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4月15日瑞金二路散步
瑞金二路,车从南向北单行道。右侧在拆迁中。
瑞金二路东侧的新新街,两侧住民区叫新新里。新新里将从上海地名册上消失。
瑞金二路400号(近泰康路)南翔馒头店
阳光公开
南翔馒头店菜单
过南翔馒头店回首一张瑞金二路南面
瑞金二路向东伸出的泰康路。
泰康路,位打浦桥西北部,东起徐家汇路,经思南路,至瑞金二路。长464米,宽12.4米。 1926年筑,初以法国巡航舰名,称贾西义路,1943年10月改今名。
临近建国西路的瑞金二路
建国西路西北角的可颂坊(瑞金二路204号)
“可颂”(croissant)是法语里“羊角面包”的意思,所以羊角面包自然是“这里做得最好的”,牛油味“浓浓的”;香蒜面包“又脆又香”,咸味“刚刚好”;蛋糕稍微“有点贵”。偶尔路过,买个面包当早饭吃吃还“不错”。
东西走向、连接陕西南路的绍兴路。
绍兴路远无那位邻居那么惹人注目,它没有时尚膜拜者日复一日的朝圣,也没有挤得水泄不通的服饰店,不过,每一条路总有其与众不同的面目。短短一条大约只有2百米左右长的路上,出版社、书店林立,却有着不下5、6家书店。上海早年的红色洋房不间隔地排列着,连当年“海上闻人”杜月笙送给其四姨太的私人宅第也坐落其间。
瑞金二路120号甲新亚大包。
分店众多的“中式快餐店”。东西种类“很多”,还常常“推陈出新”,但口味都“比较一般”。不过他家用油“卫生”,吃起来“令人放心”。店堂虽然“宽敞”,但总是“暗暗”的,桌椅也“油腻腻”的。
瑞金二路东始,衡山路西终的永嘉路。
前在永嘉路经常看到女孩子捧着大束鲜花走过,脸上是花样的表情,令人遐思无限。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里,永嘉路算不上最有历史也不是最前卫的,但总让人对这条宁静的小路津津乐道。永嘉路就像妖娆的花朵那样,娇俏动人,惹人怜爱。也许因这里有个花市吧。
左为瑞金二路118号瑞金宾馆用地
瑞金宾馆对面
回首一张瑞金宾馆门口
马 立 斯 别 墅马立斯,又译马立师,是一位英国商人,1867年来沪。这座住宅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立斯别墅建成于1917年,坐落在今瑞金二路118号。这座别墅占地很大,达7万7千余平方米。花园里除了有绿茵草地和森郁的树木,还有小桥流水、四季花卉。四幢造型别致、气度非凡的别墅式建筑就掩映在这闹中取静的大自然之中。
上海开埠后,好多外国商人相继来沪,这些人大多数靠做鸦片生意大发横财。在上海落脚之后,有些人便做起了房地产生意,所以富上加富。因此,人们说近代上海是个“冒险家的乐园”。近代早期因从事房地产出名的如史密斯、汉璧礼、雷士德、马立师、霍格和沙逊等。马立斯在上海投资修建了好多处里弄,在如今的武胜路、延安东路、重庆北路、大沽路一带。凡是他造的里弄都以“马”字当头,如马吉里、马德里、马乐里等。
马立斯是父子二代同时在上海经商的。老马立斯由于年迈体弱,1905年回英国去了,他把上海的产业交给了他的儿子。马立斯别墅共四幢楼,总建筑面积9855平方米,主楼建筑面积为1135平方米。这四幢楼建筑采用红瓦屋顶,有主楼和辅楼,均为两层,平面呈曲尺形。主楼底层中间三开间,外面是一个略带圆弧形的双柱廊,使室外空间富有过渡层次。外墙用红砖砌成,转角处设角柱。屋顶上有烟尘、老虎窗、屋顶四落水,坡度较陡,是比较典型的英国乡村别墅风格,自然而朴实。别墅内有餐厅、卧室、书房等,均用桃花木护壁。大餐厅内有水晶大吊灯、柚木拼花地板,内部装修十分精致。在别墅的西侧还有一组马厩和狗棚,建造的也十分精致。马立斯喜欢养狗和跑马,他的马和狗都是花重金购得的名牌宠物。
