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蒙面大侠对[支教]你如何看待支教这件事和怀揣支教想法的人?给出的答复:
作为一个年年到西部,和支教者经常打交道,自己也亲身组织,参与过慈善活动,并主导做过多次公益活动的人,说一些近身观察的看法。
以下内容,是我在两年前给对一位朋友的回信,当时我在为一个公益活动进行筹款活动,有位朋友在群内发表公开信进行质疑,大意内容是:支教者有不少是出于捞取政治资本和仕途资本的动机而来的支教。他们高度流动性打乱学校原本教学秩序给孩子带去很多不好的影响等。我写了这封信,现在拿出来,让大家管中窥豹,了解一些情况。
XX:
看到你的邮件,我夜不能寐,连夜写邮件来给大家澄清一些误解。实事求是,支教者的某些问题,包括教学方法和山区实际背景情况的脱节确实存在,但是,我可以说,大部分问题主要是技术问题,不是态度问题,大方向是好的,细节有待改进。相反,很多出于误解,或者道德优越感,坐而论道对支教者们进行批评的言论,往往基于某些毫无调查和根据的主观臆断,不恰当地美化乡村教育的现状,言论不负责任也没有建设性。
绝大多数主流媒体和对外信息,都试图将乡村学校描绘成物质贫乏,但精神和谐美满的大家庭,一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花源”,老师和学生拥有的是类似父子的深情。但实际情况呢?请允许我引用复旦支教团的支教老师亲身经历让大家看看真实的一面——
“在另一个乡支教的……他们的学校人很少。校长基本在学校里看不到,据说是因为已经干了近十年的校长职务,但到现在都没有提拔,显然心思已经全然不在学校。一个老教师,每天只管开校门、办公室的门、教室的门,一个月的工资有2500多元。……当地的老师觉得他们(指支教的老师)两个愿意做事情,就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给他们做。在他们到那里的第一天就给他们一个任务,给全校排课程表,而且第二天在完全听不懂当地方言的情况下给学生注册。而他们的教导主任已经找不到人影了。为应付县里的普九检查,让他们开动大脑来凭空编写这一年都开展了什么活动,他们无奈的熬夜编写,真的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学校的老师好一点的,有点门路的已经都调走了,要么调到好一点的乡级中学,要么关系更牛的就调到县里。他们两个教全校三个年级的英语。他们不在,英语教学就是瘫痪。而且学校的老师有事说走就走,一个初三的毕业班语文竟然有一个多月没有上课,校长竟也不闻不问。”
实际上这才是中国乡村教育的实际现状,由于地方政府不投入(因为教师工资应该是由政府拨款的),任由教师数量严重缺编,另外一方面,在编的教师有部分是从乡县教育系统被上级安置下来的有历史资历或者级别或者关系的老教师,没有教学能力,空占老师名额。老师岗位变成上级领导安插“关系户”的自留地。教师多有年老体衰,或自身文化能力水平根本无法胜任教职的,还勉强挂名头代课,误人子弟,上级也根本不闻不问。教师待遇极低,不要说优秀的教师了,够资格的教师也根本无法留住,想尽办法调到乡里,县里。如果实在不行,宁可出去打工。留在乡村任教的老师绝大多数都对待遇不满意,但因身体,文化素质和能力实在太差,无处可去,无工可打才留在乡村中学,平日主要关注的是自家农活和经济收入,上课不过是份挣钱的兼差。(以上内容来自我们和校长吃饭时,校长在席间座谈亲口讲述,书面内容可参照图片《西部贫困山区中学师资情况的简单说明——以XX县XX中学为例》)
这所中学主科教师(语文数学英语),缺编30%-60%,在编人员也有相当一部分实际上不符合任职任教资格,仅能充抵人头。
老师绝大多数只有高中,高专,中专学历,本身知识水平就很差,能力稍微强的都在城里打工。教学态度也很不负责任,错误百出,并且根本连改正的动力也没有,将错就错,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老师心思不在教学上,无论是打工机会,家里农活,挣外快的机会,家里有点事,都能让老师一走了之,扬长而去。那种“师生相守”,“舔犊情深”仅是极少数的特殊情况,这种“温情脉脉的美好迷梦”是城里人在不了解情况下的主观幻想。很多人以为支教老师流动性大,实际上乡村中学老师在教学上的随意性造成的流动性和损害更大。
XXXX中学是中国最贫困地区的一个中学的典型,2006年还被日本NHK电视台采访摄录入《激流中国》节目(后来这个节目因为比较客观地反应了中国一些贫富差距等问题,“不够正面”地反映中国情况。因而在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及驻日使馆严正交涉下,“停播反省”。在这种舆论导向下,广大朋友对中国乡村教育的现状存有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并且复旦大学的研究生支教队定点支持超过10年(自2000年开始),因此XXXX中学的资金投入、师资、硬件,已经属于被当地教育主管单位特别关照的对象,办学相对规范,现状也不过如此。其他未能悉心关照的地区情况会是什么样,我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不敢想象。
各地一些校长对志愿者的不欢迎原因我不敢一概而论,但是除了所谓的“教育方法失当”之外,我至少还可以举出几种原因:
1、老师,校长教育毫无责任心,动辄脱岗,教育水平偏低,超过技术问题到达态度问题范畴,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有些甚至违反基本教育原则和理念。支教老师对此颇有微词。(信息来源:一名在西藏地区支教的华东示范大学研究生以及复旦支教团队员)
2、校长及老师普遍存在某些不便见人的活动。例如,国家拨款给学生营养午餐,理论上是以4元/日的餐标拨款,实际上到学生手里是200元/学期,约折合2元/日。并且这些补贴以餐票形式发放,实际上能在学校食堂获得的食物价值为0.7元/日左右。
(在这里我补充一句,这钱并不是黑心校长副校长老师独吞,而是从财政拨款开始,相关部门就开始上下其手,雁过拔毛。十成“名义数额“的拨款,财政拨出的就只有8,9成,拨到省级大概6成,省到市县四成,县到教育系统到学校差不多2成。最后一道才轮得到校方回扣,中国所有款项拨款,大体都是以此方式盘剥,且已成“潜规则”,“定例”。或以办公经费,配套支出名义直接扣减,或经办人本人以权力吃拿卡要,已经是官场沉疴。标准惯例,否则,那么多官员都喝西北风么)
3、某些校长希望以支教老师为跳板,向其背后的支持力量索要物质支援,这些支援如果是有利于孩子也就罢了,许多完全是为了老师个人利益或政绩,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视,投影仪,电气化教室。有某些支教老师在支教过程中进行的募捐,慈善公益活动。学校领导老师或要求这些活动必须由他们介入管控,要不就阻止支教老师绕过他们进行活动,因而形成一些冲突。
4、学校管理走形式主义,以应付上级检查为头等大事,弄虚作假。例如书写假报告。更为严重的是,为了制造虚假的升学率与成绩,有些学校阻止成绩较差的学生参加中考,不给其报名。是可忍孰不可忍!
