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朋友孩子气 中国男性越长大,越孩子气

  当下的社会中,中国男性普遍出现一种现象“青春期后置”。这种特殊的现象给很多男性造成了困扰和影响,而就这种现象寻根溯源的话,这和中国家庭结构以及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有直接关系!

  什么是“青春期后置”现象?

  所谓“青春期后置”,其实就是在成年状态下表现出具有青春期的特质。中国男性的“青春期后置”现象尤其严重,这和中国家庭结构以及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有关。“青春期后置”的男性,表现的方式是需要“母亲”,但又怕母亲的控制而失去自由。

  中国人崇尚严父慈母。在现代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的家庭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父亲开始更多的时间要用在工作上,而教育抚养孩子的责任更多的在母亲身上。父亲的经常缺席,在孩子成长的初期没有问题,但到男孩子三岁开始,父亲的作用也就特别重要的时候,男孩子没有足够的机会从与母亲紧密的关系中分离开来。

  追溯原因与过程

  从婴儿的心理发展过程来看,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是从一个合而为一的基础上开始慢慢分化出来的。刚出生的孩子,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自己是与母亲一体的。当然,这里说的母亲更多的是他们的照料者。在传统家庭中,照料婴儿的基本都是母亲。在与母亲关系的互动中,婴儿慢慢的体会到自己与母亲并不是合而为一的,而这个时候基本上婴儿已经有半岁了。

  孩子三岁开始,随着孩子对外界的探索,孩子与母亲的合而为一感基本消除,这时候孩子需要承受又一次的分离焦虑。这个时候的孩子需要在与其他人的互动中获得满足。这时候也开始上幼儿园了。但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没有性别的概念的,他们只是处在没有性别的阶段。

  孩子到五岁开始,他们有性别意识了。但这个时候的性别意识是很模糊的。他们只是知道男女,但并不能区别男性,女性的社会性的区别,他们只是朦胧的男女之间的生理区别。男孩子知道自己比女孩子多了一个“小鸡鸡”,而女孩子知道自己没有。这时候父亲的角色就非常重要了。男孩子在无意识中与母亲亲近的愿望一直没有放弃,而当他知道自己是男孩子的时候,内心就会有一种“乱伦”的焦虑感。这时候的男孩子就进入第一个反叛期,实际上是男孩子无意识中的“乱伦”恐惧,促使他们要远离母亲。很多母亲感觉到自己的儿子本来很听话,忽然开始不听话了,就是这个原因。aIhUaU.com/zl/转载请保留

  同时,男孩子内心要与母亲亲近的愿望并没有消除,只是有父亲这个角色存在,他们有害怕感。害怕自己内心的“乱伦”愿望被父亲知道,自己会被父亲惩罚,因此他们发奋图强的把父亲当榜样,幻想着有一天能超越自己的父亲,取代父亲的位置。这个时候,父亲的男性权威,规则可以被男孩子开始认同。

  这时候父亲的缺失,特别是夫妻之间关系的疏离,就不会给男孩子带来任何的焦虑感。甚至,有些母亲因为自己丈夫的缺席,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当成精神支柱,不愿意与自己的儿子疏远,反而紧紧的抓住自己的儿子,并攻击自己的丈夫的不是。这时候的男孩子认为母亲是需要保护的,因此,自己就幻想出自己的无所不能,开始过早的充当了父亲的角色,但并拒绝去学习父亲身上的男性特质。本来让自己害怕的“乱伦”,现在成为被允许的,并感觉到母亲也很需要,男孩子与母亲的关系没有疏远,反而更紧密。

  这个时候的父亲也感觉到自己的妻子与孩子更紧密,内心中难免失落。这样的失落感需要被人理解和缓解,因此在家庭中更加的疏远,以至他们需要去外面获得满足感。或者是对自己事业追求,而忽略了家庭中危机已经存在。孩子对于父亲的害怕,给了父亲权威感。但他们并不知道,孩子内心中已经把自己当成了敌人,而不是榜样。父亲开始尽责任,而非在家庭中建立和谐的关系。这让妻子更加的把情感放到自己的儿子身上,从儿子对自己的孝顺,听话中来获得满足。

  这样的关系持续到青春期,那后果就比较严重。孩子与母亲的正常分离没完成,青春期是最后一个机会。儿子长大了,但内心中处理关系的能力一直被母亲所制约。在他内心的关系模式一直停留在一元关系上(他与母亲的关系),而与父亲的关系并没有建立起来。或者说,是父亲没有意识到孩子与自己的关系没有被真正建立起来。孩子没有从自己父亲身上学习到更多的男性特征,并时刻处在“乱伦”的焦虑中,随着自己道德伦理等规范的学习,无意识中因为“乱伦”愿望而产生的羞耻感会让他体会到强烈的自卑。

  分离其实是一种成长,如果不学会分离势必会形成负面影响!