由于种种原因,1924年马立斯将其别墅东北部的三幢楼卖给了日本的三井财团(洋行),从而易名为“三井花园”。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入租界,这里成了贩卖鸦片的窝点。而日本人松井则推行毒化政策,设立了一个名为慈善机构的“宏济善堂”,宣扬“善堂卖土”,声称以贩卖鸦片筹集资金,用来救济灾民云云,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接管了三井花园,作为国民党“中统”黄仁霖支持的励志社上海分社及三青团支团部。解放初期这里一度是华东局、华东军区的指挥部,邓小平、陈毅都曾住在现在的一号楼--“三井花园”。后来曾为国宾馆,20世纪80年代又改名为瑞金宾馆。
瑞金二路118号瑞金宾馆底楼"梦菲思饼屋"。
瑞金宾馆经营的法式面包房。店内“宽敞明亮”,还特别布置了一块地方让顾客小坐。各式面包、蛋糕、甜点“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品种丰富,品相“诱人”。格拿修,巧克力味道“浓郁”,蛋糕“松松软软”,简直“太棒”了;鲜奶蛋糕,表面“普通”,但鲜奶油的味道“好香好浓”,“不甜不腻”,里面的白巧克力也“异常的好吃”。CHESE蛋糕、罗马酥、大羊角……味道都“很好”。下午五点半以后,所有品种都打八折,不可错过哦。
好似在香榭丽舍大街上的法国客人
瑞金二路、复兴中路东北角的香榭丽舍高档社区
从复兴中路回首瑞金二路
瑞金二路111号(复兴中路口)北万新。“很小很小的时候”这家店就有了。里面各种点心都有,都“很实惠”,肉包、锅贴“最出名”,平时拿来当早饭“真的是不二选择”。至于服务员的态度,“就是国营单位的味道”。
沿复兴中路向东,去复兴公园。
香山路88号/瑞金路口 「香山丽舍」复兴路门口。租金38000元/月
沿复兴中路继而向东。前面公交为24路无轨。
复兴东路外滩--豫园--老西门--吉安路--吉安路老西门--黄陂南路--建国东路--重庆南路--瑞金二路--陕西南路--文化广场--淮海中路--延安中路--南京西路--江宁路--北京西路--新闸路--康定路--海防路--长寿路--澳门路--宜昌路--长寿新村。
复兴中路532号皇家撮影。独创宫廷式婚纱题材,以华丽经典的“皇家宫廷”影棚为特色,引领“时尚复古”潮流.
复兴中路551号辣斐坊(复兴坊)民国17年(1928年)建。初名辣斐坊,1949年后以在复兴中路改今名。占地0.8公顷,有楼房95幢。居民1600人。
过了思南路的复兴中路
临近重庆南路的高架南北高速道路
复兴公园南门。
“古老的法式公园”。“毗邻”淮海路商业圈,真正是“闹中取静”的地方。里面“景致怡人”,花草树木“郁郁葱葱”。早上这里有不少“锻炼身体的人”,“跳舞、唱歌、遛鸟”,“热闹又清新”。下午很多小孩在“儿童乐园”里玩耍。傍晚“漫步在林荫道上”,“高高的梧桐树”带来“老上海的感觉”。周边“还有‘钱柜’和几个酒吧”,“晚上也是个好去处哦”!
复兴公园早上老年人的天地(打拳,锻炼);白天中老年的天地(跳舞,唱歌);晚上年轻人的天地(泡吧)
茶话会?
打扑克,观战者30名
吹肥皂泡.
