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中医论治 小儿常见病症 中医辨证论治(三)

小儿常见病症 中医辨证论治(三)急性肾小球肾炎

【概述】
    急性肾小球肾炎是继发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性疾病,临床以血尿、少尿、水肿、高血压为主要表现。多发生于4~14岁儿童,3岁以下少见。男孩发病率高,男、女之比约为2:1。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秋冬为发病高峰季节。若无并发症,预后多数良好。本病属中医“水肿”、“阳水”范畴。

    【病因病理】
    病因为感受风邪、湿邪与疮毒。风邪为风寒、风热,常见于猩红热、急慢性扁桃体炎之后;湿邪则包括内湿和外湿;疮毒则常见于疮疖、丹毒之后。
    病理因感受风邪、湿邪、疮毒之后,导致肺、脾。
    肾三脏功能失调。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液排泄,并与三焦、膀胱等脏腑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水液气化与尿液排泄。若小儿感受邪毒,脏腑功能失调,由于三焦气化失司,水液不能下输膀胱,排泄不利,溢于肌肤发为水肿。故中医认为:“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还可出现水气上凌心肺(严重循环充血)、邪毒内陷(高血压脑病)及水毒内闭(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恢复期则表现为脾气虚亏及肾阴不足。

    【诊断要点】
    1.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猩红热、脓皮病等感染病史。
    2.血尿、少尿,继之浮肿。浮肿常由眼睑开始,1~2天内波及全身,浮肿为非凹陷性水肿。大多数患儿有高血压>16.0/10.67kPa(120/80mmHg)。
    3.严重病例在起病1周内可出现严重循环充血(急性肺水肿、心力衰竭)、高血压脑病、急性肾功能衰竭。
    4.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有红细胞、管型和蛋白质。血沉增快,血抗链球菌溶血素“O”增高。血清补体,如总补体及C。下降。

    【辩证分型】
    1.风水相搏症状:突然起病,发热恶风,无汗或微汗,头痛咳嗽,初为眼睑浮肿,继则全身浮肿,尿少而赤,舌苔薄白,脉浮数。
    证候分析:外感风邪,肺失清肃测发热恶风,无汗头痛,咳嗽。风水相搏,气化失利,故浮肿、尿少。邪热夹湿移于下焦,灼伤血络,则有尿色红赤。舌苔薄白,脉浮数,均为邪毒在表之象。本型常在上呼吸道感染和猩红热发病之后出现。
    2.湿热内浸症状:发热烦躁,头痛头晕,甚则呕吐,皮肤可有脓疮,小便短赤,或呈血尿,全身浮肿,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内盛,故发热烦躁,皮肤生疮。湿热流注三焦,水道通调失职,水湿泛溢肌肤发为全身浮肿。湿热之邪灼伤血络测出现血尿。湿热上犯,则头痛头晕,甚至呕吐。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内盛之象。本型常在皮肤感染(如脓皮病)之后发生。
    3.湿困脾土症状:起病较缓,多无发热,全身水肿,或浮肿较轻,面色苍黄,身体困倦,小便短赤,舌苔白或薄白腻,脉濡。
    证候分析:此证多因久居潮湿之地,感受外湿,与体内因脾土虚亏产生的内湿互结所致。湿浊内犯,困阻脾土,脾失健运,湿泛肌肤,故面黄困倦,全身浮肿。湿郁化热,灼伤下焦血络,故小便短赤。苔白或薄白腻,脉濡,均为湿困脾土之象。本型患儿多数起病较缓,肿胀不甚,若不及时治疗,容易转变为慢性肾炎。
    并发症
    l.水气上凌症状:肢体浮肿,尿少或尿闭,咳嗽气急,心悸胸闷,烦躁喘息不能平卧,口唇青紫,舌质暗红,苔白,脉细数无力。
    证候分析:水气上逆,凌射心肺,故咳呛气急,胸闷心悸。气为血帅,气滞血瘀,故口唇青紫,舌质暗红。心气虚弱,气机不畅,故烦躁不安,脉细数无力。
    水湿泛溢,则肢体浮肿,苔白。
    2.邪毒内陷症状:头痛头晕,烦躁不安,视物模糊,恶心呕吐,甚则惊厥昏迷,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湿热邪毒郁于肝经,损及心窍。肝阳上亢,心窍郁闭,故头痛头晕、烦躁不安,甚则引动肝风,蒙闭心窍而惊厥昏迷。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湿热内盛,肝阳上亢之象。
    3.水毒内闭症状:全身浮肿,尿少或尿闭,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口中气秽,腹胀甚或昏迷,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细而数。
    证候分析:水毒之邪壅塞三焦,气机升降失常,水毒内闭,中焦格拒,湿浊壅郁于上焦,故全身浮肿,恶心呕吐,口中气秽。水毒上扰清阳则头痛头晕;若蒙闭心窍,则出现神识昏迷。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细而数,均为水毒内盛,正气渐溃之象。
    本病经积极治疗,进入恢复期,可表现为脾气虚亏及肾阴不足,应予调理,加速痊愈。

    【分型治疗】
    1.风水相搏治则:宣肺利水。
    主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加减:恶寒肢楚,加苏叶10克、防风10克;发热咽痛,加黄芩10克、板蓝根30克;小便短赤,加小蓟草10克、茅根30克;咳嗽者,加前胡10克、紫菀10克。
    主方分析: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治风水之要方。
    方中麻黄、杏仁宣肺利水,连翘清宣肺热,赤小豆利水消肿,桑白皮泻肺行水,生姜、大枣、甘草和脾健运。诸药合用起清热宣肺,利水消肿的作用。
    处方举例:
    麻黄6克  连翘10克  赤小豆30克  桑白皮10克  车前子IO克(包煎)泽泻10克  黄芩10克  茯苓10克  甘草6克  茅根30克
    2.湿热内浸治则:清热利湿。
    主方:五味消毒饮合五皮饮加减。
    加减:浮肿明显,加车前子10克(包煎)、泽泻10克;有疮疡者,加苦参10克、白癣皮10克;血尿明显,加小蓟草10克、茅根30克。
    主方分析:五味消毒饮为清热解毒之要方,主要用于各种疮疡和疖肿,方中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蒲公英清热解毒散结,天葵子不仅清热散结,还有利尿通淋作用。五皮饮为治疗全身浮肿的常用方,方中茯苓皮淡渗利水,桑白皮、大腹皮下气利水;生姜皮辛散行水;陈皮理气化湿。
    处方举例:
    银花10克  野菊花10克  紫花地丁10克蒲公英15克  天葵子10克  茯苓皮6克  生姜皮6克  车前子10克(包煎)小蓟草10克  生甘草6克
    3.湿困脾土治则:健脾利水。
    主方:五苓散加减。
    加减:腹胀苔腻,加厚朴6克、半夏10克;纳呆食少,加神曲10克、苡仁10克;小便量少,加车前草15克、防己10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通阳化气,健脾利水的代表方。方中茯苓、猪苓淡渗利水,泽泻利水渗湿,白术健脾化湿,桂校通阳利水。
    处方举例:
    桂枝10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猪苓10克  白术10克  车前草15克  苡仁10克  生姜皮6克  陈皮6克  甘草6克
    并发症的治疗
    1.水气上凌治则:温补心阳,泻肺逐水。
    主方:己椒苈黄九、参附汤加减。
    加减:肢厥汗多,加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尿少者,加桂枝10克、车前子10克(包煎);胸闷心悸,加五味子6克、郁金10克;口唇青紫,加丹参10克、红花6克。
    主方分析;己椒苈黄九中葶苈子、大黄泻肺逐水,防己、椒目利水消肿。参附汤中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振心阳。
    处方举例:
    人参6克  附子10克(先煎)桂枝10克  防己10克  葶苈子10克  椒目10克  车前子10克(包煎)泽泻10克  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丹参10克  甘草6克
    2.邪毒内陷治则:清利湿热,平肝潜阳。
    主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加减:大便秘结,加生大黄10克(后下)、玄明粉10克(冲);抽搐者,加钩藤10克(后入)、石决明30克(先煎);昏迷甚者,加安宫牛黄丸l粒或至宝丹1/2~1粒(研服)。
    主方分析:龙胆泻肝汤适用于肝胆实火上冲,湿热内盛之证。方中龙胆草清泻肝胆实火,黄芩、栀子清热泻火,柴胡、当归、生地疏肝活血、凉血养阴,木通、车前子、泽泻清热化湿,甘草调和诸药。
    处方举例:
    龙胆草10克  山桅10克  黄芩10克  生地黄10克  夏枯草10克  木通10克  车前子10克(包煎)生大黄10克(后下)钩藤10克(后下)生甘草6克  安宫牛黄丸1/2~1粒(研吞)
    3.水毒内阁治则:辛开苦降,辟秽解毒。
    主方:温胆汤、附子泻心汤加减。
    加减:恶心呕吐者,加玉枢丹0.9克(吞服);抽搐者,加山羊角30克(先煎)、紫雪丹1.5~3克(吞服);尿少者,加车前草30克、泽泻10克。
    主方分析:两方合用适用于水毒内闭,气机壅塞之证。方中半夏、陈皮、竹茹、胆星辟秽化浊;大黄与附子寒热同用,可泄浊救逆;黄连、黄芩、干姜辛开苦降,可畅通气机。
    处方举例:
    黄连3克  黄芩10克  生大黄10克(后下)附子10克(先煎)干姜6克  竹茹6克  半夏10克  陈皮6克  车前草30克  玉枢丹0.9克(吞服)
    恢复期表现为脾气虚亏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益气健脾。若表现为肾阴不足者,可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滋阴补肾。

    【中成药】
    1.三妙九  每日2次,每次6克吞服。适用于湿热内浸。
    2.六君子丸  每日2次,每次6克吞服。适用于恢复期脾气虚亏。
    3.知柏地黄丸  每日2次,每次6克吞服。适用于恢复期肾阴不足,血尿未消。

    【简便方】
    1.玉米须60克,车前草60克冰煎服。适用于本病浮肿明显,小便较少时。

    2.夏枯草10克,黄芩10克,车前草30克,冂莶草15克,水煎服。适用于本病出现肾性高血压时。

    3.生大黄研粉吞服,每次1.5克,每日2次,可用于肾功能衰竭少尿时。//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预防感冒,治疗各种皮肤疮疖。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
    2.水肿期应限制钠盐摄入,早期少尿患儿应予无盐饮食,至小便增多,水肿渐消,可予少盐饮食。
    3.发病早期及浮肿较重时,应卧床休息。血压正常,浮肿基本消退,可逐渐增加活动。
    4.出现并发症及血压高、浮肿加重、尿少甚至无尿时,应加强观察,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疳证

【概述】
    疳证是一种脾胃虚损,运化失健引起的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临床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饮食异常为特征。本病多见于三岁以下婴幼儿,故又称“奶痨”。因起病缓慢,病程缠绵,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曾被古人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本病属西医学营养不良。
    “疳”字的含义,有两种解释。一说“疳者甘也”,指小儿过多吃了肥甘生冷,饮食失调,脾胃受损,日久形成疳证;另一说“疳者干也”,指发病机理由于脾胃气虚、津液干涸,以致形体消瘦而干枯。

    【病因病理】
    脾胃失调是主要原因。小儿为“脾常不足”之体,饮食失调,喂养不当,或其他因素(如长期呕吐、慢性泄泻、病后失健)均可导致本病发生。
    病初症轻,仅为脾胃不和,运化失健;进一步发展,脾之虚弱加重,并可有积滞内停,壅滞气机,形成虚中夹实之证;病久脾脏虚损,津液干涸,气液耗伤,甚者气血虚亏。若脾病及肝,肝血不足,可两国羞明,白翳遮睛;脾病及心,心火内炽,上熏口舌,引起日内生疮;脾病及肾,肾精不足,骨失所养,则骨骼畸形;
    脾病日久,中阳失展,气不化水,水湿泛滥,全身出现浮肿。

    【诊断要点】
    1.长期喂养不当,饮食失调(偏食、挑食)及疾病影响。
    2.消瘦、不食、面色苍白,精神萎软,嗜异食症及发育迟缓等。
    3.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肌肉松弛。重度肌肉萎缩,心音低钝,脉搏减慢,血压偏低,凹陷性水肿等。
    4.轻度(即1度营养不良),体重低于正常值15%~25%;中度(即Ⅱ度营养不良),体重低于正常值25%~40%;重度(即Ⅲ度营养不良),体重低于正常值40%以上。

    【辩证分型】
    1.脾胃虚弱(又称“疳气”)症状:形体消瘦,食欲减退,盗汗自汗,精神烦躁,毛发枯黄,大便正常或稍稀,小便常色白如米泔水,舌苔薄白,脉细濡。
    证候分析:脾胃受损,运化失常,不能化生精微,故纳呆形瘦、毛发枯黄、大便易稀薄。气虚表卫不固,则盗汗自汗。土虚木旺,肝气不舒,故精神烦躁不安。
    苔薄白,脉细儒,均为脾胃虚弱的表现。
    2.脾虚食积(又称“疳积”)症状:形体明显消瘦,精神萎软,肚腹膨胀,面黄无华,毛发稀黄如穗,纳呆食少,或多吃多便,舌质淡,苔薄白腻,脉细滑。
    证候分析:疳证失治,进一步发展则脾胃更虚,积滞内停不消,故形体更瘦,毛发稀黄,面黄少华。因积久不消坝u肚腹胀满。脾虚气弱,精神萎软。胃强脾弱者,虽能受纳,难于消运,故多吃多便。舌淡苔腻,脉细滑,均为脾虚食积的表现。
    3.气血两亏(又称“干疳”)症状:面色?s白,毛发干枯,极度消瘦,皮肤干瘪起皱,腹凹如舟,沓不思食,啼哭无力,大便稀薄或便秘,时有低热,舌质淡,苔少色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此是疳证的后期,气血已亏,化源欲绝,已无以滋养脏腑肌肉,故形瘦大肉已脱,皮肤干枯起皱,毛发干枯。腹部脂肪已消失,肌肉已萎缩,故腹凹如舟。脾气虚极,则神萎、啼哭乏力,沓不思食,大便易稀薄。舌淡,脉沉细,均为气血两亏的表现。
    疳证后期还可有兼证:①眼疳:表现为夜盲,眼珠干涩,白翳遮睛。为脾病及肝,肝阴不足所致。②目疮:可见口舌生疮,甚至糜烂。此为阴虚火旺,心脾虚火上熏口舌所致。③疳肿胀:小便不利,全身浮肿,尤以四肢及颜面更明显。此因脾肾阳虚,气不化水,水湿泛溢肌肤所致。①齿衄、紫癜:牙龈出血,皮肤出现瘀点。此因脾气虚弱,脾不统血,血不循经,溢于脉外所致。
    疳证的“疳积”阶段,出现脾虚食积,与积滞证的脾虚夹滞不同。前者以虚为主,因脾胃虚亏,运化明显失健,以致有食积不化;而积滞证的脾虚夹滞却是以实为主,是因乳食积滞损伤脾胃,引起脾气损伤。
    两者必须辨明,方能在治疗上掌握好攻补关系。疮证的“疳积”,为离攻干补;而积滞证的脾虚夹滞,则为寓补于攻。

