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5-16日,由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深圳市创新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教研员研修中心等单位主办的全国首届教研创新论坛在上海举行,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副主任、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出席,并作了题为“教研创新促进区域教师高水平发展”的报告。此为报告全文。
▼
各位老师、各位专家、企业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跟大家有一个交流的机会,感谢会议的主办方!今天我的话题是“教研创新促进区域教师高水平发展”。
首先,我想分享一位年轻老师的故事。一位小伙子,今年年初他说:“我已经工作了13年,但是在最近这17个月里的成长比我前面的13年都要快得多,因为我参加了'深度学习'项目,还有'初中化学学科教学关键问题解决'项目。”这是北京市八一学校初三化学晓萌老师的感受,他在这两个项目里学习、思考、上课、讨论、再上课……他还把他的思考和上课的经验,讲给全国的同行听,再讨论。就这样,在一个问题又一个问题、一节课又一节课,一个循环又一个循环中,晓萌老师成长了。他的故事,很简单,但是,很有效、很打动人。
我们再来看五组照片,都是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最近几年的工作照。我们看到,学校课堂方案研发手册研制、基于标准的教学与教研、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命题研讨、体育教师足球教学能力国际研修、学生顾问内容与机制研讨、课程教学资源和教师教育资源建设,还有海淀区首届语文教育论坛、化学教育论坛,涉及学科的课程、教学、评价、资源建设、队伍建设等等,每一次论坛都有500-700人参加,有20-30位老师发言。最后一组是教研部门支持中小学发展,现在我们一共支持三所学校: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附属中学、附属实验小学,我们选派干部和教师,帮助学校优化教学管理、指导校本研修、上示范课、带教师团队。
一个故事、五组照片,我们会发现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与传统意义的教研内容和形式不同了。从内容上看,原来进修学校更多的是调研、教材教法分析和考试研究,现在是聚焦了学生发展的各方面,是热点,也是难点,覆盖面宽、研究力度增大、在学校现场更多。从形式上看,浸入式、深度互动、持续改进是最大的特点,特别是增加了指导学校教学的整体改进和个性化问题的解决。
教研部门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变化呢?
教研部门面临学校和教师发展需求的新挑战。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注重学段之间的课程衔接,整合好学科课程和跨学科课程、校内课程和校外课程等,学校课程供给转型升级需要支持。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已从比记忆、比计算,转向比创新和比想象,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来思考教育供给,教师真正读懂学生需要指导。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从关注“学科知识”到关注“核心素养”,从单一考试到持续性评价,对教师都是巨大的挑战,教师课堂教学持续改进需要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有针对性、实效性、精细化、个性化地引领和指导教师,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需要满足。从学科知识获得到核心素养提升,那么,哪些学科内容有利于素养的提升?选取什么样的素材、创设什么样的学习情境有利于素养的提升?什么样的学习活动有利于素养提升?什么样的证据能表明学生素养提升了以及提升到什么程度?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需要支持。学生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的学习,基于主题的跨学科综合性学习,和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学习,老师们又怎么样来胜任呢?这些挑战,都需要通过教研转型、创新工作来面对,这些挑战也是教研部门创新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模式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区域教研应该怎样转型升级呢?
新时期,教研,要站在新高度,解决真问题。充分发挥教研部门“现代化立交桥”连通、导引、转化的作用。连通政府文件和教师课堂,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都是政府文件;连通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扎根一线;连通国际教育和本土教育,以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此来构建这种可选择、多层次、多出口的教研的课程。
教研转型,是专业服务的理念、工作的内容以及工作机制转型。主体是干部和教研员,核心是团队主动积极地求新求变,关键是有前瞻性的思考、科学的论证、把握准确改革的方向和教师的真实需求。
首先,要明确新时期教育改革形式,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来凝聚各方力量。海淀教师进修学校通过调研和内部研讨,将工作职能调整成“课程指导、教学研究、质量评价、资源建设和教师发展”五大职能,也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愿景“做世界一流的教师教育”。
其次,是明晰服务内容和形式。五个转变体现了创新,教研的目标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教研的关注点从“知识传授”转向“学科能力”,教研的内容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学改进从“基于经验”转向“基于实证”,教研的形式“专家指导”转向教师团队的“众筹学习”。原来,我们更多地老中医的角色;现在,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在大数据面前,就是中西医结合一起来诊断、研究、培养教师,在自身的问题解决中、共研共成长。
第三,建立高水平专业服务机制。
以项目为载体,建立了研究、实践、改进和追踪机制。海淀教研坚持“重大问题”“团队研究”和“实践取向”,实施了“促进学科能力发展的教学改进”“义务教育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研究”“基于学法指导的教学改进”“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研究与实践”“基于学业水平分析的反馈改进”等30余个项目,重点解决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穿越部门边界,建立多部门协作共研共享的创新机制。海淀进校内部建立了“学科纵向贯通横向融合、学段纵向衔接横向管理、部门纵向分工横向协同”的立体化工作模式。在全区还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区教委行政推动,教研部门研制标准并进行学术指导,培训部门进行教学副校长的校本研修专题培训。目前,83个教研组已经行动起来,“学科教研基地”建设的过程就是优秀学科教研团队形成的过程。
探索出三级联动、分工合作、分层发展的教研机制。“三级联动深度教研”机制,指校本教研、联片教研、区域教研优势互补。(1)区域教研,重在把握方向和理念、调研需求、规划研修课程、组织实施、跟进评价等,实施研训融合,解决共性问题。(2)联片教研,指教研员将地理位置相近、规模中小的学校结成研修共同体,聚焦共同的困惑,发挥共同体不同学校的学科优势,在教学实践改进中解决问题。(3)校本教研,由教研员指导各校教师解决本校教学难点,如探索“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长短学时”、校内校外课程统筹等具体实施的问题。
强强联合,建立教师教育资源共研共建共享机制。海淀进校牵头,与高校、出版社、各地市区教研部门16家单位成立“教师教育资源联盟”,强强联合建立联合攻关的机制,实现教师教育资源的“共研共建共享”。此举为“十三五”教师培训奠定了基础,为按需施训、跨地区选择课程网络研修、满足教师发展需求的“私人定制”培训奠定了基础。
那么,我们的教研队伍又怎样才能胜任这些工作呢?
