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人约好周末去公园,快到周末时,女儿因为一点小事闹了脾气,便说“我不去了,你们三个人去好了。”到了周末,她却开始兴冲冲地做各种出门的准备,我问她:“你不是说不去了吗?”她有点不高兴地说:“我当然要去!”
女儿爱使性子不是一天两天了,而研究调查也表明90%的孩子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任性表现,父母究竟该怎么应对呢?对于孩子爱使性子,家长或许会认定是性格使然,实际上,这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行为习惯”。面对这种行为习惯,家长一旦处理不当,会误导孩子的沟通方式。
我知道,当女儿说不想去时,只是想让父母知道她不高兴了。但没有比这更好的沟通方式表达不满吗?当然不是。在这个时候,为了纠正孩子的行为,父母绝不能姑息。因为一旦发现使性子可以达成目的,孩子便会逐渐丧失与人打交道的分寸,无法树立与人交往时该有的合理界限。
7到14岁,正是孩子自我意识定性的关键。父母不能将“糖块”与“棍棒”一起用,而应该是“有糖块”和“没有糖块”来区别对待。假设孩子用使性子的方式表达情绪,妈妈不能像孩子一样也立马“使性子”——“好,你不去算了。”而要用温和的语气问孩子:“你确定了,是吗?”如果孩子立刻道歉说:“啊,妈妈,对不起,不是这样的”,便可以原谅孩子,不过这仅限于孩子马上道歉的情形。
如果孩子继续使性子,满脸不高兴地说:“对,我不去。”这说明孩子认定父母已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之内了,遇到这种情况,有的妈妈可能会对孩子连哄带劝,其实,这时应该让孩子知道“耍脾气也没有用”,大人要平静地对孩子说:“那你就一个人待在家里吧!”当这样实施后,孩子自然会注意自己的言行,改掉使性子、说气话的坏习惯。
最不可取的做法是,当天快要出门时,孩子道歉说:“妈妈对不起,我还是决定和大家一起去!”而妈妈竟然答应了孩子的请求,这种处理方式就表明父母已经买翡翠加微信fc8631输给了孩子。然而处理这一问题的关键正在于,要让孩子真正体会到这种痛苦的经历——不是要对孩子进行体罚的意思,而是要让孩子体会到单单只有自己没去的失落感,要让孩子知道闹脾气必然有所失。
父母只需要让孩子知道,是因为他说的话才使他失去了和大家一起外出的机会,即是输掉“糖果”。
如果一次经历就让孩子产生改变是比较理想化的,但现实中的育儿并没有这么简单,当这样的情形再次发生时,妈妈只需要漫不经心地说一句:“这样啊,那好吧。”就会让孩子感到事情不妙,即使妈妈不去催促与指导,孩子也会主动反省。
有时,孩子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闹脾气,其实即便是成年人,也会控制不住说一些过分的话。但是,如果不让孩子从小学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他会误以为“就算使性子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在成人世界,使性子的行为是无法适应现实社会的,这样做只会让周围人对你敬而远之,而你自己也会觉得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越来越没意思,于是,便会“完全陷入使性子的模式”,索性破罐子破摔。
教育过程就是锻炼孩子不断成长,家长要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帮助孩子养成对自我言行负责的习惯。慢慢地,当孩子说了过分的话时,他自己便会觉得过意不去,知道必须要为自己所说的话负责,这对孩子而言就是一次很棒的成长和进步。所以要记住,孩子开始使性子的时候,正是你帮孩子改掉坏习惯的好机会。
爱华网www.aIhUaU.com网友整理上传,为您提供最全的知识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