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反驳论语先进篇
1.原文: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翻译:孔子说:“先学习礼乐的人,是平民;后学习礼乐的人,是贵族。如果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平民。”
反驳:有的骗子不骗穷人的钱,甚至还会救济穷人。
2.原文: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翻译:孔子说:“跟我在陈、蔡受苦的人,都不在身边了。”
反驳:你(指原文中说话的人或信奉原文话语的人,下同)们当时要是做好事,或许值得后人怀念。
3.原文: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翻译:德行好的有: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言谈的有:宰我、子贡。善于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晓文献知识的有:子游、子夏。
反驳:抱着幻想接受忽悠,算什么德行?
4.原文: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翻译:孔子说:“颜回不是帮助我的人,我所说的一切他都洗耳恭听。”
反驳:颜回一路追随你,且带头追随你,怎么不是帮助你的人?
5.原文: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翻译:孔子说:“闵子骞真孝顺!外人都赞同他父母兄弟对他的称赞。”
反驳:如果他父母兄弟对他的称赞值得怀疑,那么外人对他的称赞怎么可以轻易相信?
6.原文: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翻译:南容经常朗诵有关言谈要谨慎的诗篇,孔子就把侄女嫁给了他。
反驳:你老师把自己的侄女当成了奖品。
7.原文: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翻译:季康子问:“学生中谁好学?”孔子答:“颜回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好学的学生了。”
反驳:夸赞颜回洗却不了你谬论害颜回的罪过。
8.原文: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翻译: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椁。孔子说:“有才无才,都是儿子。我的儿子孔鲤死时,也是有棺无椁。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给他买椁。因为我做过大夫,不可以步行。”
反驳:你现在是不是大夫?
9.原文: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翻译:颜渊死了,孔子说:“哎!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
反驳:仅仅依靠个别学生捧场,绝非长久之计。
10.原文: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翻译:颜渊死了,孔子痛哭。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过度了!”孔子说:“过于悲痛了吗?不为他悲痛为谁悲痛?”
反驳:悲痛程度没有统一标准。
11.原文: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翻译:颜渊死了,同学们要厚葬他。孔子说:“不可。”同学们还是厚葬了他。孔子说:“颜回把我当作父亲,我却不能像安葬儿子孔鲤那样简单地安葬他。不是我没把他当作儿子,是学生们背着我干的。”
反驳:责怪别人大方掩盖不了自己小气。
12.原文: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翻译:季路问怎样侍奉鬼神。孔子说:“人都不能侍奉好,怎么能侍奉鬼神?”“请问死是什么回事?”孔子说:“生都不知道,怎么知道死?”
反驳:无知有什么了不起?
13.原文: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翻译:闵子骞在旁侍奉时,一副谦和而恭敬的样子;子路侍奉时,一副随随便便的样子;冉有、子贡侍奉时,一副温和快乐的样子。孔子乐了,说:“像子路这样,不得好死。”
反驳:以咒骂别人取乐,低级趣味。
14.原文: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翻译:鲁国重建国库。闵子骞说:“仍用旧库,怎么样?何必改建?”孔子说:“此人很少说话,但一开口就说到点子上。”
反驳:如果国库有倒塌危险,就应该改建。
15.原文: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翻译:孔子说:“子路弹琴,干嘛要在我门口弹?”学生因此不尊敬子路。孔子知道后,说:“子路可以在大场合弹琴了,只是还没有达到专家级别而已。”
反驳:子路不会故意骚扰你。
16.原文: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翻译:子贡问:“子张与子夏谁更好一些呢?”孔子说:“子张做事总是过头,子夏做事总是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头和不足是一样的。”
反驳:肉炖得过熟了,虽然浪费了资源,但吃了无妨;肉炖得不够熟,吃了恐怕要拉肚子。
17.原文: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翻译: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在帮他搜刮钱财。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去攻击他。”
反驳:地主不把农民当奴隶,比奴隶主好。与其让周朝的公侯富裕,不如让季氏富裕。
18.原文: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翻译: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子路鲁莽。
反驳:高柴识时务知进退,从政次数最多、时间最长。
19.原文: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翻译:孔子说:“颜回学识渊博,可他却受穷。子贡不听话,却能经商致富,对市场行情判断准确。”
反驳:与其说颜回学识渊博,不如说颜回缺乏社交经验。
20.原文: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翻译:子张问做成功人士的方法。孔子说:“不踏着前人的脚印走,再努力也不能功成名就。”
反驳:形势不断变化,刻舟求剑成功率低。
21.原文: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翻译:孔子说:“谈论起别人的忠实时总是给予赞许,是真赞许还是伪装赞许?”
反驳:对坏人忠实不值得赞许。
22.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翻译: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冉求问:“听到就做吗?” 孔子说:“听到就做。”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做’。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所以要约束他。”
反驳:冉求不盲从,不是坏事。
23.原文: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翻译:孔子被困于匡地,颜回最后才逃出来。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颜回说:“您在,我怎敢死?”
反驳:宣扬天命论的人应当留在最后作掩护。
24.原文: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翻译: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算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您问别人,原来是问这二人。所谓大臣,应以道辅佐国君,不行就不要干。现在他二人,可算充数的臣子了。”季子然说:“那么他们是否听话?”孔子说:“杀父和杀君,他们也不会服从。”
反驳:辅佐权臣未必不如辅佐国君。
25.原文: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翻译:子路让高柴去做费地的长官。孔子说:“误人子弟。”子路说:“那个地方有百姓,有社稷。难道只有来学堂读书,才能算学习?”孔子说:“所以我讨厌狡辩的人。”
反驳:虽然子路不继续争论下去,但明显你输了。
26.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外有强敌入侵,内有饥荒肆虐,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可使人人有勇气,个个讲道义。”孔子微笑。“冉求,你怎样呢?”冉求答道:“方圆几十里的地方,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使百姓衣食充足。至于礼乐方面,就要等君子来教化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样呢?”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干好,但愿意学习。祭祀的事,外交的事,我愿意穿着礼服,做个小司仪。”孔子又问:“曾皙,你怎样呢?”曾皙弹琴正接近尾声,他铿地一声放下琴,站起来,回答说:“我与他们三位不同。”孔子说:“没关系,只是各谈各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人,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河里洗澡,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孔子感叹说:“我赞赏曾皙。”其他三人走后,曾皙问:“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只是各谈各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您为何笑仲由呢?”孔子说:“治国要讲谦让,他的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冉求谈的是治国吗?”孔子说:“怎么见得治理方圆几十里的地方就不是治国呢?”曾皙又问:“公西赤谈的是治国吗?”孔子说:“祭祀和外交,不是国家大事是什么?如果公西赤只能当小司仪,谁能当大司仪?”
反驳:曾皙想要的生活现在就能够实现,谈不上志向。与其说你是叫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谈谈各自的志向,不如说你是叫子路、冉有、公西华放弃各自的志向,因为你赞赏曾皙。
十二、反驳论语颜渊篇
1.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翻译: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按照等级制度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要不要仁,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其详?”孔子说:“违反等级制度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颜渊说:“我虽愚笨,愿照此去做。”
反驳:自虐自辱不是仁。自己心情平静了不等于天下太平了。
2.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翻译: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时要像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唤百姓时要像举行重大祭祀一样严肃。自己不要的东西,不要施给别人。与人相处要和睦友爱。”仲弓说:“我虽愚笨,愿照此去做。”
反驳:仲弓不是地下工作者,没必要一出门就弄虚作假。装威严吓唬百姓,只能算恶。彼此之间不平等、不公平,做不到和睦友爱。
3.原文: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翻译: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的人说话缓慢谨慎。”司马牛说:“说话缓慢谨慎,就能叫做仁吗?”孔子说:“做起来很难,说话时能不缓慢谨慎吗?”
反驳:说话不等于承诺。
4.原文: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翻译: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问:“不忧不惧,就能叫做君子吗?”孔子说:“问心无愧,何来忧惧?”