实事求是地说,现在支教的老师们,不论长期短期,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也实事求是地说,这些问题,大多是“技术粗糙”,“态度端正”,和当地学校发生的冲突,大多数不是什么“想捞取政治资本和经历资本秀爱心的动机不纯的老师”和“坚守本地淳朴善良的老师”之间的性质。恰恰相反,绝大多数是支教老师,志愿者的理想主义热情和乡村学校极端残酷的现实之间的冲突,是真正的“为了孩子考虑”和“为了自身考虑”的冲突,只不过这两者的主角,往往(我不敢说100%)和很多人想象的刚好相反。
中国的贫困乡村基础教育,处在极端匮乏,极端困难,极端危险中。这些极端,绝不是指吃不好穿不暖楼很破,而是整个乡村的教育资源,投入的极端匮乏。
张校长(XXXX中学校长)曾说,“志愿者来教书,科目没有不能教的,成绩没有不提高的。”志愿者们没有什么法宝,他们只是对教育还有热情,对孩子还有发自内心的爱,还没有被冷酷的现实消磨殆尽。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能感受到志愿者的热情和爱,孩子因为喜欢老师而学得更好,就这么简单。
中国需要另外40万乡村教师,现在中国的支教志愿者只有2000人,我们势孤力弱,我们需要更多人投入到这个事业里来,不管你有什么样的动机,不管你还有什么打算与想法,只要你对教育还有热情,对孩子有爱,并且认同不管什么原因都不能以其他的动机想法去妨害后者,我们就欢迎你参加到志愿者队伍中来,不论是几天,一个月,还是一年。
另,我也诚恳地向所有朋友呼吁,多给志愿者一些支持,一些理解,尤其是不要在没有经过实际调查或可靠论证的情况下对志愿者做没有切实根据的质疑(当然有问题要质疑要改正是必须的),伤害他们的积极性。这并不是要什么“特权”,而是我想,作为那些在奉献着时间,奉献着精力,奉献着爱的志愿者,至少在道德法庭上当得起一个普通公民的应有权利——“无罪推定”。
附,某贫困地区山村中学给县教育局打的报告。人名校名等已经隐去。
网友庆云南对[支教]你如何看待支教这件事和怀揣支教想法的人?给出的答复:
在我走访的学校里面,遇见过不少的支教老师,也见过一些全部由支教老师支持的学校。现在其实很多人都会有支教的想法,但是支教并不是太容易的一件事情。
首先可以提下支教的优点,就是可以带去当地不曾有的一些新鲜的知识和文化,在一些偏远山区很多小孩可能长那么大都没有去过最近的县城,支教老师的到来也能也能为孩子们带去一些新的希望。
以上的优点主要还是针对长期支教的志愿者,我并不是很赞同暑期支教或者短期支教。首先在于暑期支教的时间有限,无法和学生建立一个长期的联系,其次学习方式的问题,学生好不容易适应了一个老师你确却马上就走了,或多或少的会给学生造成困扰,再次部分地区的孩子上学走两三小时的山路,现实条件也无法提供一个短期的支教行为,因此我觉得支教尽量还是长期支教为主。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无论是公益走访还是支教行为,都请平等的对待孩子,因为你给予他的也可以从孩子的身上学回来,还有就是对每一个孩子一视同仁。
网友蒙面大侠对[支教]你如何看待支教这件事和怀揣支教想法的人?给出的答复:
有一部国产电影《天那边》就是专门针对这个问题拍摄的。
电影中一对情侣大学毕业到西部支教三个月,村长和校长都很热情地接待他们,但总是找各种理由搪塞,不愿意让他们授课,两个年轻人软的硬的招轮番使一遍才了解到内中隐情(正如@七小辉所言):前来支教的年轻人确实能带来新鲜的知识和文化,但当这种短期的支教行为结束以后,留给学生们的更多是重新面对闭塞山村的困扰,而这种不稳定的教学关系让学生必须不断地浪费时间去适应新的老师和教学方法,甚至可以说沦为实验品,很是没有必要。
就我了解到的大学生支教行为来说,参加支教活动与怀揣支教梦想完全是两回事。支教活动的组织非常频繁,随便一个社团或者班级都可以组织,而且时间一般都不会超过一个月,大多是半个月左右,往往支教行程中还附加了沿途的旅游,我承认确实有想为贫困地区做贡献或者确实是带着一颗爱心在做支教的同学,而且大部分人多少都会有一点这方面的想法,但不可否认的是支教这一行为的最终产生是基于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为了丰富简历,出国的需要志愿者的经历,工作的需要社会活动的经历,各取所需。
就支教想法而言,我觉得圣人毕竟是少数,一方面物质需求是很基本的需求,而到大山里长期支教就意味着物质的严重匮乏,不大可能有很多人愿意为此付出那么多,另一方面对于成年人来说还得考虑到自己的家庭以及现有的社会网络,周期性的支教行为或者说同支教地区保持长期的联络和援助是比较合理的支教方式。
网友陈诺对[支教]你如何看待支教这件事和怀揣支教想法的人?给出的答复:
1.如何看到支教这件事?这两个问题说的挺好的,我也答过。
当前十分流行的大学生假期下乡支教对当地教育切实做出了什么帮助?
高中生在寒假期间去乡村支教,这个想法天真么?怎么实现?