忙中偷闲
从广场向东而行
公园北部,1985年8月所建塑像
拌着拉丁音乐的音节,手舞足蹈
精力充沛
公园东北处回首一张南门方面
公园东北方向的雁荡大厦(1985年竣工,上海解放后,外国资本的建筑之始)。115.0平方米、租金∶17800 元/月
2006年04月15日雁荡路——金门大酒店散步
雁荡路临近淮海中路,是一条步行街,雁荡路商业经营内容以咖吧、酒吧、餐饮、娱乐、美容为主。雁荡路两旁建筑风情是不同的。西侧是三十年代的公寓造型,粉砖白沿,黑色栏杆;小小的阳台,长长的天窗,很柔和的感觉。西侧的亮点在栏杆上∶尖细的,粗大的,挺拔如箭的,甚至还有弯曲似蛇的。东侧有西班牙式的造型(如旅行者沙龙),也有罗马式的(如金雁坊娱乐总汇)。金雁坊的灯具非常有特色,上面与罗马式的庄重相协调,是成套的圆圈式吊灯;底层的灯光则隐藏在黑色面具后面,如万圣节的诡异气氛。吊兰也不经意地垂下一份翠绿,和街旁棕榈一样,也是耐看风景之一。
从复兴公园北门出来便是雁荡路了。
雁荡路走少许便与南昌路交叉
雁荡路与南昌路交叉口上海市教育学会(雁荡路80号)。
上海市教育学会成立于1957年3月,“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1978年2月恢复。是研究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具有社会法人资格。
雁荡路步行街。
雁荡路步行休闲街北起淮海中路,向南经兴安路、南昌路,与复兴公园大道连通。以复兴公园北门为界,雁荡路北段路面铺设彩色路面砖,两侧现植棕榈树;南段现位于复兴公园内,单侧植梧桐树。雁荡路1902年筑成,初称军营路,后改称华龙路。
移动式冰淇林店,卖不逢季。
一楼店铺,2、3楼住宅。
向东伸出的小巷
雁荡路16弄1-5号永业大楼。永业大楼位于淮海中路雁荡路西北隅,建于1932年.大楼为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3266m2,建筑面积10391m2。62平方米 租金: 6800 元/月
雁荡路16号(近淮海中路)心约红茶坊。饮料很难喝,菊花枸杞淡淡的,珍珠奶茶的珍珠都是软的。环境倒还过得去。
淮海中路453~457号(重庆南路和雁荡路间)培文公寓
培文公寓原名培恩公寓,位于今淮海中路453~457号,高7层,局部10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为52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6665平方米,法国赉安洋行设计,1930年建成。
公寓沿街作周边式布置,后院设两个出入口,院内中央设汽车库、锅炉房等附属用房,后院沿马路建底层汽车库,楼层为5层公寓楼房,总平面布置十分紧凑。
公寓底层为设柱网的大开间商场,二层以二室户为主,三层以上标准层分为八个单元,有三室、四室、五室等户型,每户均有壁橱、箱子间,厨房间、卫生间,且设在两边,直接通风采光。每个单元各层均设垃圾管道。建筑立面虽然凹凸较多,顶层檐口很宽,由于与立面凹进墙体相呼应,因此还是协调的。公寓立面中央塔楼也是用横宽线条处理,顶层竖旗杆,也许是建筑师为了改变建筑周边太长容易产生单调感而精心设计的处理手法。后排五层楼房俗称“小培恩公寓”,每层三个单元,户型均为三室户,标准比前排公寓稍低些。
公寓原是法国人的产业,抗战后外国业主见中国时局不稳定,纷纷出售房产,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熙趁机低价收购诺曼底公寓、迦陵大厦和培恩公寓等。解放后在公寓底层开设云裳、霞飞、丽都等十多家时装公司。1956年在这里开设了1000多平方米的经营妇女用品的专业特色商店--上海市妇女用品商店。
三十年代的培恩公寓
淮海中路47号上海市妇女用品商店
上海市妇女用品商店是国内创办最早的妇女用品专业特色商店,店内特别为中年职业妇女设置太太服饰廊,根据中年妇女的特点专门设计,加以生产的各种时装,颇受各界妇女欢迎。它汇集全国各地名、优、新、特妇女用品的高级进口商品,每月组织多种形式的专题展销,创造了独特的商业文化。在其千余平方米的商场内,吸引着众多的女性消费者,并在上海28家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商业企业中,居单位面积零售额榜首。
