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李庆远,生于清朝康熙十八年(1679),卒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享年256岁。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几乎与整个清王朝相始终。当他250岁生日的时候,有人专门拜访他,求教养生长寿的诀窍。李庆远毫无保留地公开了自己的体会,其谈话内容被后人整理成《二百五十岁寿星谈养生经验》一文。
李庆远认为:“夫人寿之短长,元气之所禀也。元气有厚薄,不善养生者,虽禀气厚,滥用而戕贼之,亦足以促寿。”这就是说,人的元气好比灯烛,耗用过度则早灭;反之,时时处处节约爱惜,则能绵延长久。 李庆远感叹:“上古之人,百岁不为奇,寿长而动作不曾稍衰。今人则不然,未及半百,而龙钟衰老矣。”究其原因,正是养生之道不同,而非时世不同。“古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神相俱,泰然百岁以上。今人则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识御神,耽于生乐,务快于心。”两相对照,寿夭根由自然一目了然。 李庆远还注意到:“山野之人,恒较城市之人为长寿。山野之人,作息有时,起居有常,无名利系其心,无机械之乱其神,浑然天真,如葛天之民,故可以延年也。” 清初学者陆陇其的一段话,被李庆远视为“养生之妙诀,益寿之良箴”:“足柴足米,无忧无虑,早完官粮,不惊不辱,不欠人债而起利,不入典当之门庭,只消清茶淡饭,便可益寿延年。”具体做法是:寡嗜欲以养精,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 李庆远还十分注重借鉴别人的养生经验,如:苏老泉所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右而目不瞬”;《道德经》所谓“慈、俭、和、静”四字根本要诀,等等。由此可见,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就养生延寿而言,根本理论应该是相通的,至于具体技术则自然有所差别。 李庆远无限感慨地告诉后学:“饥寒痛痒,此我独觉,虽父母不能代也。衰老病死,此我独当,虽妻儿不能代也。”说明养生延寿之重要,确实无与伦比。 养生延寿是一项异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每一个小问题处理不当,都可能影响大局。在李庆远的眼里,一些细小之声也至关重要:“喜怒哀乐,过度则伤。谈笑食息,失时则伤。寒暖不慎,步行过疾,酒色淫乐,皆伤也。”他的对策是:“行不过疾,目不极视,耳不极听,坐不过久,卧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及饥极而食,不及渴极而饮。无喜怒哀乐之系其心,无富贵荣华之动其辱。” 由上可知,李庆远的养生延寿经验实际上并不特殊,可说是平易之至、简单可行。只可惜世人迷真顺境,爱河流浪,反而折损了自己的夭寿,岂不令人叹息! 有些读者朋友也许很想知道李庆远“真正”的养生延寿诀窍究竟是什么。那好办,李庆远自己仅用了三句话就进行了高度的概括:“眠食之事,于此亦大有出入。食不得过饱,过饱则肠胃必伤;眠不得过久,过久则精气耗散。余生二百余年,从未食过量之食,从未作长久之酣眠,盖以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