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育让每个孩子丢失自我 储朝晖 核心提示:
采访储朝晖是在一个冬日的下午,和蔼近人的他并没有领导的架子,见到光明网记者来到,连忙停下手头的工作泡上一壶茶,还没等记者开问,双方便先攀谈起来。当记者问及首师大70余名学生由本科变专科,以及中国高校的招生腐败等问题时,储朝晖肯定地说:"这种局面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中国高校计划体制的"顽疾"、中国法治的不健全、以及我国缺乏自主招生的土壤等因素有关。"
储朝晖
计划体制成中国高校"顽疾"
12月底,有媒体报道称,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录取的71名全日制本科生,最初以为"花钱就能读本科",后来却被突然告知无法按照预期获得本科学历。首师大通过和学生的沟通,达成最终协议。这71名学员中,3人离开高美中心,其余68人每人获7万元补贴,他们将于2015年1月获得成人教育专科学历。
此事虽然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 但每每提到这件事情,储朝晖还是心有余悸:"目前我国高校在大的制度方面存在问题,校长只是代理人,而不是独立的法人。很多高校的校长都是由教育部直接任命的,他没有多少招生自主权。自上而下的权利思想决定了,高校有可能希望自己获得的利益最大化。"
事实如此,像首师大这样的名校,也来拿自己的名誉开玩笑,可见,我国高校在招生等方严重面缺乏自主性。加之首师大这批学生,在入校时期望值比较高,后来期望值越来越低,学生对学校有着错误的期望。
首师大的情况,在我国不止一两个高校存在,作为名校开口就说赔偿学生多少钱,这是一种扭曲的现象,和中国传统上特别重"计划"的特色有关。储朝晖解释到:"中国式管理的计划体制,每年提前计划招生多少人,到了毕业时就要毕业多少人。而不是像国外的高校那样,宽进严出,国外的高校可能有一部分人毕不了业,而中国的高校则是严进宽出。"
储朝晖对光明网记者表示,全日制招生和成人招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全日制的学生和成人教育的学生,他们的年龄其实都差不多。成人教育的学生如果学得刻苦有天赋,也最好有机会获得全日制的文凭。而全日制的学生如果学不好,也应该有不获得学历的可能性。而我们由于是"计划"体制,招多少人就要出多少人,否则招进去的学生也会问"我能进得去为何出不来呢?"
中国应设立《考试法》
除了首师大的"本科变专科"事件,考试作弊也是危害高校诚信的一大顽疾。1月4日,MBA硕士研究生哈尔滨理工大学考点外的"神秘电波"作弊事件引发社会的关注。
储朝晖表示,我国目前对于考试作弊案件罪行的认定主要是判处"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等。这种定性是不准确的。我国的法治建设还很不健全,法律上还有让人可钻的空隙。我国最好应该设立和完善相应的《考试法》。不断增强考试的专业性建设,加强法治建设,让高考招生有法可依。虽说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等六所高校新制定出来了"大学章程",但是储朝晖仍然觉得这些大学章程的可实际操作意义不强。
我国缺乏自主招生的土壤
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需要改革,已成为共识。如何改革,却众说纷纭。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发表自己的看法,而现实中寻找到真正满足需要又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却很艰难。
当人民大学招生处长蔡荣生被查一事揭露报道出来之后,曾被看为中国高校招生多元录取的重要方式之一的自主招生又与腐败等问题联系在了一起。
在储朝晖看来,说到自主招生的问题,其实并不是自主招生方式本身有问题,而是在我国缺乏适合自主招生发展的环境和土壤。自主招生应该是专业性质的,我国可以增强高校自主招生的专业性、专业规则、方式和程序。
对于高校的腐败问题,他认为:高校腐败的根源只有一个,那就是行政权力不受监督。外部原因是社会大环境、体制等原因,内部原因是高校招生和校长的变动和选择不够专业。党委、行政、学术职责不清。
在讨论过程中,记者发现台湾的高考模式尚可借鉴。比如每个学生可以填报50个高考志愿,每个学校会对学生进行独立的考察,倘若其中有十所学校向这一个学生发过来橄榄枝,这个学生需要最后自己在网上确认一下选择哪所学校,这就相当于考生于学校建立了一个平等的"契约"关系,等考生确定选择哪所学校之后,其余的九所高校再把橄榄枝撤回去。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双向选择"。