主要想再回答一下,如何看待怀揣支教看法的人,
去过那么多支教点认识了不少支教的人,我和男朋友本身去做过学期内的完整任课支教老师,做过讲座也替学校发布过招老师什么的讯息,遇到许多很好玩的人儿,也挺引人深思的。
在云南那会儿遇到一个四十几岁大叔,跟老婆离婚了没有孩子,孤身一人在丽江搞了个小客栈一心做泸沽湖那边的支教,会招人也给支教者们提供住宿,寒暑假还组织山区里的孩子们去大城市看看,偶尔跟驴友们把书送到山区去,倒是很让人敬佩。不过前阵子他父亲去世了,他在外面搞支教的事情没来得及赶回去见父亲最后一面,这事儿以后就很少再有他做支教的消息了,听说最近去潜心修佛了,他没消息之前发了个日志,大致的意思是:一辈子忙碌以为能够改变孩子们的命运,最后连自己最基本的孝道都没有尽到。
跟大叔在一块儿的还有个美院毕业的小伙子,小伙子主修画画,具体哪一块当时没搞清楚,背着个巨大的包上面是他用水粉画的布达拉宫,据说他曾经揣了五百块钱跟着车队一路去了西藏又回来。他也搞了许多年支教,云南大小山区的学校都去了一遍,每次去跟小学生们说说三变的词儿,也不管学生们听不听得懂,倒有那么点“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味道。不过他在学校每次待的时间都不长,大约过了半年村里或者教育部就会派人把他赶走,就算在山区也有见不得人的地方,总不能让一个外人笑话了去。后来他跟着我们去了泸沽湖那一块儿支教,开始倒还好,后来就开始体罚初中的学生,学生逃学了几个,几个与他动手,学校也无可奈何,管不住他。后来我支教结束,也就没了他的消息。
美国有个很有名的项目好像叫“一美元计划”,也是针对支教搞的,去年好像还在波士顿搞了个慈善晚会,不过倒是没有怎么注意,暑假里面寻找湘西的支教点,发现那个项目的人也在那儿,本来想联系一下,结果发现那组织者发个人人说“买了几台饮水机明天带去学校”,瞬间没有了联系的欲望。简直就是“何不食肉糜”的翻版啊,也是,你让人家一个天天拿着5D3红圈头的小姑娘懂什么柴米油盐贵呢?
不过还是有很让人感动的,在湘西的时候不知道怎么脑残了,跟男朋友从凤凰坐了三四小时的车去山区里面跟湘雅支教社团的人谈支教经费的事儿,到了山区才发现条件非常艰苦,但是秩序井然。要说我们自己支教的时候也不能完全做到不去学生家里混吃混喝,或者是打扰村民什么的,但是湘雅的支教社团的人衣食住行全部自己掏钱全部都在学校,几个雅礼一起去的高中生就跟他们一起睡桌子,晚上蚊子很多六神挡也挡不住,有人被叮过敏了也没有怨言什么的,当时就觉得要是换自己肯定做不到。当天就连夜回城了,真是自愧不如。
以上,大抵是这些年来所见所闻一部分,有空有心情再来更新好了。
网友郑小崩对[支教]你如何看待支教这件事和怀揣支教想法的人?给出的答复:
我半年之前是一名支教志愿者,曾在贵州支教一个学期,作为一名小学老师。
我想关于"A怎样看待B"这种问题其实是纯粹的A的价值观的问题,价值观无关对错,若是要凭空想下一个 "好事" "坏事" "有用" "无用" 之类的结论,我认为有些偏颇了。
所幸这半年和其他的支教志愿者接触很多,可以大致的聊一聊我的所见。
关键有两点:动机和隐藏在动机里的价值观
我们团队是一个民间支教团队,10个人,个体差异很大。年龄最大40多岁,最小的19岁,从全国各地过来,大多来自大城市,每个人的经历和性格也相差甚远。由于周末常从山上下到县城来相聚,大致了解了大家的一些动机。
有工作多年想要换一种工作环境,休假来山里体验另一种感觉的。
有对人生感觉到迷惘想来山里思考一下人生的。
有想来山里锻炼一下自己,增加一段阅历的。
有受够了工作,辞职来完成一个心愿的。
有来实习的,也有来准备考研的。
还有来这里支教过很久了,舍不得这里的。
也许你注意到了,这些动机里我并没有提到山里的孩子,是因为对于支教前的我们,陌生地方的陌生孩子是不会和你构成感情联系的动机的,这或许只是我们作为B的价值观:
"我们想让世界变的好一点,哪怕只有那么一点。"
"我想要通过做善事来拯救空虚的自己。"
"我想做一个好人。"
"帮助别人让我快乐"
大家的想法是不能不能一概而论的.
或许是为了满足我们的价值观,或许是为了我们自己的未来,我们来到了这里,我们在满足了自我的同时帮助了山里的孩子。
我们送去的物资给孩子带来了关怀也让他们多少养成了些依赖和浪费。(有个孩子最近就打电话让我再给他们带东西上去)
有好有坏。
我们让孩子明白了外面的世界很大却也让他们小小年纪就明白了世界的不公。
有用也无用。
我们已经离开了山上开始在各自的人生路上漫步,我们仍然在各行各业实践修正着自己的三观。如果非要在我们这群人中找一个共同点,我想或许这样说不会太偏:
都是些有勇气的人。
网友蒙面大侠对[支教]你如何看待支教这件事和怀揣支教想法的人?给出的答复:
支教这件事从很早很早我就有触动。像我在的地方就相对于大城市教育水平比较落后,爸妈在初中的时侯把我送到外地去读书,对比之下会真的是切身感受到教育质量的差距。虽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可是落后地区,本来乐观物质条件就跟不上,软实力师资力量又欠缺,这差距怎么弥补。最初在人人网上看过一组图片,这图片现在在我脑海里还如此清晰,一只黑黑胖胖的小手,上面有冻疮有裂口,那胖胖也是肿涨的胖起来。小男孩鼻子上挂着小鼻涕,眼睛却专注在小手写下的字上。我说,我要去支教。。。多么幼稚的想法。。。。这个想法和一个朋友谈过,那时候相对成熟了些,这个朋友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他想的更有道理。他说,支教是没有用的,只能治标不治本,你去了有老师了,你走了呢。想帮助孩子是好的,但是方法不应该是这样,还是要从经济上。引人才去。记不大清感动中国人物哪年有一对夫妇,都在西藏地区奉献。那不止是一年两年三年,那是一辈子。我问了问自己,就算去了,能做到一辈子在那里么。是,有支教的想法,想去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我也相信我可以帮。我有教孩子们的能力。在教孩子们上面还算比较有经验。仅此而已。做不到一辈子的。我鄙视我这样的人。没法放弃城市的繁华与舒适,却又想去。是真的全都为了孩子么。?还是有一部分是想通过他们,来满足自己的奉献精神。好像自己做了什么善事。教了没多久就离开。要知道,学生适应老师都是有个时间的,刚适应了你的模式转而换了老师,最受伤的是孩子。现在很多重点的高中,为了避免换老师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在安排高三教师时都层层考察。而被支教地区的孩子,就没有这种权力。你来了,你带着新鲜的知识与资讯,孩子们都喜欢你,你和别的老师不一样。你读音更准,讲课更生动。你走了。换的老师不如你。不听了。不学了。本来还可以的都这么耽误了。
