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简史 世界简史 世界简史

新航路的开辟

一、背景和条件

1、原因

①经济根源:15世纪以来,随着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造成货币需求量的增加。

②社会根源:

A.欧洲人狂热追求货币和黄金。

B.《马可波罗游记》驱使欧洲人到东方实现黄金梦。

③客观原因——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阻碍了东西方贸易,促使欧洲人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2、条件

①西欧生产力的发展。

②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如“地圆学说”的流行。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如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罗盘针的广泛应用,武器装备的改进等等。

④中央集权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热衷于传播天主教,大力支持远洋航行。

二、经过

1、1488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2、1497-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3、1492年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4、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

三、影响

1、引起了“商业革命”:

①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欧洲与亚、非贸易扩大与美洲联系开始。

③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引起了“价格革命”:

①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造成金银价格下降,物价猛涨。

②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③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和争夺,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考点3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一、含义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指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

二、形成过程

1、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西欧的西、葡、荷、英、法进行殖民征服,亚、非、拉、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①葡萄牙:1500年占领巴西;但葡萄牙扩张的主要方向在非洲和亚洲。

②西班牙:主要目的是掠夺金银。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期,占领子除巴西以外的中、南美洲;16世纪六、七十年代又占领了亚洲的菲律宾。

③影响

A.欧洲的殖民统治给亚非拉美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印第安人几乎灭绝,土著劳动力锐减,由此又引起丁罪恶的奴隶贸易。

B.流人欧洲的巨额财富,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C.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

对亚非来地区:①政治上——欧洲殖民者开始对亚非拉进行政治的控制和渗透;②经济上——伴随政治霸权而来的是经济的剥削和掠夺;③思想文化上——由于基督教和西方文化的渗透,殖民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对世界:①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②有利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中国的影响:①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从海路相继来到中国边疆进行侵略活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使明清统治者走向闭关锁国。②经济上——明朝中后期,美洲高产农作物通过菲律宾传入中国,为清朝人口快速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③思想文化上——天主教从海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局面。

2、初步形成: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抢占商品市场,抢占原料场地,拓展殖民地,亚、非、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

①原因

A.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资产阶级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开拓更广阔的商品市场,抢占更多的廉价原料产地。——根本原因。

B.经济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空前强大。——物质条件。

C.资本主义各国竭力推行对外扩张政策。

②概况:(见课本)

③对外扩张的影响:

A.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原料、市场)。

B.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C.客观上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

3、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三、评价

1、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2、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客观上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世界贸易额的增加。

3、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地区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输出资本的场所,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命脉,对它们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掠夺,使它们陷入更加落后的状态。

考点4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一、含义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指通过对外贸易使各国市场联系起来的总和,它是资本主义的经济涵盖。

二、形成

1、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起了殖民侵略,西欧国家贸易范围扩大,世界市场已显雏形。

2、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并扩展至美法德俄等国,促使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国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场地,把亚、非、拉许多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使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大大促进了国际间的经济交往,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从反面证明了世界市场的存在。

3、最终形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列强加紧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掀起一股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从此一统天下,在经济上世界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

三、影响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亚非拉国家经济上饱受列强的剥削和掠夺,是这类国家经济畸形、长期贫困落后、灾难深重的总根源。
世界简史 世界简史 世界简史

3、资本主义的入侵在客观上冲击了这些国家或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近代化的进程。

4、加剧了列强争夺世界市场的矛盾斗争,并形成了错综复杂、囊括全球的国际关系。

考点5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与崩溃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1、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①战后初期,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②英国经济遭到严重削弱,传统的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已经难以支持。

③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

2、形成:1944年夏天,44国代表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签订了几个协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3、内容: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4、实质: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5、影响:

①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美国控制了更广阔的世界市场。

②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扩大了各国间的经济交往。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1、原因:

①70年代,西欧、日本经济发展,商品大量涌入美国,美国的贸易逆差扩大。

②美国的黄金储备日益减少,美元实际贬值加剧。

③1973年石油危机的冲击。

2、表现:1973年,美国再也无法按固定价格兑换黄金,不得不宣布美元贬值,资本主义各国相应也不再承担维持本国货币与美元固定汇率的义务,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3、影响: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考点6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

一、经济全球化

1、含义:经济全球化指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竞争和制约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原因:

①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

②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根本动力)。

③国际金融的发展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

④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

3、本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是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4、影响:①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②由于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等问题,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③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大大促进了国际经济的发展。

④促进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促进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二、经济区域化

