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08 09:39:41
心之助(微信:luyuexinli)
女性心理健康与成长专业平台
陪伴你心灵成长 获得幸福生活
预约情感咨询 成长咨询 学习心理课程
?
文丨April
专家指导丨卢悦、赵悦辰
小编丨 心之助云云、April
女人生了孩子人生才完整吗? 来自心之助
前两天的娱乐圈可是给大家喂足了狗粮,先是陈妍希和陈晓领证,还是带球跑!紧接着老干部也公布了婚讯,并且7月底就要举行婚礼!这闪电般的速度让网友一时间都有些消化不了,于是很快就有人猜测说,紫薇格格不会也是有喜了吧???
?
女明星的私生活,一向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单身的,关心人家什么时候恋爱,恋爱了,想问人家什么时候结婚,结婚了,就等着人家生小孩。观众朋友们在现实生活中或许自己还在遭遇催婚催生,于是就难免纷纷在娱乐新闻中疏散着自己的焦虑。林志玲、舒淇、徐静蕾……女神们一个个步入四十,大家也像身边的七大姑八大姨替她们一样思忖着,这还不结婚,那还生不生孩子了?这辈子没孩子,能行吗?
?
图注:徐静蕾冷冻卵子曾一时成为热点。她说:“一个车没买,一个电影没看……都可以弥补。只有(卵子)这个东西是受年龄限制的,到了一个年龄想要也没有了。”
是谁在要求女人生孩子?是谁在要求女人生孩子?
想起以前看过的一部电视剧,女主淡定地对父母说,要等生孩子不是负担了的时候再生,可她公公却跳着脚说:“你这是自私你明白吗!你们想过老人的感受吗!”OMG,我真怕他犯了心脏病……
一提生孩子,很多人必提“传统观念”,什么“传宗接代”、“儿孙满堂”、“开枝散叶”,简直在说不生就你就不是中国人,好像每个人出生后就自带一项不可删除功能:生,多生,生男孩,否则你就是愧对祖上。在一次电视采访中,一位老阿婆就说:“年轻人想晚点生是自私啦,他们想的是自己,可是你要想到整个家族嘛!”
你看,言外之意,你活着不是为自己,你要首先为家族活。
?
这放在过去,或许有它的意义。记得看过一份统计,清朝某个皇帝的子嗣,许多都是很小就夭折了,活蹦乱跳扛到成年的没几个,想想看,连皇帝他们家都这样,都不要说普通百姓。
过去条件差,繁殖本身是一件艰难而充满风险的事,质量难以保证怎么办?拼数量呗!于是就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关于延续香火的集体无意识,一代代地对人们,特别是对女人们进行着催眠,让女人把生育作为自己的天职,将女人的人生定义为婚姻美满、儿女双全才是圆满。中国古代社会设计了一套完美程序,然后就要求一代一代地妇女按程序过日子。如果你没有做到,就背离了社会和家族的期待,就会失去从众的安全感,甚至自责羞愧。
这大概是人类这个种族确保繁衍、求得自保的一种方法。可如今早不是过去那个蛮荒或饥馑的年代了。地球人口都爆炸了,生孩子这件事究竟还有什么意义?意味着什么?有几个人能跳出集体无意识刨根问底想一下呢?
?
“姑娘,等你到了岁数,自然就会想要孩子了!”
“姑娘,等你到了岁数,自然就会想要孩子了!”
“我被那个渣男耽误了这么多年!”如果你是一个女人,听到另一个女人说出这句话,你一定会心领神会。因为我们都知道,从生育功能看,女人的身体是有“保质期”的。
“现在不生,到后面没得生了!”
“那么晚生对你身体不好,对孩子也不好。”
“你现在不做选择,等到你想选择了,老天不让你选了!”
诸如此类的话不绝于耳。
就连更为人性化的西方,也有一种叫做“生物钟”(biologicalclock)的流行观念,指的是女人有一种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想要家庭和孩子的倾向,这理论声称,女性会随着年龄增长,身体自然而然地“想”要孩子。
这恐怕是新一轮的集体无意识对女性的洗脑。
的确,女人到了更年期,面临绝经的时候,多少是会感到沮丧的,因为这是她女人身份里最重要最特殊的一种权利的丧失,无论如何,丧失都不是那么令人愉快的。相反,能够生育,在精神层面上对女人会是一种肯定和承认。往更深的心理层面说,女人能生孩子而男人不能,这可是一个女人可以“打败”男人的领域,甚至是一种骄傲。想想吧,一个细胞在女人的体内孕育成为一个智慧生命,这个过程就如同上帝造人般神奇,的确能够给人带来很大的价值感。
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关于生孩子有个有趣的理论认为,男人之所以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工作上,就是因为他们不能生孩子,而生孩子是人类超越一切重中之重的大事,女人因可以生孩子,而天然就获得了一种强烈的自我价值感和存在感,而男人却不行,所以他们只好通过拼命工作,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避免空虚感。
记得我曾经在姥姥家看到过一张“英雄母亲”的证书,她得到这个称号,不是因为她的孩子是英雄,而是因为她生得多!我们不必否认这种“繁殖力”给女性带来的自豪,但问题是,过去,这似乎是女性唯一比男性“厉害”的地方,是衡量女人一生价值的唯一标准,可现在还要如此吗?宫斗戏里娘娘们为了得到宠幸,为了生个儿子,为了母凭子贵,无所不用其极,几乎要拼上性命,难道现在女人的一生还是这“自古华山一条路”吗?