淮海中路、重庆路交叉口步道桥前的南北高速
步道桥上看培文公寓
重庆南路
淮海中路西侧
培文公寓
淮海中路东侧
淮海中路、淡水路交叉口。丽婴房
淮海中路(原霞飞路)358弄尚贤坊
石库门里弄住宅,1924年建成。尚贤坊的名称与尚贤堂有关。尚贤堂是美国基督教传教士李佳白于1897年在北京创立传播基督教文化思想的机构,按英文译意为“中国国际学会”,1900年被义和团烧毁。1903年李佳白来上海重建尚贤堂,选址在霞飞路北侧,经募捐后建造一座讲学堂和一座举办外语、政治、历史学习的大楼,1927年李佳白逝世后,尚贤堂宣告解散。1921年房地产商利用尚贤堂的名气建造里弄住宅。
尚贤坊占地面积为612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0180平方米。弄内有3排单开间、双开间联排式住宅,总弄与支弄呈“丰”字形,总弄沿街设过街楼,弄口屋檐水泥压顶,立面饰以巴洛克线条和花饰,支弄弄口设发券,砖混结构。沿街底层为店铺,第二、第三层为住宅。弄内各幢住宅均为2层,机红砖清水墙,墙基有1米高的水泥护壁,漆黑大门内有个天井,通过落地木长窗便是客堂,后面是灶披间(厨房),楼上是前客堂,若是尽端单元则侧边还有前后厢房。灶披间上面是亭子间,再上面是露天晒台。
尚贤坊居住者以小商人、教师、作家居多。著名作家郁达夫的朋友曾居住在尚贤坊,他经常去访友并与居住在同一幢石库门住宅内的其他文化人聚会聊天。石库门文化还连着石库门的情,1927年1月,郁达夫到尚贤坊去探望朋友孙百刚。孙就住在这里,常有文化人去他家聚会,如作家章克标、方光焘等。然而经过这次拜访以后每隔几天郁达夫就要到孙家来,但却不是找朋友聊天,而是来找从杭州来的一位20岁的大家闺秀王映霞。当时王映霞就住在孙家的亭子间里。郁达夫对她可谓是一见钟情、一往情深,由此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生生死死的爱情。
近年来,上海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大部分石库门房屋被拆除,而尚贤坊因是有代表性的里弄石库门建筑,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虽处在繁华的淮海路,又在地铁与南北高架路之间,仍能保护下来,实属不易。
尚贤坊对面中环广场(公董局建筑)
公董局相当于公共租界的工部局,是法租界最高的市政组织和领导机构。早在1860年太平军东进上海期间,上海的几个租界为共同防卫租界,对付太平军而决定联合,市政统归工部局指挥,而当上海的战事稍呈平稳时,一八六三年法国人就提出放弃联合,并自己设立与工部局一样的市政机构,早期也被译作“法租界工部局”,后来为避免机构名称同名,被译为“公董局”,“董”就是“董事”,因为公董局与中国的官制不一样,是由多人组成董事会,设总董一名为最高执行董事,所以被译作“公董局”。
淮海中路、马当路交叉口的太平洋百货
化妆品和衣服的品牌“很多”、“很齐全”,“想买什么基本都有”。而且“促销”活动经常是各商场中搞得“最早的”,折后价格也“蛮实在的”。买好衣服还能在里头的餐厅吃吃东西,很方便。难怪每次去人都“超多”,尤其是“店庆”的时候,那个“人山人海”啊,根本看不出有什么“经济危机”呢。
西邻马当路,东靠黄陂路,北依金陵路的香港新世界大厦。
大厦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摩天塔楼部分是具国际水准之甲级智能化办公楼,巍峨裙楼直至地下三层是各类型品牌商场。由加拿大著名建筑设计公司B+H设计师事务所设计的下沉式广场造型独特,可举办各类型推广活动,在上海极为少见。
淮海中路与黄陂南路交叉口。香港广场
香港广场由香港著名的谢宏毕建筑师事务所负责设计,分为南北两幢高三十八层大楼,以空中走廊连接,包括停车场、购物中心、办公大楼及配套公寓。
沿黄陂南路向北而行
过了金陵中路的黄陂南路。右有一公园。