所以,短期的支教我都不喜欢,非常反感,。我有一些给学生讲课的经验,我非常想去支教想去和孩子们一起。但是学校有支教类的活动从来不参加。说我没爱心也好,无所谓。就是反感。加鄙视。
网友张一对[支教]你如何看待支教这件事和怀揣支教想法的人?给出的答复:
我小时候在农村,有个分配下来的外面的老师,那时候觉得很新鲜,连他教我们的歌都觉得很洋气,后来他就待了两三个月走了,我有点遗憾,却也不会对他有什么牵挂,只是记忆中想起这个觉得很有趣,这样的老师再多点才好,我们小学的课程也不会那么贫乏。
现在我小堂妹在老家说农忙时期老师回家各种事,而且美术音乐课都没有,只有语文数学···我还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还不如我们那时候,那时候语文老师还让他儿媳过来教我们唱唱歌··· ···现在我工作了,接触的公益项目里包含支教,真心能感觉到那些暑假支教的大学生们倾注的是一腔热情,爱孩子,爱支教,每天发回的支教信息也都能看到孩子们和老师们学到不少新东西。每年这些支教团队都会过去,家长这些年都很欢迎,有的家长去年觉得好今年还把幼儿园的孩子也送去,孩子们也都乐意去。很多留守儿童其实假期并没有多少农活,比起我小堂妹这种暑假到处跑着玩的,我还真心希望支教队暑假能去我们那里,让她有点事做。
网友蔻砂对[支教]你如何看待支教这件事和怀揣支教想法的人?给出的答复:
从题目添加的话题来看问的是有关西部地区中小学支教的问题。
先给重点:除了你能想象的各种困难之外,请务必考虑:能否克服掉心里对接受支教的孩子的那份优越感,明白支教绝非施惠施恩,抱着分享而不是装逼的心态,去为孩子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教育服务(看清楚,是提供服务者!),否则别去支教也别惦记着去支教了。
=======
我没有接触过与政治目的或者利益目的的支教活动,所见所闻都是大学期间学生的支教,包括北京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自己家乡的(内蒙),其他西部、西南部偏远山区的。我本人在大学期间也参与过北京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支教志愿活动不到一学期的时间,只想与广大怀揣着单纯非功利初心向往支持西部孩子教育事业的年轻人聊一聊。
最最需要先说的是,无论是对公益、对义工、对志愿服务、对社会工作等等哪一领域的热忱都值得鼓励和衷心感谢。但是支教,是一份门槛远高于其他几类的特殊事业,要考虑的东西太多太多,因为在哪一个时代,基础教育都是一个太严肃的话题。
如果只是心存“体验生活”之念,请不要图一时新鲜去支教。别跟我说你能坚持一个月甚至几个月如一日的4点起床搭三小时公车去兼职支教或者住在山村里甘之如饴。
如果只是出于“可怜那些孩子”,请不要带着你的怜悯去支教。别跟我说你就是爱孩子,能为那些鼻涕抹在身上永远不能乖乖坐在教室里说你听不懂的方言的孩子付出你的爱。
如果只是想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请不要用半吊子的业余水准去支教。别跟我说你比山区教师有水平,教教小学启蒙容易?怎样做到切中孩子们的知识接受程度你知道吗?至于初中,拜托求你不要去误人子弟了,你以为教师资格证是随便闹着玩的?
哪怕不仅有善念不仅能吃苦恰巧同时还会教书,也请你三思再三思。因为在城镇的学校里任课老师可以管教学生,支教老师你不能,城镇老师能给学生制定长达五六年的教学计划,支教老师你不能。城镇老师五险一金上着工资开着按时按点儿上班下班还累成狗,对不起支教老师请问你行吗,城镇老师在干净整洁的课堂上给坐在课桌前干干净净的孩子们上课,对不起支教老师请问你行吗。
你不仅要面对你预想之外的艰难,(我在海淀区上学在海淀区做义工的周末要不到6点起床坐2个多小时的公车,还是我们义工联盟里离敬老院最近的一位)还要面对一些你想都没想到的问题。
我见过不少支教的现场,也与不少支教志愿者吃饭聊天,有太多朋友在下意识里传达给我一种论调:我们的到来拯救了孩子们贫瘠的内心和世界,所以我们的工作太有意义了。别说是我太敏感,当我将自己的全副身心扑在孩子的视角上,感受到对强加于我的仰视,太难受,我想那些十岁上下甚至更小的孩子心性仍在塑造过程中,对大人世界的恶意不会比我更迟钝。同龄人在我这个无关人员面前都淋漓尽致的浓浓的优越感,伤害了我对支教的自信心。我明白了以我知识储备的不足,没资格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而以我们这些支教的人的角色定位的扭曲,更加配不上孩子们、孩子的父母们、孩子的老师们对我们的信赖尊重,因为我们打心眼儿里把自己抬得太高,把欠发达地区的人们看的太低。
这才是我想说的最困难的事,克服掉心里对接受支教的孩子的那份优越感,明白支教绝非施惠施恩,抱着分享而不是装逼的心态,去为孩子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教育服务(服务!),否则别去支教也别惦记着去支教了。
不知道有没有知友记得海贼王里那只誓死捍卫故去主人狗粮店面的狗,它叫趣趣,路飞帮它抢回店里最后剩下的一袋狗粮之后坐在它身边,视它为人类为朋友的情景。海贼里大场面极多,可我唯独对这一小块情有独钟,路飞的魅力在哪里,就在这一屁股坐在趣趣身边。一个被自己装进箱子里坚定信念的怪人得到尊敬,一个遭到种族歧视却毕生致力于和平的人鱼王妃得到尊敬,而哪怕一只小狗,一只为了守住承诺而拼命战斗的小狗趣趣,一样得到了尊敬。
知道什么叫平等吗,为那些物质与精神远比我们贫困的人提供服务和帮助而不是怜悯,为那些初入社区不懂规则又基于汲取养分的新手多给一些指导和宽容而不是一竿子打死称为劣币,为那些被莫名残忍对待而沦为食物的动物们争取真正的爱护而不是拯救,也为那些传统习惯于吃狗肉的人类们保留他们的自由而不是强逼(跑题了…)摆正我们的心态,谁都不比谁高贵,这些道理并不能要求所有人懂得并正确使用,但是但是,如果是支教我说了门槛高,就当然要具备,因为支教意味着扛下了对很多孩子的责任。
想做好事有千万条路,支教是其中要求多的,没有那么些万全的身心准备,也即没有那个能力承担支教责任的朋友,还是不要尝试的好。因为你当然可以后悔,对祖国的教育事业尝试了却毫无贡献的拍屁股走人,但是那些见过你的孩子们,记住了城里的哥哥姐姐,照进他们世界里的是或光鲜或智慧的仅一瞬的光亮,或者很快忘掉你们。无论如何,支教之于你也许有益,但对孩子们完全无功甚至有害。这样的投入产出情况对于非功利性目的投身于此的你们,何必捣这个乱呢。
