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图片转自《哈佛大学的惊人发现,影响孩子今后人生的重要因素》一文
最近,一篇题为《哈佛大学的惊人发现,影响孩子今后人生的重要因素》的文章在朋友圈疯转,这篇文章用一些图片展示中美两国在孩子早期教育上的不同侧重点儿,如题首图片,在4—5岁这个年龄段儿,中国的家长忙着让孩子学钢琴、舞蹈和绘画等,奔波在各种才艺培训班中,美国的家长则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家务和自理能力。此图形象生动地揭示出我国很多家长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时的一大误区和盲点,即高度重视知识和才艺的训练,忽视自理和家务能力的养成。
对此,我深有体会,我在新浪写博十年,经常被家长问到关于孩子学习、智力等方面的问题,但从未有家长问过我,孩子不爱做家务怎么办?为什么不问,因为很多家长压根就没有让孩子做家务的意识,在他们的观念中,孩子就该负责读书学习上特长班,家长就该事无巨细地照顾孩子。
家长可能觉得自己的孩子将来是要干大事的,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家务和生活琐事上。果真如此吗?《哈佛大学的惊人发现,影响孩子今后人生的重要因素》一文曾引述了哈佛学者的一项调查研究,结论是:“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爱干家务的孩子,离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
这个结论提醒我们,孩子是否爱干家务对其将来的事业、婚姻及心理健康都将产生深远影响。而且,此结论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有科学依据的。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证明:婴幼儿及童年期是人大脑发育﹑语言习得﹑智力发展﹑个性形成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所谓的关键期是人类的某种行为和技能,知识的掌握,发展最快,最容易接受影响的时期。如果在关键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这个时期,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或者永远无法弥补。而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则进一步证明:1.5--3岁是幼儿开始学习自我控制、学习掌握各种规矩和要求的关键期。
具体来说:1.5--3岁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第一反抗期,性格急剧变化,心理发展出现独立的萌芽,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好奇心强,有了自主的愿望,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行动,假如父母对孩子因势利导,讲究方式,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游戏和娱乐中引导孩子学习自我约束,掌握各种规矩和要求,既能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又为其独立能力﹑自爱与爱人能力的养成奠定基础。
现实却是,很多家长误以为1.5--3岁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无视孩子独立性发展的要求, 对孩子千娇百宠,溺爱过度,事事包办代替。比如:正常情况下,孩子2岁就可独立进餐,但家长生怕孩子自己吃饭乱撒,吃不饱,以至于6岁多了,还追在孩子屁股后面喂饭,养成孩子挑食和不按时进食的坏习惯;再如,孩子想自己穿衣﹑洗脸,家长总嫌孩子穿得慢,替他穿,担心他洗不干净,替他洗。等孩子真正长大了,也依赖家长成性,在家务和自理方面显得极度弱智。
在中国的家庭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如下情形:有的孩子上小学了,书包和自己的房间完全需要父母帮忙整理;有的孩子读中学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摆碗筷、洗碗这样简单的家务事都不会做;有的孩子高考成绩优异,但死活不肯报考外地的名校,理由是离开父母自己寸步难行;更有甚者,结婚了,自己的小家乱得跟猪窝似的,从不知道收拾打扫,吃饭不是叫外卖,就是到父母家里蹭,理由是自己不会;辛苦了大半辈子的家长只能给已婚的儿女当清洁工和煮饭工,继续无休止地为子女付出……
几年前,我曾接到过一位家长的求助邮件,说儿子已经15岁,读中学了,但“特不讲卫生,一周才不情愿地洗个澡;半月也不愿意洗头;刷牙也好比会要命似的;洗脸只是用湿毛巾擦一下,脖子漆黑一团也不愿意多洗洗……。”尤其是,母亲生病住院一周,孩子忙着在家打游戏,根本想不到该去医院看看妈妈,被他爸劝说着勉强来到医院,毫不关心母亲病况如何,只问母亲电脑打不开了怎么办?母亲心寒又想不明白,被全家人捧在掌心呵护着长大的儿子为何如此无能又冷漠?
这位母亲可能不知道,正是“全家人捧在掌心中的精心呵护”才把她寄予厚望的儿子变成了眼前这般样子。而关键期的可怕之处就在于,错过了,很难再有兴趣去做和学,这也是很多长大成人的孩子从不知道收拾房间,做家务,心疼父母的根源。
我想提醒各位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务劳动与孩子的动作技能、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独立性和责任感的培养等均存在着密切联系。在关键期里,训练孩子做家务,学会自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非难事,只要坚信孩子行,放手让孩子去做,给予孩子适度的指导和帮助,坚持一段时间,孩子就可以得心应手,习惯成自然。
此外,孩子在做家务和学自理的过程中觉得自己很能干,能照顾好自己,能对家庭做贡献,这些对于孩子良好性格习惯的养成都将大有裨益。而且,家务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一经养成即相伴终生。所以,请各位家长朋友千万别再用泛滥的爱剥夺孩子学习家务和培养自理能力的关键期。劳动是人之本性,做家务是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做家务是家庭成员共情的纽带;做家务使孩子心理走向健康,心智得到张扬。做家务使孩子与家人其乐融融。家务劳动与孩子的动作技能、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劳动创造了美。可以说,不参加劳动的人,谈不上真正的审美。从不收拾自己房间的人看不到整洁美;不劳动的人看不到劳动的成果美;从不帮助他人的人感受不到行为美。孩子跟随父母做家务事,看见地面扫得干净,门窗擦得明亮,房间变得整洁,会感到劳动的伟大,会爱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家务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让孩子从小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能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是家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并且很清楚自己应该做对家人、对他人都有益的事,知道必须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完成父母交办的事情。有了这样实际而经常的劳动教育和锻炼,孩子就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家务劳动可以养成孩子勤快能干的作风。一个人愿不愿意干活,干得又快又好还是又慢又差,其工作效率是大不一样的。家务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和审美能力。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一靠体育锻炼,二靠从事各项劳动。孩子做些家务,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况且,在紧张的用功学习后,干点家务还是一种调节脑力的休息。脑力、体力两种形式劳动的转换,可以提高劳动效率,保护和发展大脑机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做家务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