1、表现:;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影响: ①推动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促进参加国经济的发展。

②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形成多级世界。

③使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

④对经济全球化具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三、中国与经济全球化、区域化

1、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2、2001年12月11日II经济成长历程复习纲要(特长班专用)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考点扫描】

考纲内容 课标要求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考点概要】

考点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背景&原因

(1)二战即将结束,经济危机的教训,有识之士主张建立有效机制,稳定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秩序。

(2)二战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都遭到严重破坏,美国经济实力大增,企图确立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

(3)主要目的:恢复和发展经济,防止战争,稳定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秩序。

2.形成

(1)建立:①1944年7月,44个战时盟国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②1945年12月,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稳定国际汇兑,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帮助成员国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宗旨:全球性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支持)成立,由此确立了二战后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通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3.特点/核心内容:以美元为中心,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保持固定的汇率和比价。

4.影响: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稳定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5.瓦解: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西欧崛起,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无力承担稳定美元的责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相继两次宣布美元贬值。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制,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瓦解,美元地位下降。

【小结】二战后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两大体系”、“三大支柱”: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的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共同构成了二战后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其三大支柱。

(2)历史影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考点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欧洲联盟

(1)欧共体建立背景:欧洲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人民迫切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二战后欧洲传统地位下降;确保欧洲在美苏争霸格局下的政治安全和经济发展。

(2)欧洲一体化进程:①开始: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标志法德和解,欧洲一体化的开始。②经济合作领域扩大:1957年,欧洲六国签订《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③合并:1967年,三个机构正式合并为欧洲共同体。④走向经济、政治、防务全方位联合:1992年,欧共体12国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欧盟成为一个经济、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标志着欧共体由一个单一的经济组织向经济政治全方位联合组织发展。⑤欧元问世: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

(3)演进趋势:从内容上看:由最初的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一体化;从规模上看,规模不断扩大,由最初的6国发展到现在的25国。

(4)意义: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2.北美自由贸易区

(1)形成与发展:面对欧共体和亚洲经济区域化的挑战,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和加拿大开始经贸合作;1992年12月,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正式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合作内容:相互减免关税,但未形成减税同盟,只是贸易伙伴。

(2)特点:第一个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由大国主导。

(3)影响:①促进三国经济发展(实现经济上的互补);增强国际竞争实力。②推动美洲一体化进程。③冲击墨西哥的民族经济。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背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推动;环太平洋地区各国间的经济贸易关系日益紧密。

(2)成立与发展:①1989年11月,澳大利亚、美国等12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合作内容:推动区域内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广泛经济技术合作。②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和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3)性质与合作方式/特点

①性质:区域性、论坛性的经济合作组织,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②合作方式/组织原则:APEC方式,即: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原则、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协商一致和自愿的原则、以渐进的方式实施目标的原则。

(4)意义: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的发展;使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在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发展中创造出一个新模式。

4.东南亚国家联盟

(1)形成原因:东南亚形成整体与大国保持平等关系,消除内部矛盾,保进区域和平与繁荣。

(2)形成过程:①1967年成立东盟。②1976年形成政治同盟,进入新阶段。③2002年,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

(3)影响:促进东盟各国经济发展和地区稳定,扩大其在亚太地区和世界上的影响。

考点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世界经济全球化)

1.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

(1)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启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两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全球化进程得到发展。

(3)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使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发展,从无序走向有序;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出现多极化趋势,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但两极格局的存在,使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对立,阻碍了全球化进程。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世贸组织建立,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①科技革命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②新型交通、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基本的技术手段);③两极格局的瓦解(有利的国际环境,消除障碍);④各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体制条件);⑤跨国组织和各种国际组织及国际协调机制的加强(跨国公司为主要推动者)。

2.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由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3.世界经济全球化影响(一把双刃剑)

(1)积极作用:加速了整个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

(2)存在问题:贫富差距扩大、经济危机传染性破坏性增大、环境问题等。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①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②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A.从机遇看,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B.从不利方面看,由于发展资金匮乏、债务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及技术水平的落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其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

4.世界贸易组织(WTO)和中国的加入

(1)世界贸易组织(WTO)

①由来:WTO是由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发展而来。

②成立:1995年1月1日,世贸组织正式开始运作,标志着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③目的/宗旨: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④运行规则:基于规则而非强权,决策方式:“完全协商一致”。

⑤作用: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促进了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繁荣;有利于抑制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①历程: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被台湾当局非法占据成员国席位;1986年,中国正式申请恢复缔约国地位;2001年12月正式加入WTO,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

