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对人生全文阅读 作者:陈忠和,陈继共 《笑对人生》由www.aIhUaU.com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笑对人生全文阅读页面。
女排主教练陈忠和的真情告白:笑对人生 作者:陈忠和,陈继共
我的家乡诞生过《龙江颂》(1)(图)
谁不说咱家乡好! 家乡的概念和家中的感觉,我一向是很注重的。 1957年的中秋节,我出生在福建省龙海市石码镇。 龙海市是漳州的一个重点县级市,石码镇是龙海的中心大镇,是市政府机关的所在地, 也是龙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石码镇距漳州市区仅20公里,处于九龙江注入东海的出海口。 有位文人是这样表述我的家乡的:闽南龙海,沃野千里,自古是鱼米花木之乡,商贾云 集之重地。历史上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在我的记忆中,龙海有不少闻名全国的人和事。 菲律宾第一位女总统科拉松?阿基诺,祖辈就是龙海市角美人,她曾经在任上回龙海祭 祖省亲,成为家乡的一桩美谈。 比如漳州市花、人人都知道的“凌波仙子”水仙花,它正宗的原产地,就在我家乡的圆 山脚下,香飘四海,远播海外。 家乡曾经还有一出很出名的戏叫《龙江颂》,后来改成了“革命现代样板戏”,移植成 京剧,拍成电影,讲述的原型和背景也在龙海。只不过,《龙江颂》的女主人公江水英,在 家乡的原型是个男子汉而已。 著名作家许地山,是地道的龙海石码人。他的散文《落花生》曾经收入语文课本。 世界游泳冠军吴传玉,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取得世界冠军的中国游泳运动员,他也是 龙海人。 故土的历史文化,滋润着我的心灵。 家乡的弯弯小街,伴随着我的童年。 我的家,地处石码镇一条古老的闽南老街。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富了,石码镇新楼遍地 。但是,我家小街的风光依然,大概是决策者有意识保留了这种无法再造的历史小街。 街道两边是骑楼式小楼,大多数人是楼下当店面楼上作居室,基本保持着20世纪30年代 的风格。沿街骑楼下,是来来往往的行人,间或有丽人双双和白发伴侣牵手散着步,缓缓走 过。在我儿时记忆中,这里充满着一种诱人的闽南情调。 每当傍晚时分,街道边的大排档就热闹起来了,空气中总是弥漫着油炸食品和炭火的混 合香味。 这条街上,甚至连“代书”这种行业,至今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因为,一些老人要和海 外亲友联络,这“代书”业,就是他们传递亲情的纽带。 街坊乡亲,都在为着各自的生计忙着,但在街上相遇,都会微笑着点头、打招呼,因为 小街上住的人,基本上都是几代老街坊了,大家知根知底的。我小时候啥个样子,街坊老人 和长辈们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谁也瞒不了谁。 有点像北京四合院里中的那种亲近缘分。 小街是1949年解放军解放龙海时最早走过的地方,故改名叫解放路,我家就在解放东路 159号:一座普通的3层骑楼。 我闭着眼睛都能从大街上走到家里。 从临街弄堂穿过,稍往右拐,便是我的家。 我家里有四个兄弟姐妹,我排行第四。 家里顺序是大哥陈平和、大姐陈淑贞、二姐陈淑丽。 小时候,家里日子过得清苦,父亲支撑着全家的生活重担,他的工资,就是全家老小惟 一的经济来源。 父亲在航管局当船员、轮机长,他长期跑船往返在厦门和龙海之间,一天两班,十分辛 苦。大概是久在大风大浪中闯荡的缘故,父亲对待生活,就如海员对待出航一样,总是以乐 观和努力的态度。 父亲对我们兄弟姐妹很宽容,很疼爱。 闽南人素来有“重男轻女”的色彩,我又是最小的儿子,自然得到更多的父爱。 可以说,父亲宽厚的背,就是我幼时最温暖的依靠。我曾经梦想着,要跟他从此走出石 码,到外面看看五光十色的世界…… 我的母亲许茹珍,是一个典型的闽南家庭妇女。她勤劳善良,安于本分,克己待人。 母亲年轻时曾经当过父亲单位的家属工,以补贴家用。此后,她一生难得外出,总是在 家里操持家务,养育着我们兄弟姐妹,拉扯着我们一天天长大成人。 闽南人的传统习惯,叫做“爷爷奶奶疼大孙,父亲母亲爱小儿,哥哥姐姐让弟妹”。所 以,这样一来,我在家里算是最受宠的一个,比起哥哥姐姐们,我的生活条件也相对稍好一 些。我出生不久,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什么东西都得凭票供应。 我家里的日子过得很紧,算是清贫家庭,可母亲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保证让我每天 能喝上一小杯牛奶。 记忆中,母亲递给我的牛奶,是天下最美味可口的饮料。 在生活中,排行最小的我,也拥有比兄姐更多的自由空间。 我还在摇篮里的时候,母亲为增加收入,到父亲的单位干临时工去了。当时,大我10岁 的大姐就充当了保姆的角色,负责照看我。 小孩看小孩,不免会有些摔摔碰碰、哭哭闹闹的事发生。 曾有一次,聪明的姐姐为了能一边和同伴玩跳格子游戏,一边照看我,便用绳子拴住我 的摇篮,想来个两全其美。不料,她人跳身晃,加上我的挣扎,结果把整个摇篮带倒了。据 说我是摔了个鼻青脸肿,长哭不止,把姐姐给吓坏了。 晚上,母亲回来,她看着眼泪汪汪的我和姐姐,泪水直往肚里咽。手心手背都是肉,母 亲都心疼。  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我的家乡诞生过《龙江颂》(2)
“人生难得少时贫”,我现在想想,真要感谢我的家庭,叫我懂得珍惜生活中的一切。 名字是符号,寄托着亲人的期望。 父亲是整条街道公认的忠厚人,他将大儿子叫平和,把我取名叫忠和。至今街坊们都记 得“平和”、“忠和”兄弟,总是一前一后跑着的身影。 父亲的本意,就是希望我们兄弟俩长大成人后,能和他一样,忠诚敬业,平和待人。 在闽南一带,习俗上供奉的多是关公,老百姓相信忠义是为人之本,和平是立身之基。 凡是被公认为是忠义耿直的人,朋友就很多;被觉得是平和善良的人,朋友就长久。闽南人 习惯在名字中加上“阿”字或者加上“仔”字,所以,母亲将我的小名叫“忠仔”。 人的性格有多重性,我也不例外。一方面,我秉承着家庭的传统,有忠厚平和的个性; 另一方面,我的内心,从小对“男子汉”的性别界定很明确,凡事不轻易服输。 闽南人风行的“斗鸡”比赛,至今还都是斗到“身倒鸡死”,鸡主人才会认输。这种比 赛很残酷,斗鸡全身伤痕累累时,主人们还给它灌上人参汤,令其再战。直至瞎眼或倒地, 才会罢手。 所以,闽南人“好斗不认输”的性格是很典型的。 有人说,我属鸡,潜在着斗鸡的性格。 人生都有梦,我也一样。幸运的是,我童年的那些五光十色的梦,都随着我的长大一步 步变成现实。 我最先接触排球是在小学五年级。 当时,爱蹦爱跳的我,田径基础不错,体能也挺好。 我的小学体育教练叫蔡亚忠,中学的启蒙排球教练是我的大姐夫周宁安。 蔡教练挑上我进入校队,是因为我的个子比同龄人高,而且家里人都支持,特别是老爸 喜欢看排球,希望我能打球,当个小选手。 父亲是个排球迷。我小时候,父亲只要在龙海,必定要带上我去公园球场,当一回排球 观众。 龙海常有排球比赛。球看多了,我总会想:啥时候长大了,也上球场,威风一回…… 我崇敬排球场上那些身强力壮、大力扣杀的强者。 少年时的我,读书一般,有时也会淘气,如上课时精神不集中,常有小动作,下课时会 顽皮爬树之类的。 于是,老师上门告状的事,时有发生。 在闽南,一个学生让老师告到家门,那是很没有面子的事。 现在我回想起来,最主要是书没读好。所以,老师的告状反而让我产生逆反心理。 书没读好,我的心里当然十分懊悔,感觉上有些灰溜溜的。 好在,我父亲对此十分理智,他是以引导教育为主的。 后来,在父亲的积极支持下,我参加了小学的排球队,师从蔡老师练排球。 我从此迷上排球,专心致志。不久,就打上小学校队主力。 我发誓要拿出成绩来,以行动来说话。 渐渐地,我受到学校老师的表扬就多了。 父亲知道后很高兴,以后凡是有我参加的比赛,他有空必到必评,成了我们队“铁杆球 迷”和编外教练。而且,他还不断鼓励我,要一级级往上打,争取以后打入体校、打入省队 ,为国争光。 大姐夫周宁安当时是龙海二中的体育老师,原来专项特长是篮球。20世纪60年代,日本 “魔鬼教头”大松博文带队访华,大姐夫有幸参加了全国组织的学习观摩。他从此迷上了排 球运动,改行当排球教练。 我十分尊敬我的大姐夫,不仅因为他以后成了我中学的排球教练,而且他还是我们家的 顶梁柱之一。家中的大事,老爸都要找他商量。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对子女,顺应天性,顺其自然,及时给予正确的鼓励和引导,才是最有效的办法。 我非常感谢我的父母,感谢我的兄姐,他们给我的爱和亲情,还有顺其自然的家庭教育 方式,让我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少年时光,拥有一个很健康的心态。 遗憾的是,我的大女儿陈珑,她还一直留在老家龙海读书。小儿子陈翔,一直在福州上 学。而四海为家到处比赛训练的我,很少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想起来,总是别有一番滋味 在心头。 有些事,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但是,我相信,子女长大成人后,或许会理解我这个不称职的父亲。  [返回目录]  
有幸拜“国手”为师(图)
我上中学时,大哥、大姐和二姐陆续参加了工作。 哥哥姐姐都有了独立收入,我的家境也慢慢好了起来。 迷上排球的我,渴望提高自己,向往更上一层楼。 要求提升自己,是一种强烈的人生动力。 当时,大姐与大姐夫周安宁已经结婚,他们都在龙海二中工作。由于我想师从周安宁练 排球,加上家里考虑大姐也在二中当校医,能更好照顾我,于是,我便转到龙海二中,进入 校排球队。 周安宁的训练方法很有特点,加上他为人坦然大度,在龙海体育界很有名气,我对他颇 为崇拜。 在排球场上,我迎来了长身体、学技术、练思想的大好光阴。 我在周宁安教练的指导下,系统地从排球的下三路开始,接受正规训练。 现在想来,中学时代的排球训练最为重要。如果有相对正规的教练,打下规范的基本功 ,那么,运动员潜力就大,就能继续提高技术。否则,到了专业队,还得重新改造技术,事 倍功半。 我的身材在中学的同龄人中,算得上是个大个子,四肢修长。所以,我对自己充满信心 。 中学排球队的训练,主要是利用早晚和周末时间进行。闽南冬季的清晨,有时也是挺冷 的,我每天要早早起床,迎着寒风进行训练。 在排球技术方面,我打的是主攻手位置,属于技巧灵活型。不久,我便成了队里的主力 队员。 我先后代表校队、龙海队南征北战,战绩显赫。 接着,我被选入了漳州市排球队,参加了更多的比赛。 那一阵子,我有幸得过许多名师指导,大大开阔了视野。 我慢慢才知道,不光是我们这儿在打排球,全国、全世界各地都有人在打排球。 排球的神奇魅力,就是能把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人联系起来, 大家可以在同一游戏规则中,尽情展现自己的风采,增进彼此的友谊。 在我中学时代以至上专业队之前,有两位德高望重的教练,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第一位教练是徐莲蒲,他曾是中国第一代国手,其大轮臂扣球手法为国内一绝。20世纪 50年代的中国排球界人士,没有不认识徐教练的。 少年时代的我,听着徐教练的神奇经历,心里十分神往,总是想着以后也能像他那样练 就一手绝招,当个排坛高手。 徐教练建国前曾是龙海石码民间一个年轻的武术馆长,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排球教练 柯登科,便改习排球。当时,排球界少有身体训练,徐教练把武术中的弹跳、发力和运气用 于扣球技术上,不久便冒尖出名,创造了独具一格的“力量排球”。他以“握拳式”的手法 ,扣出的球势大力沉,令人胆寒。 新中国成立后,徐教练一路从龙海队打到华东队、国家队。他曾在国际比赛中,扣球把 拦网队员的手掌虎口砸裂,在排球界威名远扬,素有“莲蒲师”的美称。徐教练执导我们队 伍时,已经年届退休。 徐教练的音容笑貌我至今记得很清楚:花白的头发,一脸风霜,口中镶着金牙,话语不 多,浑身上下没有一点“国手”的派头。 训练中,徐教练总是针对我们每个人的情况,分别做动作示范,耐心地讲解技术要领。 他那种痴迷排球事业的精神和实在的训练风格,让我难以忘怀。 教练教练,其实就是榜样。教练实际上是先教我们怎样做人,其次才是训练我们打球。 我觉得,一个教练如果教出的学生手法一样,像一个模子印出来的,那是一个失败的教 练。反之,能根据学生不同条件和潜能,教出的学生各有特点,那才是一个高明的教练。 其次,给我印象较深的,就是林亚鸣教练。 林教练是20世纪60年代的国手,是袁伟民担任中国男排主二传时的主攻手,也是一个国 内知名度极高的排球名人。 林教练的训练风格很豪放,他注重训练质量、比赛效果、临场经验和敢打敢拼的竞技状 态。 排球训练的最终目的,其实全部落实在比赛中,能把技术发挥出来才是重要的。 有人说漳州出来的运动员“会打比赛”,侧面反映了这里的基层训练相对比较务实,比 较注重“练为赛”的针对性训练。其实,所有训练的结果,就是要体现在比赛场上。 现 在中国排球能否保持世界先进水平,我认为各省的一、二线主教练最为重要。一个排球运动 员15岁左右进专业队,按一般规律是“三年成形、五年成材、八年成器”。这样,20岁出头 到了国家队,就能以组合训练和特长加强为主了,顺利进入其运动的高峰期。 最难当的是基层教练。一个运动员从原始材料开始,一步一步手把手教,很难很难。 我对广大第一线的教练员,是充满敬意的。他们大多数人默默无闻,只是为了心中对排 球的一份热爱,每天起早摸黑选材训练……  [返回目录]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秋租农场当农民(图)
1976年冬,袁伟民被任命为中国女排主教练。 就在袁伟民走马上任,率领新组建的队伍开进漳州基地训练的时候。高中毕业后的陈忠 和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与当时的大部分毕业生一样,如果考不上大学,又进不了专业 队,那只剩下华山一条路:“上山下乡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当时,陈忠和因为身高不够基本要求,进不了专业排球队大门。 有人说,当时如果排坛早有“自由人”规则就好了,陈忠和就是一个合格的选手。 世界上的事,就这么好事多磨。 1976年7月,陈忠和走上了上山下乡之路。 有人说,上山下乡对于陈忠和,是人生的一大珍贵财富。中国知青人才辈出,陈忠和也 是其中的一员。就如相声界出了姜昆、导演界出了张艺谋、影视界出了刘晓庆一样,知青生 涯是他们阅历积累的第一步。 2003年,成了世界冠军教练的陈忠和回忆此事时,微笑着对笔者说:“我下乡的地方叫 做秋租农场……” 与陈忠和同批下乡的人,表面上是响应召唤,义不容辞,其实,不管什么说,心里总有 暗淡的一面。因为,毕竟是走出校门和家门,直接到农村第一线,接受生存的挑战。 陈忠和是一个面对现实的人,他默默收拾行装,在母亲的千叮咛万嘱咐中,在父亲的护 送下,来到了离龙海市区13公里处的东园公社秋租农场,插队当知青。 知青生涯是艰难困苦的,农场的生活是单调的。 陈忠和没有更多想法,他只是努力去面对。 与陈忠和同批插队的知青队长、现某商场经理郭柏川回忆道:“陈忠和很随和,干活出 工很卖劲。乡下就是这样,我和陈忠和有时也会陷入一种无奈的心境之中,常常会扪心自问 :难道就这样一辈子沉寂在乡下?也就在这一阵子,我们都学会了抽烟、喝功夫茶。不过, 陈忠和是乐观派,他不管干什么农活,都是有说有笑的。一日三餐,就着食堂里的粗茶淡饭 度时光。白天,他和农民一样,面对黄土背朝天,耕地种粮。晚上,他和大家一样,守着烛 光打扑克,或者谈天说地。对了,陈忠和喜欢打扑克,打得挺好。他的特点是打赢了大笑, 打输了也笑。” 陈忠和的另一位“插友”说,陈忠和朋友多,人又和气。他撑船到镇里出售西红柿时, 常常是半卖半送的,上千斤的西红柿,一天之内说说笑笑中,可以全部脱售。 知青队人均土地###亩,人少地多,水田又大都是种水稻,知青们农忙时节总是忙不过 来,起早摸黑连续干,累得人都站不住了。 点子多多的陈忠和也在考虑,他知道光凭知青的力量是难以承受的,便建议知青队长以 “雇工帮忙,搬兵救驾”的方法来解决。 陈忠和与郭队长联系了当地农民来帮工。他俩骑着自行车往返走了几十公里,到石码镇 上买来“手抓面”、“五香条”等地方风味小吃,款待农民。 当地农民的插秧、收割技术熟练,效率很高,一个顶几个。满打满算,知青队十分划 得来。 郭队长介绍说,陈忠和这一招后来成了“保留节目”。他上省队后,我们还这样做,农 忙变成了农闲,农民管干活,我们知青管招待。 陈忠和在农场,几乎什么农活都干过,他插过秧、种过地、卖过鱼、售过菜,后来,他 还当过农村小学的代课体育教员。 总之,陈忠和在农村,前前后后一共干了八个月。 当年的“插友”们比较一致的说法是:陈忠和生性随和,“会做人”,他懂得和任何人 相处,保持良好的友谊关系或者等距关系。他们说,陈忠和成了世界冠军教练并不奇怪。因 为在中国,“做人第一,做事第二。”“做人”是一辈子的事,“做事”是一阵子的事,只 有先会“做人”,才可能会“做事”。 陈忠和在“广阔天地”没有白呆,他走出社会的第一步在农村,了解了中国国情,锻炼 了自己,感悟了人生。 人生,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事情你都得去面对,去适应,去寻找转机,直至达到那美妙的境界 。  [返回目录]  
“万金油式”的球员穿上了“福建”球衣(1)
1977年,我迎来了自己命运的第一次转机。 当时的福建青年男排,也叫二队,队员参差不齐,“原始材料”居多,参加全国比赛时 ,感到人手不够。需要有一些“过渡人员”来组合,以利队伍更快进步。 省二队的主教练叫许夕通,也就是中国女排前国手陈亚琼的姐夫。他马上想到了借调我 ,参加全国比赛试试阵。因为他看过我比赛,觉得我是个“万金油式”的球员,进队可以马 上使用,或者当个过渡性的队员。 许夕通教练为人实在,很随和,对我们如兄弟一样,总是关心爱护中加以严格训练。福 建队的许多出名的国手,都经过他的训练调教。只不过许教练一直在二队任教,所以知名度 不太高,许多人不认识他。 其实,二队的教练是个承前启后的角色。一个队员刚从少体校来或者出自原始材料,那 么,他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模型的形成,全部要靠二队的教练悉心培养。 许夕通教练就是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园丁。我到队里以后,他就根据我的身高状况,不 断强化我的后防和一传、发球技术,当作“准自由人”来训练。 2003年,我率队夺取世界杯蹇冠军后,许多媒介提及我入省队的往事,把我写成是直接 进入福建一队,大都忘记提到许夕通教练,或者将许教练的名字写错了。 就这样,我以借调的名义到了省青年队,参加了那一年的全国青年排球比赛。 专业队的训练强度密度都很大,我进队的头几天,简直受不了,浑身酸痛,彻夜难眠。 但是,我珍惜这一机会,一入队就全力以赴投入训练,一心一意提高自己。 福建二队里头,队员个个算得上是高头大马,因为不少人是凭高度进来的新手,有的队 员是刚刚接触排球,也有的是经过少体校训练,总之是参差不齐。 身高仅有米的我,在二队只能当个后排的替补队员,这对一贯打主力的人,是一次 很重要的角色转换。 尽管如此,我还是有些自信,因为相形之下,我的技术并不算差,虽然网前没优势,但 后排防守有特长。 排球是集体项目,讲究全队一盘棋,每个人都是有用的。 在技术上我能顶替后排防守,在训练中我猛练弹跳力来弥补。平时队里的大事小事,我 都抢着做,只想多为教练和队员分点忧。 我总想,这好比社会分工一样,不可能人人打主力。以勤补拙,扬长避短,总能找到自 己的位置。 那一年,参加全国青年排球联赛的福建青年队名单里,终于有了我的名字。 比赛中,我尽管上场机会不多,但总是竭尽全力。 比赛结束后,许教练很满意,认为我的表现挺不错的,很好用。当时还没有出现“自由 人”规则,但是,许夕通教练认为队里需要有个防守类型的“小个子兵”,他看好我的作用 。经请示上级之后,决定调我入队。 于是,我返回农场,等待省体工队的正式调令。 知道我要进省队了,家里人非常高兴,特别是老爸和大姐夫早早就为我打点。农场的知 青们也替我高兴,他们在工作中都很照顾我,以保证我养精蓄锐上省队。 然而,好事多磨。一个月过去了,左右就是等不来正式通知。 人处在这种情况下是很难受的,等待是一种折磨,我甚至作了最坏的打算。 好在许夕通教练与我的大姐夫周宁安有一面之交,他们作了交流联系。 后来,我才知道在调我的问题上,领导层中有争议,另外,调动手续上也有诸多的麻烦 。有人认为二队的任务是以培养队员输送队员为主,没潜力和发展前途的队员最好不要。当 然,也有人认为二队也要成绩,也要培养各种类型的选手。 一丝希望眼看着就要破灭了。 我眼看着家里人为我的事在焦虑、在奔走,心里很不是滋味。 就在我几乎失望的时候。许教练突然正式电告我大姐夫,称我的事基本上可以定下,调 令很快会到。 当我接到通知时,骑着自行车连夜赶回家里,老爸和大姐夫已经静候多时,他们正在等 我。我马上打点行装,连夜坐火车到省城报到。 我仿佛在一夜之间成熟长大了许多,我懂得为自己定位,也很珍惜这种艰难得来的机会 。在福建二队里,平时我安于本职,认真训练。比赛中,我随时准备替补上阵,要不,就默 默为队友送水送毛巾…… 我的替补是以发球、一传、防守为主。比赛起来总是上上下下换人,实在是很痛苦的一 项工作。特别是冬天比赛,主力队员在场上打得火热,我得在下面保持热身,随时准备上阵 。好在,我的后排替补让人放心,教练认为我启动快,能随叫随上。更兼球路熟,从不怯场 ,常常会起到一些特殊的作用。 尽管我十分努力在追求,自己的弹跳力也达到净跳100厘米,但是,许多人断言说,陈 忠和绝对上不了男排一队,因为他实在是太矮了。 我不管这些议论,只管不断努力,每次训练都做到竭尽全力。 福建男排一队的主教练原来是戴廷斌,后来,戴廷斌调任中国男排主帅后,主教练是许 文欣。 当时的福建男排一队,是全国实力最强的队伍之一,拥有汪嘉伟、郑宗源、徐真、郭明 等大批国手,人才济济,人称是半个中国队。  [返回目录]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万金油式”的球员穿上了“福建”球衣(2)
换句话说,谁能在群星闪烁的福建一队站住脚,就等于挤进了中国排坛健将级行列。 身在二队,谁都想提升自己,晋级一队。我只是表面不说而已,心里还是努力争取,不 断完善自己的技术结构。 机会终于向我招手。 那时,福建男排一队正在冲击全国冠军。 这支队伍网前实力雄厚,后防相对有点小漏洞。 当教练员的总是精益求精,一支队伍有一点漏洞被对方捉住,往往就是被动的开始。 许教练为了万无一失确保夺冠,他需要找一个能巩固后防、加强一传、精于发球的专职 替补队员,以弥补本队的不足。 许文欣教练原来是福建队的老二传手,是个打了几十年球的优秀运动员,他后来曾担任 过国家男排二队教练。 许教练是福建莆田人,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个业务精专、很有事业心的国家高级教练员 。如今,他在新加坡执教排球。 许文欣教练终于把目光停留在我的身上。 小个子队员就凭“下三路”取胜,我这方面技术不差。 从比赛经验看,我从小参加比赛,球龄算起来也不短了。 许文欣教练和许夕通教练碰了头,两人仔细分析了我的后排技术特色和比赛替补表现, 他们都一致看好我。 在大家看来,我是“很意外”地比二队的一些大个子队员早些晋升一队。 许文欣教练很有个性,他指导总是不慌不忙,平时训练中的讲评也是慢条斯理,但一句 一句都很有分量,叫人信服。 实际上,具备有冠军实力的队伍压力最大,因为拿到冠军是应该的,若是失手就遗憾了 。 作为我,能调到一队和国家一流的选手们同场训练,绝对要竭尽全力。因为这本身就是 一种感染、一种同化、一种促进。 许教练对我的训练是以强化防守、发球、一传为主。很明确给我任务,就是当后排替补 队员。 回想起来,我也被练得好惨,特别是单兵训练,一个人在后排,左垫右挡,任凭重球纷 纷扣来,一练就是连续几组。 许教练对我的防守训练,主要采取“以难带易”的办法。就是在训练中以超过比赛的难 度强度要求为主,让我能适应比赛中的防守位置和角度。 现在回想起来,“以难带易”的训练效果极好,经受了大难度大强度的训练,比赛中反 而感到相对容易多了。 我也积极适应教练要求,迎难而上,提高自己。 有时候,队里主攻手上网扣“空门”球时,我主动上去“挨打”。这种球敢于迎上去, 又能接起来,比赛中什么样的球都不怕。 通过一段强化训练,许教练终于认可了我,在比赛中常调我上场。 一个小个子队员,能在全国一流的队伍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我的心里自然十分欣慰。 球场上都是如此,机会有了,就全凭自己的努力。 所以,我至今对自由人训练是很挑剔的,因为我有这个位置的体会和发言权。 自2001年我执教中国女排开始,对自由人的轮换选用是最多的,也最为频繁。 替补上场,除了技术保证,更需要的是心理素质,也就是心态要摆平。 比赛到白热化的时候上阵,最怕的就是跟着场上气氛紧张起来,导致上场放不开。 特别是上去替发球、一传时,发球要考虑攻击性,又不能失误;一传要争取到位,至少 也不能“垫飞”。我的体会是啥也不考虑,只把重点放在技术要领上,平时怎么练,上场就 怎么做。 练兵千日,用在一朝。我对自己立下的要求就是:作为替补队员,我上场就要争取立功 ,即便不起作用,也决不能丢分。好在我的运气不错,上场多数能起作用。慢慢地,从教练 到队员们都认可了我。 1978年,福建男排终于苦战过关,横扫全国排坛,获得当年全国男排甲级联赛冠军。 我很荣幸,调上一队不久就成了全国冠军队员,而且,自己也参加了实实在在的上阵拼 搏。 我知道,这是教练给的机会,也是我努力的结果。 应该说,一方面,我圆了自己的少年梦,虽然不过是凭着“个子矮”的优势,才跻身专 业排球的一线队伍。另一方面,我知道我的位置很不稳定,充满危机,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可 能。 其实,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挑战,处处充满危机感。 在这种状况下的拼搏和努力,更富有挑战性。  [返回目录]  