    【分型治疗】
    1.脾胃虚弱治则:健脾和胃。
    主方:资生健脾丸加减。
    加减:腹胀舌腻,加木香6克、鸡内金粉1.5克(吞服);大便稀溏,加焦六曲10克、炮姜炭6克;小便色白,加泽泻10克、萆粟10克。
    主方分析:资生健脾丸为健脾醒胃,兼有消食化湿的要方。方中人参、茯苓、白术、莲子肉健脾益气。
    山药、苡仁、扁豆、泽泻、芡实健脾利湿。藿香、砂仁、麦芽、山楂、白豆蔻醒脾开胃。陈皮燥湿和中,黄连清泻心火,甘草调和诸药,桔梗载药上行。
    处方举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山药10克  扁豆10克  莲子肉10克  苡仁10克  砂仁6克(后下)山楂10克  甘草6克
    2.脾虚食积治则:消积理脾。
    主方:健脾九加减。
    加减:积滞明显,加山棱6克、获术6克、炙干赡10克;腹胀不适,加香附10克、木香6克;大便干结,加全瓜萎10克、麻仁10克。
    主方分析:健脾丸是健脾消积的要方。方中人参、白术健脾补气,神曲、山楂、麦芽消食化积,陈皮燥湿和中,枳实破气消积。
    处方举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山楂10克  神曲10克  胡黄连6克  炙干蟾10克  青皮6克  枳实6克  甘草6克
    3.气血两亏治则:补气养血。
    主方:人参养荣汤加减。
    加减:血虚较重,加阿胶10克(烊冲)、制首乌10克;午后低热,加地骨皮10克、银柴胡10克;汗多者,加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
    主方分析:人参养荣汤为益气补血、宁心安神的要方。方中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补中,当归、白芍、熟地补血和营扶正,五味子、远志敛阴宁心安神,陈皮、桂心温通行散。
    处方举例:
    黄芪10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熟地10克  制首乌10克  山药10克  甘草6克
    兼证治疗:眼疳用羊肝丸养血明目;口疳用泻心汤清心泻火;疳肿胀用真武汤温阳利水;齿龈、紫癜用归脾汤健脾养心补气。

    【中成药】
    1.启脾丸  每日2次,每次1.5~3克吞服。用于脾胃虚弱。
    2.消疳肥儿丸  每日2次,每次1~2克吞服。
    用于脾虚食积。
    3.十全大补丸  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气血两亏。

    【简便方】
    1.山药、鸡内金、焦白术、扁豆、山楂、干蟾各10克,青皮、陈皮各6克,红枣5只,研成细粉,每日2次,每次1.5~3克调服。用于脾虚食积。

    2.太子参10克,山药10克,神曲10克,红枣5只,水煎服。用于脾胃虚弱。

    3.鸡肝1具(或猪肝30克),苍术6克,煮熟后食肝和汤。连服l~2周,用治眼疳。

    【其它疗法】
    1.利四缝疗法  用短粗毫针点刺二手四缝穴,刺后挤出黄白粘液,每周1~2次,4~6周为一疗程。
    2.穴位注射  采用维生素B;
    穴位注射足三里穴,每次每穴0.5毫升,每周2次,以2~3周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1.纠正不良饮食习惯,防止偏食、挑食。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保证所需营养。
    2.积极治疗各种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其他慢性疾病。
    3.多接触阳光,室内空气新鲜,温度适宜,注意皮肤清洁与食物卫生。治疗期间,必须忌食过硬、过香、过于油腻及油炸食物,不食生冷之物。

积滞

 【概述】
    积滞是指小儿乳食不节,停滞中脘,食积不化所致的一种脾胃病证。临床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大便不调等为特征。本病属西医学慢性消化功能紊乱。

    【病因病理】
    小儿乳食不知自节,或喂养不当,乳食无度,或过食肥腻生冷不消化食物,皆可损伤脾胃。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受伤,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调,乳食停滞,积而不消,乃成积滞。病后体虚,脾胃虚弱,也可导致乳食不化,夹滞成疾。
    积滞与伤食、疳证关系密切。伤于乳食,日久不消,可变成积,积久不化,郁而生热,耗伤津液可转化成疳,故有“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之说。

    【诊断要点】
    1.不思乳食,脘腹胀痛,呕吐物酸臭,大便易稀,味臭如败卵。
    2.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或有发热等症。
    3.有伤乳、伤食史。大便检查,有不消化食物残渣或脂肪球。

    【辩证分型】
    1.乳食积滞症状:不思乳食,脘腹胀满,时有疼痛,暧腐吞酸,烦躁哭闹,夜卧不宁,手足心热,大使秽臭,青苔薄白腻,脉滑。
    证候分析:乳食停滞,脾胃受损,故不思乳食。中焦壅滞,则暧腐吞酸。积滞内阻,气机不利,故脘腹胀满、时有疼痛。积滞化热,内扰心脾坝u烦躁哭闹,夜卧不宁。舌苔腻、脉滑,均为乳食阻滞之象。
    2.脾虚夹滞症状:面色苍黄,疲倦乏力,不思乳食,腹满喜按,大便溏薄,夜卧不安,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滑。
    证候分析:脾胃虚弱,故面黄乏力、不思乳食。脾虚运化失司,则腹满喜按、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细滑,均为脾虚夹滞之象。

    【分型治疗】
    1.乳食积滞治则:消食化积。
    主方:消乳九加减。
    加减:腹胀者,加木香6克、大腹皮10克;心烦哭闹、手足心热,加胡黄连6克、茯神10克;腹胀满。
    便秘结,加快实10克、生大黄6克(后下)。
    主方分析:消乳丸为消导行气之剂。方中神曲、麦芽消食化积,香附、砂仁理气和中,陈皮健脾燥湿。
    处方举例:
    神曲10克  谷麦芽各10克  香附10克  木香6克  机壳6克  砂仁3克(后下)陈皮6克山植10克  连翘10克  鸡内金10克2.脾虚夹滞治则:健脾消积。
    主方:健脾丸加减。
    加减:腹满胀,加大腹皮10克、积壳6克;舌厚白腻,加鸡内金10克、厚朴6克;呕吐,加半夏10克、生姜2片。
    主方分析:健脾丸为健脾消积理气之剂。方中人参、白术补气健脾,陈皮、枳实行气和胃,神曲、山植、麦芽消食导滞。
    处方举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神曲10克  山楂10克  谷麦芽各10克  陈皮6克  鸡内金10克  积壳6克  甘草6克
    由于积滞可因各种饮食所伤。伤于乳食,常用山植、麦芽;伤于面食,可用神曲、麦芽;伤于谷食,可用神曲、谷芽;伤于生冷瓜果,可用山枳、陈皮;伤于肉、蛋,可用鸡内金、山植。

    【中成药】
    1.小儿香橘丹  每日3次,每1/2~1丸,开水送服。用于脾虚夹滞。
    2.保和丸  每日3次,每次1~3克,开水送服。用于乳食积滞。

    【简便方】
    1.焦山楂、谷麦芽、焦六曲、鸡内金各6克,水煎服。用于乳食积滞。

    2.白术10克,山药10克,青皮6克,神曲10克,水煎服。用于脾虚夹滞。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控制饮食,禁食肥甘厚味。给服易消化及有营养的食物。
    2.平时小儿进食定时定量。婴儿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相应辅食。
    3.保持大便通畅。易便秘者,每日给服蜂蜜10~20毫升。

厌食

【概述】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间见食不贪,甚至拒食的一种病证。体内缺锌,不良的饮食习惯,不正确的喂养方法,以及急慢性疾病影响等,均可导致厌食发生。本病各个年龄期都可发生,但以1~6岁多见,城市儿童发病率较高。本病中医称“纳呆”、“恶食”等。

    【病因病理】
    喂养不当,饮食失节,损伤脾胃,而致不思进食。
    或病后元气大伤,津液耗伤,脾胃之气阴受损,受纳运化失常而厌食。部分婴儿可因先天不足,胎禀怯弱,脏腑虚弱,生后即纳呆食少。虽然病因不同,但病位主要在脾胃。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得阳则运;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以阴为用。故饮食不节,喂养失调,或病后气阴耗损,均导致脾胃损伤,胃阴伤则不思进食,脾阳伤则运化失职。本病迁延不愈,水谷精微摄取不足,化生气血受碍,日久可转为疳证。

    【诊断要点】
    1.有佝偻病、贫血、慢性肠炎或长期便秘等病史。或饮食习惯不良(如过食高蛋白、高糖饮食),有挑食、偏食史等。
    2.发现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尤其是锌的缺乏。
    3.以厌食为主症,常可伴有面色萎黄、形体瘦弱、精神不振、院胀不适,舌苦自腻等。

    【辩证分型】
    1.脾运失健症状:胃纳不馨,或食而无味,面黄少华,院腹胀满,大便不化,舌苔薄白或薄白腻,脉象有力。
    证候分析: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运失常,胃不受纳,故胃纳不馨,食而无味。食滞中焦,气机不畅,则脘胀腹满。运化失常,大便不化。病尚初起,故苔白腻,脉尚有力。
    2.脾胃气虚症状:不思进食,或有拒食,面黄神疲,进食稍多,大便即稀,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软。
    证候分析:脾胃虚弱,受纳运化失司,故不思进食,大便易稀薄。脾虚而气血生化不足侧面黄神疲。
    舌淡,脉细软,均为脾虚气弱之象。
    3.胃阴不足症状:不喜进食,口干多饮,大便干结,形体偏瘦,皮肤干燥,舌红少津,脉细。
    证候分析:胃阴不足,纳谷难化,故不喜进食。阴伤则液乏,则口干,舌红少津,大便干结。津亏阴虚,肤失滋润,故皮肤干燥。脉细为阴亏之脉。

    【分型治疗】
    1.脾运失健治则:消导助运。
    主方:曲麦枳术九加减。
    加减:腹胀不适,加香附10克、木香6克;舌苔厚腻,加苍术10克、厚朴10克;胸闷口腻,加蔻仁6克(后下)、苡仁10克。
    主方分析:曲麦枳术丸具有良好的消食导滞,健脾助运之功效。方中权实、白术能健脾消积,而神曲、麦芽消食导滞,还有开胃之效。
    处方举例:
    枳实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陈皮6克  神曲10克  山碴10克  鸡内金10克  砂仁3克(后下)谷麦芽各10克  香椽皮10克
    2.脾胃气虚治则:健脾开胃。
    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加减:大便稀薄,加山药10克、扁豆花6克;食后易呕,加生姜二片、丁香6克;舌腻口臭,加神曲10克、山楂10克。
    主方分析:香砂六君子汤为健脾化湿理气之剂。
    方中四君子汤益气补中、健脾养胃,加半夏、陈皮和中化湿,加木香、砂仁理气和胃。
    处方举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半夏10克  陈皮6克  木香6克  砂仁3克(后下)红枣5枚  莲子肉10克  甘草6克3.胃阴不足治则:养阴开胃。
    主方:养胃增液汤加减。
    加减:口干饮多,加生地10克、芦根30克;大便干结,加麻仁6克、全瓜蒌6克;入夜盗汗,加五味子6克、牡蛎30克(先煎)。
    主方分析:方中石斛、沙参、王竹养胃生津,乌梅、白芍、甘草酸甘敛阴。全方起养胃生津,润燥开胃之效。
    处方举例:
    石斛10克  乌梅10克  北沙参10克  玉竹10克  白芍10克  砂仁3克(后下)陈皮6克谷麦芽各10克  佛手10克  甘草6克

    【中成药】
    1.人参健脾九  每日2次,每次3~6克口服。
    适用于脾胃气虚。
    2.枳术丸  每日2次,每次3~6克口服。适用于牌运失健。

    【简便方】
    1.生谷芽15克,荷叶6克,佛手6克,白芍10克,石斛10克,生地10克,水煎服。适用于胃阴不足。

    2.鸡内金粉,每日2次,每次1.5克吞服,有消食开胃作用,各型厌食均可配合吞服。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积极治疗佝倭病、贫血等慢性疾病。注意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少呼吸道感染。补充锌等微量元素。
    2.少吃零食,纠正偏食、挑食不良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3.少吃油腻、过甜、过冷、坚硬食物和饮料。

小儿肠痉挛

 【概述】
    小儿肠痉挛是由于肠壁平滑肌强烈收缩而引起的阵发性腹痛,婴儿至学龄儿童均可发生,但以婴儿期最多见。本病发生和体质有关,如对牛奶或某些食物过敏。诱因可有感冒、腹部受冷、暴食、大量冷食、高糖饮食导致肠内胀气、肠内寄生虫毒素刺激等。本病属中医“盘肠气痛”、“盘肠内吊痛”的范畴。

    【病因病理】
    由于护理不当,小儿脐腹部为风冷寒气侵袭,寒邪结于肠间,寒主收引,寒凝则气滞,经络不通,气血壅阻不行,因而突发腹部剧烈绞痛。或因乳食不节,或暴食过度,壅滞肠中,以致中焦气机受阻,郁而不通,升降失职,传导失司,故发为本病。

    【诊断要点】
    1.阵发性剧烈腹痛,大声啼哭,常发生在夜间,面颊发红,口周苍白,腹部胀而紧张,双腿向上蜷起,下肢发冷,双手紧握。可伴有呕吐。
    2.腹痛每次持续发作数分钟至十数分钟,时痛时止,一般反复发作数十分钟至数小时而自愈。
    3.轻型患儿仅每晚表现烦躁啼哭不宁。

    【辩证分型】
    l.寒凝气滞症状:腹部突然绞痛,啼哭曲腰,面色苍白,甚者额上汗出,手足发冷,喜用热敷,按揉得减,舌苔薄白,脉沉弦。
    证候分析:寒邪结于肠间,寒主收引,寒凝气滞,故腹部突然绞痛,啼哭曲腰,得热痛减。受寒后气血运行不畅,则可见面色苍白,手足欠温。舌白,脉沉弦为寒凝气滞的表现。
    2.乳食内积症状:腹部疼痛,曲腰啼哭,不思乳食,呕吐酸臭,大便不通,腹部胀气,痛即欲便,便后痛减,舌苔白腻,脉滑实。
    证候分析:乳食积滞,中焦气机受阻,不通则痛,故见腹痛啼哭,不思乳食,腹部胀气,痛即欲便,便后痛减。肠胃升降失职,故见大便不通,时有呕吐。苔白腻,脉滑实,均为乳食内积之象。

    【分型治疗】
    1.寒凝气滞治则:温中止痛。
    主方:良附丸合木香肉桂逐寒方加减。
    加减:寒甚痛剧,加制川乌3克(先煎)、延胡索6~10克;腹部喜温热,加吴萸1.5~3克、小茴香1.5~3克;舌苔白腻,加厚朴3~6克、姜半夏3~6克。
    主方分析:良附丸为温中祛寒,行气止痛之方,方中高良姜温中暖胃,散寒止痛,而香附疏肝开郁,行气止痛。木香肉桂逐寒方为一张经验方,方中木香、肉桂、乌药、生姜温中理气止痛,砂仁理气,白芍缓急,茯苓健脾化湿。
    处方举例:
    高良姜3~6克  香附3~6克  木香1.5~3克  乌药3~6克  白芍3~6克  延胡索3~6克肉桂1.5~3克  陈皮1.5~3克  砂仁1.5~3克(后下)甘草l.5~3克
    2.乳食内积治则:行气导滞。
    主方:香砂平胃散加减。
    加减:大便秘结,加生大黄1.5~3克(后下)、权实3~6克;腹部胀满,加木香1.5~3克、青皮1.5~3克;舌苔黄腻,加黄连0.9~1.5克、山栀3~6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理气燥湿之方。方中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健脾燥湿,香附、砂仁理气止痛,神曲、山碴、麦芽消食导滞,枳壳宽中理气,白芍缓急止痛。
    处方举例:
    香附3~6克  砂仁1.5~3克(后下)苍术3~6克  厚朴3~6克  陈皮1.5~3克  神曲3~6克  山楂3~6克  白芍3~6克  枳壳1.5~3克谷麦芽各3~6克由于本病发病年龄以婴儿最多,故以上用药剂量均按婴幼儿年龄要求处方,用量偏小。

    【中成药】
    l.良附丸  每日2次,每次1.5~3克吞服。用于寒凝气滞。
    2.木香顺气丸  每日2次,每次3~6克吞服。
    用于乳食内积。

    【简便方】
    1.红枣10枚,生姜3片,水煎服。

    2.木香3克,延胡索6克,干姜3克,神曲6克,红枣5枚冰煎服。

    【其它疗法】
    l.针灸  取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脐上痛,加中院、梁门;脐周痛,加天枢、气海;脐下痛,加关元、中极。可加艾绒温针。
    2.推拿  采用揉按中脘法,分推腹阴阳法和摩神阙等,从上而下缓缓揉按。
    3.热熨法  用豆鼓、生姜、葱白,捣烂同食盐一起炒热,熨脐腹部。也可用具有温中散寒止痛作用的暖脐膏,烘热软化后,贴于脐部。

