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萼奇兰教学心得【36中】杵拳不偷袭,等于活烧鸡 (2015-08-05 12:21:17)
流淌论需要放松,但却不是放松论,不光拳路要流淌,腿路也要流淌。太极拳六段拆解中,有一整段都是连环腿法,连环腿与连环拳一样,都是流淌论的表现,只是难度更高且效用更好。但这偶空进入高级阶段了,之前它需要一个不长但细腻的训练过程。这个不长是指着“九式功法”说的,放在别人那里就不确了,也许他们就没有如此的想过问题。在这之前,是提纵腿法与各种弧线进退步法,也是“横平竖直”的,首先是需要一定强度,再流淌所需的放松之前,先有一个承受反力的能力,这种强度是一种保护。
在九式功法二阶段的第四课,有这么一段简短介绍:
像蟾式呼吸,回撞是内传的,外传的不回撞,而是拍头顶。这个动作(特指当堂课的牛式),外传的其实是在地方放一块砖,然后运气上头,搂地是把砖抓起来,前抻是把劲蓄上,下一个动作,就是把砖头横过来朝头上磕了。
前顶是金枪刺喉,所以要低,把枪绷弯压住。内传的不磕砖头,是向前顶劲蓄势翻打。外传的都比较苦,做这个动作的时候,要怀着点敬意。这个也是对练功有好处,容易让人绷住劲,因为后边还有三个动作,不然腿一哆嗦就放松了动作强度,功夫也就练到这了。
外传的每一个动作都有排打功,让人用木棒砸自己,每一式都有一个重点打击部位……
这段的情节表现,在《帝国镖路》系列里也有,是正在出版中的《立擂雁门》路遇教匪时的情节,主角动用一些附带作用大耍威风。像这种硬气功的部分,放在现代体系是可以切掉的了,而且传统里也更接近一种卖艺杂耍。但是自卖艺杂耍的出处,依然都是自实战能力转换而来的。如果没有这一种的“紧与硬”,松松垮垮的还真的承受不住突然来力。这种展示,也是一种抵抗能力的展示,与技巧性的化解是不同的两类,只是技巧性的化解给人感觉很聪明,于是这一种的就变成了傻功夫。
像一些关节功能的恢复,其实道理不难,肩关节是一个很浅的球窝关节,如果没有关节囊跟肌肉拽着,都不用你怎么着超常规运动,胳膊自己就“掉”下来了。所以武术中松肩(狭义)本身,要的就是扩展一下灵活度就好了,这确实是为了放松,使得劲路通常,气血达稍,对健康对技击都有好处。如果是初学,会有几个月的皮肉麻酥的感觉,这个过程挺难受的,那个麻酥并不得劲。而后突然有一天,会明显地感觉到肩关节突然一松,好像拓展了一个幅度,两臂就跟两根大粗绳子一般,松沉地挂在肩膀上,这个时候,那种气血运行的酥麻感觉也就不知不觉地消失了。其它关节也可能有类似感受,包括颈椎,但是早晚不一,有的甚至得若干年后才得到。这个状态是最佳状态了,你要继续松下去可就有点过了,肩窝处会出现一个挺大的凹陷,膀根没了发劲能力,传导劲力的线路也随之薄弱了,也就离着抡臂脱臼不远了,只是你平时的运动模式是舒缓的,构不成这种条件罢了。但是别人搞你的时候就方便多了,因为你“很弱”了,你的那些建立在“弱”的基础上的技巧也就显得小儿科了。(回到系列开头的几篇文章,此时应该理解深意了吧?)当然了,很多人一直没能经过这种整体进步的感觉,虽然他们把自己折腾得够松了。
而纠正,也跟常规的训练是一样的,既然松开到一个足够的程度了,就该练就肌肉的收缩了,然后把运动幅度,交给其它骨节共同分担,这才是“蛇”样柔韧。鹤式的那种配合深长呼吸的允许挺胸的对位方式,即是在保护之下的争取训练,所以是安全的,也是可以“修复”损伤的。只是这个修复不要太过乐观,因为它更多也是一种运动保护(熊式更为明显),不然你那脆弱且已经受损的关节,依然承受不住猛烈运动。此时只有正确的“沉肩坠肘”的运动方式,才会保证你的安全。可是多少人把这种用意保护的“概念”曲解成了发力训练,并且争相攀比谁的肩窝更深,似乎肩窝越深就表明功力越深一样,继而保护变成了加深伤害。
主动的破坏,效果就更直观了,反关节擒拿是一类,隐含的裹捉是一类。三个例子,多年前跟同门拳友交流,但当时都还处在严格动作规范的阶段,有些死板,其中用了三类攻击,出现了三个意外效果(不是同一个人)。
先一个是相对缓和的,本意说是试探下功力,一拳杵上我的腹部,这位兄长翻个轱辘四脚朝天了。兄长是个实在人,当时喝多了,没明白怎么回事,日后他还跟人说起,只认为我功力可以。功力确实有,但没他想的深。“拿”不一定非得用手抓。
再一个是相对迅速的状态,我也是挺身接了一拳(当时还在自我膨胀的阶段,感觉自己挺抗打的),同时返还了一个动作,当时他的肩关节就“咯冷”一声,然后惊诧着就丧失了战斗能力。这次是隐含着挫伤了关节,那个角度下肩关节是不会脱臼的,但是受创还是有的,只是挫伤的程度有多深,视他的冲击力而定吧?反正是他自己撞上来的。
