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 郭小云(农林)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环境明显改善.时下许多农村基层组织对增多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的处理都很重视,想出了许多办法,在主要村道旁增设了垃圾收集房,由乡镇或村环卫队负责日常清运,有的还聘用了专人到河道、溪流清理打捞“白色”污染物,可以说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的设置配备和运行体制已基本形成,对农村环境整治发挥的较好的作用。但由于一方面农村垃圾清运运行强度不足;另一方面,农民对垃圾收集处理的意识不到位。农村垃圾特别是河道、溪流的“白色”污染随处可见,垃圾收集房清运不及时造成垃圾腐败,蚊蝇滋生现象,没有根本改观;还有畜禽养殖,排放污染等等都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因素。眼下农村垃圾处理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为改变这一状况,特此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环境整治的投入力度。农村基层组织,尤其是村一级组织是一个自治组织,在的当前的形势下,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好的好,差的差,悬距很大,富户穷村情况也比比皆是,一些集体经济较弱的村组织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都捉襟见肘,不可能花很大的力气提高环境治理。因此,县级和乡镇(街道)政府有必要加大对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尤其主要较强乡镇(街道)对农村环境整治的统筹力度。一是要进一步加大环境设施的投入,特别是要合理布局,增加垃圾收集房的布点密度,方便村民倒放垃圾,以增强村民自觉性;二是要加强环境队伍的投放力度,加大收集清运的频率,努力做到日积日清,不拖不积。

二、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农村的垃圾污染,环境整治不彻底,很大程度上与村民的环卫意识有极大的关系。这就需要,一方面要用严格的制度约束规范村民行为,可因镇因村制宜,制定切合实际的《农村环卫及垃圾处理管理办法》,用制度规范村民行为,对违反制度的村民,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曝光批评,让“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切实改掉其乱扔乱倒的不良习惯;另一方面,要加大有效的宣传力度,镇村组织包括当地学校可不定期地组织“志愿者”开展清洁乡村行动等类似活动,以实际行动感化当地村民,不断强化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使广大村名正确树立环境卫生行为的“荣”、“辱”观念,逐步提高村民素质。

三、深化垃圾无害化处理,综合利用好垃圾资源。当前许多农村垃圾的处理仍然存在着简单而粗放。收集—清运—填埋是一个较常规的方法。这样处理往往造成垃圾的二次再污染,对农村环境整治留下隐患。为解决这一矛盾,时下也有不少的做法可鉴。比如有的地方,给村民分发分类垃圾收集桶,一个装有机垃圾,一个装无极垃圾,从源头上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并做到分类清运,分类处理。有的地方则做到更为细化处理,如富阳市的里山镇,对有机垃圾的收集更细化,将可降解的有机垃圾进行沼气处理,不可降解的热电焚烧处理;对无机垃圾也作再利用和不可利用的分类处理。这样一来,不仅大大地减少了填埋的垃圾量,节约了填埋垃圾用地,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垃圾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值得推广。郭小云委员:

您在市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中提出的《关于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有关意见反馈如下:

一、我市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

2003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环境立市”战略,把农村环境治理纳入到生态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几年,我局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畜禽养殖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处置、河道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和农业、林水部门进行了大量的合作。对您议案中提及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置问题,目前已经既是制约农村生态建设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原因。多年来的生活习惯,一家一户的居住模式,滞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置成为全国性的难题。为此,从2005年开始,我们会同市农办、市财政局、市能源办联合对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置展开了专项工程建设,并全部列入杭州生态市建设的“1250”工程。截至2008年底,我市已完成“1250”工程项目近3000个。同时,我们将上述工作纳入到了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中,与领导政绩考核结合起来。

针对农村地域广、村庄分布散、县乡财政收入较低的实际,我市因地制宜开展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2008年完成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项目138个。目前,全市90%以上的乡镇已建成垃圾中转设施,75%的行政村已经实行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在政策层面,我市已全部建立了垃圾收集处理机制,许多地区已经将农村卫生保洁纳入公共财政覆盖范围。

二、您所提建议的吸纳情况

1.您提出的加大农村环境整治投入力度和加强环境队伍的投放力度两个建议很合理,增强了该项工作的科学性、统筹性,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下步工作可考虑借鉴。

2.您提到的组织“志愿者”开展清洁乡村行动等活动及制定切合实际的《农村环卫及垃圾处理管理办法》的想法也很好,丰富了我们的工作手段,拓宽了视野,提供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

3.对于您提出的富阳市里山镇垃圾收集处理系统,我们已注意到,并在那里召开全市现场会,来自全市各地生态办从事该项工作的50多名同志参观了该设施,许多地方正在计划采用这种方式,对当地生活垃圾开展资源化、减量化处置。

三、今后我市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重点

结合您在提案中提出的建议,下一步,我们将以您所提的三个方面为重点,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市级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协作,整合资源,努力破解资金难题,进一步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从而形成有效的推进机制。每年的市级生态专项资金和生态补偿资金尽可能向农村地区倾斜。

2.广泛开展宣传,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每年在党校开设全市乡镇(街道)领导干部生态环保培训班,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环保意识。由宣教部门牵头,以各乡镇、村为主体,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村群众的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

3.积极探索创新模式,生活垃圾处置倡导资源化、减量化处理。这些年,在垃圾处置方面,已建立市、县(市、区)、镇、村四级投入的垃圾收集处置投资机制,确保了农村垃圾收集处置。今后,在建设以“户集-村收-乡(镇)中转-县处理”为主体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置体系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收集处置及再利用系统。

4.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各类污染治理设施的长效管理。按照因地制宜、集中处置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在村集中收集工程建设上下功夫,科学合理建设村民的垃圾收集点,并按照“户投、村收(运)、镇运(中转)、县处理”的方式进一步完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的日常运行机制。

最后,十分感谢您对我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今后继续对环保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我局将积极采纳,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为构建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努力。

夯实农村基础建设   生态文明载体领航

——北坡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验做法

遂溪县北坡镇是省级中心镇,现有人口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万,有15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146条自然村。去年以来,北坡镇积极贯彻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工作切入点,积极探索建设工作新思路,努力搞好生态文明村载体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05年,北坡镇被湛江市评为创建生态文明工作先进镇、卫生镇,坡仔、赵屋、下里、三合等村庄被湛江市评为创建生态文明工作先进村,其中坡仔村被省评为文明村、湛江市生态文明示范村。2005年11月13日,全县镇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现场会在北坡召开,肯定北坡镇的“四大一保”(大动员、大联动、大清洁、大拆除,长保洁)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经验做法。在此基础上,今年进一步结合本镇的实际,因地制宜地用六项工作措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提高认识

我镇把提高广大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 ,促进全面深入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保证。一是召开三级干部会议,统一思想认识。镇委、镇政府于去年10月召开镇、村和小组三级干部580多人的动员大会的基础上,再次于今年3月召开三级干部和农村党员共1050多人参加的大型会议。会上县委常委、镇委书记戴珍同志同大家一起学习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内容,结合近年来我镇积极开展“四通五级六进村”的创建文明活动、以“四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以“五改”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以“六进村”提升农民文明的程度、有效地解决北坡“三农”发展的“瓶颈”问题所取得的成效和首创精神,还结合目前部分村庄“脏、乱、差”问题比较严重、影响村民的饮食起居和身体健康、影响北坡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快马加鞭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实际,抓住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最直接利益问题,讲深讲透。进一步激发群众的兴奋点,赢得广大干部、农村党员、农民的拥护、支持和积极参与;二是组织参观学习,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为了拓宽广大村长和党员的视野,我镇在去年11月和今年3月份,先后组织146条自然村的正副村民小组长到本镇创建工作有起色的坡仔、红山、江屋、赵屋 、三合、塘母、老关等村庄参观学习,然后又组织他们外出到马六良、大路前、白鸽港等先进村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学习,有效地增长了村长们的见识,增强带动村民搞创建的动力和决心。15个村委会也纷纷组织村民代表外出参观取经,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对创建生态文明的思想认识和信心;三是加大宣传,提高认识。为了使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促使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我镇采取印发文件资料,张贴宣传标语,悬挂横额,出动宣传车和利用广播电视等形式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全镇共印发文件资料6500多份,挂横额50多条,贴标语4000多条,电视广播反复多次播放宣传标语口号和创建村庄的现场报道等,此外,我们还利用共青团和少先队“小手拉大手”的宣传活动,通过学生以小榜样来影响、引导、督促家长自觉参与建设生态文明工作,在全镇形成了“人人参与、创建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的认识。

二、统筹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党中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举措。我镇认真将党的方针与当地的实际紧密结合,坚持以圩镇带动农村,实现镇村联动的统筹规划指导工作。一是规划总体发展。经过近几年来全镇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北坡的人居环境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创建工作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2005年是湛江市的卫生镇,这给我镇进行更高档次的生态环境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镇务实提出规划今明两年内争创市最整洁镇,市生态文明镇的建设目标。有既定的目标,就有奋斗的动力,我镇利用有较好人文环境条件,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支持参与,努力打造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实现规划建设目标;二是规划建设镇城区。我们充分利用和发挥北坡是省级中心镇的优势,去年多渠道筹措资金投资130多万元,扩宽文明路段,在中兴路和文明路铺设花阶砖,安装上80多的高标准路灯,形成亮丽的中心镇风景线。于2005年争取到国家立项投资835万元的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圩镇道路建设项目。按圩镇总体发展纲要,进一步科学规划圩镇功能小区建设、扩建中兴和文明路,新建府前、创业、桃李、农林等9条道路硬底化和配套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引入社会投资机制,引进安达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150亩的生态居住小区和外出老板投资700多万元建设占地面积40亩休闲别墅式的北坡金海酒店,进一步提高中心镇的品位和辐射带动效应;三是规划创建生态文明村。建设社会新农村的载体是农村、主体是农民。我镇结合北坡的实际,提出在2006年底要有百分之三十的村庄在进行村容村貌大整洁的基础上,进一步硬底化和绿化村道村巷建设,争当上档次的生态文明村。在引导农民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的过程中,坚持做到科学规划指导,高起点建设。采取集中搞建设村庄的村民小组干部到镇参加培训学习,镇规划建设办室工作人员下到农村指导规划设计,邀请广东海大学园林教授到镇城区及部分重点村庄搞规划设计等有效措施,合理规划环保型的村道村巷硬底化和配套排污建设,避免部分村庄盲目乱建的现象,切实做到建设让农民受益、农民满意的创建效果。

