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提示】
这是孩子情绪压抑、心理不安的典型表现。出现这种情况时,家长最需要做的,不是批评孩子,而是多花时间陪伴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提示】
这是孩子情绪压抑、心理不安的典型表现。出现这种情况时,家长最需要做的,不是批评孩子,而是多花时间陪伴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3口吃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提示】
如果孩子在3、4岁出现口吃,家长需要注意了,这很可能是因为孩子处在语言的敏感期,当语言表达不是很流利的时候,可能出现口吃。身边如果有口吃的人,或者孩子看到的电视、动画片有口吃行为的,也可能会模仿。知道了孩子口吃的原因,家长就可以放轻松了。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提示】
如果孩子从小缺乏语言环境刺激,有可能在语言发育上稍微迟缓。家长要做的,就是给孩子丰富的语言环境。在语言上发育迟缓的,家长同时也需要关注孩子的感觉统合发展状况。什么是感觉统合?回复数字“25”,即可查看。同时也可在育儿优道APP上测试。哪里下载?www.12youdao.com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在幼儿园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提示】
当孩子在幼儿园不适应时,容易不爱说话,显得不合群。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孩子结交1-2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周末约上小朋友一起玩是个不错的主意。另外,当父母对孩子说话,而孩子经常性选择性“缄默”,父母要注意了,因为这时,在孩子的内心,你不是让TA觉得安全、不是能够让TA放松、不是能够让TA信赖的对象。这时,往往亲子沟通都无法开展。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提示】
这是孩子情绪压抑、心理不安的典型表现。出现这种情况时,家长最需要做的,不是批评孩子,而是多花时间陪伴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7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提示】
如果孩子情绪正常,很可能的原因是模仿。如果伴随孩子爱哭闹的,那就是孩子情绪压抑、心理不安的典型表现。出现这种情况时,家长最需要做的,不是批评孩子,而是多花时间陪伴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提示】
受到惊吓,或者父母经常不在身边的孩子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出现这种情况时,家长最需要做的,是多花时间陪伴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提示】
爱打人的孩子,往往家庭成员中也有爱打骂的家长。孩子的行为都是从家长的不经意的点滴中学来的。教育孩子,先调整自己。此外,父母经常不在身边、陪伴少的孩子,也容易打人的情况。
是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提示】
被经常批评,或者过高要求的孩子,容易出现胆小的情况。家长的鼓励、认可,往往比负面的批评更有效力。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
【提示】
这是孩子情绪压抑、心理不安的典型表现。出现这种情况时,家长最需要做的,不是批评孩子,而是多花时间陪伴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不知道如何做高质量的陪伴?育儿优道APP中有提供了大量的家庭环境就可以操作的亲子互动游戏,每一个游戏都有针对性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