腼腆的“小陈指导”(1)(图)
人总是要不断追求的。 我觉得,追求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很美的自我升华过程。 追求的东西,未必一定能够如愿以偿完全得到。但是,放弃追求,生活的目标也就没有了。 我知道,自己在福建男排,实际上处在“不进则退”的地位。 所以,我练防守技术之余,也学裁判业务,积累训练管理经验,多学一点,不至于今后 变成一个“多余的人”。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设计自己、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 就如当年的郎平一样,她进了少体校想着进北京队,进了北京队想着进国家队,进了国 家队就想打主力,打了主力想成为世界一流。不断的追求,使她不断提升了自己的水平,终 于成了世界一流扣手。 成了全国联赛冠军一员的我,心态也是一样的。 身穿“福建”球衣的我,每逢看到穿着“中国”球衣的国手,总是打心眼里神往。 当然我明白,以自己现有的身体条件,要打进国家队,是绝对不可能的。呆在队里,也 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运动队伍的淘汰更新是无情的。 当时,被“淘汰出局”的运动员,要么下基层执教,表现好的可能留在本队当教练;要 么上学读书,及时充电……现在的机会更多,可以转会,可以出国打球,可以下海经商等等 。 可是,我对排球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我总是这样想,只要眼下队里需要,用我一天 ,我就练好一天。 我默默地努力着。当然,有时也会想,以后如果队里真的不需要我了,我怎么办? 我到国家队任教练后,每次集训都调了许多人,主要是通过训练考查队员。正式比赛时 再确定12人,随队出征。应该说,集训期间人人有机会证明自己,比赛中间更是有机会表现 自己。有时候,不一定入选的队员就是最好的。没选上的队员同样有机会,只要进步了,状 态更好了,下一次还会选上的。 当年郑美珠三进国家队,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郑美珠的身高才米,如果她第一次被国家女排退回时,就灰心丧气不想练了,那么 ,中国排坛上也就失去了一把闪光的“尖刀”。 竞技体育充满竞争,与对手的竞争,本队内部的竞争,这都是正常的。从这个意义讲, 竞技体育最公平,真正是强者上,庸者让。 我自己说服自己,坚持就是胜利。 不过,我不知道,我的命运正面临着悄悄转机。 1978年2月,福建漳州。 国家体委在此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全国排球工作会议。 这在中国排球史上,无疑是浓重一笔。 国家体委根据现状,在会上号召全国排球界:“要敢于拿世界冠军,三大球中排球应该 打头炮,应该先上。” 会议制定了中国排球三年的近期计划和八年的发展规划,要求全国一盘棋,训练一贯制 ,建立统一集中训练系统,以保证攻坚登顶目标的胜利实现。 这次会议可以说是中国排球界发奋冲刺世界顶峰的全面动员。 此时,作为中国女排主教练袁伟民的压力可想而知,他面临着“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的 历史使命。三年后要冲击的,就是1981年的第三届世界杯赛。 在强手如林中欲出奇制胜,必须是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奇、你奇我绝。 袁伟民别出心裁地设计了训练奇招:即由男队员组成强大对立面,强化锻造女排。 袁伟民对陪练男队员的要求是苛刻的。除了政治坚定、热爱排球事业外,工作上要任劳 任怨,技术上要求全面,排球的“发、传、扣、拦、垫”五项皆佳,能模仿扮演国外女排强 手的各类手法,以利对练;身材与当时女排队员相近。 在袁伟民挑的陪打阵容名单中,首先就有了福建男队的我。 正所谓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我没有料到,命运真的让我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堂堂正正穿上了一回“中国”球衣。 后来我才知道,一是当时中国男排主教练戴廷斌曾经极力推荐我,二是袁伟民在全国比 赛中看过我的替补表现,认为不错,可以一试。 有人说,这是排球界的“伯乐相马“。 我却不这样认为。 因为我并非是好马,国内比我强比我好的队员比比皆是。只不过袁伟民在挑选陪打人选 时,充分考虑了不能为此影响该队实力,尽可能不挑选那些主力队员。而我正好具备这种“ 不影响实力”的因素。 总之,我在1979年被挑选上了,成了袁伟民执导的中国女排的第一任陪练员。 这一年,我正好年满22周岁。 当时,领导对我说好了,只是临时借调45天,陪练完就归队。 就这样,我揣着上级的一纸调令,赶到中国女排驻地报到。 当时我压根没有想到,这一去,居然和中国女排结下了20多年的不解之缘。 中国女排实施的是封闭式训练。 袁伟民与中国女排姑娘全部扎根在训练馆,为实现既定目标用心训练。 袁伟民教练的目标就是世界冠军,我也心知肚明。我暗下决心:尽我所能,努力表现。  [返回目录]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腼腆的“小陈指导”(2)
最初的磨合之中,不时冒出了一些小问题。首先是称呼问题。 按运动队的习惯,凡是教练,无论主副或陪练,一般统称“某某指导”。 可当那些岁数比我大、个子比我高的姑娘们在场上直呼“陈指导”时,我露出了腼腆之 色,难以应答出口。 以球员的“等级”看,姑娘们都是正牌国家级选手;以入队的时间和年龄看,姑娘们大 都是1971年左右“入道”的,年纪比我大;以排坛的资历,这批人都是各省队的尖子,早就 名气在外了。 不过,女排姑娘是一群善解人意的人,她们发现我难以承应后,马上商量改口,来了一 个综合叫法,称我为“小陈指导”。 这个发明权算是队长孙晋芳的。 这一招真妙,既保留了对“指导”职务的承认,又保持了对“陈氏”的尊敬,一个“小 ”字串联其中,又缓解了我的内心不安。 于是,我很顺口地回应了。 训练场上是充满挑战的。 我首先遇到的训练难度的尺度掌握问题。 袁伟民的训练强度密度都很大,配合训练对打大都安排在课末,大块时间是练防守救球 ,为反击打基础。 我很长时间才感悟过来,袁伟民的防守训练不仅仅是练防守,他把防守当作是练身体、 练意志、练技术来考虑的。 防守训练是最为艰苦的课目之一。 特别是练单兵防守时,每个人都有规定数量必须完成。我负责把球扣向队员左右,让她 们在移动中扑救起球。起球质量不到位,就不算好球,有时还要加罚。 这扣球的重量和难度是按袁伟民教练要求的。 球要扣在姑娘们的前后左右,必须是她们竭尽全力拼救才能够得着的地方。 这活干起来挺难:扣球的难度达不到,会惹得袁教练自己上场亲自扣球;难度超过了, 队员受罪,会挨主帅训斥,完不成任务还要受罚。 队员被罚多了,有时难免会把怨气转移到我的身上,抱怨我扣球难度超过“力所能及的 范围”了。 有一次,郑美珠接我的扣球受了罚,盯着我喊道:“这么重的球?女子队能有这么狠的 球?没法接……” 我稍停了一下,保持着微笑,照样下力扣去。 袁教练在一边板着脸叫到:“扣得好,谁也不许停,接不好照罚!” 训练继续着。 我知道队员的心理,她们明知这难度都是按袁教练的意思,可因为她们把我当“小男孩 ”,会故意把气和恨往我身上撒。 当年袁指导管理非常严格。他在场上一站,往往不怒自威,队员个个怕他。 我当然就不同了,我是个陪练员,训练中我先拿球“打”她们。她们呢,有气不敢对着 教练发,有时只好拿我当“出气筒”。 这一批队员“高人多多”,“鬼点子”自然也是多多。 准备活动做游戏时,就故意“整我”,把我当成“女孩子”。 准备活动时,为了调动情绪,袁伟民教练让姑娘们做一种“贴人游戏”:就是队员围站 一圈,一个人跑,一个人追,跑的人躲到圈外“贴”在另一名队友身前就算赢,若是“贴” 之前被捉到,还要再次当“追赶”的人。 当“追赶”人当然累,也算输方,谁也不愿被捉住。 我是陪练,当然也得参加。 可是,全队把我当成是女队员,别人可以往我身上贴,我却不好意思往她们身上靠,所 以我常常要被罚当“追赶”人。她们乐了,就笑着说:“小陈指导,你是女的,知道不?” 我也只好笑着,算是认可。 总之,姑娘们的小动作多呢! 有时队员被罚了,下场后捡球时故意装“不小心”拿球偷扔我,看我被砸后莫名其妙的 样子,却装着若无其事,过后才大笑一通。 有时,训练完,我找衣服穿,才发现有人故意把我的衣服给藏起来,让我好找。看我找不到衣服的着急样子,她们站在旁边大笑特笑。 有时,她们会几个人先策划好,然后一个眼神,突然拥上来,扯起我往地上墩。然后再 哈哈大笑。 我十分理解队员的心情,总是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这一切。队员练得这么苦,总得让她们 有宣泄的对象! 如果这样能换来她们的开心,换来她们更认真训练,我觉得值。 我笑对队员们的各种“取乐”,她们开心我也高兴。 运动员太苦了,成天关在基地练。每次都练得嘴唇发紫、披头散发、满身大汗…… 初当陪练,每天要上千次挥臂扣球。我发现自己的肩关节都快肿了,酸疼得如针刺一般 。 我想,我是陪练,累点苦些没什么。 对一个陪练来说,防守训练是力气活,配合训练就是技术活了。 练对抗配合时,我模仿过日本、古巴、前苏联、美国女排队员的进攻扣球和防守拦网的 动作。 自古男女有别,要把女队员的扣球线路、过网高度、使用力度都掌握得恰如其分,确实 困难。 我都是晚上看录像,先学后仿,边学边仿,白天再上阵实验。 日本队的江上由美和横山树理两名主攻手,是亚洲打法,她们起跳快下手快,线路清楚 ,这与我的技术风格比较一致,模仿容易一些。而美国队的海曼扣球是“慢三拍”的大动作 ,她是拖泥带水起跳后,才下力猛砸,线路不稳定;古巴的路易斯是深蹲高跳,滞空挥臂, 速度很快。要模仿她们,难度就大多了。  [返回目录]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腼腆的“小陈指导”(3)
后来,我不但把这些假设敌的扣球落点、过网线路都模仿下来,而且连她们起跳的幅度 、节奏都学会了。 有时,为了追求逼真,为了调动训练气氛,我故意装模作样,把每个假设敌的神气表情 都模仿到家。 这个时候,队员们的情绪也会特别高涨,训练效果特别好。 一个好的陪练,就是要有当“替身演员”的功底。有时还要模仿出一个超出假设敌水平 的对立面来,以此强化训练,以难带易。 那些年,我几乎模拟过所有世界女排名将,为中国女排对付世界女排强手创造了较好的 模拟训练条件。 1979年底,首次当陪练的45天就将结束。 陆续来当陪练的人大都返回,我也暗中收拾行装准备走了。可是组织上却让我留了下来 ,继续当陪练。 那一天,袁伟民严肃地对我说:“队里准备留下你,干不干?” “干!”我下意识的点头,笑着应道。 这种情况下,我当然是没有二话可说,我觉得这是队里对我的一种无言的信任。 人生贵在拼搏,贵在不断完善自我。 我最佩服的就是袁伟民,他的名言成了我一生的座右铭,那就是“战胜自己”。 “战胜自己”,字面上好解释,可实践起来就不容易了。在我理解中,排球运动员一方 面要在体能上、技术上超越,一方面要在心理状态上战胜自己。每一次的“战胜自己”,就 是一次新的飞跃。但是,这个过程没有止境,总有新高度横在面前,看你超越!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与人生挑战一样,是一辈子的事。战胜自己,也是一辈子的追求。 从1979年到1984年,我在袁伟民教练手下整整呆了五年,历经了“三连冠”时代的全部 训练和部分比赛。接着,我又在邓若曾、胡进、粟晓峰、郎平手下当陪练和助理教练,前后 共十几个年头。 几年的陪练生涯,我受益匪浅。毕竟,我那时才20出头,那是人生精力最为旺盛的时期 。袁伟民怎么训练,怎么在队前训话,如何找队员谈心,如何开赛前准备会,我都记忆犹新 。 我的学习和消化的机会也很多。最初几年,遇到队里出国访问或比赛时,由于有名额限 制,我大都留在国内。 说心里话,训练时的苦与累不算什么。 最难受的,就是这个时候。女排出国征战时,我只能一人面对电视,看着比赛作思考。 学习和吸收,其实是一种积累沉淀过程,也是一种思考消化过程。 袁伟民的行为举止和谈话,总会给人一种力量,一种启发,一种信赖。他有一种人格魅 力,能叫队员们树立起信念,抱成团,在比赛中把所有能量释放出来。 一支队伍,实际上有如一个小社会。大大小小的事情很多,各种思想反映不少,训练碰 撞也常有,主教练的任务就是要总揽全局,最大限度地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强力锻造,才能 在比赛中化作利剑,出鞘一击。 做好队内工作仅仅是基础,外部工作也是千丝万缕,比赛场上更是千变万化,主教练是 漩涡中心,他要应对谋划,全盘运筹,临变不惊,“万般无奈”集于一身。 我最为感动的是,队伍在外,总会惦记着留在国内的我。 有一回,女排出国比赛,当地华侨送她们每人一件大衣当礼品。队员们不忍心呆在国内 的我没有礼物,于是,在孙晋芳的提议下,大家凑钱买了相同的一件带回来给我。这件事很 小,可我感受到全队的关心,我珍惜这一份情感。 一支队伍,当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时候,其中产生的凝聚力是不可估量的。 我对当时的中国女排充满信心。 我把我的全部,融入其中……  [返回目录]  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老女排,时代的英雄(1)(图)
冠军之花芬芳扑鼻,冠军之路却是崎岖难行。 这一批参加夺冠的老队员,给我留下一生难以忘却的记忆。 她们超人的付出,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每一个优秀运动员,都可以写成一本厚厚的奋斗史,每一个冠军队员,都走过一条艰难 困苦的坎坷路。 2003年,我和新一届中国女排在世界杯赛夺冠回国后,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组织的《走过 17年》晚会。 我真是又高兴又激动,能在这个时候见到老女排的“大姐小妹”们。 当年通过电视、媒体的宣传,被全国人民奉为偶像的姑娘们,再次亮相央视荧屏,祝贺 中国新一代女排队员17年后再圆冠军梦。 岁月不饶人,老女排姑娘们是“老”了一些,时间的印记已经刻上了她们额头和眼角。 但是,她们的冠军豪气不减,她们的欢声笑语依然如旧。 她们是时代的英雄。同时,她们是我的大姐,也是战友。拼搏中铸成的友谊,奋斗中融 聚的情感,此生永远挥之不去。 没有她们当年的拼搏精神,就没有我们今日新女排的荣光。 历史的情结无法割断。 我小跑着出场后,激动地与各位老女排将士击掌招呼。 曹慧英带头起哄,她还把我当成当年的小弟弟,开玩笑说要“拥抱一下”。 这种战友重逢的热闹场面,也使晚会气氛达到了高潮。 我一如当年一样,真心真意地笑着,拱手向各位大姐鞠躬致意。 真的,我们当年在排坛结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关系,就亲同兄弟姐 妹一样。 老女排20年尘封的记忆,一幕幕重现眼前,仿佛就在昨天。 当然也有一些难忘的“故事”。 老队长曹慧英抖出在北戴河游泳打水球时,我被她们“报复”抓出一道伤痕,还在水中 被抓住裤衩…… 我赶紧说,是我当时拿球“打”你们。 …… 老女排是我佩服的英雄群体,在我心目中,她们永远是我学习的楷模。 在这里,我想多多提及她们。 第一任队长曹慧英,是河北人,1954年出生,大我三岁。 在我记忆中,她当年是一个非常健美的大姑娘,浑身上下充溢着青春的气息。 曹慧英是一名优秀的副攻手,是一个练不死的“铁姑娘”,可惜她在一次比赛中左膝膑 骨断裂,至今她的腿骨还镶嵌着钢板。 曹慧英功底很深,是一名很早就冒尖的队员。她曾经在1977年的世界杯赛上,一人独获 “敢斗奖”、“最佳拦网奖”和“最佳选手奖”,是一个“要球不要命”的优秀运动员。 在1981年世界杯赛上,她带伤参加拼搏。在对战前苏联队的关键时候,被袁伟民教练当 作奇兵派上场,她在中路拦网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战胜对手立下了功劳。 离开排坛的曹慧英一样不凡,她创办的公司在北京已经小有名气,开发了几个居民小区 ,还拥有了一座气势非凡的“龙德行大厦”。钟情体育旅游的曹慧英,现在还成立了以自己 名字命名的体育文化发展公司。 一个拼搏精神永存的人,在任何行业中,都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第二任队长孙晋芳,是名扬世界的二传手。她1955年出生于苏州,大我两岁。 当年的孙队长,平时总是笑眯眯的,很有亲和力。我第一次看到她,就感觉她是“温暖 如春”的人。 孙晋芳16岁入江苏队,1976年进入国家队。她是1981年世界杯、1982年世锦赛夺取冠 军的主力队员。 孙晋芳是队里的“灵魂人物”,球迷们当年看到了孙晋芳手上功夫娴熟,拼劲十足,组 织战术清晰的一面,却不知道她多年受到的极限训练和磨难。 孙晋芳是个左手队员,她担任主二传手,被教练盯得最紧,练得最苦,“受气”最多。 可是她就是有超人的气量,把自己打造成世界一流的“神二传”。 袁教练在她离队时曾经说过,一个人最难的莫过于战胜自己,孙晋芳用自己的行动,为 我们全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孙晋芳1983年退役后任江苏省体委副主任,现为中国体育彩票中心主任。她在新的岗位上继续“穿针引线”,风范依然。 第三任队长张蓉芳,主攻手,她1957年出生,身高米,原籍河南。1976年从四川入 选国家队。 张蓉芳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刚中带柔”,特别大气,有一种独特的人格力量。 张蓉芳小名叫“毛毛”,她在四川女排时,就以吃苦耐练出名。 当时,张蓉芳是世界排坛最小个的主攻手之一。她当年说过的一句话,我至今依然记得 :“个子是爹妈给的,就这么高,但是,先天不足可以后天补嘛!” 后来,张蓉芳发奋苦练,竟成了“三连冠”全程的主力队员,真是不容易。张蓉芳以自 己的小个身高,创造出强大的网前杀伤力,堪称是世界排坛的奇迹。 张蓉芳第一次当中国女排主教练,就夺取了“第五连冠”,叫国人难忘。 1987年后,张蓉芳任国家体育局训练局副局长、排球管理中心副主任,成了我们排球界 的直接领导。  [返回目录]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老女排,时代的英雄(2)
第四任队长是大名鼎鼎的世界三大扣手之一郎平。1960年出生,身高米,她是参加 了前“四连冠”拼搏的主攻手。 说她是中国女排关键时刻的中流砥柱,实不为过。 现在的中国排坛,缺的就是像她这种技术全面、强攻突出的优秀队员。郎平是个出类拔 萃的人才,当运动员和教练员,都是成绩卓著。 我能出任中国女排主帅,她也是极力推荐人之一。她认为我是福将,可以胜任。 郎平现在定居美国,在意大利执教。她以前是“铁榔头”,现在是“郎导”,依然是结 缘排球,无怨无悔。 陈招娣是杭州人,1955年出生,身高米,1976年入选国家队,参加了“两连冠”的 比赛。 陈招娣当年是一位心细善良的姑娘,也是一个永远微笑的人。她一直到现在,还保持着 一颗平常心,对人对事,总是热情似火,一片真诚。 陈招娣在八一队时,便是出了名的军营“独臂将军”,曾经在一只手受伤的情况下坚持 打完比赛。陈招娣后来当过中国女排的领队,和我相处的时间较长。她为人务实,球风泼辣 。 陈招娣任中国女排领队时,胡进当教练,我当助理。她当时刚动过手术,却不顾伤痛, 天天跟班训练,领着队员出操、热身,成天在球场上忙个不停。我前妻逝世时,她亲自陪我 回家办丧事,真是感激不尽。 现在陈招娣任总政文体局局长,肩扛两杠四星,成了“陈大校”。 2003年,我们得了世界杯冠军,她亲率女兵到首都机场欢迎,简直比自己夺冠军还高兴 。 如果把这位大姐当作朋友,她绝对是一个知心人。 陈亚琼是我的闽南老乡,1956年出生,1979年入选国家队,参加过“两连冠”拼搏。她 于1983年到新华社香港分社工作,任文体部副部长。 陈亚琼是个副攻手,过去外号“钢铁将军”。如今供职香港,每天西装革履,风度翩翩 ,老队友都称她是“外交官”。 我每次带队到香港,都少不了找她帮忙。 陈亚琼的姐夫许夕通教练,是我的恩师之一。 杨希,河北人,1956年出生,1976年入选中国队,参加过“两连冠”比赛,1986任中国 女排领队,夺取了第十届世锦赛冠军。 杨希本是主攻手,正处高峰时期让位于郎平,依然笑对一切,令人肃然起敬。 杨希当年在日本人气特旺,日本球迷特别喜欢她,把她当成是中国的“山口百惠”。 杨希退役后获得美国西肯塔基大学奖学金,攻读心理学研究生,后来投身房地产,如今 已是老女排的首位“富姐”。目前杨希在香港的产业已经发展得很大,在香港的繁华地区拥 有自己的写字楼。这次女排夺冠后,杨希还专门在自己名下的豪华餐厅宴请了新老女排队员 。 朱玲,1957年出生,她是1981年夺冠时的队员,1984年再度出山,依然威风不减。朱玲 是个副攻手,也是脸上常带笑容的人。因为她弹跳高,外号叫“橡胶”,现任四川省体育局 副局长。 周晓兰,副攻手,当年被誉为“天安门城墙”。周晓兰于1995年辞去了国家体育运动委 员会球类司副司长兼排球处处长的职位,随先生侯晓非赴美国定居,现在居家相夫教女,全 力支持丈夫的事业。 梁艳是四川人,绰号“黑娃”,1961年出生,1979年入选中国队,她是老女排中惟一打 满“五连冠”的队员。梁艳是个副攻手,当年被日本媒体称为“笑面黑娃”,也称“笑面杀 手”。梁艳退役后先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毕业后在《新体育》杂志做了4年的编辑 ,现在开办了一家体育广告公司。 郑美珠,是个米的球坛小个子,福建人,1962年出生,她从1979到1982年间三进中 国队,参加了“四连冠”全程。郑美珠打球的手法步法很有特色,她在网前并不吃亏,令人 赞叹! 侯玉珠,福建人,1963年出生,1983、1984年两进中国队,参加过三次夺冠比赛。她和 郑美珠合称“排坛双珠”,成为中国排球史上一段美谈。当年的“秘密武器”,目前任福建 省体育局竞赛管理中心主任。 张洁云,接应二传,其扣球手法被称为“无声手枪”,现在江苏省体育局负责外事工作 。 周鹿敏,人称“小孙晋芳”,现在在上海做教练,是名副其实的“周导”。她在执教中 培养了王怡、诸韵颖等一批为上海女排五夺全国冠军的中坚力量。 “杨子”杨锡兰,她顶替孙晋芳的时候,多难呀!可是她硬撑了过来,是一个实在人, 一个尽心尽职的人。 还有李延军、姜英、杨晓君、苏惠娟、殷勤、林国清、胡小风…… 一个个熟悉的身影,在我眼前晃动。人生能有几个20年,她们也全部步入中年了,但是 ,中国排球史上,她们都是占有一席之地的功臣。 历史,都会记住你们! 说来也是奇怪,这批老女排队员们,曾经相约将来要生女孩,组织一支“小女排”继承 自己的事业。没想到她们的预言竟然成了现实:孙晋芳、曹慧英、陈亚琼、张洁云、周晓兰 、朱玲、梁艳、陈招娣、周鹿敏和郎平先后生了10位千金,真的可以组织一支“小女排”。  [返回目录]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老女排,时代的英雄(3)
行文至此,这些冠军队员的言谈举止和性格特征都浮现在我面前。 我常常想,球迷们感谢和钦佩所有参加过世界冠军之战的英雄,也应该记住那些17年拼 搏不止的人。这里头,有一批球迷印象深刻的世界级水准的选手。如赖亚文、李月明、吴咏 梅、孙 、李国君、王子凌、巫丹,还有诸韵颖、李新和李艳等等,我一时无法全部列出 。但是,我想说的是,只有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才让中国女排这17年来如此揪动人心,她 们同样有理由让人尊敬。 中国女排2003年夺取冠军后,掀起了新一轮的“排球热”。 许多球迷只看到2004年入选国家队是一种荣誉,尤其是第一次入选的队员,她们的亲人 都在为她们兴奋。可是,别忘了,她们此去并非是面对鲜花,而是要去“集中营”,进行的 是全封闭的“魔鬼式”训练。 这种经历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清楚,问问这些老大姐们向极限挑战的感觉吧。 老女排队员走进排坛时,都是花季年龄的女孩子,只因为选择了排球事业,就要长年忍 受常人难以想像的拼搏磨难。 极限、伤痛、折磨、淘汰,每一天都在等着她们。 因为,任何教练都别无选择,任何优秀选手也别无选择。 在我的陪练生涯中,我最为敬佩的,是袁伟民的用兵之道和将军之风,他的训练奥秘和 阵容设计,全在于奇和变。 1981年袁伟民率队夺取世界杯冠军后,他就准备了第二年的主要替补人员,并在训练中 强化落实。一支队伍六名主力,变换一人,就会引起打法和节奏上的变化。 1982年,中国女排以冠军身份参加秘鲁世锦赛时,面临的情况发生很大变化,那就是, 中国队老班底打法被研究得清清楚楚。在心态上,中国女排从原来的挑战者变成了卫冕者。 从奇兵突起,变成了明明白白的众矢之的。这一点,袁伟民心中有数。 果然,开局不利。 老女排以原来阵容在预赛中先败一场,一时,举国担忧,人人心悬。 因为,带着一场败绩进入复赛,中国队的形势变得十分严峻。 袁伟民临危不乱,我想他其实可能是“不见鬼子不挂弦”,或者是故意先示弱惑敌。 他针对对手熟悉中国队打法的情况,在比赛中,果断临阵换将,起用年轻队员梁艳、郑 美珠冲阵,替下名将周晓兰、陈招娣。 论高度,梁艳不如周晓兰;郑美珠和陈招娣一样高。论技术,则各有千秋。 临阵换将,兵家大忌,需要的是主帅的勇气和胆识。但是,我认为这是一种主动行为, 而不是被迫应急。 结果,梁艳的拦网、进攻变化多,对方找不到重点;郑美珠的跑动扣球下手更快,对方 拦网常常慢了一拍。 趁着对手不适应两匹“黑马”打法,梁艳以“短平快”为主,中路突破;郑美珠以“跑 动交叉”到三号位偷袭,处处得手。加上原来冠军班底士气正旺,孙晋芳总揽全局,朗平和 张蓉芳前后发动进攻,整个局面全改观了。 老对手“黑橡胶”古巴队赛前可能只针对中国队老阵容训练,对中国队的微调阵容应变 不及,最终惨败,中国队赢得了扭转战局的关键一役。此后,中国女排又以3比0战胜前苏联 队,杀入四强,站稳了脚跟。 中国队最终在与东道主秘鲁队的冠亚军决战中以3比0取胜,获得本届锦标赛的冠军。 我对这届女锦赛不但铭记在心,而且感悟良深。那就是:一支优秀的队伍,必须有几套 招数,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个优秀的主教练,关键时刻必须当断则断,才能力挽狂 澜,转危为安。 1984年8月,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排球比赛。 在此之前,袁伟民已经用一年轮空的时间,大胆启用新手杨锡兰为主力二传手,阵容主 动作了调整,杨晓君替换陈亚琼担任副攻手。 当时,外界对杨锡兰投了许多不信任票。认为她差了孙晋芳一大截,不足挑此重任。 袁伟民不为所动,他坚定不移地贯彻自己的训练意图。 开赛后,中国队意外挨了当头一棒,先输一场,败绩在先。 那是在预赛中,中国队对美国队的比赛,按说两队实力相当,不管谁胜,怕要打个3∶2 才叫正常。中国队求胜心切,队员在比赛中发挥失常,终于失利。一时,各界议论纷纷。 当时的美国队拥有米高的世界一流主攻手海曼,她与另一主攻克劳克特前后呼应, 威力十足。 比赛往往如此,一方失常,另一方必“疯”劲倍增。 球输了,只能面对现实,想办法打好下一场,不然,只会输得更惨。 终于迎来了8月8日的中美决战, 电视屏幕前吸引了亿万中国人观战助阵,人人屏息注目。 第一局中国队先胜,压制住对方的疯打劲头。 第二局,美国队凭天时、地利之便,在美国观众的助威声中拼命反攻,比分扳成了14∶ 14。袁伟民在关键时节不动声色,调侯玉珠上阵拼发球。 受命紧要关头的侯玉珠不负众望。她发了两个球,第一个直接得分,一个破一攻打探头 得分,拿下了第二局。 第三局在比分接近时,侯玉珠又一次上阵发球,止住对手上升势头,中国女排以3比0战 胜对手。  [返回目录]  