三、典型带动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镇重点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加快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步伐。去年11月以来,我镇用“四大一保”的工作指导思想,全面深入开展环境大整洁行动。重点抓好坡仔、赵屋、三合新村、下里、红山、塘母等各具特色的典型村场环境整治做法的推广工作。镇政府先后2次组织大型现场参观学习了本镇的先进村庄:通过村规民约建立长效保洁机制的赵屋村、大力整治脏乱差的塘母村、高起点规划建设的红山村、争创高档次生态文明的坡仔村等经验和做法。在今年来我镇进一步将典型带动工作引向深入,重点推介红山村的经验。下黎村委会红山村民小组是水库移民村,有89户人口327人,在国家政策和县职能的扶持下,高标准规划建设整齐划一的新村场,实现楼房化和村道村巷硬底化建设。2005年以来,规划建起79幢楼房的基础上,村民又捐资投劳,共投资30多万元硬底化6条村巷村道总面积6500M2,在村道和村巷旁种上450多棵绿化树和绿草坪;坡仔村利用村边的竹林投资4万元建成村民休闲小公园等争创上档次的生态文明村建设。通过典型引路,全镇146条自然村都结合自己村的实际,积极开展对村环境进行创建活动。至目前,有坡仔、红山、瓦窑、江屋、铺后、老关、三合、塘母、铸梨、南边塘、车路头、动土、虾沟、下里、草塘等15条村开展村场村巷硬底化建设,有赵屋等27条自然村在进行村容村貌整治的基础上,正在想方设法筹措建设资金,筹划硬底化村道村巷建设,我镇创建生态文明工作高潮迭起。

四、分类指导

为了使创建工作卓有成效,我镇在引导群众深入开展活动的同时,结合镇城区和各村的经济实力,加强对创建的指导工作:在镇城区创建方面,突出抓好镇城区创建的示范带动作用。首先,镇府制定了镇容环境卫生管理的具体措施;镇的宣传、广播等职能部门积极协助,按居民住宅小区分别召开户代表卫生整洁专题会议以及发放公共环境卫生倡议书等,加强对居民环境卫生意识的宣传和教育,使居民有了良好的卫生整洁意识,自觉遵守卫生规范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其次,健全有效的卫生整洁运作机制。一是加大环卫力量。环卫队阵容由原来的12名增加到16名,工作人员各配备1台小推车,环卫队配备了1台垃圾车,使卫生整洁工作处于长期高效运作;二是加大清理力度。环卫队坚持每天早晚清理,每天拉走垃圾量 11吨。工商、物业和城监对市场的秩序和卫生管理实行“三管齐下”,坚持每月3次大清洗市场和周围的下水排污道等;三是加大镇区基础建设投入。最近,镇府又投入6万元对文明路扩建人行道两旁铺设花阶,并进一步完善主街道的绿化和美化工作。再次,采取集中清洁大行动。针对赶集圩日存在着乱搭建、乱停放和易产生垃圾等卫生问题,镇规划部门组织城监队开展取缔和处理,发动机关单位在实行门庭卫生“三包”的同时积极参与卫生大清理行动,及时清理城区垃圾和卫生死角;并要求卫生院、中小学校、食品屠宰场、垃圾集中转运点和公厕等窗口单位在完善卫生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认真搞好环境卫生,发挥卫生文明示范带动作用。今年来,镇区的主街道、市场和居民住宅区经常保持卫生整洁;在农村创建工作方面,首先,是对村经济较好的、干部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容村貌整治力度大的、有发展前景的村庄,建设上档次的生态文明村。在广泛发动动员的基础上,引导这些村庄高起点建设生态文明村。如水南村委会瓦窖村民小组,该村是北坡镇农民种甘蔗收入第一甜村,人均甘蔗进厂量55吨。村子里有一片50多亩的生态林,村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性高。我镇特邀请广东海洋大学教授为该村规划设计。从今年4月份开始,村民捐资投劳积极开展创建活动。全村有13户65人,人均捐款达1500元,在搞好村庄硬底化的基础上,按照教授规划的建设设计,进一步建生态林的曲径花阶砖小道,每户家庭建起小花坛等等,下一步规划建设村中的休闲设施和1.6公里长的村通公路的道路硬底化。瓦窖村的建设得到湛岳登书记、黄光县长、戴珍常委等县领导的指导。如坡仔村是市级文明和卫生村,我们积极引导该村民争创进入了省级生态文明村的行列; 其次,对条件一般的村庄,组织村民对村场和道路进行规划建设。实现人畜分离,牛栏、猪栏、柴草集中统一安排,改善人居环境,美化村容村貌。如北塘村委会下里仔村,在开展村容村貌大整天治活动以来,男女老少齐出动,现已拆除乱搭建牛栏、猪栏和闲置残旧屋65间、处理乱堆放柴草杂物一批,修建一条宽6米、长1020米的环村路,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再次,对集体经济差、村场基础差引导村民开展大整洁活动,改善人居环境条件。如上塘村委会上塘村,村场脏乱差较为突出,在镇村干部组织动员和指导下,近期村民对村场中乱堆、乱放进行彻底清除,统一安排牛、猪栏用地和柴草杂物堆放场。通过分类指导,使全镇各自然村的建设生态文明工作有紊不乱、循序渐进地进行。

五、选准带头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实解决好“三农”突出问题,关键是选准配强村级领头人。我们严把用人关,把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创新精神好、群众威信高、乐意为群众办事的人才选进村班子;把那些思想素质低,群众基础差,工作不胜任的落后干部调整出班子。在05年村级换届中,在15个农村支部中调整了3名党支部书记。有效地促进村级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带颔群众建设新社会主义农村的领舰能力。如北塘村原“两委”是一个松软涣散、缺乏战斗力的班子,群众很有意见,去年,镇党委通过深入的调查和考察,大刀阔爷地调整原班子,把群众威信高,德才兼备的林马扶同志推选为村委会主任人选,经过大多数村民的投票赞成,成为村的领头羊。他上任不到一年,彻底扭转过去落后局面。特别在创建 生态文明村工作过程中,他带领村干部分别到11条村民小组召开村民户代表会,深入发动村民积极参与环境卫生大整治的建设生态文明活动。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在他的亲力亲为下,有铺后、江屋、下里等3条村共投22 万元资金,投劳3500多人次进行村道路和村巷硬底化建设,其他村也纷纷行动搞建设。下里村工作成效显著,被市、县评为创建生态文明工作先进村称号。选准配强村级领头人,充分发挥“火车头”的带动作用。

六、落实责任

“没有责任,不出成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我镇始终抓好工作责任制,以责任促实干,以实干出实效。一是实行领导挂点创建责任制。年初领导班子召开专题会议,按挂点负责包干原则,将镇领导班子和挂点干部分别安排到15个村委会负责指导工作;二是实行创建目标责任制。在不折不扣地贯彻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五一”建设目标的同时,结合本镇的实际,作出2006年要有30%条件较好的村庄搞村道村巷硬底化,每位领导和村的书记或主任要负责组织发动建设一条生态文明村,并与村委会签订创建目标工作责任制;三是实行督促考核制。在每季度的月底,结合县卫生整洁考核检查,镇召开村级创建工作情况汇报会,对落后的村委会,镇主要领导亲自将落后的后三名村委会的书记或主任召集开“小灶”会,查找落后原因,并对下一步工作表决心,镇委、镇政府把创建工作作为年终考核村评优评先主要依据。通过落实工作责任制,切实促进镇村干部用“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干成

关于推进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讨论稿)

为巩固提升农村“五化”建设成果,着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持续改善农村环境面貌,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及青岛市委、市政府“五抓”要求和“八个更加重视”的工作重点,现就推进全市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高标定位、长远谋划,立足于城乡统筹发展,以“治脏、治乱、治污、治林、治水、治路”为重点,回应农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为保证,树立世界眼光,对照国际标准,立足本土优势和胶南特色,着力建设“村洁景美、水清岸绿、地肥林茂、路坦街靓”的生态文明新农村,加快推动全市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社会发展一体化和城乡管理一体化。

(二)目标任务。按照省委、省政府及青岛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标准,到2012年,全市45%的村庄(社区)建成生态文明村(社区);到2015年,全市60%以上的村庄(社区)建成生态文明村(社区);到2020年,全市95%以上的村庄(社区)建成生态文明村(社区),70%以上的村庄(社区)达到生态文明村标准的镇(街道)视为建成生态文明镇(街道)。

(三)基本原则。结合合村并居和社区建设,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整治原则,科学编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指导工作有计划、按步骤推进;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原则,在加大政府支持的同时,广泛发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坚持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原则,尊重地域差异性,保护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不搞一刀切,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坚持建管并重、长期攻坚原则,持之以恒地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