过了延安中路、黄陂南路变为黄陂北路。前方为上海明天广场
大楼线条硬朗明快,外型十分前卫,就象太空时代的巨型火箭。雄伟的大楼主要分为两部份,下部是用作办公楼,外型较复杂多变。上部四方立面的位置是旅馆部份,外观简约平实,使大楼形造强列的对比效果,却又协调和谐。尖顶楼塔是整个建筑物的焦点,由四枝三角支柱组成,中空的部份下有一个巨型的圆球。
人民大道
黄陂北路继而向北
上海美术馆后面(昔跑马总会大楼)
道光三十年(1850年),侨民霍格(W.HOGG)、吉勃(T.D.GIBB)、兰雷(LANGLEY)、派金(W.W.PAKIN)、韦勃(E.WEBB)5人组织跑马总会,自任董事,并以每亩不足10两银子的价格“永租”得土地81亩,在今河南路南京东路口,建成第一个赛马场(老公园),俗称“抛球场”,于第二年进行了第一次赛马。咸丰四年(1854年),他们把南京路、河南路口的老公园分10块以每亩超过200两银子的价格卖出;又从浙江中路南京路两侧以9700两银子的代价圈定了第二个跑马场(新公园)。咸丰十一年(1861年)又以10万两银子的价格卖掉第二个跑马场,向西移至西藏路以西,南京路以南(今人民公园处)强圈了500亩大小的第三个跑马场,共有草地跑道和硬地跑道两个跑圈。每次迁移都赚了大笔利润,又扩大了数倍土地面积。
赛马日期于同治二年(1863年)至民国8年(1919年)之间每年举行两次。春季赛马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秋季赛马于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每次都进行4天。民国9年后,增加了几天预赛,有时也在周末或节日举行赛马。跑马总会会员有正式会员和其他会员之分,除华人外,外国人均可申请为正式会员,但申请后需投票委员会表决。跑马总会组织赛马只进行组织工作,并不供应马匹,参赛马匹均由马主私人豢养。跑马总会的收入除门票以外,主要靠赛马时博彩抽成,宣统元年(1909年)以前,采用挂牌定额分彩的方式,由各赌摊的老板向跑马厅交纳保证金后在场内设摊开赌,盈亏由摊主负责,跑马厅坐收盈利。以后为了追求更多利润,在赛马之前发行各种彩票,其中以香槟票为最多,华人买此彩票者甚多。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跑马总会的全盛时代,1936年,作为万国体育会的债务担保人,收买了万国体育会5/8的股票,1938年全部接收了万国体育会的财产,跑马总会成了整个跑马厅所有场地的真正主人。
跑马总会大楼为后期跑马厅的主要建筑,由英国马海洋行设计,余洪记营造厂承建。面向跑马场,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包括会员俱乐部和来宾看台两部分,建于民国22年(1933年)。当时曾雇用水木工匠近千人,施工规模浩大,当时被称为远东最好的跑马场。建筑外貌具有古典主义构图的折衷主义特色,大楼外墙以褐色面砖和石块交织砌筑。西面有贯通二层、三层的塔什干式柱廊,北端是高53.3米的钟楼,上盖坡形楼顶,四面置直径达3.3米的大钟,气势壮观。室内装修考究,布置设计采用现代俱乐部式样。底层为会员及来宾售票处,两大间各长50米,宽33米。夹层是会员滚球场。底楼是会员俱乐部,有咖啡室一间,长33米、阔14米;外有走廊,长50米、阔8米;并有纸牌室、阅报室、弹子房等。南部有来宾小餐厅,外有走廊,前面即为斜倚式看台。二楼、三楼有会员包厢30处。顶层是职员住室。
1941年12月,日军进占租界,跑马总会被日军占领。直到民国34年10月,英国董事才返回跑马厅,重新恢复活动。1946年,上海市政府为收回跑马厅,曾与跑马厅总会进行了数次商洽,跑马总会为了有利于谈判,于第二年4月9日,向香港政府按公司登记法登记成三个公司。上海跑马总会有限公司(会所与看台);上海跑马总会马厩有限公司(马厩和宿舍);上海跑马总会场地有限公司(草地跑道)。当时,上海市政府迫于民意,没有同意跑马厅再开赛马,为此,跑马总会只得同意将跑马厅部分土地出让给政府,但要市政府在郊区以10倍的土地建成赛马场与之交换,后因接近解放,未成事实。1951年8月,人民政府将土地收归国有,跑马总会的建筑仍归总会所有,但需交纳土地税。由于解放后仍然不能经营赛马,没有收入,至1954年,已欠下大批地税及人员工资,跑马总会只得表示“愿将一切动产、不动产交大华企业公司,以充债款”。当年5月31日,跑马总会所有建筑物由人民政府接管。现跑马总会大楼作为上海美术馆馆舍。
