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会如此挥霍浪费呢?
①社会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制度使过去的传统家长制受到冲击。面对只有一个孩子的格局,家长会拿出足够的民主意识,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的决策中,无形中给了孩子权力。家庭收入的增加使许多家长通过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来弥补繁忙所造成的情感空缺。
②社会经济的敏感捕捉。商机是与社会变革相符合的。社会为孩子们创造了全方位、更细致的服务,因此青少年经济逐渐蓬勃发展,青少年市场逐渐被开拓,逐渐专业化,孩子在社会的“怂恿”下也学会了花钱,体验到了物质的诱惑。
③青少年缺乏计划意识。花钱也是一门学问,如何合理分配自己的收入是孩子们迟早要掌握的学问。如果少年时期挥霍惯了父母的钱,将来自己经济独立了就会发现合理计划的重要性,并为曾经的挥霍感到遗憾。有人甚至因为挥霍使家业破败,毁了自己本来可以很美好的生活。

④科技的进步改变了孩子对社会的看法。他们能通过网络和传媒更加细致地了解社会,并接受社会的诱惑和刺激。同时,他们被怂恿排斥传统价值观,追求消费和放纵。
⑤有郁闷情结的孩子也会通过消费来发泄自己的病态心理。
⑥受同辈群体的影响以及忽视父母挣钱的辛苦。
怎样纠正孩子的挥霍行为呢?
①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节俭不仅在困难的日子里能带领人们走向幸福,在今天富裕的年代里,合理计划也是一种美德。有计划性的人、有节制的人才是一个高尚的人、文明的人。挥霍不是好习惯,是应该杜绝的。家长既要懂得爱孩子,又要懂得爱的方式。首先不能溺爱孩子,不能随便给他们钱而不加管制。
②让孩子了解父母挣钱的辛苦。挥霍的孩子不理解他人的辛苦。生存是一门学问,要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更是一件很艰辛的事。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自己为了挣钱而忍受的辛劳和压力,或者把孩子带到工作的地方,让孩子体会家长朝九晚五的作息时间和来自工作的烦恼,认识到节俭是对父母的关爱。
③挥霍与是否富裕没有关系。挥霍的人不一定是富有的,而富有的人不一定挥霍,这完全是一个习惯和品德问题。美国的人均年收入比我们高很多,但是他们的节俭令我们感到惭愧,他们连盘子里的剩余食物也会打包带走,购物的时候具有很强的计划性。
④理性面对诱惑。孩子必须知道外界的诱惑是很多的,就像《西游记》里面变成可爱小姑娘的妖怪。现在的商家抓住了孩子的虚荣心理,凶猛进攻,以高价标出商品,对孩子产生了极坏的误导。孩子要在家长的陪同下理性地选择需要的东西,学会理性面对诱惑、抵制诱惑,比如:家长要教孩子学会比较不同品牌商品的性价比,学会理性消费。
⑤在这方面,美国一些富翁教育孩子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美国有一个叫洛克菲勒的大富豪,他拥有十几亿的个人资产,但他在孩子零用钱问题上却是十分苛刻。他每周定时给孩子们发放一次零用钱,在数额上按年龄大小分开档次:7至8岁,每周30美分;9至10岁,每周60美分;11至12岁,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两美元。数额之小,令今天许多的中国父母咋舌。尽管如此,洛克菲勒还发给每个孩子一本用作记账的小本子,要求他们详细地记录每笔开支的用途,待领钱时交给他亲自检查。用钱正当和账目清楚的,下周领钱时奖励5美分,反之则要减。洛克菲勒的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乎有点吝啬,实际上对于培养孩子的经济头脑是很有好处的。建议我们的家长有计划地给孩子开一个小账户,可以用自己家的电脑管理。每个月或者每个星期给孩子一定数额的钱,然后教他们做一个计划,每天怎样使用钱,必需品和奢侈品要怎样搭配着购买。剩余的钱要鼓励孩子存起来,家长可以给孩子很高的利率,培养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想买一件贵重的东西,可以让他们拿自己存的钱去买,要让他们知道通过节俭才能满足自己的奢侈需求。如果孩子超支了,家长可以借钱给他们,但也是有贷款利率的。这样的管理可以激励孩子的自主意识,让他们懂得花钱的计划性有多么重要。当然,如果孩子做得好,家长可以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不能不讲感情,只讲计划。
⑥家长要理解孩子的郁闷情结,通过别的方法帮助孩子抒发自己的郁闷。要让孩子知道,他(她)患上了一种喜欢花钱的心理疾病,其实他(她)并不需要购买什么东西,只是希望通过花钱来发泄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