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西的古迹名胜之多让我惊讶,过去只知道晋中、晋北多的数不胜数,没想到我很少造访的晋南地区,除黄土高坡变成了青山秀水之外,古城、古村、古堡、古建等也是不胜枚举,让人满目依然是好琳琅。
在山西太行山脚下的阳城县北留镇,有一座保存完好、名不见经传的城堡式村落——郭峪古城。城墙、城门、角楼、古屋、老街,浓郁的古风古韵扑面而来,那超凡脱俗的原生态风貌,至今依然保存完好实在是难能可贵。
走在宁静的古城中,明清时代的古老建筑比比皆是。更弥足珍贵的是,这里没有横遭大规模商业开发的厄运,独守着一份难得的清净,让人明显感觉到一种未被打扰的慢节奏的生活状态。
飞逝的时光,在这儿似乎趋缓了、放慢了。我尤其喜欢这样的被遗忘的角落,喜欢品读由岁月本身来描述的历史,因为这样的历史,才生动,更真实。
2、明崇祯十一年(1638),村绅为了防御农民起义军,修建了郭峪城。城高12米,阔5.3米,城周1400米,城内面积17.9万平方米。城堞450个,东、北、西城门3座,另有东水门1座、有敌楼10座、窝铺18个,转角有木亭。
3、郭峪的生灵孕育了郭峪的文明,温厚的民风隐于这座神秘的古堡之中。
4、古城中标志性的建筑非豫楼莫属,豫楼是整个古城的制高点。
5、全城共有三个城门,分别为东门、西门和北门。东门早已坍塌废弃,西门和北门犹存。此图为西门影像,门有双重,门内套门,形成瓮城,可谓壁垒森严。
6、西门的内侧影像。
7、古城中建有汤帝庙,俗称大庙,位于西城门内侧,址高28米,为村之社庙。
8、豫楼,位于村之中央,是古城的制高点楼,从外面看共有7层,进入楼内才发现应该是9层,因为还有地下二层。
9、豫楼内部景象,每一层都以不同的内容展览着郭峪古城的历史沿革。
10、豫楼内部还设有地下设施两层,一层内置有水井、石碾、石磨、灶台、换气孔和排烟道,只要储备充分的粮草,楼中人便会生活无虞。从地下一层沿狭窄的石头阶梯再往下到达二层,则是一人多高、行走便利的砖砌地道,暗道共两条,均可通向城外。

11、古城内官宅豪华,民居典雅,该村最早为唐初建置的村落,至今仍保留着"老狮院"、"小狮院"、"陈氏十二宅"、"王家十三院"等民居。院落门楼多呈高挑牌标式,斗拱层叠,样式华丽,等级很高。民居多为四合院,为北方典型的"四大八小"格式。
12、现存明清官宅民居40多院1100 余间,其中有清朝名相陈廷敬的九世祖居,被我国古建专家称为 “中国民居之瑰宝”。
13、古镇内建有两处戏楼,有幸在此还赶上看了场晋剧,后文再专门介绍那场很有特色的地方戏吧。
14、这是一座很有大跃进和文革时代遗风的建筑,是不是现在的村公所不得而知。门内麻将桌上激战正酣,全民搓麻,可见一斑。
15、古城内现存明清官宅民居40多院1100 余间。由豫楼上可鸟瞰全城,民居房舍有如积木一般。
16、 郭峪村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历史上走出了18位举人和15位进士;并把儒家礼制观念体现在村落、户宅的建筑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17、许多很有价值的文物古迹也没有逃脱“文革破四旧”的厄运,再加上岁月的浸蚀和人们的不重视,其破落斑驳随处可见,惜哉呀!
18、这尊雕塑让主人夫妇争得面红耳赤,男主人说是狮子,女主人偏说是狗,并以耷拉的耳朵作为是狗的证明。我劝架说,你们说得都对都对,这一定是只“狮子狗”,也可叫作“狗狮子”!
19、城内处处也是“大红灯笼高高挂”,现如今不管是不是古城,挂上些红灯笼却都成为了“古城招牌”。
20、大户人家,闺秀居住的阁楼。
21、一口古井。
22、一尊影壁。
23、墙根处的那扇石板该叫“一什么”不知道,问这个小女娃她只是捂嘴笑,远旁的大人告知那是用来掏粪的。原来石板后面有洞通往墙内人家的茅坑,再看街道上家家墙外都有这样的石板,掏大粪者在街道上就可以把各家排泄物收拾干净,如此方法还真是鲜见。别说在大街小巷里溜达了半天,还真没闻到什么异味。
24、 郭峪古城历经300多年的时光剥蚀,虽然城垣房舍多显残破,但更显古风古韵的弥足珍贵。
25、在汤帝庙里见到两幅“激进年代”时的宣传画很有味道,画中的顺口溜式口号更有意思。
上则是: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想把生产领导好,三件宝贝掌握住。勤检查,多深入,干活带头不含糊。
下则是:
开山取水炮震天,吓的星星直眨眼。社员担挑飞似箭,追的月亮落西山。天黑干到东方亮,白天干到黑夜天。高山低头水听唤,决心改造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