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县2013年初中毕业考试<?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化学试卷
考生
须知
1.本试卷共8页,包括四道大题(35个小题),满分8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请在试卷和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姓名和准考证号。
3.选择题(1-25题)答案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非选择题(26-35题)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试卷、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l-35.5, Na-23,Fe-56,Cu-64,Mg-24,Ca-40,Zn-65
一、选择题(以下各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本题包含25道小题,共25分)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 B.煤炭燃烧 C.水果榨汁 D.酒精挥发
2.在通常情况下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其中体积分数约为78%的气体是
A.N2 B.O2 C.CO2 D.H2O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氧 B.硅 C.铝 D.铁
4.饮水机中添加了活性炭,主要依据的性质是
A.可燃性 B.稳定性 C.吸附性 D.还原性
5.某同学经医生诊断患有佝偻病,他需要补充的元素是
A.铁 B.钙 C.锌 D.碘
6.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A.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循环使用
B.农业浇灌推广使用喷灌、滴灌技术
C.大量开采使用地下水
D.洗菜、淘米、洗衣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拖地、冲厕所
7.一些公共场所会张贴一些警示标识,下列标识与消防安全无关的是
<?xml:namespace prefix = v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8.现代社会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下列图示中,不是利用环保新能源发电的是
9.食用米饭、馒头,主要为人体补充的营养素是
A.糖类 B.油脂 C.蛋白质 D.维生素
10.小玲发现妈妈买的牙膏包装上写着“含氟牙膏”,这里的氟指的是
A.分子 B.原子 C.离子 D.元素
11.我国南海海底蕴藏着丰富的锰结核——含有锰、铁、铜等金属的
矿物。已知锰原子的质子数为25,相对原子质量为55,则锰原子的核
外电子数为
A.25 B.30 C.55 D.80
12.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A.质子数 B.中子数 C.核外电子数 D. 最外层电子数
13.钾肥能提高农作物抗倒伏、抗病虫害的能力。小明家的水稻出现了倒伏现象,应施用的肥料是
A.Ca(H2PO4)2 B.NH4H2PO4 C.CO(NH2)2 D.KCl
14.你认为下列建议中,不安全或违法的是
A.熟肉制品容易腐烂变质:建议用福尔马林(甲醛溶液)浸泡防腐
B.海鲜容易腐烂变质:建议将海鲜真空包装后速冻冷藏保鲜
C.大米保存不当易发霉、生虫:建议将其低温、干燥贮存
D.饼干易氧化变质:建议包装饼干时,加入一小包铁粉作抗氧化剂和吸水剂并密封
15.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B. C. D.
16.下列措施有利于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是
A.农具上铁锈不及时除去 B.家用剪刀不用时,涂上油并放在干燥处
C.工地上的钢管堆放在潮湿的地方 D.切过酸菜的菜刀不及时清洗
17.森林突发大火时,消防队员常使用一种手持式风力灭火机,它可以喷出类似十二级台风的高速空气流将火吹灭。该灭火机的灭火原理是
A.隔绝氧气 B.吹走可燃物
C.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18.下列俗称中,其成分不是NaOH的是
A.烧碱 B.火碱 C.纯碱 D.苛性钠
19.下列对有关物质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分类
不同类物质
A
纯水、白酒、加碘盐、食醋
混合物
纯水
B
CaO、H2O、P2O5、K2CO3
氧化物
H2O
C
HgO、NaOH、KCl、P4(白磷)
化合物
P4(白磷)
D
甲烷、乙醇、二氧化碳、蛋白质
有机物
二氧化碳
20.已知:2Al+Fe2O3高温Al2O3+2Fe,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量使得生成的铁熔化,可以用于野外焊接钢轨,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属于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21.根据下列实验现象可以判断某溶液一定呈碱性的是
A.常温下,测得溶液的pH<7 B.溶液中滴入酚酞显红色
C.溶液中滴入石蕊显红色 D.溶液中滴入酚酞不显色
22.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分离氯化钠和硝酸钾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
B
除去CO2中的少量CO
点燃气体
C
检验氧气、二氧化碳和空气
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D
鉴别羊毛和涤纶
点燃后看火焰、闻气味、看产物
23.小亮在实验室用足量的锌粒与一定量的稀硫酸按右图装置制取一定量的氢气,发现加入的酸的液面刚好不与锌粒接触,而此时又无酸液可加,若从长颈漏斗中加入适量下列试剂,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量,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A. 氢氧化钠溶液 B.碳酸钠溶液
C.硫酸钠溶液 D.澄清石灰水
<?xml:namespace prefix = w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word" />
24.取一定量氧化铁与氧化铜的混合物,向其中加入50克、14.6%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盐和水,则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是
A.6.4克 B.3.2克 C. 1.6克 D.0.8克
25.利用曲线图对化学实验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对研究对象形成规律化的认识,下列各选项中观察曲线图后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A.等质量的金属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活动性越强的金属生成的氢气就越多
B.两种溶质质量分数的硫酸吸水性强弱的比较:质量分数越大的硫酸吸收水的质量越多
C.某物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此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D.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影响:加入二氧化锰使H2O2生成氧气的量增多了