反驳:杞人忧天不是因为问心有愧。
5.原文: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翻译: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业而不犯错误,对人恭敬而合乎等级制度。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反驳:不敢自杀就没有资格宣扬天命论。你(指原文中说话的人或信奉原文话语的人,下同)可以希望四海之内皆兄弟,但在现实中不要轻易当真。
6.原文: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翻译: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明智。孔子说:“暗中谣言、恶毒诽谤,传到你这里就行不通了,就算明智了,就算有远见了。”
反驳:把谣言、诽谤看得这么重,不算明智,不算有远见。
7.原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翻译: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兵力充足,百姓信任。”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兵力。”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在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粮食。因为自古以来谁也免不了一死,而缺乏百姓的信任,国家就要灭亡。”
反驳:如果百姓无权对统治者制定规则,那么百姓就没有信任统治者的资格,谈不上百姓信任。粮食充足有利于养兵,兵力充足有利于生产粮食或抢夺粮食或保护粮食,两者相辅相成,没有轻重之分。
8.原文: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翻译:棘子成说:“君子道德品质好就可以了,何必要有文化呢?”子贡说:“哎,您这样理解君子就不对了。文化如同道德品质,道德品质如同文化,两者难以分别,就像虎豹的皮革与犬羊的皮革难以分别一样。”
反驳:没有文化的君子是特大婴儿,无所谓品质好坏。君子的品质包含了君子身上的文化,君子身上的文化决定了君子品质的好坏,两者之间不是并列关系。
9.原文: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翻译:哀公问有若:“饥荒年,国家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赋税减半。”哀公说:“现在我还嫌税少,怎么能减半?”有若说:“百姓富裕了,您怎么会贫穷?百姓贫穷了,您怎么会富裕?”
反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你的劝说明显错误,很可能导致哀公厌恶,起反作用。
10.原文: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翻译:子张问怎样崇尚道德、怎样辨别迷惑。孔子说:“以忠信为主,做事符合道义,这就是崇尚道德啊。爱一个人,就要他活下去;恨一个人,就要他马上去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比如一个女子,既爱丈夫,又恨丈夫喜新厌旧,这就是迷惑。”
反驳:心情矛盾不等于思想迷惑。
11.原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翻译: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到吗?”
反驳:真的君、臣、父、子不用表演仍然是君、臣、父、子,假的君、臣、父、子演得再像也不是君、臣、父、子。国君私利不等于国家利益、父亲私利不等于家庭利益。
12.原文: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翻译:孔子说:“仅凭片面之词就可以断案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履行诺言从不拖到第二天。
反驳:倒是履行诺言故意拖拖拉拉的人,其职业道德值得怀疑。
13.原文: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翻译:孔子说:“审案,我跟别人一样,必定也是使案件不再发生!”
反驳:法官最称职的做法就是遇到案件秉公判决,至于类似案件会不会再发生,不是法官所能控制的。
14.原文: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翻译: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任职过程中不要厌倦工作,执行君令要忠实。”
反驳:爱好工作未必能做好工作,厌倦工作未必不能做好工作。任何伤害国家利益的命令都不要忠实执行。
15.原文: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翻译:孔子说:“广泛地学习各种文献,用等级制度来约束自己,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反驳:谁是历史上官学勾结第一人?非你莫属。
16.原文: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翻译: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反驳:“欲擒故纵”、“放长线钓大鱼”暗示着成全坏事有时是明智的。
17.原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翻译: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所谓政治,就是正直。您带头正直,谁敢不正直?”
反驳:谁有足够的实力,谁就敢“不正”,历来如此。
18.原文: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翻译:季康子苦于盗贼,问孔子怎么办。孔子说:“如果您不贪婪,即使奖赏盗窃,也没人去盗窃。”
反驳:鲁国的盗贼都是侠义?
19.原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翻译: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时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人?只要您善良,百姓自然就会善良。君子的品德好比风,百姓的品德好比草,风在草上吹,草必随风倒。”
反驳:不取消等级制度、世袭制度,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20.原文: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翻译:子张问:“怎样才能显达呢?”孔子说:“你所说的显达是什么意思?”子张说:“必定在朝廷上闻名,必定在家族中闻名。”孔子说:“这是闻名,不是显达。所谓显达,就是品质正直,崇尚道义,善于察言观色,主动处于人下。这样的人必定在朝廷上显达、在家族中显达。而闻名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仁的样子,行动上却是不仁的,自己还公然以仁人自居。这样的人必定在朝廷上闻名、在家族中闻名。”
反驳:装老鼠不算正直。
21.原文: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翻译: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说:“请问怎样崇尚道德?怎样改正邪恶?怎样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就是崇尚道德吗?攻击自己的邪恶,不攻击别人的邪恶,不就是改正邪恶吗?忍不住一时之气,忘了自己和亲人的安危,不就是迷惑吗?”
反驳:能力不足却要挡在别人前面,没有功劳却要后得,这不是崇尚道德。攻击自己的邪恶,会使自己的邪恶变得更加严重,这好比抓痒,越抓越痒,最后甚至导致组织损坏。冲动不是迷惑。
22.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翻译: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对人慈爱。”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对人了解。”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提拔正人于邪人之上,能使邪人正。”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正人于邪人之上,能使邪人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拥有天下后,从众人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汤拥有天下后,从众人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
反驳:上级“正”却不能使下级“改邪归正”的例子,举不胜举。
23.原文: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翻译: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善意地引导他,不听则止,不要自取其辱。”
反驳:子贡的朋友是恐怖分子?
24.原文: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翻译:曾子说:“君子利用文章结交朋友,利用朋友帮助成就仁德。”
反驳:结交朋友的方式有很多种,不必局限于一种;成就仁德的方式有很多种,不必局限于一种。
十三、反驳论语子路篇
1.原文: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翻译: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身先士卒,使大家勤劳工作。”子路请孔子多说一点。孔子说:“不知疲倦地工作。”
反驳:只有管理有余力且战斗能力强于士卒,才可身先士卒。除非遇到特殊情况,搞疲劳战术得不偿失。
2.原文: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翻译:仲弓当了季氏的总管,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使下属各司其职,宽容小错,提拔贤才。”仲弓问:“怎么知道谁是贤才而提拔?”孔子说:“提拔你所知道的,你不知道的,别人会埋没他吗?”
反驳:如果你(指原文中说话的人或信奉原文话语的人,下同)是贤才又是当官的,那么不仅提拔贤才没有问题,而且时机到了你还会让贤呢,绝不会去搞世袭制。
3.原文: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翻译:子路说:“如果卫国的国君等待您去执政,您首先要做的是什么?”孔子说:“一定是纠正名分啊!”子路说:“是这样做的吗?你太迂腐了!纠正名分有什么用呢?”孔子说:“你太粗野了!君子对于不懂的事情,一般都不发表意见。名分不正当,说话就没人听从;说话没人听从,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就不兴盛。礼乐不兴盛,刑罚就不公正;刑罚不公正,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取得名分必须是有根据的、说得通的,当然,君子说出的话必须是可行的,否则事情也办不成。君子说话,绝不马马虎虎。”
反驳:阖闾谋杀了吴王僚,夺得了吴国王位,名分正当不正当?如果他的话没人听从,吴国会不会称霸诸侯?
4.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翻译: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出来。孔子说:“樊迟真是个小人!统治者重视等级制度,则百姓不敢不敬畏;统治者重视道义,则百姓不敢不服从;统治者重视信誉,则百姓不敢不诚实。如果这样的话,则四方百姓都会携儿带女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
反驳:樊迟并没有责怪你不懂种庄稼、种菜,你怎么可以背后辱骂樊迟?四方百姓不是傻瓜,非大灾难谁会携儿带女给别国做奴隶?
5.原文: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翻译:孔子说:“《诗》三百篇读得很熟,而让他管理政事,他却管得乱七八糟;派他出使国外,他又不能对答如流。这样的人,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反驳:很多人读书不是为了做官。
6.原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翻译: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下属也会去做;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下属也不会服从。”
反驳:以身作则有利于令行,但不是令行的充分条件,没人支持不行。
7.原文: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翻译:孔子说:“鲁国和卫国就像兄弟一样。”
反驳:兄弟未必相似。
8.原文: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翻译:孔子评论卫国的公子荆:“善于居家理财。开始有点积蓄时,他说:‘凑合着够了。’稍多时,他说:‘可算够多了。’富有时,他说:‘可算完美了。’”
反驳:公子荆小家子气浓重,不是理财好手。
9.原文: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翻译:孔子去卫国,冉有驾车。孔子说:“人真多啊!”冉有说:“人多了,又该对他们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后,又该对他们做什么呢?”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反驳:自虐自辱之道不仅不适合于穷人,也不适合于富人。
10.原文: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翻译: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来管理国家,一年就能搞出个样子,三年就能大见成效。”
反驳:如果真用你来管理国家,恐怕全民都要变成演员。就算大家都喜欢在现实生活中演戏,也不能保证大家能和睦相处,因为存在角色争夺问题,另外,各种动作和表情是否标准可能也有争议。
11.原文: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翻译:孔子说:“好人治国百年,也可以战胜残暴、免除杀戮了。这话很对啊!”