南京西路国际饭店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半个世纪里,国际饭店一直是上海标志性的建筑。
国际饭店是在上海近代城市发展的兴盛阶段诞生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金融业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许多银行资本都十分雄厚,而银行举办的储蓄会更可以巨额获利。中南银行、大陆银行、盐业银行和金城银行1923年创办四行储蓄会,创办时资本仅有100万元,1931年已有存款4000万元。为了使四行储蓄建筑有大气派,决定吸引投资500万元建造大厦。
最初工程名称叫“上海四行储蓄会二十二层大厦”,发起人吴鼎昌是四行储蓄会主任兼盐业银行总经理,四行储蓄会副主任钱新之负责筹建工作。吴、钱设想四行大厦应建成远东第一高楼,这样可以借大厦树立储蓄会的“实力雄厚、信誉可靠”的形象,从而吸引更多的储蓄户来存款。
大厦选址在静安寺路派克路(今南京西路黄河路)。这个地段原是泥城浜与张家浜连通的小浜,1862年英国跑马总会兴建第三跑马场时,同年开辟了静安寺路,1899年割地划入公共租界,境内河浜相继被填没筑路。1915年开设新世界游乐场后,这个地段更旺气,1932年又建造了大光明电影院,这个地段成为黄金宝地。
四行储蓄会要建远东第一高楼的消息不胫而走,美商信通汽车公司推销部远东上海经理卢寿联得知后,向吴鼎昌建议“开一家豪华饭店要比办公楼更赚钱。”吴接受了卢的建议,决定兴建国际饭店,特聘卢为副经理,参加筹建工作。
1932年钱新之请了几家著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设计方案,经过设计方案比较后,决定委托邬达克洋行设计。邬达克在设计国际饭店时,重于高楼的造型、功能、材料和色彩。邬达克的方案仿造美国摩天大楼造型,外部立面采用直线条手法,底层至三层镶贴黑色花岗石,四层以上镶贴棕色泰山面砖,在第二、三层和四层以巨型圆角玻璃镶贴,显示强烈的立体感。
国际饭店桩基工程于1931年5月动工,由丹麦康益洋行承包。桩基采用圆木美松,五根美松为一组,俗称梅花桩。桩头直径为35厘米,最深处打入39.8米,相当于大厦地面以上总高度的一半。
国际饭店占地面积1179平方米,建筑面积15650平方米,地上22层,地下2层,地上高度83.8米。底层营业厅层高7米,夹层层高3.8米,二层餐厅层高4.78~5.23米,标准客房层高3.40米。建筑为钢框架结构,由德国西门子洋行设计,中华造船厂分包安装。钢材选用璜铜钢,具有较高的坚韧性和防锈性。钢框架完成后现浇各层楼面和小梁。分隔墙用汽泥砖铺砌,外贴甘蔗板,再用粉麻丝灰和石膏刮平,墙面平整,隔音好。大厅柱子和墙面采用黄色和绿色大力士砌筑,互相辉映。室内装饰门窗及木地板采用柳安与柚木,门窗五金、卫生洁具均采用进口货,电梯采用奥汀斯电梯,3部自动快速电梯,3部服务电梯。
国际饭店建成后,四行储蓄会西区分会迁入底层营业大厅营业。为了管理国际饭店,成立了国际饭店股份有限公司,杜月笙、颜惠庆、顾维钧、王正廷等担任董事,董事长吴鼎昌,副董事长钱新之,聘请礼查饭店前任经理瑞士人舒勃拉任经理,卢寿联任副经理。国际饭店开张后,中外军政要员、社会名流常常在这里设宴,成为上层社会活动场地之一。
国际饭店曾经是上海的象征,上海的骄傲,她保持“远东第一高楼”的纪录近三十年,保持上海最高建筑纪录五十年。对其长达半个世纪的辉煌,令现在的摩天大楼称羡不已。即使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国际饭店在中国建筑史和饭店发展史上还是有其特殊的地位。如今,改造后的国际饭店再现了欧美艺术装饰派的建筑风格,显得即大气雅致又华贵亲切。浓浓的历史文化中融入了现代科技与文明,让人倍感温馨与舒适。
