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都注意到许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在写作时,即使有内容也不会组织语言,所以同学们很怕写作文。可见语言的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确实很重要。那么怎样积累语言呢?
1、增加课外阅读量,多读书。
多读,是获得语文能力的唯一途径。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其实也是在积累语言。吕淑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叶圣陶先生也强调指出:为养成阅读习惯,为充实自己的生活,都非多读不可。可见大量阅读的重要。课外阅读促积累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没词了。如果学生读得多,广泛阅读,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畅所欲言。
2、加强朗读,朗读的形式要求多样化。
古人十分重视诵读。重视诵读,其实强调的就是语言积累问题。古人认为,学生学习课文,主要靠自己反复诵读,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的读称为"美读",并指出,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在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巴金先生也曾说过:"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的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巴金先生的话给我们的启发是很深的。朗读流程的各个层面有明确的指向:初读要求该准读通读顺;细读要求理解内容;精读则要抓住重点句段,细加品味,感悟人情;熟读则要积累语言,以至背诵。
3、扩充视野,融入生活、丰富生活,也就是在积累语言。
学生学习语言不应局限于有限的40分钟,囿于窄小的教室空间和有限的校园天地,而要把视野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天地──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广阔的大自然。一本语文书,哪怕学生能倒背如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也是有限的。因此,某种意义上说,丰富生活,也就是在积累语言。语言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语言只有同生动多样的生活联系起来,那学生的语言才真正是活的语言,才是富有鲜活的灵性的语言。这样的语言也才会更有生命的活力。因此,充实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融入现实社会,投身于大自然,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做实验,引进社会上的丰富语文教育资源,如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感受生活,创造生活,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增长见识,锻炼胆识,培养健全的人格,应是语文教学的题中要义。
4、强调背诵,在背诵中积累语言。
背诵是语言积累和学习的重要途径,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头脑中记住的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因为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是人们进行思考和表达的依据。"储存"就是将输入的知识信息最大限度保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而不是本本上。背诵是语文学习的关键环节,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读、诵、悟是一个连贯的基本过程。如果没有"诵"这个环节,没有一定量的储存积累,理解、感悟几乎是不可能的。显然,在这一过程中,"诵"与其他环节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是其中很关键的一环。把握好了这一环节,语文学习也就变得轻松多了。
我们提倡背诵,并不是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巧背"。要让学生在背诵中理线索,抓警句背出层次;品味语气,背出情调;总观全局,背出感情。要求语文背诵不能仅局限于课本上、课堂上,而应积极倡导鼓励学生多背课外诗文、美文,古今中外都可涉及。总之,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陶冶学生思想情操的语言都是背诵之所在。
5、重视复述,在复述中积累语言。
学完课文后,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复述。复述主要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复述时先要对材料进行思考、加工,熟悉其中的词语、句式和章法,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经过筛选,抓住重点。复述不但能帮助学生掌握和积累语言,同时通过内化,规范了口头语言,又训练提高了学生理解、记忆、概括等多种能力。
复述根据要求和难易不同,可分为简要复述、详细复述和创造性复述。在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尤其要注重创造性复述,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善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6、在阅读方面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方面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多读,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精思,读书要精思,既要仔细思考,一是遇到疑难要精思。二要精彩之处要精思。三是无疑处要精思。勤记,第一要勤记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第二要勤记,对名言佳句,精彩篇章,多记忆,多背诵。善用,语文学习最终目的是运用。要善于把阅读中汲取的思想、文化、知识营养,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使阅读和写作互相促进,比翼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