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心理冲突有常形与变形之分
某人想离婚,因为结婚五年以来,夫妻感情一直不和,并且越来越严重。近二三年来,几乎事无论大小,总是话不投机,互相争执,每一次争执都毫无结果,弄得双方都十分气愤又憋闷,极不痛快。如此相处下去,实在受罪,也妨碍工作时的心情和积极性。同时,他又不想离婚,因为婚前他曾一再说过,一定永远爱她,现在背信弃义,良心上实在说不过去。并且,也担心周围人们议论。再者,已经有了一个孩子,现在刚三岁,离婚显然对孩子很不利。想离婚和不想离婚两种想法和倾向都很强烈,也都有旗鼓相当的理由,双方势均力敌,长期想来想去,始终解决不了,因而感到十分痛苦。这就是心理冲突的常形。当事人如果把详细经过告诉别人,人们完全可以理解,不会认为这是什么“神经病”或“精神病”。当然,也无需用什么特殊的心理学理论去解释这类夫妻不和的现象。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原也不足为怪。
可是,最后当他来找精神科医生看病时,情形却不同了。病人一进诊室就对医生说:“每天晚上一吃完晚饭,就自己跟自己打架,实在太痛苦。”医生问他究竟是怎么回事?病人进一步叙述:“每天晚饭后我就陷于一种不能自拔的两难境地,想吃药又不想吃药,反复斗争。”这在局外的一般人听起来就十分费解了。在一般人看来,吃药嘛,这有什么好为难的呢?想吃就吃,不想吃就拉倒。如果由于缺乏医药知识无法决定,请教医生不就行了吗?医生叫你吃你就放心地吃,医生叫你别吃你就不吃,这不是很简单么。在这种问题上反复思想斗争,弄得痛苦不堪,实在叫人无法理解,一定是“神经”出了毛病,绕到牛角尖里出不来了。殊不知这吃药和不吃药的心理冲突包含着离婚和不离婚这两种强烈的情绪和愿望。吃药和不吃药,是心理冲突的变形,离婚和不离婚是心理冲突的常形。变形由常形转变而来,观念内容变了,情欲的冲突未变,心理冲突的形式和性质未变。这个例子比较简单,转变的经过也不难弄清楚。转变的经过如下:
由于长期困于离婚不离婚的苦恼,病人开始另谋精神上的出路:感情生活不如意,从事业发展上去找补偿!于是,决定考“托福”,争取通过考试,到美国留学去。这个想法倒不坏,只是实行起来并不容易。病人可以控制自己不去想夫妻吵架的事情,但不愉快的情绪绝不是驱之即去的。读书这事,看起来不费力气,只是要求心情平静和注意集中,否则,就会读不进去。显然,夫妻不和的不快心情,使人心烦意乱,注意难以集中。下决心,调动意志的力量,虽然可以勉强读下去,但内心有不快情绪的干扰,读书效率不高:英文单词记住又忘了。病人只好开夜车,延长读书时间,一个单词反复多念几次,多复习几遍。不难想象,病人读起书来特别费精神,感到很紧张。深夜困了,只好上。可是一躺下,满脑子尽是英文单词,驱之不去。病人开始失眠了。一出现失眠,病人便焦虑不安,心想睡不好觉,弄成神经衰弱,“托福,和留学岂不都成了泡影?婚姻失败,事业无成,这一辈子岂不彻底完蛋?不行,找医生去。一般内科医生都很忙,哪有时间和病人细谈,一听说失眠,便开处方,叫病人服用催眠药。开始服用催眠药很有效,但不久就不灵了。病人遂自作主张,增加剂量,两种甚至三种药一起吃。这时,心理冲突开始发生变形,离婚与不离婚退居次要地位,可以不去想它了,考虑的焦点集中在吃药问题上。吃药么,白天昏昏沉沉,头脑很不好受,并且医生已经警告过,长期吃药会上瘾,还会损害肝功能,甚至导致肝硬变;不吃么,整夜在床上翻来覆去,烦躁焦虑达于极点。愈着急愈睡不着.愈睡不着愈着急,叫人无法忍受。最后,由内科转诊至精神科。病人一见精神科医生,便是这病例开头的那些话:每天吃完晚饭就自己跟自己“打架”,吃药还是不吃药两种思想发生激烈斗争。
从上面的病例可以看出,心理冲突的常形有两个特点:(1)它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确实,婚姻绝不只是个人的事,它涉及夫妻双方以及孩子的切身利益。不论你对离婚持什么观点,都不可能完全丢开道德。你可以认为离婚是道德的,也可以持相反的观点,认为离婚是不道德的。总之,丢不开道德判断。(2)它涉及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婚姻乃人生大事,这是雅俗一致的观点。正因为如此,由于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而陷于心理冲突,是大家都可以理解的苦恼。
心理冲突的变形,如上例,也有相应的两个特点:(1)它的内容与道德没有什么关系。你很难说吃药和不吃药何者为道德何者为不道德,似乎跟道德扯不上。(2)它所涉及的事情或内容,在局外人和不懂精神病理学的人看来,是难以甚至无法理解的。吃药不吃药,可以说是生活小事,不值得去费脑筋反复思考,居然闹得那么痛苦,尤其令人莫名其妙。
心理冲突的常形也可以表现为,生活中事无巨细,总是左右为难,犹豫不决。这照例是少年甚至童年就逐渐形成的人格障碍。
心理冲突的变形可以表现为相当奇特的形式,它由常形转变而来的过程,不通过心理治疗专业工作者的分析,是弄不清楚的。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