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国际饭店一直是上海的最高建筑,地居上海市的中心。1950年11月,为统一上海的平面坐标系统,当时的上海市地政局对全市进行了测量,测量以国际饭店楼顶中心旗杆为原点,由此,确立了上海城市平面坐标系。1997年10月国际饭店内部改造时,特别把顶层中央旗杆处的方位垂直向下定位,在大堂设立了“上海城市坐标原点(副点)”标志向社会开放,供游人参观。
国际饭店、金门大酒店之间的体育大厦
国际饭店东侧的体育大厦,底层大门旁镶嵌着门牌“南京西路150号”。这里是上海市体育俱乐部(原西侨青年会),许多青少年曾经在这里参加过体育活动。但是,这幢建筑的历史鲜为人知。
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已经是受西方经济和文化影响很大的城市,许多西方人到上海来经商、传教和从事其他活动。1920年前后,美国侨民和欧洲侨民在上海达1.8万人。为了让西方侨民有个休闲和社交的场所,民国17年(1928年)美国人菲奇•洛克菲勒等筹款60万两银子,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规划建造一座现代化娱乐和体育为一体的联谊大厦--西侨青年会大厦。
建筑占地1933.49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1396.6平方米。美商哈沙德洋行承担设计,该洋行建筑师安铎生为该工程项目设计负责人。工程始建于1928年,竣工于1932年。
大楼前幢9层,后幢11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底层设滚球房和室内游泳池;二层设健身房、弹子房、棋牌室和交谊大厅;三层为餐厅。游泳池长22.75米,宽7.28米,约200平方米,深水区水深2.65米,浅水区水深1.05米。游泳池常年保持池水恒温,是上海市最早的温水游泳池。
1928年先建三层后,即投入使用,在西人社会有一定的影响。1932年续建四层以上旅馆部分,每层有30间客房。建筑坐北朝南,造型美观,立面具有西方古典建筑风格情调,但是又不繁复。立面竖向和横向均采用欧洲古典主义建筑横三段和纵三段的构图手法。三层以上中间部分后退,留出空间,形成凹字形,增强了建筑的立体效果,又满足了旅馆部分采光通风等功能的要求。立面外墙砌不同深浅的棕色面砖。底层中间三扇大门和左右各三扇门窗的门框均为浅色。二、三层用浅色、上细下粗的巨柱和穹形大长窗框装饰,使一至三层立面线条流畅又显得很有气派。四层以上墙面呈直线凸凹状,钢窗下的窗肚墙上饰浅色花饰。二层钢窗外采用与二至三层相同风格的穹形窗框,使建筑风格上下呼应。
西侨青年会建成后,成为西侨青年们的社会活动中心,各种演讲会、讨论会和社交活动都在这里举行,美国妇女俱乐部、美国体育联谊会、上海工部局美国连队在这里建立总部,还建立西侨学习华语学校。体育比赛是青年社交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这里经常举办中西青年运动员比赛。1932年2月举办了第八届公开排球联赛,中国青年会集中了当时全沪好手组成强队,站胜了当时实力强盛的西侨队。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楼被日军接管,改为东亚体育馆。抗战胜利后又为美军活动的场所。1950年8月人民政府接管了大楼,上海市文化局曾在此办公。1953年10月,在陈毅市长的关心下,大楼划归上海市体委改为上海市体育俱乐部。经过4年多筹建,1957年12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在大楼内筹建的上海市体育俱乐部正式对外开放。除八、九层为体委机关办公用房外,其他均是体育俱乐部用房。俱乐部通过开展游泳、水球、跳水、排球、篮球、体操、技巧、围棋、象棋和拳击等项目的业余训练,为中国体育事业输送了祝嘉铭、于烈峰、华以刚、乔元、杨文意、谢军等一批优秀运动员。
金门大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