    【注意事项】
    1.改进喂养方法,喂奶后轻轻拍背至暧气为止。如果由于吸奶过多而引起本病,须设法减少奶量,补充饮水量。
    2.避免冷食。对牛奶过敏者,减少牛奶用量,以豆浆等代乳品替代。
    3.确诊肠痉挛前,应排除肠梗阻、肠套叠、胆道蛔虫疖等小儿急腹症。

婴儿腹泻

【概述】
    婴儿腹泻是2岁以下婴幼儿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可因饮食不当和肠道内、外感染引起,气候改变易诱发本病。肠道内感染以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最多见,病毒与真菌也可引起本病发生。好发于夏秋季节,临床除腹泻和呕吐外,常可伴发热、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本病属中医“泄泻”范畴。

    【病因病理】
    引起婴儿腹泻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及脾肾阳虚为主。泄泻病变都在脾胃,因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之精微,如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气下陷,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以致合污而下,导致泄泻。外感风寒,可致风寒泻;暑湿浸淫,成为湿热泻;乳食停积,成为伤食泻;脾胃虚弱,则为脾虚泻;
    由脾及肾,则为脾肾阳虚泻。乳婴儿常可因突受惊恐,导致脾运紊乱而泄泻。凡暴泻者常伤阴,久泻者常伤阳,病重者阴阳两伤。

    【诊断要点】
    1.大便次数增多。轻者每日大便5~10次,呈稀糊状或如蛋花汤样;重者每日大便10次以上,量多而呈水样,常带少量粘液。
    2.腹泻轻者无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腹泻重者则有此类异常,并可伴有高热、反复呕吐、腹胀、抽痉、意识障碍等。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有血液浓缩现象。大便常规检查有少量粘液、红细胞可有脂肪滴。
    腹泻重者,血CO2  结合力减低,尿素氮增加,血钾、血氯、血钠可降低。大便培养及病毒学检查,可找出致病性大肠杆菌、胎儿空肠弯曲菌、真菌及轮状病毒等。

    【辩证分型】
    1.伤食泻症状:大便稀薄而臭,脘腹胀满,痛则欲泻,泻后痛减,不思饮食,暖气酸臭,舌苔腻,脉滑。
    征候分析:小儿乳食不知自节,饮食入胃,停滞不化,郁而化热,食物腐败,故大便稀薄而臭。宿食内停,浊气上逆,则纳呆、脘腹胀满。食滞而中焦气机不畅,痛则欲泻,泻后痛减。舌苔腻、脉滑,均为伤食之象。
    2.风寒泻症状:泄泻清稀,便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可有发热形寒,舌苔薄白,脉浮。
    证候分析:风寒之邪客于胃肠,脾失健运,故大便色淡,清稀多泡而少臭。寒湿内盛,气机受阻,则肠鸣腹痛。兼有表证,故发热形寒,舌苔薄白等。
    3.湿热泻症状:腹痛即泻,大便色黄绿,气味秽臭,夹有粘液,肛门灼热,发热烦渴,小便短少,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之邪内蕴,传化失常,气机受阻,故痛则即泻,大便色黄绿而秽臭。肠中湿热留滞,故肛门灼热,烦渴溲少。证性属热,内蕴外蒸而发热。苔薄黄,脉滑数,均为湿热内盛之象。
    4.脾虚泻症状:大便稀薄,水谷不化,不思乳食,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软。
    证候分析:脾胃虚弱,中阳不振,运化失常,故大便稀薄。脾阳不振测水谷不化。脾虚而气血生化不足,故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软,均为脾虚之象。
    5.脾肾阳虚泻症状:久泻不止,粪便清稀,完谷不化,小便清长,面?s露睛,精神萎软,形寒肢冷,舌胖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征候分析:久泻不止,由牌及肾,脾肾阳虚,则大便清稀,完谷不化。阳虚内寒,则面?s形寒肢冷。露睛为脾虚之证。舌胖质淡,苔白脉沉细,均为脾肾阳虚之象。
    惊泻较少见,多见于周岁以内乳婴儿,常因卒受惊恐而致,除便稀色青外,还可有睡中惊哭或惊跳等。
    伤阴者,多为暴泻所致,可见小便减少,皮肤干瘪,囱四目陷,烦渴唇红,啼哭少泪,舌红少津等。伤阳者观u因久泻所致,证见面色?s白,神疲乏力,四肢厥冷,表情淡漠,冷汗自出,舌苔白,脉细微等。

    【分型治疗】
    1.伤食泻治则:消食导滞,化湿止泻。
    主方:保和丸加减。
    加减:院腹胀满,加木香6克、青皮6克;口臭舌腻,加苍术10克、厚朴6克;呕吐明显,加生姜3片。
    主方分析:因伤食所致,故用保和丸消食导滞为主方。方中山植消食导滞,以消伤于油腻之食为主;
    六曲消食开胃,善化谷食积滞;莱菔于消食下气,以消麦面之积;半夏、陈皮行气化滞、和胃止呕;茯苓健脾利湿;连翘透散郁热。
    处方举例:
    焦山楂10克  焦六曲10克  莱菔子10克半夏10克  陈皮6克  砂仁3克(后下)谷麦芽各10克  香附10克  积实10克  连翘10克
    2.风寒泻治则:疏风散寒,理气化湿。
    主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加减:腹痛较甚,加木香6克、砂仁3克(后下);
    纳呆舌腻,加山楂10克、神曲10克;小便短少,加泽泻  10克、猪苓10克。
    主方分析:藿香正气散为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方剂。方中藿香、紫苏、白芷解表散寒,又能化湿祛浊;厚朴、大腹皮燥湿除满;半夏、陈皮和胃止呕;白术、茯苓健脾化湿助运;桔梗开宣肺气。方中药物大多辛香温燥,与解表药同用,以达疏风解表,化湿止泻之效。
    处方举例:
    蕾香10克  苏叶10克  白芷10克  大腹皮10克  厚朴10克  半夏10克  陈皮6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甘草6克
    3.湿热泻治则:清热利湿,化湿和中。
    主方: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加减:腹部疼痛,加白芍10克、木香6克;呕吐频繁,加半夏10克、玉枢丹0.3克(吞服);高热烦渴,加生石膏30克、石斛10克。
    主方分析:本方用于表里俱热,以里热为主所致的湿热泻。方中葛根发表解肌,升阳止泻;黄芩、黄连清热燥湿;甘草解毒和中。
    处方举例:
    葛根10克  黄芩10克  黄连3克  车前子10克(包煎)陈皮6克  扁豆花6克  茯苓10克苡仁10克  泽泻10克  六一散10克(包煎)
    4.脾虚泻治则:健脾助运,化湿止泻。
    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加减:久泻不止,加河子肉10克、石榴皮10克;
    腹部疼痛,加延胡索10克、木香6克;纳呆腹胀,加六曲10克、山楂10克。
    主方分析:本方益气健脾,渗湿止泻。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即四君子汤,益气健脾;山药、扁豆、苡仁、莲子肉补脾渗湿止泻;砂仁化湿和胃利气;桔梗宣肺利气。
    处方举例:
    党参10克  焦白术10克  茯苓10克  山药10克  扁豆10克  苡仁10克  砂仁3克(后下)陈皮6克  葛根10克  甘草6克
    5.脾肾阳虚泻治则: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主方:附子理中汤加减。
    加减:久泻脱肛,加黄芪10克、升麻6克;气虚多汗,加浮小麦30克、牡蛎30克(先煎);久泻不止,加赤石脂15克、石榴皮10克。
    主方分析:本方即理中汤加附子,有温补脾肾之功。方中理中汤温中健脾,附子温补脾肾之阳。
    处方举例:
    附子6克(先煎)党参10克  焦白术10克炮姜炭10克  吴茱萸6克  山药10克  扁豆10克  补骨脂10克  五味子6克  甘草6克
    惊泻可用益脾镇惊散加减,此方由四君子汤加钩藤、朱砂而成,能健脾止泻、熄风平肝。
    出现伤阴时,可用连梅汤酸甘敛阴;伤阳时,可用参附龙牡汤温阳救逆。

    【中成药】
    1.红灵丹  每日2次,每次0.3克口服。适用湿热泻。
    2.止泻片  每日3次,每次2片吞服。适用于感寒腹泻。
    3.四神丸  每日2次,每次3克吞服。适用于脾肾阳虚腹泻。

    【简便方】
    1.淮山药粉,每日3次,每次6~9克,开水调服。适用于脾虚泻。

    2.地锦草30克,儿茶5克,水煎后,每日分3次口服。适用于湿热泻。

    3.家庭简易口服补液方:白糖4克,食盐0.7克,碳酸氢钠0.5克,氯化钾0.25克,水200毫升。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控制饮食,轻证腹泻患儿,适当减少乳食,可用米汤代替。重征腹泻,应禁食8~12小时,病情好转后,逐渐恢复病前饮食。
    2.勤换尿布,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扑爽身粉或六一散保持干燥,防止尿布皮炎发生。
    3.重证腹泻患儿,应静脉输液,及时纠正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哮喘中医论治 小儿常见病症 中医辨证论治(三)
消化性溃疡

【概述】
    消化性溃疡指胃与十二指肠溃疡,临床上以慢性周期性发作并有节律的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常兼有暧气泛酸、恶心呕吐、上腹闷胀、腹泻或便秘等症。小儿各年龄期均可发生,但以婴儿及年长儿较多见,婴儿以急性胃溃疡为多,年长儿以慢性十二指肠溃疡较多。男孩多于女孩。本病属中医“胃痛”、“胃脘痛”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的发生,主要与饮食失调,情志因素及素体脾胃虚亏有关。饥饱不常,暴饮暴食,或偏食甘肥,致湿热积滞,消化失常,损伤脾胃,脾失运化之职,胃气不能和降,气机阻滞而胃院作痛。或因脾胃素虚,中阳不振,寒气内生,致胃气不和,气机不畅而发为虚寒胃痛。年长儿亦可因肝气不舒,横逆犯胃及肝火犯胃,胃热炽盛而发病。本病病位在胃肠,但与肝、脾两脏在发病上有密切关系。脾胃素虚常是本病发生的病理基础。

    【诊断要点】
    1.上腹部和脐周慢性疼痛,饭前及夜间较明显,进食后好转。部分患儿常有呕吐、腹胀、暖气、便秘等。
    2.婴幼儿急性发病,表现为呕吐、黑便和呕血。
    少数患儿以急性消化道出血、胃穿孔就诊。
    3.胃液酸度往往不高,大便隐血可呈阳性。X线钡餐检查,常见十二指肠球部畸形或幽门梗阻,儿童期不易发现典型壁龛。纤维内窥镜可以查出X线钡餐不能显示的浅小溃疡。

    【辩证分型】
    1.肝胃郁热症状:胃脘灼热,痛势较剧,烦躁易怒,嘈杂吞酸,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肝气不舒,肝气郁结,日久化火犯胃,故胃脘灼热疼痛。肝胆互为表里,肝热则胆火上乘,故口干口苦。肝木犯胃,则嘈杂吞酸。肝郁气滞,则烦躁易怒。肝胃热盛,津伤则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肝胃郁热之象。
    2.脾胃虚寒症状:上腹部隐痛,痛时喜按,得热痛减,形寒肢冷,渴喜饮热,呕吐清涎,或大便稀溏,舌质淡,舌苦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脾胃阳虚,胃失温煦,中寒内生,故胃部隐痛,痛则喜按,得热痛减,渴喜饮热等。脾主四末,脾阳虚,可致形寒肢冷。脾虚运化失司,则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细,均为脾胃虚寒之象。
    3.肝郁气滞症状:胃脘胀痛,两胁胀问,胸闷暧气,心情不悦,胃痛加重,时有吞酸,烦躁易怒,舌苔薄白,脉细弦。
    证候分析: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机阻滞,故胃院胀痛连及两胁,且心情不悦可以加重。肝胃不和,则暧气吞酸。肝气郁结,则烦躁易怒。舌白,脉细弦均为肝郁气滞之象。

    【分型治疗】
    1.肝胃郁热治则:泻肝和胃,清热散郁。
    主方:左金丸合金铃子散加减。
    加减:呕吐甚者,加姜竹茹6克、生姜2片;呕血者,加白及粉3克(吞)、仙鹤草10克;便秘者,加生大黄10克(后下)、枳实6克;黑粪者,加地榆10克、槐花10克。
    主方分析:左金丸为清泄肝火,降逆止呕方,方中黄连清泄肝火为主药,辅以吴茱萸疏肝解郁,降逆止呕。金铃子散为疏肝泄热,行气止痛之方,方中金铃子清热行气,泄热止痛为主药,辅以延胡索行气止痛。两方合用则可清泄肝胃郁热,理气止痛。
    处方举例:
    黄连3克  吴茱萸6克  延胡索10克    川??子10克  郁金10克  栀子10克  姜竹茹6克丹皮6克  赤芍10克  甘草6克
    2.脾胃虚寒治则:健脾和胃,温中散寒。
    主方:理中丸、小建中汤加减。
    加减:脘腹胀满,加枳壳6克、砂仁3克(后下);
    呕吐清涎,加吴茱萸6克、姜半夏10克;神疲自汗,加黄芪10克、牡蛎30克(先煎)。
    主方分析:理中尤为温中祛寒、补脾益胃之方,方中人参甘温益气,白术健脾燥湿,于姜温中祛寒,甘草调和诸药。小建中杨为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方,方中桂枝、白芍温中缓急,生姜、大枣温脾和中,甘草缓急与调和诸药,饴糖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处方举例:
    党参10克  启术10克  炮姜6克  桂枝10克  白芍15克  红枣5枚  木香6克  陈皮6克甘草6克  饴糖1匙(冲)
    3.肝郁气滞治则: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加减:胃部发冷,加吴茱萸6克、干姜6克;吞酸暧气,加左金丸6克(包煎);呕吐,加姜半夏10克、陈皮6克;舌腻胃胀,加神曲10克、鸡内金10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疏肝解郁,理脾透热之方。方中柴胡疏肝透热;白芍养肝敛阴,和营止痛;积壳、香附、陈皮疏肝理气,燥湿和中,川芎活血行气。
    处方举例:
    柴胡6克  香附10克  白芍10克  枳壳6克青皮6克  川??子10克  木香6克  延胡索10克  香橡皮10克  甘草6克

    【中成药】
    1.香砂养胃九  每日2次,每次3~6克吞服。
    用于脾胃虚寒。
    2.舒肝丸  每日2次,每次0.5~1九吞服。用于肝郁气滞。
    3.三九胃泰冲剂  每日2次,每次0.5~l包冲服。用于各型消化性溃疡。
    4.猴菇菌片  每日3次,每次3片吞服。用于各型消化性溃疡。

    【简便方】
    1.蒲公英15克,龙葵草15克,生香附10克,陈皮6克,红枣5只,水煎内服,半个月为一疗程。

    2.乌贼骨、煅瓦楞、青木香等份,焙后研细末吞服,每日3次,每次1.5克,饭前半小时服。

    3.乌贼骨、白及、甘草等份,研极细末,每日3次,每次1.5克,空腹吞服。用于溃疡出血时。

    【其它疗法】
    1.针刺  取脾俞、胃俞、肝俞、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
    2.耳针  取胃、脾、十二指肠、神门、肝等。或用王不留行子压穴,取穴同上。

    【注意事项】
    1.饮食以软食和易消化食物为主,少食多餐。
    忌食生冷、刺激性食物,避免暴饮暴食。
    2.注意休息,保证足够睡眠,不能过于疲劳,消除紧张与忧虑情绪。
    3.合并胃穿孔、大出血、幽门梗阻时,应及时手术治疗。

慢性胃炎

【概述】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性病变。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胃体胃炎和胃窦炎,根据形态改变则可分为浅表性、糜烂性、萎缩性、肥厚性胃炎。儿童期慢性胃炎以胃窦炎和浅表性胃炎为主。近年发现幽门螺旋杆菌胃内感染是慢性胃炎主要原因。本病临床上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恶心、呕吐、暖气、纳差等。本病属中医“胃瘅”、“胃脘痛”范畴。

