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生产带给中国啤酒革命性的进步,同时也埋下了隐忧。
新技术带来飞跃
在工业革命前的年代,人们对于啤酒内的微生物几乎一无所知,因此啤酒的口味十分难以控制,这使得人们对于啤酒的认识千差万别。18世纪以前,人们一般在木头、稻草、煤或者焦炭上架起大锅烘制麦芽,燃料的成分对啤酒的口味有直接影响,这对于啤酒的定义和流通都造成了困难。写于1700年的《麦芽酿造指南》里说:“在英国西部一些地方,木材的烟味常常浸透到啤酒中,非本地人根本没法喝下这种酒。而在荷兰,人们更习惯用荞麦酿啤酒,这种口味只有他们自己受得了。”
19世纪,几种看起来毫无关联的发明无意中对啤酒地位的改善起了促进作用。法国人雅克·亚历山大·凯撒·查尔斯发明的比重计,1817年英国人丹尼尔·惠勒发明了旋转焙烧炉,使得选择原料和制作工艺趋于一致,啤酒更标准化、更稳定。1876年,法国人巴斯德发表了论文《啤酒研究》,指出用50~60摄氏度加热啤酒半小时能够彻底消灭啤酒里的乳酸杆菌,彻底解决了啤酒的贮藏问题。1883年,丹麦人汉森在哥本哈根的嘉士伯实验室里成功分离并培养啤酒酵母,使得啤酒的口味得以进一步提纯。189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冯·林德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制冷机,使啤酒酿造摆脱了季节限制,进一步增加了产量。这些技术构成了现代啤酒工艺的基础,使这种古老的饮料迎来了新的黄金发展期。
如今,现代科学技术被更迅速应用在啤酒的实际生产。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仪表、阀门的不断改进完善,计算机程序控制自动化广泛用于啤酒生产,实现了啤酒生产的真正现代化。
越来越淡为哪般
工业化大生产和保鲜技术使得啤酒长盛不衰,人们可以方便地在杂货店和超市里购买瓶装啤酒。不过,在精酿啤酒圈内,这些瓶装啤酒被称为“工业淡啤”。记者尝试了许多品牌国产啤酒,感觉大同小异,总体上“淡”的感觉尤为明显。当你了解了“Weizen”、“Trappist”、“Lambic”等啤酒词汇,尝试过手工酿造的优质啤酒,对这些淡啤就不感冒了。
为什么啤酒越来越寡淡?按照啤酒厂的说法,因为要符合大众的口感——清淡。那么啤酒大众需求什么样的口味呢?清淡。一份专业的啤酒分段麦芽度市场份额的调查显示,麦芽度在12度以上的啤酒市场量不断下跌,而8度和8度以下的啤酒却大幅提高,“淡爽”、“清爽”型啤酒大行其道,大有将清淡进行到底的意味。
事实真的如此吗?那进口啤酒的爆发式增长和受到国人追捧又说明了什么?进口啤酒可从来不说自己清淡。
综合许多人的观点,啤酒厂生产淡啤主要出于两个原因:一是成本;二是销量。基于成本的考虑比较容易理解,国产啤酒的利润率不高,降度数必定降成本;谈到销量,喝度数低的啤酒能多喝一点,喝酒人有面子,酒厂销量好,何乐而不为?目前国产啤酒品牌纷纷推出高端酒,度数都不低,口味也不清淡,其中深意不言自明。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工业淡啤”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原料中有大米、玉米、淀粉等,但并不是说凡是加了这些原料的就是不好的啤酒。加入大米等原料,一是成本更低;二是口感更淡,只有一种东西的口感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水。
其实啤酒的口味非常丰富,有香味、树脂青草坚果味、谷味、麦芽味、酚味、硫磺和烘烤味等指标,口感有黏附感、金属感、收敛性等。“不过,市面上经常喝到的那些大路货啤酒,你尝不出什么区别来是很正常的,它们大多属于下发酵淡色啤酒,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除非你把不同品牌的酒摆在一起对照着喝。”一位曾经的啤酒高管坦言,“啤酒市场每年都在增长,但说实话,我们的发展是有数量、没质量,都在弄品牌,把区域影响力扩展为全国影响力,但口味上没什么进步。”
同质化存隐忧
在许多人看来,啤酒行业的发展可以分为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两种:像德国,很多小镇子都有自己的啤酒,不谋求大发展,就专心做好自己的啤酒,有专注、有热情;美国模式就是大品牌,到处设厂,到处打广告,搞资本游戏。
到过德国的人都知道,那里基本没有全国性的啤酒品牌,取而代之的是遍布全国的小作坊小酒厂,而且口味各异,个性化十足,很多历经了几代人经营,而消费群体也非常稳定。啤酒和地域是非常相关的,啤酒的一个重要原料就是水,有什么样的水,就能酿出什么样的啤酒。
从中国啤酒产业的发展轨迹来看,正在经历从欧洲模式向美国模式的转变。原本有特色的小品牌一个个被“吃掉”,同一个大品牌在全国不同地方的工厂,产品都是一个味。
嘉士伯中国区首席执行官马儒超曾经形象地把中国啤酒市场描述为:“有太多的渔夫想用同样的诱饵来钓到同样的鱼。”他认为在过去20年里,啤酒业的情况是“如果你生产他们就会买”,从2012年开始到今年这种情况更为明显,即太多的供应商带着同样的想法生产出同样的产品。然而,在啤酒业,品牌差异和与消费者的相关度是增长的先决条件。
国产啤酒产品同质化导致无序竞争,这一点在中低档啤酒上表现更为明显,因为国产酒在高端市场上没有太多的话语权,这种竞争带来的低利润使国产啤酒处于尴尬境地,也为进口酒的大量涌入提供了机会。当啤酒进入工业化时代,如何在保证产品安全的前提下更多突出个性化,这不是一个新命题,却仍然没有答案。
爱华网 www.aIhUaU.com欢迎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