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一个人一辈子的精力全部用于学习,那么到底会有多么大、多么广泛的涉猎和成就呢?世上到底有没有那种所谓“学究天人”的人呢?答案是有的。今天我们来聊聊千古牛人傅青主先生,他就是这样一位不世出的大才、通才。
傅山,初名鼎臣,后改名山;原字青竹,后改青主。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跨越了两个朝代,“傲然”而顽强地生活了79年。
傅青主先生出身于官宦书香之家,家学渊源。其祖上连续七八代有治诸子或《左传》、《汉书》卓然成家者。曾祖傅朝宣是当时著名的“帅哥”,曾为宁化府仪宾、承务郎;祖父傅霖累官山东参议、辽海兵备,颇有政绩。
在这样一个家学渊源的环境下,傅青主小时候受到了严格的教育,其神童之资更是早有显现,十五岁就补博士弟子员,二十岁试高等廪饩(国家级奖学金),到老年更是从心所欲,无所不能。
假设按照今天的门类来划分,傅青主先生一生究竟有多少学问呢?我们只拣他最著名的来梳理下:
精通史学之外,兼工儒学、医学、内丹、道教、佛学、诗词、书法、绘画、金石、武术、音韵训诂之学甚至美食等等。其涉猎之广、成就之大,在智商上给人以深深的碾压感。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傅青主先生在各领域到底有多牛。
学术:经史子集兼通
我们单从他的一些著作就可以看出这位一代儒学宗师的成就一二:
《周易音释》、《周礼音辨》、《十三经评注》、《十三经字区》、《诸子注释》、《春秋人名地名韵》、《十七史评》、《性史》(儒家的心性之学专著)、《杜诗点评》、《续编杜诗》、《会韵小评补》、《元释两藏精义》等,经史子集兼具,可惜清代中期的文字狱猖狂,这些著作都已全部佚失。
文字狱爱好者
傅青主先生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后世尊为明末清初“六大儒”,梁启超也称其为“清初六大师”之一,其知识领域之广、成就之大,在清初诸儒中,无出其右者,被时人誉为“学海”。
顾炎武在《广师篇》中如此评论傅青主先生:“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后世也有人评论:“他开创了一代学术之风,其多方面的成就,都位于同时代之顶峰”。
中医:妇科开山祖师
傅青主在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等方面均有极高造诣,堪称中医大师,而尤以妇科为最。可以说对今天中医药学校的学生,傅青主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大山。
他极重医德,对待病人不讲贫富,一视同仁,在相同情况下,则优先穷人。对于名声不好的富人和官吏,则婉言谢绝,不予医治。
医者仁术,傅青主以悲天悯人之心,体恤男权社会的弱势群体妇女的悲苦,开创妇科治疗的一代风气。傅氏女科的出现,这是中医史上第一次有此单独学科,更是中医史上划时代的事情。
傅青主先生男女科
他曾亲对友人说:“吾书不如吾画,吾画不如吾医。”其医著《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青囊秘诀》,至今流传于世,造福苍生。在张仲景之后,傅青主也被时人称为“医圣”。
书法:清初第一写家
傅青主先生出身于书法世家,少年时便由钟繇小楷入门,后从颜真卿大楷出道,行书学王羲之父子,草书追摹张旭、怀素,篆、隶学秦汉,转益多师,诸体兼擅,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在王铎之上”。
傅青主书法成就最高的是行草书,后世书法界公认,他是中国最后一位草书大师,从此以后,如此大师再也没有出现过。“书”与“道”的功夫尽在笔墨之外,在人生的境界中。先生之风,可谓高山仰止。
傅青主行草
傅青主先生对于书法艺术理论上所提出的“四宁四毋”说极其精辟:“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足以影响中国书学领域,并对整个艺术范畴有着普遍意义和深远影响。
国画:海内无匹
傅青主先生的画风颇近于八大山人之风,其绘画古雅入神,写意曲尽其妙,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其所画山水、梅、兰、竹等,均精妙至极,被列人逸品之列。
傅青主《芦荡秋蟹图》
《画征录》说:“傅青主画山水,皴擦不多,丘壑磊珂,以骨胜,墨竹也有气。”他的字画均渗透自己品格孤高和崇高的气节,在中国古典书画艺术中,博得后人的高度赞赏。
《图绘宝鉴》评曰:“画出町畦之外,邱壑迥不犹人,其才品海内无匹,人不能尽识也。”赞誉他的山水画突破传统技法风骨,卓绝于世。
武术:七剑下天山
明清更易之际,傅青主先生坚持民族气节,为了反清,后半生认真研究武术,同时精研道家养功法。史家称他“性任侠”,在他的诗中也有“剑术惜其疏”,“盘根砺吾剑,金铁满山鸣”之说,因而梁羽生在小说《七剑下天山》中将傅青主也列为一剑。
这不是傅青主!
