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1 21:12
足跟痛,常引及脚垫,不能承重,行则见跛,入夜尤甚,令人烦恼不安。此病多因穿鞋过大常撞击足跟,跑步过久或速度过快,所跑路面凹凸不平或过硬,引起跟骨骨膜炎、滑囊炎、足跟前筋膜炎或跟部脂肪垫炎,发生疼痛。另一种足跟痛则无上述外界刺激因素,而因肾气不足所致,常见于体质较差的中老年人。
疏通法:让患者平坐于地,直膝,双脚及趾慢慢用力,向脚背钩弯,及至最大限度并保持30秒钟,然后慢慢放松,连续5-10次。此法可使小腿后肌肉及足跟部肌肉伸展,血循增加。中医则认为此法可使肝、脾、肾经的经络得到疏通,达到止痛目的。
药浸法:取苏木、白附子、麻黄、当归、川芎各30克,煎水浸洗脚部,同时用手搓揉足跟,以利药液浸入肌肤。每次15分钟,日2次。上述药物有祛寒除湿,和血止痛之功。
尿渍法:取较大花岗石,锻烧后置于地,以童尿渍于上并立即将足跟部置于石上(足跟离石有一定距离),任水气蒸腾,切勿烫伤脚。无花岗石可用铁块代之。临床也可用芒硝饱和液与白酒兑和,取代童便,亦效。
内服药:对肾气不足所致的足跟痛,除采用前述几种方法外,尚须内服中药配合治疗。基本方为:熟地、枸杞、肉苁蓉各20克,牛膝、伸筋草、续断、杜仲各15克,水煎,每周服三剂,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文章来源:家庭医生报 作者: 李泽华
中药熏洗加按摩治足跟痛
足跟痛在骨伤科门诊常见,是一种由于足跟部筋骨失养,遭受长期压力刺激而引起脂肪垫发炎的慢性疼痛性病证,有些患者因足跟部骨质退变增生形成“骨刺”,亦可引起此病。
中医认为,人到中年后,肝血肾精渐亏,肾阳不足,致使筋骨失养,若经常站立工作或过度跑跳运动、行走健身,则跟骨结节部跖筋膜遭受慢性牵拉刺激,致使气血受阻,或兼风寒湿邪内侵而引起疼痛。局部检查不红不肿,在足底内侧的跟骨结节处有压痛。笔者在临床上,对不愿服药的患者,采用自拟活血舒筋汤外用熏洗,此方具有养血舒筋、温经止痛之作用,配合自我穴位按摩,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从而起到通则不痛的功效。经多年应用疗效较好。
熏洗中药
组成:丹参20克,川芎10克,木瓜10克,伸筋草20克,红花10克,威灵仙15克,牛膝15克,当归10克,防风15克。
用法:加水1500毫升,酌加陈醋30毫升,煎熬15~20分钟,滤渣后倒入盆内,先趁热予蒸汽熏,不烫时则泡足。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一剂药可使用2天。
穴位按摩
取穴承山、悬钟、太溪、昆仑、商丘、涌泉、压痛点,手法采用掐、捻、揉、捏,每次3~5分钟,每天2~3次。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郭仲华 宁夏中医研究院
中药外洗治“足跟痛”
很多老年人经常感觉脚后跟痛,特别是走路较多时,足跟部位总是隐隐作痛,十分难受。足跟痛,医学上称“跟痛症”,常见于跖筋膜炎、跟骨下脂肪垫炎、足跟滑膜炎、跟骨骨刺等病症,与劳损和退变有密切关系。
祖国医学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足跟痛多由于中老年人肝肾亏损,筋骨失养,再加上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而发病,用中药外洗有一定疗效。
肝肾亏虚型 足跟疼痛,伴有腰膝酸软、头目眩晕、失眠、耳鸣、肢体乏力等症。治法宜滋补肝肾、强筋壮骨,给以补肾壮骨汤:熟地、枸杞、山药各20克,茯苓、泽泻、木瓜、威灵仙各15克,丹皮、龟板、鳖甲、穿山甲、姜黄、桂枝各10克,鸡血藤、黄芪各30克,甘草6克。水煎外洗,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寒湿型 足跟疼痛,遇风冷、潮湿疼痛加剧,患处肿胀疼痛,缠绵日久难愈。治法宜温经散寒、除湿通络,给以通络汤:桑寄生、鸡血藤、黄芪、丹参各30克,独活、羌活、秦艽、防己、桂枝、姜黄、川芎各15克,附子、穿山甲、全蝎、桃仁各10克,地龙20克,红花12克,甘草6克,水煎外洗。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文章来源:大众卫生报 作者: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 主任医师 曹元成
李子云:治老人肾虚脚痛验方
老年人肾虚脚痛为常见多发病之一。有些患者遍服补肾诸药,但收效甚微。笔者根据民间的经验,自拟医治高龄体虚老人下肢无力,走路两脚酸痛的验方。此方经多年临床验证,不仅可治疗老年人肾虚脚痛,而且对老年人两足跌打愈 后疼痛、防止复发也有显效。现将此验方推荐给患者试用。