②作用:A.机遇——有利于中国平等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合作,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同时也将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B.挑战——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贸易和科技竞争。

③对策: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技,提高国际竞争力;保护知识产权等。

▲附录:重要国际组织标志

第五单元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考点扫描】

考纲内容 课标要求

新航路的开辟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工业革命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考点概要】

考点1: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金银和香料的渴望,《马可·波罗游记》的描述。(3)直接原因: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阻断传统商路)。(4)精神动力:文艺复兴;传播基督教。(5)政治条件:西班牙和葡萄牙强化王权,积极扩张。(6)客观条件: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

2.新航路开辟的过程(15、16世纪)

(1)向东方向(葡萄牙支持)

①1487年,迪亚士抵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②1497~1498年,达·伽马绕非洲到达印度,开创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

(2)向西方向(西班牙支持)

①1492年,哥伦布向西抵达美洲。

②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首航成功,麦哲伦在菲律宾丧生。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对世界:①世界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全球化进程由此开始。②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贸易范围由地区性走向世界性,商品种类、规模扩大)。③证明地圆学说,冲击天主教的神学思想。

(2)对西欧:①引起商业革命:贸易规模、商品种类扩大,经营方式变化,资本主义发展;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逐渐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②引起价格革命:白银流入,欧洲物价上涨,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增强,加速封建制度解体。③推动早期殖民活动,为西欧提供资本原始积累(不包括葡、西)。(3)对亚非拉:①亚非拉更加贫困(灾难,破坏性)。②促使殖民地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具有进步性(建设性)。

考点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1.荷兰的殖民扩张(活跃于17世纪)

(1)商贸发达:17世纪上半期是黄金时代,有“海上马车夫之称”之称(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2)国际竞争重要手段是组建大型商业公司(东印度公司)。

(3)银行信贷业发展,阿姆斯特丹在17世纪中叶成为欧洲主要金银市场,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2.英国的殖民扩张

(1)近代早期,以海盗劫掠方式进行,大盗德雷克被女王授予骑士称号。

(2)16世纪末开始,英国进行了一系列商业战争,先后打败西班牙、法国、英国,18世纪下半叶确立海上霸主的地位,并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

3.西欧殖民扩张的影响

(1)对世界:拓展了世界市场,促进世界一体化进程(殖民扩张与掠夺是最主要途径)。

(2)对西欧: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

(3)对殖民地:①是灾难,贫穷落后(破坏性)。②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建设性)。

考点3: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1)最先兴起于英国的原因:①前提:最早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到18世纪中期,社会稳定。②条件:人口、资本流动自由,经济稳步发展,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必要性,根本原因)。

(2)概况:①最先开始于棉纺织业:飞梭引出连锁反应,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开始标志。②以纺织业为中心,采矿、冶金、交通运输等部门普遍使用机器。③影响最深远的成就:英国工程师瓦特发明的改良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④交通运输业:A.1807年美国的富尔顿发明了汽船,对加强洲际之间的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B.1814年英国的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气机车,铁路的出现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3)扩展:近半个世纪后始向欧美大陆扩散,铁路业和纺织业成为两个领先的部门。

(4)影响:使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引起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推动民主化进程,确立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1)兴起:19世纪下半叶,在几个工业发达国家同时发生,尤其以美国和德国为代表;以冶金、内燃机技术、发电机、电动机、合成化工为标志;发展推动力为科学技术。

(2)成就:①交通领域:内燃机→汽车、飞机。②化学领域:有机化肥、人工合成染料、合成橡胶、合成油漆及多种塑料。③钢铁部门:多种炼钢技术。

④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是人类技术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使人类迅速跨进了电气时代。

(3)影响:使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增强欧美国家的力量,出现垄断组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瓜分世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整体认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开放性和扩张性(根本原因)。②工业革命的推动(直接原因)。

(2)世界市场形成的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最主要)、商业贸易。

(3)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①雏形出现/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原因:新航路开辟便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地区性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商品种类数量增加,伴随着殖民扩张,贸易范围扩大,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②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原因:a.生产力的发展使商品种类数量进一步增多,交通工具有利于加强世界联系。b.工业革命强化国际分工,使国际间资金人口技术流通加快。c.列强对外殖民扩张,拓展市场,自由贸易政策使世界贸易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