老女排,时代的英雄(4)
中国女排终于连连过关,取得了冠军,梦圆“三连冠”。 袁伟民关键时刻调上这个奇兵,大概是美国队主教练塞林格做梦都没料到的。 这场球,连袁伟民都记忆犹新,他在《我的执教之道》书中写道:在高水平的球类比赛 中,有时一个精彩的球,能让你记一辈子。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美决赛的关键一局,打 到14∶14时,换上侯玉珠上场发的那两个球,就是令人难忘的两个球。 我记得,当时的一家美国华人报纸讲到袁伟民用奇兵侯玉珠时,用了一个绝妙的小标题 ,叫做:“侯玉珠珠落玉盘!” 这场球胜利后,杨锡兰哭得最厉害,她真的发挥得很好,起到了灵魂作用。 我知道她主要是受委屈而哭。因为在1983年中国队在日本输球时,她是受到不公平议论 最多的人之一。 确实,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世界冠军也难免会失手。运动员最怕的,就是外界纯粹以 胜败论英雄。 袁伟民的高明之处就是早有谋划,敢于主动调整阵容,而且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 犹如一个高明的乐队指挥,指挥着一场气势磅礴的排坛交响乐。 杨锡兰手上功夫亚于孙晋芳,但是她的身高比孙晋芳高了三厘米,在拦网上占了先机。 而且,把比赛节奏改变了,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 中国女排队员在袁伟民的指挥下,个个在自己的位置上发出了自己的光和热。有人说, 袁伟民是“造星教练”,他训练的女排将士,无论是新兵老将,个个成了明星,形成群星闪 烁的局面。 我认为,这就是一个教练员高超的训练技巧和指挥艺术。  [返回目录]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主教练怎么当?”(1)(图)
2001年的时候,曾有记者问我“主教练怎么当”的问题。 我说,我从来没有当过中国女排的主教练,只能用行动来回答。 闽南有一句俗话说:“有样看样,无样自己想!” 老祖宗的这句话很有哲理。 它完全符合现代管理学上的“惯例原则”和“特例原则”。我之所以有自信,在于我的 榜样很多,从名师袁伟民到所有我经历过的教练员,都是我的榜样。“惯例原则”太多了, 取之不尽;至于“特例原则”呢?我相信有继承,必然会有发展。 所以,我当上主教练时,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前一段中国女排究竟输在哪里? 其实这也是我多年思考的问题。所以,我一上任很快就有了头绪,最后越来越清晰。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排坛在变更。 这17年来,作为一个排球中人,无论是当陪练还是当助理教练,我无时无刻都在思考这 些问题。 特别是从中国女排丢了“五连冠”后,我常常回故袁伟民带队的日子,想着当年的训练 场景。 中国女排当年能勇夺冠军,赢在本身的实力基础与拼搏精神;如果说输,恐怕也就输在 其中。 我不止一次在反思接下来的几任中国女排状况,试图分析出女排输球的症结。 这17年来,随着排球规则修改,得失分体系的变更,自由人的出现,比赛中的一切均变 得对欧美列强更有利,而中国式的快攻战术又尽被欧美对手所熟悉,俄罗斯、美国、巴西、 意大利、古巴等队,都能打出多变自如的快攻战术。 此外,国外强队不仅凭借天生的高度、力量、体能的优势,还在不断创新。比如把跳发 球当作第一次进攻开始,给对方当头棒喝,让对手一上场就有压力。她们把中国人创造的平 面快攻组合,发展成大型化、男子化、自由化、立体化的全方位快攻,以攻助守,以拦当攻 。 另外,外国强队多是老牌教练或者是学者教练,他们把现代科学成果融入训练之中,外 国队员不但身体素质占有先天之利,而且普遍心理素质不错。比赛中若制约不住,很容易“ 打疯了”,大起大落的波动已经不多见。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平原放马易放难收。 事实证明,别人在大步前进,我们反而停滞不前。 面对这些不争的事实,圈内的有识之士都清楚。可是,新的药方在哪儿?要靠什么来解 决问题! 明白地说,中国女排欲重新崛起,再夺冠军,到底应该凭什么? 我思考的结论是:一支球队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场上选手的实力、毅力!取决于场下教 练的智力、能力!取决于决策层的眼力、定力! 三者合成,缺一不可。它不是简单的“一加一加一等于三”的公式,它会产生巨大的综 合威力。 三者之中最重要的人,是队员。比赛中就靠她们打,谁也替代不了。 她们的实力是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和技术战术的总和,她们的毅力是拼搏精神和心理状 态的交融。 实力是第一性的物质基础,毅力是第二性的精神力量,两者互相促进,互为作用。 这就要求,教练员不能有后顾之忧,目光一定要放远,不必拘泥眼前得失,精心组队执 导不走弯路;核心阵容的成熟期尽量缩短,战术设计要顺应世界潮流;队员团结一心,抗得 住强度训练,避免非战斗减员;管理要科学,队伍逢赛季时,竞技状态要调节到最佳火候等 等。我感到,冷静地综合研究这些现象,比一心沉浸在“训练绝招”中找出路更有实际意义 。 2001年初,中国排坛人士都在关心,中国女排的教鞭,究竟落在谁家之手? 这场“掌门之争”,让圈外人很费猜想。 按圈内人说法,当时中国女排主帅待选之人主要几位:除去胡进之外,八一女排主教练 林榆廷、上海女排主教练蔡斌、辽宁女排主教练岳金库,还有我,都是争夺女排主帅职位的 热门人物。 辽宁队教练岳金库是中国排坛的“###级”教头之一,他驰骋排坛有40多年。 岳金库教练任辽宁女排主教练后,凭着老马识途和多年的成熟套路,将掉入谷底的辽宁 女排重新打造。结果成绩一路上扬,辽宁女排全面跃进。 在2000年的全国女排锦标赛上,这批东北姑娘一举夺魁。 我佩服岳金库教练的带队风格和训练手段,他不愧是精通训练用兵的高手。杨昊、刘亚 男等一批新手,都是在岳金库的精心调教下,开始崭露头角。 岳金库教练欠缺的是他的年龄,他年近六旬,难以胜任女排主帅这一需要超强体力和精 力的关键职位。毕竟年岁不饶人。 上海女排主教练蔡斌,是一位很有创意的年轻教练,他是国内“五连冠”队伍——上海 女排的主帅,年富力强,点子多,有干劲有冲劲。但其资历和我一样,略显低微。而且,他 当时执教的上海女排水平正在下滑,在此前提下,有人认为蔡斌在中国女排中一时还难以树 立绝对权威,胜算把握性不大。 林榆廷教练的年龄比蔡斌稍大些,他执导八一女排多年,经验丰富,他训练出来的军中 名将如林,如赵蕊蕊、王丽娜、宋妮娜、白雪等人,各具特色,也都正在当打之际。林榆廷 人缘很好,执教老到,我一向很敬重他。  [返回目录]  
“主教练怎么当?”(2)
圈内人评价,林教练作风踏实,为人诚恳,业务精深,与排坛各界的关系都不错,有深 厚的人气基础。 有人说,林榆廷美中不足的是,从来没有在国家队任教的经历,只怕要有个适应过程。 应该说,上述人选各有千秋,各有特色,都是国内的优秀教练员。话说回来,如果说我 一丁点儿也不想当主教练,那也不够实事求是。我当时的想法是,我的资历还不够,人微言 轻,不会轮到我的。 当中国女排主教练职位明朗后,我好像也没有更多的激动。相反,我感到担子很重。 因为做不到“胸有成竹”,就做不到“早有胜算”,所以,我只能低调出场,低调选人 ,低调上任。 我高兴的是,我多年的一些思路,能按自己的意思落实在训练之中。 我欣慰的是,排管中心领导为我配备了很好的领队和教练班子,家里人全力支持,使我 马上行动,开始挑兵选将,制定训练计划。 其实,无论做什么,都少说多做,保持一颗平常心,顺其自然最好。  [返回目录]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从27条“军规”起步(1)(图)
既然选择远行,就要风雨兼程。 我的组队思想是以新为主,以新促老。因为我把着眼点放在三四年后,所以,以新为主 是很重要的前提。队伍成长需要周期,这道理人人都懂。 我的训练指导思想十分明确,也十分简单。那就是老传统“两严一大”,即严格训练, 严格要求,坚持大运动量。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多样的训练手法,不断提高队伍实力。一支 队伍天天要训练,老一套办###练“疲”了,要不断翻新,不断变换,尽可能保持新鲜感。 我的阵容组合主要包括提高全队的网上高度,调整队伍的年龄结构,培养过硬的思想作 风,打造全队的战术特色。说白了,就是精雕细刻,全面为主,一切为2004年雅典奥运会做 准备。 我选择集训队员主要从四个方面考察:看队员的拼搏精神和思想品质,看阵容配置需要 和个人特点,看队员的发展潜力和预期水平,看队员的身体素质和抗练指数。 队员一个一个确定下来后,我按照既定思想,开始训练和磨合。 2001年4月中旬到5月底的首次集训,我的想法就是打好基础,先用年轻队员,通过训练 进一步观察她们的特点,以便进一步磨合,着力定向培养。 眼下,这些年轻队员身材条件和个人潜力都不错,但她们的技术需要时间来精心打磨, 主力阵容的形成,更需要时间来填补“公里数”。 使用新人,肯定是要有代价的。 我何尝不想早日出成绩,争取胜利,证明队伍,也证明自己。可是,不可能只顾眼前成 绩而放弃长远计划。 我的目标是必须是打好2003年的赛事,先取得2004年奥运会入场券,尔后保持队伍实力 稳定上升,如果能在这几年时间内不做大的调整,那么,这支队伍就一定会走向成熟,大有 作为。 在我的理解中,队伍的高度主要体现在网上高度,当然,高度不是惟一的标准,标准是 高快并用,技术全面,年轻能练,运动寿命尽可能延长。 一支球队的主力阵容仅六名队员,选准一个人就是成功六分之一,选准三个人就成功了 百分之五十。 基于此,我反复考虑推敲,精心挑兵选将,力争不走弯路。 使用老将为主,现在可能好过渡,可将来也许就是失败的遗憾! 如果以发展的眼光取人,目前可能风险很大,可日后也许就是成功! 我不断警示自己:我的目标是今后,而不是现在,千万不能急功近利! 以我仅米身高的经历,我对现代排球身高的“制空权”最有切身体会了,应该也是 最有发言权的人。 所以,当时我狠下一条心,舍弃了另外一些二传技术比冯坤更好但高度不如她的二传队 员。 这下子带来的压力可真大,外界纷纷评说。有人甚至说,陈忠和有眼不识泰山。 我坚定自己的看法:人总是会长大的,技术总是会不断提高发展的。 一般情况下,高个子队员的小球串联技术和难度不如小个子。但是,我认为这只是教练 训练办法和时间的问题,通过特别训练,队员是可以改造、可以挖潜、可以提高的。 严格训练的前提,就是严格管理。 我多年琢磨出的体会是:队伍的管理比训练更重要。 队伍管理的首先是纪律约束,是思想教育,是训练质量。 所以,在重建队伍之初,我们队里就制定了一个《国家女排管理细则》。 细则规定极严极细化,近似苛刻,在27个条款中,涵盖了队员吃、穿、住、行各个方面 。 后来,有的媒体说:“可以说,没有这27条军规,也就没有中国女排2003年的世界杯夺 冠。” 这种说法我是同意的。因为,可能因为一点小事,就会影响到全队训练。而训练不好, 一切就无从说起。 现录于下面,以求共勉: 1.教练员、运动员在训练时间不得接打电话,不得会客。手机、寻呼机一律不得带进训 练场地。运动员中午休息和22时以后必须关手机。 2.教练员、运动员在训练、比赛时,必须按规定着装。不允许佩带任何饰物。 3.运动员在训练场上,要绝对服从教练员指挥,有问题和不同看法课后与教练员交换意 见,不得与教练员争吵,更不能顶撞教练以及擅自离开训练场地。对不服从指挥和违反本规 定的运动员,视情节轻重处理。 4.运动员应不折不扣地按要求完成训练计划规定的内容,凡没有完成计划的要补课。补 课时应积极配合教练保质保量完成补课内容。如运动员有抵触情绪,或不认真完成补课内容 ,视情节按第三条的有关处理办法处罚。 5.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应团结互助,相互鼓励,不得埋怨责怪,争吵打闹,也不允许 谈论与训练、比赛无关的事情。 6.爱护场地设备和器材,课后及时整理存放。保持场地干净、整洁,将喝过的饮料瓶等 丢弃物自觉放入垃圾箱。 7.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衣装整洁,打扮得体,不得穿奇装异服,露胸露背,不得留奇异 发型,不能染发,不能戴与身份不符的饰物。 8.一日三餐必须按规定时间就餐,不得暴饮暴食,也不得挑食、偏食,更不得盲目减肥 、缩食,以保证体能及营养需要。  [返回目录]  
从27条“军规”起步(2)(图)
9.党、团组织每月一次例会,组织学习,加强思想教育,有针对性地解决训练、比赛、 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发挥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10.开展谈心活动。教练与教练、教练与队员、工作人员与教练、工作人员与队员、队 员与队员之间应开展经常性的谈心活动,交流思想,互相帮助,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 11.加强业务和文化知识的学习,争做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12.做好伤病预防,加强自我保护,配合队医,做好伤病的恢复和治疗。 13.文明就餐。杜绝浪费现象,吃多少取多少,不许抢吃抢喝,要互相谦让、照顾,做 到吃有吃相。 非特殊情况不准将饭菜带出食堂。不能不分时间、地点、场所吃喝,如:行走 、乘车、训练、比赛前后。 14.节约用水用电,不准在宿舍内乱拉电线,乱装插座,不准使用电炉、电锅,更不能 在宿舍、会议室等公共场所做饭。 15.运动员待人接物要有礼貌,注意个人修养,提高文化素质,杜绝“骄”、“娇”二 气。 16.保持宿舍环境卫生,做到干净、整洁。外出训练、比赛、住宿要保管好自己钱物, 保持房间整洁、干净,体现良好的修养,爱护公共财物及卫生。 17.外出训练、比赛时就餐,由值日队员负责全队列队同行,必须遵守统一规定的时间 。 18.比赛中替补队员在准备活动区要集中全部注意力,始终观察场上情况,做好随时上 场准备,给场上队员加油,不准东张西望,说笑打闹。 19.处理好球迷关系。对球迷要热情礼貌,但不准球迷到队员宿舍,也不允许球迷搭乘 队伍用车,不能因球迷的事情牵扯精力,影响训练、比赛。 20.体现团队精神。队伍出发和归来,没任务的人员要送行或迎接。 21.领导接见或参加各种活动及开队会时,队员要认真听讲,全神贯注。 22.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尊重观众。 23.无论是训练、比赛或其他集体活动,必须严格遵守时间,每迟到1分钟扣当月训练费 100元,同时罚全体队员课后加练10分钟。 24.运动员不许吸烟、喝酒,发现一次罚款500元,严重者开除国家队。 25.运动员因自己不慎造成非训练、比赛致伤,影响训练、比赛者,每课时或场次半天 罚款100元。 26.运动员在集训期间未经允许一律不准在外住宿,严禁留宿。违者除进行批评教育外 ,罚款1000元。未经允许不得随意带他人进入宿舍。 27.遵守作息时间。正常情况下,晚十点熄灯休息。中午按时休息,不准看电视、打电 话及从事其他与训练比赛无关事情。星期一至星期五晚上和每日中午未经允许不得外出,违 反者处1000元罚款。 《管理细则》连教练员都包括进去了,我们的想法是教练应该从自己做起,以身作则。 队伍管理最怕“法不治众”,一旦有人突破,规定就可能形同一纸空文。 俗话说,思想要先行,丑话要先讲。所以,为了让队员有个良好的思想基础,在训练比 赛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见缝插针,为队员准备了一周的“特殊军训教育”。 军训教育的目的,就是想培养队员令行禁止的作风,为技术训练开个好头。 队伍管理,是一种非下工夫不可的事,也是一件经常性的工作,为此,全队花了许多心 思,军训也一直坚持了下来。 2001年在郴州,队员在训练前安排了军训。我们都脱下运动服,换上迷彩服,开始军训 。练习科目以队列练习为主,辅之部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 我觉得,军队的队列训练,是一种最为实在的纪律训练和精神训练。它培养的是一往无 前的集体英雄主义,锻铸的是一个钢铁群体。 全队还举行了正式的旗前宣誓,让每个队员都站在国旗前,宣读自己的入队誓词。 我想树立一种举队上下为国拼搏的氛围。 我们还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队伍组建之初,在郴州参观了贫困山区的越峰乡小学。 那里的小学生,至今还是自己背着口粮上学,一周只从家里带一瓶咸菜下饭,几个人挤在一 个铺上睡觉。 我想让她们了解农村,接触贫困,启发爱心…… 女排姑娘们参观后深受教育,都萌生了要为贫困学生献爱心的愿望。 她们捐出的钱共计5万元,买了文具,为一些贫困学生代交了拖欠的学费,并为他们预 付了一年的学费。 2002年,中国女排再次到郴州集训时,继续了她们奉献爱心的活动。 在当地有关部门和郴州基地的努力下,我们举办了一场义赛暨希望工程爱心拍卖活动, 将活动所得的12万元中的10万元,捐助给了安和中心小学,以改善其教学环境。其余款项用 于桥口镇中心小学的危房改造。 2004年2月,中国女排捐建的安和小学希望工程教学楼正式投入使用,安和中心小学也 更名为“中国女排万华岩希望小学”,并举行了隆重的挂牌仪式。领队李全强到会表示祝贺 ,他说,中国女排在日本夺得世界杯赛冠军之时,收到学校发来的贺电,受到很大的鼓舞, 我们会再接再厉,取得更好成绩。他表示,这是中国女排捐资助教的开始。  [返回目录]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从27条“军规”起步(3)
中国女排万华岩希望小学专门建立了展览室,在最醒目的地方陈列着中国女排全体人员 的签名球。 展览室介绍了中国女排6次夺得世界冠军的历程和学校发展的规划。 万事开头难。2001年4月份开始集训后,我按常规放在体能恢复和作风建设上。这两项 都是队伍建设的基础,摆正思想作风,训练也就顺畅了。 开好局,迈好步,得先打牢队员们的体能基础。 体能问题一直是中国女排的症结。 我们下决心走了两步棋,一是从国家田径队请来体能专家,帮助进行针对性的身体训练 ;二是找来了竞技体育营养专家杨则宜教授,请他帮助改善膳食营养结构。 排球运动员的专项素质十分重要,包括了速度、力量、柔韧、反应、移动等等,所以, 排球队员的身体训练有如田径训练。我请专家来帮助,会少走许多弯路。 民以食为天,练以补为强。 我们注重食谱和烹调的科学化,在“饮”和“食”上下功夫: 1.尽量安排低脂肪的动物蛋白食品,如牛肉、鱼、虾、田鸡等,减少烹调用油。 2.添加生吃的蔬菜,如黄瓜、西红柿、卷心菜、水萝卜、胡萝卜等。 3.增加水果的品种,添加鲜榨的水果汁,如草莓汁、橙汁、西瓜汁等饮料。 4.除鲜牛奶以外,增加酸奶,因为有的运动员喝牛奶后会腹胀,酸奶则可避免。 5.保证每餐有8个主食的花样品种,增加面食,以帮助运动员摄入足量的主食。 6.增加早餐小菜的品种,增加午餐和晚餐蔬菜品种2-3种,增加豆制品菜谱。 7.提供训练中的加餐,加餐可包括:牛奶、酸奶、蛋糕、甜点、果汁、香蕉、西瓜等。 训练是系统的,营养也必须系统化。 队里分了工,做到赛前谁喝什么,赛后谁喝什么,都进行“一对一”的督促,时间长了 ,就转变成为运动员的自觉行为。 运动员也感觉到和以前有差别了,训练劳累恢复快,训练效果很理想,强度、密度和总 量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取得成绩的关键在训练,在技战术、身体素质和心理能力的准备上。但是,没有科学营 养保证的训练,会妨碍运动员的持续发展。  [返回目录]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我的搭档
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陈忠和选中赖亚文当副帅,当然是有心算的。 陈忠和本人就是助理界的“第一号人物”,他知道用什么人来配合。 2001年春节。 陈忠和电话邀请赖亚文,诚心表示,希望赖亚文能够出来帮忙。 “赋闲”在家的赖亚文没有二话,她马上答应了。 春节一过,中国女排教练组名单尚未正式公布,赖亚文就匆匆出门,帮助陈忠和到各地 观看女排联赛,选拔队员。 有人说,赖亚文是一个生不逢时的人,她在国家队一呆就是整整10年。这10年间,正是 中国女排的滑坡时期。以赖亚文的身材和技术条件,是世界级的队员,但是她“嫁”给中国 女排后,从未尝过冠军滋味。 2003年中国女排夺取世界杯冠军时,赖亚文一个人悄悄地回到赛场边的休息室。 外面闹翻了天,中国姑娘们互相拥抱,庆贺胜利。 “17年前是我进中国队的时候啊,”赖亚文自言自语,“可是,我一个冠军都没有拿过 !”难禁的泪水从她的眼眶里流出…… 赖亚文回忆起十年间的每一次国际大赛,她几乎都是因为输球而哭,排坛没有给她带来 多少欢乐。 当领队李全强好不容易找到赖亚文去拍合影时,她还在苦泪喜泪横流。 赖亚文心里笑了。她想,我应该高兴,在我33岁当教练时得到这块迟到的金牌,我依然 是幸福的…… 赖亚文是个很实在的人,一个不愿意曝光的人,当年当队员这样,如今依然这样。 回国后,对于媒体的采访,她都借故推辞。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东方之子》等 名牌栏目邀请女排录制节目,赖亚文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她认为,应该采访主教练和队员 ,我呢,习惯了幕后的安静。 赖亚文从中国女排退役后,面临人生一个重要抉择。凭她的技术和人品,出国打球或读 书深造都是很好的选择。但是,赖亚文难以割舍的是中国女排,离开女排,好像做什么事都 不踏实。 胡进接替郎平任教练后,赖亚文应邀当助理教练,可是,她尝到的也全是失败的苦涩。 赖亚文的优点,与陈忠和有一点相似,那就是充分了解主教练的意图。 新一届国家队刚成立时,很多新队员对赖亚文都不太熟悉,每堂训练课,看到赖亚文总 是紧绷着脸,姑娘们在背后不免嘀咕,这个老赖,老是板着脸!其实,日久见人心,姑娘们 慢慢才知道赖亚文是个心地善良的人。 赖亚文深知,作为副手,必须坚决执行主教练的意图,随时做好队员们的思想工作。 每当遇到队员受罚、挨批,情绪低落时,赖亚文就会想方设法开导她们,谈谈心,哪怕 陪着坐坐也好。有时,还随手带上一件小礼物逗逗她们,以示慰问。 很快,队员们都了解了赖亚文宽厚的心地,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跟她讲,真心诚意地称 她“亚文姐”。有一回,队员赵蕊蕊因为伤病初愈,状态不好。陈忠和急火攻心,他指责道 :“你的技术到年底还是这样的话,你就给我回家!” 泪花闪烁的赵蕊蕊,一时想法很多。 陈忠和说过,队员有想法、有思想问题从不过夜,会马上找她们谈心交流的。 赖亚文马上配合主帅找赵蕊蕊谈心,说明陈教练严格要求的本意,就是想把她练成为世 界级的副攻手。 赖亚文做工作的办法很随意,她还给赵蕊蕊带了一个玩具熊,赵蕊蕊一时开心了,她说 :“亚文姐,谢谢你,我想通了!” 又有一次,二传手冯坤受不了“魔鬼式”艰苦训练,在训练场里,她当场对着陈忠和 教练号啕大哭,谁劝也不行,就是止不住泪水,全队的训练气氛一时很僵。 赖亚文连忙走过来,她轻轻地拉着冯坤的手说:“熊猫,我们去吃你最爱吃的全聚德烤 鸭,姐姐请客!”一句话缓和了情绪,逗得大家都偷偷乐了,冯坤也破涕为笑。 刘亚男过后说:“亚文姐太不容易了,她真是我们的知心大姐!” 赖亚文则对此说:“很高兴队员们都叫我大姐,我又多了十几个妹妹。” 助理教练注定是无名英雄。 赖亚文常说,陈忠和教练就是我的榜样,他干了多久了?我才开始…… 赖亚文除了协助主帅训练外,日常琐事都要管。早上要催促队员们出操,吃饭要提醒队 员,平时通知事项、比赛填写技术统计,婆婆妈妈的事都是她的任务。 2002年德国世锦赛时,由于报名编制的限制,赖亚文没有正式床位。开始她睡门厅,因 为宾馆管理不允许,她只好在队医的按摩床上睡了整个赛程。 对此,人人过意不去,但赖亚文从无抱怨。她说,比赛是运动员为主,我没事! 2001年,赖亚文成了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的一名学生,因常年随队训练比赛,只能见缝 插针地学。 即便参加世界比赛,赖亚文也随身带着大学英语教材,通过网络与老师联系。 有了好助手,陈忠和一心扑在训练中。 陈忠和的组队思想,运用了“木桶理论”:即每一片桶片都是组合需要,这只桶首先要 有亲和力和凝聚力,其次要克服短处,因为最短的桶沿,就是木桶盛水的水平面。根据这一 理论,全队的团结是第一位,上场队员的高度漏洞和技术漏洞,即等于全队的水平缺口,一 定要补平。  [返回目录]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打造一支能碰硬的铁军(1)