据《石膏山志》载,清顺治四年(1647年) 春,傅青主和儿子傅眉到山西灵石县天空寺演示打坐和五禽戏,传与寺内主持道成法师,接着又传授给了寺内和尚以及当地名士吴成光。
他还留下一种叫做“傅拳”的拳法,动作名称与太极拳相似,又别于太极拳。1985年在武术挖掘整理中,由蔡承烈献出《傅拳谱》手抄本。1988年出版了《傅青主拳法》一书,。《傅拳谱》的流传,是傅山拳法代代相承的重要依据,傅青主先生在武艺方面的造诣可见一斑。
宗教:佛道兼修
明亡,为免清廷强迫剃发,他拜寿阳五峰山全真龙门派第五代道士郭静中为师,出家为道,道号“真山”, 成为全真龙门第六代弟子,得以保全发式。因身着红色道袍,遂自号“朱衣道人”,别号“石道人”。朱衣者,朱姓之衣,暗含对亡明的怀念;石道者,如石之坚,意示决不向清朝屈服。
朱衣道人
非但如此,傅青主先生还对佛学造诣精深。他认为佛经能言儒家经书所不能言之境界,不可不读,决不能以专断之儒学权威来否定其价值。傅山博注佛经,有《金刚经注》、 《 楞严经批注》、《五灯会元批注》等书,均有其极独到的观点。
傅山以蝇头小楷恭敬抄录《金刚经》,礼佛却不入佛门,正是反对背离佛祖济世度人的真精神而徒求一己非分之福的虚伪之人。
商业:创建票号
康熙二年(1663年),参加南明政权的昆山顾炎武寻访英雄豪杰,来太原找到傅青主先生,两人抗清志趣相投,结为同志,自此过从甚密。
相传他们商定组织票号,作为反清的经济机构。傅青主、顾炎武这两位大师,为了给反清复明提供方便,创造的一种转运资金的方式,就是票号,这就是后来横行天下的山西票号的开始。
山西票号
没有想到,两位儒学大宗师的一个点子,竟创造了日后的山西票号传奇。
美食:竹叶青与太原头脑
竹叶青本为汾酒浸泡药材而制成的名酒。傅青主寓居汾阳期间,对竹叶青酒添加的中药材进行了精选,最后定型为今日所用之十二种,即竹叶、栀子、菊花、当归、陈皮、砂仁、广木香、紫檀香、公丁香、零陵香、山奈、冰糖等。
这些药材包含清热、健脾、补养等功效,现代实验研究也证明竹叶青酒具有提高免疫功能、调整肠道菌群、抗氧化、抗疲劳等良好作用。可以说,竹叶青酒成为今日名酒,与傅青主改善配方有莫大的关系。
另外,据传傅青主为给母亲治病,改进了当时的小吃头脑,他使用黄芪、煨面、莲菜、羊肉、长山药、黄酒、酒糟、羊尾油八种原料制成头脑,后来传授给一家叫做清和元的饭店,招牌上写“清和元头脑杂割”,寓意是要割掉异族统治者满清、蒙元的脑袋。
太原头脑
这就是今天太原人民早上常吃的太原头脑,这道小吃不但美味,背后的内涵也十分丰富,傅青主先生给大家留下物质食粮的同时,也没忘记留下精神食粮。
——这些成就够牛的了吧?不过若仅仅如此,那还不过是一代才士而已,为什么今天会如此受人尊敬?因为更叫绝的在后面:
义声满天下
明末,也就是傅青主先生青年时期,当时的兵部侍郎袁继咸为人耿直,得罪了崇祯朝第一权奸温体仁,因此被贬到了山西做山西提学。袁继咸回山西后,旋即立刻着手恢复了山西最重要的教育机构“三立书院”。山西巡按御史张孙振是温体仁一党,栽赃陷害罗织罪名,袁继咸被捕入狱,押解进京。
三立书院之后身
山西大学堂
傅青主当时正在三立书院学习,为乃师计、为正义计,史载其变卖家产,追随囚车赴京救师。张孙振派人抓捕傅青主,文献记载此时29岁的青主率领书院同学100多人进京告状:
(傅)山徒步走千里,伏阙讼冤。(张)孙振怒,大索山。山敝衣褴褛,转徙自匿,百折不回,继咸冤得白。当是时,山义声满天下。