?
你把鸡蛋放在几个筐里了?
你把鸡蛋放在几个筐里了?
我曾经有个同事,一心一意地想要孩子,可就是要不上。后来她干脆不上班了,常年在家休养,期间听说经历过几次小产,也是很令人揪心,眼见着她的状态随着孩子的问题起起伏伏,上上下下。好在最终如愿以偿,如今娃已两岁多,她也已沦为重度晒娃狂魔。
我这位同事总算还是幸运的,但如果结局并不那么理想呢?虽然生孩子能够满足一些女人很重要的心理需要,而没有在最佳生育年龄有一个孩子会是一种压力和打击,但如果我们把生育作为衡量自己价值的唯一标准,就有些太极端化。
就像我们在考场上,比赛场上,中等焦虑往往发挥得最好,成绩最佳,而如果过度焦虑,就会输了游戏也输了自己。曾听说有些女人因为没有怀上孩子,整个生活都停摆了,陷入深深地苦恼中,甚至觉得没有孩子的人生都不值得过,就像有的老人说的“生了孩子才算女人”,这就说明她的自我价值感太低,只能附着于通行的社会标准生存。
如今女性进步了,有权利了,生不生得出孩子早就不是衡量女人的唯一标准了,那么你还要把鸡蛋都放在这一个筐里吗? 婚姻、孩子其实只是女人众多价值感、幸福感的来源“之一”,如果你只有这“之一”,而没有“之二”“之三”,那就说明你已经被过度被物化了,被原生家庭或是传统文化洗脑了,因为过去的文化就是把人“动物化”和“生育机器化”的,不相信女人除此之外还能有其他的价值标准。
?
高考早结束了,可你还在填写试卷?
从小到大,关于童年,我最多的记忆就是各种测验,各种考试,我所面对的一切都分为两个世界,一个是“对”的世界,一个是“错”的世界,而判断这“对”与“错”之分的,是一个叫做“标准答案”的上帝般的存在。
回到家里,还要面对妈妈立下的无数规矩,如果不服从,好吧,她会以每五分钟为间隔,一直念叨下去,对我不抛弃不放弃,总之,我是没有任何可以讨价还价或者开溜、给个特例的机会的。
曾经和一位朋友交流这样的感受,她几乎要眼含热泪双手握住我说“终于找到你了,同志!”她说她现在就有一种几乎是强迫性的思维,很多事一定要如何如何,必须要怎样怎样,非得按照是非对错归位齐整才可以,“人生不可以有误差”。放在人生大事上就是,也没有为什么,但她就觉得必须得结个婚,有个孩子,否则这个坎就怎么也过不去。
我对她说:“你这是要逆天吗?”
“逆天?难道不应该这样吗?”
你看,她的人生真真地被“应该”二次圈死了。
?
我们的人生总有缺憾,不可能事事完美,这一辈子本来就是一个从“1”到“0”,从有到无的过程,很多东西都会慢慢失去。而难以接受这种丧失,要求人生必须圆满,必须具备若干标配要件,其实一种婴儿思维,是一种对失去的无法承担。
这往往来自于我们的幼年生活或生存环境中,养育者对我们缺憾的不接纳,比如,我这位朋友,小时候考试考了99.5都会挨打,连0.5的误差都是不被容忍的。这是一种只存在有条件的爱的环境,这种爱是贫乏的,是苛刻的,是强制性的。
这就造成这个孩子无法体验“自定义”的人生是怎样的,她不用调动自己的感受、思考,只要照着做就好了,所以长大后她也不会去想,女人还可以没有孩子?对要孩子这件事,我自己的感觉、标准是什么?她无法形成只属于自己的VIP式的自我价值感,而只有标配的、流水线上的自我价值感,她只能按照既定的标准答案去完成人生的试卷,而没有自发的、自我的答案。所以一旦少了那个0.5,她就崩溃了,她没有灵动的内力去大大地褒奖自己说:“我特么不是还得了99.5呢吗!”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王菲和窦靖童。有人很不留口德地骂王菲不是个好妈妈,说她养的孩子男不男,女不女。我倒是想说,窦靖童不按标配生活,不按世俗标准出牌,她这个妈妈依然可以全然接纳,在这一点上,至少王菲是个有包容力的妈妈,有了这一点,窦靖童在年少时就有机会去尝试,也敢于尝试,就更有可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形成自己的价值标准,过一种自创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她能够自己为自己的存在找到一种说法——这是不会被外界所摧垮的最坚实的基础。
假如有一天窦靖童真的惊世骇俗地出柜了,我想她内心的台词也一定是:“我是不是同性恋,关你屁事?”