2001年的起步是艰苦万分的,我陷入一种沉重的精神压力之中! 我的思路很明确,要想打造一支胜利之师,就要准备走艰难之路。 艰苦训练提高实力是基础,顽强拼搏精神的回归却是前提。这些,都要一一落实在每一 个队员身上,落实在每一天的训练之中。 赛场上队伍的实力是可以量化的,也是看得见的,而精神价值却是无法估量的。赛场上 除了实力的较量外,就是精神的对抗,以弱胜强的奇迹,离不开实力的保证,更离不开精神 力量和良好心态。 2001年6月。我们结束四国邀请赛的全程。中国女排第一次展示新阵容,检验集训效果 。 应当说,这届中国女排的亮相令人欣慰,达到了我预期的计划。 打败日本,打败古巴,检验了前期集训的效果,锻炼新阵容,观察球员在场上的表现, 包括实战能力、拼搏作风和身体素质,我心里是满意的。虽然有些球迷说,本土作战,并不 能完全说明问题。但是人们毕竟看到了中国女排重新回升的希望, 自2001年初我上任以来,关于我的温和性格以及在队员的选拔和使用上都受到质疑。但 在四国赛后,外界评论有了转机,他们说:“中国女排的‘处女作’完成良好。在江苏太仓 和上海松江两站比赛中,连续7场比赛6胜1负,并获得两站本土比赛的冠军。在与世界冠军 古巴队的两次交锋中,都打出了底气,打出了较高水平。在与古巴队比赛中,陈忠和的几次 关键换人和暂停指挥都恰到好处,显示出较高的指挥能力,已度过了信任的第一关。” 当然,我是不太在乎外界评论的。不过,这对全队是重要的,她们需要鼓励,需要信心 。 球迷们也认为新一届中国女排身体条件好,身高优势在四国赛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在与 日本队比赛中,中国队拦网和强攻占据绝对优势,胜得叫人放心。即使是弹跳出众的古巴队 ,也在拦网上吃了不少苦头。他们觉得新人杨昊、周苏红、宋妮娜和刘亚男等尤为抢眼。 当然,由于中国女排的首次亮相表现不错,球迷的期望值也随之不断升高,这是我最为 担心的。因为,中国队在世界排坛的处境却并不乐观,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初战说明不了 什么,仅仅是开始。 我比较满意的是队员的精神面貌不错,虽然她们心理素质尚不太稳定,技术发挥也时好 时坏,但她们有斗志,有一股朝气。 队员在场上的激情表现既鼓励自己,也感染着队友。由于连续几场胜利,队员们的自信 心不断增强。这种自信也给对手施加了压力,古巴队在第二次与我们比赛前,一向20多分钟 的准备会延长到了一个多小时。 我不断提醒自己,由于对手都处于新阵容的磨合期,四国赛的胜利还不能说明太多问题 。我们队除了身高和信心外,在其他方面的进步并不大。比如防守和小球技术上,进攻的连 贯性及场上意识,还有很大差距。 当年中国女排取得“五连冠”,靠的是水到渠成,胜利没有捷径可走,今天国际排坛的 风向千变万变,但这条始终没变。这一点,我要求队员们都要心里有数,保持清醒。 果然不出我所料,我担心的队伍波动,比我想像中的还来得快。 2001年8月。中国女排新军输球了,输得有些不太正常! 2001年世界女排大奖赛中国香港站比赛,中国女排输给了日本女排,而且是以0比3告负 。在同年6月的瑞士公开赛上,我们是2比3负于对手,不管如何,是打得难分难解的。这次 竟波动如此之大,直叫球迷们反应不及。 刚被人们看好的新一届中国女排,连日本队都赢不了?此时,距离同年9月在泰国举行 的亚洲女排锦标赛开幕还有50天的时间,中国女排这样叫人揪心令人产生疑问。有人问我, 该不会是一支“花拳绣腿式”的队伍吧?许多冲我而来的疑问者声音又出来了:陈忠和,你 到底行不行?我仍然是微笑着回答,赢了球并非一切都好,输了球也并非一切都差。 但是,输球一定要弄个明白,输在哪儿,如何加强? 我是铁了心,坚持起用新人。由此引来技术波动、比赛失常和引发的批评,我认为是正 常的过程。 有些批评并不是完全没道理,因为,冯坤等新手最初的表现确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 让球迷失望过。比赛中,她们经历过一上场感觉全然找不到,好像“木”了一样不会打球的 波动。这种情况让我十分担忧。 但是,人都会进步的,树总是在长大的。 后来,冯坤终于历经磨炼发出了亮点,她慢慢稳定并打出了自己应有的水平。 二传是阵容的主心骨,只要稳定下来,一切就有戏了。 冯坤在后期进步飞速,赵蕊蕊也慢慢在“冒”,杨昊、刘亚男、周苏红等人都在提升, 全队技术越来越稳定。 事实,最后证明了我的最初选择是正确的。 2001年9月,我们率新女排开进泰国,夺得组队后第一个正式国际赛事胜利。 在这次比赛中,中国队横扫各路劲旅,获得亚洲锦标赛冠军,奠定了在亚洲的霸主地位 。 紧接着,我们又夺得了一个世界级比赛的冠军。  [返回目录]  
打造一支能碰硬的铁军(2)
为此,姑娘们有了底气,看到自己的实力所在,人们也重树了对中国女排的信心。这些 胜利,为我们中国女排重建第一年,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2001年7月,陈忠和率领新军开入漳州基地训练时,不少人就发现,陈忠和此度率领的 中国女排人高马大,朝气蓬勃,敢打敢拼。她们虽然还显稚嫩,但很有个性。队伍有气势, 基础很扎实。整个队伍给人奔走如飞的感觉。 陈忠和以自己二十多年排坛奋斗的经历,对排坛上的变幻,保持着很好的平常心。他对 新女排的半年来表现,有自己的一套“胜负理论”,充满着唯物辩证法原理: 强队失手输给弱队别泄气,是鹰有时比鸡飞得低,但鸡永远无法超过鹰的高度。 弱队打败强队也别得意,是敢摸老虎屁股的胆气在,下次还得再小心!“舍得一身剐, 敢把皇帝拉下马!”要有代价的。 “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一字之差,内涵全然不同。但是,不动声色为佳,“叫犬 不咬,咬犬不叫!”火候还不到,还是多练多赛少说话。 一支真正的世界冠军队伍,必须在反复的磨炼和淬火中,才能得以升华。 二传手是核心,攻防是焦点,网上争夺是第一道屏障。队员们在前排打得活,拦得狠, 后排无形中就减轻了压力,守得牢,防反就有了保证。而且,从发球开始,到后排进攻,所 有攻手都能参与快攻战术,形成立体快攻的战术体系。 在漳州基地看陈忠和训练,感觉上他和原来大不一样,板直的脸很有威慑力。 “我想要全力打造的,是一支能碰硬的铁军,”陈忠和说:“这支队伍的宗旨,目标就 是最后夺取冠军。不是想和队员们过不去,是因为她们还有许多不足。” 和蔼的陈忠和真正威严起来了,用闽南话说是“凶”多了。 基地的工作人员看到,不少队员都在他训罚下哭过。 陈忠和坦言:“我晚上会和她们交流的。我的做法是亲者严,有了矛盾不过夜。队员心 里不通畅,明天怎么练?不经一番寒刺骨,哪来的成绩?” 当主教练的体会太多了。 “累!”陈忠和连想都没想就回答说:“我体会,当主教练就是苦中作乐,没有哪个工 作能比主教练更有挑战性。” 谁都知道当主教练的苦,不仅是“劳苦”,更多的是“心苦”。需要费心思、花力气的 地方太多了。 “苦与乐是结对的,”陈忠和说:“苦是必然的,全队都一样,因为我们的队伍所追求 的最终目标是世界冠军!队员们条件这么好,只要大家肯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的,会有苦 尽甘来的一天,我坚信!” 2001年,陈忠和的收获很大,他组队思想和训练套路初见成效,队伍站稳了脚跟,体现 了新人的潜力。 年轻的中国女排,迎来了新的一年。 如果说,陈忠和建队第一年着重解决的是队伍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战术,那么,第二年他 要着重解决的,就是心理状态的问题了。 2002年6月,陈忠和再度率队回到漳州基地,屯兵夏训。 陈忠和的训练计划步步落实,队伍又提高了一个档次。 2002年8月。陈忠和率队出战2002年的世界女排大奖赛。 陈忠和的心里清楚地知道,俄罗斯队是中国女排前进的拦路虎。 打虎上山,别无他途,只能在实战中克敌制胜。 但是,抱着怎样的心态与强手拼搏呢,这里就大有文章了。 陈忠和的指导思想是立足于拼,以弱拼强。 年轻的中国女排拼尽全力,虽然未能撼动当时世界女排实力较强的俄罗斯队,最终以2 比3惜败,没能赢得大奖赛总决赛的第二场胜利。但是,毕竟让对手出了一身冷汗。 中俄比赛的五局比分是25比23、10比25、25比19、13比25和10比15。 比赛一开始,中国队注意了对重点选手的网上封堵,在进攻中坚持以快速多变为主,同 时增加了后排进攻的力度。这些变化令俄罗斯队有些不适应,但是,最终没能挡住俄队的攻 势,特别是后两局输得较多。 这一年,俄罗斯队的实力明显在中国队之上。在和卡尔波利执导的俄罗斯队较量中,陈 忠和从未占过上风。在这次世界女排大奖赛上,中国女排更是三次交手,三次折戟。 在总决赛最后的决战中,中国女排以1∶3惜败于俄罗斯队,屈居亚军,俄罗斯队夺冠。 其实,这已经足以说明陈忠和的训练计划全面落实,中国女排新军具备了与世界一流强队抗 衡的实力。 对于陈忠和与中国女排而言,短时间内想改变中俄双方实力差距显然不现实。但是,胜 负都会转化的,人们看到,中国女排已出现了若干亮点,冲击世界冠军虽为时虽早,但也并 非没有一点希望。 时间一晃而过。一个月后,2002年女排世锦赛将在德国打响,这是真正的世界排坛“三 大赛事”之一。 有人预言,决赛很有可能再次成为中国和俄罗斯的对抗。 在世锦赛开始之前的一个月中,陈忠和率中国女排开进天津闭门修炼,重点利用这一个 月的时间,强化对付俄罗斯女排的绝招。 陈忠和认为,目前世界排坛已经形成群雄争霸的局面,其中俄罗斯队相对稍强。谁不小 心都要输球,谁超常发挥也能赢球。  [返回目录]  
打造一支能碰硬的铁军(3)
中国队对付俄罗斯队的问题,陈忠和一直强调目前的比赛胜负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 锻炼队伍,并且以对手为镜子,越强的对手,其镜面越明亮鉴人,可以充分暴露和发现自己 的问题。 但是,俄罗斯女排必定是中国女排今后夺冠的最强劲对手,这一点陈忠和心里当然有数 。中俄差距在哪里?专家们有一致的评判。 从拦网高度上看,俄罗斯女排占有优势。 俄罗斯女排身材特别高大,队员身高几乎全部超过米。 米的赵蕊蕊,是中国女排最高的副攻队员,她是新一届中国女排最大的一个“增长 点”,曾被誉为“中国女排的天安门城墙”;而俄罗斯队的11号主攻手加莫娃,身高则达到 了2米05,她是俄罗斯最高的攻击点。 现代排球身高是第一基本条件,有了赵蕊蕊,2002年的中国女排可以横扫亚洲无敌手; 与美国队等强队交战时,赵蕊蕊也是一张王牌,她的快攻拦网毫不逊色,足令对手摇头无奈 。 但是,面对高大的同龄人加莫娃,赵蕊蕊相形之下显得吃亏,一旦攻拦收效甚微,中国 队由此的网上优势便丧失若干,打了折扣。 从进攻火力上看,俄罗斯女排占有优势。 俄罗斯队副攻手的“高背飞”,是最难盯防的一点。只要她打顺利时,中国队就难以跟 上她的起动步点,她的高点背飞扣球几乎出手必中,直落空门。 俄罗斯队的老将、队长兼主要得分手阿塔莫诺娃宝刀不老,仍处于巅峰状态。是很难对 付的主攻手。 有人形容道,俄罗斯队的副攻手是两柄犀利的网前尖刀,主攻手加莫娃和老将阿塔莫诺 娃是两尊震人的大炮。这四者的火力交叉,构筑了俄罗斯队的核心体系,若无良方克服,必 将压制中国队的技术发挥。 目前中国队中还没有真正的球星和核心,在对手“炮火猛烈”的时候,没有能够力挽狂 澜、挺身而出带领大家渡过难关的人,这是一大课题;同时,面对俄罗斯队从发球就给中国 队施加重压,在一传不到位的情况下,中国队的进攻火力如何发挥?又是一大课题。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陈忠和认为,对付俄罗斯队的办法和招数都有,但需要时间;不能依赖对方的发挥失常 ,惟有提升自己队伍的功夫火候和技术实力,以集体配合的力量,加上强攻才能克敌制胜。 俄罗斯队主帅卡尔波利给人的印象,总是“在球场边走动边咆哮”的感觉。28年的排坛 岁月,令卡尔波利成为世界排坛上闻名的“铁帅魔鬼”式人物。如今,他依然不可一世地晃 着一头银发,对着他的运动员怒吼……尽管这种方式让绝大多数人无法理解,但是,面对记 者的卡尔波利的头颅仍然高扬着,他的骄傲是有理由的:中国队?暂时不会对我们构成威胁 ! 中国队员一遇到俄罗斯队,常会产生一种奇怪的心理,队员老是“想赢怕输”。 陈忠和知道,对于队员中这种“想赢怕输”心态,必须想办法转移、控制、释放、升华 ……俄罗斯队同其他欧洲队明显不同,人称“北极熊”,身材特别高大,体粗掌厚下手重。 由于身高的原因,她们打中国队毫不惧怕,特别有信心。 比赛中常常可以看到的场面是,俄罗斯队的主攻手面对中国队双人拦网,也都是“硬跳 硬扣”,经常打出了超手扣球。 在对俄罗斯队的比赛中,面对霸气十足的高空轰炸,中国队如果网上顶不住,往往就会 变得束手无策,快攻优势荡然无存。 在俄罗斯队看来,对付陈忠和执导的中国队,赢了是正常的,输了是纯属意外。 2002年的俄罗斯女排掌门人卡尔波利,就曾经拿出一副不在话下的表情说,别人都说中 国队进步很快,但我没觉得。她们还太年轻,比赛经验欠缺,她们不会是我们的对手。  [返回目录]  
仿“田忌赛马”,交了沉重的学费(1)
2002年8月底,德国。 世锦赛开赛,这是我带队以来第一次遇上的“三大赛事”之一。 身材高度列世界第一的俄罗斯队,已经准备在此向全世界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她们开 进德国赛场时,从教练到队员,上上下下都是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 我们的队员们与她们比赛输的时候多,但又不是完全没有机会赢。所以产生了“想赢怕 输”心态,这种心态的真正变化和超脱,说白了要靠队员们自己调整,战胜自己就表现在这 种时候,教练员的作用只是辅助的,是一种外部力量。 此时,我屈指算了一下,我们这支新军从2001年组建开训起,满打满算不到18个月。 此时的中国队就如“公里数不到”的汽车司机一样,在平坦大道上路,开车可能没问题 ;然而,如果遇上紧急情况、特殊困难时,处置可能就会手忙脚乱…… 赛前,我们认真分析了本届世界女排格局,预测本次比赛可能会演变成俄罗斯、意大利 、美国和中国队四强争霸局面。巴西队在调整之后,队伍实力波动,竞争优势弱化,当然, 不排除她们也有打疯了的时候;古巴队调整后,多次败在中国女排手下,她们当年一枝独秀 的称霸局面,应该说暂时不复存在。 上述四队中,中国女排组队时间过短,虽然具备一定争夺实力,但无胜算的把握,还难 以对其他强队构成致命威胁,所以,我们的比赛任务是保证进入前四名,争取奖牌。 如何战胜她们,我在脑海中反复酝酿。 我想“先保后冲”,即在确保中国队出线的情况下,再发动冲击,扩大战果。 本届锦标赛共有24支球队参加。球队太多,时间拖得太长,不紧凑。同时,由于弱队的 参加,使得一些比赛双方实力落差大,毫无看点。也正是参赛队太多,存在着“寻找”对手 的机会。 事实上,在历届比赛中,出现这种规则提供的机会很少。一般分组比赛,是容不得任何 一支球队在小组赛时稍有闪失。惟有一条拼杀取胜过关的路!因为小组赛中如果输球,很可 能就意味着无法出线进入复赛。 可是,现在既然存在“利用规则”的漏洞和方便,不能不说也是一种机会。能不能用? 敢不敢用? 我当时的想法是,在确保小组赛中能出线的情况下,必要时可以实施“战略性的措施” ,暂避强队锋芒和强强之间自我淘汰的局面。 我想到“田忌赛马”式的棋高一着。 此战略如果顺利,我们便可争取到极大的主动,坐看其他小组的龙虎争斗,使中国女排 走上一条“先易后难、先弱后强、最后决斗”的比赛格局。 当然,如果不这样做,或者也会有更好的结局。 诚如过后球迷所批评的:“在国际大赛中故意让球,选择对手的事件发生,中国队不是 第一家,陈忠和也不是发明者。纯以球论球,这都在规则允许之列。比赛规则如法律,法律 不相信眼泪,只相信事实和结果。可惜的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醉心运筹沙场的陈忠和 ,惟独没有算到一笔政治账,没有考虑到其影响。以政治角度和奥林匹克精神来检验,这种 做法得不偿失,当然是极错误的锦标主义思想。” 这样,中国队在两场比赛中,一场对希腊队、一场对韩国队,我均安排替补阵容出场。 当然,我没有对队员透露过意图。但是,谁都是可想而知的。 就这样,我的错误也就铸成了!实施“战略性输球”,成了既成事实。 我的战略“让球”,自然引起了各界议论,也引来了相关球队的不满。 后来,对赛制本身,各国教练也提出了强烈的意见。俄罗斯队主教练卡尔波利就认为: “俄队是本届比赛规则的牺牲品。因为进入这次比赛前4名的美国队、意大利队、俄罗斯队 和中国队,可以说是第一集团,4个队都有夺冠的机会,只是看临场发挥。俄罗斯队就是因 为太想拿冠军,队员压力大,临场发挥欠佳,最终与冠军失之交臂。” 确实,由于赛制的不合理,一些球队反复碰上。我们和美、俄、巴西等强队,都是两度 交手。 应该说,本次世锦赛上,中国队确实曾经一度形势大好。但是,进入8强后,中国队开 始走下坡路,交了“沉重的学费”。最遗憾的是,我们在关键场次上,都没能发挥出自己的 水平来。 在9月13日与意大利队对阵,谁胜了进入前二名决赛;14日与俄罗斯队的较量,谁胜了 是第三名,然而,我们队却连续两战两败。 当时,中国队也并非全无胜机,只是在关键时刻,年轻的中国姑娘们缺少一点韧劲和经 验,情绪出现波动。 确实如此,年轻的中国队没有经历过太多的考验。 要承认的是,我们毕竟还是缺乏夺冠的实力。 一支强队通常都会有一名表现突出的主攻手。从技术统计上看,出色的主攻手总是占据 着全队三分之一左右的得分率。换句话说,一名实力突出的主攻手,往往对于球队名次的排 列起着重要作用。输给意大利的比赛证明,中国队的两个主攻手在反击方面都没有发挥出水 平,是中国队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女排多年来强攻不强、主攻不力的状况一直没有得 到有效解决。  [返回目录]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仿“田忌赛马”,交了沉重的学费(2)
不过,我对中国队的前途依然满怀希望。 “对不起,让大家失望了!”茫茫夜色中,我在记者招待会上,以此向记者们告别。 由于中国队“首让输球”希腊队,保加利亚队从第二名下落成第三名,直接成了俄罗斯 队的“虎口美味”,保加利亚队“满怀冤屈”,要向国际排联提起申诉。 同样,由于中国队“故意输球”给韩国队,等于又直接将荷兰队送出八强之外,荷兰队 的抗议声自然也很激烈,他们也要向国际排联提出抗议。 其实,陈忠和运筹计算得很精确。 与此同时,中国队“战略让球”后,直接“挑选”了巴西队从容“斩杀”掉,从而避开 了意大利队,顺利进入四强决赛。 巴西队输给中国队后,巴西队姑娘们自然不满意,她们认为是中国队的做法“害了”她 们。 如果抛弃一切恩恩怨怨,仅按赛场演变的现状看,陈忠和全部实现了自己的作战计划: 中国女排顺利进入决赛圈,前四名形成意大利、美国、俄罗斯、中国四强对阵。四队分两组 再决名次,最后分别争夺冠亚军和第三、四名。 中国队半决赛时与意大利队对决。这也是按陈忠和算定的:中国女排如果再过意大利队 这一关后,便可挥师直指另一组的胜队,直接参加世界锦标赛的冠亚军争夺赛。 局势完全按陈忠和希望看到的排名发展:不可一世的俄罗斯队,意外爆出冷门,被新秀 美国队逼得章法全乱,最终被横斩于马下。这样,俄罗斯队只能争夺第三、四名了。 而中国队对美国队历来全无败绩,占有心理优势。如果中国队有机会对付美国队,那么 ,天下可能平定。 然而,不知是出于舆论压力或是其他考虑,国际排联“硬是不让”中国队闯过意大利队 这一关! 果然,当中国女排与意大利对阵时,发挥一般,不尽如人意,加上赛场上发生主裁判多 次明显的反判和误判,直接使中国队兵败出局。 现场记者这样报道: “北京时间今天凌晨,当意大利队3号图加特拦住张静的扣球时,中国队宣告失败。” 比赛结束后,体育馆里沸腾了,不过,这沸腾并不属于中国队。 球网两边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 第一次进入世锦赛决赛的意大利队,所有成员狂欢一般抱成一团,庆贺着这一场胜利。 而中国队的球员似乎都在咽着失败的苦涩,默默无语。 主教练陈忠和走到走廊上,让自己安静一会。 中国队的主力球员走下场,有的一直用毛巾捂着脸,有的哭成了泪人。 陈忠和还是保持着一份潇洒和冷静,脸上还挂着一丝微笑。即使失利,他对队员们也没 有埋怨。代价,这就是代价,她们必须经历这种失败的风雨。 中国队员们走向休息室时,观众席上响起了对失败者的掌声。因为,她们同样为观众奉 献了一场精彩的比赛,让观众看到了她们的拼搏。 中国女排失败了。 中国记者也随之心头沉甸甸的。 但是,现场的各国记者们各有自己的目标,大部分人围上了将自己的兴奋全部写在脸上 的意大利教练。 “我不敢相信能在世锦赛上胜中国,所以也不知道怎么说好!”意大利教练波尼塔说起 话来摇头晃脑:“意大利队今天打得的确非常好,技战术运用得不错,进攻、拦网、防守都 有超水平发挥,尤其是第四局,我们在落后的情况下追平然后反超,这是这两年来我们刻苦 训练最好的回报。意大利以前连世锦赛前四都进不了。所以此刻的我很满意,有一种成就感 。” 结果,意大利队挟余勇,再克美国队,第一次尝到了当世锦赛冠军的滋味;美国队也是 胜利者,她们取得了多年来的重大突破,获得亚军。 中国队与俄罗斯队对阵,争夺第三名。 中国队依然被“想赢怕输”的心态左右着,没能突破“北极熊”的巨掌组成的网上屏障 ,以1∶3败北,最后在决赛圈内原地不动,得了第四名,完成了既定的任务。  [返回目录]  
“有这么多人爱你,你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我真没有料到,“让球事件”会引发这么多的负面影响。 我更没料到,这事让我的家人和妻子知道了,也跟着承担那么多的重压。他们为我忧虑 ,为我担心…… 中国女排的“放水事件”成了本届世锦赛上的头条新闻之一,我也成了“另类教练”。 国内外铺天盖地的评论包围着我们,有时叫人难以喘气。 我处在风口浪尖上,被“下课”的传闻包围着。 我需要自我反省,自我反思。 我对记者坦言相告:自己的压力也很大,不仅是对个人,而且对球员也有很大影响。至 于让我“下课”问题,这是组织上的事,不属于我考虑之列。 有的媒体说:“陈忠和一脸灰尘回国!”真是这样的吗?我不承认,我的脸上至少还带 着笑,我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见过我的人都知道我脸上常挂笑。我无论面对什么,无论在赛场还是训练馆,我“灿烂 的笑容永远不落!” 不过,有错认错,有错就改。人总要面对现实的!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困难的地方, 当教练也是一样。比赛中,再不应该输的球也可能输,谁也难保没有犯错的时候?摔倒了, 就爬起来。 有人说,陈忠和的表现,足使女排姑娘对他的信任度降到零点,陈忠和的威信荡然无存 。 事实恰恰相反。 我最为感怀的是,朝夕相处的女排姑娘们,用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对我的内心支持。叫 我久久不能平静,时时为之感怀。 农历八月十五日那一天,邮政外送工作人员送鲜花来到女排驻地。 这是什么时候,哪来的鲜花?我很纳闷,一时愣了一下,有些反应不过来。 当我进屋的时候,才发现全体队员们都聚集在一起,同声祝我生日快乐! 原来,今天是中秋节,我的生日,可我全忘了。 这是姑娘们集体策划的呀! 感谢她们惦记着自己的主帅,她们的内心是希望自己的教练不要因此消沉,或者受到任 何影响。 到了晚上,中秋的月光泻下,把营地的树和楼染成洁白的色泽,我的心境好了许多。 这时,姑娘们神神秘秘地把我请过去,她们要给我过生日。 形式是买了一个大蛋糕,并由赵蕊蕊画了一幅画,每一个人在这心字形的画上,写上她 们各自真诚的话。 我看到,上面大多是写“祝你生日快乐”,还有写“我们喜欢你……” 我记得最清楚的、最打动我的,就是周苏红写的:“有这么多的人爱你,你是世界上最 幸福的人!” 反正,眼前是各式各样的字体,各种各样的语言,很随意,又真切。 就在那个时候,我仿佛看到队员那一颗颗纯美真诚的心在跳动着。 “她们还需要我,需要我一如既往领着她们迎难而上,顶着压力去争取胜利。” 吹完蜡烛的时候,我的鼻子猛地发酸,我赶紧快步走掉了。 因为我知道,如果我要是再待一分钟,眼泪可能就会哗哗流下来,我赶紧避开她们。 我躲开后,一人面对苍天,扪心自问自答:多好的姑娘们呀!我该什么办?中国女排现 在该怎么办?没有退路,只有继续率队前行,再谋夺冠路! 世界上的事往往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让球事件”这件事产生的负面影响暂且 不说,但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就是全队上下都认识到:中国队处在一个非常时期,全队 人必须珍惜这种机会。 她们仿佛一夜之间升华感悟,隐约中都看到了坚持下去后的光明前途。 基于此,她们反倒是怕我伤心,怕我泄气,怕我失去微笑,怕我放弃屡败屡战的胆识。 我感觉到全队人的心真正贴近了。 这正是我多年追求的升华境界。 这境界中,没有你我,没有教练和队员,没有主力和替补,只有抱团搏杀、笑对人生一 条路。 内部团结和齐心协力比什么都重要,同舟共济和并肩支撑比什么都可贵。 《爱拼才会赢》的旋律,在此时,又一次在我耳边响起。 我反复吟唱,彻夜难眠……  [返回目录]  
“马年行大运”(1)