反驳:如果好人不够聪明,即使不受寿命限制,也无法统治国家百年;如果好人够聪明,要实现太平盛世,又何需百年?
12.原文: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翻译:孔子说:“即使产生了新的帝王,也一定要经过三十年才能实行好等级制度、世袭制度。”
反驳:除非百姓甘愿被压迫被剥削,否则什么帝王都实现不了你的理想。
13.原文: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翻译:孔子说:“勉强算得上身正的人,在当今政界中没有!不能使自己身正,怎能使他人身正呢?”
反驳:在你的意识里,臣子在国君面前只有身歪才算端正。你后半句话的准确描述应该是:不能使自己身正,怎能使下级身歪?不能使自己身歪,怎能使上级身正?
14.原文: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翻译:冉子退朝回来,孔子说:“怎么这么晚?”冉子说:“有政事。”孔子说:“是私事吧。如果有政事,我虽然没当官,但会知道。”
反驳:冉求做官为你的学堂增添了不少吸引力,他没有亏欠你,你在他面前摆老大可算是自欺欺人。
15.原文: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翻译: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话吗?”孔子答:“话虽然不可以这样说,但也差不多。有人说:‘做君难,做臣不易。’如果知道了做君难,这不几乎就是一句可以使国家兴盛的话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就可以亡国,有这样的话吗?”孔子答:“话虽然不可以这样说,但也差不多。有的国君说:‘我的乐趣不在于做国君,而在于没人敢违抗我说的话。’如果他的话好而没人敢违抗,那很好;如果他的话不好而没人敢违抗,这不几乎就是一句可以亡国的话吗?”
反驳:如果国君觉得做君难,那就说明他的管理水平不够高,应当让位才是。只有信奉君权神授的国君,才会肆无忌惮地说话、做事。
16.原文: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翻译:叶公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使本地人高兴、外地人来归附。”
反驳:本地资源不足,而外地人纷至沓来,本地人不会高兴。
17.原文: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翻译: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反驳:只要条件具备、措施得当,就能达到目的。不贪求小利只是为了做大事,这种人很危险。
18.原文: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翻译:叶公对孔子说:“我家乡有正直的人,父亲偷羊,儿子告发了他。”孔子说:“我家乡正直的人不同:父为子隐瞒,子为父隐瞒,正直就在其中啊。”
反驳:你对正直的理解可得100分,不过是负的。
19.原文: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翻译:樊迟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在家畏畏缩缩,做事慎重小心,待人忠心耿耿。即使到了缺乏教化的边远地区,也不可背弃这个做人的准则。”
反驳:做事时该怎样做就怎样做,不用自己吓唬自己。
20.原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翻译:子贡问:“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国外不辱国君使命,可以叫做士了。”“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同宗族的人称赞他孝顺,同乡的人称赞他尊敬兄长。”“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做到,即使见识浅薄又非常固执,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现在从政的人怎样?”孔子说:“唉!气量狭小、鼠目寸光之徒,算什么东西?”
反驳:不辱君命却辱国格,这种人不可以叫做士。
21.原文: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翻译:孔子说:“我找不到中庸的人交往,只能与狂妄或拘谨的人交往。狂妄者勇于进取,拘谨者有所不为。”
反驳:勇于进取与有所不为之间不是对立关系。
22.原文: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翻译: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人无恒心,就不能当巫医。’说得好啊!”“不能坚守德操,有时会蒙受羞辱。”孔子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恒心的人注定一事无成,求卦也没用。”
反驳:放弃坏事比做成坏事好。
23.原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翻译:孔子说:“君子和睦相处但意见不同,小人意见相同但经常争吵。”
反驳:和而不同与貌合神离有什么区别?同而不和与貌离神合有什么区别?
24.原文: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翻译:子贡问:“全乡人都喜欢的人,怎样?”孔子说:“不好。”“全乡人都讨厌的人,怎样?”孔子说:“不好。不如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不好的人都厌恶他。”
反驳:各个乡未必都有坏人,各个乡都没有坏人也不是没有可能。好人不只是爱打抱不平的人。
25.原文: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翻译:孔子说:“与君子共事容易,但使他高兴却很难。讨好不当,他是不会高兴的;他用人时,总能量材而用。与小人共事难,但使他高兴却很容易。讨好不当,他也会高兴;他用人时,总是求全责备。”
反驳:如果你不躲避困难的问题、不躲避风险的事,与君子同舟共济,情况就另当别论了。
26.原文: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翻译:孔子说:“君子神态安定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神态不安定。”
反驳:容纳了自己任何情绪的人,神态自然安定。与骄傲过不去的君子,神态不可能安定。
27.原文: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翻译:孔子说:“刚强、坚毅、朴实、谨慎,这四种品质接近于仁。”
反驳:刚强、坚毅、朴实、谨慎地做坏事,接近于仁吗?
28.原文: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翻译:子路问:“怎样才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相互研讨、相互勉励、和睦相处,可算士了。朋友之间相互研讨、相互勉励,兄弟之间和睦相处。”
反驳:“切切、偲偲、怡怡”没有一点剑气,算不上士。
29.原文: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翻译:孔子说:“好人训练百姓七年,也可以让他们当兵打仗了。”
反驳:好人不都是愚笨的。
30.原文: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翻译:孔子说:“不训练就让百姓去打仗,就是让他们去送命。”
反驳:来不及训练,让百姓拼死一搏,好于让百姓乖乖被杀。
十四、反驳论语宪问篇
1.原文: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翻译:宪问什么是可耻。孔子说:“国家有道时,当官是光荣的事;国家无道时,当官是耻辱的事。”问:“好胜、讨伐、怨恨、贪婪都没有的人,可以算仁吗?”孔子说:“可以算难得了,算不算仁我不知道。”
反驳:依附国君鱼肉百姓在任何时候都是耻辱的事。
2.原文: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翻译:孔子说:“士如果思念家庭,就不配做士了。”
反驳:许多士正是因为爱家才成为士。
3.原文: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翻译:孔子说:“国家有道时,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无道时,行为正直,言语谦逊。”
反驳:即使有稳固的靠山,也不可横冲直撞;即使没有靠山,也不必人人面前装孙子。
4.原文: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翻译:孔子说:“品德好的人必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品德好。仁的人必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仁。”
反驳:没有言论的人不一定品德不好,不勇敢的人不一定不仁。
5.原文: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翻译:南容问:“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都不得好死;禹、稷都亲自种庄稼,却取得了天下。”孔子不回答。南容出去后,孔子说:“此人是君子!此人崇尚道德!”
反驳:善于战斗且善终的人不计其数,因种庄稼而取得天下的人至今还没有出现。
6.原文: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翻译:孔子说:“君子中有不仁的人,小人中没有仁的人。”
反驳:这样划分君子小人,不对称。
7.原文: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翻译:孔子说:“爱护他,能不为他操劳吗?忠于他,能不对他劝告吗?”
反驳:你(指原文中说话的人或信奉原文话语的人,下同)的操劳、劝告很可能会反害他。
8.原文: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翻译:孔子说:“郑国的法令,都是由裨谌起草的,世叔审阅的,子羽修饰的,子产润色的。”
反驳:郑国国君不闻不问?
9.原文: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翻译:有人问子产怎样,孔子说:“有功绩的人。”问子西怎样,孔子说:“他那种人!他那种人!”问管仲怎样,孔子说:“是个人才。伯氏被他取消了封地,过起了苦日子,直到牙齿没了也无怨言。”
反驳:不义之财被没收,本不该有怨言。管仲是不是人才,不是看伯氏有没有怨言。
10.原文: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翻译:孔子说:“贫穷而无怨恨,难做到;富裕而不骄傲,容易做到。”
反驳:如果贫穷纯粹是自己懒惰造成的,怨恨什么?