二、以系统治理农村垃圾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四)加快推进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科学编制农村垃圾处理专项规划,两年内全市新建1-2座区域性的大型垃圾处理场。加快建设镇级垃圾处理场,以镇为单位对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配备垃圾运输车,加快农村垃圾桶装化建设,实现镇域范围的垃圾统一收集清运。建立村级保洁队伍,村庄原则上按照每100户1人的标准配备保洁人员。2011年全市选择1-2个镇(街道)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力争用三年时间(2011-2013年)建立起“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市(区域)集中处理”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五)着力提高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传统养殖业“退户进区”;大力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因地制宜地推广发酵床生态养猪等健康养殖技术。积极推进畜禽养殖业粪污综合处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外排污染物要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力争到2015年全市畜牧养殖业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六)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大力推进玉米秸秆还田,到2015年玉米秸秆还田率要达到70%以上;大力推行农作物秸杆青贮氨化,通过畜牧业“过腹还田”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大力推广蔬菜藤秧集中沤肥模式,鼓励农户多用有机肥。加快推广玉米秸秆固化成型燃料技术,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有效利用农业再生资源。通过对农作物秸秆进行综合利用,从源头上治理农村草堆问题。

(七)集中治理农村乱搭乱建问题。全面清理农村公路沿线非法广告、乱搭乱建等问题,全力治理无证经营、占路经营等问题;拆除村内违章建筑,规范村庄设施建设;治理乱拉乱接等违规用电问题,消除安全隐患。

三、以农村道路建设管理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八)全面硬化村庄内道路。2011年继续支持未实施“五化”工程的村庄完成以道路硬化为重点的“五化”建设,确保全市年内实现全覆盖。重点做好已基本实现“五化”村庄的基础设施提升工作。从2011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镇村建立“五化”长效管理机制,做到有专业管护队伍、有专用设施装备、有专项保障资金。并积极探索农村“五化”长效管理机制公司化管理运作的新办法。

(九)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加快县乡公路改造和连通工程建设,改善农村公路通行环境。加大对农村生产道路建设管理的政策支持,凡纳入农村公路规划并按照国家和省农村公路技术标准修建的农村生产路,按青岛市行政村通油(水泥)路工程政策给予专项建设资金补助,并纳入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鼓励村庄通过“一事一议”加快农村生产道路建设和维护。

四、以农村造林为重点,加快实现全市绿化广覆盖

(十)加快村庄绿化建设。大力实施“绿村”工程,通过开展村庄道路、河道沿岸和庭院绿化相结合的方式,扩大村庄绿地面积,提高村庄绿化档次。对进出村庄主要道路及村内主要大街进行适宜绿化,对适宜建设围村林的村庄建设围村林。探索建立“谁栽树、谁管理、谁受益”的模式,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村庄绿化建设。

(十一)加快农村公路绿化带建设。加快县乡公路绿化带建设,新建农村公路每侧绿化带要达到5米以上;及时补齐断档林带,提高节点绿化带质量。以栽植速生混交林为主,做到常绿与阔叶相结合、乔木与灌木相结合,将全市农村公路打造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绿色公路长廊。

五、以农村治水为重点,提升全市生态环境涵养力

(十二)实施河道整治工程。加快农村水系生态环境建设,将全市河道建成集防洪、蓄水、供水、生态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型水利工程。对村庄(社区)周边500米范围内的排水沟渠和湾塘进行整治,恢复其蓄洪排涝和农业灌溉功能。建立农村水系生态环境长效管理机制,设立保护标志,杜绝污染物直接排入河道。

(十三)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统筹规划城乡饮用水供水体系,科学布局水厂和管网,提升农村规模化集中供水水平。力争到2013年,全市  万农村人口实现规模化集中供水,农村集中供水率提高到95%以上。加快修订和完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严格限制水源保护区内各类开发活动和排污行为。

(十四)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临近城镇和区域污水处理厂的镇(街道)驻地和中心村,按照城乡或区域生活污水治理一体化的要求建设截污管网;经济发达、布局相对集中的镇(街道)驻地和中心村,建设统一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布局分散、经济欠发达的镇(街道)驻地村(社区),通过氧化塘、湿地、沼气净化池和小型净化槽等处理技术和设施治理生活污水。“十二五”期间,全市镇村污水处理率达到50%以上,镇(街道)驻地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

(十五)大力推进农村卫生改厕。加快推进整镇(街道)、整村(社区)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提高农村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水平。探索推行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建与“一池三改”和庭院污水处理相结合模式,保护农村水体和环境卫生。“十二五”期间,全市每年新增无害化卫生改厕农户2000户以上,全市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0%以上。

六、以发展生态农业为重点,切实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十六)加快促进土地流转。研究制定加快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探讨建立完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信息发布等新机制,按照中央“土地长期不变”的政策,适度延长土地流转期限,不断创新财政支持鼓励政策,加强正确的舆论宣传引导,采取股份合作、出租转让等多种形式放活土地流转,促进生态农业园区的规模化生产。对土地流转的建设的农业园区,要通过财力集中投入、政策集成运用、技术集约利用等措施,着力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带动提升全市农业的集约化、设施化、标准化和规模化水平。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园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以此推动全市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

(十七)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鼓励施用农家肥和新型有机肥,减少单位农田化肥施用量。加快推广农作物病虫草害统防统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和节药技术,全面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鼓励施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农药残留危害。鼓励推广农膜回收综合利用技术,减少白色污染。到2015年,全市单位面积农田农药、化肥施用量分别比“十一五”末减少15%左右。

(十八)加快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加快推进大中型沼气和“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建设,逐步建立“养殖-沼气-种植”一体化的生态农业循环链,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清洁化利用。鼓励农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七、以农村文化建设为重点,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

(十九)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对镇级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进行改扩建,到2013年全市镇级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到2015年所有行政村建有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加快建设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到“十二五”末全市基本实现农村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制定并落实相关文化惠民政策,大力推进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有线数字整体平移、手机电视等工程,广泛开展文艺演出、花会灯会、书画摄影等活动,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实施乡土文化品牌战略,发掘农村优秀文化资源,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注重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二十)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在全市培育和推出一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亮点。通过开展“四德”教育、道德模范推荐评选等形式,大力弘扬社会美德,提高群众道德素质。积极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城市志愿服务向农村延伸和普及。深入推进“乡村文明行动”和“新农民、新家园”主题创建活动,加快实施“四个一”工程和“四个一批”创建活动,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打造新环境,努力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二十一)加强村风民俗建设。各村(社区)要普遍制定完善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大力推行民主恳谈会、民主听证会、民主协商会、民主决策会、民主评议会“五会制”,完善“四审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广泛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讲法制、改陋习”活动,大力提倡和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消费观,提倡移风易俗,文明理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形成文明进步向上的新风尚。

(二十二)大力开展乡村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引导农民增强绿色环保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严格遵守生产规程和技术规范,积极创建农副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弘扬勤劳节俭、诚信谦和、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努力做好孤寡老人、残疾人和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的帮扶工作。

(二十三)广泛开展科学知识普及活动。扎实开展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和创业技能培训,大力培养农村科技骨干和实用人才。积极推进“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引导广大农民养成人人讲卫生、处处讲卫生的好习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得到优质、方便、价格合理的基本卫生服务。广泛普及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知识,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开展低碳消费,革除铺张浪费等不良习俗。

八、以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为重点,稳妥推进合村并居

(二十四)加强城乡社区党组织建设。按照“党建先行打基础、合村先合党组织”的思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尊重群众意愿,不搞一刀切,条件成熟的先行试点开展党组织整合工作,以党组织整合带动产业聚集、居住集中、资源整合,将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二十五)稳妥推进合村并居工作。在坚持尊重群众意愿、规模适度、合理布局等原则基础上,按照区域完整、居民认同、资源共享、方便管理的原则对城市社区进行调整,调整后社区的规模一般控制在2000户左右;城区村和村改居的多村居设置一社区。按照地域相邻、村情相近、村民认同、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方便管理、便于服务、长远发展的原则进行规划,积极稳妥地推进合村工作,一般1-5个村设置一个农村社区,社区服务半径2公里左右。

九、以加强社会管理为重点,推进平安村庄建设

(二十六)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农村社会管理的新模式、新途径、新办法,积极帮助农村基层干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强化对社会特殊群体、犯罪高危群体以及边缘群体的服务、教育与管理,实现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服务好目标。加强信息网络管理,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管理,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二十七)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健全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工作机制,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结合起来,建立农村多渠道解决争端机制。建立和推行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风险评估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各类矛盾的发生。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因矛盾纠纷激化而引发的越级上访事件、群体性事件和“民转刑”案件。深入开展农村严打整治斗争,着力解决农村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健全适合农村治安特点的治安防控网络体系,积极构筑“镇镇有组织、村村有队伍、户户有人看”的农村治安防控网络。不断深化农村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创建“零案村(居)”、“无毒村(居)”、“零火灾村(居)”和“平安家庭”、“安全社区”等活动,扩大农村基层平安创建覆盖面。

十、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工作落实

(二十八)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要以良好作风为保障,推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扎实顺利进行。要坚持领导带头,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做到指挥前移、重心下沉,带头深入一线扑下身子干,以模范行动激发干部群众的活力和干劲。要坚持真抓实干,实实在在地帮助农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要多征求群众意见,多集中各方智慧,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积极回应群众诉求,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市委、市政府确定,建立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委分管负责同志任召集人,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副召集人,定期研究解决相关问题,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委农工办。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根据工作分工,履行职能、积极作为,切实发挥好参谋、指导、服务和扶持作用。各镇、街道办事处是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各村(社区)是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实施主体。各镇(街道)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具体抓好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落实;要切实加强村(社区)“两委”班子建设,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十九)统筹规划,抓点带面。按照“面上抓普及、点上抓提高”原则,科学编制全市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规划。通过财政以奖代补方式,每年培育打造一批生态文明村,着力提高我市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按照“规划科学、环境优美、设施配套、村强民富、文明和谐、管理民主”的标准,从当年验收合格的生态文明村中择优选择30个村,由市委、市政府授予“胶南市生态文明示范村”称号,并优先推荐参加青岛“全市生态文明示范村”评选。