    【病因病理】
    导致本病发生可因寒邪犯胃,饮食不调,肝气犯胃,脾胃虚寒,瘀血内停等。由于饮食不调,长期进食油腻及坚硬不易消化食品,或暴饮暴食,饥饱无常,均能损伤脾胃,胃失和降,气滞不畅而作痛。喜食冷饮与冰冻食品,或不注意腹部保暖,日久因寒邪犯胃,胃内血凝不得散,胃之脉络挛急而疼痛。也可因七情所伤,气郁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阻滞而作痛。
    中医认为,如素体脾胃虚弱,再过食生冷,寒邪遏胃,则可发为寒性胃痛;而肝火内盛,或有湿热内蕴,又常食辛辣和热性食品,则可发为热性胃痛;而久病人络,血瘀阻滞,可使病情迁延难愈。

    【诊断要点】
    1.以腹痛为主要表现,隐痛、胀痛或阵发性痉挛性腹痛,可伴呕吐、恶心、暧气、纳差、消瘦。年长儿可诉上腹部疼痛,婴幼儿则以食欲不振、呕吐为主,可伴慢性腹泻及营养不良。
    2.钡餐X线胃片,可见胃粘膜纹增宽,排列与走向异常,粘膜增厚,还可出现空腹胃液增多。胃蠕动亢进等X线征。
    3.内窥镜可见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或见出血。活组织检查,粘膜固有层有广泛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4.部分患者胃粘膜病理活检可找到幽门螺旋杆菌,血清幽门螺旋杆菌IgG抗体阳性。

    【辩证分型】
    1.寒邪犯胃症状:胃脘作痛,得热痛减,形寒喜温,伴呕吐,纳呆,大便欠实,舌苔白,脉弦紧。
    证候分析:素体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恣食生食,或胃部受冷,寒邪犯胃,胃络急引而作痛,故胃痛得热而减,形寒喜温。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呕吐。胃肠失调,运化失司,则纳呆、大便不实。舌苔白,脉弦紧,均为寒邪犯胃之象。
    2.脾胃湿热症状:胃脘灼热胀痛,脘腹痞闷,口干口臭,烦躁易怒,尿黄便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证候分析:素体肝火内盛,又食辛辣及燥热食品,导致脾胃湿热内盛,故见胃部灼热胀痛,口干口臭,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腻等。因有肝气郁结,肝火内盛,故烦躁易怒。
    3.肝胃不和症状:胃脘胀痛,痛引两胁,暧气频作,嘈杂泛酸,善叹息,烦躁易怒。舌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七情所伤,肝郁气滞,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阻滞,故胃胀痛,并引及两胁,暧气泛酸等。肝气郁结,故叹息,烦躁易怒。
    4.脾胃虚寒症状:院腹隐痛,绵绵不断,或时作时止,遇冷则甚,得温则舒,厌食形瘦,面?s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脾胃虚寒,中阳不振,胃部失于温煦,故脘腹隐痛,绵绵不断,遇冷则甚,得温则舒。脾主肌肉,久虚则形体消瘦。脾又主四末,脾阳不足,不能温煦测四肢不暖。胃主纳,脾主运,脾胃虚寒,受纳有碍,运化失职,故见厌食。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均为脾胃虚寒之象。
    5.胃阴不足症状:胃脘灼热作痛,口干咽燥,似饥而不欲食,大便干结,舌质红少津,脉细。
    证候分析:久病胃内蕴热,热可伤阴,胃阴不足,胃内干涩,腐熟失司,通降失职,气机阻滞而发为灼热作痛。胃阴虚,津不上承,故口干咽燥。舌质红少津,脉细,均为胃阴不足之象。

    【分型治疗】
    l.寒邪犯胃治则: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主方:良附丸合香苏散加减。
    加减:纳呆食少,加神曲10克、鸡内金10克;大便欠实,加山药10克、扁豆花6克;呕吐明显,加姜半夏10克、丁香6克。
    主方分析:良附丸为温中祛寒,行气止痛方剂,方中高良姜温中暖胃、散寒止痛,香附疏肝开郁、行气止痛。香苏散为疏散风寒,理气和中方剂,方中苏叶发散风寒,香附、陈皮理气消滞,甘草调和诸药。
    处方举例:
    高良姜6克  香附10克  苏叶10克  姜半夏10克  陈皮6克  吴萸6克  丁香6克  神曲10克  枳壳6克  甘草6克
    2.脾胃湿热治则:清热化湿,和胃止痛。
    主方:清胃散加减。
    加减:大便干结,加生大黄6~10克(后下);口干口臭,加山桅10克、黄芩10克;烦躁易怒,加郁金10克、龙胆草6~10克;舌苔黄腻,加藿香10克、厚朴IO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清胃凉血之剂。方中黄连、升麻清胃火,泻热毒,佐以生地、丹皮、当归凉血散瘀,可使胃内湿热之邪清除,疼痛之症消除。
    处方举例:
    黄连3克  黄芩10克  山桅10克  丹皮10克  生地10克  赤芍10克  升麻6克  当归10克  藿香10克  甘草6克
    3.肝胃不和治则: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加减:暧气泛酸,加煅瓦楞15克、海嫖蛸10克;
    两胁疼痛,加川??子10克、延胡索10克;胃灼热口苦,加黄连3克、山栀10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疏泄肝郁,活血止痛之方。方中柴胡、枳壳、陈皮、香附疏肝理气,白芍、川芎养血活血,甘草调和诸药。
    处方举例:
    柴胡6克  枳壳6克  陈皮6克  川芎6克香附10克  白芍10克  川??子10克  延胡索10克  煅瓦楞15克  甘草6克
    4.脾胃虚寒治则: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主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加减:腹痛明显,加延胡索10克、木香6克;纳呆食少,加神曲10克、谷麦芽各10克;遇冷痛甚,加吴萸6克、高良姜6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补气温中,缓急止痛之方。方中黄芪补益中气;桂枝、白芍调和阴阳,温中缓急;大枣、生姜温牌和中;甘草、饴糖补中缓急。
    处方举例:
    黄芪10克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生姜2片  大枣5枚  木香6克  延胡10克  吴萸6克甘草6克  饴糖1匙(冲)
    5.胃阴不足治则:养阴益胃,缓急止痛。
    主方:一贯煎加减。
    加减:胃部胀痛,加佛手10克、八月札10克;日苦咽干,加黄连3克、天花粉10克;大便干结,加麻仁10克、瓜篓仁10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滋养肝肾,疏肝理气之方。方中生地、枸杞子滋养肝肾阴血;北沙参、麦冬清肺益胃;当归补血活血;川??子疏肝解郁,条达气机。
    处方举例:
    北沙参10克  麦冬10克  生地10克  枸杞子10克  石斛10克  当归10克  川??子10克白芍10克  麻仁10克  甘草6克
    实验研究表明,有30多种中药对幽门螺旋杆菌有抑制作用,其中黄芩、黄连、大黄、黄柏、桂枝、苦地丁等最明显,而厚朴、积实、香附、延胡索、川??子、麦冬等也有一定效果。

    【中成药】
    1.香砂养胃丸  每日2次,每次6克口服。适用于脾胃虚弱。
    2.养胃冲剂  每日2~3次,每次l包冲服。适用于脾胃虚弱。
    3.胃复春片  每日3次,每次2~3片口服。适用于脾胃虚弱,并有抑制幽门螺旋杆菌作用。

    【简便方】
    1.醋炒青皮、青木香等份研末,每日2次,每次1.5~3克吞服。可理气止痛,用于肝胃不和。

    2.党参10克,白芍10克,香附10克,川??子10克,红枣5克,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脾胃虚弱及肝胃不和。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注意饮食调理,不食生冷、油腻、坚硬与不洁的食品,避免进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和药物。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饮食定时定量,避免饥饱不节,暴饮暴食。
    3.合理安排生活与学习,防止精神过度紧张及疲劳。平时注意胃院部保暖,防止受冷。积极治疗口腔及咽喉慢性疾病。

急性球菌性口炎

【概述】
    急性球菌性日炎的主要致病菌为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等。临床以口腔粘膜发生大小不等糜烂或溃疡,并伴发热、烦躁、流涎等全身症状为特征。多见于婴幼儿,常发生于急性感染、长期腹泻等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本病中医称之为“口糜”。

    【病因病理】
    素体心、脾、胃内热较重,在急性热病或泄泻之后,正气受损,心火内盛,循经上熏于口舌,或脾胃蕴热内蒸,积热化火,上熏口腔,导致口腔内肌膜脆嫩,尤其护理不周,引起破碎,复感邪毒,乘虚而入,内外邪合腐蚀肌膜而发病。本病病程较短,均以实证与热证为主,症情较口疮为重。

    【诊断要点】
    1.发热常达39~40℃,烦躁拒食,流涎口痛,常引起颌下淋巴结肿大。
    2.溃疡常见于舌、唇内及颊粘膜等处,可蔓延到口唇及咽部等处。溃疡初起散在,常会融合成片,出现糜烂,上有灰白色假膜覆盖。
    3.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辩证分型】
    l.心脾热盛症状:舌及口内粘膜,出现溃疡或糜烂,溃疡较多,色红作痛,饮食困难,心烦不安,发热口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证候分析:心之苗为舌,牌开窍于口,心火炽盛,脾热内蕴,心脾之热循经上炎,又复感邪毒,口腔肌膜受损,故出现溃疡,证重则可形成糜烂口痛。心火内炽,内扰神明坝小心烦不安。因口痛,故饮食困难,尤拒食热、酸、咸之物。邪热内盛,故发热。心移热于小肠,则小便短赤。
    2.脾胃积热症状:口腔内溃疡多,可融合成片,粘膜色红,糜烂处上有灰白色假膜覆盖,口痛拒食,烦躁口臭,并有流涎,溲赤便秘后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脾胃积热,外感邪毒,上乘于口舌测生溃疡。胃火亢盛,则出现发热烦躁,口臭流涎。实热内结,则大便秘结。苔黄腻为脾胃实热夹湿上蒸之象。
    本病为心、脾、胃三经之热内盛,上熏口舌,并复感邪毒,内外邪合,损伤口腔肌膜,因此临床表现以实热证为主,辨证未有虚证。

    【分型治疗】
    1.心脾热盛治则:清热泻火。
    主方:泻心汤加减。
    加减:壮热烦躁,加生石膏30克、寒水石15克;
    大便秘结,加玄明粉6克(冲);颌下淋巴结肿大,加夏枯草10克、蒲公英15克。
    主方分析:泻心汤为泻火解毒之要方。方中黄连清泻心火,兼泻中焦之火,而黄芩能清上中二焦之火,大黄苦寒泄热、泻火解毒,可通利大便,引热从大便而泄。
    处方举例:
    黄连3克  黄羊10克  山桅10克  生大黄6克(后下)赤芍10克  丹皮10克  生地10克连翘10克  板蓝根30克  甘中黄6克
    2.脾胃积热治则:清热解毒,通脏泻火。
    主方:凉隔散加减。
    加减:高热不退,加黄连3克、生石膏30克;咽红肿痛,加大青叶15克、板蓝根30克;颌下淋巴结肿大,加地了草10克、夏枯草10克;口臭舌厚腻,加厚朴10克、苍术10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清热解毒,泻火通便之方。口糜治疗,由于热毒炽盛,通腑泻火,使热毒下泄也是治疗关键之一。方中生大黄苦寒泄热,芒硝润燥软坚,两药共奏泻火通腑之功,黄芩、连翘、山栀清热泻火解毒,竹叶、薄荷清疏上中二焦之热,蜂蜜、甘草甘缓和中。
    处方举例:
    生山桅10克  黄芩10克  连翘10克  竹叶6克  薄荷6克(后下)生大黄6克(后下)玄明粉6克(冲)赤芍10克  丹皮10克  甘中黄6克

    【中成药】
    1.抗炎灵片  每日3次,每次3~4片口服。常可配合汤剂同用。
    2.双黄连粉针剂  每日0.6~1.2克,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滴,连用2~3天。用于本病日内溃烂较重,并有高热等全身症状时。

    【简便方】
    1.半边莲10克,大叶积雪草10克,水煎服。适用于心脾热盛。

    2.生大黄(温开水泡10余分钟)6~10克,生石膏15~30克,人中黄3~6克,人中白3~6克,每日1剂,水煎服。适用于脾胃积热。

    【其它疗法】
    选用青熟、锡类散、冰硼散等,每日2次,吹在口腔糜烂处6。吹药前用一枝黄花30克或野菊花30克煎液,清洗口腔。

    【注意事项】
    1.注意口腔护理,每日用一枝黄花煎液清洗口腔。饮食清淡,避免吃咸、酸、过热的食物。
    2.多饮水,多食蔬菜和水果。每日冲服蜂蜜一匙,保持大便通畅。
    3.唇部有糜烂,为防止发干而影响张口,可涂少许黄柏油膏。

疱疹性口炎

 【概述】
    疱疹性日炎由单纯性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多见于1~3岁小儿。全年均可发病,无明显季节性。有传染性,可在幼托机构中引起小流行。临床以发热,齿龈红肿,舌体、两颊、上颚及齿龈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为特征。本病中医称“口疳”、“口疮”等。

    【病因病理】
    调护失宜,喂养不当,恣食肥甘厚腻,蕴而生热,或喜啖煎炒炙烤之物,内火偏盛,心脾积热化火,循经上熏口舌,或为外感风热之邪,邪热内乘于脾,上攻于口舌,腐蚀口腔肌膜,导致口腔粘膜破溃。
    也可在高热、急性传染病、久病久泻之后,津液损伤,阴液亏耗冰不制火,虚火上浮,熏灼口舌而发病。

    【诊断要点】
    1.起病时常有低热或高热,全身不适,食欲减退,流涎和口内疼痛。
    2.口腔粘膜有散在或成簇的黄色透明小疱疹,直径约2~3mm,破后形成浅溃疡,上有白色分泌物。舌体、唇内及两侧颊粘膜处最多见。
    3.齿龈常红肿,触之易出血,颌下淋巴结可肿大。

    【辩证分型】
    1.心火内炽症状:口舌生疮,舌上为多,色红灼痛,心烦不安,面赤口渴,小便短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数。
    证候分析:心火炽盛,邪热循经上炎,舌为心之苗,故舌上生疮为多。心火内炽,内扰神明,则心烦不安。伤及津液,则面赤口渴。心移热于小肠,则小便短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数,均为心火内炽之象。
    2.脾热内盛症状:口内溃疡,布于口颊、上颚、齿龈及口角等处,周围掀红,疼痛拒食,口臭涎多,或发热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口为脾之窍,脾脉络于口内,牌热上熏,故口颊、上颚、齿龈等处溃疡。火热内灼肌膜,故疼痛拒食。牌热内盛,津液受损,则口臭、便秘。
    3.虚火上炎症状:口内溃疡较少,周围色不红或微红,疼痛不甚,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神疲乏力,口干颧红域午后低热,舌红少苦,脉细数。
    证候分析:证属肝肾不足,水不制火,虚火上浮所致。虚火内炽故神疲颧红,阴津已损故口干低热。
    舌红少苦,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象。
    本病首当辨明虚实,可结合病程、溃疡程度及全身症状进行辨证。如起病急,病程短,口内溃疡多及疼痛重,或伴发热等,多为实证;而起病缓,病程长,口内溃疡少,或易反复者,多为虚证。此外尚须结合溃疡部位,判断所属脏腑,如以舌上、舌边溃疡为主,多为心火内炽,而散于两颊、上颚、齿龈,则为脾热内盛。