11.原文: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翻译:孔子说:“孟公绰当好赵氏、魏氏的总管,是没有问题的,但不能当滕、薛等小国的大夫。”
反驳:虽然你当过鲁国的大夫,但你当不上赵氏、魏氏的总管。
12.原文: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翻译:子路问怎样算是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艺,再用礼仪、音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完美的人了。”又说:“现在的完人就不必这样了,只要见到利益时考虑道义,见到危险时贡献生命,长久不忘记诺言,也就可以算是完美的人了。”
反驳:贪官贪污的时候未必没有考虑过道义。与其自杀,不如投案自守、检举揭发其他贪污分子。不该实现或实现不了的诺言,忘了也罢。
13.原文: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翻译:孔子向公明贾询问公叔文子:“他不说、不笑、不取,是真的吗?”公明贾答:“这话过分了。他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来历正当的钱财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孔子说:“是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反驳:要做到快乐时才笑,首先必须判断自己快乐不快乐。等确认自己快乐后才笑,笑起来就不自然了。与其皮笑肉不笑,不如不笑。
14.原文: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翻译:孔子说:“臧武仲要求鲁国国君册立他的后代做大夫并把防这个地方封赐给他的后代,否则他就不撤离防这个地方。即使有人说这是抛弃国君,我也不会相信。”
反驳:臧武仲与国君之间本来就是相互利用的关系,谈不上谁抛弃谁。
15.原文: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翻译:孔子说:“晋文公狡诈而不正直,齐桓公正直而不狡诈。”
反驳:齐桓公被管仲射中后装死,就是狡诈。
16.原文: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翻译:子路说:“公子纠被齐桓公杀死后,召忽自杀,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算仁人吗?”孔子说:“齐桓公九次召集诸侯会盟,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仁!这就是仁!”
反驳:在诸侯争霸时期,没有强大的武力作后盾,做不成盟主。
17.原文: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翻译: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 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百姓现在还享受到他的恩惠。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岂能像平民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没人知道呢?”
反驳:如果守节是对的,又何必在乎别人知道不知道?
18.原文: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翻译:公叔文子的家臣僎做了大夫,与文子平起平坐。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公叔文子可以称为‘文’了。”
反驳:可以不可以称为‘文’,另有标准。
19.原文: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翻译:孔子讲到卫灵公的无道,季康子说:“既然如此,为什么没有败亡呢?”孔子说:“仲叔圉接待宾客、祝鮀管理宗庙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像这样,怎么会败亡呢?”
反驳:接待宾客不是治国之本,搞祭祀活动无益于国家强盛。
20.原文: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翻译:孔子说:“说大话即使不惭愧,做起来也是很困难的。”
反驳:不是困难的事,士不感兴趣。
21.原文: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翻译: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沐浴后上朝,向鲁哀公报告:“陈恒把他的国君杀了,请讨伐他。”哀公说:“你去向三位大夫报告。”孔子说:“因为我做过大夫,不敢不报告。国君却说出‘你去向三位大夫报告’的话!”孔子只好去向三位大夫报告,但三位大夫不愿派兵讨伐。孔子说:“因为我做过大夫,不敢不报告。”
反驳:没人规定大夫退职后必须关注国际大事并向国君报告。陈恒实力远超鲁国,讨伐陈恒是自讨苦吃。“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大概就是你自讨没趣后的感言。
22.原文: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翻译:子路问怎样事奉国君。孔子说:“不要欺骗他,但可以犯颜直谏。”
反驳:如果自己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就不会去做犯颜直谏的事。
23.原文: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翻译:孔子说:“君子追求道德,小人追求钱财。”
反驳:有的人在追求道德的过程中破坏道德,有的人在追求钱财的过程中成就道德。
24.原文: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翻译:孔子说:“古人学习是为了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别人。”
反驳:有的古人学习是为了别人,有的今人学习是为了自己。
25.原文:遽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翻译:蘧伯玉派使者看望孔子,孔子请使者坐下,然后问:“老先生最近在做什么?”答:“老先生想减少错误,但没能做到。”使者出去后,孔子说:“好个使者!好个使者!”
反驳:如果老朋友的使者说得好,你何妨当面夸奖他?如果老朋友的使者说得不好,你怎么可以背后夸奖他?
26.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翻译: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从不超过自己的职权范围。”
反驳:别人职位上的事未必不是自己职位上的事。
27.原文: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翻译: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到而没做到很可耻。”
反驳:不该做或做不了就放弃,很明智。
28.原文: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翻译:孔子说:“君子的三种品德我没能做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说:“这是老师自己说的。”
反驳:要做到不忧、不惑、不惧,容易得很,只要睡着了或醉倒了就行了。
29.原文: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翻译:子贡指责别人的过失。孔子说:“子贡,你就那么贤良吗?我可没有闲工夫听。”
反驳: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也是学堂管理的重要内容。
30.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翻译: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能力。”
反驳:与其怕自己没有能力,不如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好事。
31.原文: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翻译:孔子说:“不要事先怀疑别人欺诈,不要事先怀疑别人不讲信用,然而能事先觉察到别人欺诈或不讲信用,就是贤人了。”
反驳:是不是要等到被欺骗了才去怀疑?
32.原文: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翻译: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你为什么这样四处奔波游说呢?你不就是要卖弄自己的口才吗?”孔子说:“我不敢卖弄口才,只是因为痛恨那些顽固不化的人。”
反驳:与其说别人顽固不化,不如说你自作聪明、不知天高地厚。
33.原文: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翻译: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力气,而是它的坚韧不拔的品德。”
反驳:力气不足,怎能坚韧不拔?
34.原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翻译:有人问:“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样?”孔子说:“那么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反驳:如果做了坏事而导致受害人怨恨,就该以德报怨。
35.原文: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翻译:孔子说:“没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人了解您呢?”孔子说:“不埋怨天,不怨恨人。我学了些平凡的东西,却从中领悟了高深的道理。只有天了解我!”
反驳:政府愿意和你搞官学勾结,已经很看得起你了。
36.原文:公伯寮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翻译: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孔子,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有能力杀了公伯寮,将他陈尸街头。”孔子说:“道能够得到推行,是天命决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反驳:道是否能得到推行,是人意决定的。
37.原文: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翻译:孔子说:“贤人逃避浑浊的社会,其次逃避动荡的地域,再次逃避难看的脸色,最次逃避恶毒的言语。”孔子说:“这样做的人有七个。”
反驳:所有的人你都了解过?
38.原文: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翻译:子路在石门睡觉,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答:“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反驳: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必定另有所图。
39.原文: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翻译:孔子在卫国击磬,一个背背篓的人从门前走过,他说:“击磬的人,有心思啊!”一会儿又说:“声音硁硁的,真可鄙呀,没人理解有什么关系?独善其身就是了。好比过河,水深就索性穿着衣服游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趟过去。”孔子说:“说得干净利索!困难微不足道了。”
反驳:即使你能演好某个角色,也不能说明你具有这个角色的才能。
40.原文: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翻译:子张问:“《书》上说:‘商朝的高宗守孝,三年不说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止是高宗,古人都这样。国君死了,百官三年内都听从宰相安排,各司其职。”
反驳:以守孝的名义偷懒或沽名钓誉,不值得提倡。
41.原文: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翻译:孔子说:“如果统治者喜好等级制度,那么百姓就容易指使了。”
反驳:如果百姓讨厌等级制度,那么百姓就不容易指使了。
42.原文: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翻译:子路问怎样做君子。孔子说:“雕塑自己,对别人摆出恭敬谦逊的样子。”子路说:“这样就行了吗?”孔子说:“雕塑自己,使别人感到心安。”子路说:“这样就行了吗?”孔子说:“雕塑自己,使百姓过上太平的生活。这一点,尧舜都难做到啊!”
反驳:你自己试试,看看装模作样能不能使百姓过上太平的生活。要是试成功了,尧舜还在话下?
43.原文: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翻译: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说:“你年幼的时候就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事迹,你这个老不死,真是个害人精啊!”用手杖敲打他的小腿。
反驳:默默无闻胜过臭名昭著。
44.原文: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翻译:孔子家乡一个童子来传话。有人问:“是个要求上进的孩子吗?”孔子说:“我见他与长辈同坐同行。他不是个要求上进的人,而是个急于求成的人。”
反驳:童子可能还没有什么明确的追求,即使有,也未必是做长辈。
十五、反驳论语卫灵公篇
1.原文: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翻译:卫灵公向孔子询问排兵布阵之法,孔子说:“祭祀仪式方面的事,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我没学过。”孔子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
反驳:你(指原文中说话的人或信奉原文话语的人,下同)当时要是说修己能克兵,如果卫灵公是个谬人,说不定就会拜你为修己国师。
2.原文: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翻译:孔子在陈国断粮,随从的人都饿病了,走不动路。子路埋怨地说:“君子也有穷困潦倒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安于穷困,小人一遇穷困就乱来。”
反驳:子路只是质疑做君子的功效,不算乱来。
3.原文: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翻译:孔子说:“子贡啊,你以为我是学得多才记得住的吗?”子贡答:“对,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我是用一个基本方法贯彻始终的。”
反驳:死记硬背就是一个基本方法,有什么希奇?
