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景”(bokeh)一词源于日语,形容模糊不清的样子。在摄影术语中,则指照片中失焦的部分。不同的镜头设计、光圈叶片形状,以及不同的景深,会创造出不同的散景效果。通过灵活运用焦点和镜头,摄影师们可以任意创作不同的散景摄影作品。
即使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或大段的文字说明,一张好照片也足以吸引人驻足。下面我们先欣赏几张高水平的摄影师拍摄的散景照片。
相信大家已经被这几张散景照片给惊艳到了对不对?下面我们就和大家探讨一下焦外散景的拍摄原理、技法,以及散景摄影的光斑镜DIY的简易做法。
一、拍摄原理
(一)大光圈易有散景
就以单反相机镜头而言,一般人都会说镜头光圈越大,散景越明显,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对的。大光圈容易有散景,是因为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失焦的范围越多,散景效果也越强;相反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失焦的范围越小,散景就显得弱。
(二)距离越近易有散景
其实光圈只是其中一个容易达到散景的条件,影响散景的还有距离。
(三)焦距越长越易有散景
焦距也是散景的关键,比较广角镜与长焦镜的景深范围,广角镜的景深较长,而长焦镜的景深较浅,所以拍人像为令到背景容易化开,多会用中焦及长焦距镜头拍摄。如果用广角镜头拍人像,就要距离主体非常近才能达到浅景深,不过随之而是会较易有变形问题。所以需要散景去到甚麽程度,还看你拍摄时的需要,是为突了出主体,还是要主体与背景两兼顾。
(四)散景摄影涉及到景深的问题:
景深越浅,照片的虚化越大,焦外成像越模糊(这个模糊地程度取决于拍摄需要)
影响景深的三要素:
1.光圈大小,(光圈越大,景深越浅,背景越模糊,反之则越清楚)
2.焦距(焦距越长,景深越浅,同上)
3.拍摄距离(离得越近,景深越浅,同上)
对焦距离越近 > 景深越浅 > 散景越明显
对焦距离越远 > 景深越长 > 散景效果越弱
所以,如果你拿着大光圈的镜头拍无限远是没意思的,因为无论怎拍也不会拍出散景。
上面的原理看懂后,我们便可知:
把光圈调整到最大,尽量用长焦拍摄,离被摄体近点,这是焦外成像效果最明显的做法。
另外还有一个关于距离的小提示,背景与主体的距离也是可以影响景深效果的因素。举例来说,大家拍摄人像相片时,模特儿靠墙而站,即使用上大光圈长焦镜近距离拍摄,模特儿背后的墙还是不会化开变模煳的。如果指示模特儿站在离背景较远的位置,将主体与背景距离拉开,浅景深效果就自然更加明显﹗
二、拍摄技法
(一)场景选择
1.要令散景变成相片的主角,光源一定要漂亮,而且光源四周环境偏暗为佳,加上光源是拥有多重颜色的更好,因为这样出来的“波点”会充满着梦幻般的效果。
2.发光体也要是圆形的灯泡或LED灯,这样散景才会有泡泡般的形状。
(二)相机操作方法
要拍出抽象、艺术般的散景相片很容易,我们只需要:
1.把光圈调到最大,令散景成圆形状;
2.把镜头设定为“手动对焦”,然后对着光源扭动对焦环便可
3.其他相机设定如测光跟拍摄普通相片一样。
三、散景摄影的光斑镜DIY的简易做法
Step 1:工具准备。包括黑色卡纸、铅笔、直尺、裁纸刀、剪刀、以及一个滤镜转接环(照片中为58mm转67mm转接环)
Step 2:沿着转接环的外围在黑色卡纸上画出一个圆圈
Step 3:以剪刀剪出一个比画圆略小的圆形
Step 4:测试圆形卡纸的尺寸能否跟转接环的内圈配合
Step 5:大致找出圆形的中心点,用直尺画上十字
Step 6:于圆形卡纸的中央部份,画出自己喜欢有趣的图案 (如心型、星型等),建议图案直径为1.5-2cm之间 (孔径越小图案边缘会越加清晰,不过镜头的入光量也会随之大为减少)
Step 7:以裁纸刀裁出图案
完成后的样子
可以随意创作不同图案,尽情发挥创意
Step 8:可利用"Blu-Tack"将卡纸固定
Step 9:将转接环如滤镜般装于镜头上。镜头建议选用大光圈的定焦中远摄镜头,以突出效果。比如售价仅数百元的50mm F1.8(滤镜口径 52mm),这次我们选用了佳能的EF 85mm f/1.8 USM(滤镜口径58mm)
Step 10:一切就绪后,以全开光圈拍摄,由于相机内置TTL测光,基本上测光未受影响。相机甚至可以正常进行AF自动对焦。但受光线受阻的关系,进入镜头的光量会大大减少,以心型图案为例,快门因此而慢了几乎4级,在拍摄中,一支稳固的三脚架是必不可少的
另外,还有一种创意拍摄方法:反射镜效果
拍摄效果:
大家可能都看到过反射镜独有的甜甜圈散景效果。利用小工具,其实一般大口径的长焦距镜头(建议镜头焦距为200mm或以上)就可创作出类似效果。方法相当简单,只需将吸盘或圆形硬币(1元面值大小)贴于镜头的正中央,影像的失焦部份便会出现甜甜圈放果,唯一有影响的是相机不能正常自动对焦,而要改为手动对焦操作。
以上便是朦胧唯美焦外散景的拍摄技法了,相信大家看过后是不是有了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夜幕降临之时也带着你的相机出去拍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