处方及用法:黄芪30克,狗脊30克,淮山30克,川杜仲15克,牛膝12克,何首乌15克,黄精15克,木瓜12克,核桃肉3个,水煎,每日1剂,分两次服。一般连服3~5剂可见效。
文章来源:家庭医生报 作者:广西老中医 李子云
“五川灵仙汤”治足跟痛
足跟痛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症,尤以女性为多见。其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足跟或脚底部酸胀作痛或针刺样痛,步履困难。多因跖筋膜创伤性炎症、跟腱周围炎、跟骨皮下滑囊炎、跟骨骨刺及脂肪垫变性引起,发病多与慢性劳损有关。笔者采用自拟“五川灵仙汤”熏洗治疗足跟痛百余例,屡用屡验,一般治疗10~15天,疼痛即可缓解或消失,介绍如下,不妨一试。
药物组成及用法:川芎20克,川乌20克,川牛膝30克,川断30克,川椒20克,威灵仙30克,木瓜20克,透骨草30克,鸡血藤30克,玄胡20克,乳香20克,没药20克,芒硝(另包)50克,食醋250毫升。将前12味药物放入锅中,加冷水3000毫升左右,浸泡1~2小时,煎沸30~40分钟,倒入盆内,加入芒硝、食醋搅匀。先用热气熏蒸患处,待水温不烫时浸洗患足,水温下降时加热可继续使用,每次熏洗时间不应少于1小时,早晚各1次。1剂药可用2天。每次熏洗前必须将药液加热后熏蒸和浸洗。
中医认为,足跟痛多属于肝肾阴血亏虚所致。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便导致经络淤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方中川乌、川椒、灵仙、透骨草、鸡血藤祛风散寒,通经活络;玄胡、川芎、乳香、没药活血散瘀,行气舒筋;木瓜、川断、川牛膝补益肝肾,强健筋骨;芒硝软坚化结、消肿止痛;食醋中的醋离子,有较强的渗透作用,可助活血化淤,软坚散结之力。诸药煎汤熏洗,药物作用于局部,渗透肌肤,直达病所,促进气血流通,改善局部血液运行,达到软化骨刺,促进炎症吸收的作用,从而使症状缓解或消失。
文章来源:上海中医药报 作者: 赵广兰
老年足跟痛的中医治疗
足跟痛,是老年常见的一种病症。笔者根据临床观察,其发病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女性为多见,其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足跟或脚底部酸胀,或针刺样疼痛,或牵连小腿酸痛,甚则步履困难。现代医学认为,引起老年足跟痛的原因,多与跟腱周围炎、跟骨滑囊炎、跟骨骨刺及脂肪垫变性等引起,发病多与慢性劳损有关。中医认为,足跟痛多属肝肾阴虚所致。足跟为肾经所过之所,此处作痛,乃肾脉亏损,肝失所养,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脉失养,复感风寒湿邪,致经络瘀滞,血行受阻,发为本病。
治疗此症,根据老年肝肾不足病理因素,以及经络循行路线,予以补肾法为主。采用加减地黄汤治之,效果满意。药用生地20克,熟地20克,山萸肉10克,肉苁蓉10克,丹皮10克,牛膝10克,威灵仙15克,鸡血藤20克,木瓜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煎2次,早晚分服。中成药可服六味地黄丸。
加减法:若属肾阳虚者,加肉桂6克,制附片8克,以温肾阳,中成药可服金匮肾气丸;如属风寒痹痛者,加独活10克,桑寄生15克,宣痹通络;痛剧者,如红花、制乳香、制没药各10克,活血止痛;气血虚者,加黄芪15克,当归10克,补益气血。
按: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故老年足跟痛用补肾法有效。方中用生地、熟地、肉苁蓉滋肾填精;山萸肉补养肝肾;丹皮清泄肝火,并防熟地之滋腻;牛膝、木瓜、续断补肝肾,强筋骨,祛瘀止痛;威灵仙、鸡血藤祛风散寒,通筋活络,止痛。诸药合用,具有滋补肝肾,舒筋活血,通络止痛之功能,对老年足跟痛,有一定的作用。
文章来源:家庭医生报 作者:江苏名老中医 谢兆丰
临证随笔---足跟痛案
这病人是很爱好中医,可以说对中医很有研究,看过我的《步入中医之门》后找到我为他诊治的,现在我们常常交流中医,已成忘年之交。这是他给我带来的脉案。
陈某,男,60岁, 2008年 2月 28日初诊。患足跟痛如针半年,近1个月来病情加重,两足跟不能着地,足跟负重则痛不可忍,先后经西医止痛药、中药汤剂等治疗,均无效验。诊见:足跟疼痛如针刺,行走、站立时疼痛即作,行动困难,外观皮色不变,压痛明显,两下肢扪之不温,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濡。证属肾精不足,元阳亏虚,足跟失养,兼挟湿邪。拟补肾温阳,兼祛湿热。处方:
仙灵脾10g 仙茅6g 补骨脂10g 骨碎补10g 沙苑子10g 桑寄生15g 当归20g 苍术10g 薏米15g 牛膝10g