2011年对我市确定的生态文明村的重点项目建设实行以奖代补政策,相关村要围绕产业培植、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选择1-2个项目报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市财政局现场确认后,进行重点建设,努力打造新农村建设新亮点。年底经市新农村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市财政局联合验收合格后,按照相关项目的实际投资额由市财政给予50%的奖补资金扶持,每村奖补额最高不超过20万元。

(三十)建立机制,保障投入。要建立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整合现有相关财政资金并进一步增加规模,适度向中心社区倾斜。要积极鼓励农民自身加大投入,广泛吸引社会力量投入,鼓励民营资本、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认真组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农村村庄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帮建,为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提供资金支持

(三十一)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联席会议办公室要搞好综合协调,各镇、街道办事处和各责任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加强工作协调,推进工作落实;鼓励党政群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与农村开展各种形式的共建联建、结对帮扶等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投身和支持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在全市形成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十二)加强督查,强化考核。市委、市政府将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工作列入对各镇(街道)的年度目标绩效考核,由市考核办会同市委农工办制定具体考核办法。对通过考核验收达到标准的镇(街道)、村(社区),以适当形式给予表彰,对达不到标准的给予批评。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要切实加强督导检查,及时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确保全市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

专家提出治理土地“白色污染”新建议

据新华社信息石家庄3月7日电(记者杨守勇)在近日召开的河北省“两会”上,省政协委员刘海珠说,地膜栽培对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效果显著,但随着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而造成的农田“白色污染”也日益严重。农田“白色污染”引起土地板结,严重影响土地的透气透水性,严重阻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降低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地膜系高分子材料,在自然界需要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自行降解。不言而喻“白色污染”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因此,他提出了治理建议。

据有关部门统计,河北省地膜棉花每年种植面积约815万亩,地膜瓜菜种植面积约800万亩,应用地膜栽培的林、果、花卉、草药约200万亩,合计约1800多万亩。按每亩地用地膜4公斤计算,全年用量达7万多吨。经粗略测算,地膜残片的回收率在70%左右,照此计算全省每年将有2万吨左右地膜残片滞留在农田中形成“白色污染”。年复一年,日积月累,任其漫延后果不堪设想。根据调查,地膜棉花造成的“白色污染”最为严重,特别是外省农民租地种植地膜棉花,由于短期行为的支配,对农田中的地膜残片不采取任何措施防治,棉花收获后一走了之而执法监督又存在不力或缺位现象。

刘海珠说,河北人均耕地仅为1.3亩,保护耕地,防治农田“白色污染”刻不容缓,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治。为此他提出以下建议:

对全省地膜栽培造成的农田“白色污染”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对污染区域的分布、污染的规模、程度以及危害程度做到心中有数,为防治农田“白色污染”提供可靠依据。

要规范农村土地承包、承租行为,在承包、承租协议中应增加承包、承租人对防治农田“白色污染”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本着从实际出发,有利工作开展的原则,应该进一步明确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是防治农田“白色污染”执法监督的责任主体。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监督的力度,依法对造成农田“白色污染”的责任人予以处罚。

把防治农田“白色污染”列入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考核目标中,充分发挥用人机制的导向作用,防止“不作为”现象的发生。对已造成的严重污染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理,尽量降低其危害程度。同时积极推广可降解地膜的应用。当前影响其广泛应用的主要问题是价格,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可考虑财政给予适当补贴。

调查农村“白色污染”的报告

我们生活农村,看到的礼品,拆开一看,大部分是用泡沫塑料填充的;学校商店里的各式各样玩具、食品、学习用品全是小塑料袋包装;去菜市场,可以收集到一大堆塑料袋,蔬菜、水果、肉类、米面……无一不用塑料袋装给你,甚至早餐买包子、粥等都是用小塑料袋装起来。塑料制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许多方便,而且价钱也便宜。但是,你可曾想过,它在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场“白色灾难”。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查阅各种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

一、我们的观察和调查研究:

早上,我们在学校商店门前的一个垃圾箱口统计了一下,半小时扔大大小小的食品包装袋、购买豆浆、包子装的塑料袋,总共扔了135次;这仅仅是一个垃圾箱,一个早上废弃的塑料袋如此多,不难想象一个县一个省乃至全国废弃的塑料,将是一个天文数字。到我们学校附近的快餐店观看、调查,一天使用的塑料快餐盒更加惊人。学校的垃圾池里,看到的也是各种各样的塑料袋等的废弃物。在学校小商店门口的垃圾桶里,装的都是同学们抛弃的食品塑料袋。走过乡村的道路,路边和路边的小沟里,看到的是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和食品包装袋的废弃物;小溪、小河的水面上的漂游物里,绝大多数是塑料制品。我们到家里的菜地、田角,也不难发现塑料废物的身影。在乡村的道路上,在村民的房前屋后,村头港尾随都能找到人们扔弃的塑料废物。我们到学校的图书室查阅资料,但关于“白色污染”这方面的资料很少,平常我们收集的相关信息也不多,我们得找另外的办法,对白色污染有更多的了解。为了摆脱困难,我们利用网络进行研究。在网上我们寻找到了一片广阔的空间,使我们对“白色污染”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什么是“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新型名词。那么,到底什么是“白色污染”呢?“白色污染”主要指白色的发泡塑料饭盒,各种塑料袋,农用地膜等给环境造成的污染。“白色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为: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聚丙烯(PP)、聚苯乙烯树脂(PS)。在这些污染物中,还加入了增塑剂,发泡剂,热稳定剂,抗氧化剂等。随着塑料产量不断增大,成本越来越低,我们用过的大量农用薄膜、包装用的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在使用后被抛弃在环境中,给景观和环境带来很大破坏。由于塑料包装物大多呈白色,它们造成的环境污染被称为白色污染。

三、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塑料进入广泛实用阶段。由于塑料具有很多优点:它取材容易,价格低廉,加工方便,质地轻巧,因此塑料一问世,便深受世界欢迎,它迅速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塑料被制成碗、杯、袋、盆、桶、管等。塑料被列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塑料的普及被誉为白色革命。随着塑料产量不断增大,成本越来越低,我们用过的大量农用薄膜、包装用的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在使用后被抛弃在环境中,给景观和环境带来很大破坏。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处置,垃圾没有实行分类收集,能回收的不回收利用。大量的白色垃圾堆积在村庄的交界处,壶镇与永康的交界处(打虎岭)垃圾堆积成山没有科学地处理,臭气熏天,放任自流,到下雨天污水四处乱流,危及人的生命。我国现有的法律没有对塑料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制定出过硬的相关法规。人们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滥用和随意抛弃塑料制品现象相当普遍。

四、“白色污染”的危害:

(一)视觉危害:

视觉污染指的是塑料袋、盒、杯、碗等散落在环境中,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影响环境的美感。前几年,有人戏称我国有两座万里长城,一为古长城,二为白色长城,指的是我国铁路沿线到处是白色的饭盒、塑料袋,这就是视觉污染。在我们学校,随处可见一次性饭盒、各色塑料袋,起风时候,塑料袋到处飘扬,严重影响校园的美观。 (二)潜在危害:

“白色污染”已经成为众所周知;中国台湾省1994年颁布了对“白色产品”的禁令,一年后,又取消了该令。杭州市早在1995年颁布通告,禁止本地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广州市于1997年6月颁布政府令,规定自当年九月一日起,在市内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饭盒。基于此,1999年1月,国家经贸委颁布了【1999】第6号令,明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作为落伍产品,要于2000年底以前全面淘汰,从2001年起,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今天距最后期限已经过去六年多时间,但一次性发泡餐具依旧随处可见,而政府也从当时的强令“禁白”,变的态度“暧昧”起来,常常敷衍了事,“禁白令”成了一纸空文。

一次性发泡塑料饭盒和塑料袋盛装食物严重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当温度达到65°C时,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中的有害物质将渗入到食物中,对人的肝脏、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因此,2001年4月23日,国家经贸委发布了〈〈关于立即停止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紧急通告〉〉,要求停止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饭盒。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中的塑料废弃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食后,会导致动物死亡。废弃物的漂动,造成大面积的污染。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将它们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分解。部分的塑料含有毒性,如果用作餐具或食品包装的材料,这样对人体的健康不利。塑料最早运用于农业地膜,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发展,可使农作物在任何季节生长,促进了市场消费。据市场统计,自1990~1995年,塑料的生产以每年8.9%的速度增长,已经席卷了整个地球。简直可以称作“白色革命”。但它在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场“白色灾难。 使土壤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农田里的废农膜、塑料袋长期残留在田中,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阻碍水分的流动,从而影响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抑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农作物的减产。若牲畜吃了塑料膜,会引起牲畜的消化道疾病,甚至死亡。

五、行动起来治理“白色污染”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们了解到: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每当大风刮起时,空中就弥漫着黄色的粉尘,有时在空中还飞舞着白色塑料袋。使人们出门十分狼狈。因此,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重要的是提高我们大家的环保意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所以保护环境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同时,我们也懂得了:我们就是社会的主人,改善地球环境,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努力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如果全球人人破坏,天天破坏,地球就会变成垃圾场;如果全球人人环保,天天环保,就能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让我们携起手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保护好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