那么作为一个普通女性,我们又有没有足够的胆量说一句:“我生不生孩子,关你事啊?”
?
图注:这是你的身体,你的人生 。你觉得怎么对你最好你就怎么做。
你自己的选择是什么?
你自己的选择是什么?
生不生孩子,本来就是人生的选修课,而不是必备件,是应该由女人自己去思考、定义和选择的。
要求天底下的女人都要生,就是一种绑架,一种挟持,一种控制。而什么样的女人容易被绑架,被挟持,被控制?答案就是,自我贫乏的女人。
过去的中国人是不被允许有自我的,人生永远都在追逐那些外在的、大家都在追的标准,比如一个女人,年轻时要嫁得好,要有孩子;有了孩子之后孩子要优秀,成绩好;等自己老了,孩子必须要孝敬,要给生个孙子……看起来这一辈子好充实,其实她的内在永远都是饥饿的,恐慌的。电视里看过一个对催生的妈妈的采访,她就说:“我们老两口住四百多平的房子,家里好安静,我们很寂寞的。”
所以,亲爱的阿姨,你们就需要一个胖娃娃来打发你们的寂寞吗?我送你们一只狗好不好?
想起我一个师姐在生了孩子几年后感慨说,“现在连个花我都不敢轻易养,那也是一个生命啊,是有责任的啊!”的确,真正对自己、对孩子负责任的做法,是不要把孩子当作物、动物、宠物,而是真正问问自己:
·我是自己想要孩子吗?
·我是不是为了家族的繁衍而生孩子?
·我喜欢孩子吗?
·我知道有了孩子之后人生和家庭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发生怎样的改变?
·我准备好了吗?
·我心甘情愿承担这些后果吗?
如果没有想清楚这些问题,而是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结婚生子,一旦发现其实自己不喜欢这个婚姻,不喜欢孩子,就上了贼船了。看着铺天盖地对好妈妈好爸爸的宣传,很多人选择咬牙做圣母,要求自己必须喜欢孩子,不敢表达对孩子厌恶、拒绝等等负面的感觉,否则连自己都饶不了自己,于是就形成了虚伪的父母。
这样的父母,会不自觉地用阴暗的、不为人知的方式向孩子释放他们的负面情绪,这是对孩子更深的伤害。孩子既能看到爱,又分明感觉到爸妈对自己的讨厌,就会自相矛盾,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可爱的,新一代不能接纳自己的孩子就又被培养出来了……
?
图注:我不喜欢小孩!
说到这里,大概有人会说,我还是不要孩子了,想明白再说!也有人会说,我就是没想清楚就生了,其实有个小孩好烦人!
那么有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比如,怀孕之前必须做人格测评,不合格的不许生?或者生了孩子之后发现不喜欢就可以推掉责任?
显然这都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人生悖论就是,你无法在品尝一道菜之前真正准确判断出自己会不会喜欢这道菜,而当你判断出你不喜欢的时候,你也已经吃下去了。这种带着缺陷的缺憾式人生原本就是常态。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份以不变应万变的三观,是一种面对和接纳真实的自己与人生的能力。我们不必做完美的父母,我们完全可以坦然承认自己对孩子不喜欢的那一面,表达出自己的感觉,那么虽然孩子没有得到教科书上的完美的爱,但他们能得到一种真实的生活,一份真实的爱,从而也就能够真实地面对他们自己,找到如实发展自己的空间。
还记得有次我和一位老同学聊天,抱怨带孩子的烦恼——你们可以想象我在写作时,周围3D环绕立体声反复播放“妈妈”“妈妈”的叫声时我内心的崩溃吗?
朋友安慰我说:“慢慢来,都说为母则强,人们总说有了因才有果,其实有的时候,是有了果,才有因的。”
是啊,人类的伟大之处,不就是能够在一切不完美之中,总能找到自己存在下去、继续前进的理由吗?
【心之助】
最值得女性信赖的心理平台
预约专业咨询请联系微信
18811322846
▼
进入爱的学院 获得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