二、填空题(共5道小题,共30分)
26.(6分)“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与水有关的问题。
(1)水中鱼类可以呼吸因为水中溶有 。(写化学式、名称皆可)
(2)一壶水烧开了,壶盖被顶开,这是因为 (填写序号)。
A.水分子变大了 B.水分子变多了C.水分子不停地运动D.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
(3)电解一定量的水,当其中一个电极产生5 ml气体时,另一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可能是 ml或 ml,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水瓶胆壁上的水垢的主要成分有CaCO3,可用家中厨房里有的 除去。
A.白酒 B.酱油 C.食醋 D.食盐
27.(6分)化学用语帮助我们建立起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联系:
(1)用化学符号表示出“两个氢原子”: 。
(2)下列对于化学式“H<?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20”的各种表述正确的是 。
A.表示水这种物质 B.表示水分子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 表示1个水分子 D.表示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3)二甲醚的化学式为C2H6O,它是由 种元素组成,其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写最简整数比)
(4)A、B、C、D分别表示4种物质,部分物质的分子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物质
B
C
D
图例
微观
示意图
A和B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如下反应A+2B═C+2D,则A、B、C、D中属于单质的是 (填字母序号),A的化学式为 。
28.(6分)(1)如图所示,氯化铵和硝酸钾溶解度曲线。
①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 氯化铵的溶解度(填“>”、“<”、或“=”)。
② ℃时,氯化铵饱和溶液与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③60 ℃时,100g水中加入120g硝酸钾,充分搅拌,得到的硝酸钾溶液的质量为 g。
(2)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温度为80℃、溶质为M的溶液,将其置于室温环境中,测定不同温度时析出固体M的质量。测定结果记录如下表。
溶液的温度/℃
75
65
50
35
20
析出固体M的质量/g
0
0
2.0
4.5
8.4
若不考虑水蒸发对实验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65℃时,该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______(填“是”、“否”或“无法判断”);
②将40℃时接近饱和的M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有 _ (填序号,此题为2分,错答不给分,漏答给1分))。
a.升温 b.降温 c.加溶质M d.加水 e.加另一种固体N
f.恒温蒸发水 g.与40℃时M的饱和溶液混合
29.(6分)随着去年年末北京地区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人们对空气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了。
(1)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下列措施对PM2.5的治理能起到积极作用的是 。
①城市增加楼顶绿化 ②加强建筑工地、道路扬尘监管
③发展城市公共轨道交通和快速交通 ④严厉查处焚烧垃圾、秸秆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SO2是导致酸雨的有害气体之一。SO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
A.+2 B.+4 C.+6 D.-1
(3)①化石燃料的燃烧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化石燃料有煤、 、石油。
②实际生产中,经常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流程如下图(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捕捉室内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反应分离”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除 CaO+H2O=Ca(OH)2 外,还会发生另一个化学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
③该生产流程中,涉及到的物质中有一种可以循环利用的碱的是_________(填写化学式)。
30.(6分)A、B、C、D、E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分别由H、C、O、Cl、Na、Ca等六种元素中的两种或几种组成 ,根据下列信息回答问题。
(1)C常温下为一种气体,且能参与植物光合作用,则C是 (写化学式)。
(2)B、D和E 均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且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通过下面对三种物质溶液的实验判断:A为 (写化学式),D+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B中现象
D中现象
E中现象
滴加A溶液
无明显变化
有气泡出现
无明显变化
(3)如右图所示,每两个相邻的圆圈中的物质相互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若D、E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依据各物质之间反应关系将A、B、C、D、E五种物质填到相应的圆圈里(只填写物质的编号,不能重复)。在图中所示的反应中有一个和其它的化学反应类型(基本反应类型)都不相同,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三、实验题 (本题共包含3道小题,共19分)
31.(7分)根据下图中所示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示的仪器名称:① 。
(2)实验室用KMnO4制取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填字母序号,下同),收集装置可选用 (写一种即可),取用KMnO4固体时,应选用的仪器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注射器C可用于检查装置E的气密性,步骤如下:
①向锥形瓶中加入少量水至没过长颈漏斗下端处。②将注射器C连接到装置E的导管口处。
③缓慢拉动注射器C的活塞,观察到 ,表示装置E的气密性良好。
(4)实验室用装置E制取CO2时,如用注射器C替换长颈漏斗,优点是 。
32.(6分)葡萄糖是生命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提出问题】 葡萄糖燃烧的产物是CO2和H2O,由此能否推断葡萄糖是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有机物?