  他们需要修复这样的自卑感。假如这时候有一个榜样式的人物出现,这样的自卑感会得到修复。但这样的修复并不是真正的修复,而是带着强烈的自恋幻想式的。比如武侠小说中的人物,会给他们带去完美的自恋幻想。又或者是父亲在这个时候能出现,给他最后一次认同的机会。这时候母亲又一次的要面对自己儿子与自己分离的焦虑。假如母亲在这个时候给予孩子认同父亲的机会,那儿子还有机会真正的与母亲分离,并开始认同父亲而成为自己。但很少有控制自己儿子的母亲在这个时候会放手。

男性朋友孩子气 中国男性越长大,越孩子气

  这时候的男孩子更多的成了刻板遵守责任,道德的人,也成了很压抑的一个人。因为内心的很多想法是绝对不能被人知道。男孩子对母亲的态度很矛盾,又依赖,又讨好并很愤怒。他需要找个人来替代自己的母亲与自己的关系。因此,他开始恋爱了。开始一段带着强烈的“幻想式的恋爱”。往往恋爱的对象又与母亲是如此相象。对自己照顾,但很焦虑,同时需要自己去照顾。只是,这样相互照顾程度上来讲更象大人对孩子式的。彼此的期待也是孩子式的期待。

  青春期的任务是成为真正有自我的人。懂得爱,责任,并建立持久的人际关系。知道自己是谁,也知道对方是谁。只有真正获得母爱的男孩子才能顺利进入青春期。在一个无力的,焦虑的母亲“控制”下的男孩子,他已经在5-6岁开始就进入假性的“心理青春期”了。这样的假性青春期会一直持续,直到有一个机会出现。那就是有第三个人,或者自己成为第三者的时候,真正的青春期才会显现出来。而此时,往往这样的男性已经结婚生孩子了。

  “青春期后置”会伴着一个人直至到成年

  都说人生是重复。任何关系方式在6岁前已经都建立了固定的模式了。人生有规律的,“小大人”总需要成为“大小人”来平衡。在没有能力的时候成为了“无所不能”的人,就好比是打肿脸充胖子。6岁的儿子对妈妈说:妈妈,你放心,我长大了一定会给你一个大房子。这时候妈妈体会到的是喜悦,是孩子很早就懂孝顺,或许给她的无力生活带来一刻的满足。假如一个28岁的男人对自己的妻子说:亲爱的,我一定会在将来给你一个大房子。妻子听了或许也很开心,说自己的丈夫是很有责任和很有抱负并爱着自己的,哪怕他说的时候一无所有,甚至刚刚失业。可是,28岁的男人说话是需要负责的,5年后,妻子再次问他要的时候,他没有了,他说妻子要的太多,不应该有这样的要求。他反而开始指责自己的妻子是个物质女人,并开始想着离开她。因为妻子已经不是当初他认识的女人了,开始对他有要求了。

  这样的丈夫开始要寻找真正“爱”自己的女人。他开始离家出走,开始愤怒异常。这时候,真正的青春期表现才出现。但,他已经35岁了。责任和他认为的爱之间如何选择?这是他需要面对的问题。同样,这时候他也开始审视自己的能力,也开始真正的去看与对方的关系。能够觉察自己,这样的男性还能进入青春期并成为自己。而往往这个时候,更多的男人会选择离开。他终于明白,没有爱了。以前的爱是那样的虚幻,那样的不真实。

  他必须接受“母亲”在生命中离开,这样,他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男人。

  精彩美文观点:

  没有完整顺利的度过青春期的男性,几乎不具备能力做一个丈夫。因为在他的内心中的关系模式会一直处在“母子关系”或者是“父子”关系两者转化中,几乎没有能力去维持一个平等的,相互独立并联接的成年男女之间的夫妻模式。对于这样的男性来说,照顾一个女性是很有压力的事情。从某种程度来说,他并没有照顾一个女性的能力。就算他感觉有这样的能力,事实上更多的是他把自己幻想成“无所不能”的状态,因此他的照顾也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并不是因为对方的需要。

  “青春期后置”归根结底还是跟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关系有关,所以父母亲要根据孩子的发展历程来制定不同的教育方式,并且与孩子在每个时期都保持不一样的距离。尤其要培养孩子分离的能力,分离必然会出现焦虑,但是这是必不可少的。父母亲不要忍不了一时之痛,而造成孩子一生的影响!爱华阅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23871/404334273.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免检产品”证书是谁发的? 中国免检产品

“中国免检产品”证书是谁发的?前几天,有朋友询问“中国免检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有何不同,是不是一会事?最初我认为就是一会事,可能大家的叫法不一样而已。可是朋友发过来一个网站,我才意识到这似乎又不一样,该网页内容很简单,只有一句话

中国科学院院士娄成后先生生平 周韶光院士生平

我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六、七届委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娄成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10月16日凌晨1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娄成后教授

转帖:中国菜名翻译

按: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菜是很难的事情,特别是对我们这些只从书本上学英语的人。因此发现一个好的翻译版本,就很兴奋地转过来与大家共享。中国菜名翻译最近,国内网站上正在热议如何翻译中餐菜名。2007年2月20日,美国《有线新闻网》(CNN)以

声明:《男性朋友孩子气 中国男性越长大,越孩子气》为网友温柔的结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