此事最终惊动崇祯帝,下令严查。张孙振最后以诬告罪被判发配边疆,永不录用;袁继咸当场被判无罪释放。有一篇文章《山右二义士记》记载的就是此事,把傅青主和薛宗周称誉为山西的两个义士,文献说傅青主因领导此事而“义声满天下”,一时为天下所传诵。
更可贵的是,当袁继咸重新被启用后, 去武昌当官就职,邀请傅青主去武昌,但青主以“违老母久”的理由婉言谢绝。
气节贯长虹
随着满清的入关,公元1649年,傅青主四十四岁那年,山西各地反清的大旗拉了起来。清廷派出了多尔衮、鳌拜等著名的猛人出征前来镇压。这期间浩气千秋、气壮山河的故事被傅青主先生记述在《汾二子传》中。
在他四十九岁的时候,发生了著名的反清复明“朱衣道人案”,傅青主被捕入狱。在狱中遭受酷刑的时候,在狱中他以绝食而明志,曾绝食九日,始终不曾低下那颗高贵的头颅。史载:“抗词不屈,绝粒九日几死,门人有以奇计救者得免”。
出狱后,反清之心不改初衷。大约在顺治十四至十六年间,曾南下江淮察看了解反清形势。当确感清室日趋巩固,复明无望时,遂返回太原,隐居于城郊僻壤,自谓侨公,寓意明亡之后,自己已无国无家,只是到处做客罢了。他的“太原人作太原侨”的诗句,正是这种痛苦心情的写照。
傅青主先生七十三岁那一年,清康熙帝下诏举行博学鸿词科考,以傅青主“人望”很高的原因, “破例示恩”,授予傅青主官职,下旨“傅山文学素著,念其年迈,特授内阁中书,着地方官存问”。
但是呢,老先生拒不接受,被抬到离北京城二十里的地方,“誓死不入”。后来在近郊住下,史载其“七日不食,佯颠将绝。”时人誉其“权贵难移志,威武不能屈”。
顺便需要说明的是,在著名的洪门中,傅青主先生和朱之瑜、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一道被尊为“五先贤”,在香堂上接受后世洪门弟子奉祀。五先贤的地位,在洪门中仅次于洪门始祖洪英(殷洪盛)。
终末
傅青主先生和文天祥、陆秀夫们的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向入侵者的低头,正是孟子“浩然之气”的一脉相承和儒家“知行合一”的具体解读,更是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的一种大气象、大格局。
难道和时下一些人所说的那样,他们是愚忠吗?我看说这话的人,连最基本的文明素养都不具备。文天祥陆秀夫傅青主们,他们“忠”的不是一己之君,他们誓死捍卫的是中华文明、中华道统!
历代治乱兴亡,总有志士仁人前赴后继,不乏“朝闻道夕可死矣”之勇气,不乏“士可杀不可辱”之节操,道统始终一脉承袭传承有序。反观两千年历史,这个民族,假设没有这种君子、这种英雄、这种人格,能幸存于此吗?这是极其简单的道理。
康熙二十三年,傅青主七十九岁去世前,告诉后人不可以清廷的“内阁中书”的身份下葬,要穿上道袍入土,他至死不忘保持气节。先生逝世后,“四方来会送数千人”,有几千名群众自发来为这个野道士送行, 这可以说是对他一生最好的盖棺之论……
傅青主先生墓
傅青主身后,被葬在太原的西山。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文史宴
长按二维码关注
我们的宗旨是普及、趣味、新颖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