7剂,水煎,头两煎内服,第 3煎先熏后洗患足。7剂后病情减半,再服7剂足跟痛即痊愈。
本例患者除足跟痛外,尚有下肢不温,舌苔黄腻,脉濡。断为精不足,元阳亏虚,足跟失养,兼挟湿邪。方用仙灵脾、仙茅、补骨脂、骨碎补、沙苑子、桑寄生补肝肾、温元阳,g,当归养血活血以通络,苍术、薏米、牛膝清利湿热。全方标本兼治,故取效甚捷。
作者:湖南省中医药 毛以林博士《以疗效说话》
名医名方---补肾通脉汤(足跟痛)
李方,生于1944年,1970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现任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骨伤科主任、主任医师,兼任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陕西分会常务委员。从事中西医结合骨伤病专业30余年,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勤奋钻研,广集中西医之精华,博采各家学说之特长。在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各种骨折不愈合、慢性骨髓炎、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内服外治,结合手术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疗效显著;还擅于治疗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通过内服外治及灵活的手法推拿、正骨理筋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6篇。
组成:熟地15克,补骨脂15克,当归15克,丹参15克,川断12克,白芍15克,黄芪20克,川芎12克,三七粉6克(冲服),独活12克,威灵仙12克,牛膝12克。
(附外用洗方:生川乌、生草乌、川芎、三棱、乳香、没药、牛膝各15克,制马钱子2克,细辛12克。)
功能:补肾通络,温经散寒,壮骨柔筋。
主治:足跟痛症。症见腰酸腿困、足跟骨疼痛,休息时加重,活动时减轻,辨证属肝肾不足、寒湿阻络者。
用法:内服药急火煎沸后,慢火煎半小时滤液,加水再煎半小时,两次药液混合,分两次饭前温服。
外洗方加水至可以淹没足踝,煎40分钟后,泡洗足跟,每日1~2次,每剂药用5天。因外洗方中生川乌、生草乌、马钱子等药有毒性,故切勿内服,皮肤有破损者也不宜使用。
方解:足跟痛症西医一般认为与纤维组织炎、局部炎性渗出及骨内压升高有关。中医认为此为肝肾不足,经脉痹阻,瘀血阻滞。方中熟地、当归、补骨脂滋补肝肾、壮骨柔筋为君;黄芪、白芍、丹参、川断、三七益气活血、通络止痛,协助君药为臣;威灵仙、川芎、独活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牛膝归肝肾经,擅通经络,强壮筋骨,活血止痛,引药下行。外洗方中乳香、没药、川芎、三棱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作用;马钱子通经络、除风湿,为镇痛要药;川乌、草乌祛寒镇痛,对炎性渗出有明显抑制作用;细辛对炎性过程中的炎性介质释放、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明显抑制作用。药理研究发现川芎、丹参能改善血瘀患者血液黏凝状态,使微血流加快、微血管形态改变、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微血管周围渗出减少或消失,从而改善微循环,有效降低骨内压,减轻疼痛。
临床应用:足跟痛症为中老年人常见的临床表现,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中医认为与肝肾亏虚有关。中老年人,特别是形盛体弱者,肝肾不足,筋骨失养,复因慢性劳损或闪挫,伤及筋骨,又受风、寒、湿邪侵袭,导致肝肾经脉气血受阻,瘀血阻痹。治疗中应抓住“虚”和“瘀”这一关键,虚为肝肾不足,筋骨
失养,为其本;瘀为外邪侵袭,血瘀痹阻,筋骨疼痛,为其标。临床应用中,对于足跟痛症以及由于骨质增生引起之踝膝关节疼痛属于上证者多有效验。由于本方有强筋壮骨作用,故久服之可以延缓关节退行性改变。如有关节冷痛,恶寒喜暖,内服方中可加制附片12克(宜久煎),以加强温经散寒、通络止疼之效。本方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经临床应用,疗效确切。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名医名方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