③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原因:a.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更多商品出现,新交通通讯工具大大加强世界联系。b.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国际间人口,资本,技术流通速度加快。c.列强将世界瓜分完毕,绝大多数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卷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对世界市场的评价:

①积极: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向殖民地半殖民地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先进思想,客观上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进程。

②消极:使殖民地半殖民地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导致它们更加贫困。

第六单元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考点扫描】

考纲内容 课标要求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罗斯福新政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点概要】

考点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激化。

(2)具体原因: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日益突出(原因:生产力发展,资本家盲目生产,导致产能过剩;财富过度集中,劳动人民相对贫困,限制消费能力)。②分期付款、银行贷款、股票投机形成市场虚假繁荣,加剧生产与销售矛盾。③各国推行自由放任政策,无法阻止危机大规模爆发。

2.爆发

(1)开始标志: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的崩溃。

(2)表现:股价暴跌,银行纷纷倒闭,企业大量破产,市场萧条,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剧增。

3.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4.影响:①经济萧条。②引发政治危机:A.国内,社会动荡不安,法西斯分子趁机扩大政治影响,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B.国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以邻为壑的办法,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加深了危机;国际关系日趋紧张,促使欧洲、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大战迫在眉睫。

考点2:罗斯福新政

1.背景:(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2)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危机不断恶化。

2.内容:核心是用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1)整顿金融:重建银行信誉。

(2)调整工业生产(中心措施):通过《工业复兴法》,公平竞争;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缓解劳资矛盾。

(3)调整农业生产:缩减耕地和农产品,补帖农民,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4)社会福利:加强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3.“新”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4.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5.影响:(1)对美国:没有根本消除危机,但成效显著,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工商业和国民经济状况显著改善,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维护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2)对世界: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6.罗斯福新政的启示:①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②改革需依照国情,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生产力。③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调节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④贸易保护主义只会加剧危机,各国政府应承提国际责任和义务,加强合作,消除危机。

7.建议:如何应对2007年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国际竞争能力。②将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③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如中国政府四万亿主要用于基础建设,家电下乡等。④鼓励出口,如政府实施出口退税政策。⑤加强国际合作。

考点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核心变化,主要有三种方式:

(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代表:英国、法国、德国。

(2)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代表:日本。

(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采购、利用税收调节社会生产,代表:美国。

2.调整企业经营方式:(1)人民资本主义——股票分散化,资本社会化。(2)经营者革命——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管理社会化。

3.出现福利国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1)原因:财富分配不均引发社会动荡,政府提供福利符合人道主义要求,是应尽的义务。

(2)目的: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资金来源于个人、企业和国家补帖。

(3)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成为公民的权利;20世纪80年代后,缩小规模。

(4)评价:①使分配社会化,缓和矛盾,稳定秩序,扩大内需,刺激消费。②但加重财政负担,降低工作积极性,引发道德危机,增加企业成本。

4.调整产业结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5.知识经济(“新经济”)兴起:(1)概念: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代表:美国。

(2)作用:推动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考点扫描】

考纲内容 课标要求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考点概要】

考点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背景&原因

(1)二战即将结束,经济危机的教训,有识之士主张建立有效机制,稳定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秩序。

(2)二战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都遭到严重破坏,美国经济实力大增,企图确立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

(3)主要目的:恢复和发展经济,防止战争,稳定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秩序。

2.形成

(1)建立:①1944年7月,44个战时盟国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②1945年12月,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稳定国际汇兑,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帮助成员国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宗旨:全球性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支持)成立,由此确立了二战后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通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3.特点/核心内容:以美元为中心,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保持固定的汇率和比价。

4.影响: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稳定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5.瓦解: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西欧崛起,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无力承担稳定美元的责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相继两次宣布美元贬值。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制,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瓦解,美元地位下降。

【小结】二战后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两大体系”、“三大支柱”: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的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共同构成了二战后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其三大支柱。

(2)历史影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考点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欧洲联盟

(1)欧共体建立背景:欧洲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人民迫切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二战后欧洲传统地位下降;确保欧洲在美苏争霸格局下的政治安全和经济发展。

(2)欧洲一体化进程:①开始: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标志法德和解,欧洲一体化的开始。②经济合作领域扩大:1957年,欧洲六国签订《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③合并:1967年,三个机构正式合并为欧洲共同体。④走向经济、政治、防务全方位联合:1992年,欧共体12国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欧盟成为一个经济、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标志着欧共体由一个单一的经济组织向经济政治全方位联合组织发展。⑤欧元问世: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

