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中职语文,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和专业细化以及网络飞速发展的影响,学校在课程安排上,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基础课语文被压缩,中职语文课成了个可有可无的边缘化课程。对此,笔者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职语文 语文教学 尴尬现状
近年来,语文教学虽经历次改革、讨论,解决了很多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语文教学的问题一个又一个地接踵而至。特别是对于中职语文,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和专业细化以及网络飞速发展的影响,学校在课程安排上,从学生就业等纯实用的角度出发,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偏重对技能培训设备、实验室的投入,增加专业课程的课时,基础课程如语文、英语等逐步压缩,中职语文课成了个可有可无的边缘化课程,在部分中职学校,甚至已经把语文课请出了课程设置的行列。中职语文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成了濒危的学科。
面对中职语文濒危的尴尬,作为中职教育的语文老师,我们不得不为挽救濒危的语文课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一、关于中职语文课尴尬现状及其根源的思考
近年来,高校连年扩招、普高热持续升温,给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带来极大的冲击。很多学校招收的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厌学情绪严重,综合素质较低,大部分学生难以达到常规的教学要求,再加上学校的教学管理急功近利,教材陈旧和师资参差不齐等因素,中职语文课教学陷入困境就在情理之中了。归结起来,导致中职语文课陷入尴尬现状的根源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1.生源质量偏低使语文课教学遭遇尴尬
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夹缝”位置的中职类学校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而且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大学无望的,甚至是各种原因在初中还没有毕业就停学退学的。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连初一的水平都达不到:他们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错别字连篇,遣词造句词不达意,句子文理不通,文体不分,别说写一篇像样的文章,就连写张请假条都无法规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2.急功近利的管理理念使语文课教学遭遇尴尬
随着中职类学校办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为了学校的生存发展,很多中职学校都推行“2+1”模式(2年在校学习+1年校外实习)或“1.5+1.5”半工半读模式(在校学习三个学期+校外实习三个学期)。在急功近利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大多数中职学校都人为地使得“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为了满足专业课时数,采取压缩基础课的做法,把语文课由每周4节课减为每周2节课,由两学年开设改为只在一年级开设甚至只开设一个学期,完全忽略了语文课的德育教育作用和素质提升作用。这种做法只注重单一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文化基础方面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发展不够全面,心理素质较低,缺乏自信,缺乏转岗和再就业能力,危害是长远的,必将在今后几年或更长的时间内暴露出来,亟待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正视。即使是近期影响,危害性的表现也相当突出。例如,缺少了语文课的写作指导,学生在就业时连就业推荐表都不会填,自荐书错漏百出,甚至连父亲的名字都写错;缺少语文课的听说训练,在毕业时的就业面试时,说话结巴,语不达意;参加工作后,缺乏上进,沟通能力差……
3.教材陈旧不切实际导致语文课教学遭遇尴尬
目前,中职语文教材虽版本众多,但大多沿袭着中学的学历教育模式,未能摆脱传统的语文教材的影响,甚至有些教材仅仅是从老版本的普通初中、高中课本中选取一些篇目,内容陈旧老化,没有鲜明的时代感,既难学枯燥,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又与专业知识联系不紧,突出不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因此,学生厌学,老师难教,毫无效果,这难免给人一种一无是处的感觉。即使有些篇目本可以生动形象,也勉强可以和专业联系起来,但是,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又限制了文章的生动形象和实用性的展开。例如,文言文《崤之战》,从实用性来说,灵活善变、委婉含蓄的交际辞令和风格本可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和《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口才训练有一定的联系,但死板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再加上相对于中职生来说枯涩难懂宛如天书的文言词语、句式,使一节本来富有趣味的语言运用课就这样被扼杀了,学生上课昏昏欲睡已经是对老师、对学校的最大克制了。
4.欠缺与时俱进精神和责任感是导致语文课教学遭遇尴尬的又一原因
欠缺与时俱进精神和责任感的不仅是老师,更是学校,甚至是学校的上一级单位。在实际工作的分配中,有的学校未认识到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也未能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变革与优化,除了随意压缩课时之外,对语文课的任课老师安排也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使得中职语文课的尴尬遭遇雪上加霜。
任课老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欠缺与时俱进精神和责任感,未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简单沿用传统的普通中小学的教学模式,刻板执行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缺乏应有的变化和生气,这是导致语文课教学遭遇尴尬的直接原因。如果老师在教学中灵活变通,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生层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不同的实例,估计有一半以上的尴尬课堂会有所好转。
二、关于中职语文课定位的思考
中职语文课的定位,不仅关系到中职语文课的存亡,而且关系到所从属专业的长远发展,关系到中职类学生的就业前景,关系到学校的建设乃至社会、国家的繁荣。认清定位,把握方向,不仅可以改变中职语文课的濒危局面,而且可以和专业课相辅相成,撑起中职类教育的一片艳阳天。
1.属性定位