    【分型治疗】
    1.心火内炽治则:清心泻火。
    主方:泻心导赤汤加减。
    加减:便秘者,加生大黄6克(后下),或凉隔散6克(包煎);热重者,加黄芩10克、山栀10克;口渴者,加石斛10克、天花粉10克。
    主方分析:本方主治心经有热,使心经之火从小便而出。方中黄连清泻心火,生地凉血,竹叶清心利水,木通导热下行,甘草调和诸药。
    处方举例:
    黄连3克  山栀10克  生地10克  木通10克  竹叶6克  赤芍10克  丹皮10克  灯心2扎 泽泻10克  甘草6克
    2.脾热内盛治则:清热泻脾。
    主方:清热泻牌散加减。
    加减:发热,加银花10克、寒水石15克;咽喉红痛,加板蓝根30克、蒲公英15克;大便秘结,加生大黄10克(后下)。
    主方分析:清热泻脾散清泻牌经郁热,为治疗实证口疮主方之一。方中黄连、山栀清泻脾热,黄芩、石膏散脾经上循之郁热,生地清热凉血,木通、灯心清热利水,使邪热从小便而出。
    处方举例:
    山栀10克  生石膏30克  黄连3克  黄芩10克  竹叶6克  赤芍10克  丹皮10克  板蓝根30克  灯心2扎  甘草6克
    3.虚火上炎治则:滋阴降火。
    主方:知柏地黄汤加减。
    加减:午后低热,加银柴胡10克、地骨皮10克;
    口干欲饮,加石斛10克、芦根30克;入夜盗汗,加五味子6克、牡蛎30克(先煎)。
    主方分析:知柏地黄汤为滋阴降火之方。知母、黄柏清热滋阴,六味地黄汤滋补肾阴。
    处方举例:
    知母10克  黄柏10克  生地10克  熟地10克  山萸肉10克  山药10克  泽泻10克  丹皮10克  茯苓10克  甘草6克
    本病临床上以实证口疮为多,虚证口疮则多见于久病重病之后,常已伤及肝肾之阴,且易反复发作。本病与鹅口疮相比较,在辨证用药方面有类似之处,但本病热性症状较重,在清热泻火方面必须药重力专。在药物剂量方面,由于鹅口疮患儿多为婴幼儿,因此药量一般较轻,不能随意加大,否则易引起呕吐败胃;而本病患儿年龄均大,故清热泻火中药用量可适当增大。

    【中成药】
    1.牛黄解毒片  每日3次,每次l~2片口服。
    用于心火内炽。
    2.麝香熊羚丸  每日3次,每次2~3粒口服。
    用于牌热内盛。

    【简便方】
    1.黄连1~3克,白芍3~9克,水煎内服。用于心火内炽。

    2.一枝黄花30克,水煎内服。用于脾热内盛。

    【其它疗法】
    选用锡类散、冰硼散、珠黄散吹敷口腔,每次少许,每日2次。虚证与实证口疮均可应用。

    【注意事项】
    1.保持口腔清洁,多饮水,忌食辛辣炙?怪?物。
    2.有高热的患儿,要注意口腔护理,并保持大便畅通。
    3.幼托机构发生此病,要注意口腔用具的消毒与隔离。

鹅口疮

【概述】
    鹅口疮为婴幼儿常见口腔炎,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临床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状如鹅口为特征。多见于新生儿、早产儿、久病体虚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本病中医亦称“鹅口疮”,或称“雪口”。

    【病因病理】
    本病病因主要由于口腔不洁或破碎,感染邪毒所致。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苗,脾脉又络于舌,故发病以口腔粘膜及舌上为多。
    鹅口疮临床有虚实之分,实证为心脾两脏积热,循经上行,熏蒸口舌,复感邪毒而发病。属于虚证者,多由于胎禀不足,或病后失调,久泻久痢等,津液损伤,气阴耗伤,虚火循经上炎而发病。

    【诊断要点】
    1.多见于新生儿,久病体弱者,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及激素者。
    2.口腔粘膜可见白色点状或片状乳凝块状物,可融合成大片白膜,常见于颊、舌、牙龈及上腭部。不易擦去,强行拭去,可有局部溢血。
    3.一般不影响吃奶,偶可累及食管、气管,出现吞咽困难、呕吐、声音嘶哑等。
    4.取少许白屑涂片镜检,可见白色念珠菌的菌丝和抱子。

    【辩证分型】
    1.心脾积热症状:口生白屑,逐渐蔓延,布满口舌,面赤唇红,烦躁不安,吮乳啼哭,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薄白腻,脉数。
    证候分析:热积心脾,复感邪毒,内外邪合,熏蒸口舌,故口生白屑。心火内炽,火热炎上,故面赤唇红,烦躁不安,吮乳啼哭,大便干结。心移热于小肠,则小便短黄。舌质红,脉数,均为心脾积热之象。
    2.虚火上炎症状:口内白屑散在,周围红晕不显,形瘦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舌质红少苦,脉细。
    证候分析: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宜,或久病久泻,导致肾阴亏损,水不制火,虚火上浮,故面颧发红,手足心热,口内自屑散在,而周围红晕不显等。
    舌红与脉细均为阴虚之象。
    本病须辨明虚实,临床上以实证占多,虚证较少。虚实与病程也有关,一般病程短者为实证,而病程长,且有慢性疾病伴随,如慢性泄泻及反复呼吸道感染者,多为虚证鹅口疮。

    【分型治疗】
    1,心脾积热治则:清热泻火。
    主方:清热泻脾散加减。
    加减:大便干结,加生大黄6克(后下);小便黄短,加木通6克、生地6克;烦渴不宁,加石斛6克、钩藤6克(后下)。
    主方分析:清热泻脾散是儿科常用的清热泻火方剂,尤其对各种口腔与齿龈实热证,有良好效果。
    方中黄连、山桅清心泄热,黄芩、石膏散脾经郁热,生地清热凉血,木通、灯心清热降火,导热下行。
    处方举例:
    山栀6克  生石膏30克  黄连1.5克  黄芩6克  丹皮6克  赤芍6克  银花6克  连翘6克灯心2扎  生甘草3克
    2.虚火上炎治则:滋阴降火。
    主方:知柏地黄汤加减。
    加减:口渴者,加玄参6克、石斛6克;低热者,加地骨皮6克、白薇6克;盗汗,加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
    主方分析:本方由六味地黄汤加知母、黄柏组成,六味地黄汤滋养肝肾,而知母、黄柏滋阴降火。
    处方举例:
    知母6克  黄柏6克  熟地6克  山药6克山萸肉6克  丹皮6克  泽泻6克  茯苓6克  牛膝6克  甘草3克。

    【中成药】
    1.银黄口服液  每日2次,每次1支口服。用于心脾积热。
    2.牛黄上清丸  每日2次,每次研服1.5克。
    用于心脾积热。

    【简便方】
    1.银花、灯心草各6克,黄芩3克,黄连、薄荷各1克,枳壳2克,水煎服。用于心脾积热。

    2.生地3克,白蒺藜2克,钩藤2克,木通4克,竹叶3克,蝉衣1克,水煎服。用于心脾积热。

    【其它疗法】
    选用冰硼散、珠黄散吹敷口腔,每次少许,每日2次。虚证与实证鹅口疮均可应用。

    【注意事项】
    1.注意口腔清洁,避免过烫、过硬或刺激性食物,防止损伤口内粘膜。
    2.婴儿奶具注意清洁与消毒,母乳喂养应用冷开水冲洗奶头后再喂奶,喂奶后给服少量温开水。
    3.注意患儿营养,适量补充B族维生素。

反复呼吸道感染

【概述】
    呼吸道疾病中的感冒、急性扁桃体、支气管炎、肺炎等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疾病。由于免疫功能下降,可导致这些疾病反复感染,不仅影响小儿生长发育,还可导致哮喘、心肌炎、肾炎、风湿病等。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病年龄多见于6月~6岁,尤以1 ~3岁的婴幼儿最为多见。本病属中医“虚证”范围。

    【病因病理】
    小儿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之体,藩篱疏松,卫外功能较差,对疾病抵抗力不强,易受外邪侵袭,肺司呼吸,又主皮毛,故肺脏病证最为多见。若小儿肺脾虚亏,或先天禀赋不足,体质柔弱,或属人工喂养,饮食长期失于调理,或少见风日,户外活动较少,表气虚弱,卫外不固测可因正气不足,御外乏力,易为外邪侵袭而发病。总之,本病的病位在肺,但与脾肾两脏有密切关联。

    【诊断要点】
    1.发病年龄常在6月~6岁间,尤以1~3岁婴幼儿多见。春、秋、冬三季好发,夏季较少见。
    2.以反复不断感冒、扁桃体炎、支气管炎为主要征象。旧感初愈,新感复起,上呼吸道感染一年达5~7次,下呼吸道感染一年达2~3次。发病特点为病程长,每次上呼吸道感染可达10天以上,下呼吸道感染可达3周以上,或初期是上呼吸道感染,很快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
    3.平时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血清免疫球蛋白IgA偏低,微量元素锌缺乏。或有血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有轻、中度贫血J线胸片在未感染时,可无异常或有两肺纹理增多增深。

    【辩证分型】
    1.营卫不和症状:反复感冒,面眈神疲,午后低热,自汗盗汗,恶风怕热,纳呆食少,形体较瘦。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有花剥,脉细软稍数。
    证候分析:营卫不和,营气不能内守,卫气不能卫外,易受外邪侵入而发病,故反复感冒,恶风怕热。
    表卫不固,腠理松疏,津液不藏,则自汗盗汗。脾已受损,故纳呆食少,形体较瘦。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软稍数,均为营卫不和之象。舌苔花剥,已损及阴分。
    2.肺脾两虚症状:易反复感冒咳嗽,面色萎黄乏华,纳呆食少,大便稀薄,形体瘦弱,神疲乏力,四肢欠温,动则多汗,毛发黄软,时有咳嗽,喉中痰声,心悸气短,舌质淡,舌苔白,脉细弱。
    征候分析:后天失调,人工喂养,或饮食长期失于调理,肺脾两虚,卫外不固,故易反复感冒咳嗽。肺气虚者,毛发黄软,动则多汗,时有咳嗽痰声,心悸气短。脾虚气弱,则面色萎黄乏华,神疲乏力,形体瘦弱。脾虚运化失司测纳果便稀。脾主四末,脾之气阳不足,则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弱,均为肺牌两虚之象。
    3.肺肾不足症状:经常感冒咳嗽,面色?s白,肌肉松弛,自汗盗汗,夜寐不宁,走路不稳,或有鸡胸龟背,囟门迟闭,立、行。齿、发、语迟,发育迟缓,苔薄白,脉细。
    证候分析: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生长发育迟缓,肾主骨,肾虚则骨弱,故走路不稳,或有鸡胸龟背,立、行、齿、发、语迟。肺气不足测卫外不固,易感冒咳嗽,自汗盗汗,面色皖白等。苔白,脉细,均为肺肾不足之象。

    【分型治疗】
    1.营卫不和治则:扶正固表,调和营卫。
    主方:黄芪桂校五物汤加减。
    加减:汗多者,加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午后低热,加青蒿10克、白薇10克;纳呆食少,加神曲10克、谷麦芽各10克;舌花剥,加生地10克、功劳叶10克;时有稀咳,或咽部不舒,加鱼腥草15克、白菊花10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补益卫气,调和营卫的方剂。
    方中黄芪补益卫气,桂枝、白芍、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
    处方举例:
    黄芪10克  桂枝10克  自芍10克  生姜2片  大枣5枚  功劳叶10克  牡蛎30克(先煎)浮小麦30克  神曲10克  鱼腥草15克  生地10克  炙甘草6克
    2.肺脾两虚治则: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主方:玉屏风散合生脉散加减。
    加减:汗多,加橹豆衣10克、碧桃干10克;纳呆食少,加山药10克、扁豆10克;大便稀薄,加煨葛根10克、炮姜炭10克;余邪未清,时有咳痰,加川贝母10克、黄芩10克、板蓝根15克。
    主方分析:玉屏风散为益气团表止汗要方,方中黄芪补气固表,白术益气健脾。防风走表而祛风邪。
    生脉散为益气养阴敛汗之方,方中人参补益元气,麦冬养阴,五味子收敛耗散之肺气,还能敛阴止汗。
    处方举例:
    黄芪10克  白术10克  防风10克  太子参15克  五味子6克  麦冬10克  牡蛎30克(先煎)碧桃干10克  山药10克  扁豆10克  川贝母10克  炙甘草6克
    3.肺肾不足治则:补益肺肾,填精固表。
    主方:河车大造丸、生脉散加减。
    加减:自汗盗汗,加龙骨30克(先煎)、浮小麦30克;夜寐不宁,加夜交藤10克、合欢皮10克;时有咳痰,加黄芩10克、鱼腥草15克、川贝母10克。
    主方分析:河车大造丸为补益肺肾,滋阴清热的方剂,方中紫河车(胎盘)大补精血,人参益气生津,地黄、龟版滋补肾阴,杜仲、牛膝补肝肾,天冬、麦冬养阴清肺,黄柏滋阴清热,砂仁行气醒脾,茯苓渗湿健脾。生脉散益气养阴敛汗,方中人参益气,麦冬养阴,五味子敛肺。
    处方举例:
    党参10克  熟地10克  麦冬10克  五味子6克  龟版15克  杜仲10克  枸杞子10克  黄柏10克  茯苓10克  龙骨30克(先煎)川贝母10克  甘草6克  胎盘粉3克(吞服)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在恢复期没有感染时,也常有轻微咽红,喉间有分泌物,或清晨及夜间稀咳等,中医认为属余邪未清,在运用上面三种治法时,务必注意在扶正祛邪同时,选用一二味清肺、利咽、化痰的药物,如板蓝根、黄芩、鱼腥草、连翘、菊花、川贝母等在内,可加强预防呼吸道感染作用。

    【中成药】
    1.玉屏风散口服液  每日2次,每次1支口服。适用于肺牌两虚。
    2.复方胎盘片  每日3次,每次2片吞服。适用于肺肾不足。
    3.金水宝胶囊  每日3次,每次2片吞服。适用于肺脾两虚和肺肾不足。

    【简便方】
    1.黄芪10克,红枣10枚,煎汤代茶,连用1~3个月。

    2.黄芪10克,菟丝子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茯苓10克,鸡内金10克,甘草6克,煎汤服,连用1~3个月。

    3.生晒参3克,冬虫夏草2~3条,枸杞子10克,煎汤内服,冬虫夏草煎后嚼服。一周服2次,连用l~3个月。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居室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空气新鲜,要注意环境清洁卫生。
    2.适当进行户外活动,直接接触太阳光,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按时预防接种。
    3.注意饮食卫生,营养要合理,富于蛋白质,保证多种维生素摄入。注意冷暖,穿着不宜过热,也要防止受凉,注意保护颈部及两手臂处不使着冷。

肺脓肿

【概述】
    肺脓肿是由各种病原菌所引起的肺部化脓性病变,临床以发热、咳嗽、胸痛、咳吐腥臭痰液为主症,常继发于肺炎之后。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杆菌、厌氧菌为主要致病菌。本病属中医“肺痈”范围。

    【病因病理】
    外感风邪,客于表卫,留而不去,客于经络,稽留于肺,或与素蕴之热相合,郁积熏灼,腐化成脓肿。亦可因先病于肺炎,热毒炽盛不解,转而成为肺脓肿。
    肺脓肿病位在肺,其病理为邪热蕴于肺脏,与疾互结,阻滞肺络,血滞成瘀,痰热与瘀血郁结不散,蕴酿成为脓肿,肺损络伤,脓疡可溃破外泄。

    【诊断要点】
    1.初起高热、干咳、轻度气急,年长儿可诉胸痛。痰液量多时,静置后可分3层:上层为泡沫,中层为清液,下层为粘液脓块。常可伴有咯血。肺部可有实变体征,严重者有紫绀。数周后可出现杵状指(趾),多为慢性病儿。
    2.急性期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慢性期血白细胞正常,但可有贫血。痰液涂片可见弹力纤维,培养可见致病菌。
    3.X线胸片可见片状、密度均匀阴影。脓腔与支气管交通后测可见脓腔与液气平面。脓腔周围有炎症浸润,构成较厚的壁。