(3)演进趋势:从内容上看:由最初的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一体化;从规模上看,规模不断扩大,由最初的6国发展到现在的25国。

(4)意义: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2.北美自由贸易区

(1)形成与发展:面对欧共体和亚洲经济区域化的挑战,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和加拿大开始经贸合作;1992年12月,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正式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合作内容:相互减免关税,但未形成减税同盟,只是贸易伙伴。

(2)特点:第一个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由大国主导。

(3)影响:①促进三国经济发展(实现经济上的互补);增强国际竞争实力。②推动美洲一体化进程。③冲击墨西哥的民族经济。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背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推动;环太平洋地区各国间的经济贸易关系日益紧密。

(2)成立与发展:①1989年11月,澳大利亚、美国等12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合作内容:推动区域内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广泛经济技术合作。

②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和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3)性质与合作方式/特点

①性质:区域性、论坛性的经济合作组织,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②合作方式/组织原则:APEC方式,即: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原则、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协商一致和自愿的原则、以渐进的方式实施目标的原则。

(4)意义: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的发展;使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在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发展中创造出一个新模式。

4.东南亚国家联盟

(1)形成原因:东南亚形成整体与大国保持平等关系,消除内部矛盾,保进区域和平与繁荣。

(2)形成过程:①1967年成立东盟。②1976年形成政治同盟,进入新阶段。③2002年,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

(3)影响:促进东盟各国经济发展和地区稳定,扩大其在亚太地区和世界上的影响。

考点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世界经济全球化)

1.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

(1)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启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两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全球化进程得到发展。

(3)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使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发展,从无序走向有序;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出现多极化趋势,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但两极格局的存在,使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对立,阻碍了全球化进程。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世贸组织建立,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①科技革命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②新型交通、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基本的技术手段);③两极格局的瓦解(有利的国际环境,消除障碍);④各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体制条件);⑤跨国组织和各种国际组织及国际协调机制的加强(跨国公司为主要推动者)。

2.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由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3.世界经济全球化影响(一把双刃剑)

(1)积极作用:加速了整个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

(2)存在问题:贫富差距扩大、经济危机传染性破坏性增大、环境问题等。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①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②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A.从机遇看,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B.从不利方面看,由于发展资金匮乏、债务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及技术水平的落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其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

4.世界贸易组织(WTO)和中国的加入

(1)世界贸易组织(WTO)

①由来:WTO是由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发展而来。

②成立:1995年1月1日,世贸组织正式开始运作,标志着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③目的/宗旨: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④运行规则:基于规则而非强权,决策方式:“完全协商一致”。

⑤作用: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促进了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繁荣;有利于抑制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①历程: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被台湾当局非法占据成员国席位;1986年,中国正式申请恢复缔约国地位;2001年12月正式加入WTO,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

②作用:A.机遇——有利于中国平等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合作,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同时也将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B.挑战——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贸易和科技竞争。

③对策: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技,提高国际竞争力;保护知识产权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0751/528415873765.html

更多阅读

编钟的世界王清雷 编钟的来历

编钟的世界原载《中华文化画报》2007年第8期编钟,是我国古代一种成编使用的、具有固定音高的旋律性青铜打击乐器。根据形制的不同,编钟一般可以分为镈、甬钟、纽钟三种。它是我国、乃至世界青铜文化中一枝绚丽夺目的奇葩,可以称得上

世界简史 时间简史

新航路的开辟一、背景和条件1、原因①经济根源:15世纪以来,随着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造成货币需求量的增加。②社会根源:A.欧洲人狂热追求货币和黄金。B.《马可波罗游记》驱使欧洲人到东方实现黄金梦。③客观原因——

欧美网游简史第一章MUD:创造世界的巫师

原载《大众软件》1月中,转载注明出处  自从有了游戏之后,人们不满足于做屏幕前的操控者,而是梦想着自己能够进入到游戏的绚丽世界中,在剑与魔法的世界中拯救世界,称为吟游诗人歌颂的屠龙勇者,或者在武侠世界中快意恩仇,体验江湖恩怨儿女

中国科幻杂志极简史1979-2013 科幻世界杂志电子版

中国科幻杂志极简史(1979-2013)(非学术版)文/Sansanfeng一、引言  现代意义上的科幻历史是从一本杂志的诞生开始算起的,那就是雨果•根斯巴克在1926年创办的史上第一本科幻杂志——《惊奇故事》(AmazingStories)。早期的时候,几乎所

声明:《世界简史 世界简史 世界简史》为网友吉他配咖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