为此,我们建议从我们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要做到:停止使用一次性餐具及超薄塑料袋。由于一次性塑料餐具难降解,现在许多城市都推广使用绿色餐具——纸制餐具,因为纤维素能被微生物降解。但许多环保专家认为,用纸制餐具代替发泡塑料餐具亦不明智。任何一次性餐具不仅不利于环保,也是对资源的最大的浪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拒绝使用超薄塑料袋买菜或盛装食物,买菜可用菜篮子或较厚塑料袋,避免使用上的一次性,从而减少塑料袋对环境的污染。

不乱扔垃圾及废弃物,将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内。回收废塑料并使之资源化是解决白色污染的根本途径。其实,塑料和其它材料比,有一个显著的优点:塑料可以很方便地反复回收使用。废塑料回收后,进行分类、清洗后再通过加热熔融,即可重新成为制品。从组成看,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均由碳氢元素组成,而汽油、柴油等燃料也是由碳氢元素组成,只不过分子量较小。因此,把这几类塑料隔绝空气加热至高温,使之裂解,把裂解产物进行分馏,可制得汽油与柴油。

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环保氛围,是解决白色污染及其它各种形式污染的前提。例如,要回收废塑料,就要实行垃圾回收分装制度,把不同类的垃圾放在不同的垃圾桶内,这就需要我们有高度自觉的环保意识。 我们提议学校设置“垃圾分类存放处”,充分利用班队活动、少先队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等宣传工具,参与活动。不要浪费,包括不浪费一张纸、一滴水、一分钱。尽量不用、少用塑料袋,要积极使用可再生利用的用品,减少白色污染。发现身边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要及时提醒和制止。要爱护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和大自然交朋友。

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家园会变得越来越美好。我们大家为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家园而行动起来吧!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近些年来,**市在农业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开展农业农村环境污染源和污染面的调查;研究污染物对作物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贯彻执行农业农村环境标准,总结防治经验,及时处理污染事件;监测分析和环境管理,以及山区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把环保工作的重点面向广大农村和农业,转向整个自然界,保护自然资源;注意研究生

-

态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即由保护“小环境”扩大到“大环境”;近几年来,涌现了一批综合治理农业农村环境污染的先进典型,为当前综合整治农业农村环境污染作出了示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存在问题

1.农村污染超过城市工业污染。据调查数据显示,2000年**市工业污染排放量为7527万吨,废水处理率为82.7%,农村仅畜禽废水和生活污水两项就达到9425万吨,且基本上未作处理直接排放。这些废水和污水直接或间接地污染了农民的生存环境和农业环境。

2.工业“三废”污染仍较严重。据原**县环保局监测结果,1999年排放工业废水276.94万吨、废渣4.49万吨、废气147048万立方米,废水中化学耗氧量1694.34吨,比1989年分别增加了1.15倍、64.6倍、35.0%和76.6%,近两年来原**县范围内工业“三废”排放量仍呈增加的趋势。工业“三废”的排放直接或间接地污染了农村环境和农业环境。

3.粪便污染日趋加剧。随着养殖业发展,粪便对环境污染问题也趋严重。**市常年生猪饲养量都在400万头左右,役食两用牛8万多头,山羊30万头以上,奶牛2.5万头,家禽饲养量2000万羽只 ,还有兔、鹌鹑、鸽子、七彩山鸡等特种畜禽。这些畜禽一年中粪尿排泄量至少有250万吨,能综合利用的占69%,其余31%是直接排放的;畜禽养殖产业的污水总量为786万吨,处理率仅为0.3%,几乎全部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水体。**农村一年产生的人粪尿总量311万多吨,有27%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全市37718公顷水面,53.3%的水面用于水产养殖,一年投放精饲料8.68万吨,肥料10万吨,流失率分别达到23%和30%。

4.垃圾污染已成公害。随着塑料业、食品包装业的进步和农民“重洋轻土”重化肥轻有机肥 思想的发展,垃圾污染已成为农村和农业环境中一大公害。据测算,**市农村年产生生活垃圾75.2万吨。这些生活垃圾污染分为两种,一是“白色 本文来自文秘114 http://www.wenmi114.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 污染”,即塑料及塑料制品污染。据调查资料显示,**市农民年使用塑料及其制品约2000吨左右,回收率不到1/4;每年使用农膜3500多吨,可降解的只占5%左右,回收率也只有46%。这些难降解的塑料及其制品和农膜,成为农村农业环境一大污染源;二是“黑色污染”,即除去白色污染物外的其他生活垃圾。这些垃圾连同白色污染物不焚烧,不还田,而是乱倒在池塘、溪边、村旁、路边。

5.农药、化肥污染触目惊心。农药作为工业产品本身就是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化肥在生产过程中混入一些有害物质或不科学合理施用,施用后会使土壤理化性质变劣,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受到不良的影响;过剩的氮、磷等营养元素渗入到地下,污染了井水,或随农田排放流入地面水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生生物生长。乱用、滥用农药,过多单一地施用化肥,更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通过生物链影响到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据调查显示,**市去年施用农药5887.1吨,平均每公顷农田施用农药30公斤,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和国际水平;化肥中用量最大的氮肥标准量计算,下同 一年要用32万多吨,其中近1/3被流失。还有施用磷肥7万多吨,复合肥5万多吨,钾肥2.5万余吨。由于大量又不规范地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不仅造成环境被严重污染,而且使农药药效下降,化肥报酬递减,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益下降。特别指出的是,由于乱用农药,滥用激素,使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的品质下滑,市场竞争力下降;更为严重的是,因乱用、滥用农药和化肥,致使许多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严重超标,污染了城乡居民的餐桌,曾多次发生了食用蔬菜而中毒的事件。

6.山区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山区、半山区生态环境优劣不仅影响到本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而且直接制约着平原和丘陵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变化、效益农业的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近几年来,**市区在保护山区和半山区生态环境上做了许多有益于城乡居民生活和身体健康的事,如通过构建沙畈水库、下山脱贫等举措,既保护了山区的生态环境,又给**市居民喝上“有点甜”的一级水。但近几年来,山区还有一部分农民以发展食用菌主要是香菇 为由,将大片的阔叶灌木林砍掉,使原来郁郁葱葱的山林变成了一片狼籍的山地;一部分山民为了生活,不惜砍伐阔叶林出卖。据不完全统计,**市区年外运阔叶灌木8000多m3;全年采伐木材1.7万m3不包括毛竹、杂竹和未 审批砍伐的木材 ,加上300多家大大小小木材加工厂共砍伐木材约3万m3。由于大量砍伐木材和不时发生森林火灾,部分山区生态平衡遭受破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八十年代前洪峰到达婺城区安地水库的时间要12个小时,最近几年缩短到6-7小时;2000年发生的“8·17”等数起洪灾都与过量砍伐树木,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息息相关。

二、对策措

-



根据**市农业农村环境污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措施:

1.加强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农民环保意识不提高,农业农村的环境污染就得不到根治,因此,从宣传《环保法》着手,通过各种媒体和培训班,讲用会、表彰会等,把《环保法》讲深讲透,把保护环境”灌输到每个村民头脑中,不断提高他们环保意识;同时利用《公民道德规范》改变农民的生活陋习,倡导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起“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通过提高农民环保意识,促进他们树立起农产品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从而改善人们生存空间,提高生活质量。

2.建章立制,强化污染监督和管理。必要的规章制度是确保农业农村环境不受污染的重要保证。要根据《环保法》,制订各地各村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把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如配备清洁员,建造垃圾坑、组建环保小分队等等,强化监督和管理。环保工作只有做到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明显成效。

3.根治工业“三废”污染。为了解决工业“三废”对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首先要对现有“三废”污染源的厂矿企业加强管理,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彻底根治“三废”污染源;不准在农田保护区内及周边区域兴起工矿企业和其他有化学污染的工程,以法保护农田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的良好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促进持续农业的发展。

4.集中建设畜禽生态场。以一村或几个村为单位,集中建设畜禽生态养殖场。养殖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自筹资金,分户建造”,建成一个畜禽饲养、粪便无害化处理和治气或有机肥等综合利用的多功能的现代化的养殖场。鼓励“公司出资办场”,农户进场养殖”的做法,不但大大地改善了农村环境,而且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产量,既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企业又有了稳固的源料基地,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本文来自文秘114 http://www.wenmi114.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

5.兴建有机肥料厂。畜禽粪便是农业生产中宝贵的生产资源。由于近几年来饲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化肥使用的方便,淡化了畜禽粪便的利用,使肥料源变成污染源。要使污染源变成肥料源,除继续推行多施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外,建造有机肥料加工厂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公益产业。

6.制订激励政策,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出台奖励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和部门创品牌和争创“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的标志,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对获得国家级名牌、省级名牌,同时又取得“有机食品”或“绿色食品aa级 ”标志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要给以重奖;建议将农业标准化的内容纳入科技进步奖的范围,对实施农业标准化成绩显著的乡镇、部门和个人给以奖励,以推进农业标准化的普及和提高,使广大农民成为实施农业标准化的主力军,提高农业标准化的到位率、产出率和生产力。

7.多途径综合治理环境污染。对已污染的农业农村环境,要采取以下措施:①充分利用农业环境本身的自净作用消除污染,如建造污染水塘、库,种植水生殖物来净化污水;利用林木绿化净化空气;通过深翻土地,增施有机肥料等农业综合栽培措施来促进有机污染物的分解,或是改变重金属毒物的化学形态;②为了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在防治病虫时,要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并采用药物防治与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途径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要严格执行新制订的《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禁用清单》,从源头上抓好“放心菜”、“放心果”、“放心肉”等工程的实施;③搞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并法律给以保护,付诸实施。