2003年开始了。 这是马年,朋友纷纷鼓励我说,新年伊始,预祝中国女排“马年行大运”。 我考虑最多的,还是本年度的世界杯赛和世界诸强队的情况。 从2002年的世锦赛看,虽然名次排列依次是意大利队、美国队和俄罗斯队,这三支队伍 实力明显比其他球队高出一筹。但我仍然认为,排名不一定能反映真正实力。 正常情况下,俄罗斯队的空中优势和进攻威力应该是最强的,论实力本应列于前面;意 大利队强攻与快攻结合不错,防守严密,整体均衡;美国队在防守和进攻等几个环节都有了 长足的进步。这几支队伍不相上下,各有千秋,谁打好了谁就取胜。 世锦赛给我的启示是:强攻实力和防守反击太重要了。这前三名的队伍,网上高度是不 言而喻的,但她们的防守也很出色。不管是自由人,还是如美国队身高米的哈尼芙,在 后排扑倒救球都是常事。意大利队给人的感觉,也是高而不笨。 我庆幸年轻的中国队在组建时选人抓准了,在身高方面没有形成很大的落差。 我更庆幸这批队员经受了世锦赛这种大赛考验,这种机会太珍贵了。 展望2003年底的世界杯赛,我的定位是:中国队的挑战和机遇同在,拼搏与升华共存。 世界杯赛上,任何队都可以有一搏,谁临场发挥好,谁就可能是赢家。 中国队正处于成长上升期,因此,在未来的一年多时间里,除了注重对付针对俄、美、 意三霸的训练套路外,也不能小视古巴、巴西等队,她们一旦度过调整期,羽翼丰满,就会 构成对中国队的威胁。 2003年4月1日到6月1日,我带着这种思路,开进漳州基地,进行“卧薪尝胆”的强化训 练。 全队封闭训练系统而圆满,尤其是在发球、拦网和防守方面强化了训练,达到了预期效 果。 最重要的是,2002年世锦赛带来的阴影慢慢破除了,队伍的思想技术境界显著提升,大 家摆正了位置,树立了信心。 2003年6月3日,我率中国女排到瑞士参加世界女排精英赛。 其实赛程并不是主要的,这次比赛对于我们来讲主要是锻炼队伍。我这次带了四名主攻 手,只带一名自由人。王丽娜、张静、杨昊和楚金玲4名主攻手中,在一百多天的集训当中 ,楚金玲进步比较明显。 自由人李颖,从前一段的训练来看,还是比较稳定,一传会好一点 。因为目标是世界杯赛。自由人张娜和张婷表现也不错,我想在后边的其他比赛再做观察。 阵容微调好处很多,至少是对外有隐藏性,对内有竞争性。 我们队在进步,别的队也在进步。要想取胜,要有自己的一些新的东西,多一场比赛多 一场积累。 通过训练和比赛的磨炼,找出能够克敌制胜的新的手段和办法。 中国队以四战全胜的战绩,与俄罗斯相逢在决赛场上。 面对明显强于自己的对手,我的指导思想是“想赢不怕输”,立足于拼对手,要靠整体 实力来和对手抗衡。 在这场费时两个多小时的对决中,准备充分的中国姑娘使出浑身解数,发挥了要球不要 命的拼劲,充分发挥快、变的特长,以3∶2力克世界排名第一的俄罗斯队,夺得了瑞士女排 精英赛桂冠。 3∶2的比赛实际上是不相上下。我高兴的是,我的指导思想自始至终贯彻在比赛中,尤 其是拦网,中国队打出了开赛以来的最高水平。 队员的心理状态出现了升华,她们带笑上阵,放手拼搏。 我清楚记着这场比赛。 高水平的赛事总是两分之差。 第一局打到比分一直僵持在25∶25时,杨昊发球出界,楚金玲四号位强攻被拦,俄罗斯 27∶25先声夺人。 第二局,经过一段拉锯战,最后是赵蕊蕊的快攻、冯坤的调整进攻得手,把比分拉开, 我们以25∶23扳回一局。 第三局,比分稍微拉开一些,李珊发球直接得分23∶17,刘亚男背快成功,中国队以25 ∶20赢得了关键一局。 第四局:中国队把比分紧紧咬住,比赛进入拉锯阶段,双方都保持较高的一攻成功率。 后来,阿塔莫诺娃发球连续破坏中国一传,俄罗斯以23∶16领先,最后俄罗斯以25∶19再胜 一局。把比赛拖入决胜局。 在决定胜负的第五局,双方都保持一攻成功率,比分从1∶1一直打到6∶6,冯坤、刘亚 男拦住阿塔莫诺娃进攻,贝利科娃扣球再被拦,中国队以8∶6领先交换场地。 楚金玲发球得分,10∶7,阿塔莫诺娃和周苏红扣球各得一分,11∶8,王丽娜四号位打 手出界,加莫娃扣球被拦,中国队13∶9领先。 最后,楚金玲四号位强攻,把球打在地板上。中国队以15∶11赢了决胜局,从而以3∶2 赢得了全场比赛。 我虽然保持原来的微笑,没有更多表情,但内心很高兴。因为,这是中国队两年来第二 次战胜俄罗斯队。 以弱对强的胜利,才叫人备感珍贵。 2003年6月中旬,我们又赶赴俄罗斯,参加俄罗斯总统杯决赛。 我们女排结束九连胜后,又与俄罗斯队一起站在冠亚军决赛场上。 比赛中,中国女排姑娘们的技术发挥和精神面貌、思想准备是很不错的。遗憾的是我们 以1∶3负于对手。  [返回目录]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马年行大运”(2)
中国队的出场阵容是二传冯坤,主攻杨昊、楚金玲,副攻手刘亚男、赵蕊蕊,接应二 传周苏红,自由人李颖。 整场比赛中,俄罗斯队发挥出了较高水平,特别是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到场观战,对她 们无疑是个强刺激。俄罗斯队的网上实力和发球对中国队形成了很大冲击。中国队显得有些 压力。到第二局后半阶段,中国队才逐渐放下包袱,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特别是后两局发 挥出了较高的水平。但是俄罗斯队的进攻实力很强,她们的8号和11号两个主攻手发挥极为 出色。 我在赛前还是用“不计胜负”作为要求,以“想赢不怕输”的指导思想来力争冲击对手 。 同年7月底,我们全队开赴意大利,参加在此举行的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 这可是2003年度世界杯之前的最后一次练兵,我是十分重视的。 代表中国女排出征2003年世界女排大奖赛的12名队员包括冯坤、周苏红、杨昊、王丽娜 、刘亚男、赵蕊蕊、张娜、李珊、宋妮娜、陈静、张越红、楚金玲。 比赛在意大利南部三座城市德尔科利、马泰拉以及安德里亚分别展开。 共有12支队伍参加了这次比赛。东道主意大利、美国、古巴、日本、荷兰以及德国队被 分在A组,中国、巴西、加拿大、泰国以及韩国则与卫冕冠军俄罗斯队同处B组。我对这次比 赛十分注重,把它当成是11月份的第九届世界杯赛的热身。 作为世界杯赛前的最后一站大奖赛,当然也备受各队重视,世界诸强的教头心情都和我 一样,摆开最强阵容,全力以赴争夺,以求奠定世界杯赛的心理基础。 果然,开赛后全是混战和恶仗。 小组赛一开始就是高潮迭起,连爆冷门。 中国女排先是出人意料地负于巴西队,接着又是1∶3败于俄罗斯,这对全队震动很大。 我们首战是对巴西队,没想到她们全队拼红了眼,简直是打“疯”了。 赛后,我没有指责队员,输了球,要输得起。 比赛到了这种时候,最好的教练是队员自己,最好的心态是保持平衡,最好的表情是笑 对一切。 果然,情况在不断变化。俄罗斯同样出人意料地负于韩国队,韩国队随后又打下了巴西 队。 在另一组里,世锦赛的新科状元意大利队,竟然也被荷兰队拉下马。 整个态势如同“三国演义”一样,局面十分复杂。 中国队仅以小组第三的身份晋级第二轮复赛。这种战局虽然有意外,但没有引起慌乱。 反之,我们在败中看到了希望。 失败和困难是一支球队的最好指导。 我担心的不是别的,我只是担心队员们的心态,那就是无论处在什么时候,都要相信自 己的实力。 如果精神一崩溃,那么,一切就前功尽弃。 队员们终于挺了过来,她们以实际行动战胜了自己。她们在败中发起绝地反击。 中国女排在复赛中,终于找到了“拼搏”的感觉,因为她们说,再输球就没有机会了。 在以后的比赛中,姑娘们表现出一种“不管是谁,无论强队弱队,不拼个你死我活誓不 罢休”的精神状态。 人的心态一旦彻底放开,就进入了无我境界。中国女排越打越好。 对美国队比赛,耗时1小时19分钟,三局比分分别是25比21、26比24、28比26。 这场球赢得艰苦,特别是后两局打得非常紧张,是险中取胜,但队员表现出来的自信和 斗志叫我欣 慰。 接着,中国队再胜韩国后,遇上了东道主意大利队。 我高兴的是,队员们技术发挥超常,打出了高水平。全队气势如虹,人人都有出彩的表 现和发挥,训练水平得到了体现。 中国女排以3比1击败本土作战的世界冠军意大利队,报了2002年世界锦标赛上的一箭之 仇。四局比分分别为:25比22、23比25、25比12和25比20。 我此时关心的问题不在胜负上,而注重于队员们能否打出章法,能否打出自己的风格和 信心。 取得了四连胜后,我与老对手俄罗斯主帅卡尔波里又坐在同一场地上,冠亚军决赛再一 次在中俄两队之间展开。 我在准备会前考虑了很多,决定贯彻“想拼不怕输”思想。 从原先的“想赢又怕输”,调整成为“想拼不怕输”。虽然是一字之差,但意义不同。 我们把自己的位置摆到最低点,把比赛心态彻底放松,不考虑输赢功利,耐心与之“拼 ”,只有立足“缠住”对方,才有机会克敌制胜。 我在准备会上故意不讲输赢,只讲技术准备和心理准备。 我说,你们上场,只要不被对方一下子“扣死”就行,耐心相持,咬牙顶住,这样打下 去就有希望。 在这场冠军争夺战,双方尽遣主力出战。 俄罗斯队不出所料,派出了“高妹”加莫娃和老将阿塔莫诺娃打主攻,列什琴科和贝利 科娃把守中路打副攻,丘卡诺娃任二传,萨尼诺娃为接应二传。 我排出的阵容依然不变,由队长冯坤任二传,杨昊、王丽娜打主攻,赵蕊蕊、刘亚男守 卫副攻位置,周苏红担任接应二传,以“五一”阵式应战。  [返回目录]  
“马年行大运”(3)
这个阵式,与我初建队时的阵容相比,实际上只是调换了一名主攻手王丽娜。 队员们沉稳而兴奋地上了场,她们认真对待每一个球,表现出一股不凡的自信。 时到花便开,水到渠自成。量变的积累,终会迎来质变的飞跃。 最终,中国队以25比22、28比26和25比21,直落三局战胜对手,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这场球的意义在于,中国女排将士们达到了“战胜自己”的新高度。 我赛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队战胜俄罗斯队夺冠,对增强队员们的信心很重要。这 也再次说明,当今世界排坛,没有哪一支球队是不可战胜的。 全场咆哮不已的俄罗斯队主教练卡尔波里赛后也承认,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中国队 比以前进步了,中国队的攻防比以往出色。 比赛就是如此,一方发挥了水平,等于压制了另一方的水平发挥。 赛后,我仔细研究了技术统计表,应该说,这场球,三局中仅仅净胜9分,平均一局才3 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比俄罗斯队强,只能说我们在这场比赛中发挥比较好,在发球的攻击 性和扣球进攻方面体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我们在拦网、防守、一传等技术环节上,还是 不如对手。 高水平的球队比赛,有时往往一个发球、一个扣球、一个拦网成功,便能扭转乾坤。我 们今年能两次战胜当今世界最强队,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最关键的是信心加强了,心态稳定 了,队员们找到了防守俄罗斯队两名主攻手重扣的感觉。 一些球迷感叹,此次大奖赛,年轻的姑娘们让大家看到了老女排的影子,也看到了中国 女排的希望。 回国后,我在机场受到许多记者的“围攻”,他们有的直接涉及世界杯赛冠军的敏感问 题。 我很低调地对记者们表示,自信心当然是有的,但是拿冠军现在还不能这么说,只能说 大家都有可能。参加本次比赛的三个主攻手:楚金玲因为肩上有伤,所以上场比赛的机会不 是很多。王丽娜和杨昊这回打得都比较出色,尤其是杨昊,状态非常好;王丽娜作为一名老 队员,在关键场次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总的来说,这次主攻手的表现还是令人满意的。 我和球队从机场直接返回女排训练基地,马上展开封闭性训练,同时对本次比赛中暴露 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全部心神都放到备战年底举行的世界杯赛上。 我认为现在是啥也别想,训练备战的实际行动高于一切。 这次比赛的技术统计榜上,杨昊、冯坤、周苏红分别高居发球、二传和一传的榜首,赵 蕊蕊和张娜同时名列扣球和一传的次席。在总得分排名中,赵蕊蕊、杨昊和刘亚男都进入了 前十名。 国内媒体纷纷予以较高评价。 我觉得,这仅仅是人们对中国女排的期盼和厚爱,路还很长,接下来要打的,可是世界 三大赛事之一的世界杯。世界排坛格局变化告诉我们,群雄纷争,只有相对的强队,没有绝 对的冠军。一切看临场比赛表现……  [返回目录]  
17年后,我们又登上世界巅峰(1)
2003年11月15日下午18时18分,日本大阪。 第九届女排世界杯赛场上,中国女排对日本队的比赛已近尾声。我站在场地边上,内心 充满一种期望带来的莫名兴奋。 当副攻手刘亚男跑动跃起,以最后一记“背飞”扣球得分时,全场比赛结束。 看着场上欣喜若狂的姑娘们,听着观众台上震耳欲聋的呐喊,我感到一股难以抑制的冲 动,双眼顿时发潮,鼻腔阵阵发酸。 一时间,我感觉到时光凝固了,满眶热泪在打转。 我确确实实是禁不住了…… 说不清是喜悦、兴奋、委屈、伤心,总之,是内心一种不可言状的激动:不管怎么说, 新一代中国女排姑娘们,圆了一个国人期盼17年的世界冠军梦。 颁奖仪式上,我下意识地将手机打开,要通了爱妻李东红的电话,可人却还沉浸在梦幻 之中,也不知道要对她说些什么才好。 我反复对妻子说,看到我了没有?我在现场! 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此时,全部化作一滴滴苦涩的泪水流了出来,像两道惊叹号, 挂于我的腮上…… 人生追求,几多痛苦;三年统兵,几多酸甜…… 我们举队上下,从领队李全强到队医,每个人都盼望着这一刻胜利的到来。 一场接一场的比赛,准备会一次接一次开着,队员们一个球一个球认真对待。 为祖国而奋斗,为荣誉而拼搏。 我们问心无愧,我们是一步一个脚印挺过来的,是兢兢业业苦战过关的。 我们终于重登世界巅峰,梦想成真。 突然,场上喜极而泣的中国姑娘们“呼”的一声,不约而同地冲上来,不由分说就将我 高高举起,随即抛起。 我仰面朝天被抛向空中的那一时刻,感觉到了一种幸福人生:它虚幻又实在,飘然又沉 重! 姑娘们在这块162平方米的排球场上,用青春和泪水,抒写着人生要义,合奏着风雨阳 光…… 我太理解她们了。 我一时想了很多很多,思维跳动得很不连贯。仿佛是蒙太奇镜头一样,跳动着奔驰而来 。 酸甜苦辣的味道,渗透着人生的全部哲理。 …… 夺冠之夜,全队睡得最香甜的据说是我。 我一觉睡到第二天早上十点。起床后,我才发现,所有队员们都是激动万分,一夜未眠 。 老实说,我当时回到房间,一头就倒在床上,思维仿佛还在活动着,可人却马上就沉睡 了。真的! 三年了,很久没有睡得这么香甜踏实了,感觉真好。 中日大战刚刚结束,中国队的随队翻译岱婉华就找到当值主裁判,想要刘亚男拿下赛点 的那个排球。由于事先没有打招呼,事情办起来还比较麻烦,一直等到队员们上台领奖的时 候,裁判长才抱着一个排球找到岱翻译。 “刘亚男扣的最后一球找到了!”消息传来,中国代表团团长徐利和领队李全强都非常 激动。 为了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国际排联主席阿科斯塔高兴地在球上用英文写上了:“祝贺 中国女排获得第九届世界杯冠军。” 领队李全强抱着球,兴奋地对我说:“这球拿回去,我们要好好珍藏,都能进博物馆了 。” 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没料到,中国女排夺得世界杯赛冠军回国后,国内的反应如此强烈。 在北京、在福州、在漳州、在老家龙海…… 我所到之处,仿佛被包围一般,采访不断,约见不断,活动不断。 在福州长乐机场的欢迎仪式中,人们还动员我七岁的儿子献花给老爸。我儿子虽小,读 小学二年级,但懂事有礼貌。他和我一样“低调”,觉得大庭广众之下惹人注意不妥,不想 来。结果,左说右劝的,儿子不但被大人们“哄骗”上场献花,还当小记者,现场采访了我 。“责问”我打了冠军后,“有没有想他和妈妈?” 儿子聪明和不喜欢张扬的个性,也很像我。这一点我喜欢,只不过他老觉得自己的老爸 “老老的”,没有他同学的爸爸年轻。 我回到龙海石码镇老家时,父老乡亲们为了得到我亲笔签名的排球,竟然是整网袋整网 袋装满排球来找我,以至龙海市的排球一时脱销。 不过,面对着如潮的鲜花和一片真诚的笑脸,面对着各种荣誉和超常的评价,我的心里 反而是沉甸甸的,不知道是为什么?也许是压力,也许是动力。我此时此刻最想对大家说的 话是:我还是原来的陈忠和,不见得因为得了世界冠军,我的训练水平就凭空高人一筹;我 们的队员们,也不会因为夺过世界冠军,技术上就达到了独步天下的境界。 竞技体育本是勇敢者的事业,注定了这项运动竞赛的残酷性。左右赛场上的因素太多了 ,制约运动员发挥的条件更多。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冠军只是代表过去,现在的中国女排,和世界诸强队一样,同时站在新的起跑线上。 一切从零开始! 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公元1981年11月,日本。22年前,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和地点。 一代宗师袁伟民率领的中国女排,在日本的第三届世界杯赛上,七战七捷夺得了冠军。 开创了中华  [返回目录]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17年后,我们又登上世界巅峰(2)
民族三大球翻身的历史,铸造了女排拼搏精神。 老女排的胜利,是在经过一次次的生死逆转后取得的成功,没有什么比“拼搏”更能象 征老女排精 神了。 崇高而朴实的“拼搏精神”,激荡了整整一代人的灵魂。 1988年以后,随着老中国女排教练易人,老队员退役,中国女排风光不再。 “兵败汉城”是个临界点,中国女排原先拥有的冠军头衔,一个接一个全丢了。 这一去,就是漫漫长路不回头,17个春夏秋冬苦盼归。 有人失望,有人感叹,有人恨铁不成钢…… 人们思索着,中国女排何时才能重铸辉煌?再振雄风? 22年来,陈忠和几乎伴随着 中国女排的所有胜利和失败。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本身就是一部活的女排历史。可以说,他 是女排由全盛走向滑坡的一个见证人。 2003年11月,第九届世界杯赛场上,陈忠和与中国女排面临的考验与22年前有所不同: 参赛队达到12支,必须苦战11场才算完。这对一支队伍的综合素质、身体耐力、心理调适等 各方面都是一个更为严峻的考验。 11月1日下午,中国女排首战巴西队。去年德国世锦赛上,中国队与巴西队就上演过生 死决战。所以,这次再相遇,可谓“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当两队走进体育馆时,两队的球衣都是国旗颜色,无论是鲜红的中国队队服,还是黄绿 相间的巴西队服,都令人眼前一亮。双方都想来个开门红。 两强相遇,只有严峻的考验。开局第一分,双方经过多个回合争夺才得出,说明两队都 很紧张,而中国队似乎更想打好。 姑娘们的心态是左右这场比赛胜利的关键。 中国队开局一直落后。 陈忠和预感到球员情绪不太正常,他站了起来。 中国队进攻特点和发球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陈忠和叫第三次暂停后,全队仍未能扭转 颓势;反之,巴西队的防守固若金汤,反击锐利,进攻节奏快捷,中国队以14比25输掉首局 ,开局陷入逆境。 面对中国女排首战开局便陷入如此被动的局面,陈忠和后来回忆道:“说实话,我预料 到与巴西队比赛的开局可能会比较难打,但没想到开局竟然如此被动,全队几乎快崩溃了。 ” 就在几近窒息的紧张气氛中,双方交换场地。 中国姑娘们全部没有笑容,脸部绷得紧紧的,几乎没有血色。 陈忠和回忆道:“当时我也想说些什么,说战术,可谁根本听不进去?而且失利并不是 战术原因,而是心理原因,我要是说别紧张,球员可能会更紧张。我个人包括球员其实都坚 定地认为我们能够击败巴西队,在这个基础上,战术上没什么可说的,就说点轻松的话吧, 像平常训练时一样。” 于是,陈忠和对姑娘们说了一句话:“你们活动开了没有?” 陈忠和后来说:“当时杨昊冲着我笑了,我预感到我的球员开始苏醒了,她们几个也都 扑哧一声笑了,心情放松了许多,笑容重新恢复,我放心了。” “你们活动开了没有”这简单普通的一句话,被陈忠和用在最关键的时刻,真是一语中 的,全队顿时扭转了心态。 就是这么一句话,姑娘们才意识到“热身活动”到此为止,下面搏杀真正开始了。 陈忠和面授机宜,姑娘们迅速调整心态,进入角色。接着是直下3局,夺得首场胜利。 指挥艺术,就体现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症下药。 此役十分重要,若是首战不克,怕此届比赛历史就要重写。 终于,第一层窗户纸捅破了…… 此后的两场比赛,姑娘们摆正了位置,以3比0完胜古巴和多米尼加队,取得三连胜。11 月5日,中国女排在迎战土耳其时,遭遇了世界杯第二个波折。 土耳其队实力不俗,在强攻的基础上,还拥有快攻,同时防守和拦网有自己独到的地方 ,尤其是发球和进攻非常迅猛。由于欧洲赛场长期被俄罗斯队、意大利队等强队把持,土耳 其在世界赛场很少露面,也不太清楚自己在世界排坛的准确位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她们 还是以3比2击败古巴队。 对于土耳其队来说,中国队也是神秘之旅,是遭遇战。因为土耳其队对亚洲球队的快速 多变不适应,因此中国队以25比10轻取第一局。 第二局中国队以18比12大比分领先后有些放松,随即土队打出了自身进攻特点,扳回一 局。第三局虽然我队又胜,但土耳其队找到了对付中国队快攻的办法,她们以发球破坏中国 队一传,利用强攻实力突破中国队防线。第四局,中国队打出顽强的作风,随着赵蕊蕊最后 一记快攻得手,中国队方以总比分3比1涉险过关。 对中土之战,陈忠和说:“此战是我最紧张的一场比赛,因为稍有闪失,雅典可能进不 了。” 从11月6日开始,中国女排变得不可阻挡,以3比0的比分分别战胜欧锦赛冠军波兰队和 亚洲劲旅韩国队。 中美之战是两队球员大比拼的舞台。 决战前夜静悄悄,中国女排是平静的。 陈忠和还像往常一样,当晚找几名主力球员分别聊聊天,像朋友一样双向沟通。教练的 话语和轻松的神态,无形中让大家感觉到:一切都像准备往常的国际比赛一样,没什么特殊 的地方。  [返回目录]  书包网 www.aIhUaU.com
17年后,我们又登上世界巅峰(3)
赛前行家预测:中美双方论实力,是一场五五开的激战。 中国女排当时积16分暂列第一,意大利、巴西和美国队同积15分紧随其后。 美国队是中国女排夺冠的拦路虎。 比赛开始了。 此役相当艰苦,当双方前4局打成2平之后,气氛好似凝固一般。 陈忠和就像一位兄长一样蹲在地上,与队员进行着交谈沟通,安排战术。 中国队决胜局开局以0比2落后。 关键时刻,姑娘们自信与一往无前的杀气被激发出来,拼红了眼! 全场情绪高涨,呐喊的声音比任何时候都大,个个奔走如飞,异常兴奋…… 冯坤后来说:“我们在关键时刻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打出了气势,从而取得胜利。比分 落后时,我没想到会输球,我坚信我们能够扳回来。就在决胜局开局0比2落后时,我也是这 样认为,因为今年与美国队的比赛,只要打到决胜局,她们就没赢过我们,我们大家对胜利 充满着自信。” 主攻手杨昊说:“困难时刻大家都非常团结,我根本没想过会输给美国队。” 姑娘们自信倍增。 狭路相逢勇者胜。冯坤的巧妙组织,赵蕊蕊的高点快攻,刘亚男中路跑动进攻,周苏红 交叉快打,杨昊、王丽娜两名炮手的变线重扣屡屡奏效…… 全队进入了忘我的境界,随着刘亚男最后一记背快得手,15比11,中国队反败为胜,结 束了这场经典的鏖战,一鼓作气打败了美国队。 这一场恶仗是中国女排境界升华的一仗,也是实力展现的一役。打败了美国队,中国女 排站稳了脚跟,后面的比赛相对轻松了许多。 在对阵世锦赛冠军意大利队的一战中,中国女排连下数城,四面开花,以3∶0结束了战 斗。 最后一战,面对本土作战的日本队,重演了22年前的一幕:中国女排只要拿下两局就是 世界冠军。 陈忠和在决战第三局前,严肃地交代了一句话:“我们不要给自己找麻烦,要3比0痛痛 快快地赢下来。” 姑娘们全神贯注,不为分数所动。最后打得日本队全然失去了往日的顽强,只好缴枪投 降。11连胜,仅失4局,陈忠和的女排新军以绝对的战绩夺得冠军。 如果要从技术上评价中国女排,那就是中国队的主力阵容组合严密,队员们没有明显漏 洞,而且各轮次各有千秋、各有绝招。队伍有了核心,有了主心骨,冯坤和赵蕊蕊的配合, 具备了关键时候扣球得分的实力。 如果从精神状态上评价中国女排,那就是中国队形成了微笑面敌的风格。队员们思想不 背包袱,内紧外松,动作自如,不怯场不怕输,敢打敢拼。  [返回目录]  
挑队员比找对象还难(1)