"要让考生成为主体,考官要为考生的需求服务,考试应该为考生的需求服务,而不仅仅只在于选拔性作用。" 储朝晖提出,"由于目前我国是行政权力主导考试,统一命题,统一考试,这样比较方便易于管理。但是这样的招生考试制度无法选拔出来真正需要的人才。"
由此可见,现有的招生考试制度的出发点仅仅在于选拔,未将人才成长考虑在内;仅仅着眼于被选取者,基本不考虑未被选取者。这种选拔由于不能较好地体现人的成长和发展内在规律,已经在较大程度和范围内阻碍了人才的成长和发展,这是现行高考招生制度需要改革的最重要的原因。
幼教方向错误最终导致就业难
高等教育是否成功,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可以看出一二。2014年全国应届毕业生预计达734万人,相对于2013年的699万人增加了35万,2014年由此被不少人称为"又一个最难就业年"。
在谈及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时,储朝晖认为,这个问题和前面问题的环节全部相关,根源是从幼儿教育开始的。虽说幼儿教育这个着眼点较小容易被人忽略,但是和教育发展的进程环环相扣。
从幼儿园起,家长和老师在教孩子时,都是统一的一个目标,即考公务员。其实小孩子的可塑性很强,未来的发展的方向也有很多,不仅只有考公务员这一条路。家长老师自认为比小孩懂得多,往往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来教育小孩子。结果大家都只能有一个方向的出口,导致了大伙儿都到'考公务员'这一条路上排队,效果当然拥挤。
倘若从刚开始教小孩子就有很多条路可以走,每个小孩对自己都有一个清晰而独特的人生规划,到大学毕业时自然会到很多条路上去"排队",就业难的问题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当前教育让每个孩子丢失自我
学习本应该是"乐学",其实每个人都有求知欲,就看如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自觉自愿学的很好,而不是一味的"苦学"。
但事与愿违,现在的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了自己不喜欢的内容,没有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这样做的结果是使每个孩子都丢失了自己。
记者于是联想到了最近有关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思路的一些报道:2014年浙江省将再新增7所学校试行"高中必修课走班制",没有固定教室,没有固定课桌,换一门课就换一间教室,淡化过去的班级概念。学生根据学习能力和兴趣选难度、选老师。
对于这种高中学校尝试大学授课方式的改革,储朝晖认为,在我国当前的教育和考试的体制压力下,改革"形式上的意义大一些",这种积极的探索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可以持续探索和发展的空间有限。
储朝晖继续引申,教育应当是"散步",我国上个世纪从50年代到70年代讲究"齐步走",做什么事情都要 "统一",70年代恢复高考之后又把教育当成了"赛跑",其实这些都是不对的。真正的教育应当是"散步",每个人的起点和终点都不一样。真正的教育是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让每个受教育的人自主设定自己的起点和终点。
教育是一种"集成人学"
真正的大学精神应该是什么?我们的未来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储朝晖认为,真正大学精神应该是"士志于道,明道济世,尊道抑势"。士的使命在于"道",他能陶冶出明了使命、能独立探求真理,担当社会责任的人。明道以止于人类幸福。真正的学人所要坚守住真理,对"势"加以规范。
"我们应该求真拒伪,务实不要浮躁,坚守创新,不简单重复。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像我们现实中,经常是只问利害,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储朝晖说,"教育的核心是要让每个人真正走自己的教育之路。我认为这是最关键的,要尊重天性。尊重人的天性,要解放思想。"
教育要培养未来世界、未知环境中的人,不是按照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发展思路自行生成。教育应该是包括生命教育、人文教育在内的多重学科的综合,是一种"集成人学",注重的是整体观。教育应该是"干净的",不带有其他功利性的色彩。教育应该是一种具有神圣感的工作,人们对待教育要有一种诚和敬的心理。
"当然了,教育还需要'有合适的人',门槛和底线要提高。不应该是什么人都能够进来。另外,机制、体制、门槛等方面都要有相应的提升。"(光明网记者 徐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