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一种以胃黏膜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慢性胃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于首位,病程缓慢,呈长期反复发作。临床缺乏特异性症状,大部分患者以上腹部胀闷不舒或疼痛,伴食欲不振,嗳气,恶心等为主要表现。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两者可同时存在。慢性胃炎主要由急性胃炎迁延不愈,刺激性食物和药物对胃黏膜强烈刺激,鼻腔、口腔、咽喉等部位的慢性感染病灶累及胃黏膜,以及免疫等因素所致,其病因迄今尚未明了。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证”等病证的范畴。中医认为本病或由嗜食辛辣,饮酒过度,脾胃受损;或长年服药,误中药毒,胃伤不复;或因劳倦过度,损伤脾胃;或因情志不和,肝气犯胃,以致脾胃功能失调而发为本病。临床辨证主要分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寒、中焦湿困、胃阴不足等证型。
肝胃不和型
临床表现 胃脘胀痛,攻窜两胁,嗳气则舒,食欲减退,或呕吐吞酸,遇情志失调则加重,舌苔薄白,脉弦。
【二绿茶】
配方: 绿萼梅6克,绿茶6克。
制法: 上二味,沸水冲泡5分钟即可。
功效: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用法: 每日1剂,不拘时温服。
【金橘饮】
配方: 金橘200克,白蔻仁20克,白糖适量。
制法: 金橘加水用中火烧5分钟,再加入白蔻仁、白糖,用小火略煮片刻即可。
功效: 疏肝解郁,调和脾胃。
用法: 每日1剂,或随意食之。
脾胃虚寒型
临床表现 脘腹痞胀或隐痛,喜温喜按,食欲减退,间或泛吐清水,面黄消瘦,神疲乏力,四肢欠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濡缓
【菱角羹】
配方: 菱角粉50克。
制法: 将菱角粉加水打糊,放入沸水中熬熟即可。
功效: 健脾和胃。
用法: 可作点心食之,食时加糖调味。
【丁香姜糖】
配方: 白砂糖50克,生姜末30克,丁香粉5克,香油适量。
制法: 白砂糖加少许水,放入砂锅,文火熬化,加生姜末、丁香粉调匀,继续熬至挑起不粘手为度。另备一大搪瓷盆,涂以香油,将熬的糖倒入摊平。稍冷后趁软切作50块。
功效: 温中降逆,益气健脾。
用法: 可随意食之。
【鸡内金饼】
配方: 鸡内金10克,红枣30克,白术10克,干姜1克,面粉500克,白糖300克。
制法: 将鸡内金、红枣、白术、干姜同入锅内,加瑙水用文火煮30分钟,去渣留汁备用。将药汁倒入面粉,加白糖、发面,揉成面团,待发酵后,加碱适量,做成饼。将饼置于蒸笼上,武火蒸15分钟后即成。
功效: 消食化积,健脾益胃。
用法: 早晚作点心食用,可常食。
中焦湿困型
临床表现 胃脘胀痛,口渴不多饮,身体困重,胸闷不舒,舌质淡或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参芪薏米粥】
配方: 党参12克,黄芪20克,炒薏米60克,粳米60克。
制法: 将党参、黄芪、粳米、薏米洗净,以冷水泡透。把全部用料一齐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文火煮粥即可。
功效: 健脾祛湿。
用法: 作早晚餐食用。
胃阴不足型
临床表现 胃脘隐痛,绵绵不已,嘈杂似饥,食少乏味,甚则不思饮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少或有剥脱,脉细或细数。
【牛奶山药糊】
配方: 牛奶250克,山药30克,面粉30克。
制法: 将山药去皮,洗净,切成丁状,用水适量,伊文火炖煮,至汤浓后再加牛奶,调入面粉糊搅拌,煮博沸即成。
功效: 补脾益胃。
用法: 每日1次,空腹为宜,1次服完。
【麦门冬粥】
配方: 麦门冬30克,粳米100克。
制法: 先用麦门冬煎汤,去渣取汁备用。将粳米淘洗干净,加水适量煮粥,待粥快好时,加入麦门冬汁及适量冰糖,调匀稍煮即可。
功效: 补中和胃,养阴除烦。
用法: 作早晚餐食之,或可作点心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