    【辩证分型】
    1.热毒壅肺症状:壮热口渴,时有振寒,干咳痰少,痰色黄稠有腥味,胸痛便秘,呼吸浅促,舌质红,舌苔黄,脉洪数。
    证候分析:肺热炽盛,郁结成脓肿,故壮热口渴,咳嗽痰色黄稠有腥味。胸中阳气不展农u时有振寒。
    肺气为脓肿所郁,气机不宣,故呼吸浅促,胸部作痛。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宣,大肠传导失司,故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洪数,均为热毒壅肺之象。
    2.脓成破溃症状:壮热不已,起伏有时,咳唾脓血,气味腥臭,胸痛烦满,气短喘促,渴喜饮冷,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痰热与瘀血结成脓肿,脓疡溃破外泄,可溢入肺管,故咳唾脓血,气味腥臭。肺气为脓痰所郁,气机不宣,故胸痛烦满,气短喘促。内热熏蒸,故壮热不已,渴喜饮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热内盛,脓疡溃破之象。
    3.正虚邪恋症状:低热气短,面?s形瘦,午后颧红,自汗盗汗,心悸不安,少食懒言,困倦乏力,舌质淡,舌少苔而干,脉细数。
    证候分析:邪毒渐消,气阴已伤,气虚则面?s自汗,心悸气短,少食懒言,困倦乏力,阴虚则低热形瘦,盗汗颧红。舌淡少苦而干,脉细数,均为正虚邪恋之象。

    【分型治疗】
    1.热毒壅肺治则:清肺解毒,散结消肿。
    主方:银花解毒汤加减。
    加减:壮热不退,加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干咳口渴,生地10克、麦冬10克;胸痛明显,加橘络6克、郁金10克;痰多黄稠,加陈胆星10克、鱼腥草15~30克;大便秘结,加生大黄6~10克(后下)、生山栀1O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清热凉血,解毒消肿之要方。
    方中银花、黄连、连翘、地了草清热解毒,犀角、丹皮清热凉血,夏枯草清热散结,赤茯苓清热化湿。犀角可用水牛角替代。
    处方举例: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黄连3克  黄芩10克  鱼腥草15克  夏枯草10克  水牛角30克(先煎)赤芍10克  丹皮10克  桔梗3克  紫花地丁10克  甘草6克
    2.脓成破溃治则: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主方:苇茎汤合加味桔梗汤加减。
    加减:胸部作痛,加枳壳6克、全瓜萎10克;脓痰较多,加红藤10克、败酱草15克、鱼腥草15克;
    咯血者,加仙鹤草10克,三七粉(吞服)亚5克;壮热起伏,加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野荞麦15克。
    主方分析:苇茎汤清肺化痰,逐瘀排脓,方中苇茎清肺泄热,冬瓜子、苡仁清化痰热、利湿排脓,桃仁活血化瘀。加味桔梗汤清热化痰,排脓止血,方中桔梗、苡仁排脓利湿,贝母、橘红、葶苈子化痰散结,银花清热解毒,白及收敛止血,甘草调和诸药。
    处方举例:
    银花10克  黄芩10克  鱼腥草15克  红藤10克  败酱草15克  桃仁10克  冬瓜子10克生苡仁15克  桔梗6克  象贝母10克  甘草6克干芦根15克
    3.正虚邪恋治则:益气养阴,清除余热。
    主方: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加减:体虚多汗,加浮小麦30克、牡蛎30克(先煎);纳呆食少,加淮山药10克、扁豆10克;午后低热,加地骨皮10克、银柴胡10克;咳吐浊痰,加川贝母10克、桔梗3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补气养阴之要方。方由四君子汤与生脉饮组成。四君子汤健脾补气,生脉饮补气养阴敛肺。本方为大病后调补气阴,恢复体力常用的处方。
    处方举例:
    太子参15克  白术10克  获菩10克  五味子6克  麦冬10克  北沙参10克  生地10克川贝母10克  桔梗3克  甘草6克

    【中成药】
    1.鱼腥草片  每日3次,每次2~3片吞服。用于热毒壅肺。
    2.花蕊石止血散  每日3次,每次4克吞服。
    用于脓成破溃有咯血者。
    3.生脉饮  每日2次,每次1支口服。用于正虚邪恋。

    【简便方】
    1.鱼腥草30克,桔梗15克,水煎内服,每日1剂。

    2.桑白皮、地骨皮、寒水石各10克,青黛3克,生苡仁30克,紫草、白薇各6克,乳香4.5克,水煎服,冲入竹沥1支,每日1剂。

    3.干芦根15克,茁仁15克,冬瓜子30克,鱼腥草30克,地了草30克,桃仁10克,全瓜萎10克,黄芩10克,桔梗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对肺炎、败血症等应及时进行彻底治疗。如有异物误吸,应及时处理。
    2.治疗时应卧床休息,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肥腻和甜食。
    3.对重症及体虚患者,可予支持疗法,如输血浆及全血等。排脓期应将患儿头部放低,以便脓痰顺体位排出。

小儿哮喘

【概述】
    哮喘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临床以阵发性呼吸困难、呼气延长、喉间哮鸣声为特征。婴幼儿及学龄期儿童最为多见。四季都可发病,但好发于春秋两季。疲劳、气候转变及吸入异常气味等均可诱发本病。积极治疗,多数患儿进入青春发育期可以痊愈。
    本病包括哮喘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

    【病因病理】
    小儿哮喘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主要是痰邪内伏,且和体质有一定关系,外因则是指各种诱发因素而言,由于痰邪久伏,所以哮喘反复发作。
    伏疾的产生,来源于津液,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有关。肺虚则卫外失固,腠理不密,易为外邪所侵,邪阻肺络,气机不利,津液聚而为痰;脾虚不运,生湿酿痰,上贮于肺;肾虚不能蒸化水液为清津测上泛为痰,聚液成饮。外因是诱发的因素,如感冒受冷、劳倦过度、饮食内伤、情志影响等。此外煤气、油味、花粉、灰尘等,也可诱发本病。
    病理变化为外因诱发,触动伏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阻塞气道,气机升降不利而发为哮喘。急性发作期,病机主要在肺,而缓解期则以肺脾肾虚亏为主,并通过辨证分清属哪脏虚亏。

    【诊断要点】
    1.可有家族及个人过敏史,如婴儿湿疹、过敏性鼻炎等。
    2.发作前有喷嚏、咳呛、眼痒等先兆症状。发作时喉间哮鸣,呼吸困难,咯痰不爽,甚则不能平卧。
    3.听诊两肺呼气延长,布满哮鸣音,继发肺部感染可闻少许湿??音,心率增快。
    4.常因气候转变、受凉,或接触某些过敏性物质而诱发。
    5.血白细胞总数常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可疑变应原皮肤试验常呈阳性。伴肺部感染,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X线检查显示两肺纹理增深及肺气肿。

    【辩证分型】
    1.寒性哮喘症状:咳嗽哮鸣,痰少色白多沫,形寒无汗,鼻流清涕,四肢欠温,舌苔白腻,脉浮紧稍数。
    证候分析:风寒束表,引动伏痰,阻滞肺络,气机升降失常,故咳嗽气喘,哮鸣痰白多沫。兼有表证,故初起有形寒无汗,鼻流清涕等。肺气阻逆,胸中阳气不能宣发,则四肢欠温。舌苔白腻及脉浮紧稍数均为风寒挟疾之象。
    2.热性哮喘症状:咳嗽哮喘,声高息涌,痰液稠黄,发热面赤,烦躁口渴,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浮滑数。
    证候分析:外感风热与伏痰互结,或因风寒化热,传变而致,肺宣降失利,痰随气升,故咳嗽哮鸣,声高息涌。热煎痰液,故痰稠而黄。里热炽盛,则发热面赤、烦躁口渴,甚则便秘搜红。舌苔黄腻及脉浮滑数,均为痰热内阻,并兼有表证之象。
    3.虚实兼夹症状:哮喘持续不已,病程较长,面色欠华,并可伴发热咳嗽,喉间有疾,舌质淡或质红,脉细弱。
    证候分析:哮喘久发,可由肺及肾,虽有咳嗽发热,哮鸣气急等实证,但也可出现面色欠华,脉细弱无力,甚则头汗涔涔。舌质淡白为伤及肾阳,而舌质红者则为肾阴有损。
    缓解期按患儿体质情况,辨证一般可分为肺虚、脾虚和肾虚三类,但也可呈肺牌两虚、脾肾两虚或肺肾两虚。肺虚者常表现为面?s气短,乏力多汗,易反复感冒,舌苦薄白,脉细无力;脾虚者常见食少便溏,肌肉松软,面华萎黄,舌淡苔少,脉缓无力;肾虚者可见畏寒肢冷,动则气短,面?s乏华,夜尿增多,舌淡苔薄白,或有花剥苔,脉沉细无力。

    【分型治疗】
    1.寒性哮喘治则:温肺化痰,止咳平喘。
    主方: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加减:痰白清稀,加象贝10克、杏仁10克;哮甚呕吐,加旋覆花10克(包煎)、代赭石15克(先煎);
    形寒无汗,加防风10克、苏叶10克。
    主方分析:小青龙汤发表温里,是治疗寒性哮喘的一张代表方剂,三子养亲汤平喘化痰可辅助用之。
    方中麻黄是主药,用以宣肺平喘,其用量可稍大于一般用量,半夏化饮止呕,于姜、细辛、五味子温肺镇咳,桂枝、芍药与麻黄共起解表作用。
    处方举例:
    麻黄6克  杏仁10克  半夏10克  细辛3克五味子6克  干姜3克  款冬花10克  苏子10克(包煎)白芥子10克  甘草6克
    2.热性哮喘治则:清肺化痰,宣肺平喘。
    主方:麻杏石甘汤加减。
    加减:痰多色黄,加全瓜萎10克、海浮石10克;
    眼鼻痒,加蝉衣6克、防风10克;大便秘结,加生大黄6克(后下);热象显著,加黄芩10克、鱼腥草15克。
    主方分析:麻杏石甘汤辛凉宣肺,用于哮喘肺热有表证者,若需加强平喘之力,可与苏葶丸同用。方中麻黄合生石膏起清肺宣达之功,杏仁化痰降气,甘草调和诸药,并可缓和哮喘发作之势。
    处方举例:
    麻黄6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30克  苏子10克(包煎)葶苈子10克  象贝10克  款冬花10克  黄芩10克  地龙10克  甘草6克
    3.虚实兼夹治则:温肺平喘,补肾摄纳。
    主方:小青龙汤合局方黑锡丹加减。
    加减:神萎脉微细,加生晒参6克、龙骨30克(先煎);端坐汗多,加参蛤散吞服,且日2次,每次3克;四肢不温,加附子6克(先煎)、巴戟天10克。
    主方分析:小青龙汤发表温里,降气平喘,局方黑锡丹温摄肾气,两方合用平喘扶正,为标本同治之法。运用局方黑锡丹,必需包煎,不能吞服,因方中含有青铅。以发作时张口抬肩、面色苍白、多汗肢冷、脉细虚烦为使用黑锡丹的主证。若虚实兼夹,偏于阴虚有热者,则可改用射于麻黄杨合都气丸加减治疗。
    处方举例:
    麻黄6克  桂枝6克  细辛3克  干姜3克五味子6克  自芍10克  白芥子10克  苏子10克(包煎)甘草6克  局方黑锡丹10克(包煎)哮喘缓解后,以扶正培本为主。属肺气虚者,用生脉散加减;脾气虚者,用四君子汤加减;肾气虚者,用金医肾气丸加减。或吞服紫河车粉、脐带粉,每日3次,每次3克。
    治疗小儿哮喘,必须辨明寒热虚实,儿童时期以热性哮喘占多,寒性哮喘次之。新病属实,久病必虚,当哮喘久发不愈,必然出现以肾虚为主的虚象,治疗时需标本兼顾,加入补虚摄纳之品,温补可用局方黑锡丹,凉补可用都气丸,平补可用参蛤散。哮喘发作与小儿体质过敏有关,因此在处方中可加入一些具有抗过敏作用的中药,如防风、乌梅、蝉衣、白僵蚕、红枣等,加强平喘功效。哮喘是一个反复发作的病证,因此必需抓紧缓解期扶正固本的治疗,运用中药内服、穴位敷贴、冬令膏方进补等,以达到减少发作次数,减轻发作程度,甚至不发作的目的。

    【中成药】
    1.小青龙汤口服液  每日2次,每次1支口服。常用于寒性哮喘。
    2.哮喘冲剂  每日2次,每次1袋,开水冲服。
    适用于热性哮喘。
    3.参蛤散  每日1次,每次2~3克吞服。适用于缓解期有肺、脾、肾虚亏者。

    【简便方】
    1.蚯蚓烘干,研成粉末,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热性哮喘。

    2.五味子30克,加冷水浸10个鸡蛋,每晨蒸食1只,用于缓解期。

    3.生晒参25克,蛤蚧1对,僵蚕100克,地龙100克,研为细粉,每日2次,每次吞3克,用于缓解期。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平喘、肾上腺、肺、内分泌等穴。寻找过敏点后针刺,捻转3次,留针20分钟。也可用王不留行子压穴,用橡皮膏外封。
    2.穴位敷贴疗法  用于哮喘缓解期,分寒喘与热喘两种药方。寒喘方用细辛、甘遂各10克,延胡、白芥子各15克研末,用鲜生姜计调成6只药饼,中心放少许了桂散(或麝香);热喘方则用生麻黄15克、杏仁15克、生石膏30克、辛夷花10克、苍耳子15克、白芍30克、黄芩10克、生甘草15克研末,用夏枯草煎液调成6只药饼。取穴为两侧百劳、肺俞、膏盲穴轮流敷贴。三伏天做3~6次,每隔10天做1~2次,每次贴2小时,如用电离子导入法,每次只需30分钟。

    【注意事项】
    1.避免吸入烟尘及刺激性气体,不吃海鲜、毛笋等发物。
    2.注意保暖,防止感冒。气候转冷之际,及时增加衣服,注意颈部和两手臂保暖。
    3.认真观察,找出诱发因素,设法避免接触。

支气管肺炎

【概述】
    支气管肺炎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之一。起病较急,临床以发热、咳嗽、气急、鼻翼煽动及肺部有散在湿性??音为主要特征。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冬春季节及气候骤变时最易发生。若能早期及时治疗,预后良好。年龄幼小,平时体质又差,患病之后,病情容易反复,导致迁延难愈。本病中医认为系感受外邪,郁闭肺络所致,称“肺炎喘嗽”、“肺风痰喘”、“马牌风”等。

    【病因病理】
    本病病因,有内外两方面。外因为感受风邪,侵犯肺经所致,风邪有风寒、风热之分;内因为小儿形气未充,肺脏娇嫩,卫外不固,易导致外邪侵袭肺经,引起肺炎。也有因麻疹、百日咳、猩红热等急性热病之后,邪毒侵袭肺经致病;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素体虚弱,患病后常迁延不愈。致病原因虽有不同,但其病位都在肺经。
    病理变化为邪侵于肺,肺气郁阻,郁而生热,肺热熏蒸,灼津为痰,痰液阻滞肺络,气道为之壅塞,以致肺气闭塞而发病。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为人体水之上源,肺气以下降为顺,上升为逆,痰邪互阻肺络,肺气失于宣肃,腠理开合失度,可出现发热咳嗽,肺气郁闭,阻滞不畅而见明显气急鼻煽。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肺络痹阻则可见面部及口唇青紫,甚者导致心阳不振,心力衰竭。当邪热猖厥,内陷厥阴,还可引动肝风而神昏、抽搐。

    【诊断要点】
    1.发病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或不发热,咳嗽气急,呼吸浅表,鼻煽烦躁,口周青紫,三四征。
    肺部有细小湿??音或捻发音。
    2.严重患儿并发心力衰竭时,出现心率增快(>160次/分),心音低钝,面色苍白,四肢发冷,肝脏进行性增大等。
    3.X线检查肺部有散在点状或片状阴影。细菌性肺炎,血白细胞总数大多增高,中性增高;病毒性肺炎,白细胞总数低下或正常。