猴年初春,我在看全国联赛之余,也顺道到了福州、漳州,看望我的妻儿和老母。 我谢绝了许多活动,包括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忙里偷闲,暂图清静。 此时,我能相对静来,回顾三年来用人选人的成败得失。 我认为,挑选运动员、训练运动员、使用运动员和组合运动员,是教练员最为重要的基 础工作。其中,挑选运动员,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是人无完人。在教练眼中,任何队员都是有缺点的,即便是世界冠军队员,也永远 存在不足,因为排球运动在不断发展,标准越来越高。所以,我不论是挑选队员,还是使用 运动员,都时时告诫自己,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扬长避短,通盘考虑。 其次是要看发展。我对新的队员的挑选原则是重在潜力,对老的队员的使用重在当前能 力,还要考虑到将来派上的用场,考虑每个人的打法可能遇上的问题。排球比赛与杂技表演 不同,杂技功夫到了炉火纯青,可以尽情表演展示。而排球比赛却不行,再好的技术也要受 到对手的制约和配合的制约。 再次是允许反复。世界上最难看准的,恐怕就是人。有的人看时不错,用起来不顺;有 的时好时坏,波动不定;有的是现在不太行,时隔一年半载让人刮目相看。所以,没有“百 看百中”的教练,也没有一成不变的队员。 所以,我在2001年组队初期,走遍了全国排球赛场。在比赛中一边观察队员,一边反复 思考。每个位置,每个队员特点,都是按照上述原则比较定夺。 我最早看上的副攻手,就是1981年出生、身高米的赵蕊蕊。 当今世界排坛,这种身高,放在任何强队中都是“高妹”一个,放在亚洲排坛,可称名 副其实的“第一高度”。 赵蕊蕊的优点是很明显的,她身材高大,动作协调,心理素质不错,特别是攻拦潜力极 好。 赵蕊蕊从小接触排球,以后经过八一队几位教练和胡进、郎平等名师的训练,长势很快 ,是棵好苗子。 但是,赵蕊蕊的体能和技术上还存在一些“嫌软嫌嫩”的地方。 赵蕊蕊的体重仅有70多公斤,人太单薄。同时,她的力量不够,特别表现在扣球上“嫌 软”。这一点赵蕊蕊也知道,她曾说过:“我要是再壮一点、扣球再加点力量就好了。” 但是,赵蕊蕊身上有伤病,还不能一味猛练,得循序渐进才行。 赵蕊蕊当时的“嫌嫩”,表现在比赛上,总是缺少那么一股“舍我其谁”、“我就是硬 要拦死你、扣死你”的自信和豪气。 所以,我觉得她当时的缺点和不足,也正是她将来的潜力所在。 我深信,赵蕊蕊只要通过强化训练和比赛场次的积累,就会不断改变,成为一代明星。 这两三年来,赵蕊蕊付出了很大代价,流下了许多汗水泪水。我也“逼”得很紧,几乎 是鞭打快牛。 赵蕊蕊不仅在力量训练时下工夫,在技术上细打磨,就连吃饭也变成任务。在别的女孩 都在尽量少吃减肥的时候,她却在尽自己最大努力地吃。如今看她打球,已经不是轻飘飘的 了。 在2003年世界杯赛中,赵蕊蕊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非凡球技。许多排球人士说,赵蕊蕊给 对手的威胁太大了,不仅击球点高,网上变化能力强,而且在拦网上拥有绝对的优势,常叫 对方扣手未扣先怯,她不愧是冠军队的突出人物。 但是,尽管如此,我还是要说,她的开发潜力还很大,需要完善的地方还不少,远远不 是顶点。 现代排球,每球成功即得分,失误即丢分,打不死等于间接失分。赵蕊蕊是把守中路的 副攻手,她的攻拦机会最多,发挥余地很大,网上空间和范围很广。凭她的高度和技术,她 应该树立更高的标准,应该做到上阵胸有成竹,傲视一切。 二传手的选拔,我也很费一番思虑。 中国女排历代二传手,手上功夫可以说都是一流的,但由于身高问题,在拦网方面,往 往可能形成缺口和漏洞,或者说没有拦网高度的优势。比如孙晋芳是米,杨锡兰是米,苏惠娟是米,诸韵颖是米,还没有出现过一个超过米的高二传。 来自北京队、身高米的冯坤,是个进攻型的二传手。她基础不错,年轻自信,手法 比较规范,打球潜在一股豪气。 冯坤曾经一度入选过中国女排,作为替补二传手。那是郎平执教的时节,郎平对她是看 好的,也曾有过较高的评价,只是冯坤当时年纪还小,是当作备用的培养对象,没能引起人 们注意。 我当时是郎平的助理教练,对她的了解,自然比较全面一些。 我最看重的是冯坤的身高。 论身高,冯坤是中国女排历届二传手中最高的了。可是,论她的技术,论她的组织能力 ,入选时只是一般,还不是国内最好的二传手。 我觉得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冯坤来自北京队,北京女排在国内并不是强队 ,这样,她在队里“一枝独秀”,自然制约她的技术发展。我相信她在国家队“水涨船高” 的条件下,会激发她的技术迅速提高。二是她从地方队直接挑起国家队主二传手重担,一步 到位,会存在“落差”。以此标准衡量她的技术,当然更会感觉她的不足。  [返回目录]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挑队员比找对象还难(2)
因此,由她入选和使用问题引发的议论,在我的意料之中。 当然,我和冯坤的个人压力也是很大的。她要挑起这副重担,就必须面对全方位的强化 训练。我要证明自己的判断,只有让实践和她的场上表现来说话。 要催生,总要忍受许久阵痛。 冯坤在泪水和汗水中慢慢进步,她走了一条十分艰难曲折的路。我在狠心对她加压中, 也经受了长久的痛苦的内心期待…… 2003年的世界杯赛上,冯坤交了一份让我满意的答卷。那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 新人超旧人”。 冯坤在比赛中斗志昂扬,配球合理,组织清晰,拦网优势明显,这正是我所期待的。 但是,我现在要说的是,冯坤的路还很长,潜力还很大,她远远还没有达到自己技术上 的最亮点。 下面的路更难走,越接近技术成熟的顶峰,越是步伐艰难。 主攻手是多年来中国女排想解决又难以解决的难题。 我挑选的第一个主攻手,是1980年出生、身高米的辽宁选手杨昊。 在世界排坛的主攻手中,她的高度不算太高。就是在国内球队中,杨昊的身高也并不特 别出众,这些都是她受到制约的地方。但是,杨昊身强力壮,有一股朝气冲劲,她进攻磅重 力大,有突出的个人特点。另外,她的跳发球有杀伤力,较为稳定和扎实。 杨昊并不是一味只懂重扣的人,她扣球时,直线、斜线、长线、短线都能打,也能参加 快攻组合,平拉开扣球动作熟练。 但是,形势逼着她在只有提高自己,突破自己,才能担负重任。 杨昊首次入选国家队就成为主力主攻手。我给她的训练目标是: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进 攻技巧,增加跑动战术,保证强攻重点。 杨昊刚进队头一年技术发挥不错,但是,面对着比赛中对方的重点拦网,她也有“心底 发虚”的时候,一度产生了技术上的波动。 主攻手的最大困难,就是比赛中一传不到位时的强攻和防反时的“硬打”。 这时候都是双方摆开架势,明明白白盯着你的扣球。可以说是“你死我活”的态势,是 “挣一分或者丢一分”的关键球。全队的各种技术环节都完成了,谁也帮不了你,就等待着 你的“一举成功”。打成了,不但得分中彩,而且会带动全队情绪倍增;打不成或者打不死 ,机会还在,可以再来;若是关键比分时被拦死或打飞了,副作用太大了…… 所以,主攻手的意志力非常关键。我常说,一场球主攻手打顺了,这场球就顺利,反之 亦然。 当年,中国女排教练袁伟民起用郎平,并让她上阵连连发威,就是顺应了这种规律。 一个强攻球,被拦死与打手出界,差距就在“说时迟、那时快”的分秒之中,概率对半 ;技术高超的主攻手,就有本事在此节骨眼上懂得“使巧”或者“使力”。 教练最难“教”和“练”的地方也在于此。因为主攻手在网上同时要处理“人的起跳点 与球的空中关系”、“扣球方向与对方拦网人的关系”等等,斗智斗勇全在一念之差。 2003年的世界杯上,杨昊的发挥和表现没有让我失望,她敢打敢拼,不但强攻能突破, 进攻线路也是多种多样,而且打平拉球也成了其拿手好戏。 有人说,挑队员比找对象还难,我认为这个比喻还是有其道理的。因为队员各有千秋, 难以割爱,左右比较,总得下决心。 我挑选的与赵蕊蕊打对应的副攻手,是辽宁队的刘亚男。 中国队想实施高、快、变战术,关键要有“起动快、下手快”的副攻手。 在我的战术设计体系配置中,赵蕊蕊承担的是“高快”,刘亚男承担的是“飞快”,即 要求她在各种快速进攻中,要在对手还没有做出反应的时候,就迎球下手,以迅雷不及掩耳 的速度取胜。 “高快”的球,对方判断准了未必能拦到,因为扣球的过网点高,空间还很大。“飞快 ”的球有时就是“你死我活的”,一旦被对手拦网人“罩住”了,就很麻烦。所以,从这个 意义上说,刘亚男的角色是不好当的,需要信心和技术保证。 刘亚男身高米,1980年出生。她属于技巧型的选手,场上反应敏捷,启动快,出手 干脆,各种环节上的优点也很明显。 当然,比起赵蕊蕊,她的高度少了10厘米,在拦网方面,她必须以弹跳力、手型和移动 、判断加以弥补。 刘亚男也是我第一批排上主力阵容的副攻手。快攻战术很大程度要凭与二传手的默契配 合,我对刘亚男要求很高,近似苛刻。她确实吃了不少苦头,才熬了过来。 有一阵,刘亚男因为身体原因带来的技术发挥不稳定,她当时相当苦恼。我就拿袁伟民 教练当年“战胜自己”的话鼓励她,激励她突破临界线。 刘亚男不负众望,她超越了自己的极限,发出了自己的光和热。 2003年世界杯赛对日本队时,刘亚男扣下了最后取胜的一个快球。全国球迷都记住了刘 亚男这个球。其实,对美国队的最后一个“背飞球”,也是她扣的。 刘亚男以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全队的“飞快”使命。 刘亚男后来接受央视主持人采访时,回忆过这一段历史,因为身体原因,她一度进退两 难,打过退堂鼓……刘亚男眼里闪着泪花,面对观众真情表露:“陈指导当时就说了一句话 ,只要你不放弃你自己,我就不会放弃你。正是这句话,我从此打消了退役念头,我重新振 作。如果当初我选择了结束,今天我就不会坐在这里了。”  [返回目录]  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挑队员比找对象还难(3)
我听了也很感动,我没有想到,我讲的话能起这么大的作用!但是,我对每一个队员讲 的,从来都是真心话。也许,这是实话实说的力量所在。 我现在依然要对所有参训的队员们说:只要你们不放弃自己,我就永远不会放弃每一个 人。教练和队员,就必须以心换心,真心交心。人世间有什么比信任来得更重要? 我挑的接应二传手是周苏红。她1979年出生,身高米,她原是浙江队的主攻手。 队伍最终实施“五一”配备,这一位置要求能传能拦能攻。周苏红是个“放大”了的郑 美珠,她的技术扎实,球路熟;扣球挥臂速率快,跑动进攻有杀伤力,防守比较出色;在场 上能积极跑动,掩护进攻意识较好。 周苏红也是历届中国女排中个子最高的接应二传手。当年陈招娣、郑美珠的身高都是1. 72米。可以说,只要周苏红的技术接近她俩,就是新的超越。 周苏红进队后技术发挥较稳定,上场一向情绪高涨,表现挺好。 我重点训练周苏红的接应步点加快多变,让她担任的跑动进攻加多,强化她的拦网手上 动作。 在2003年的世界杯赛上,周苏红功不可没,她的偷袭进攻常令对手防不胜防,拦网身手 不凡。 与2002年的世锦赛相比,我确定出征2003年世界杯的阵容中仅换了三人。她们是来自八 一队的主攻手王丽娜、来自天津队的副攻手张萍和自由人张娜。 值得一提的是王丽娜和张娜。 身高米的主攻手王丽娜是1978年出生的,在目前中国队的主力阵容中,她算是“老 兵新队员”。她的资格算起来是全队最老的,曾参加过两届奥运会。但对现在这支中国女排 新军来说,她又是“新”的队员,进队时间最短。2003年2月,王丽娜时隔两年后重返国家 队。 自2002年世锦赛上中国队暴露出主攻威力不足的问题之后,我一直在寻找合适的人选, 最后锁定王丽娜。在2003年的世界大奖赛上,我看上王丽娜心理素质好,技术稳定,比赛不 怯场,攻防实在,跳发球有威力,是个比赛型的选手。 正如前面提及的一样,主攻手是很难当的,责任重大。王丽娜身高只有米,但是, 她不负众望,在2003年世界杯赛上,潜力尽情迸发,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 比赛场上,这种有一分光发一分热,敢在危难关头挑重担的队员最可贵。 王丽娜就是这样的一个实在人。 来自天津的自由人张娜身高米,她也算是“二进宫”了,是中国女排出征2003年 世界杯惟一的自由人。 张娜这一次的心态相当不错,她的一传和防守范围广。她一传质量高,防守面积大,在 场上能保持旺盛的斗志。比赛中的“防反”,即球迷们常说的“绝地反击”或“死里逃生” ,往往就从自由人手上开始。 张娜在2001年刚进国家队时,一度比较紧张,比赛中容易受到场上情绪的影响。 在离开国家队一段时间之后重新归队,张娜成熟了很多,心态更加平稳,她在发球和防 守上到位率起球率都相当高,保证了中国队快速多变战术的发挥。 现在,国内媒体都说张娜是国内少有的优秀自由人。 我认为,女排队员如果光凭单打独斗,那绝对是没有出路的。出路只有一条,融入集体 ,形成合力,才能发挥出超人的效果。 作为一支高水平的国家队,要求队员人人有用。这里没有绝对的主力和替补,换人战术 绝不是让主力休息,而是战术变化需要和体现教练意图。所以,我挑选的其他队员,也都要 求各有特点。 在2003年世界杯赛场上,所有的队员都起到了各自的作用。 来自八一队的二传手宋妮娜身高米,1980年出生。宋妮娜具有头脑冷静、传球灵巧 的特点。她调整战术、组合进攻的能力不错。更兼她是左撇子,二次进攻有威力。她最突出 的特点是心理素质好,能力在不断提高。 天津队的李珊是一名技术全面的队员,特别是拦网有实力。我主要用她的拦网。当然, 她的一传水平和后排进攻也具有相当水准。对这种队员的使用,就是关键的时候把她换上去 ,让她能起到奇兵作用。 主攻手张越红是由辽宁队转到北京队的选手,她1975年出生,身高米,身体条件不 错,进攻能力强。 四川选手、米的陈静,是一名有13年球龄的选手,她1975年出生,是个技术全面的 副攻手。我是把她作为老将来压阵的,她克服了许多伤病的困难,和全队融在一起。 今年21岁的张萍,身高米,是个副攻手,首次入选国家队征战世界杯。她的进攻有 特点,跳发球也极具威力。 教练选人,主要是以统筹考虑和发展的眼光,这些队员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组 合起就不一样。团结就是力量,人心齐,泰山移。 我现在想对全国女排所有队员们说,是金子,总会闪光的,中国女排的大门,永远向着 有志于拼搏的人敞开。  [返回目录]  
女排大写意
国家高级教练员、原福州军区、广州军区排球教练朱永泰对陈忠和的选人和训练思路 ,有一段精彩的评论。他说,中国女排定位主要是出成绩,而不是以培养为主。因此,选人 和训练是重中之重。陈忠和选人注重使用为主,训练倾心组合为主,技术强调求精,这是他 成功的关键。现代排球规则,讲白了就是“失误少即胜利”,或者“成功多即赢家”,队员 上场比赛,每处理一个球都负担着“成败重压”。因此,平衡心态、技术全面、杜绝漏洞、 强调配合是取胜关键。陈忠和打造的中国女排,可以和省级男子队抗争,并且胜多负少,足 以说明他顺应了排球发展规律。 有人说,陈忠和选训的女徒弟,似乎个个都是从小拜师学艺,有的还有“祖传功夫”。 这一点,与陈忠和本人也是从小开练有关。从小练球的人,球性好,会比赛;基本功扎实, 发展潜力大。 还有人说,陈忠和选用的女队员,身材都和他相似,苗条为主加上个把壮实者,没有“ 胖妞”。因为,排球没有身体接触,一队一边一网相隔,不需要凭“身体重量”碰撞。而且 ,苗条可以练壮实,“胖妞”却难以练苗条。 甚至还有人说,陈忠和挑选的娘子军,每个人都是和他一样,“见人先迎三分笑”,找 不到一个愁眉苦脸人。笑到最后为高境界的笑,笑是自信实力的表现,笑是心态平和的显示 ,笑是竞技体育的魅力。 有一个球迷叫“思想者”,他在网上为中国女排写了几首系列打油诗配文,结果被广泛 跟帖后,还被配上国画,点击人气兴旺。他把中国女排的教练和所有女排队员,全部写个遍 ,而且都配上了说明、漫画或图片。 笔者觉得很不错,简朴有新意,权作“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敬录下面,也算是 “球迷赞歌”。  [返回目录]  
女排大写意(1)--开篇:奇帅陈忠和(1)
多年媳妇熬成婆, 震撼世界滔天波。 十七春秋谁反省? 人才原来陈忠和! 关于陈忠和教练,评价已经够多了,多我一个不算多,少我一人不算少。所以,我只有 引用,没有其他。 自己的观点只有一点,为什么不早些启用陈忠和? 中国“铁榔头”郎平的评定最直接真挚,她说:“陈忠和率队夺冠已说明一切,他最大 的成功,在于能将20多年的执教经验挖掘出来,并体现在赛场上。” 郎平说这番话的时候是2003年底,她正率领摩德纳队参加意大利排球甲级联赛。她诚恳 地表示说: “我在比赛之前曾回国几次,与陈忠和指导有过几次沟通,目前这支队伍实力均 衡,夺冠在情理之中。 老女排时代,快攻没有现在多,连自由人都没有。新规则特别是每球 得分制后,新女排不论主攻副攻都有长足进步。新规则要求队伍不光靠防守与一传,还要更 多地加入快变战术。这样,赵蕊蕊、刘亚男、周苏红等人的进攻机会就不比主攻少。” 新女排是否能缔造当年老女排的辉煌?郎平很有信心地说:“目前这支中国队年龄结构 合理,不可能出现大的起伏,在世界排坛称霸三五年不成问题。不过,中国队雅典奥运会能 否夺冠,这要取决于诸多具体因素,现在说中国队夺冠为时过早。” 由于郎平一直在执教意大利球队,她对最终夺得第4名的意大利队最有发言权,“目前 这支意大利队与2002年世锦赛夺冠时相比,水平下降得很厉害。2003年5月份意大利国内联 赛结束后,4个主力先后因为膝盖和肩部手术离开了国家队,3号主攻手托古特也是因伤不能 去日本,皮西尼尼虽然上了场,但也在不久前进行过手术。中国队本次虽然战而胜之,不过 未来仍是值得警惕的对手。” 我认为郎平说得最在理,称霸三五年,仅仅是指中国女排水平占据世界排坛前列的时间 ,至于能否夺冠军,这里还有机遇、概率和运气问题。换句话说,世界一流队伍并不等于世 界冠军。 胡进对陈忠和的评价很高,也很有说服力。胡进说:“陈忠和爱钻研,思路灵活,他近 20年来一直紧跟中国女排,有过成功的经验,也感受过失败的教训。这也是忠和能够取得成 功的重要因素。新女排的队员中,赵蕊蕊身体条件一流,当初我选她就是看重其潜质。要不 是她在1999年受伤,她会出来得更早。目前各个位置都很均衡,特别是两个主攻发挥稳定, 加上二传冯坤的成熟,让中国女排快攻能够发挥得淋漓尽致。” 胡进的评价实事求是,他和郎平都提到了“20年的经验积累问题”,可见,历史是不能 割断的,陈忠和这位“一代奇帅”的产生,自有其规律。可为什么要等20年?是我们的教练 员任用机制有问题,还是我们的选人眼光有问题? 关于中国女排夺冠的含金量有多大?争论不休没有用,比赛才知道。有人认为,2004年 的雅典奥运会,就是第一块试金石。 理由一是来自于俄罗斯队的缺席,二是来自意大利队的人员不整齐。俄罗斯队历史上都 是中国女排的冤家对头,而意大利队的攻击手托古特和二传手梅罗,在2002年的世锦赛上让 中国队吃尽了苦头。此赛少了她俩,等于中国队少了冯坤和赵蕊蕊,行吗?中国女排夺冠也 少了若干说服力。 然而,俄罗斯队来了又怎样?俄罗斯队一直是世界强队,但又是表现最不稳定的强队之 一,袁伟民时代曾打过她们一局15∶0。 中国女排在2003年大奖赛也战胜过俄罗斯,这又说明什么? 至于意大利队,中国女排在她们阵容整齐时,已经赢了她们一回。 所以,我认为,比赛中高手相遇总有一番拼杀,当然是有输有赢,“克星之说”是没有 根据的,比赛起来,谁怕谁呀? 2002年世锦赛“放水事件”发生后,更促使陈忠和与队员们卧薪尝胆,潜心磨炼,球队 水平在稳步提升的同时,全队结成了一种“同生死、共命运”的精神力量,这才是真正的实 力所在。而且,与列强相比,中国女排的优势在于年龄优势,是“整整一批人”正处于技术 和思想的上升期,这才是希望所在。 2004年奥运会,恰好是这批姑娘的黄金年龄当打时。谁遇上中国女排都要小心,郎平断 言中国姑娘可以称雄三到五年,就是站在这种角度说的。即使2004年没夺冠军,也可能会在 2006年或2008年夺冠,机会多着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队、80年代的中国队、90年代古巴队各自称雄一代后,新世纪 的世界排坛,形成了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不管是中国、俄罗斯、意大利,还是巴西、美国 、德国等队,谁都具备和存在争霸世界的能力和概率。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陈忠和的经历不凡,在中国排坛可能是“空前绝后”的。除家庭不幸铸造他的意志外, 他少年时代就打排球,早期所遇教练就有两名国手级的高人点化;他当过知青,当过裁判员 ,了解中国国情;他当专业球员时,是全国冠军队员,同场上阵者大部分都是国手级的队友 ,深知“世道艰难,胜负难料”;他成年时当陪练员、助理教练,感受过成功与失败之间的 切肤之痛。  [返回目录]  
女排大写意(1)--开篇:奇帅陈忠和(2)
2001年至今,陈忠和掌门中国女排后的成败概率是50%,他当过世锦赛的“让球狗熊” ,也当过世界杯赛的“冠军英雄”。有人说,以目前“政绩”盖棺论定,功过折抵,陈忠和 还是普通人。然而,也只有陈忠和自己才知道自己是属于何类人。 曾经沧海难为水,老马识途知得失。 所以,陈忠和敢于直面人生,他苦苦追求成功,也时时准备失败。 陈忠和只是一名排球工作者、党外民主人士,队伍只是世界排坛的一支劲旅。他不必过 “组织生活”,只要爱国敬业带好队,而且保持势头还在上升,这就足够了! 不过,陈忠和还是一如既往地低调、低调、再低调,无论谁谈到雅典奥运会,他的表情 就会立刻严峻起来。 陈忠和在2003年世界杯赛夺冠军时,处处对记者陪着小心:“这次取得了11连胜,并不 代表中国队天下无敌了。有一点可以肯定,2004年奥运会我们一定会很艰难的。” 这就是陈忠和的聪明之处,这也是陈忠和亲眼目睹、亲身体会,积累了20多年的经验之 所在! 因为,世事洞明皆学问。他懂得“天时、地利、人和”。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他 明白“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识时务者为俊杰。他了解主教练不是终身制,而是“提着脑袋走江湖,江湖险恶,随时 准备意外和不测。” 这种中国特色的人才,难得!  [返回目录]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女排大写意(2)--冯坤写意
穿针引线如有神, 熊猫国宝功夫深。 来年若遂奥运梦, 球迷焚香供金身。 “我很早就说过,得冯坤者得天下,我没看走眼。这句话在陈忠和身上实现了,他很好 地使用了冯坤,所以赢得了比赛。”这是郎平教练在2003年中国女排夺冠后,远在海外讲的 一席话。 郎平娓娓谈道:“我还在国家队时候,就看好这个小姑娘,我记得当时她才17岁,我就 破格把她招进队,我当时就觉得这小姑娘肯定能成大器,当时冯坤的进攻能力就很强,但就 是传球和防守方面有点欠缺,火候未到。当时我就表示,谁如果能把冯坤训练培养出来,中 国女排就在谁的手上再度辉煌。” 郎平说准了。 陈忠和教练顶着压力,慧眼识人,三年间的千百次的淬火锻炼,终于把冯坤培养出全新 模样。 这一点,冯坤队长应该是心知肚明。 世界上的事往往是这样,你说我不行,我偏要让世人一看。她心里涌动着一股青春的豪 气,发誓要练出个名堂来…… 朗平说:“现在的冯坤,除了二传、拦网、防守一点不差外,还保持了进攻型特点。很 少有二传手能像冯坤这样具备进攻能力,中国队在和美国等队的比赛大家都看到了,关键时 刻冯坤可以在2号位强攻,这是很难得的。中国队的进攻在她的指挥下,变化非常多,非常 有威胁,常让对手把握不了节奏。” 现在的冯坤,老练得近乎老成。看她训练比赛,总觉得她像“老”队员一般。 冯坤在小学时就练过田径,跑过800米和400米,基础不错。 后来,排球教练王桂芳发现了她的个子不错,是个练排球的好料子。 于是,王桂芳“三顾茅庐”,登门游说冯坤的父母。这样,冯坤得以从8岁开始与排球 结缘。 10岁的时候,北京什刹海体校的张勤教练看上了冯坤,并对她说了一席“煽情”的话。 有主见的冯坤年龄虽小,却全听进去了,她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于是,她自作主 张,自己悄悄地开出了转学证明,放在家里的桌子上。 冯坤对父母亲说:“这是我的一次机会,我想好好把握。” 父母很奇怪:小孩子如何能说出大人话? 经过一番商量,担心打球会影响读书的父母亲跟冯坤说:“这是你自己选择的道路,要 练就坚持好好把排球练下去,如果坚持不下去,干脆现在放弃。” 小冯坤认定了自己的选择,她“义无反顾”,就这样上了体校。 在体校训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非常辛苦。父母心疼,每个星期都拿着水果去看她 。 冯坤进步很快,她一级级打进了北京队。 长大了的冯坤,很细心很孝顺。家里每个人的生日,她都记得非常清楚,父亲节、母亲 节或者家人的生日,她在外比赛,都会叫邮政快递把鲜花送去。冯坤的父母说:“有时候我 们自己都忘了,看到她送来的鲜花才想起来,总能带给我们惊喜。” 1999年,新一届中国女排名单公布,此前曾经入选过郎平带领的国家队的冯坤,因为年 轻缺乏经验,没被新任主帅胡进选用。 据说,冯坤当时一下子就蔫了。 当国家队队友们前往外地集训时,她一个人躲在空荡荡的运动员公寓里,委屈地哭了起 来。 冯坤此时正处于上升期,她入选郎平队伍时还不到18岁,进步还是挺大的。 听到冯坤落选的消息,父母亲连忙打电话安慰她,并赶到驻地接她回家。 表面看,这件事让冯坤消沉了一阵子。但是,她拼搏的心依然在燃烧着…… 队友管冯坤叫“熊猫”,姑娘们说:“因为她人可爱啊,是国宝。她就是嘴爱吃,但是 ,能跟我们吃到一起去。” 重返中国女排并打上主力、当了队长的冯坤现在成熟了。 “失败和挫折教训了我们”,冯坤不但在技术上突飞猛进,在人际方面也懂得“换位思 考”,会关心人、团结人。 2003年的世界杯赛上,冯坤在二传排行榜上高居榜首。她传球思路开阔,遇到困难的时 候比较冷静,而且隐藏着冷不防的攻击性,拦网也发挥了作用。 熊猫具有不慌不忙的习性,冯坤做什么事情也都是慢条斯理。这种性格对她在场上表现 很用好处,那就是临危不慌,心中自有天地。 在生活中,冯坤挺喜欢熊猫,各种各样的熊猫造型都喜欢。 冯坤说:“我平时就爱写日记,每天下来,将自己的排球生活及心理感受记录下来,很 有意思。” 冯坤现在把她的梦想深藏着,那就是:再夺取一个世界冠军。  [返回目录]  
女排大写意(3)--题照赵蕊蕊(1)