8.以法治林,确保源头生态平衡。当前要制止山民以发展食用菌为由乱砍乱伐阔叶灌木林;继续抓好造林、护林、封山育林等依法治林,严惩破坏山林资源和山区生态平均的犯罪行为;继续实施“下山脱贫”的举措,使更多生活在高山峻岭的老百姓离开源头,下山脱贫致富,保证源头环境卫生和生态平衡;要出台保护山区、半山区生态环境的政策,彻底改变山区贫苦人出钱保护、平原富裕人坐享清福的不公平局面;继续开展平原富裕村人 与山区贫困村人 给对互帮活动,促进山区经济发展,提高山民生活水平,共同保护源头生态环境,营造一个洁净安宁、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阳光灿烂的美好家园。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问题已刻不容缓

我国有将近10亿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生态环境的质量,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直接或者间接地对城市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纵观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可以说现状已经非常危急,必须采取断然措施进行彻底治理。我国广大农村环境整体可以概括为:局部好转不多见,环境整体持续恶化,前景令人十分担忧!从污染源角度来看,农村面源污染普遍没有有效治理,点源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与此同时,和城市等污染源相互叠加加剧了农村环境危急的形势。2006年《中国环境公报》对此有客观的评价:农村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新老污染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农村面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双重威胁,突出表现为生活污染加剧,面源污染加重,工矿污染凸显,饮水存在安全隐患,生态恶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我国农村环境危急,主要表现在:

(1) 养殖业废弃物成为农村环境恶化重要污染源

现在养殖业已经成为农村环境污染重要的污染源。在传统的养殖业中,一家一户作为养殖的主体,牲畜的粪便尿液等用来积肥,直接回田,既增加了土壤的肥力,牲畜的废弃物也得到了有效处理,可以说是典型的初级循环农业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养殖业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生产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养殖业逐步集中,农民也很少使用农家肥,养殖污染物日益突出。养殖厂臭气袭人,污水横流,污染了河流,导致环境的恶化。据估计,目前全国每年畜禽粪便排放总量达25亿吨,,基本未经有效处理就排放到环境之中。据初步估计,一头猪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10个人的污物排放量,而一头牛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35个人的污物排放量, 一只鸡、鸭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3个人的污物排放量。养殖业成为农村重要的环境污染源。

(2) 种植业成为污染水体的重要源

种植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污染来源之一。特别是随着农业的发展,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促进种植业效益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的负面影响,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成为新的威胁。由于劳动强度和劳动力的影响,农用肥很少施用,为了追求高产和高效益,农民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和农膜,形成面源污染和土地污染。我国化肥利用率平均只有30%~50%,这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形成环境污染,对土壤、水、生物、大气及人体健康产生污染危害。农业生产中使用塑料薄膜也给农村带来了“白色污染”。我国农药生产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2位,农药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余下的直接进入土壤和空气,成为农村环境的重要污染源。

(3) 生活污水没有得到有效处理

据估计,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80多亿吨,大部分得不到有效处理而任意排放。建设部2005年对9省74个村的105项调查显示,40%的村庄没有集中供水,60%的村庄没有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设施。这些污水让农村环境变得“脏乱差”,在雨季,他们以径流的方式进入水体,成为水体的重要污染源。

(4) 农村安全用水的保障程度较低

目前, 约有3.2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 其中1.9亿人的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 6300多万人饮用高含氟水, 有关部门曾对京、津、唐地区69个乡镇地下水和饮用水取样,分析表明,硝酸盐含量超过饮用水标准的占一半以上。农村安全用水,关系到身体健康,也与他们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5)农村成为城市的垃圾场

多年来,城镇产生的大量垃圾,都运往农村进行填埋处理,农村成为城市的垃圾场,特别是许多城市的郊区,被垃圾场所包围,垃圾到处乱飞,产生的垃圾液对水源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城市未经有效处理的污水,由于水资源短缺,成为灌溉的水源,不仅污染了土地,也不同程度地对食物安全带来隐患。

面对如此严峻的农村环境,我们必须采取果断措施进行保护。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环保总局等8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了2010和2015年农村环境主要目标:

到2010年,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有所控制,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摸清全国土壤污染与农业污染源状况,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一定进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与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率提高10%以上,农村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率以及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处理率均提高10%以上;农村改水、改厕工作顺利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严重的农村环境健康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农民生活与生产环境有所改善。到2015年,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加剧的势头得到遏制,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和公众环保意识明显提高,农村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实事求是地说,实现这样的目标任重道远。笔者认为,农村环境保护目前应该特别关注的方面包括:

(1)环境保护重点逐步转移,由城市为重点转化为城市与农村并重,进而转化为以农村为重点

多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一直是以城市为中心展开的,农村环境保护相当薄弱,甚至个别地区出现了空白。随着城市环境保护制度的完善,以城市点源治理为中心的环境治理模式相对弱化,面源治理必须尽快提上日程。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环境污染特别是水环境污染,面源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甚至个别流域达到80%左右。可以说,即便城市的环境完全得到治理,水环境的改善也不会那么理想。城市环境保护不能放松,与此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首先将农村环境治理与城市环境保护并重,在个别地区以农村为重点,最终将以城市环境保护为重点的环境治理模式逐步向农村转移,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环境治理战略,促进城乡环境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环境协调发展。

(2)将农村环保设施作为重要的公共设施加以建设,建立完善的农村环境保护体系

由于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投入有限,环境保护设施极端薄弱,甚至个别地区为零。为了农村环境保护迅速推进,必须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将农村环保措施作为重要的公共设施加以建设,建立完善的农村环境保护体系。为此,国家应该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资力度,在国家预算中,特别重视农村环境保护资金编制,各级财政部门,应该将农村环境保护纳入自己的预算,并逐步加大投入力度,与农村环境保护相适应。

(3)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环境保护技术体系     农村环境保护技术体系与城市环境保护体系相比存在很大差异,从保护的区域来看,农村地域广阔、类型多样,涉及的领域极其宽泛,农村环境保护不能只局限于农村本身,需要更广泛的技术来支撑。如我国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5%左右,为了提高农产品的数量,生产者常常投入更多的化肥。一些学者建议减少化肥的投入量,但化肥投入量的减少可能引发减产,如何寻找可替代的技术,既能减少化肥的投入同时不导致产量的减少,是目前还没有攻克的难题。现在农民们的居住状况比较分散,不可能像城市那样建立大量的污水处理厂来处理生活污水,需要简易、高效、运行成本低(甚至无运行成本)的处理技术。养殖业粪尿的处理同样也需要相关的技术支撑。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环境保护技术迫在眉睫。

关于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整治的建议

自80年代中期开始,台州随着城市化建设和工业人步伐的加快,城市工业向农村的转移以及乡村工业本身的遍地开花,却慢慢地改变着污染的格局。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城市环境污染加剧,环保问题受到群众和社会舆论各种指斥,政府治理力度不断加大,污染状况开始有所好转。但同时广大农村的污染问题凸显在我们面前:在一些原先较为恬静的乡村,污染的严重程度可能已经超过了城区。我们将通过一些资料的梳理和分析,来透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路桥峰江洋垃圾处理业已成规模,这里边有漂洋过海而来的“洋垃圾”。由于缺乏引导,废旧物资回收行业一哄而起、无序发展、遍地开花,最后竟演变成了当地的“经济支柱”。当地的环境被这些洋垃圾迅速地污染,垃圾拆解和焚烧过程中,大量有毒物质渗入地下、污染了水源和空气。但由于环保措施技术有限,近几年集中拆解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仍然存在问题,有的对金、银等贵金属的回收使用仍然是原始的手段,用强酸甚至剧毒氰化物来溶解金属。而那些不那么值钱的铅、锡、汞、镉、铬等有毒重金属,则被随着抛弃在自然环境中,造成重大环境污染。意弃置垃圾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力有不可塑转性,比如土壤和地下水被污染后,要想彻底恢复几乎不可能;由于垃圾里化学产品含量越来越高,填埋后数十年甚至上百年都不分降解,加上有毒成份和重金属含在其中,这些土地就失去了使用价值。

近几年随着我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的水污染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路桥的南官河水系、金清、蓬街水系均不可程度遭到污染,水质基本上是劣质水。如果再不及时整治,我区河塘中的污水将成为“毒水”,水生动植物可能绝迹,人体不可接触,鸭鹅难以下水。污水和弥漫着的乌烟废气侵染耕地,导致土地可能板结,草木枯萎发黄,一些植物无法生长,用污水灌溉的粮食、蔬菜、水果的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造成减产甚至绝收,而仅有的收获可能被市场拒绝,养殖动物可能死亡,井水或原本可以饮用的地面水含有异味臭味而无法饮用,要么花费相当的人力和财力买水或到外地打水,人们要么被迫直接饮用污水而遭受侵害。而污水、呛人的空气和受污染的食物的综合作用,导致农民的患病率升高,一些人染上不治之症。在突破了“最后防线”的水污染的大势下,农村水环境急剧恶化,其直接后果之一便是耕地污染,然后是土地上产出农作物和食品的污染,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水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镉、铬、砷、等破坏人体健康甚至足以致癌的重金属大量污染土地,造成生存权的危机:生命损害和生活根基的崩溃。

因此,农业和农村的环境污染不仅带来了巨额的直接经济损失,而且严重破坏了一些农村地区的生态和生活环境,对农民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威胁,危及农民的生存。总之,环境污染的破坏也就成了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存世界的系统性破坏。为此,我们建议进一步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

一、成立以环保局为首的环境整治小级。联合质监、监察、工商、城管、土管、司法、安全生产等部门,联合展开了查处污染环境行为的整治行动。整治重点在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行业集中,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地区展开;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建设项目;技术落后、二次污染严重,直接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废五金电器、电镀、电线电缆和电机加工利用企业;各类环保排放不达标的企业。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以公开曝光一批典型违法案件的方式,以儆效尤,为提供“保护伞”的单位和个人敲响警钟。