当然如果这样都浇不熄支教热情,那请转至社区义工或民间公益的领域试试,都是一个正常成年人即可负担得起可以有所贡献的方向。反正我在北京义工联盟中参与敬老院义工一年有余,以我微薄之力可给予几位熟识的老人关心和挂念如同家人一样,幸福感很高。
以上。好累,晚安。
【这是张严肃的答题脸】
网友蒙面大侠对[支教]你如何看待支教这件事和怀揣支教想法的人?给出的答复:
馬驊,詩人,2003年2月遠赴雲南省德欽縣梅里雪山下的明永村支教。
2004年6月, 馬驊遭遇車禍,向天邊奔湧的瀾滄江,至今“下落不明”。
“遠去知了在枝上一叫 天就涼下來
寒氣湧上樹冠 肆意刪改
淩亂成本地的秋天 衣襟上的松針越來越多 嫩得尖銳
在溫涼的乳內尋找著對應 裙擺卻執意扭身
在夜色中駕著剩下的夏天遠去 夜鶯在夢裡一唱 人就老下去
暮色鋪滿被面 左右翻滾
合攏了起伏的屋頂 幻想中的生活日漸稀薄 淡得沒味
把過濃的膽汁沖淡為清水 少年仍用力奔跑
在月光裡追著多餘的自己遠去
日子在街頭一掠 手就抖起來
文字漏出指縫 紛紛揚揚
爬滿了將倒的舊牆 腳面上的灰塵一直變換 由苦漸鹹
讓模糊的風景改變了模樣 雙腿卻不知強弱
在變老前踩著剩下的步點遠去”
—— 馬驊《在變老之前》
在變老之前遠去——詩人馬驊紀念館: http://mahua.netor.com/
网友蒙泰对[支教]你如何看待支教这件事和怀揣支教想法的人?给出的答复:
支教是对中国教育制度极大的讽刺。就和国家大把钱国际援助,却要企业个人攀比募捐一样,是对不健康体系最煽情的包装,以至于让很多人产生如西藏膜拜一样的激情。
但是因为是激情,所以洗尽铅华,不留痕迹。
PS:让这些华而不实的名堂,离孩子远一点吧,有心人,有太多实事可做,支教,连标都治不了的东西,要他何用?
这里特指支支看就回头这类行为。
网友曹彦对[支教]你如何看待支教这件事和怀揣支教想法的人?给出的答复:
40岁以后,当你可以放下全部身心的时候再去想支教的事情。
人生低谷的时候,我也想支教,后来想想,这跟旅游者们热衷拉萨是一码事,比较蛋疼。
网友涂国强对[支教]你如何看待支教这件事和怀揣支教想法的人?给出的答复:
这个问题关注好久了,写点我个人的思考。
对于支教,我以前的理解是针对那些教育落后地区的学校和学生提供短期的教育援助。然而,我现在的理解是,教育领域外的力量对教育领域内的援助都可以叫“支教”。这里的教育领域可以理解为“体制”
我现在所理解的支教,未必非要去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四川,贵州……未必要去偏远农村,闭塞山区。诚然,这些地方的教育确实落后,但是,短期和不可持续的支援投入的精力和得到的回报会不成比例。
不能要求每个支教者都是卢安克,不能要求每个支教者都成为徐本禹。希望支教者长期的支援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我认为是自私的,也是不现实的。
我期待有另一种“支教”模式,不用跋山涉水,不用远赴他乡。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富余的时间,利用个人的资源,做一些对教育有意义的事情。
要知道,我们整个国家的教育水准仍然很低。教育管理水平很低,教师整体素质很低……资源也很紧张。
在这样的背景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教育做一些“有价值的事”。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不分学历的高低,任何人都可以。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可以说,每个人都可以作为”老师“去帮助那些需要你的”学生“。
插播一个广告:http://www.aIhUaU.com
这个网站就是我依据个人的构想制作的。当然,它很不完善,但是代表了一个思路,或者一个方向。
那就是,人人都可以支教,人人可以做教师。
支教,关键在于行动。如果我们不能去远方,那么就从身边开始。我们可以设计,组织,参与一些有教育价值的活动。(豆瓣上好多了)如果,你对一个儿童的教育产生了价值,那么就是有意义的。
帮助儿童学习,帮助儿童更好的认识世界,帮助儿童成长。这就是支教。
如今是一个独生子女居多的时代,假设自己有弟弟妹妹,我们可以如何帮助他们呢?
我们都曾是孩子,当我们是孩童的时候,我们如果有一些热心人的帮助和引导,我们会不会变得更好呢?
如果,你能为教育奉献一些时间,分享一些知识,技能,或者付出其他的东西,如果你为教育变得更好一些做了一些努力,那么就是支教了。
-------------
广告:爱度网的博客
一个关于教育的博客,搜集了一些来自豆瓣,果壳和其他站点的有关教育的文章。欢迎光临指导。
网友赵一方对[支教]你如何看待支教这件事和怀揣支教想法的人?给出的答复:
善莫大焉。
如果当年有支教,史书上就不会有李自成和洪秀全了们了吧。
网友张晴对[支教]你如何看待支教这件事和怀揣支教想法的人?给出的答复:
其实现在好多大学生都是为了支教后怎么怎么样,然后去的。大部分去的人都是从农村出来的。但是也不可否认有很多人,尤其是刚进大学的时候,都有支教的想法,觉得支教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我觉得支教应该由公益组织去做,要比行政化的做好很多。这样教育会有延续性,事实上,现在很多支教都是很短暂的,今天来了,没过多久就走了,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不好。。。。
网友张祎对[支教]你如何看待支教这件事和怀揣支教想法的人?给出的答复:
有兴趣的可以看下我们公益组织一些资深志愿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http://www.aIhUaU.comthread-11522-1-1.html
网友公子小白对[支教]你如何看待支教这件事和怀揣支教想法的人?给出的答复:
百度一下:中国青年扶贫接力计划 研究生支教团
网友林lucifer对[支教]你如何看待支教这件事和怀揣支教想法的人?给出的答复:
台风来了,下了一天的大雨,学校也放假了。正好有空修改和增加内容。本文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句话:你去支教,不是去扮演天使一样的角色去拯救你认为所需要被拯救的孩子;而是当一名老师,给他们一个和时代同步的学习过程,真正关心和爱护他们,去启迪、引导他们正确的走人生的道路。
我也真诚地希望那些怀有一颗教师的心、敢于面对不同的生活,对人生积极乐观的人,加入我们的行列。
这也算是一个改变世界的机会不是么?