4.原文: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翻译:孔子说:“由啊!懂得道德的人太少了。”
反驳:不是懂得道德的人太少了,而是道德观和你相同的人太少了。
5.原文: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翻译:孔子说:“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使自己恭敬地坐在王位上罢了。”
反驳:你在造谣。
6.原文: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翻译:子张问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为要诚实,即使到了偏远地区,事业也能顺利;否则,即使在本地,能顺利吗?站立的时候,忠信诚实这几个字好像就在眼前;坐车的时候,这几个字好像就贴在车窗上。这样才能到处畅通无阻。”子张将这话写在腰带上。
反驳:没看见却当作有看见,经常这样做会得精神分裂症。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不要对骗子、强盗忠信诚实。
7.原文: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翻译:孔子说:“史鱼真正直啊!国家有道时,他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时,他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真是个君子啊!国家有道时,他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时,他就隐居起来。”
反驳:固执不是正直。猫不在时就出来偷食,猫在时就躲藏起来,这种君子是老鼠。
8.原文: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翻译:孔子说:“遇到可以相互交谈的人却不说话,就会失去可以相互交谈的人;遇到不可以相互交谈的人却说话了,就会出言失当。聪明人既不失去可以相互交谈的人,也不随便与人说话。”
反驳:遇到可以相互交谈的人,未必要说话,不想说就不要说。不试着与对方说话,未必能知道对方是个不可以相互交谈的人。
9.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翻译: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反驳:坏人坏事贴上仁的标签仍然是坏人坏事。
10.原文: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翻译:子贡问怎样实现仁。孔子说:“工匠要做好工作,必定要先使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投靠大夫中的那些贤人,结交士人中的仁人。”
反驳:工具不够锋利,有时多花一些功夫也是可以做好工的,如果身边没有磨石,却硬要等工具锋利后才做工,未必是明智的。
11.原文: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翻译:颜回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用夏朝的历法,乘商朝的车辆,戴周朝的礼帽,奏韶乐。禁绝郑国的乐曲,疏远能言善辩的人。郑国的乐曲淫秽,能言善辩的人危险。”
反驳:周朝的历法比夏朝的历法完善,周朝的车辆比商朝的车辆先进。
12.原文: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翻译: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必定有眼前的忧愁。”
反驳:人很多时候正是因为考虑到长远,才产生了忧愁。
13.原文: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翻译:孔子说:“完了,我没见过喜欢美德如同喜欢美色的人。”
反驳:你塑造一个喜欢美德的标准样子让学生们学习,不就如愿以偿了?
14.原文: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翻译:孔子说:“臧文仲是个窃居官位的人吧?明知柳下惠品德高尚,却不推荐他做官。”
反驳:柳下惠可算是一个卖国求荣的家伙,他为了个人信誉,执意要对齐国说真话,逼得鲁庄公向齐国交出真宝。
15.原文: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翻译: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样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反驳:如果不是别人的错,即使少责备别人,也会招来怨恨。
16.原文: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翻译:孔子说:“遇事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不知道对他怎么办才好。”
反驳:缺乏主见,一遇到问题就喊着“怎么办,怎么办”,这恰恰是令人担忧的。
17.原文: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翻译:孔子说:“整天和小人聚在一起,说话不讲道义,喜欢耍小聪明,这样的人真难教化!”
反驳:满口仁义道德却是非颠倒,这种人最难教化。
18.原文: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翻译:孔子说:“崇尚道义、遵纪守法、说话谦逊、做事守信,这样的人就是君子了!”
反驳:崇尚道义、遵纪守法却是非不分,说话谦逊却导致朋友误解,做事守信却上当受骗,这样的君子只不过是糊涂虫而已。
19.原文: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翻译: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无能,不怕没人了解自己。”
反驳:与其怕自己无能,不如用好自己现有的能力。
20.原文: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翻译:孔子说:“君子担心死后名声变坏。”
反驳:不做坏事的君子不担心名声变坏。
21.原文: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翻译:孔子说:“君子求自己,小人求别人。”
反驳:凡事量力而行,不要难为自己。
22.原文: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翻译: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论,合群而不拉帮结派。”
反驳:庄重不代表正确,赞同或反对别人的观点不等于拉帮结派。
23.原文: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会因为某人言论水平高而举荐他,不会因为某人品德不好而否定他的言论。”
反驳: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例如姜子牙,就是因为言论水平高而被重用的。
24.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子贡问:“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要的东西,不要施给别人。”
反驳:自己现在不需要的东西,别人现在未必不需要。
25.原文: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翻译:孔子说:“我对人,诋毁过谁?称赞过谁?我称赞的人,一定是先通过了我的考验。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三代都能走在正道上。”
反驳:愿望不等于事实,凭空捏造的东西不能算证据。如果夏走的是正道,就不会有商、周了。
26.原文: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翻译:孔子说:“史书上因存在怀疑而空缺文字的情况,我还能见到,这种自己搞不清楚就让别人搞的精神,现在没有了!”
反驳:如果现在史官获得了足够的史料,那么不在史书上空缺文字,不体现这种精神,岂不更好?
27.原文: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翻译:孔子说:“听从花言巧语就会丧失自己的美德,小事情上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反驳:“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28.原文: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翻译:孔子说:“对众人厌恶的事物,我必定要仔细观察;对众人喜欢的事物,我必定要仔细观察。”
反驳:没有空或不感兴趣,没必要去凑热闹。
29.原文: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翻译:孔子说:“人能弘扬道义,不是道义能弘扬人。”
反驳:因做好事而出名,这就是道义弘扬人。
30.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翻译:孔子说:“犯了错而不改正,这才是真的错了。”
反驳:不管改正不改正,犯了错就得承担责任。
31.原文: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翻译:孔子说:“我曾整天不吃、不睡地思考问题,却没有任何收获,不如去学习。”
反驳:去学习谬论不如去睡觉。
32.原文: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者,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翻译:孔子说:“君子谋求治国之道而不谋求食物。耕田,常要饿肚子;学道,却能当官拿俸禄。君子只担心没学好道,不担心贫穷。”
反驳:既然君子学道是为了当官拿俸禄、避免耕田饿肚子,就不可以说君子忧道不忧贫。
33.原文: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翻译:孔子说:“凭智慧得到权力,但不能守住仁,即使得到了,也必然会失去;凭智慧得到权力,也能守住仁,但不用威严的样子面对百姓,百姓就会不敬;凭智慧得到权力,也能守住仁,也能用威严的样子面对百姓,但不用等级制度来驱使百姓,那也是不完善的。”
反驳:“完善”在这里只能当贬义词。
34.原文: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可以去学习小机巧,却可以去接受大智慧;小人不可以去学习大智慧,却可以去接受小机巧。”
反驳:大智慧离不开小机巧,小机巧之中往往含有大智慧。
35.原文: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翻译:孔子说:“百姓对仁的需要,比对水火的需要更迫切。我只见过跳到水火中自杀的人,却没有见过杀身成仁的人。”
反驳:百姓不需要自杀,百姓需要的是反屠杀、反欺压、反剥削。
36.原文: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翻译:孔子说:“面对仁,就是老师,也不谦让。”
反驳:自虐自辱要低调,不要搞得轰轰烈烈。
37.原文: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翻译:孔子说:“君子意志坚定,决不容忍自己违背意志。”
反驳:做人要通情达理。
38.原文: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翻译:孔子说:“事奉国君,要严肃认真地办事,之后才取俸禄。”
反驳:如果是帮国君做坏事,那么不管是之前还是之后,都不可取俸禄。
39.原文:子曰:“有教无类。”
翻译:孔子说:“无论谁来求学,我都教,不分类别。”
反驳:如果求学人数超过学堂容量,这种措施就不适用了。
40.原文: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翻译:孔子说:“事业不同,不要相互出谋划策。”
反驳:事业不同,道理未必不同。
41.原文:子曰:“辞达而已矣。”
翻译:孔子说:“言语只要能把意思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反驳:如果言语是用于讲道理的,那么仅仅把意思表达出来是不够的,还必须符合道理。
42.原文: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翻译:一个乐师来见孔子,走到台阶前,孔子说:“这是台阶。”走到坐席前,孔子说:“这是坐席。”都坐好后,孔子告诉他:“某人在这,某人在那。”乐师走后,子张问:“这就是与乐师交谈的方法吗?”孔子说:“是的。这本是帮助盲人乐师的方法。”
反驳:这是不让乐师开口说话的方法。子张期待的音乐评论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
十六、反驳论语季氏篇
1.原文: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翻译:季氏要攻打颛臾。冉有、季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这不是你的错吗?颛臾曾做过先王的东蒙主,而且就在鲁国境内,是鲁国的一部分,为何要打它?”冉有说:“是季氏要打的,我二人都不想打。”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力承担职责,能力不足就辞职。’危难时不支持,跌倒时不搀扶,要你这个助手何用?而且,你还说错了,虎兕跑出笼子,龟玉毁在盒中,是谁的错?”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又离费城很近,现在不夺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说自己想要那样做,却一定要找出理由辩解的人。我听说有国有家的人,不怕钱少而怕不平均,不怕贫穷而怕不安定。因为平均了就没有贫穷,大家和睦了就不会感到孤单,安定了就没有危险。这样,如果远方的人不服,就用表演礼乐的办法招来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现在你二人辅助季氏,远人不服却不能招来他们,国家搞分裂却不能保全,反而想着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的危险不在颛臾,而在自己的内部。”