【实验设计】 为了确定葡萄糖的元素组成,某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其中浓硫酸、无水CaCl2均为常用干燥剂,部分固定装置省略,假设每个装置中均吸收完全或反应完全)。
(1)装置A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2)装置B处Fe2O3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 。
【方案评价】
用充有空气的储气球代替制备氧气的装置 ,是否更有利于实验的进行,为什么? 。(填“是”或“否”及理由)
【数据处理】下表是同学们填写的实验报告,请你帮助完成。
实验事实
数据分析及结论
1.8g葡萄糖完全燃烧,得到2.64g CO2和1.08g H2O
结论:葡萄糖含有 元素
数据分析的依据是 。
【讨论交流】上述实验装置D、E中盛放的都是NaOH固体,试分析两次使用NaOH固体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
33.(6分)老师在讲解溶洞的形成时,告诉了同学们一个新的化学反应:
CaCO3+CO2+H2O=Ca(HCO3)2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想:“Na2CO3溶液也能与CO2发生反应”。
为了确定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完成了对该猜想的判断.请你完成兴趣小组在实验探究活动中的部分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探究Na2CO3溶液能否与CO2反应
【实验药品】:大理石、CaO 、Na2CO3溶液、饱和的NaHCO3溶液、CaCl2溶液、浓盐酸、
稀硫酸、浓硫酸、澄清石灰水
【查阅资料】:
① 2NaHCO3+Ca(OH)2=CaCO3↓+Na2CO3+2H2O;
② Na2CO3+ CaCl2═CaCO3↓+ 2 NaCl
③ 2NaHCO3+CaCl2═CaCO3↓+2 NaCl + H2O + CO2↑
④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但几乎不溶于饱和NaHCO3溶液
【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步骤与现象】
①制取二氧化碳时应选用上述的 (请从以上给出的药品中选择并填药品的名称)
②装置Ⅱ中盛放的饱和NaHCO3溶液的作用是 。
③使过量的CO2通过装置Ш,充分反应后,将其中所得的溶液取出3mL于试管中,然后向试管中加入 试剂(请从以上给出的药品中选择并填药品的名称)
a.当试管中 现象时,Na2CO3溶液与CO2没有发生反应;
b.当试管中 现象时,Na2CO3溶液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结论】:通过实验探究,同学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四、计算题(本题包含2道小题,共6分,最终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4.(3分)氢化钙(CaH2)是一种重要的制氢剂,与水接触时发生如下反应:
CaH2+2H2O = Ca(OH) 2+2H2↑。若要制得4 g氢气,需CaH2的质量为多少?
35.(3分)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俗称双氧水,在放置过程中会缓慢分解。现有一瓶未曾使用过的、久置的双氧水,瓶上商品标签提供了如下信息:
①H2O2的质量分数为30%; ②内装溶液质量1 000 g。
经实验测定,其中H2O2的质量分数现仅为10%。 请计算:
(1)若用这瓶双氧水来配制3%的医用双氧水1500 g,需用这种双氧水的质量是多少?
(2)计算这瓶双氧水中已分解的过氧化氢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