赵家花蕊初绽开, 盈盈笑容美人胎。 江湖传名女杀手, 杀尽列强再恋爱? 中国女排最高的队员,人气最旺的赵蕊蕊,是2003年世界杯赛场上的最佳扣球手,场上 号码8号。 如今的赵蕊蕊,已经成为许多球迷心中的“网上长城”、“超级明星”和“美女球员” 。 2004年3月19日,赵蕊蕊获得了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同时,她还是国家女排17年来 第一个受邀出任企业品牌代言人的球员,并且入选“福布斯排行榜”。“福布斯”对于赵蕊 蕊的评价是:中国女排重夺世界冠军的主力,美丽的形象深入人心。 得天独厚的身高优势和遗传,来自父母的运动天赋,使赵蕊蕊成为中国女排最有效的“ 武器”。她的“高快”进攻令对方防不胜防,她的拦网叫人望而生畏。 赵蕊蕊经历了胡进、郎平、陈忠和三任教练指点,使得这位原本娇嫩的姑娘,逐渐能够 承受强风暴雨的吹打,并且成了中国女排的中流砥柱之一。 赵蕊蕊长着一张娃娃脸,每天笑笑的,特别讨人喜欢。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她都是极 受欢迎的中国女排队员之一。 2003年世界杯期间,曾有球迷在场外忘情呐喊:“赵蕊蕊,我爱你!” 赵蕊蕊在家是个乖乖女,特别孝敬父母。 赵蕊蕊的爸爸赵怀富,当年是江苏男排的高手,身高2米。 老赵现在已经退休,但全心关注着中国女排和爱女。他十分乐观,总是笑呵呵的。对于 女儿成了福布斯“富婆”一说,老赵表示,“虽然他们的数据有点离谱,但是能作为惟一一 位上榜的排球运动员,说明蕊蕊现在的人气还是很旺的。” 赵蕊蕊出国的时候,给父母买的东西总是比给自己买的多。赵蕊蕊还喜欢画画,由于自 己的名字笔画特别多,为球迷签名的时候特别费劲,但她乐此不疲,认为大家喜欢就好。 名字是父母亲寄托希望的代号,赵蕊蕊的“蕊蕊”的含意是什么呢? 据知情人介绍,“蕊”字代表花心,父母亲希望她将来是一朵灿烂之花,两个“蕊”字 共有6颗心,六六大顺,更显得珍贵。 运动员出身的赵怀富,希望女儿长大也喜欢打球,送给小蕊蕊许多颜色各异的小球,日 子长了,家中到处是球,简直成了球的世界。 小蕊蕊刚会走路的时候,就喜欢到训练馆玩,她一见到球就特别兴奋。刚进幼儿园时, 爸爸妈妈一离开,她放声大哭。结果,幼儿园阿姨给她一只排球,可怪了,小蕊蕊看到球后 就不哭了。 幼儿园放学后,小蕊蕊总是吵着要去爸爸带队训练的排球馆玩,并非得等爸爸训练结束后 一道回家。 排球的环境,排球的家风,尽情融入小蕊蕊的世界之中。 赵蕊蕊8岁的时候,就长得个头过人。 有一天晚上,赵爸爸正和大女儿蓉蓉商量到八一队学打排球的事。看到姐姐有点不愿意 的样子,在一旁做作业的赵蕊蕊马上跳起来说:“爸爸!我去?” 惹得赵爸爸听后笑着对赵妈妈说:“看来,咱这小二是留不住了,只要对她将来发展有 利,任她飞翔吧!” 赵蕊蕊11岁正式练排球。进入八一队后,她经受着部队严格的纪律约束,每天承受着专 业队的大运动量训练。刚进队的赵蕊蕊曾经向爸爸表白了自己的打算:三年后争取打到一队 ,进一队后就要争取打主力,然后再争取进国家队,也要争取打主力。 为了实现奋斗目标,赵蕊蕊练得很投入,她连探亲回家也不间断训练,生怕返队后,加 不了运动量。 有一次,探亲期限到了,赵蕊蕊晚上就要乘车归队。可是,上午她还缠着爸爸带她去训 练,父女俩同场“秘练绝招”,练得大汗淋漓才作罢。 赵怀富提及此事时说,我主要练她的挥臂速率和拦网手型。 赵蕊蕊在队里年龄最小,但由于她表现突出,入队才半年就当了青年队的副队长。1999 年10月,赵蕊蕊在训练中不幸膝关节半月板受伤,医生和队里建议进行手术治疗。 对于手术治疗,家里人有思想顾虑。有主见的蕊蕊耐心地对爸爸说:“手术治疗是有一 定的风险,但是现在科技很发达,成功率是很高的。如果采取保守治疗,我就是重返球场了, 也不能保证旧伤从此不再复发。一旦手术成功了,今后就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训练起来更放 心了,这不是更有利吗?” 家里人让赵蕊蕊的话给打动了,坚定了支持她手术治疗的信心。手术很成功,赵蕊蕊又 重新活跃在排球场上。 赵蕊蕊小时候就得过阑尾炎,进国家队不久阑尾炎老发作,只要训练量一超限,第二天 阑尾炎准犯。每次犯病,只好靠吃药、打点滴来维持。 许多人感叹说,像赵蕊蕊这样的队员太难得了,真是要球不要命,这就叫拼搏精神…… 2003年世界杯赛后,赵蕊蕊到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检查。医生摇着头告诉她说:正常人的阑尾 只有7厘米左右,而你的阑尾由于常发炎、粘连,已经变为12厘米长了,如果不立即切除, 随时会有穿孔的生命危险…… 2003年12月21日,经领导同意后,赵蕊蕊微笑着走上了手术台,做了阑尾切除手术。赵 蕊蕊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她说:“我得感谢八一女排,队里让我一切以国家队为重。我做了 手术后感觉很好,现在,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快回到全国赛场,帮助八一队取得好成绩。 ”  [返回目录]  
女排大写意(3)--题照赵蕊蕊(2)
八一女排主教练林榆梃对赵蕊蕊很满意,他说,赵蕊蕊参赛对八一队战绩很重要,但得 让蕊蕊休养好。她惦记着八一队,会参加联赛的。 赵蕊蕊做了阑尾手术后,容光焕发地在京与媒体记者们见面,正式宣布成为体育名牌“ 康威”的形象代言人。 赵蕊蕊与康威的牵手,开创了中国排球队员与企业合作的先河。 赵蕊蕊坦言道,中国女排力争再次夺取冠军,是对社会各界支持排球事业最好的回报, 我和队友一定会为此竭尽全力的。 有人说,老女排的精神,在新一代女排的身上得到了传承,在赵蕊蕊的身上得到体现 。 人们欣喜地发现,拼搏精神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定义。 赵蕊蕊说:“不管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只要能笑得出来,就一定能打好比赛。” 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女排精神,征服了千千万万个球迷……  [返回目录]  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女排大写意(4)--杨昊小像
姑娘芳名叫杨昊, 笑脸却是“轰天炮”。 拼尽全力使劲砸, 只想破阵作记号。 身穿3号球衣的主攻手杨昊,绰号“昊子”。 杨昊在中国女排中是很抢眼的一个。虽然她身高只有米,但弹跳出色,磅头很重, 动作灵活,手上的变化也比较多,能打能吊。 2001年陈忠和组建新一届中国女排之后,杨昊于2001年10月入选国家队,不久就占据主 力位置。 因为身高限制等原因,“昊子”的进攻状态曾一度有起伏,但是,信念鼓舞着她发奋图 强。终于,在2003年的世界杯赛上,自信的笑容重新回到她的脸上。 别看“昊子”在场上十分凶悍,扣球时气势咄咄逼人。其实,生活中的她,往往腼腆得 可爱。 杨昊每次和生人说话的时候,还没开口,她的脸上就会浮出羞涩的笑容。 外形壮实的“昊子”,充满着文艺细胞,她的声音细细的,让人不敢相信,这就是场上 那个“轰天炮手”? 有人曾拿杨昊比作郎平,说她是“郎平第二”、“又一把铁榔头”,还说她的大力扣球 是“晴空霹雳”等。 杨昊对此很冷静,她说:“郎平是中国女排的一代精神领袖,我肯定比不上她,而且她 的技术比我好,力量也比我大。如果说我们俩之间的相同点,那可能都是打主攻而且都喜欢 大力扣球吧!” 杨昊的母亲也曾经是一位排球运动员。杨妈妈把一腔希望寄托在小杨昊身上。 杨昊回忆说:“我打排球,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母亲的影响。” 1992年,12岁的杨昊身高出众,像个大姑娘一样。有一天,少体校的教练到学校选苗子 ,把她看上了。 小杨昊蹦蹦跳跳回家,急着向爸爸妈妈说了此事。 没料到家里出现了不同意见。母亲十分支持,也很高兴。但爸爸没有什么的表情,好像 不太愿意让杨昊打球,因为杨昊会读书,会弹钢琴,他更希望杨昊好好学习,将来考大学。 不过,一向注重民主的杨爸爸让杨昊自己拿主意。就这样,家里凭着“大多数”人的意 见定下“决议”,杨昊得以成行,去了大连市少体校,开始学习排球的ABC。 曾有记者问道:如果当初你听了你爸爸的话,也许今天你就当不了世界冠军队员了? 杨昊笑着说:“是啊,有时候爸爸在开玩笑时,也会跟我提这件往事。” 杨昊带着全家的希望,在少体校里下工夫苦练,逐渐显山露水,一路打到辽宁省队。 谈起杨昊,辽宁队总教练岳金库非常自豪。他说:“杨昊不但扣球力量突出,技巧也比 较好,心理素质有明显进步。虽然她是第一次参加世界杯,但却很好地发挥了自己应有的水 平,从目前情况看,杨昊走向成熟了。” 杨昊的心中有个未圆的梦,她深深埋藏着。 有人为杨昊“解梦”,认为这次世界杯给杨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已历大阵不怕战。她 的未圆之梦,就是在2004年再夺一个冠军!  [返回目录]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女排大写意(5)--刘亚男剪影
本该猫步扭台上, 如何错位到球场? 只因爹娘当年痴, 取名直叫“留”亚男! 刘亚男的场上号码是4号,有人说她是中国队的“闪电杀手”。 中国队要实施快、变战术,关键的“杀手锏”,就是配套成龙的快攻体系,包括了“背 飞”和“背快”。 刘亚男的专项任务之一,就是这两项“主业”。 陈忠和教练以响鼓重槌敲式的训练,要求刘亚男要在对手还没有做出反应的时候,就必 须“痛下杀手”,“一剑封喉”。 中国女排世界杯夺冠后,为了迎接自己的“英雄女儿”,刘亚男的母亲和表姐特意从辽 宁赶到了首都机场,将所有的母爱亲情都凝聚在深深的拥抱之中。 刘亚男身高1.86米,她经常说:“要不是打排球,我就当模特了,因为我很爱‘臭美 ’,我最喜欢穿旗袍或晚礼服,朋友们都说我不当模特真是可惜了。我是大连人,大连是一 个非常注重时装的城市,所以,我总能买到中意的服装。” 此话不假,只要看看刘亚男的个人影集就知道,她收藏了很多自己漂亮的照片,积下厚 厚的“个人写真”。同时,她还学习过设计服装,迷恋过线条如何组合,套装如何搭配,色 彩如何调和等等。若不信,你只要和她一聊起时装与模特,刘亚男准能兴奋起来,和你侃上 好一阵子。 圈内人都说,刘亚男为人机灵,聪颖细腻,打球很鬼。 行家评论说,刘亚男扣球线路多变,拦网出色,发球有特点,防守到位,是一名不可多 得的优秀副攻手。 小学的时候,父母亲让刘亚男学习的是羽毛球。 也许是羽毛球训练时较为单调,不如排球人多势众吧,刘亚男自己提出想打排球,因为 她喜欢人气旺的集体项目。 羽毛球的步伐、手法与排球有近似之处,所以,刘亚男“改换门庭”非常顺利。她从此 一路长进,最后打进了省队。 刚到辽宁青年队时,刘亚男个子不算高,她怕身高达不到省队挑选队员的要求,就在量 身高时,故意“踮”了一下脚。于是,至今还有这样的说法,说“刘亚男是混进辽宁队的” 。 刘亚男先练过二传手位置,由于手上功夫一般,与教练要求差距较远,后又改打接应二 传位置,还是不太顺利,最后走了一圈才定位在副攻手位置。 刘亚男打球凭巧劲取胜,她扣球并不猛,但“四两拨千斤”的速度特点很突出。看刘亚 男打球,人们会有一种轻松的感觉,因为她爱动脑子,线路多变,背飞和背快迅速巧妙,扣 得利索过瘾。 在中国队初建时,刘亚男与队友一起经受了几番艰苦的考验。此后,刘亚男通过自己的 努力,牢牢地占据了国家队主力副攻手的位置。 刘亚男曾说:“挫折总能磨炼人的意志,逆境让人懂得如何去思考。” 在这次世界杯比赛中,刘亚男是队中表现最稳定的球员之一。 刘亚男在场上不仅能够丰富球队快速多变的打法,而且,她一传、防守、发球很稳定。 尤其在与波兰队比赛中,刘亚男的快攻,令身材高大的波兰队球员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平常生活中,刘亚男十分细心。中国队乘飞机的时候,清点行李的重任,经常落到她的 身上。有空的时候,刘亚男还会坐下来摆弄十字绣。由于从小打球,刘亚男的手掌很大,但 她粗中有细,居然“女红”了得,绣得一手好花。 刘亚男在恋爱方面也是大大方方的,她从不隐瞒自己心仪的男排帅哥、身高2米的中国 男排主力队员王海川。王海川曾被称为中国男排大帅哥,他与长相秀气、身材修长的刘亚男 十分般配。据说两人关系一直非常好,而且恋爱多年。 和刘亚男相处时间长了,还会发现她其实还很幽默,常常会随意说些出其不意的“逗乐 ”段子。 只要刘亚男心血来潮,她还可以表演“模仿秀”,说出一连串“世界语言”,如日文的 “你好”,英文的“见到你很高兴”,韩文的“再见”,甚至还有西班牙文的“希望再见到 你”等等。 刘亚男虽然会嘻嘻哈哈地开玩笑,但她把集体的荣誉看得比什么都重。她常表示,个人 得分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球队能取得胜利。  [返回目录]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女排大写意(6)--周苏红题记
接应轻功迅如风, 看似指西却打东。 “泡泡”出山有心算, 排坛行“走”“数”我红。 浙江省的长兴县地处三省交界,是排坛美女周苏红的故乡。 周苏红出生在一个普通船工家庭,她的父母亲都是长年跑船运的驳船员工。小时候,小 苏红随父母长年生活在船上,后来弟弟出生了,苏红才“登陆”回到了岸上,负责照顾爷爷 和年幼的弟弟。 所以,有人说,周苏红的网上“平衡感”很好,可能是因为在船上生活过。 1990年,县少体校教练李海清挑选体育苗子,一眼就相中了12岁的周苏红。这位船工女 儿不仅腿长手长,而且充满灵气。 李海清回忆说:“周苏红是个‘乖乖女’。她放学后,就一个人安静地坐在训练室外的 台阶上,等候我来训练。” 几年后,身高米的周苏红从县少体校升入省少体校,后来又进入省青年队。 就在这一段时期,周苏红得到一个绰号:“大炮”。那是在一堂训练课中,周苏红跳发 球时失手,发力过猛,球飞过全场,一直打到对面墙上,教练笑着揶揄道:“你这哪里是在 发球啊,分明是在开大炮!” 后来,周苏红的网前“大炮”练成了,杀伤力强,“背飞”、“交叉”、“后攻”也都 颇有威力。 进入国家队后,绰号“大炮”变成了“泡泡”,因为她的面孔白,脸长得圆,同时打球 干脆迅猛,队友就给她一个外号“泡泡”。苏红是技术型的选手,上阵心理素质特好,无论 训练或比赛,都是稳定发挥,少有走样。 周苏红身材苗条挺拔,细腻轻快,浑身上下匀称,配上白白净净的圆脸,秀美动人,就 像吹开的泡泡糖一样。 人们常说美女傲世,其实,“泡泡”生性开朗大方,她不但对球迷好,而且还有一颗金 子般的心。 世界冠军主力队员的荣耀和名气,并没有让周苏红忘记曾经帮助过她的人。 在世界杯赛夺得冠军后,家乡人民奖给周苏红3万元奖金。她当场说:“我要把这笔钱 送给我的启蒙教练李海清。我能有今天的成功,要感谢许多曾经关心和帮助过我的人,首先 就是我的启蒙教练,没有李教练,也就没有我的今天。” 周苏红此举实在叫人感动,钱是小事,心灵照人。 苏红原来的体质并不是很好,小时还出现过贫血的症状。 周苏红曾经入选国家沙滩排球队,这种磨炼,也是一种升华。沙滩排球,要求球员的移 动范围更广,对综合技术能力要求更高,而且,沙地上的奔跑跳跃总是“拖泥带水”的,练 久了,回到木板地简直会“飞”起来。可以说,周苏红的球场适合性,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 在陈忠和的执导下,周苏红走上了接应二传手的位置,被打造成为全队“润滑剂”的角 色,她的球风洒脱泼辣,在场上总有耗不尽的能量,为夺冠立下了汗马功劳。 周苏红坦言:“赛前,我们谁也没有想到会这么快就拿到冠军,当时确实让我们很兴奋 。现在,它已成为历史,我们必须从头起步。中国女排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备战雅典奥 运会。奥运会竞争激烈程度更强,对我们的要求更高,我们只有更加刻苦地训练,才能打好 奥运会比赛。” 这个江南靓妹闲着时,听听歌曲,读读小说,享受一下茶吧的情调。周苏红嗓门也不错 ,她平常爱唱歌。《阳光总在风雨后》,是她比较喜欢的歌,有空的时候就开唱。 有她在,就到处是欢笑。 看周苏红训练比赛是一种享受,她动作轻快自如,有如一把网上尖刀,奔走如飞,不但 前排战术球扣得利落,而且后排进攻同样下手干净。 对于今后打算,周苏红说:“能代表中国女排出战奥运,是我人生中一次难得的拼搏机 会,我要用最完美的努力和表现来准备。”  [返回目录]  
女排大写意(7)--王丽娜画像
鲲鹏展翅九万里, “大鸟”绝对就是你! 一声长啸王丽娜, 军中果然有侠女。 王丽娜是中国队的主攻手之一,绰号“大鸟”,她曾参加过两届奥运会,但是,留下的 全是失败的滋味。 王丽娜2003年重新入队,并凭借成熟、稳定的表现占据了主力位置。 “大鸟”属力量型选手,米的她在4号位的重扣势大力沉,不惧拦网,有一股冲劲 。跳发球,是其另一成名绝技,王丽娜经常会在发力时发出大鸟鸣叫之声,故此得名。 王丽娜是辽宁人,童年清贫的生活铸就了她坚韧的性格。她12岁那年,刚进辽宁盖州体 校三个月,就被八一体工队选中。 离家那天,妈妈为她穿上了黑底红花的新裙子,还有特地为她定做的一双白色皮凉鞋。 这是她平生第一次最认真的打扮。 王丽娜进八一女排后,成为主攻手。疾风暴雨锤炼了鹰的翅膀,艰苦的训练生活使她茁 壮成长。教练说,王丽娜训练肯吃苦不惜力,比赛敢打敢拼。 王丽娜的身高并不算高,但她凭勇往直前的冲劲和稳定的球风,于1995年入选了郎平执 教的中国女排。 从那开始,王丽娜便成了中国女排的常客,在胡进教练手下也效力过。 陈忠和从2002年世锦赛归来后,恰逢2002-2003赛季全国女排联赛结束,王丽娜以其出 色的发挥荣膺最有价值球员。于是,顺理成章,她又重新进入陈忠和的视野。 再次入选国家队后,王丽娜成了名副其实的老队员,正是看到了自己的“地位”,她在 训练中更加卖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的世界杯赛成了王丽娜发挥最好、表现最佳的一个舞台。王丽 娜的重扣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中国队强攻不强、“不敢下手”的印象。对此,王丽娜曾说:“ 我喜欢队友们叫我‘大鸟’,我就喜欢强攻。对手可以拦死我,没关系,下回我还会重扣, 对手不可能再拦死我。” 在场上,“大鸟展翅”是最“酷”的。在场下,“大鸟”的笑容依然灿烂。 王丽娜场上号码是15号,她平时沉默多于言笑,陌生人要接触她是比较困难的。她还是 一个手巧的姑娘,偶有闲暇,她会去店里买些小玩意,做成项链、耳环等等,自得其乐。 王丽娜是个大器晚成的人。跳发球,王丽娜动作舒展和谐,稳定性好。强攻扣球,王丽 娜的下手坚决,随机应变,有一股霸气和自信。 就像她的绰号一样,王丽娜正如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鸟,翱翔在世界排坛上空。  [返回目录]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女排大写意(8)--题张娜
摸爬滚打满场冲, 自由之人仍从容。 张娜防守如神助, 绝地反击第一功! 张娜在2003年世界杯比赛中,被誉为顽强的“不死鸟”。 有张娜在后排,队友们放心。 张娜有着男孩般的性格,她8岁时,教练到天津新港的小学挑人,教练问张娜,喜不喜 欢打排球?要是喜欢的话,可以到塘沽区体校去训练。 “喜欢!”个子高挑的小张娜“一诺千金”,真是“爱你没商量”! 当时,张娜甚至没跟家长商量,就自己跑到了塘沽区体校,而同时被选中的同学“不够 姐们”,她们到最后都没去。 倔强的小张娜是个“说话算数”的小姑娘,家里人看她这样认真,心头发热,也就支持 了。从此,无论刮风下雨,张娜天天坐11站公共汽车到体校练球。 这样,张娜一路打到天津队,成了津门女将。 2003年世界杯赛后,有人问张娜:做自由人苦不苦?张娜很干脆地说:不苦。 其实,谁都知道,一名优秀运动员是用十几年的时间铸成的,每天成千上万次的艰难扑 救训练,才可能练成一个出色的自由人。张娜流下的泪水、汗水有多少,只有她自己才知道 。 张娜认为:自由人的任务就是要为攻手反击服务,绝不能让对手轻易突破她的防线,因 为她是一道 “专职”防线。自由人不仅要防守,还要鼓舞全队的士气。在本队处于逆境时, 她不仅要防起对手的重炮,还要通过呐喊和实际表现,起到鼓舞全队士气,给对手压力的作 用。 场上号码16号的张娜,是个“直肠子”的实在人,她不喜欢掩饰自己的思想,有什么说 什么。刚接触有人可能会不习惯,但时间一长,了解了她的性格后,大家都喜欢上了张娜。 现在,队友都亲切地叫实在的张娜为“土豆”。 2003年年底,中国女排主帅陈忠和在观看八一队和天津队争夺国内联赛冠军时,曾意味 深长地说:你们在欣赏八一队赵蕊蕊犀利进攻的同时,也应该多关注张娜。 结果,天津队3∶2苦战八一队过关,获得全国冠军,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佩服陈忠和 的言下之意和先见之明。  [返回目录]  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女排大写意(9)--致李珊
天津神侃数李珊, 身怀绝技不一般。 若是奥运攀高峰, 春节晚会说快板。 李珊的场上号码为6号,她来自天津,根据“珊”的谐音,大家叫她“三儿”。 李珊专职接应二传,经常替补周苏红登场。虽然出场机会不多,但每次她都兢兢业业, 始终保持着最好的状态。李珊身高米,是土生土长的“正宗”天津人。 李珊是一位十分聪明、领悟力极强的队员,天津队的队友们在评价李珊时都说,比赛时 有她在场上,就好像多了一个小教练。李珊的技术全面,具备了接应二传手应有的素质。场 上的李珊很沉着,对待每一个球都很认真,打球充满灵性。 场下的李珊是个开朗又有些调皮的姑娘,笑话常常从她嘴里轻而易举地冒出来,令人忍 俊不禁。“三儿”性格开朗大方,喜欢时尚。平常不训练的时候,穿着比较前卫。“三儿” 也是中国女排最能侃的姑娘之一,天南地北风土人情,她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平常在生活中 ,李珊的心情总是不错,与人聊得投机的时候,连侃一两个小时也不觉得累。 比赛时,主教练陈忠和换人时都是两上两下:宋妮娜换下主力二传冯坤,接应二传周苏 红则由李姗替下。原来,宋妮娜和李姗平时训练时都是分在第2组,两人的配合最多也最默 契。  [返回目录]  
女排大写意(10)--寄语宋妮娜
宋氏妮娜出鞍山, 军营锻造合金钢。 巧手再织冠军图, 要留英名在人间。 宋妮娜,场上号码为12号,出生在辽宁鞍山,9岁便开始上体校打排球。 在1999年世界青年女排锦标赛中,宋妮娜曾被评为最佳二传手。 宋妮娜来自八一队,她面容清丽,性格内秀,聪明灵巧,因此,队友称之为“花之秀” 。 宋妮娜只因上场比赛的时候脸特别红,绰号成了“小猴子”。“小猴子”在队中与冯 坤形成良性竞争,促进了双方技战术水平的提高。 世界杯比赛期间,主教练陈忠和经常在场上出现困难的时候把她换上场。每次上场,她 都能给场上带来转机。虽然上场时间不多,但她总能发挥出自己的技术。 在场下,她也会一直为队友鼓劲,带动大家的情绪。 “小猴子”生性文静,也有一手“十字绣”的绝活。其“成名作”是一幅花了很长时间 刺就的“夕阳图”,图中一对情侣相依坐在一条长椅上,静静地看着夕阳落日,在他们的身 后,还坐着一只可爱的小狗。 宋妮娜赛后回鞍山时,鞍山父老以激情和鲜花欢迎她。 在欢迎晚宴上,球迷们用闽南语唱起了教练陈忠和最喜欢的《爱拼才会赢》,表达了对 中国女排的诚挚祝愿。宋妮娜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 宋妮娜动情地说,“我会转达给陈指导和队友们,我会更加努力训练,争取在雅典奥运 会上取得好成绩,回报鞍山球迷对我的支持。”  [返回目录]  
女排大写意(11)--写给陈静
缘投排球说陈静, 川中大将本自信。 可待凯旋收兵时, 再与帅哥来亲近! 陈静场上号码是10号,1975年9月出生,身高米。 川妹子陈静,人如其名,是中国女排最文静的队员之一。 陈静多次入选国家队,但严重的腰伤,几乎让她难以承受高强度训练和比赛。她说,在 国家队的每一天都值得珍惜,再苦再累都值得,代表中国女排参赛是自己一生的光荣。 陈静是目前中国女排年龄最大的队员。她的比赛经验非常丰富,快球干净利落。在世界 杯中国女排与阿根廷队、埃及队的比赛中,陈静一马当先闪亮登场,并且有上佳表现。 记得参加2000年奥运会落选赛的时候,中国女排两连败之后面临着背水一战,每场球都 必须赢,心理压力极大。陈静当时头发掉得非常厉害,后来中国队总算如愿出线了。 陈静说,我突然觉得自己成熟了,再经历什么困难,也难不倒我了。 陈静至今还是名花无主,2004年情人节一人独过。她一直都在国家队,再加上俱乐部要 打联赛,根本没时间接触什么人,所以到现在还未涉入爱河。 陈静至今无怨无悔。据说,她还为自己未来的伴侣“制定”了一个基本标准,等着天下 “帅哥”来对号入座。好心人都说,陈静不像一般的川妹子那样能吃辣,不是“辣妹子”, 应征者别怕。 陈静夺冠后荣归故里,她参加罢庆功宴,甚至还没来得及回家,就应某报之邀接听球迷 电话。从陈静坐定下来开始,人气挺旺的,热线电话保持着不断线的状态,而且是少男少女 居多,可惜无缘相会。 陈静对球迷的关心和鼓励感动不已,也对新一代女排精神,进行了诠释。闲暇的时候, 陈静爱看书,也喜欢写点东西。她的一篇《我的恩师胡进》,文笔不错,写得十分真挚感人 。接下来,可能就要写《我的恩师陈忠和》了,不然,多遗憾呀。  [返回目录]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女排大写意(12)--留言张越红
巾帼雄心张越红, 转会首都继续冲。 直言不讳想拼搏, 开进雅典打主攻。 张越红,场上号码9号,1975年10月出生,身高米,中国女排的主攻手,绰号“老 卡”。 作为老队员,张越红有几个没想到,其一是在这个年龄线上,自己不仅能够让陈忠和教 练看上,入选国家队,而且在重大比赛中还有上场机会;其二是能荣幸赶上参加第九届世界 杯女排赛,夺得冠军;其三是没想到能够转会到北京队,和冯坤一道参加全国联赛。 对于转会北京队,坦诚的张越红直言不讳地说:“之所以选择北京,我是想再拼一把, 争取能够参加雅典奥运会。” “老卡”是名老队员,在平常的训练中非常刻苦。她弹跳好,扣球力量大,跳发球也很 有威胁。 作为替补主攻手,张越红出场机会不是很多。不过呢,在第九届女排世界杯第8轮比赛 中,中国女排以3比0战胜埃及队,张越红获得当场比赛的最佳球员,也算是过了“一把瘾” 。 在中国女排的姑娘当中,张越红的性格相对比较内向。平常她喜欢看看书,有一阵子也 迷上了上网,不过因为长年在外比赛,上网不方便,后来这个爱好也就慢慢消退。 在场上飞身腾跃、挥臂重扣,是“老卡”最有激情的时候。  [返回目录]  
女排大写意(13)--话说张萍