反驳:没有足够强大的武力逼迫,又不肯用平等的法则搞统一,难以实现统一。被别国礼乐吸引而投降的国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
2.原文: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翻译:孔子说:“天下太平时,礼乐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作主决定;天下混乱时,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作主决定。由诸侯作主决定,大概经过十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大夫决定,经过五代很少有不垮台的。大夫的家臣为所欲为,经过三代很少有不垮台的。天下太平,国家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天下太平,百姓就不会议论国家政治了。”
反驳:实行等级制度、世袭制度,天下不可能真正太平,混乱是迟早的事。没有人甘愿被压在底层、任人宰割。祖宗能力高不等于子孙能力高,祖宗爱好政治工作不等于子孙爱好政治工作;祖宗能力低不等于子孙能力低,祖宗不爱好政治工作不等于子孙不爱好政治工作。
3.原文: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翻译:孔子说:“国君丧失实权已经五代了,政权落到大夫手中已经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孙衰落了。”
反驳:“五代”与“四代”相互矛盾。与其说你(指原文中说话的人或信奉原文话语的人,下同)是在论述因果关系,不如说你是在玩“五”、“四”、“三”排列游戏。
4.原文: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翻译: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正直的朋友、宽容的朋友、见多识广的朋友,对自己是有益的;谄媚逢迎的朋友、表里不一的朋友、花言巧语的朋友,对自己是有害的。”
反驳:坏人结交好人做朋友,有可能会被好人出卖到监狱里面去。
5.原文: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翻译:孔子说:“有益的爱好有三种,有害的爱好有三种。爱好礼乐,爱好称赞别人的优点,爱好广结善友,是有益的;爱好骄傲,爱好闲游,爱好吃喝,是有害的。”
反驳:遵循猥琐的礼节或听悲伤的音乐,损害心理健康。
6.原文: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翻译:孔子说:“陪君子说话要注意三种毛病:没到说的时候就说,叫做急躁;到该说的时候不说,叫做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就说,叫做睁眼瞎。”
反驳:没事就让君子安静休息。
7.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翻译: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要戒:年轻时,血气还不成熟,要戒女色;年壮时,血气正旺盛,要戒争斗;年老时,血气已衰弱,要戒贪婪。”
反驳:戒欲有害自己健康,在不戒欲情况下能够做到不纵欲的人不必戒欲。
8.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翻译: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论。小人不懂得天命而不敬畏天命,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的言论。”
反驳:如果敬畏天命不能改变天命,那又何必敬畏天命?如果敬畏天命能改变天命,那又何必相信天命论?心理健康的人不喜欢别人敬畏。
9.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翻译: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人;学习后才知道的,是二等人;遇到困难才学习的,是三等人;遇到困难也不学习的,这就是平民了,是下等人。”
反驳:平民的社会价值绝大多数是正的,你不如他们。
10.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翻译: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考虑的事:看的时候要考虑是否看清楚,听的时候要考虑是否听清楚,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谦恭,言谈时要考虑是否忠诚,办事时要考虑是否谨慎严肃,疑问时要考虑是否询问别人,忿怒时要考虑是否有后患,获取钱财时要考虑是否合乎道义。”
反驳:看的时候、听的时候思考问题不利于看清楚、听清楚,甚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11.原文: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翻译:孔子说:“见到善良要像赶不上似的,见到不善要像被水烫了似的。我见过这样的人,我听过这样的话。隐居起来寻求自己的志向,履行道义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听过这样的话,却没见过这样的人。”
反驳:与其夜以继日追求善良,不如简简单单做一件善事。与其隐居起来寻求志向,不如面对现实做一件皆大欢喜的事。
12.原文: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翻译:齐景公有四千匹马,死的时候,百姓觉得他没什么德行值得称赞。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至今还在称赞他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吗?
反驳:伯夷、叔齐不愿为百姓做事,只求一死了之,不值得称赞。
13.原文: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翻译: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样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习礼仪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习礼仪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我回去就学习礼仪。我就听到过这两次。”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却得到了三方面的收获:知道了学诗的作用,知道了学礼仪的作用,又知道了君子并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反驳:有的人学了诗后,说话反而变得不清不楚。
14.原文: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翻译: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国人称她为君夫人,国人在外国人面前称她为寡小君,外国人也称她为君夫人。
反驳:津津乐道国君妻子的称呼,是侮辱国君妻子的独立人格。
十七、反驳论语阳货篇
1.原文: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翻译: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孔子乘他不在家时去拜谢,却在半路上碰到了。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说。”阳货说:“身怀本领却任凭国家混乱,能叫做仁吗?”孔子说:“不能。”阳货说:“想做官却总是不去把握机遇,能叫做明智吗?”孔子说:“不能。”阳货说:“时光一天天过去了,岁月不等人。”孔子说:“好吧,我准备做官。”
反驳:你(指原文中说话的人或信奉原文话语的人,下同)看不起阳货,但阳货三句话就把你说服了。
2.原文: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翻译: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只是习俗不同才使人有了差别。”
反驳:结构上的差别也是造成性格差别的重要原因。
3.原文: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翻译:孔子说:“只有富贵的人聪明与贫贱的人愚蠢是不能改变的。”
反驳:歪曲事实的人胡言乱语是不能改变的。
4.原文: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翻译:孔子去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说:“杀鸡哪用得上宰牛的刀?”子游对他说:“以前我听您说过:‘君子学道就会爱护别人,小人学道就会服从指挥。’”孔子说:“学生们,子游说得对,刚才我是在开玩笑。”
反驳:战乱时期,弹琴唱歌不如舞刀弄枪。
5.原文: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翻译:公山弗扰占据费市反叛,来召孔子,孔子想去。子路不高兴地说:“没地方去就算了,何必到他那里去?”孔子说:“他来召我,难道是说空话?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能复兴东周!”
反驳:公山弗扰的实力不够你用。
6.原文: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翻译: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在天下推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哪五种?”孔子说:“恭敬、宽容、诚信、勤快、施恩惠。恭敬就不会受侮辱,宽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诚信就会受到重用,勤快就会获得成功,施恩惠就能使唤人。”
反驳:恭敬属于自辱;宽容坏人做坏事,不会得到百姓拥护;在什么事上讲诚信、做什么事勤快,存在是非问题;施恩惠去感动人、使唤人,是一种卑劣的行为。
7.原文: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翻译: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想去。子路说:“以前我听您说过:‘亲自做了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佛肸占据中牟反叛,您却要去,怎么解释?”孔子说:“对,我说过。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坏吗?不是说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岂能像个匏瓜?光挂在那里而不让人吃呢?”
反驳:除了食用外,匏瓜还有许多用途,例如作瓢、装酒、制作乐器。
8.原文: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翻译:孔子说:“由啊,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坐下,我告诉你。好仁不好学,弊病是愚蠢;好智不好学,弊病是行为放荡;好信不好学,弊病是害人;好直不好学,弊病是说话刻薄;好勇不好学,弊病是犯上作乱;好强不好学,弊病是狂妄自大。”
反驳:好仁不好学,会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做好事,而且有利于远离谬论、避免中毒。
9.原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翻译: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了解到许多东西,可以懂得合群,可以抒发不满。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国君。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反驳:知道鸟兽草木的名字,却不知它们的样子和特性,这样的知道没有多少意义。
10.原文: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翻译:孔子对伯鱼说:“你读过《周南》、《召南》吗?一个人如果不读《周南》、《召南》,就好像面对着墙壁站着而无法前进。”
反驳:尧、舜没有读过《周南》、《召南》。
11.原文: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翻译:孔子说:“礼啊礼啊,难道只是玉帛之类的礼品吗?乐啊乐啊,难道只是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反驳:一边送礼一边装恭敬,很可能怀有阴谋;一边奏乐一边搔首弄姿,不利于充分发挥演奏水平。
12.原文: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翻译:孔子说:“外表威严而内心胆怯的人,用小人作比喻,就像挖墙洞的小偷吧!”