---------------------------------------------------
在海南五指山支教已经一个月了,一直想答,无奈没空。正好今天喝了酒有精神,我也就回答。在这里,或者是所有有过支教经验的人,没有什么能比我们这一群人(注意:这一群!),更有资格说这句话了。
我们学校是师范院校,所有师范类的学生到了大三直接去和学校签订合同的乡镇小学进行半年的实习支教。据我所知,全国有这种规定的,只有我们学校。
我们学校和海南五指山这边的一些乡镇学校有合同,所以我们海南的学生在学校经历了一个学期,无数个周末的培训、数轮筛选之后,经学校支教管理部门批准合格回来五指山支教。(今天还新开了中学的支教点。)整个队伍总计100多号人。
----------------------------------------------------
我们是接受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有一定的教师技能的一群人,所以我们可以马上进入到支教老师这个角色。网上很多自发组织的去偏远地区支教的队伍,不得不说,相当一部分只是经历过短期培训、没有任何教学实践经验的人,他们眼中的支教,只是去感受生活。在支教点发文具、发糖果之类,然后照相,发个微博,说一些煽情话语之类。认为教学方式和当地格格不入。我就呵呵了,要的就是格格不入啊。为什么我们学校让我们这些20出头的年轻人去支教,不是那些老教师。不就是为了给当地的学生带去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和属于我们年轻人创新的时代思维么,然后向当地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课堂管理经验和教学方法,两者进行有机融合,更好的运用到教学中去么。你要知道,无论是我们学校组织或是民间慈善团体组织,你到支教点去,你就是老师;老师就是要不断研究教学方法和班级管理经验的。你要放下所谓的我是东部大城市来的人的身份,和当地的老教师取经。不要看到当地教师都觉得他们的教学方法落后时代几十年。看不起他们。回答中提到当地教师大多是学历不高。这是一个事实,但如果中国的乡村小学老师都是高学历、名牌大学毕业,还要你去支教干什么?而且最重要的,老师这个职业,虽然学历很重要,但不是唯一,老教师对于课堂气氛的掌握,对于教学的多年的研究,都不是我在学校可以学到的。时间,会沉淀许多。
当今许多教师接受的教育和训练都在一个水平,但是讲课好的教师比其他教师好的地方就在于对课堂气氛和节奏的掌握。
----------------------------------------------------
支教在我们这一群人看来,不单单是去经济欠发达地区去感受生活。对于我们自身而言,支教的一个学期也就是半年的时间,是我们完成学业的一部分。对于我们所在支教学校而言,是我们应该完成的本职工作。正是有这一层利益相关和支教带队老师以及所在支教点校领导的监督,我们的工作是必须要完成的,而且要完成地好。
举个例子,我许多同学在支教的时候都是担任班主任,他们不仅仅要完成教学的工作,还要对班级进行管理,特别是我们在五指山这样黎苗族聚居地支教的,学生的性子平常比较野,有时候根本不听老师的话(女老师就更不用说了)。学生不听话,你得花费心思的去教导他们(条例规定不能体罚和侮辱学生),但是有些学生根本不听你。你只能保持耐心去一步步拉近他们跟你的距离。拿最近来说,这几天正还是“海鸥”台风登陆海南时期,学校临时放假。我组里担任班主任的同学要一个个打电话给班里的学生的家长,确认是否安全到家。
说这么多,我只是想表达,我们是真正的去当老师的,不管我们平常在学校如何的放荡年华,当我们在岗位上时,我们都要承担起责任。即使很苦很累,我们还是要坚持,直到我们离开支教岗位回学校继续学业的那一天。
有一个回答里说,支教的老师对于当地学生是一个过客,网上一直流传一个段子:在藏区支教,很多人一看见小孩就发东西,导致现在藏区的小孩一见外人就伸手要东西。这个段子的真假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不论是短期支教也好,还是像我们这样支教一学期也罢,要去支教,你就得给当地的孩子带去你身上的那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好的教学方法。那里的孩子,需要的是一个受到稳定的基础教育,走出大山,面向大海的机会。不是一个糖果,更不是一群嘴里说着流行话语,打扮时尚潮流,做事很有逼格的教师。他们需要的,是最少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不是一场show。
我并不是批评指责一些回答,我只是在想,如果你把支教当成是一种有逼格的行动,或者是一个让你远离城市,放松心灵的活动,亦或是一个在简历中亮眼的一栏;对不起,你错了,不是支教毁了你对生活的美好幻想,而是你毁了支教的含义。
---------------------------------------------------
拿我自身来说,我所被分到的是海南五指山一个镇上的小学,黎苗族聚居地。一些学生都喜欢光着脚满校园的跑,嘴里说着你听不懂的黎话、苗话,身上的衣服很多时候都是脏脏的。你可能会对这样的农村小孩自动拉开距离,觉得这样的学生不符合在你心目中,那一双双睁着求知的眼睛、用小手写着我要读书拯救世界的孩子。
但是他们是单纯的,有时候是羞涩的。这个年纪的小孩,是最天真烂漫的,他们可以在你面前咧开嘴,毫无顾忌的笑,也可以在你批评他之后摸摸的擦眼泪。学校对于他们,是一个美好的环境,他们家里的环境各不相同,有穷得没零花钱只能自己去山上抓蛇来到市场上卖蛇的,有从家里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去学校的。他们在很小的年纪,就已经饱尝了生活的艰辛。或许他们在班里学习不是很好,但是学校对于他们来讲,比外面复杂的社会好的太多。我一直认为,一个学校,或者是一所农村小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的如家庭般的氛围。在这里,他们可以暂时忘掉家庭的贫困、生活的艰辛,像电视里那些城里的孩子一样,在明亮的教室里接受教育。找到自己人生的机会。
做老师的,是没有资格去挑学生的,只有学生挑老师。如果你认为那些来自农村、穿着土里土气的学生这辈子注定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或者你认为那些调皮捣蛋、误入歧途的学生已经没救,你还有资格去当或暂时充当老师的角色么?用我们学校教学楼一面镜子旁的一句话说:"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这个世界上没有好学生和坏学生之分,好坏是评价一个成年人道德表现的。
我觉得一个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时候,第一责任就是要管理好他们,努力去教学,让他们学习成绩有所提高,第二就是传授他们做人的道理,在道德层面上进行辅导。他们或许在当时不懂,但当他们长大成人遇到挫折,想起你曾对他们说过的话,他们也许会得到许多。(或许当了老师变得话痨了,好像说多了)
--------------------------------------------
