。作者在此的表述中传递自己的情感,当然,这已经不是本题所考查的内容和对象。

17.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6分)

【答案】: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以及对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层级为E级。

本文题目为“焰火的变奏”,这种鉴赏,主要从结果和内容两个方面回答。因为这句在文章结尾,所以不难得出卒章显志这个作用。同时文章的主体是借助焰火的变奏来传递不同的生活年代,最终传递自己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因为文章的主题内容实际在前面已经阐述清楚,这里故意采用一个反问句,再说一次,让作者的情感得到强化,文章的意蕴更加深远。

 

      2006年

      文本:乡村的瓦(作者:冯杰) 

      试题及解析:

14.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

【答案】“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瓦是童年的底片”这是一个暗喻的句子,“瓦”成了生活底片,自然记录了生活。

15.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答案】①雨中的神韵与魅力;②对称之美;③团结与温情;④对乡村的坚守。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可以根据第3-5自然段中“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瓦有对称之美”“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等文字作答。

16.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6分)

【答案】“迷路”的原因:①对乡村的背弃;②被城市拒绝和抛弃。意义:表现现代人在追求新生活过程中的困惑,强调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不要丢掉过去美好的东西。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农村的“瓦”,到了城市,“晕头转向,无所事事”“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代人的境遇。

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2)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实写(“瓦松”名称及药用功能)、虚写(梦中“瓦松”)两方面。原因:与瓦“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形成呼应,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

(2)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点明主题,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瓦松”是这种意象,已经把“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思乡之情折射出来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0551/12900122756.html

更多阅读

声明:《2014年四川高考分数线 近十年(2006-2014)高考四川卷语文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目汇编》为网友噯妳無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