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一个正确的导师,能够让研究者心情愉悦、事半功倍地高效工作,取得研究上的更大进展。

反之,则有可能让研究者痛苦不堪,导致研究方面的停滞不前,最终辜负自己的努力。(文章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募格学术 ID:mugexueshu)
在当前的制度下,导师(Supervisor)的选择对于每一位尚未完全独立的研究者来说都非常重要。这里,“尚未完全独立”的研究者不仅包括硕士、博士研究生,也包括博士后以及一些加入较大课题组的青年学者。
一个正确的选择,能够让研究者心情愉悦、事半功倍地高效工作,取得研究上的更大进展;反之,则有可能让研究者痛苦不堪,导致研究方面的停滞不前,最终辜负自己的努力。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在当前的科研环境下,导师与青年学者之间的双向选择空间并不大,而且学生一旦选定导师就只有认命,所以讨论导师选择这一问题完全是伪命题。其实不然。虽然在考研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模式中,双向选择的空间较小,但往往一个系(/所)仍然有多位教授可供选择。对于博士、博士后以及青年学者来说,自然有更大的选择自主权。
大家都明白,选导师就要选那些学术水平高、经费充足、社会资源丰富、对待学生认真负责、个人品德高尚的。但能实现这些优良属性兼备的导师毕竟数量有限,而且即使存在,这类导师往往也倾向于接收背景最为优秀的学生,这也是科研圈里“名师出高徒”的原因之一。所以,选择导师实际上是基于上文提及的一系列维度来衡量导师与自身需求的匹配程度的过程。
一个经典的玩笑是:选导师就像选对象,你不可能期待完美的导师,只能期待尽可能适合自己的导师。那么,什么样才算是适合自己呢?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7个方面考虑:
根据对学生要求的高低和指导的详略,可以将导师的指导方式划分四个象限:a)高要求多指导的“督促”型;b)低要求多指导的“耐心”型;c)低要求少指导的“放羊”型;d)高要求少指导的“压迫”型。
尽管“耐心”的导师远强于“压迫”的导师,但对于一部分科研能力强而自身动力不足的学生学者来说,“压迫”导师通常不会过分干预学生的研究,能够给予他们更大的空间,而较高的要求又能逼迫出他们的创造力,有时也可能形成最佳搭配。对于青年学者来说,指导方式是选择导师最重要的一环,这一环节决定了你研究期间内的整体生活状态。
很多人认为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自己越接近越好,其实不然。这一问题的解决取决于你希望从导师那里获得怎样的指导。诚然,完全一致的研究方向能够让导师对你的研究工作给予事无巨细的指导,但很多情况下,“大同行”的导师反而能够给与你更多的帮助和启发,使你迸发出更多创造力。因此,对研究方向契合程度的拿捏,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需求。例如,硕士生选择导师时,可以选择和自己所期待研究方向完全一致导师,以求更快的入门;而博士后则可以选择一个相关但并不相同领域的大牛作指导,以获得更大的独立空间。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对于大部分青年学者,尤其是学生来说,他们并不指望在研究起步阶段能挣得多少收入。但谨记,研究生期间所获得的收入或补助至少要让你衣食无忧,这才是专心研究和工作的前提。此外,有的导师能够利用资金去支持学生参加一些国际交流或学术会议,这都将是学生科研期间的重要财富。需要注意的是,资金管控的松紧与导师项目的多寡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这更多关乎于导师的态度。
这一点也是非常现实的考量因素。尤其对于研究生来说,社会资源的多寡不仅关系到研究开展的便利程度,也关系到其整个学术生涯。其实,一旦青年学者加盟了某个导师实验室后,他也就成了该导师相关的社会资源网络的一份子。一个相对优质、成熟且密集的社会资源网络,能够使你在研究过程中获得更多有用的建议与帮助,并获得更多机会。对于一些研究生而言,一个好的社会资源网络甚至可能直接意味着一份好工作。
本文系募格学术征稿作品,作者:非非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