二、是要农村环境污染情况开展例和监测。特别开展对城郊区、工矿企业周围等重点区域土壤环境的例行监测,定期对重要渔业水域土壤环境进行常规性监测,调查处理环境污染违法案件。

三、提高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认识。各级政府和领导应当转变观念,把治理农村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性和市场竞争力,建设城市绿色生态屏障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战略。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

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治理农业环境污染具有广泛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支农资金或环境资金中划出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农业环境的治理工作。扩展农业环保资金的来源渠道,改变环保投资分配体制,提高投资效果。

关于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建议

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农村一些地方生态环境逐年恶化,污染源增加,污染物增多,污染范围扩大,污染程度加深,不仅直接影响农业产量、农产品质量、农民收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影响到农民的居住环境,身体健康,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建  议:

1、加强领导,切实把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改善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身体健康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议事日程;

2、加强宣传教育,在农村广泛开展环保科技知识普及,增强农民环保意识;

3、积极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和畜禽养殖饲料;

4、建立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监测体系,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

回  复:

你们在县第八届第二次政协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建议”,此提案我局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根据“江苏省十一五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要求,为了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我县自2006年以来,不断加大对农村生态保护投入,首先是加大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如投入6000多万元的盱眙城南污水处理厂、投入3200万元的江苏淮化综合废水处理及配套工程、投入3100万元的江苏凡力钢管有限公司废酸回收利用工程、投入8000多万元的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官滩镇正在建设的东苑小区生活污水处理厂等。为了加强生活污水处理,现在新建小区必须建设无动力地埋式污水处理设施,否则环保部门不予验收,对于乡镇、村级生活污水处理,建设、环保部门正在探索处理途径,在部分乡镇、小区试点,我们每年都向国家、省环保厅申请农村环保补助资金,用于农村河塘清淤、垃圾处理、沼气建设等。其次是加强农村垃圾垃圾收集处理,我县投入1850万元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厂于今年8月份投入运行,同时我县在苏北率先在全县各乡镇建设了垃圾中转站,为全县垃圾处理奠定了基础。第三是结合产业结构结构调整,先后关闭了狼山水泥有限公司、星宇建材有限公司、兴眙水泥有限公司、盱兰建材有限公司机立窑和关闭转产了盱眙桓远染化有限公司,并搬迁至县经济开发区。通过关闭、转产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硫800吨,粉尘2100吨。第四是加强农村地表水监测和预警预报工作。从2007年开始,我局每年对全县农村地表水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全县农村地表水水质情况。第五是加大河塘整治力度。每年我们通过水务、环保向上争取资金,有计划地对全县河塘进行清淤,每年投入河塘整治的投入约3000万元。

最后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关心我县的环境保护事业和对我局环保工作的大力支持。希望您能一如继往的支持和配合我局的工作,给我们多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我们更好地开展工作。

关于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几点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前些年,平阳县水头皮革制造行业给鳌江流域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的危害,让人触目惊心。虽然,政府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来治理水头制革污染,但是新的污染又在发生,北港地区有些地方今天仍然受到制革的污染。像水头制革污染是特殊的案例,问题一曝光引起媒体和各级政府的关注,处置的力度也非常大。

但是,从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来看,存在一些司空见惯的问题,人们往往熟视无睹,导致农村生活环境更加恶化,从而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最显而易见的是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引发的生活垃圾、污水、畜禽粪便污染农村环境。由于农村生产技术落后、观念落后,农民群众普遍养成了许多不良的生产生活习惯。许多农户都沿用传统的家庭养殖办法,人畜集一院,粪便随处堆。一些农户虽建了畜禽养殖场,但也多建于农民住所的周围,极易滋生蚊蝇、诱发疾病。特别是农村的生活垃圾,随处乱扔,一些河道、池塘成了垃圾场。其次是一些违法的小工厂、小作坊,如利用废旧编织造粒等,其生产过程对水的污染,以及产生的废气,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健康。还有像沿河沿路开山取石、采沙产生的灰尘以及对生态植被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运输途中超载对道路的破坏,这些

也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活环境。

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国家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缺失,难以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是农村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很不明确。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职能分散在农业、水利、林业和环保部门之间,主体不明确,职能分散,监管能力薄弱。三是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太差,村、镇一级几乎没有大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四是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观念影响严重。

建议

1、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教育,重视农村环境保护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各乡、镇要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改变农村落后的生活习俗,引导广大农民积极主动参于农村环境保护,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帮助农民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减少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

2、尽快制定“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规划”,全面落实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领导责任。要把农村的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纳入对乡镇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村两委,调整和优化考核体系和评价指标,保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有人管、有人抓。

3、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要求污染企业通过植树造林等手段补偿对环境的破坏(如果有关政策允许收费,必须专款专用,直接用于地方的环境保护,并且在村民中公示)。对一些违法违章的小工厂、小作坊,要坚决予以取缔,水、电部门特别要在用水用电上严格把关。这些问题在各部门联合行动中都处理过,往往执法一结束,第二天马上恢复非法生产。

4、环保和科协等相关部门应对农村环保问题加以认真的调研究和分析,参照外地先进经验,对农村沼气使用、垃圾分类等环保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争取上级有关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推进农村环保建设,减轻财政投入不足的压力。

柳小红委员:

您在市政协九届三次会议期间所提的《关于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几点建议》收悉。经调查研究,现答复如下: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去年7月份,国务院召开全国第一次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研究部署了我国今后几年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后,我局根据会议精神,以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就我市如何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向市政府作了专题报告,您提出的主要意见和建议也在报告中得以体现,市政府将逐步组织实施。

一、农村环境保护主要工作已纳入生态市建设考核

为落实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市生态办已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主要内容纳入每年的生态市建设工作年度任务书,包括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理系统建设、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等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内容。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年初由市政府向市各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下达,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县(市、区)、乡镇。定期召开生态市建设年度任务进度通报会,在《温州日报》等主要媒体公布各地、各部门工作进展情况。建立督查督办机制,督促各项任务有效实施;年末由市政府牵头组织联合考核组,全面考核生态建设工作情况。

二、编制实施《农村环境保护规划》

《温州市农村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初稿已编制完成,将于近期进行专家评审并批准实施。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在我市农村环境现状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工农业污染防治、集镇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并明确了近期需建设的重点工程。该规划批准实施后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生态环保、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等工作提供综合决策依据。

三、加大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

近年来,市级财政针对农村环境的改善,建立了多项专项资金,投入了大量的市级公共财政资金。如:“三沿整治”工程,“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珊溪库区综合整治”工程,“畜牧业整治”工程,“塘河整治”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等。市委、市政府又在2008年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出台《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今年市政府又印发了《温州市生态补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温政办[2009]28号),下达了第一批生态补偿专项资金。这一系列的投入都是针对环境改善和水源地保护的投资,且呈项目逐年增多和资金总量逐年增加的趋势。在多年专项治理的基础上和在专项治理收到初步成效的前提下,市财政局将考虑整合有限的资金,并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有效地建立农村环保的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发展。

四、加强企业监管,保持环境执法保持高压态势

全市各地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定期确定一个执法主题,开展多项声势浩大的环保专项行动。联合相关部门开展 “整治违法排污行为,保障群众健康”、 “打击非法窝点,遏制污染转移”等环保专项专项行动。完善飞行监测制度,加大市县两级飞行监测的抽检频次和密度。通过严打高压,致力破解我市“低、小、散”难题,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切实保障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环境安全。

五、加强生态创建,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

生态乡镇村建设是生态市建设的细胞工程,也是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和改善农村环境的重要载体。这几年,我市大力推进生态乡镇村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同时,我们逐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处理,把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理列为生态乡镇村建设的基本条件,验收的一票否决内容。各地以村为单位建设农村污水收集管网,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工程,逐步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市生态办编制印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指导手册,宣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重要性,提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各种方法,指导各地农村因地制宜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生态市建设专项资金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提供以奖代补的资金支持。通过生态创建工作,部分村的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合理保护。

六、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工作

针对农村特点,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的环保宣传方式方法。通过在村居设置小型宣传牌、户外设置大型宣传牌,时刻提醒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举办以环保为主题的电影下乡活动、宣传图板展活动、摄影比赛,编印各种适合农村群众的环保教育书籍、教材,在给农民群众带去“精神大餐”的同时,提高、深化农村群众对环保的认识。针对青少年,以创建“绿色学校”为主要抓手,鼓励、指导学校根据当地环境特点、利用农村生态优势,有针对性地制定环保教育计划,通过教育,使孩子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增长环保知识、培养环保行为。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

近年来,我县以建设生态县为载体,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业污染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但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标准和省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的要求,农村的生态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农村面源污染比重呈上升趋势、河道水质下降、垃圾成堆、饮用水源受到污染威胁等问题日益突显。今后几年,我县应该从存在的问题着手,重点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彻底改变农村的环境面貌。

一、我县农村环境现状

我县地理现状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先天环境基础条件较好。河流独成体系,拥有象山港和三门湾两大港湾,森林覆盖率达到62%,环境质量在宁波市处于前列。但从2007年环境质量公报数据来看,近三年生态环境指数在下降,局部环境功能在恶化,形势不是十分乐观。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2007年全县地表水环境监测结果表明: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Ⅰ~Ⅱ类水质 9处,占60.0%;Ⅲ类水质1处,占6.7%;Ⅳ类水质2处,占13.3%;Ⅴ类水质2处,占13.3%;劣Ⅴ类水质1处,占6.7%。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66.7%,与2006年基本相同。

凫溪水系水环境功能区类别为Ⅱ类,其中深甽寅滨桥河段实测水质Ⅳ类,受上游造纸、铝制品、铝氧化行业的影响,主要超标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活性磷酸盐;深甽独山河段、杨梅岭水库实测水质Ⅱ类,达到功能区类别要求。

