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初在家庭
最近半年在网上通过博客交了些朋友,看了很多的精彩的博文,很启发。特别是在《教育向何处去》、《农村教育》、《基层教育》、《童乐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等圈子和《家教与竞争力》、《中国教育能改变吗?》、《高考天问》视频中看到了教育的希望和中国的前程。
每家都是儿女子孙,都有家庭的希望和前途,孩子的前途就是家庭未来的依靠,每家都把儿女的成长作为保障未来家庭生活的投资主体,教育牵动着家家户户的神精,儿女的教育牵动着千千万万家长的心。学生说教育要改革,是要求得自我发展。教师说教育要改革,是希望点燃学生成长之灯。家长说教育要改革,是要照亮孩子成长之路。总理说教育要改革,说“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期”。政府说教育要改革,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全国上上下下异口同声说:“教育必须改革。”中华民族史无前例地如此关注教育,呼声如此统一,说明教育有希望通过改革的拐点走向光明。
只不过我们都清楚,全国的教育改革和其他的改革一样,经历过那么多次、那么多种的轮回,总是在蹒跚岁月里前行,官员们总是高瞻远瞩而难求实效,总是想得宽而看不透,不指望教育用三五年就改革好了。靠别人不如靠自己,把孩子的教育权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里,用家庭的力量让孩子快乐成长是切之又切、实的又实的办法。在博客中,我看到很多类似于金豆豆、多多宝宝、六六&Y.Queen、太阳花、富润屋德润身、minniemickey0、Q版袁大头等等的幸福家庭,他们的智慧和辛劳得到了儿女们天天快乐成长的幸福生活回报,点点滴滴的平常事让人感动,让人难忘。如果我们的家庭都如似他们,我们的后代就有希望,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就一定有希望,中国成为强国就肯定有希望。
他们家庭教育的实践可以归纳出的经验说起来很简单,那就是:“教育之初在家庭、家庭之智在习惯、习惯之根在家长、家长之功在品性”四句话。当然,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
在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中,把对小孩子的教育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临处。”“子不教,父之过。”的训诫。骂小孩“没有家教”等同于骂了人家的祖宗八代,是大不敬的事。孩子有了出息,就光宗耀祖。而且,老祖宗传下来的家规讲究处罚,小孩不听话应该挨板子。当今,大家把老祖宗的家规通通作为“四旧”给破了,要立“博爱”为本。我看“博爱”就没有我们的“兼爱”好。“博爱”是上帝之,人人之爱,平等自由之爱。“博爱”在家庭教育中弄得不好就成了泛滥之爱,就是给独身子女下的毒药。“兼爱”之“爱”是有前提条件的爱,你做得好,符合要求,大家都喜欢你,爱你。你做得不好,做得不对谁也不喜欢你。你得改,改了,改好了大家才会喜欢你,爱你。现在有些十来岁的青少年偷偷摸摸不知道错误,抢劫杀人不知道是犯法,家长到场说:“家里什么没有?什么没有给你?还要在外面做这些事。”你看,孩子的错不就是家庭无原则的宠爱养成的吗。家庭给孩子下了以我为中心,贪得无厌的药,小孩便养成见什么拿什么愉悦自己的心理及习惯。到头来,遭殃的是孩子,倒霉的是大人。所以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家长。再说个例子,家长喜欢孩子无可非议,呵护后代从卵生动物这里就有的事,况忽于有情感有文化的人呢,爱要爱得真真切切,爱就爱个死去活来,况且是爱独生后代,自然是爱得无私无畏、无规无矩。小孩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问,都要管。即便需要他们自己做,也要在旁边指导指导,说这样不好,那样不比,孩子反感还说孩子不懂事。到头来,小孩做事不专心了,读书座不住了才来问:“俺家的娃怎么了?总不如别家的聪明。”殊不知,你娃的注意力早就被你闹没了,就是他想安静下来认真做好事情也打不起精神。是你折腾孩子成这样的,只请你们不要怪罪小孩,他们无错无罪。
前面提到的博客中的那些家长教育孩子就很有智慧,用他们的话说:“是与小家伙斗法”。一岁多的小鬼就分得清楚他周边的人际关系,就会想办法取悦他人来达到目的。在大多数家长把这些仅仅当作儿童聪明可爱的举动时,他们就在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并让孩子们知错认错。知错、认错、改错是人在社会中的基本生存能力,是培养人性、德行、品质的起点,从一岁多的儿童开始引导特别简单易行,年龄越大超困难,其中的分寸就是智慧。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命题供大家思考和验证:
教育之初在家庭,家教决定孩子的未来;
家教之初在岁半,三岁看大;
家庭之智在习惯,家庭的卫生习惯、作习习惯、生活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行为习惯等等凝聚着家长们的价值观和文化素养;
习惯之根在家长,家长的习惯经过家庭成员彼此间的认同形成家庭习惯,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效用,孩子小时养成的习惯会自然而然地迁移成学习习惯,因为儿童的学习是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开始的;
家长之功在品性,家长的品行德性是家庭的精神支柱,家之兴衰全在于此,孩子的成败全在于此。
于是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图所示的几个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