说到支教的辛苦,其实支教真的很苦。从开学到现在,我每天都要早起给学生开门、等他们放学完还要去关门,我经常加班到下午六七点,等洗漱完都9点。还要给支教带队老师汇报工作、周末写总结、月末写总结,维护好组内支教同学的关系、时刻关注他们的精神状态和教学工作和生活上的事情等等;支教组里其他的同学、有的一周带16节课,还不止带一门课,有的同学一天满满七节课,讲完之后直接喉咙发炎热感冒。其余的如面对学生吵闹、管理班级之类等等。这还是工作上的,生活上偶尔面临的没水没电、天气多变天天下雨出行麻烦、晚上缺失路灯需要手电照明等等等等。都和我以前所经历过的生活不一样。
我们从一开始就知道支教的工作是辛苦的,我们也做好了准备,除了偶尔抱怨几句,我们也没对不起任何一个学生和对不住学校。因为这是责任,也是我们的工作。不管什么行业、什么工作,咱都得表现地职业一点不是么?得去积极面对和适应那里的生活环境,再苦再累。这条路也是你选的,没人拿枪顶着你太阳穴逼你,也没人跪着求你的是么?一切靠自己。
--------------------------------------------
对于提到有些地方的校长、教师不务正业,甚至有贪污迹象的,我只是想说一句,以偏概全要不得。这种现象的确是存在,但是不是全部,至少我就没看到所有的都是这样。
在此也要真诚得感谢我们支教点的领导、老师和教职工以及当地居民对我们这些支教生的友好和照顾,正是他们随和的性格和照顾,让我们这些在异乡的大山,生活经验缺乏的学生能够融入到当地环境,工作和生活也有了保障。
除了把支教工作做好,其他时间帮他们干干活之外,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样更好的报答这样一群最可爱的人。
--------------------------------------------
说到学校,我所在的支教点和我同学在山西的支教点,环境上是有些不相同的。但是我迄今为止没有看到哪所学校的教室是危房的,条件是反人类的。很多人都在指责政府对于教育不够重视,我曾经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曾愤青过),但是直到我支教后发现,即使是只有一两个年级的小学校,教室也是水泥建的,虽然条件有些简陋,但能保持基本的教学活动。我们学校或许条件比较好点,各种教学设备和教室齐全,老师的教学素质也很高,最近也在积修建塑胶操场和改善校园环境。最重要的,是目前九年义务教育减免学费,对住校生还发放补助,每天都有免费的学生奶和鸡蛋。这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家长们,这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这个世界缺少过没钱上学的故事么?
对于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国家,基础教育做到这份上,已经相当有水平。我们需要的,只是时间,来将这个标准推行到全国并逐步提高条件。
中国目前还存在着相当数量条件落后的学校,但这都不是财政部今天下发一万亿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的,是一个良好的政策,和当地政府对于教育的支持力度、当地家长对于教育所持的态度以及当地学校的教学态度。
----------------------------------------------------
其余回答里的各种问题我也不一一说,酒喝多了打这么多字也是累。我也知道中国目前有许多比我现在支教的学校环境还要艰苦的学校,也有许多师德败坏的教师,我也许是支教在环境比较的农村小学之一,感受不到那种社会反面的现实。可是不管去哪支教,你都要肩负起一个教师的责任,
---------------------------------------------------
说几个支教中感动我的小故事:
第一个是在今年教师节那天,很多学生都给我组里的当老师的同学送了小礼物,这礼物很简陋,是用一些写过的作业本卷成条再用胶带绑在一起的小花,还有一些纸折的小船等等。当我看到这些礼物的时候,很感动。礼轻情意重,这句话我唯一想的符合我当时心情的话。这些礼物都被我的同学小心保管。
第二个是我在发学生奶的时候,一个刚才领奶过的学生跑回来问我有没有看见她的圆珠笔,我在桌子下找到并递给她,她笑得很天真灿烂,是那种真正的天真灿烂。
第三个是今天学校组织各班搬新的桌椅,一个二年级的一个小个女生一个人抬着咬着牙搬桌子,没人和她一起。我看到就直接拿了过来,搬到她的教室的时候,她很害羞地笑了笑,说了句谢谢老师,然后飞快跑开。我欣慰地感受着刚才微笑。
---------------------------------------------------
最近网上有个段子,大意就是老师你们为什么不去自由的生活,来教我们ABC呢?我想了很久,从小到大,我只听对爸妈叫父母的和对于老师称呼父母的人。虽然最近几年老师的名声被一些败类给玷污了一些。但教师真的是一个很伟大的工作,虽然我以后并不想当正式的老师,但这段当老师的岁月,我会用一辈子去铭记。
父母可以用一生去感受二人世界的浪漫和美好,却在人生最美的岁月中生下了我们,为了我们生气、发火甚至哭泣;老师可以去过比这个教师这个职业还要潇洒的生活,却用一辈子的时间培养了许多学生,为了学生红脸发火。但是当父母捧起你小时候的照片、老师捧起当年的毕业照,都会幸福的笑出来,感叹时间流逝的太快。父母,老师,值得我们用一生去铭记。
最后奉上我支教学校外面的景象和学生送给支教组里当老师的礼物照片。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2014年9月17日
网友匿名用户对[支教]你如何看待支教这件事和怀揣支教想法的人?给出的答复:
半年前的夏天,我坐着铁皮火车昏睡了40个小时候从上海到了昆明,之后辗转长途客车,公交车来到了群山里的一个县,做一个关于少数民族教育的调研。这是一个一半苗族一半汉族混杂其他民族的小镇,蜗居在山脚下。摊开硕大的中国地图,可能都算不上一个点,但如果用脚来丈量,从这里走到最近的公路要翻过两座山。
二十几岁的我,吃穿不愁生活无忧,相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相信想获得的就去争取,书本、老师、网络…只要想到就能有办法获得,相信乡村纵然没桃花源的美也有乡土中国里的平实朴素。
现实和理想生生撕裂,打了你两个耳光却不自知。眼前的现实是,三年级低年级的他们活泼好动,熟知田野里的每一片叶、每一片草,随手抛出的球都可以砸进三分线外的框。摘下一朵小花藏在身后,抱着你说,姐姐这朵花送给你给我讲个故事好不好。四五年级的他们脱去了稚嫩,闷声躲在课桌后面,无处可藏的旷野上保持着“安全距离”,你看不懂读不出这沉默。他们不做声不反驳不顺从,不选择不承担,直到你生生撬开他的心,当然这是后话。
三年级究竟发生了什么?童真过后真挚坦诚,田野再也难以满足少年们的好奇心,放羊养鸡、剁猪草填不满空闲时间,只有加减乘除的课本再难丈量出天空的尺度,沉默成了这些成长少年独有的语言,冷漠代替了曾经换取童话故事的蒲公英。
你会扪心自问,科技的发展、现代工具文明的到来是否打断了原本淳朴、天然的成长历程,将原本的浑然一体撕裂却没有足够的力量填补现代化的冲击?是否保持这里锁闭、自给自足的状态更好?是否公路在这里是尽头,书籍在这里是禁区,没有我们的他们会更快乐?