    【辩证分型】
    1.风寒闭肺症状:发热咳嗽,恶寒无汗,气急痰鸣,痰白清稀,口不渴,舌苔薄白或白腻,舌质不红,脉浮数而紧。
    证候分析:风寒之邪由皮毛而入,直犯肺经,肺气为风寒所束,宣降失常,故咳嗽气急。表卫失宣,卫阳受逼,正邪交争而发热恶寒无汗。口不渴、舌不红,为风寒之邪侵肺,尚未化热。苔白、痰白清稀均为寒痰内阻肺络的表现。脉浮数而紧为风寒之象。
    2.风热闹肺症状:发热恶风,咳嗽气急,微汗出,口渴痰黄,咽部红赤,舌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滑数。
    证候分析:风热之邪犯肺,肺气失于清肃,肺气郁闭而咳嗽气急。肺津为邪热所灼,故痰液黄浊。风热之邪郁于肺卫,故发热微汗出。证属邪热入里,肺热内盛,故舌苔薄黄、口?f欲饮;若痰热之邪蕴结,则舌苔黄腻。浮脉为风邪之脉,脉滑主痰,脉数主热。
    3.痰热闹肺症状:发热烦躁,咳嗽气急,鼻翼煽动,面赤口渴,唇红而干,甚则口唇紫纣,痰阻喉间,声如拽锯,痰色多黄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此型多为肺炎重症,痰热两盛。邪阻肺络,肺气郁闭,肺气上逆而咳嗽、气急、鼻煽。里热壅盛,则发热烦渴,面赤唇红。肺失宣降,气滞血郁,故口唇青紫。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皆为痰热内盛之证。
    4.正虚邪恋症状:气急不显,病程迁延,咳嗽少痰或干咳无痰,面色苍白乏华,神疲纳呆,自汗盗汗,或有低热,舌苔薄或少苔,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素体虚弱的小儿,肺炎迁延不愈,常呈气阴二亏,脾气不足。气虚则神疲无力,面白自汗;
    阴虚则低热盗汗、干咳无疾。舌薄或少苔、脉细无力均为气阴虚亏的表现。
    本病初起,常表现为风寒闭肺与风热闹肺,症情一般较轻,“肺闭”的症候也较轻微;若发病后数日就诊,又未及时治疗,病情往往较重,此时邪已化热,常表现痰热闭肺,甚者可出现心阳虚衰(心力衰竭)及内陷厥阴(中毒性脑病)之变证,需中西医结合,进行急救。

    【分型治疗】
    1.风寒闭肺治则:辛温解表,宣肺平喘。
    主方:三拗汤加减。
    加减:痰白量多,加象贝10克、莱菔子10克;呼吸急促,加苏子10克(包煎)、葶苈子10克;唇周青紫,加桃仁10克、红花6克;四肢不温,加桂枝6克、细辛3克。
    主方分析:本证风寒闭肺,宜宣散与降逆并施。
    三拗汤专于宣散,又能化痰降逆,较为对证。方中麻黄辛温,宣肺散寒;杏仁苦温,降气化痰;甘草甘润,既可制麻黄之峻烈,又可甘润护肺。
    处方举例:
    麻黄6克  杏仁6克  前胡10克  防风10克淡豆鼓10克  半夏10克  陈皮6克  白芥子10克  桔梗3克  甘草6克
    2.风热闹肺治则;辛凉解表,宣肺平喘。
    主方:麻杏石甘汤加减。
    加减:发热恶风,加荆芥10克、防风10克;气急痰多,加苏子10克(包煎)、象贝10克;口渴欲饮,加石斛10克、芦根30克。
    主方分析:麻杏石甘汤为清宣肺热的主要方剂,在《伤寒论》中原治“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本方与三拗汤相较,增石膏一味,能清肺泄热,用量要适当加重,此药还能制约麻黄辛温之性。
    处方举例:
    麻黄6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30克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薄荷6克(后下)牛蒡子10克  前胡10克  桔梗3克  甘草6克
    3.痰热闹肺治则:清热宣肺,涤痰定喘。
    方药:五虎汤、苏葶丸加减。
    加减:热重苔黄,加寒水石15克、山栀10克;痰多色黄,加陈胆星10克、黛蛤散10克(包煎);口唇青紫,加丹参10克、红花6克;大便干结,加石斛10克、芦根30克。
    主方分析;本证为肺炎重症,痰热搏结,壅盛于肺,故宜用大剂清凉泻肺开闭治疗。五虎汤即麻杏石甘汤加细茶组成,具有清热平喘功效,细茶能清火利水。苏葶九中苏子降气,葶苈子泻肺化痰。两方合用,清热与降气化痰并重。
    处方举例:
    麻黄6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30克  绿茶10克  苏子  10克(包煎)葶苈子  10克  黄芩  10克  鱼腥草30克  桔梗3克  甘草6克
    4.正虚邪恋治则:益气健脾,止咳化痰。
    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加减:痰多者,加半夏10克、陈皮6克;动则汗出,加黄芪10克、牡蛎30克(先煎);肺内湿??音不吸收,加竹节白附6克(先煎)、制南星10克。
    主方分析:肺炎后期,迁延不愈,常呈气阴二虚。
    人参五味子汤由四君子汤与生脉散组成,前者可补气健脾,后者既能补气,又能养阴益肺。此方养阴而不滋腻,补气而不化燥,适行其中。
    处方举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五味子6克  象贝10克  山药10克  扁豆10克  紫菀10克  百部10克  甘草6克出现心阳虚衰变证时,用参附龙牡救逆汤温阳固脱;内陷厥阴,用羚角钩藤汤、牛黄清心丸平肝熄风、清心开窍。
    本病治疗重在宣肺开闭、化痰降逆,寒偏重则配合疏风散寒,热偏重则配合清泄除热。由于邪易化热,表现热证较多,麻杏石甘汤是一张主方,不论有汗无汗,只要发热咳喘,均可应用。三拗汤为麻杏石甘汤去石膏,五虎汤则为加细茶,由此可见掌握此方应用的重要性。
    中医治疗肺炎,从各地报道看有较好效果,但治疗时必须注意轻重,加强严密观察。尤其新生儿及婴幼儿时期肺炎,病情较重,变化又大,应收入病房治疗。

    【中成药】
    1.鱼腥草片  每日3次,每次2~3片吞服,有清肺解毒功效,常配合汤剂同用。
    2.猴枣散  每日2次,每次0.3克口服,常用于痰热闹肺时。
    3.双黄连粉针剂  每日0.6~1.2克,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连用5~7天。对细菌性及病毒性肺炎均有效。

    【简便方】
    1.二青黛3克,白果、地骨皮、车前子、车前草、陈皮各9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用于细菌性肺炎。

    2.板蓝根、大青叶、银花各15克,百部、桑白皮各6克,玄参9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适用于病毒性肺炎。

    【其它疗法】
    1.外治法  白芥子未、面粉各3O克,加水稠和,用纱布包后,敷贴背部。每日1次,每次15分钟,连敷3日。用于肺炎后期湿??音不消失者。
    2.拔火罐  取两侧肩肿骨下部,每次5~10分钟,5天为1疗程。治疗肺炎后期湿??音不消失者。

    【注意事项】
    1.保持室内环境清洁,空气新鲜。对重症患儿加强观察,及时吸痰,保持呼吸畅通。
    2.饮食易于消化,富有营养,忌食油腻和过甜食物。并保证水分供给。
    3.积极防治佝楼病和营养不良,增强小儿抗病能力。

毛细支气管炎

【概述】
    毛细支气管炎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毒为合胞病毒,而副流感病毒、腺病毒以及肺炎支原体也可导致本病。本病仅见于2岁以前的婴幼儿,常发生在冬春两季。临床以持续性干咳、发作性呼吸困难、肺气肿等为特征。本病中医称“暴喘”、“马牌风”。

    【病因病理】
    婴幼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肌肤柔弱,卫外不固,当冷热失调,正气受损,可为风邪所袭,风邪从口鼻而人,或皮毛而受,肺卫受邪,邪滞肺络,肺气壅遏不宣,邪郁肺经,化热烁津,炼液成痰,加上内有心火上乘于肺,风邪与痰火互结,阻塞气道,肺气失于宣肃,导致肺胀喘憋。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肺气痹阻可影响心血运行,甚者因正不胜邪,心血瘀阻加重,心失所养造成心气不足测可导致心阳虚衰。

    【诊断要点】
    1.仅见于2岁以前婴幼儿,多数为6个月以内婴儿。
    2.上呼吸道感染以后2~3日出现持续性干咳和发作性呼吸困难,有明显喘憋。体温高低不一,多数仅为低热或不发热,可影响吮奶及饮食。
    3.喘憋发作时呼吸快而浅,有呼气性喘呜,呼吸每分钟60~80次以上,脉快而细。有明显鼻煽及三凹征,在喘憋发作时往往听不到湿??音,稍缓解时,可闻及弥漫性中等湿??音或细湿??音。重症患儿有明显肺气肿,面色苍白和紫绀。可并发心力衰竭。
    4.血白细胞计数多正常。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鼻咽分泌物,可迅速确定致病病毒。X线检查,两肺过度充气,透亮度增强,出现明显肺气肿。

    【辩证分型】
    1.风寒闭肺症状:发热无汗,喘憋气急,口不渴,痰少色白,舌苔薄白,脉浮紧。
    证候分析:感风寒之邪,肺气为风寒所束,肺气壅遏不宣,故喘憋气急。风寒之邪与正气相争,则发热无汗。苔薄白,疾少色白均为寒痰阻于肺络之象。
    浮紧脉为风寒之脉象。
    2.风热闹肺症状:发热恶风,咳嗽喘憋,痰少色黄,咽红烦渴,面色苍白,舌苔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感风热之邪,邪阻肺络,肺气郁闭,故咳嗽喘憋。风热之邪与正气相争,则发热恶风。风邪郁而化热,烁津为痰,故痰少色黄。邪热伤阴测可见烦渴。咽红、苔薄黄、脉浮数,均为感风热之象。
    3.痰火郁肺症状:发热口渴,精神烦躁,喉间痰鸣,喘憋明显,气急鼻煽,唇周青紫,呼吸肋凹,或见便秘,舌质红,舌苔黄,脉细滑数。
    征候分析:风邪与痰火互结,郁闭于肺,肺气不降,痰随气升,故喘憋明显,气急鼻煽,喉间痰鸣。邪正相争,痰火内盛测发热口渴,精神烦躁。气滞则血瘀,肺气痹阻,气血瘀滞,故唇周青紫。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痹阻则大肠传导失司,故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滑数,均为痰火郁肺之象。

    【分型治疗】
    1.风寒问肺治则:温肺开闭,化痰止喘。
    主方:射干麻黄汤加减。
    加减:呼吸急促,加葶苈子6克、苏子6克(包煎);痰白而多,加制南星4.5克、象贝母6克;唇口出现青紫,加桃仁6克、红花3克;发热无汗,加苏叶6克、薄荷3克(后下)。
    主方分析:本证为风寒之邪郁闭,导致肺气不宣,证属早期,故用射干麻黄汤温肺化饮,止咳平喘。
    方中麻黄、射干宣肺平喘,细辛温肺化饮,紫菀、款冬化痰止咳,半夏化痰燥湿,五味子收敛肺气。
    处方举例:
    射干6克  麻黄3克  杏仁6克  细辛1.5克款冬6克  紫菀6克  半夏4.5克  苏子6克(包煎)五味子3克  甘草3克
    2.风热闹肺治则:辛凉解表,化痰平喘。
    主方:麻杏石甘汤加减。
    加减:咽红疼痛,加板蓝根10~15克、蒲公英10~15克;痰粘色黄,加海蛤壳6克、天竺黄6克;
    发热怕冷,加荆芥6克、防风6克。
    主方分析:证属风热之邪郁闭肺气,故可用麻杏石甘汤清宣肺气,止咳平喘。方中麻黄止咳平喘,杏仁降气化痰,生石膏清泄肺热,甘草甘润护肺。
    处方举例:
    麻黄3克  杏仁6克  生石膏15克  前胡6克  银花6克  连翘6克  黄芩6克  苏子6克(包煎)海蛤壳6克  甘草3克
    3.痰火郁肺治则:清热泻火,化痰平喘。
    主方:三黄石膏汤加减。
    加减:痰粘难咯,加陈胆星6克、黛蛤散6克(包煎);气急唇紫,加丹参6克、红花3克;大便秘结,加全瓜萎6克、生大黄3~6克(后下);喘憋不止,加地龙6克、僵蚕6克。
    主方分析:三黄石膏汤为清热解毒,泻火平喘之要方。方中生石膏清热除烦,配合麻黄、豆鼓发汗解表,并有平喘的作用,黄芩、黄连、黄柏泻火解毒,生姜能发表,大枣补益中气。
    处方举例:
    黄连二  克  黄芩6克  黄柏6克  麻黄3克生石膏15克  陈胆星6克  苏子6克(包煎)葶苈子6克  桃仁6克  僵蚕6克  地龙6克  甘草3克
    病情危重,出现心率增快(>160次/分),心音低钝,面色苍白,四肢发冷,脉细数,肝脏进行性增大等,为并发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可配合运用参附龙牡救逆汤温阳固脱。

    【中成药】
    1.猴枣散  每日3次,每次0.3克口服。用于痰火郁肺。
    2.小青龙汤口服液  每日2次,每次0.5~1支口服。用于风寒闭肺。
    3.双黄连粉针剂  每日0.6~1.2克,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连用5~7天。对细菌及病毒引起的炎症,均有效果。

    【简便方】
    1.大黄、槟榔、炒黑白丑、人参各等份,研为细末,每日2次,每次0.9~1.5克用水调服。

    2.蝉蜕4.5克,僵蚕6克,姜黄3克,胆南星3克,天竺黄3克,大黄1.5克,黄芩4.5克,天花粉6克,麻黄3克,水煎服,昼夜频服,每日1剂。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喘憋较重,必须中西医结合治疗,加用激素、抗生素、解痉剂等。
    2.平时应注意气候变化,及时添减衣服,防止感冒发生。
    3.体质虚弱或有佝偻病者,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常用黄芪、太子参、红枣等煎汤服用,增强小儿抗病能力。

慢性支气管炎

 【概述】
    慢性支气管炎可因慢性鼻咽部炎症分泌物流下刺激或呼吸道过敏引起,反复多次发作,导致支气管粘膜与周围组织慢性炎症。也可因为急性支气管炎久治不愈所致。本病属中医“咳嗽”范畴。

    【病因病理】
    小儿脾胃薄弱,易为乳食、生冷、积热所伤,脾失健运,水谷不能生化精微,反酿成疾,上贮于肺,阻遏气道,使肺之清气不得宣达而咳嗽,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也可因小儿禀赋不足,素体肺牌不足,因外感咳嗽,日久不愈,可耗伤气阴,出现肺虚咳嗽或阴虚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可有增剧之时,此常为复感外邪,加重病情之故。

    【诊断要点】
    1.咳嗽经常反复发作。急性发作时,可伴发热,咳嗽多疾等。病程迁延,一般健康情况较差。
    2.肺部体征一般表现为呼吸音粗糙,有时也可闻及少许湿??音及干??音。
    3.X线检查可见两肺纹理明显扩散、增深。

    【辩证分型】
    1.痰湿咳嗽症状:咳嗽痰多,色白而稀,胸闷纳呆,神情困倦,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滑。
    证候分析:湿生于脾,脾湿盛时,则酿液为痰,故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痰阻肺络,肺失宣肃则咳嗽痰多。湿为阴邪,故痰白而稀。舌苔白腻、脉滑,均为痰湿较盛的表现。
    2.肺虚咳嗽症状:咳嗽经久,咳而无力,痰液稀少,语声低微,面色(白光)白,动则气短,体虚多汗,舌质淡嫩,舌苔薄白,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肺虚气弱,痰邪内阻,肺失清肃之令,故咳嗽经久,痰液稀少。肺主气,肺虚则声低面(白光),动则气短。肺虚腠理不密,故易多汗。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均为肺虚气弱之象。
    3.阴虚燥咳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嘶,手足心热,或午后有潮热,舌红少苦,脉细数。
    证候分析:肺虚久咳伤阴,阴虚火旺,故干咳无痰,咽干声嘶。阴虚生内热,可见午后潮热,手足心热。舌红少苦,脉细数,均为阴虚之象。