张开翅膀追理想, 萍水赛场强中强。 安得杀进主力圈, 扬威网上趁芳年。 张萍,场上号码为18号,可是个谐音“要发”的吉祥号。她是中国女排参加世界杯赛年 龄最小的队员,全队的小妹妹。 有人预言,张萍在2004年将是大有作为的一年。 1982年出生的张萍,身高米,目前为中国队的副攻替补。 陈忠和教练这样评价张萍:她的进攻有特点,发球也极具威力。她在联赛上的表现很突 出,我希望她在关键时候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陈忠和说得很准,2003、2004年的全国联赛,天津队与八一队争夺冠军时,张萍发挥了 超水平,立下汗马功劳。 张萍的机会全凭自己把握,球场上风云变幻,每一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首先,她的技 术特点全面,没有明显漏洞;其次,她的跳发球颇具威力,比赛心态放松,是国内冠军队的 主力。 所以,有人断定,如果中国女排的主力阵容需要更换副攻手的话,张萍应该是最有实力 的一匹“黑马”,因为,赵蕊蕊凭“高”,刘亚男凭“快”,张萍凭“全面”。 张萍绰号“比萨客”的来历,有些“顺其自然”的味道。据说是有一天,张萍去吃比萨 饼,“风卷残云”吃完后,店里送了一块比萨饼的模型。张萍见其精巧,随手便将其挂在双 肩包上,长年相伴好一阵子,结果自己成了“比萨客”。 2003年的世界杯赛,张萍上场时间不多,但她的训练一直十分努力。经过世界杯的磨砺 ,她完全有望成为中国女排的希望之星。  [返回目录]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在央视《实话实说》中,我为家庭磨难淌下了热泪(1)
在母亲的眼里,我永远是长不大的“忠仔”。 我的母亲是典型的贤妻良母: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就是她的一切。 在我的记忆之中,母亲似乎没有想过自己,也没有享受过。她一生操劳,一生节俭,一 生时时在为我们家里的每一个成员着想,为我们担惊受怕。 小时,我每天上学前,母亲总是交代说:“忠仔,要听老师的话……”放学回来,母亲 总是亲热地招呼说:“忠仔,吃饭了……” 进入中学以后,我参加比赛时,母亲反复叮咛:“忠仔,要听教练的话……” 母亲没有文化,但是在她的思想中,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为人立世的观念。 母亲常说:“人生在世,在家要听父母的话,在校要听老师的话,在队里要听教练的话 。”只要人们说她的儿子懂事听话有本事,就是她最大的享受。 母亲这辈子除了上班,总是在厨房里忙乎着,张罗着。好的东西自己总是舍不得吃,静 静地看着全家人津津有味吃饭的样子,是她最大的快乐。 就在我们兄弟姐妹长大成人时,母亲却经历了丧夫、丧子、丧媳的切肤之痛。而她自己 ,也成了与轮椅相伴的老人…… 每当想起这一切,我就会禁不住泪水直往心里流。 母亲这一辈子吃的苦,受的罪太多了。 各种不幸接踵而来,直叫母亲肝肠寸断。 1980年,我的哥哥走了…… 正值年轻力壮的哥哥,出差漳浦途中死于车祸,当时,我正在中国女排当陪练。 平和大哥是个工人,本分朴实。他是家中的顶梁柱,上孝父母,下护弟妹。他对我一向 疼得很,我下乡务农的时候,他宁愿自己节俭,也要塞些零钱给我,怕我受委屈…… 哥哥一句话都没能留下就走了,只遗下寡嫂幼侄…… 哥哥的死,母亲哭得死去活来,几度昏迷。她如何能忍受着一个鲜活的生命顿时逝去。 有什么比老年丧子还悲惨的事么?儿子是母亲难以割舍的心头肉呀!她的泪水几乎流干了。 1992年,我的前妻走了…… 我是1986年2月4日和前妻王莉莉结婚的。她原是福建青年女排队员,也是龙海人。 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志向,使我们走到一起。 1992年1月20,王莉莉到厦门出差,下火车时,一辆列车钩着了她的背包,竟然将她活 活卷于轮下…… 噩耗传来,母亲哭得天昏地暗…… 闽南习俗,媳妇如女儿,同样是十指连心呀! 1996年,不幸接踵而来。 一场大病,直叫劳累一生的母亲突然瘫痪了…… 当时,我正参加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听姐姐来电告此消息,只觉得天旋地转。 母亲一辈子含辛茹苦,善心如斯,却为何如此灾难不断呢? 2000年,厄运再度袭来。 父亲突发脑溢血,前后昏迷了78天。我当时正在漳州基地训练,正准备随队参加2000年 的悉尼奥运会。我临出国前交代家里,一定要想办法让他等我回来。 可是,家里怕我分心一直瞒着我。我一直到10月3日回国才知道的。 他老人家是于2000年9月23日去世的,不孝之子远在悉尼。 父亲去世给我带来无尽的思念。 我自幼爱上排球,就是出于父亲的鼓励。 长年在船上漂泊的父亲,最常用的口头禅就是“男儿当自强,输人不输阵”。 我上山下乡的时候,是父亲亲自送到农场。那天,他老人家还在农场为我们知青上了一 堂“忆苦思甜”的教育课。 父亲说,旧社会的苦,是真的苦,百姓们破衣烂裳,挨饿受冻,还要处处遭白眼,没前 途呀!跟着共产党,只要肯努力,只要肯打拼,行行都能出状元!下乡种地怕什么?你们才 会知道天下农民吃什么 、想什么…… 父亲的话,我记了一辈子。 父亲的去世对母亲的打击太大了,她从此连说话都无法连续起来,整天躺着,每天最多 只能起来坐20分钟左右。 现在,我最担心的就是母亲。 养育之恩无以为报,能拉住她的手、陪她吃顿饭,这种普通家常事,竟成了我最大的心 愿。 梦里依稀慈母泪,排坛变幻冠军杯。 我知道,我是无法侍奉在母亲身边的,这些重担都压在我的姐姐、姐夫身上。特别是二 姐陈淑丽,她现在办理了退休手续,全职在家看护母亲。 相形之下,我真是不孝之子。但是,我更清楚,我能献给母亲的礼物,只有拼命工作, 干出成绩回报她老人家…… 人到中年,许多事无法周全。 我现在特别感谢的,是我如今的妻子李东红。 我认识东红是在1992年,那时,我从中国女排回到福建女排当主教练。 东红家在闽南泉州。她原是福建女排队员,退役后就读于中南工业大学,毕业后在福州 某公司工作。 我们原来就认识,只是不太熟悉而已。 离开排坛的东红,出于一份难以割舍的情缘,时不时回福建队看看。 此时,是莉莉刚走不久的时节,我中年丧妻,经历着人生最为沉痛的低潮时期。  [返回目录]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在央视《实话实说》中,我为家庭磨难淌下了热泪(2)
东红陆陆续续听说了发生在我身上的这一切。 东红极为同情我的境遇,也很理解我的心情。 东红和队员们相约来看我。当时,我的单身宿舍毫无生气,零乱不堪。 东红马上帮我料理。我当然十分过意不去。因为,她是一个姑娘家呀。 过后,东红时不时还来,执意要帮我整理内务。 东红最大的优点是心地善良,大气大度。 可以说,是东红鼓起我重新开始的勇气。 就这样,我们就慢慢来往了,也谈得来。 女人是水做的,我被东红水一样的心融化了。 1995年元月,我们终于走进结婚殿堂。 在此,我要再次感谢李东红,是她再给我一个小家,再给我一个完整的陈忠和。 我是幸运的人。 1995年7月,郎平从大洋彼岸归来,出任中国女排主帅,她随即邀请我赴京任助理。 这又是一次重新开始。我踌躇不决,难以成行。 一方面,中国女排的冠军梦在我心中激荡;一方面,温暖如春的小家又叫我难以割舍。 思虑再三,最后我登机去了北京,我对东红说:“我走了,为了中国女排的翻身,我应 当去搏一搏!” 2001年,东红知道我当了主教练后,她的第一句话就说:忠和,我对你有信心,放心干 吧! 2001年春,我从福州到郴州基地与大部队会合。东红还是一句话:别管我,放心去吧! 她常说,自从嫁给我的那天起,就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甘为我的事业和家庭做奉献。 每次回家时,我都会因为过意不去而抢着干些家务活,以弥补平时因工作繁忙无法兼 顾家庭的歉疚。但东红心疼我,总是不让我动手,尽量让我少干活多休息。 为了事业,为了排球,也为了东红,我惟有拿成绩来报答。 我知道,我在家,东红只是多些安慰,我其实也帮不上忙;我走了,她就更苦了,她一 个人带着儿子,又要上班又要管家。可她依然无怨无悔。 亲情、人情、乡情、爱情,我欠得太多太多了!  [返回目录]  
品茗帷幄发奇想(1)(图)
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国人的生活关系密切,尤其现代的名人中,爱好饮茶者不乏其 人。大文豪鲁迅妙论喝茶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首先必须练功夫,其次 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他品茗构思,才有一篇篇精品佳作。 大作家林语堂先生是漳州人,他以品茶出名,曾以女性佳人喻茶道:“第一泡犹如一个 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16岁女郎,第三泡则是少妇了。” 当代作家贾平凹也曾风趣侃茶,他说:“吃茶是大有名堂的,和尚吃茶是一种禅,道士 吃茶是一种道,知识分子吃茶是一种文化。所以,吃茶是品格的表现,是情操的表现,是在 混浊世事中的清醒的表现。” 这样看来,陈忠和的饮茶,可以说也是一种品格的表现。 其实,陈忠和除了赏榕品茗外,他还是一个“大烟枪”,专门吸闽南话所说的“厚烟” 。当然,吸烟不利健康,大家都劝他少吸点。 有个球迷叫“婵娟”的,在网上为陈忠和献上一首打油诗,题名为《少帅陈忠和》。 诗中把陈忠和的兴趣爱好融入意境里,把陈忠和的昂扬的精神状态,全写了出去,也写活了。 吐纳风云观烽烟, 品茗帷幄发奇想。 赏榕定夺腾飞策, 排坛华山好论剑。 “吐纳风云”当然是指陈忠和吸烟时,凝神分析世界排坛局势,不会是练气功;“品茗 帷幄”更清楚不过,是指陈忠和在饮茶之际制定组队思想,设计全新阵容;“赏榕定夺”也 很白,是陈忠和玩赏盆景之中,定下中国女排破敌腾飞策略;最后一句就是指陈忠和率队开 进世界排坛,在“华山论剑”中技高一筹,终于勇夺世界冠军。 其实,陈忠和的兴趣很广泛,打网球、打扑克、开车、听音乐,只是因沉迷排球事业, 这些大都荒废了…… 2003年11月23日,星期天,是常规的福州网球球友活动日。 陈忠和重回福州的第二天,马上兴冲冲地带着妻儿,来到网球场上调节一番。 陈忠和说,到网球场上活动活动,是放松身心的最好的运动。 陈忠和给网球友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这些年来,他回到福州,大多爱在网球场上健身 。 陈忠和感叹地说,由于在中国女排训练、比赛繁忙,已经有8个多月没有摸过网球拍, 技术也生疏了。这次回榕,就想多打几场网球,调整调整。 在队里,陈忠和的另一“兴趣”,是倡导队员自编自“演戏”,活跃业余生活,化解心 理压力。队员们多才多艺,倒也乐于投入其中。 2003年春,中国女排在漳州集训。 陈忠和的妻子李东红到基地探亲,没想到冯坤私下偷偷向她哭着,倾诉一肚子的委屈… …“师母”李东红当然要过问一下,劝陈忠和对女孩子,注意一下方式方法。 陈忠和解释说,“难为她了,二传这个位置太重要了,她必须成为全队的核心,我批评 她是最多的,她哭的也是最多的。” 陈忠和认为,训练中队员们受委屈是难免的,有的委屈是我故意加在她们身上的。她们 哭鼻子,情绪受影响,让她们自己去调整。在训练中把委屈受够了,比赛中的情绪波动才会 小。 陈忠和说:“不过,我从来不让队员的委屈过夜。队员的心里不能打结,结打多了,成 了千千结,球肯定打不好。我会找队员谈话,都让她们笑着离开。问题解决以后,我会说一 些笑话。只要她们笑了,我就知道思想上的包袱放下来了。” 漳州封闭集训100天,队员的心理和体力上都达到了一个极限。 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也让原定出国比赛的计划随之泡汤,烦躁情绪在队员中蔓延 开来。 为了不让队员感觉每天集训的枯燥,陈忠和想尽办法,找到了一个劳逸结合的办法,就 是“自演节目”。他把全队分成主攻组、副攻组、二传组和陪练组,自创自导自演生活剧, 演自己的生活,也演社会上的事情。 每到周末晚上,冠军楼内就会传来爽朗的笑声,集训之余充满着最大限度的人情味。 陈忠和这种“兴趣”,现在成了队里的传统之一,他带头上台唱《爱拼才会赢》。 至今,队里的保留节目越来越多,越来越精。 这种活动的最大好处是让全队团结起来,心往一处想,集中精力,不受外界干扰。 文艺细胞较少的陈忠和,通过这些活动,也有若干进步。 现在,说起中国女排的演艺才华,陈忠和常会露出得意之色。 陈忠和说,我们当教练的都敢上台,队员怎么会差啊?在他看来,大部分的队员都是唱 歌高手,还有几个小品演员。自己创作出来的小品短剧,既反映训练生活,又非常“搞笑” ,每次演出都把大家逗得笑弯了腰。 2004年郴州训练期间,一场由中国女排自编自导自演的“雅典之星”中国女排文艺表演 大赛在基地举行,许多记者看过后大为惊叹,说陈忠和果然没有夸口。 队员们每周只有短短半天的假期。 陈忠和提前四天让各小组出两个节目,活跃一下气氛。 这下姑娘们忙开了,除了常规训练外,大家齐心协力,组织了一台妙趣横生的晚会。  [返回目录]  
品茗帷幄发奇想(2)(图)
排管中心主任徐利成了当然的主持司仪,他还与和陈忠和、赖亚文等人组成评委团。 晚会上首先出场的是陪练组,他们给大家献唱一曲《外婆的澎湖湾》。 开始,舞台上只有两名陪练在演唱,过了一会,一位身高米的“外婆”出现了,身 边还拖着一个“外孙”。当唱到最后时,真人扮演的“仙人掌”和“老船长”突然从后台走 出来。 这五个陪练组成的阵容表演,赢得了大家的阵阵喝彩,评委给他们打出了分的成 绩。 轮到副攻组的五名队员上台表演。只见赵蕊蕊、刘亚男、陈静等人上了台,有的手上拿 着一纸歌词。 她们唱的是闽南语歌曲《世界第一等》。 原来,她们想投评委陈忠和所好,特地练了这首闽南语歌曲博取高分。她们没有一个懂 得闽南语,歌词的意思怕也没搞清楚,只求读音近似就行。 果然爆了冷门,博得陈忠和一脸灿烂,并追问是谁教会的,竟有如此标准的闽南音。 周苏红、冯坤等人二传组的节目充分显示了她们的音乐天赋,她们自己创作了一首说唱 乐,表演起来还真有几分周杰伦的味道。 主攻组的合唱《相信自己》,唱出大家的希望和梦想:在奥运会上拼搏夺冠。 主攻组的集体节目还来了一段《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杨昊、张越红、王丽娜和王一梅 都是清一色的东北人,唱起来特别有味。 到了“翠花,上酸菜”这最后一句时,身高米、体重80公斤的“胖翠花”王一梅从 后台跑出来,她头包红头巾,手舞绿丝巾……“胖翠花”的露面,把整场晚会带进高潮,差 点没把正在喝茶的陈忠和乐得呛倒,大家都拍掌欢笑。 最有“政治性”和人情味的当数张萍和刘亚男的节目“唱双簧”,由陈静主笔创作,张 萍前台对口型,而躲在她背后的刘亚男,负责以标准的“东北腔”发音。 两千零三世界杯, 夺冠载誉把家归, 现在要从零出发, 奥运誓把金牌挂! 二千零四奥运会, 女排到郴来训练, 无论风吹和雨打, 磨炼巾帼女儿家! 这两名队员不仅唱出了全队的心声和目标,还唱出了大家对陈忠和、赖亚文教练的真实 感受: 陈导陈导一家主, 每天他是最辛苦, 又动脑筋又动手, 带领我们向前走! 要说贴心数姐姐, 悄悄话儿对她说, 为了奥运夺金牌, 新婚燕尔被分开! 陪练组在小品中,用灯谜的形式,数道了中国女排中的三位男子汉:陈忠和、李全强 和徐利。 业务精通红又专, 曾经见证五连冠, 如今叱咤在排坛, 舍家为国带好队, 一剑直指奥运会。 这个人嘛爱带队, 忙里忙外不说累, 思想工作抓得紧, 作风培养抓得准, 思想水平提高快, 个个都能超老外! 这个人是男子汉, 有苦有难心里咽, 有事没事队里转, 夸咱队员最好看, 做起动员像放颗原子弹。 陈忠和终于闪亮登场,他和赖亚文一起深情地演唱了一首《知心爱人》。虽然陈忠和演 唱水平不是很高,有些“撕心揪肺”的感觉,远远没有他的执教水平高。姑娘们一致开口评 价说:“陈导就是想活跃一下气氛,让我们多笑嘛!” 显然,在多才多艺的女排姑娘面前,陈忠和的艺术细胞还需要慢慢培养。但是,他的苦 心得到了满堂“喝彩”,最后陪练组得了冠军,副攻组得了亚军,二传组得了季军,主攻组 不幸出局。  [返回目录]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我们的训练生活,依然是“三点成一线”(1)
讲到奖金、待遇和广告活动收入等问题,我不否认金钱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性。但是, 世界上许多东西,远比金钱来得重要。 我高兴的是,队员们在这问题上是高境界的,她们懂得“摆平”,知道低调对待。 自2003年中国女排夺得世界杯冠军后,中国女排队员经过批准,与商家签约的事情是有 一些,但队员由此个人得到的收入并不高,对此类事情应该保持淡泊的心态。 目前队内只有赵蕊蕊、冯坤、杨昊、周苏红和刘亚男五人,签订了广告协议,而且这些 活动,都是在奥运备战之前进行的。 我个人认为,这种事在不影响训练比赛的情况下是好事,一是可以扩大队员自身的知名 度和中国女排的影响力;二是增加了队员个人的收入。 有媒体说“如果赵蕊蕊愿意接拍广告,一夜就可以成为千万富婆”。但是,这仅仅是“ 算”出来的,实际上根本是不可能的。赵蕊蕊是现役军人,队里也有要求,她不可能天天去 拍广告! 有一些厂家有意和我个人签订广告合约,但是,我没时间,我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备战奥 运会上了。 所以,最终无法落实。 2004年1月29日,我们开进了湖南郴州基地。 当中国女排队员站在五连冠酒店门前,举起右拳,面对着飘扬的五星红旗宣誓时,我感 受到一种潜在的激动和重压。 我依然清晰地记得三年前我和队员们在此宣誓的情景。 表面上看,这一切都如此相似,全队戎装在身,誓言铿锵。其实,一切都不能同日而语 了,这就是历史。 2003年世界杯结束之后,中国女排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厚爱,活动多,荣誉多, 不少队员在回到地方后,受到很高规格的欢迎,她们出席各种活动,应邀演讲等等。这些虽 然也是“出于无奈”,有些也是必要的。 一个有事业心、有责任心、有爱国心的运动员,必须牢记自己的任务只有一项:“打好 球”。 全体队员们对着国旗宣誓时说的话,绝对是要算数的! 领队李全强说得很好:“宣誓虽然是简单的几句话,但包含了我们应该做的所有内容。 能在运动场上升国旗是全国人民的愿望,也是我们为国争光的最好体现。” 运动员为什么要军训?这是三年前记者们问我最多的话题,同样,也是今天记者们的提 问热点。 我的回答很简单,队伍管理是一个核心课题,一支纪律不严明的队伍,是无法打胜战的 。别看每年的升旗宣誓仪式,一周的军事训练,它的作用不可低估。必要的政治形式营造出 的政治气氛,会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在这种氛围中,人人都会受到教育,加强自我约束 。组队三年来,我们每年都以军训开场,这是教育手段也是教育形式,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大 家收心收性,迎接挑战。我们要让队员们“全部紧张”起来,明白球场就是战场,队员就是 战士,誓言就是冲锋号。全体将士进入“特级战备”,只能投入到“忘我境界”之中,我们 别无出路,只有心神合一、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轻松的,当个兵是不容易的,队列动作看似简单其实也难。 我穿上军装也一样,总有一种出征的豪气升腾。但是,我有时会做错队列动作,我从中 也很受教育。 军训的收效是显著的。按照要求着装后,姑娘们列队一站,杂念全无,看上去有点像个 “兵”了。 不要小看大家这身迷彩,队里可是费了一番周折的。队员的军装是三年前广州军区特制 的,军鞋也是紧急征调的。赵蕊蕊的衣服是最难弄的,以她的身高,别说是军装了,就是平 时出国也难以买到称心的衣服,商店店里最长的裤子,她穿起来还短一截! 因为这套装备来之不易,每次军训结束,领队李全强便要大家收拾好,写上自己的名字 上交,统一保存,来年再用。 女排姑娘“不爱红装爱武装”,每次军训都有新感觉。 但是,领导、领队、教练穿军装的样子,开始总是不太自在。 记得三年前第一次军训的时候,记者们一番品头论足后,大开我们的玩笑,说排管中心 主任徐利是 “匪军官甲”,因为他的肤色黝黑、身形魁梧,外形上达到要求;说领队李全强 是“匪军官乙”,因为他的肚子有点规模;我呢,他们说是刚刚被“收编招安”的角色。 但是,时过三年的现在,我们都是“老革命”了,队员们也大多数是“老兵”了。 我们开始了“打造队伍”的艰苦历程。 我对记者说:“2003年世界杯上夺冠后,势必增大我们征战雅典奥运会的难度,没有致 命武器是不行的。” 当然,这话只能是点到为止。 我所说的这种所谓的“致命武器”,并不像人们期待的那样理想化。坦诚相告,我没有 什么“武林秘笈”,可以在比赛中达到“出神入化,天下无敌”。 武林小说中写的东西与排坛无缘,我们只有老老实实地训练。 除了强化队伍的思想作风外,我想要强化的是技术质量指标,是发球、拦网、强攻、一 传、防守和身体素质。 毫无疑问,我们同对手的主要差距,或者说和世界最高水平比,就是这几个方面的竞争 ,特别是发球、拦网、强攻。  [返回目录]  
我们的训练生活,依然是“三点成一线”(2)
发球质量高,表现在稳定和减少失误的前提下,追求威胁性、攻击性、破坏性。 “拼发球”是一种得分的战术手段。但是,没有技术系数保证,这种战术可能导致“自 杀”和“蛮拼”。 我们只有在现有的跳发球技术上再下苦功,要求每个队员的发球技术要有针对性地提升 ,能争取破坏对方一传或者至少让对手接得不踏实。讲究发球的进攻性和稳定性,是对立统 一的矛盾,我们准备在训练中解决。 强攻是亚洲球队比较弱的项目,这主要是身体差距引起的,亚洲队员在身高上是无法与 欧美球队抗衡的。那么,只能在技术上胜过对方。 中国队不具备欧美队高大主攻手的那种摧毁力,只能用技术弥补身高的不足,才能取胜 欧美强队。 目前中国排坛不能等郎平式的人出现,因为现在没有郎平式的人物,因此我们要 打造出世界上技术最全面的主攻手,用技巧型的进攻,击败强大而凶悍的对手。 实际上,身高一般的主攻手, 过去也不乏佼佼者。如古巴队的路易斯,她身材并不算 高,但凭其惊人的弹跳力和技术,同样成为世界三大扣手之一。 强攻的质量体现,高度和力量是基础,技巧和速度是关键。主攻手扣球没有一定的磅头 和分量,就失去了威胁性;但是,技巧上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比如线路变化、落点变化、 打手出界、搓球吊球等等,要让对手摸不着头绪。 只要强攻水平提高了,加上我们的快速战术配合体系,整体威力就会提升一个档次。 拦网方面,我们的身高和弹跳力不如欧美球队,我们要在拦网上不吃亏,就要求拦网人 “单人作战”时要掌握好节奏,找准起跳时间和攻击方向;双人或三人拦网时要增快移动速 度,提高拦网手形,强化集体配合。打造真正的“网上长城”,这是抑制对手进攻最有效的 手段。 接发球技术,也就是一传水平,这是防守的开始,也是组织进攻的开始。 一传是中国女排能否打出快速多变战术的生命线,一传的到位率是我们队伍的“命门” ,是组织快攻战术的保证。这条生命线应该是我们亚洲队伍的强项,它不受身高影响,全凭 队员的判断、心态和手臂感觉,是看起来容易练起来难的“细功夫”。就是要练到功到自然 成的地步,否则,我们的优势就无法体现。 后排防守是“防反”的基础,也是最后一道防线,除了“自由人”的作用外,要求每个 轮次的防守队员在移动判断、卡位缓冲、接应串联、手上功夫都有新突破,做到“要球不要 命”,关键时候能够起死回生。 有人说我们队伍没特点,其实全面就是特点。中国女排仍将坚持“全面准确、快速多变 、灵活应用、以多打少”的指导思想。 我们综合过去三年世界大赛中自己和主要对手的技术统计,明确提出了各项技术指标, 比如对发球的要求是得分至少占6%,破攻至少占5%,失误不超过10%。 中国女排将奥运备战分周期分阶段,每个周期各有重点,包括身体训练、小集体配合和 整体配合,重点解决每个人的技术薄弱环节。从5月26日起,中国女排开始进入第三个周期 ,参加四国赛、瑞士精英赛。 从2004年1月起算,除去转战比赛,真正可以用来训练备战的时间只有140天,每一天都 非常宝贵也非常艰苦。中国女排在郴州集训的最后一周,我采取让中国女排与男子队比赛对 抗的办法,来检验全队在郴州集训的成果。这种树立强大对立面的办法,也是袁伟民当年训 练的“法宝”。 这是一种落差极大的“以难带易”式训练,以男子的身高和技术,参与女子的网高比赛 ,这时的男方是绝对强大的,占有网上优势。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强于任何世界女排。 但是,“失误即丢分”的赛制,女方也有自己的一定空间。那就是充分发挥以我为主, 以配合为主的集体力量,放手一搏。 我们以前也搞过这种训练,中国女排曾以3比2险胜广州男排,达到了极好的练兵目的。 但是,这次加大了力度,她们遇到的男陪练队是最多的一次,必须连续作战,易地比赛。 3月1日下午,我们率领中国女排抵达广东三水,拉开了中国女排“打男排”的奥运热身 赛的序幕。 打男排旨在锻炼队伍,即使输球也在情理当中。 男排队员的进攻、拦网能力非常强,而中国女排奥运的主要对手也是网上实力相对突出 的欧美球队,因而我们这次广东之行的目的是锻炼队伍,通过这次对抗提高自己,检验郴州 封闭集训的成果,而并非要获得什么好成绩。 据中国排协事先打探到的情报,雅典奥运村和排球比赛馆之间有差不多一小时的车程。 所以,比赛前,我让队员先坐车去兜一个小时的风,再到赛场,为适应奥运会赛程作准备。 3月8日,我特意选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全队开进福建漳州,开始第二阶段封闭式集训, 教练组将针对对抗赛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加以解决。 最好的训练,就是训练一段之后出场比赛,比赛之后再训练。 面对雅典奥运会,我深深知道:我们已经成了众矢之的,必须想尽办法、穷尽手段、用 尽心思来备战。  [返回目录]  
我们的训练生活,依然是“三点成一线”(3)
我在这140天要做的就是:提高全队自信心,提高整体技战术水平,提高个人身体素质 ,提高队伍凝聚力。 关于雅典奥运会冠军,我认为不必过分去想它,想是没有用的。只有做好每一天的工作 ,用平常心去面对挑战,只要真的努力了,就没有人能轻易击败我们。 得冠军难,保冠军更难。 正因为难,我觉得我所做的工作更有挑战性,也更刺激……  [返回目录]  
笑对人生全文阅读 作者:陈忠和,陈继共 《笑对人生》由www.aIhUaU.com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笑对人生全文阅读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