我承认我们不曾历尽沧桑,但渐渐的我明白了,锁住这份热情纯真的不是门口土红色的公路,不是家里不常打开的那个黑匣子,不是传阅了很远很破很久的那本《山海经》,不是“我的偶像是张杰和周杰伦”,不是门口那颗结满白梨的树。村里的老师和我说,别看镇子不大可还是有升学压力的,你们怎么能给学生们讲百慕大,讲恒星讲飞船这些不着边际的话呢?答案恰恰是这份困乏,开始思考的少年对着练习册就是想说句,“啊祖国,我是如此的挚爱你,接受我滚烫的胸怀”大概都会羞红了脸,更何况让隔壁的你知道我是多么困惑你还有如此严肃的中考要参加?更何况让繁忙的父母知道我是多么困惑你们还在为了能活下去奔波劳作,让你担心的我是多么渺小?更何况…?没有答案没有辩解,只能深埋在躲闪里。
小时候,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万国交界处有片森林,林里有个猎人,独自住在一个只能转身的木屋里。有一年冬天,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传来了急促的敲门声。原来是一个老太太迷了路想避避雨,才刚刚安顿下来,又传来了敲门声,迎进来一看是对小女孩。接着,再有人来,是位公主,带着奴仆,领着士兵将领,都来避雨。屋里有说有笑,直至天亮放晴,众人才离去。
我们是如此希望,希望是这林中的猎人,守着雨中的木屋,为途中的友人遮风避雨。如此希望能将这仅有的饼、鱼,分享给所有人而有余。如果,没人来敲门,那我们就敞开门走出去,走出林子,走进山里。如果没人来借粮,我们就主动分给所有人,分给大家的需要。
我们就是这样做支教。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支教。
网友丁叮对[支教]你如何看待支教这件事和怀揣支教想法的人?给出的答复:
千言万语~我只想说:没去支教过的人请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指点点,有的支教计划的机制确实有弊端,但是当你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被真正触动的时候,想法必然会有不同。
网友邵田由对[支教]你如何看待支教这件事和怀揣支教想法的人?给出的答复:
总有那么一群人凡事看到消极的那一面,怀疑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的美好,这人做好事,那他肯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因为自己做不到所以怀疑别人,所以可以很理直气壮的说有本事你去那呆十年八年啊!我相信这个世界上善良的还是大多数,尽管生活中总有些人不怀好意。不能因为短期支教的弊端而完全去否认它,很多人只看到对小孩子的好与弊,而忽视了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可以预见的是,当那群去过支教的人成家立业后,他们是否依旧会支持这个事业,是否依旧会关心山区孩子的教育,他们的努力是否吸引住更多人的关注。当短期支教后,外界的人们努力的想让那儿变的更好,我们应该更多的考虑,如何减少弊端,如何吸引那些有这类想法的学生,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也许1000个短期支教的人中只有一个人选择长期留下来,那么短期支教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而不能说那其他的999个人是没有意义的。就好比为了准备一场考试做了1000道题,结果只考到一道,那能否认之前准备的1000道题没意义呢?如果我们不准备的话,又怎么会知道考那一道题!
我们更多的应该考虑如何做才能做的更妥当,尽可能的少给孩子带来伤害,多带去欢乐。如何才能带去些实质性的帮助,依靠外界相对发达地区的力量,通过媒体记者通过志愿者通过务劳动,通过各类慈善机构,带去实实在在的好处。几十年前,贫困山区还没有学校。
有人会问.这类事情应该交给政府解决,那儿贫穷所出现的问题都应交给政府解决。关键是当政府的能力达不到或者忽视了这一部分时,作为一个公民是否有义务尽一份责任心去改善那儿,而不是呆在家里抱怨政府的不作为。正是因为这个世界的肮脏,所以它才有足够的进步空间,社会的发展永远不是靠抱怨或者质疑。社会的进步永远靠的是一群积极向上的人,努力的改变着这个世界,努力的使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还有种说法是,那儿尽管贫穷尽管封闭,但那儿的人很快乐啊!外界的干扰反而打扰了那儿的平衡。若按这种逻辑推断下去,所以我们应该不去打扰他们,应该让他们继续贫穷。说这种话的人大概天天呆在房间里才能想的出来吧!贫穷带来的痛苦可想而知,因为一场疾病可以使一个家庭支离破碎。朝鲜人民的幸福指数应该是最高的吧!
短期支教队大学生的帮助肯定是多于对小孩的帮助的,我们会过多考虑一个人做一件事的动机,是去旅游的吗?是为了日后简历好看一些吗?我是不提倡雷锋精神的,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高尚的道德,都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如果做好事能带来一些额外的好处,那应该会有更多的人去参与吧!而现实生活是,善不一定有善报,恶也不一定有恶报。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许多人拒绝付出。
短期支教去的都是些偏远山区,那儿的确环境优美或者能看到平常生活不一样的景色。然而,那儿也往往是地震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去承担这种不确定性的。
前路漫漫,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