首先,通过研制教研员核心素养框架,提升教研员能力。新挑战呼唤新思路。教研员是区域师德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具有优秀教师的专业素养,更要具有前瞻性、学习力等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海淀区以人为本,开始研制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以推进教研队伍建设。最终确定的教研员素养框架包括专业精神、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三个维度10项指标,共计20条内容(见下表)。
教研员的核心素养框架
维度
指标要素
基本内容
专业
精神
1.专业意识
(1)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服务。
(2)理解岗位内涵职责,以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为己任。
(3)合理规划职业发展,不断学习顺应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2.专业情怀
(4)热爱学生和学科,不断提高服务品质,提升教育境界。
(5)遵循规律尊重差异,分类分科分层持续开展教师研修。
专业
知识
3.学科专业知识
(6)学科专业知识精深,把握学科本质和学科思想与方法。
4.学科教研知识
(7)能指导教师落实课标,能够示范教学的新理念和新设想。
(8)根据内容和学生实际,指导教师创设情境、选择教学策略。
5.教师教育知识
(9)明确教师需求和组织需求,构建区域特色学科教师教育课程。
(10)能够规划组织区级研修,有针对性指导联片教研和校本研修。
6.课程知识
(11)理解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能够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组织教学。
专业
能力
7.课程建设与资源开发能力
(12)能参与制定区域课程方案,指导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
(13)能根据学科课堂教学需求,带团队建设区域课程教学资源。
8.教学研究与指导改进能力
(14)能以多种形式调研教学现状,科学诊断课堂教学并精确指导。
(15)解读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通过讲座和案例指导教师教学。
(16)能聚焦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带领团队研讨并在实践中改进。
9.质量评价与分析反馈能力
(17)制定学科学业评价的方案,研制学科评价工具并实施评价。
(18)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和反馈,给学校和教师提出改进的建议。
10.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19)能洞察学科教学存在问题,形成课题,用研究的方法解决问题。
(20)能组织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善于发现并总结推广优秀的成果。
专业精神是教研员工作的内驱力,体现了海淀进校对区域教育的责任与担当,体现了教研员不断自我超越的工作态度。专业知识是教研质量的基础,教研员只有专业知识精深、课程意识强,重视对课程育人的研究和指导,才能提高课程育人水平;只有更加关注教师的真需求,才能为教师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指导和服务。专业能力是教研品质提升的保障,教研员只有围绕关键领域与核心环节,拓宽研究的广度,增加研究的深度,才能发挥优质课程资源的示范引领作用;只有加强“学”与“教”的关键问题研究,基于真实问题,基于客观事实和可靠的数据,科学地进行教学分析并指导,才能推动教学提质增效。
其次,通过引入人才优化教研队伍结构、通识培训与私人订制,整体提升队伍素养。一是通过引进人才调整队伍结构,引进毕业生调整教研队伍的专业结构和学历结构,目前已有博士(博士后18人)、硕士40多人;引进优秀的学科骨干教师和特级教师,提高团队实践能力结构,目前,团队有特级教师11人,北京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42人。二是通过系列研修提升整体素养,学校成立“进修书院”,统筹规划教研员培训的课程内容和形式,规划系列主题,持续跟进培训。全员培训重在解决教研的方向和理念问题,如“学科本质与创新实践能力”“面向未来的教研培训”“学科核心素养与研训创新”“教研员课程领导力建设”等主题培训。三是通过私人订制促进个性化成长,“私人定制”意在解决教研员的个性发展需求问题。例如,我们开发了赴北师大“访学”高级研修项目,26位教研员先后带着自己的课题走进北师大做访问学者,在导师的研究团队中进行为期一年半的研修,带着四项成果出站。
面向未来,教研员们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参与,从个体研修到群体协作,解决教研的关键问题,引导教师开展有效教研并将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助力未来教师发展,通过教师群体发展提升区域教育质量。
我们教研人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我们也需要更多前瞻性的思考和行动。
谢谢大家。
ECNU课程与教学研究盛宴,为您悉心制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