还有一个此类动作的变式,哥们直接上了一个顶肘,顶肘较之“伸肩撑劲”的“崩拳(我视为快速杵拳)”就要紧固多了,自身就形成了保护,而且没有被擒拿破解的可能。我用的是一个鹞形靠,这个属于“裹”,裹掀着给他撞出去了。这一步的靠打,把我新买的一条保暖运动裤的裤裆给撕裂了。裤子确实有点紧,但你也可想这一步的幅度了。这是抢打的,需要那样一个时机把握,晚了就就给人顶上了,必然重伤。
这个也只有重步远纵及身手裹劲的一步到位才好,但凡一环打了折扣,比如你落步不硬,落脚后有哪怕简短的调整,这一肘也撞上你胸膛了,你就是用上“蛇拨草”也没啥合力,胸膛带着拳套挨两拳,只要不是特别发力也许还能承受一下,换成顶肘,哪怕不会什么发力,撞一下你也受伤不轻(我当时是定步一肘能顶得两个推着靶子的朋友前腿掀起)。
所以后来我这种裹劲提高后,有了相当柔活度了,我就舍弃了有些冒险的拥堵搂打法,已经轻易不让人沾身子了,因为你不可能总是那么幸运。这样当我的脚伤影响到重步发挥的时候,我还可以凭借这种柔活支撑些年月。这种能力有练功所得,也有理念所得,即是老师教的好,把另外的一些能力转换过来了。九式功法理念十八篇最后一篇,我也无私分享一下吧。也是借助说明“现代运动”与“传统运动”的一些共同特点与不同之处。
流淌论的深入,是养成古心意拳“一路连环二路梅”的身手交错的打法节奏,即并非是一步一拳,待功法篇再分享。而称重论的结合,会养成一种“瞬间补救”的感觉,即短打遇上短打,你存在一个本能的转化,其实这块属于“横”劲范畴,这种转化又需要相当的“余地”,而这个余地又需要能够骤然“紧固”,所以九式功法的训练模式,起步就很不同,但样样都是真正形意拳所需要的。说白了,其实还是“踩、扑、裹、束、绝”这五个爱好者都知道的要诀。裹不住,束不住,松柔也是挨揍的。不用力并不一定就是“放松”,也许只是没有抗力(有方向、有针对性的抵抗),而只是通过相应的绷紧保持住原本的状态,于是这种没有针对方向的紧,在压力撤去之后不会影响到你的“结构”,所以感觉没又用力。这是“中”的概念之一。因为没有对抗,而是整体的保持,这就越发需要你有“紧固”能力了。
心得分享第4篇,大家还记得那位好心大哥吧?后来进一步接触的时候,我们跟随某老师体验沉劲与掤劲,即是一人雀地龙扑下去,一个用桩功压过去,沉的让掤的起不来,掤的让沉的压不住为功力高。我跟那位推崇“放松生巨力,身体不背劲”,说别人练拳是“把劲儿都J8砸膝盖上了”的大哥切磋,当老师的当时还是用的螳螂跪腿,那不玩死大哥了。大哥很兴奋,又串着活儿了,模仿着让我试,我一个燕形下去,大哥压上,准备好了,开始——真的很轻松,总能给他掀起来,大哥履试履不爽,嘟嘟囔囔分解了一番理论,换过来让我压他,我用的蟾式(大家可想成太极拳起式)很平常的步子贴过去,结果大哥吭哧吭哧的便秘一般,折腾了好一阵子都没能起来。不过大哥固执的认为,是“我小子”松得好,“得着了”,然后又教了我什么步儿,说回头带我见识见识更厉害的,这得感谢他的好意,我后来确实用上了。
本文中的三个案例,其实都不算实战,毕竟提前有了防备了。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是不是“拳不偷袭很好破”?如果是,还有没有必要练什么高级技术?而遇到偷袭怎么破?是不是很多高级技术都用不上了?
是不是可以理解成“杵拳不偷袭,等于活烧鸡”?
我听到有传说某某老前辈的崩拳很快,快到你根本防备不住。我很奇怪,崩拳,再快也还是崩拳吧?如果快到没法了,是不是可以形容为“像偷袭一样快”?如果做不到那种“嗯哼我一个崩拳、嗯哼我又一个崩拳”那样快,形意拳就没有别的办法支撑威风了吗?
其实都可以有个应对的,除非就是咬着一步一拳的死板打法,所谓连环之后的二路“梅”,即有“干枝紧固”的寓意,又有“骤然绽放”的寓意,还有“两步三拳”的节奏暗示,虚实合参,相互为顾,即是“流淌”起来的紧固“架子”了。然后再归向功架,即是“三路鹰熊四把锤”……这是心意拳系的升级过程,应该“嗯哼我一个崩拳、嗯哼我又一个崩拳”的成材率要高一些。
较之短打的高难与风险,用拳还是更为方便得力的,而如果拳上有了短打的紧固之力,也就少了许多风险。别说“出个拳这么多事儿?不就是个关节吗?”别的没见过,综合竞技的见过吧?要真个不算事儿,玩柔术的也就不用风骚这么多年了。
流淌、紧固不分家,偏执一方,不是软了就是僵,而教学中透彻了拳功原理(武术技能),经手了足够案例(诊断经验),又熟悉《人体解剖》(美术技能),且具备鲜活的文字表达能力(写作技能),也就可以尝试着隔空传拳了,而能够教好,总结不过两个字——耐心。
只是提出这么多“新奇内涵”,似乎是给“九式培训”惹麻烦了,会让人更为感觉“形意拳”博大精深,值得钟爱。哎,唉……看来必须说实话了,看下一部分吧。【铁萼奇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