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通过科普减少无畏恐慌
【作者】火恩杰 上海市灾害防御协会副会长
万事开头难,只要意识到问题所在,科普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前几天,我的手机里也收到了短信,让大家去买盐。但是我告诉周围人,这都是谣传,不要相信。
其实很多谣言之所以得到广泛传播,关键是缺乏相应的知识,比如很多人不知道海盐主要是工业用盐,不知道依赖碘盐无法防止核辐射等。谣言止于智者,有知识的话就不会传播谣言。有人问,从非典到现在,为什么“智者”的比例好像没有增加多少?无畏的恐慌为何仍然不时出现?这恐怕正是当前的一个关键问题。
首先不得不反思的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教材的编写对科学知识的普及抓得不够。大家都很感慨,日本经受了这么严重的地震,老百姓还相对比较淡定,这种灾难下的“平静”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近现代以来,日本人对地震的研究走在世界前列,主要大学都设有专门的地震研究所;国土上的地震监测点很密;百姓对地震的相关知识了解得很多。
我们应该对此认真思考:如何提高国民素质?
搞国学、道德教育等,这些只是提高素质的角度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做好科普工作。以上海为例,上世纪八十年代,南黄海发生6.2级地震,消息传到上海,当时就有大学生跳楼。后来总结这个现象,人们感觉到必须要普及科学知识。于是这方面工作做了10年,到1996年时,南黄海又发生6.1级地震,没人再跳楼了。这说明,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普及科学知识,对减少不必要的恐慌是非常有好处的。
另外,我们什么都讲透明,政府应该把一些真实的信息适时告诉老百姓。比如,我们宣传地震,以前说不要宣传,怕引起老百姓的担心——是不是要来地震了?紧接着就会有一些地震谣言出现,以前确实出现过这种情况。但我们不能因此而不去宣传。我一直主张对地震知识的宣传是主动而不是被动的,主动告诉大家地震科学知识,同时结合当地的地震背景、地震历史、地震情况,这样老百姓能了解到当前自己居住城市的震情是怎样的,再加上普及的知识,他就能够对当地的地震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判断。
在日本,任何震级的地震信息都会对外公布,这对稳定民心也发挥了一定作用。相形之下,我们国家还是有所欠缺。
具体到如何普及科学知识的层面,我一直主张,一是通过教育系统,对学生进行灾害教育,并且是综合的灾害教育。虽然很多灾害形成的科学原理不一样,但是地震、海啸、台风等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中有共同的地方;二是建立专业的地震博物馆进行专门教育;此外,报刊杂志、每年的防灾纪念日都可以介绍和宣传灾害知识。
现在相较于地震,对核辐射的知识普及和宣传尤为不到位。更多的人,只是对核辐射的威力停留在笼统和模糊的层面。其实,我们已经进入到“核时代”,国家核电站发展很快,
应该及时宣传原子核的裂变是怎么回事?放射出的物质是什么?人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注意哪些问题等。既要宣传知识,同时也要宣传防范内容。这个过程可以很简单。比如,中学的物理课已经开始学习原子的结构、裂变反应等。我们可以补充一个章节介绍:现在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渠道有哪些?安全设施做得怎么样?万一有泄露,多少剂量对人体有影响?我们国家有多少核监测部门会对老百姓负责„„
万事开头难,只要意识到问题所在,科普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本版文字均由本报记者 邓媛 采访整理,实习生李珵亦有贡献)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