反驳:挖墙洞的小偷,外表不一定威严。
13.原文: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翻译:孔子说:“老好人是败坏道德的人。”
反驳:既没有亲自做坏事,又没有指使别人或帮助别人做坏事,这样的人不是败坏道德的人。
14.原文: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翻译: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说,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反驳:路上的传言不一定是虚假的。
15.原文: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翻译:孔子说:“可以和卑鄙小人一起事奉国君吗?当他没有得到某东西的时候,怕得到;得到后,又怕失去。如果害怕失去,那就什么坏事都敢做。”
反驳:在了解某东西利害之前,怕得到这个东西,人之常情;得到后了解后喜欢这个东西,又怕失去,人之常情,但未必会为了保住这个东西而无所不至。
16.原文: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翻译:孔子说:“古代人有三种毛病,现在恐怕连这三种毛病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古代的狂人任意做事,现在的狂人放荡不羁;古代的高傲者清白高洁,现在的高傲者凶恶蛮横;古代的愚人直率,现在的愚人狡诈。”
反驳:任意做事与放荡不羁相比,没有轻重之分;对坏人凶恶蛮横比清白高洁好;狡诈的人不算愚人。
17.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孔子说:“能说会道、和颜悦色,这种人很少是仁的。”
反驳:厌恶别人能说会道、和颜悦色,这种人很少是仁的。
18.原文: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家邦者。”
翻译:孔子说:“我厌恶用紫色代替红色,厌恶用郑国的声乐扰乱雅乐,厌恶用伶牙利齿颠覆国家。”
反驳:很多小人也厌恶用紫色代替红色。
19.原文: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翻译:孔子说:“我想不说话。”子贡说:“您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还说什么呢?”孔子说:“天说过什么话?天不说话,四季照样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过什么话?”
反驳:如果你真想不说话,就不会找子贡聊天。
20.原文: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翻译:孺悲想见孔子,孔子推说有病不见。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就取瑟弹唱起来,让他听见。
反驳:一个人独自弹唱有什么了不起?
21.原文: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翻译:宰我问:“三年守孝期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又长,钻木取火的老方法也该改一改了,守孝一年就够了。”孔子说:“三年内吃香饭,穿锦衣,你心安吗?”宰我说:“我心安。”“你心安你就做吧。君子守孝,吃鱼肉不香,听音乐不乐,居住不安,所以不做。现在你心安,那么你就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我真是不仁啊!婴儿三岁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三年的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期。难道他没得到过父母三年的爱吗?”
反驳:你母亲爱你17年,你守孝几年?既然守孝期间吃鱼肉不香、听音乐不乐、居住不安,那又何必守孝?难道君子的父母希望君子难受?
22.原文: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翻译: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都不想,真太难了!不是有下棋的吗?下下棋,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
反驳:整天胡思乱想不如什么都不想。
23.原文: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翻译: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崇尚道义。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抢劫。”
反驳:依附国君鱼肉百姓,算什么道义?
24.原文: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翻译: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吗?”孔子说:“有。厌恶称赞别人罪恶的人,厌恶讥笑上级的人,厌恶勇敢而不遵守等级制度的人,厌恶刚愎自用而不听劝告的人。”孔子又说:“你也有厌恶的人吗?”子贡说:“厌恶把剽窃当作聪明的人,厌恶把不谦逊当作勇敢的人,厌恶把揭发隐私当作直率的人。”
反驳:君子厌恶挟君子以令是非的人。
25.原文: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翻译:孔子说:“只有女子与小人是难养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不谦逊;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报怨。”
反驳:归根到底,你身边的女子与小人并不是你养的,而且你始终是女子们与小人们养的,因为你的社会价值是负的。
26.原文: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翻译:孔子说:“到四十岁了还有人厌恶,他这一生就算完了。”
反驳:喜欢打抱不平,即使老了也有人厌恶。
十八、反驳论语微子篇
1.原文: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翻译:纣王无道,微子离他而去,箕子沦为他的奴隶,比干因劝谏而被他杀死。孔子说:“商朝有三个仁人。”
反驳:微子后来向周武王乞降,后来成为宋国首任国君;箕子后来被周武王封于朝鲜,成立了箕子朝鲜侯国。此二人的行为不符合你(指原文中说话的人或信奉原文话语的人,下同)的仁道,倒是伯夷、叔齐可与比干并称为“三仁”。
2.原文: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翻译:柳下惠当司法官,三次被罢免。有人问:“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他说:“正直辅佐别人,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免?如果用邪道辅佐别人,何必要离开自己的国家?”
反驳:通情达理的人到通情达理的国君那里做官,不会被罢免。
3.原文: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翻译:齐景公谈到对待孔子,说:“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只能用介于季氏与孟氏之间的待遇对待他。”又说:“我老了,不能用孔子了。”于是,孔子离开了齐国。
反驳:很可能再过一会儿齐景公又会想重用你,可惜你自己放弃了机会。
4.原文: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翻译:齐国人送来一些歌女,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于是,孔子离开了鲁国。
反驳:与其身在朝廷心在歌女,不如不上朝。
5.原文: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翻译: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车前走过,他唱道:“凤啊!凤啊!怎么这样倒霉?过去的事情已经不能挽回了,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呀。算了,算了!现在执政的人很危险!”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话。他赶快避开了,孔子没能与他交谈。
反驳:贬称接舆为狂人,贬低了你老师,因为你老师尊重他。
6.原文: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翻译:长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过,让子路询问渡口。长沮说:“驾车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是鲁国孔丘吗?”“是的。”“他天生就应该知道渡口在那里。”子路再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我是仲由。”“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是的。”“坏人坏事像洪水一样泛滥,谁能改变?你与其跟随躲避人的人,不如跟随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他边说边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说:“人不可与鸟兽同群,我不同世人打交道而同谁打交道?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去改变了。”
反驳:螳臂当车,不自量力。
7.原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翻译: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农具。子路问:“您见过我的老师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说完,就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站在一边。老人留子路过夜,杀鸡煮饭给子路吃,又让两个儿子跟子路相见。第二天,子路告辞,把这件事告知孔子。孔子说:“是隐士。”让子路返回去见老人。子路到了他家,他却出门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之间的礼节,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能废除呢?想洁身自好,却破坏了君臣之间的大伦。君子做官,只是履行人臣的义务。至于理想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反驳:老人家杀鸡煮饭给子路吃,只是可怜子路罢了,怎么就变成了隐士?子路说的那些慷慨激昂的话,老人家听到后一定会觉得莫明其妙。
8.原文: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翻译:隐士: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屈辱自己的身份,是伯夷、叔齐吧?”评论柳下惠、少连时说:“降低志向、屈辱身份,但说话合乎伦理、行动合乎理智,他们只做到了这些。”评论虞仲、夷逸时说:“隐居起来、随意说话,自身合乎清廉,辞官合乎情理。”最后说:“我同他们不一样,这样也行,那样也行。”
反驳:该去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何必与他人相比?如果一定要比,那也不是比处世风格如何,而是比社会价值大小如何。
9.原文: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翻译:太师挚到齐国去了,亚饭干到楚国去了,三饭缭到蔡国去了,四饭缺到秦国去了,打鼓的方叔到了黄河边,敲小鼓的武到了汉水边,副乐师阳、击磬师襄去了海边。
反驳:与其去打听乐师们的去向,不如回去练习音乐。
10.原文: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翻译: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重用亲近的人,不使大臣抱怨不受重用。如果大臣没犯大错,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反驳:如果亲近的人有能力承担职责且愿意尽职尽责,那么不重用反而不好;如果大臣没有能力承担职责或不愿意尽职尽责,那么不抛弃反而不好。
11.原文: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翻译:周朝有八个著名人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反驳:每个姓各两名,这么巧?
十九、反驳论语子张篇
1.原文: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翻译: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奋不顾身,见到利益时考虑是否符合道义,祭祀时考虑是否恭敬,办丧事时考虑是否悲哀,这样就可以了。”
反驳:非直来直去、表里如一,不算士。
2.原文: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翻译:子张说:“拥有道德却不去弘扬,信仰道却不忠诚,这样的人,有他没他一个样。”
反驳: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3.原文: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翻译:子夏的学生问子张怎样交朋友,子张反问:“子夏怎说?”答:“子夏说:‘可以交朋友的人就相交,否则就拒绝。’”子张说:“我听到的却与这不同:君子尊重贤人,容纳众人;赞扬善人,同情弱者。如果我是个大贤人,什么人不能容纳?如果我不贤,别人就会拒绝我,如何谈得上我拒绝别人?”
