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东
晚上,实习时的学生在网上遇见,说是长三角语文论坛听《听听那冷雨》,感觉挺冷的。
“冷雨的课本来就不好上。”学生说。实习的时候,一直就是好学的,也很诚恳。
他说的话让我想起了嘉善小顾上《听听那冷雨》,钱梦龙老师和我交换意见时也说了这句话,“这课不好上”,老师满脸的宽容。
长者,尤其是智慧的长者总是以期待的目光去抚慰年轻进取的心,即使你上得不尽如人意甚至很慌张草率,他也是会以宽容以厚爱去熨平你褶皱的慌乱。“这课不好上。”这样一说,往往我们给自己找到了台阶,不至于急于遁形而神情尴尬。但是,听不懂这样一句话的人往往以此自慰,觉得就该难上,而后坦然于自己的失误,那就是不懂长者的宽厚了。
《听听那冷雨》,知性美与感性美的结合,篇幅长,韵味足,语意深,余光中用那“汉魂唐魄锻炼而成的中文”抒写他“对中国之爱”,把散文写得像诗一样深情,像诗一样美。读《听听那冷雨》,不仅会使你动于心,而且会让你感于形,爽于口,悦于耳,极富感性体验。本文最见特色的另—种美质就是创造了一种语言美的极致。余光中是诗人兼散文家的,他用诗人丰富奇妙的想象,用诗人形象化的抒情语言来写散文。这样的一课文章,对老师的功力极具挑战。于是,《听听那冷雨》几年了,也很少有人把冷雨听得韵味十足乡愁情深。这课确实不好上。
小顾上这课了,很有勇气。课上得如冷雨般的淅淅沥沥,淋淋漓漓,却少见清清爽爽新新。叶斌的问题首先在于点太多。在余光中笔下,雨是光、色、声、味俱全。作者是全方位、多角度、长镜头地作雨景描画的,既充分展示出了客观世界的厚实性,又巧妙地表现了主观感受的强烈性和鲜明性,更是尽情地显示出作者情感世界的丰富与深厚。可一节课,我们能包容多少冷雨?40分钟,这也讲,那也谈,教师的诸多教学点,如雨一般,“远远近近,一张张敲打过去”,就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只是文章的”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皆不在其中了。
当然,小顾还要在许多方面提升,有提升的空间其实首先是一种幸福。如同碧华怎样更精练,陈静怎样更大气,伟赛怎样更自然等等。人的尊严在于被冷雨打湿了还继续在雨中行走,但学会了撑起一把伞。
“这课不好上。”可是,什么课好上呢?或者,上不好冷雨,你又真正上好了哪节课呢?
你沉默了。我也沉默了。在好课面前,我们一样的贫瘠。
……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好上吗?短了吧,给你40分钟,你能让我们“举头望明月”吗?
《江南的冬景》好上吗?给你40分钟,你能让学生读出郁达夫的散步中的情怀吗?
《祝福》好上吗?传统篇目,年年有上,给你40分钟,你能让我们走向祥林嫂的生命追问吗?
……
仔细想来,没有什么课文真正好上了。好上的,其实是易于程序的,但是,易于程序走完的,又不是听课者真正期待的。看似容易的课,其实是大家都熟门熟路了,反而最难上。
“碧波深处有珍奇”,钱老师写了这样一幅字给我,其实是告诉我,语文教学,深入文本思考,总有一个文字的出口在闪光招摇着你。
有一种目光是软性的,在温暖的注释中激励你反思并前行。
有一种宽容是力量的,在湿润的期待中促成你自省而超越。
你我都要读懂。
“这课不好上。”长者的宽厚不可以变成一次次失误的理由。你,我,所有在语文路上走的人都该如此。
没有哪篇文章是好上,上出精彩都需要你细心揣摩。也没有哪篇文章是难上的,是文章,都有文气文脉文意。没有什么文章是等着你好教的,也绝对没有什么文章是故意横亘在你教学的路上站成高山。能写出的并传世的文字,教好它,我们别无选择。
你选择一课去做公开,你就选择了一个难易度。你被选择了一课去做示范,你就带上了期待。其实,换而言之,这篇文章只要在我们的教学计划里,它就应该是也必须是我们要努力教好的。没有难上的课,只有不悟的心,时常以此告诫自己,我就会微笑着面对新的一课。
我可以失败,但我绝不会以课文的难易来简单对待,我只会问自己,你不能想得更透彻一些吗?一定是我们输给了课文,而不是课文难住了我们,曲径通幽,我们却束手碰壁。
我们摔倒了,却说是门槛绊的。这样,我们永远不会真正走路。
没有难上的课,只有不悟的心。
不是所有的退让都有理由。
听听我泼出的冷雨,我们一起反思一起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