    【分型治疗】
    1.痰湿咳嗽治则:化痰燥湿。
    主方:二陈汤加减加减:胸脘痞闷,加厚朴10克、机壳6克;纳呆食滞,加山楂10克、神曲10克;痰吐不利,加全瓜萎10克、竹沥1支(冲);久咳,加乌梅9克。
    主方分析:二陈汤为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要方。
    方用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辅以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调和诸药;生姜降逆化痰;乌梅收敛肺气。
    处方举例:
    半夏10克  陈皮6克  茯苓10克  杏仁10克  苡仁10克  白前6克  象贝10克  桔梗3克制南星10克  甘草6克
    2.肺虚咳嗽治则:健脾益气,肃肺化痰。
    主方:六君子汤加减。
    加减:久咳汗多,加五味子6克、百部10克;动则气短,加参蛤散  1.5克(吞服);肺虚有热,加黄芩10克、地骨皮10克;干咳剧烈,加河子10克、罂粟壳3~4.5克。
    主方分析:六君子汤为健脾益气,燥湿化痰之剂,培脾土可生肺金,即有补肺之功。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补气,半夏、陈皮燥湿化痰。
    处方举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半夏10克  陈皮6克  五味子6克  紫花10克  川贝母6克  款冬花10克  甘草6克3.阴虚燥咳治则:滋阴润燥。
    主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加减:咳甚痰中带血,加茅根30克、藕节10克;
    潮热盗汗,加银柴胡10克、鳖甲15克;口渴欲饮,加石斛10克、芦根30克。
    主方分析:沙参麦冬汤为滋养肺胃,生津润燥之剂。方中沙参、麦冬生津润燥,清养肺胃;辅以玉竹、天花粉生津解渴;扁豆、生甘草益气培中,甘缓和胃;
    桑叶轻宣燥热。
    处方举例:
    南北沙参各10克  麦冬10克  玉竹10克天花粉10克  桑白皮10克  杏仁10克  百部10克  知母10克  紫菀10克  甘草6克
    慢性支气管炎辨证时,应注意气阴之盛衰,时时顾及补气或养阴,扶正方能祛邪,不能一味清肺化痰,而导致气阴更损。因此治疗一般应扶正为主,祛邪为次。如果因复感外邪,咳嗽增剧之时,当急则治其标,以祛邪为主。

    【中成药】
    l.参贝北瓜膏  每日3次,每次10~15克,开水调服。适用于肺虚咳嗽有痰时。
    2.川贝批把糖浆  每日3次,每次IO毫升,温开水冲服。适用于阴虚燥咳。

    【简便方】
    1.制半夏末12克,白矾末2克,甘草末6克,制成丸剂,每丸3克,每日含化1丸。适用于痰湿咳嗽。

    2.北沙参30克,浓煎热服。适用于阴虚燥咳。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受凉感冒。秋冬季节,注意颈胸部保暖。
    2.加强户外活动,多接触阳光和新鲜空气,增强体质。
    3.饮食清淡及富于营养,少吃甜食与油腻食物。

急性支气管炎

【概述】
    本病以咳嗽为主要症状,大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或见于传染病(如麻疹、百日咳等川寸。病原多为病毒,也可由细菌引起,如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流感杆菌等。细菌、病毒混合感染亦常见。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为多。本病属中医“咳嗽”范畴。

    【病因病理】
    小儿形气未充,肺脾之气不足,卫外不固,易受六淫之邪侵袭,是本病致病的内在因素。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肺气受郁,宣降失常,清肃之令不行,影响肺气宣肃则发为咳嗽。肺气为风邪所郁,津液失于宣散,津液内停,聚而为痰。故咳嗽一证,病位主要在肺。而风邪又为阳邪,化热最速,故风寒之邪,极易化热传里,而致痰热内蕴。

    【诊断要点】
    1.起病可急可缓,开始多有上呼吸道感染。
    2.一般不发热,亦可有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初起干咳,渐渐有痰,可由粘痰变为脓痰,咳剧可引起呕吐。两肺听诊呼吸音粗糙,有时可听到少许干??音或湿??音。
    3.X线检查,可见肺门阴影增深,肺纹理增粗。
    合并细菌感染,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辩证分型】
    1.风寒咳嗽症状:初起咳嗽频作,喉痒声重,痰白稀薄,鼻塞流涕,发热头痛,恶寒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证候分析:风寒外束,表卫失固,故有发热头痛、恶寒无汗、鼻有清涕等表证。风寒束肺,肺气不宣,则发为咳嗽。寒凝津液,故痰色发白。苔白、脉浮紧为风寒之证。
    2.风热咳嗽症状:咳嗽不爽,痰黄粘稠,口渴咽痛,发热头痛,恶风微汗出,舌苔薄黄,舌质红,脉浮数。
    证候分析:风热外犯,表卫不固,故有发热头痛。
    恶风咽痛等表证。风热袭肺,肺气不宣,清肃之令失常,则咳嗽。热灼津液,故痰稠而黄。苔黄质红、脉浮数为风热之证。
    3.痰热咳嗽症状:咳嗽痰多,色黄稠粘难咯,发热面赤,烦渴欲饮,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见唇红鼻衄,舌苔黄,舌质红,脉滑数。
    证候分析:表邪化热,痰与热相搏结,阻于气道,肺失清肃,故咳而多痰。热盛煎熬津液,故痰色黄稠,咯之不畅。里热内盛,故便干溲赤、烦渴鼻衄、苔黄质红。脉象滑则为痰,数则为热。

    【分型治疗】
    1.风寒咳嗽治则:散寒宣肺。
    主方:金沸草散加减。
    加减:体温高者,加羌活10克、川桂枝6克;恶寒怕冷,加苏叶10克、麻黄4.5克;痰多色白,加象贝母10克、白芥子10克;舌苔白腻,加苍术10克、厚朴10克。
    主方分析:金沸草散为发散风寒、止咳化痰常用方。金沸草即旋覆花,与前胡均为降气化痰之品,荆芥、细辛、生姜发散风寒,半夏燥湿化痰,甘草、大枣甘缓和中,赤芍和营泄热,以防本方温燥太过。
    处方举例:
    旋覆花10克(包煎)荆芥10克  白前6克半夏10克  陈皮6克  细辛3克  茯苓10克  杏仁10克  生姜2片  甘草6克
    2.风热咳嗽治则: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方:桑菊饮加减。
    加减:咽部红痛,加板蓝根15克、蒲公英15克;
    痰黄量多,加象贝母10克、葶苈子10克;大便干结,加麻仁10克、全瓜萎10克。
    主方分析:桑菊饮是祛风热、止咳嗽的方剂。方中桑叶、菊花疏风清热,为本方主药,连翘清热透表,薄荷解表散邪,杏仁、桔梗宣肺止咳。
    处方举例:
    桑叶皮各10克  菊花10克  连翘10克  淡豆豉10克  薄荷6克(后下)桔梗3克  杏仁10克  黄芩10克  前胡10克  甘草6克
    3.痰热咳嗽治则:清肺止咳化痰。
    主方:清宁散加减。
    加减:痰黄而稠,加陈胆星10克、黛蛤散10克(包煎);咳嗽发热,加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大便秘结,加全瓜萎10克、竹沥1支(冲)。
    主方分析:清宁散为清泻肺气,化痰止咳的方剂。方中桑白皮清热泻肺,葶苈子泻肺化痰,赤茯苓化湿清热,车前子利水止咳。
    处方举例:
    桑白皮10克  杏仁10克  葶苈子10克  赤茯苓10克  车前子10克(包煎)黄芩10克  象贝10克  鱼腥草15克  桔梗3克  甘草6克
    本病辨痰十分重要,如痰白为寒,痰黄为热。痰稀白有沫为风痰,痰黄粘而稠为肺热内盛,痰中带血为肺火内炽。寒痰常用自前、白芥子、象贝母、制南星;而热痰用前胡、海浮石、海蛤壳、天竺黄、竹沥等。

    【中成药】
    1.半夏露  每日3次,每次5~10毫升口服,适用风寒咳嗽。
    2.猴枣散  每日2次,每次0.3~0.6克吞服,适用风热或痰热咳嗽。
    3.祛痰灵  每日2次,每次1/2~1支口服,适用风热或痰热咳嗽痰液较多时。

    【简便方】
    1.苏叶10克,陈皮10克,白萝卜片15克,水煎后加红糖一匙调服,适用风寒咳嗽。

    2.桑白皮、佛耳草、江剪刀草、鱼腥草各15克,水煎服,适用风热或痰热咳嗽。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受冷与感冒。秋冬季节,注意胸肩部保暖。
    2.咳嗽期间,少吃甜食、油腻食物及海鲜,多食水果与蔬菜。
    3.加强体格锻炼,注意户外活动,增加抗病能力。

小儿感冒

【概述】
    感冒俗称“伤风”,临床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为主要症状。发病率高,全年均可发病,而以冬春两季为多,发病年龄以婴幼儿为主。本病属西医学“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病因病理】
    病因主要为感受风寒与风热之邪。小儿脏腑娇嫩,肌肤疏薄,卫外不固,加之小儿寒暖不能自调,风邪乘虚侵袭而发病。病变部位主要在肺,肺为五脏之华盖,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外邪自皮毛、口鼻而入,客于肺卫,引起腠理开合失常,卫阳被遏,肺气失宣。
    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在感冒过程中,极易引起挟痰、挟滞、挟惊的证候。

    【诊断要点】
    1.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为主,可伴呕吐、腹泻。婴幼儿发热较高,可出现高热惊厥。
    2.四时均有,多见于冬春两季,常因气候骤变而发病。
    3.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单核细胞增加。
    4.全身症状较严重,呈流行趋势者为流行性感冒。

    【辩证分型】
    l.风寒束表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喷嚏,口不渴,咽不红,舌苔薄白,脉浮紧。
    证候分析:外感风寒,客于肌表,邪正交争则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肺开窍于鼻,咽喉为肺气通道,寒邪外束,肺气不宣,窍道不利,则鼻塞流涕,咳嗽喷嚏。寒未化热,故口不渴。脉浮主表,紧主寒束。
    2.风热袭表症状:发热重,恶寒轻,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稠涕,咳嗽咽红,或目赤流泪,烦热口渴,舌红少津,舌苔薄黄,脉浮数。
    征候分析:感冒风热,邪郁卫表,邪热郁甚则发热重而恶寒轻。热主开泄,故常有汗。头为诸阳之会,邪郁阳经故头痛。邪热上熏咽喉侧咽红。舌红苔黄,脉浮数,均为风热之象。
    3.外寒内热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面白鼻塞,咽红肿痛,乳蛾掀红,口渴欲饮,舌质偏红,舌苔白,脉浮滑数。
    证候分析:外寒内热为小儿感冒的一个阶段,即初感风寒之邪,束于肌表,未能得以及时疏解,邪郁渐见化热,但风寒之邪仍束于表,故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面白。内热渐成,则见咽红肿痛,口渴饮冷,舌质偏红,脉浮滑数。
    在感冒过程中,可挟痰、挟滞、挟惊。挟痰时,可见喉间痰多,甚则气急痰鸣;挟滞时,兼有腹胀暖气,甚则呕吐、腹泻、舌苔厚腻;挟惊时,均有明显高热,出现抽搐神昏,目珠上窜,热退搐止。

    【分型治疗】
    1.风寒束表治则:辛温解表,疏风散寒。
    主方:荆防败毒散加减。
    加减:头痛明显,加葛根10克、白芷10克;咳嗽痰多,加杏仁10克、象贝10克;发热不退,加淡豆鼓10克、苏叶10克。
    主方分析:本方发散风寒,疏解表邪,是治疗风寒感冒的代表方。方中荆芥、防风辛温解表,羌活、独活发汗驱邪,柴胡和解透邪,薄荷芳香宣透,前胡、桔梗宣肺止咳利咽,川芎活血祛风,权壳疏理气机。
    处方举例:
    荆芥10克  防风10克  羌活10克  柴胡6克  前胡10克  薄荷6克(后下)生姜3片  杏仁10克  桔梗3克  甘草6克
    2.风热袭表治则:辛凉解表,疏风清热。
    主方:银翘散加减。
    加减:壮热不退,加生石膏30克、寒水石15克;
    头痛而胀,加蔓荆子10克、菊花10克;咳嗽痰多,加杏仁10克、象贝10克;咽红目赤,加板蓝根30克、贯众10克。
    主方分析:本方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为本方之主药,辅以竹叶清热,薄荷、淡豆鼓、荆芥辛凉解表,桔梗、牛蒡子、甘草宣肺、祛痰、利咽喉,而芦根则清热生津。
    处方举例: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淡豆豉10克  荆芥10克  薄荷  6克(后下)牛蒡子  10克  前胡  6克板蓝根30克  桔梗3克  甘草6克
    3.外寒内热治则:解表祛风,清热利咽。
    主方:柴葛解肌汤加减。
    加减:汗出不畅,加荆芥10克、苏叶10克;咳嗽痰黄,加桑白皮10克、鱼腥草30克;咽红肿痛,加牛蒡子10克、板蓝根30克;大便秘结,加全瓜萎10克、火麻仁10克。
    主方分析:本方治外感发热,表寒未解,里热已盛。柴胡、葛根解肌清热,为方之主药,辅以羌活、白芷解表止痛,黄芩、生石膏清肺之热,桔梗利咽化痰,芍药、甘草和营泄热。
    处方举例:
    柴胡6克  葛根10克  羌活10克  白芷6克生石膏30克  黄芩10克  板蓝根30克  薄荷6克(后下)桔梗3克  甘草6克
    感冒过程中,挟痰者可加用半贝丸,挟滞者加用保和九,挟惊者加用琥珀抱龙丸、紫雪丹。小儿感冒以风热袭表最为多见,对高热不退者,柴胡、生石膏、寒水石有较好效果。由于多数小儿感冒为病毒感染引起,因此荆芥、防风、板蓝根、蒲公英、贯众均为常选药物。治感冒的汤剂,每日煎出的药量应增大,每日服3~4次则效果更明显。

    【中成药】
    1.川芎茶调冲剂  每日2次,每次1包,饭后用温开水冲服。适用于风寒感冒。
    2.感冒退热冲剂  每日3次,每次1包,开水冲服。适用于风热感冒。
    3.柴胡注射液  每日2次,每次2毫升,肌内注射,有良好的退热作用。

    【简便方】
    1.苏叶10克,蒲公英15克,生姜两片,水煎服。适用于风寒感冒。

    2.羌活10克,板蓝根30克,水煎服。适用于风热感冒。

    3.葱1根(连葱白),加人奶50~60毫升,隔水蒸,分两次服。用于婴儿感冒。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
    2.患病期间,饮食清淡并富有营养,多饮水。居室空气要流通,但避免直接吹风。
    3.若伴细菌感染时,可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2551/683184458555.html

更多阅读

宠物中医临床犬瘟热论治 中西医临床医学

宠物中医临床犬瘟热论治赵学思南昌浩宝宠物医院一.犬瘟热简介按西方兽医学确定犬瘟热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致死性,主要感染于犬属动物,不同年龄,不同犬种,均可感染发病,12月龄一下幼犬易感,四季均可发病,春冬二季发病较多

小儿哮喘与冬病夏治 小儿哮喘能根治吗

小儿哮喘与冬病夏治小儿哮喘的患者呈逐渐增多的趋势,很对家长对此忧心忡忡。过了夏至,就进入夏天了,天气越来越炎热,很快就要入伏,就到了冬病夏治的季节。所以最近报刊上、电视上宣传冬病夏治的文章、节目也层出不穷:冬病夏治能治的病种

史纪贤脾胃病辩证论治经验介绍 中医脾胃病辩证论治学

脾胃是消化食物的主要脏腑,而脾胃病又是十分常见的病。脾和胃在生理上互相依赖,病理上互相影响。胃和现代医学的胃相似,脾和现代医学的脾不同。中医论脾,具有消化输送营养、调节水液、管理血液的作用,还具有精、气、血、津、液的生成传化

中医如何分型治疗湿疹 烧心怎么办 中医分型论治可治疗烧心

在日常生活不中大家有过经常出现烧心反酸的现象吗?烧心其实是一种胃肠疾病。那主要是因为胃液里的强酸返流到食管内,常会造成食管粘膜的糜烂和溃疡,烧心的感觉,那么你知道烧心怎么办吗?今天三九养生堂的小编就来告诉你中医是如何分型论治

声明:《哮喘中医论治 小儿常见病症 中医辨证论治(三)》为网友王者之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