反驳:你(指原文中说话的人或信奉原文话语的人,下同)能容纳某个人,不能说明你和这个人之间是朋友关系。
4.原文: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翻译:子夏说:“即使是小小的技艺,也必定有可欣赏的地方;但用它来做大事,恐怕就行不通了,所以君子不搞这些小技艺。”
反驳:没有平日小智慧的积累,做不成大事。
5.原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翻译: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可说是好学了。”
反驳: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有的人被迫学习也能做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
6.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子夏说:“广泛学习并牢牢记住,急切提出疑问并及时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反驳:牢牢记住不利于广泛学习。有的问题需要长期思考才能得到正确答案,甚至一辈子都得不到正确答案。有的问题得暂放一边才好。
7.原文: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翻译: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在作坊里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在学习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反驳:喜欢学习、轻视百工是你的权利,但你衣食住的来历必须是清白的。
8.原文: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翻译:子夏说:“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
反驳:敢作敢当的小人有的是。
9.原文: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翻译:子夏说:“君子有三变:看起来觉得他很庄严,接近后又觉得他很温和,听他说话又觉得他很严厉。”
反驳:换成另一个君子,可能另有三变。
10.原文: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翻译:子夏说:“君子必须在取得信任之后才去役使百姓,否则百姓就会以为是在虐待他们;必须在取得信任之后才去规劝,否则就会被认为你是在诽谤他。”
反驳:百姓上当受骗后可以反悔、报复。百姓可以随时信任君子,也可以随时取消信任并处罚做坏事的君子。
11.原文: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翻译:子夏说:“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反驳:做大坏事要接受大处罚,做小坏事要接受小处罚。
12.原文: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翻译: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只能做些洒水扫地、迎送客人之类的小事。没学到根本性的东西,这怎么能行呢?”子夏听到后,说:“哎,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先教什么?后教什么?这好比于草和木,都是有区别的,怎能随意歪曲?按次序有始有终地教育学生,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啊!”
反驳:你开口君子闭口圣人,子游要让你认输,恐怕就只有开口圣人闭口圣人了。
13.原文: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翻译:子夏说:“如果做官还有余力,就应该去学习;如果学习还有余力,就应该去做官。”
反驳:如果大家都按照你说的去做,就会全部饿死。
14.原文: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翻译:子游说:“办丧事,只要能表达出悲哀的感情就可以了。”
反驳:没有悲哀却硬装出悲哀的样子,不诚实。
15.原文: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翻译: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可以说是难得的了,然而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
反驳:可能是因为子张认为彼此知根知底,没必要相互卖弄演技。
16.原文: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翻译:曾子说:“子张虽然外表堂堂,但难于和他一起进入仁的境界。”
反驳:如果有外人在场,子张可能就会跟你一起进入角色。
17.原文: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翻译: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人不可能自动地充分表露感情,除非死了亲人。”
反驳:不伪装的时候,能不充分表露自己的感情吗?
18.原文: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翻译: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顺,其他方面别人都能做到,只有他不更换父亲的下属和父亲的规矩,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反驳:很多人不愿那样做,那样做未必明智。
19.原文: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翻译:孟氏让阳肤当法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高职位的人做事不合规矩,民心早已散尽了。如果了解了案情的真相,就要怜悯他们,不要因案情大白而自喜。”
反驳:与其装怜悯,不如去伸张正义。
20.原文: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翻译:子贡说:“纣王的不善,并不像传说的那样厉害。所以君子最讨厌自己名声坏,一旦名声坏,人们就会把所有的坏事都集中到他身上。”
反驳:不管名声坏是事实的还是捏造的,都不要讨厌自己,只有多做好事,通过做好事来改善自己名声,才是明智的。
21.原文: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翻译: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月蚀。一有过错,人人都能看见;一旦改正,人人都会仰望他。”
反驳:这种君子必须有过非凡的功绩,并得到了人们普遍赞颂,否则人们不会如此关注。
22.原文: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翻译: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文王武王之道,并没失传,还在人间。贤人能了解其中的大道理,不贤的人只能了解其中的小道理,没有什么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孔子处处都学,哪有固定的老师?”
反驳:你老师不仅仅喜欢学习周文王、周武王,历史上富有荣誉的帝王,他都喜欢学习,甚至恨不得变成他们。但遗憾的是你老师并没有学到什么值得学习的东西。你老师竭力鼓吹“兴灭国,继绝世”,与尧、舜背道而驰。
23.原文: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翻译: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贤于孔子。”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子贡,子贡说:“拿围墙做比喻吧,我家的围墙只有肩高,站在墙外,就能看到我家里富丽堂皇;老师家的围墙有几丈高,如果不从大门进去,就看不见雄伟壮观、多姿多彩的景象。进得去门的人太少了,叔孙武叔这么说,也是可以理解的!”
反驳:虽然高墙之内高高挂起“仁义道德”的大牌子,但迷雾重重、陷阱密布。
24.原文: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翻译:叔孙武叔诽谤孔子。子贡说:“没有用,孔子是诽谤不了的。其他人的贤良,像丘陵一样,还可以超越;孔子却像日月,别人没法超过。有人虽然要自绝于日月,但对日月又有什么损伤呢?只能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反驳:在知情人那里,谬赞和诽谤都会起噪音作用。
25.原文: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翻译: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虚吧,孔子哪里比你强?”子贡说:“君子说一句话就可以表现出是否明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孔子的高不可及,如同天不能搭阶梯爬上去一样。他如果有机会治理国家,可以说,他要百姓怎样去做,百姓就会怎样去做。他生也光荣,死也可哀,怎么能赶得上他呢?”
反驳:为人处事一辈子不能做到实事求是,这样的人不能治理好国家。
二十、反驳论语尧曰篇
1.原文: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翻译:尧说:“好啊!你这个舜。天命降临到你的身上,让你继承帝位。如果天下百姓穷困,你的帝位也就永远结束了。”舜也这样告诫过禹。商汤说:“伟大的天帝啊,你在人间的儿子我谨用黑牛来祭祀您,向您祷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天帝的臣仆我不敢掩蔽,一切都由天帝的心来分辨、选择。如果我有罪,请不要牵连天下百姓;如果百姓有罪,都归我一个人承担。”周朝大封诸侯,功臣都富贵起来。武王说:“我虽有至亲,都不如仁人。百姓有错,在我一人。”孔子说:“谨慎地审查计量器具,审察等级制度的执行情况,补充空缺的官员,国家的政令就会畅通无阻了。复兴灭绝的国家,恢复原贵族的地位,提拔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掌权者应该重视人民、粮食、丧葬、祭祀。宽容就能得到众人拥护,诚信就能得到百姓信任。勤敏就能取得功绩,公正就能使百姓感到幸福。”
反驳:尧、舜说的话是要对方承担职责、做好工作的,商汤、武王说的话是用来笼络人心、维护地位的,两者不可相提并论。伤天害理的政令不会畅通无阻。天下百姓不会盼望实行世卿世禄的制度。宽容坏人做坏事得不到百姓拥护。
2.原文: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翻译:子张问孔子:“怎样才可以治理政事呢?”孔子说:“尊重五美,去除四恶,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子张说:“什么是五美?”孔子说:“君子给人恩惠而自己却不需什么耗费;劳役百姓,百姓却没有怨恨;有欲望却不贪心;泰然自若却不骄傲;威严却不凶猛。”子张说:“什么叫做给人恩惠而自己却不需什么耗费?”孔子说:“让百姓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这不也是给人恩惠而自己却不需什么耗费吗?在百姓农闲时劳役百姓,又有谁会怨恨呢?想要仁的样子就有仁的样子,哪里会贪呢?君子不管他们人数多少、势力大小,都不敢怠慢他们,这不也是泰然自若却不骄傲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斜视,让人见了心生敬畏,这不也是威严却不凶猛吗?”子张说:“什么是四恶?”孔子说:“事先不进行教化就加以杀戮,叫做虐;事先不告诫而苛求立即成功,叫做暴;开始松懈,突然限制期限完成,叫做贼;同样是给人财物,却出手吝啬,叫做小气。”
反驳:让百姓在某范围内自劳自得,不能算是给百姓恩惠,只能算是在该范围内不剥削百姓。无论什么时候,只要百姓知道自己被压迫被剥削,就会怨恨。贪官装仁慈可能比真的还像。不敢怠慢的样子不能叫做泰然自若。你衣冠整齐、目不斜视地走上战场,看看有没有人敬畏你。
3.原文: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翻译:孔子说:“不知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礼仪,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不知对方言语,就不能了解对方。”
反驳:你敢不敢自杀?拿什么证明自己相信天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