在中职教育圈,语文课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属性:“基础课”。新时期的中职(中专)语文课程纲要也把语文定性为“基础课(程)”。那么,中职语文的“基础性”该当如何理解呢?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背景下,将中职语文的“基础性”解读成学生成长、发展所需要的一般文化根基或起点,已不合时宜。从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中职语文的“基础性”应该是指其培育基本职业语文素养,为学生就业提供基础的特性。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出发,中职语文的“基础性”应该是以“指导就业”为方向,以“服务学生”为原则,贴近中专生的认知水平,提升人文素养,激发道德情感,加强就业指导,培养就业能力。
2.目标定位
受中职语文属性的影响,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与普通中学有很大和差别。普通中学受升学率的影响,其目标在于掌握大纲规定的知识要点,但中职语文少了升学的压力,更多的是偏重能力提升,人文素质的形成,是为今后的就业作知识的积累。如果不顾中职生的特点,要求他们死记硬背,努力学好语文,那是难于上青天。但如果我们不刻意于教材的深度和高度,而在教材的广度和适度上着力,不过分拘泥于经典、美文,找准切入点,尽量缩短教材和学生的距离,做到“知识广而浅,技能熟而精”,学生自然乐于听,听得明,并由此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逐渐提升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进而改变中职语文课的尴尬局面。
3.课堂内容定位
认清了自己的属性本质和目标定位,作为基础课的语文课就要定位好自己的内容,更好地为专业课和学生的就业服务,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这要求我们既要紧扣教材,也要跳出教材,在不背离教材的基础上,不受教材和大纲的条条框框束缚。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各专业特点,对课堂有恰当而精彩的补充。
首先,要加强语文学科的针对性,这是摆脱目前中职语文尴尬现状的重要途径。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课也要像专业课一样,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不能搞一刀切,对基础好的学生鼓励参加对口升学考试,并予以适当辅导;对基础差的学生要善于激发培养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勤奋学习,自我发展,以切实提高整体素质。即使是同一层次的学生,也要针对不同的专业特色,选用不同的案例来讲授同一个实用知识。其次,要加强语文学科的实用性,这是改变目前中职语文尴尬现状的重要内容。
少了升学考试的压力,一般的中职类学生都有学习的被动性,他们即使能够用心听课,但因为没有用武之地而得过且过。如果语文课所讲授的内容是生活中常用的,重要的,学会了可以在要用之时,在众人面前使用的,他们就会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上课听得认真,记得深入。
再次,要加强语文学科的趣味性,这是改变目前中职语文尴尬现状的重要形式。
对中职学生而言,学科的趣味性作用不亚于小学生,他们在经历了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对事物的兴趣更趋于成熟和宽广。要在课堂上激发他们的兴趣,需要老师有更广阔的知识面和阅读量,能够根据教材和专业特点随意补充富有趣味性的知识、练习甚至游戏。有了实用作为目标,也有了兴趣作为驱动,中职语文濒危的尴尬局面何愁不能改善!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就经常以生活中材料或者报刊杂志上的材料作为吸引学生、激发兴趣的例子,然后关联知识点,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充满趣味。例如,在教授《求职信》的内容,我就根据本校以往案例,通过失败的笑话和成功的作品对比教学,在学生的笑声中完成知识点的讲授。这样,学生自然乐于听课,并自觉改正一些不良习惯,模仿成功作品完成练习。
简单地说,中职语文的课堂定位应该是:针对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三、关于中职语文课出路的思考
了解了中职语文课程的尴尬现状及其根源,也明了中职语文的课程定位,为我们探究中职语文的出路指明了方向。
1.与时俱进,更新中职类学校的办学观念,摒弃急功近利的管理理念,重视基础文化课的德育作用和人文作用,突出中职类学校的语文教学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特色。
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我国的教育格局正逐年向多元化发展。除了高校扩招、普高进一步升温,中职类教育在国家的重视和市场经济的促进下也迅速扩大,在没有完全走上稳定轨道之前,部分中职类学校的管理者错误地理解了办学的基本理念和方向,人为地导致了语文课的尴尬境地。因此,认真地学习党和国家的相关文件,积极开展市场经济探讨活动,及时把握市场动态,根据市场经济的调节关系,处理好基础学科与专业学科的关系,成了挽救濒危的中职语文课的关键一步。
2.改革教材,大胆抛弃以升学为基准,以培养“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为目标的现有中职教材,积极推广根据市场经济和学校各专业实际需求而编撰的校本教材。
传统思想认为,语文仅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中职语文的教学目的只是识字,最多能写出各种应用文就行了,这是一种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落后思想。
实际上,中职各专业各学科都应围绕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而展开,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课程,更应该担负起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职责。因此,现行的中职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亟需我们优化。
在我们的教材改革中,我们应该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增加人文风貌,时代信息等相关的内容。教材的编排要体现出不同专业的特点,贴近中专生的认知水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道德情感。尤要突出指导性、人文性、实效性、实践性和时代性,能体现出语文学科在中专生择业、就业、创业中的指导作用,并且不能任何专业都使用同一版本的语文教材。
3.加强培养,促进语文老师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随着电脑进入家庭,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框架的改变,人们的认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正处于求知年龄阶段的中职学生,他们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走在时代的前端。作为教师,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框架,不知道利用新鲜事物辅助教学,那就是个落后的老师。加强对教师培养,促进教师知识框架的更新、专业技能的深化,是每个时期每个专业学科都不容忽视的。特别是语文老师,信息的获取要比其他专业更大,才能够在上课时信手拈来,把新旧知识、把基础与专业很好地结合起来,使语文课保持新鲜与趣味,保持旺盛的生命。
(作者单位:广东信宜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