白溪水系有五个监测断面,其中白溪水库的水环境功能区类别为Ⅰ类,实测水质Ⅱ类,主要超标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前童柘湖杨河段水环境功能区类别为Ⅱ类,实测水质Ⅱ类;跃龙水车河段功能区类别为Ⅲ类,实测水质Ⅱ类,优于划定的水质类别;白溪支流大溪黄坛水库的水环境功能区类别为Ⅱ类,实测水质Ⅱ类;跃龙屠岙胡河段功能区类别为Ⅲ类,实测水质Ⅲ类。

颜公河水环境功能区类别为Ⅲ类,实测水质劣Ⅴ类,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该河源头清洁水源较少,又接纳了部分宁海城区的生活、工业污水,近几年来水质一直较差。

清溪、中堡溪和茶院溪的水环境功能区类别均为Ⅲ类,其中清溪和茶院溪实测水质为Ⅱ类,中堡溪实测水质为Ⅰ类,优于划定的水质类别。

胡陈港水库水环境功能区类别为Ⅳ类,该水库的监测断面黄公渡桥实测水质为Ⅳ类,达到功能区类别要求;胡陈港大桥断面为Ⅴ类,主要超标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

车岙港水库水环境功能区类别为Ⅲ类,实测水质Ⅴ类,主要超标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

(二)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

我县的饮用水源地水质较好。白溪水库、黄坛水库、西溪水库、力洋水库、西林水库和大溪双水、范家的水质均达到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Ⅲ类)的要求。达标率达到100%。

(三)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我县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较好,其中达到一级标准的天数为92天,二级标准的天数为242天,三级及以上标准的天数为31天。达标率为92%。目前,尘类仍是首要污染物。大气污染正由原来的煤烟型污染向煤烟型和汽车尾气混合型污染发展。

监测结果表明,2007年我县酸雨仍然比较严重,全年降水pH年均值为4.67,最小值为3.29,最大值为6.05,酸雨发生频率为91.5%,属Ⅴ级,为重酸雨区。

降尘的年均值为10.3吨/平方公里·月,超过省定标准(8.0吨/平方公里·月),全年12个月均超标。年均值比2006年(7.57吨/平方公里·月)增加36.1%。

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2007年我县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为2.64,较2006年(2.07)增加了27.5%。

目前,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溪流、河道、池塘水环境功能下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二是农村周边区域生活垃圾乱倒,白色污染现象普遍。三是农村群众环境投诉案件增多,表现在海水养殖、畜禽养殖、工业企业与附近农村群众生活的污染纠纷、农村老百姓对环境公共权益的要求等方面。四是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超过工业,化肥、农药、畜禽粪便对农村环境面源污染较大,是造成水体中氨氮、磷酸盐等富营养化指标升高的主要原因。

二、农村环境质量下降成因分析

(一)化肥、农药品种和数量的不合理使用。根据国家规定,应当禁止“双高”农药使用,推行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的使用,积极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尽可能少使用化肥,但实际上在生产过程仍存在违规现象。化肥、农药的使用,由于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污染农田土壤,还通过地表径流污染水体,导致富营养化现象发生。2007年全县共使用化肥20700吨,其中氮肥11708吨,磷肥2337吨,钾肥235吨,复合肥6420吨。农药963吨,农用塑料薄膜487吨。化肥使用强度达到630公斤/公顷,远远大于国家规定的化肥使用强度280公斤/公顷的标准。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农药、地膜残留、秸秆焚烧等现象时常发生。

(二)农村生活垃圾清运的不彻底性。农村生活垃圾主要体现在白色污染上。我县的三级垃圾处理网建设起步早、积累了一定经验,运行比较成功。对新产生的垃圾基本能做到日产、日清。但实际操作中三级垃圾处理网覆盖率仅为68%,尚未达到全覆盖,同时在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部分村存在卫生死角,如龙宫、马岙村生活垃圾影响白溪水库、西溪水库的水质,这部分垃圾是影响农村村容整洁、导致河道水质变坏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生活垃圾处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垃圾分类没有开展,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垃圾处理成本的增加。据测算,全县农村日产生垃圾大约250 吨,而实际每天农村清运的垃圾只有200吨左右,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只有78%。

(三)畜禽养殖粪便治理后的二次污染。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畜禽养殖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畜禽粪便的污染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明显滞后,已经造成粪便的二次污染。畜禽养殖业的主要污染物为CODcr、氨氮、总磷、总氮等,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南京所监测数据显示,猎粪尿混合排出物的COD浓度达81000mg/L,氨氮浓度为2500-4000mg/L。由于传统养殖业缺乏正常的处理设施和综合利用途径,直接排入河道和溪流后,会导致水体发黑、发臭,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1、养猪排放COD计算

(1)规模化养殖场

全县共有规模化养殖场7家,猪存栏24500头,猪粪全部加工成有机肥,尿液经沼气池处理后,沼液用作农业示范园区的有机肥,对环境无猪粪排放,粪便资源综合利用率100%,COD排放值为零。全县规模化养殖场COD排放值为39.96吨/年。

(2)中小规模养殖场和散养户

全县中小规模养殖场共有595家,共计存栏46969头。中小规模养殖场全部建有沼气池处理粪便,沼气池COD去除率为80%,处理后的大部分沼液直接排放,根据测算,46969头猪沼液产生量为56363吨/年,COD排放值为101.5吨/年。

全县养猪COD排放值为39.96+101.5=141.46吨/年

2、养牛排放COD 计算

(1)规模化养牛场排放COD计算

全县共有规模化养牛场1家,牛存栏700头,排放的牛粪全部加工成有机肥,对环境无牛粪排放,产生的牛尿经300立方米的沼气池处理后排放,COD排放值测算为3.07吨/年。(沼气池COD去除率为80%)

(2)散养牛排放COD计算

全县散养牛存栏为7347头,测算牛粪产生量为53633 吨/年,COD排放量为1662.6吨/年,牛尿产生量为26816吨/年,COD排放量160.89吨。全县散养牛COD排放总量为1823.49吨/年。

全县牛养殖COD 排放值为3.07+1823.49=1826.56吨/年

3、养鸡和鸭排放COD计算

(1)全县鸡存栏为109.3万羽,鸡粪产生量为27543.6吨/年,COD排放值为1235.4吨/年。(按饲养周期210天计算)

(2)全县鸭存栏为117.1万羽,鸭粪产生量为31968.3吨/年,COD排放值为1480.1吨/年。(按饲养周期210天计算)

鸡和鸭排放COD总值为1235.4+1480.1=2715.5吨/年

全县畜禽养殖排放COD总量=猪+牛+鸡+鸭=141.46+1826.56+1235.4+1480.1=4683.5吨/年。另据测算,2007年工业COD排放量为512.4吨,生活COD排放量为2192.6吨,农业畜禽养殖COD排放量为4683.5吨。畜禽养殖污染比例达到63%,远远大于工业企业的污染排放量。

(四)农村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大多数农村由于没有污水处理设施,三格式化粪池建设不标准,粪便水和洗澡水都是直接排放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田的减少,粪便还田的数量逐年减少。另外农村人口又不断增多,许多农村卫生厕所渗漏严重,地下水普遍受到污染。因此农村生活污水是造成农村水环境质量下降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五)农村工业企业过快无序发展造成农村环境的破坏。由于用地紧张,工业企业大量向农村转移。出现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现象,许多企业先上车,后买票,“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无法落实,为以后的环境治理工作留下难题。如深圳的造纸行业、黄坛的铸钢行业、长洋的铝制品行业,虽经大力气治理,但收效甚微。据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目前全县现有企业3456家,从企业的效益分析来看,规模以上企业大多集中在城市经济开发区内,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环境基础设施相对农村而言较为完善,而分布在农村的企业大多是低、小、散企业,属于粗放型经营模式,环境污染排放量较大。从污染企业排污现状来看,我县重点污染排污企业129家,其中分布在城市34家,分布在农村的95家,年污水排放总量443.82万吨,城市为263.26万吨,农村为181.56万吨;从污染行业类型来看,印染、食品、造纸、酸洗磷化、电镀为重污染行业,其中印染企业城市2家、农村1家,食品行业10家,城市1家,农村9家,4家龙头企业国盛、海静、卡依之、东达全部在农村。造纸行业12家,科技园区1家,农村11家,产量5000吨以上企业5家,其中深圳镇3家,茶院1家,另有小造纸企业7家也都分布在凫溪流域。酸洗磷化企业39家,其中城市12家、农村27家,主要分布在前童、深圳、西店等乡镇。电镀全县共有22家,其中城市13家、农村9家。从数据分析来看,大多污染企业都分布农村,并且往往在主要溪流、河道边上,局部区域的环境压力较大,造成水环境功能的破坏。

三、农村环境现状改善的主要措施

针对目前农村的环境现状和污染的主要来源,要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积极完善农村垃圾收集网络,加强农村企业的环境管理逐步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主要措施有:

(一)从源头上严格控制。在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等规划方面,做到城乡统筹规划,严格农业建设项目和畜禽养殖项目的审批,设立镇乡环境保护监督所,规范工业企业管理,加大对农村违法排污企业的执法力度。在饮用水划定范围,禁止审批新设排污口的项目。农业基地建设、畜禽养殖发展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二)全面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在全县范围内划定了禁养区和非禁养区。根据县政府[2003]113号文件,城市规划区、饮用水源泉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各乡镇集镇所在地禁止养殖。在政策上扶大控小,扶持规模养殖场,控制小规模养殖,在西部和北部基本限制养殖,重点在东部农业示范园区内发展规模养殖,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上,规模养殖场走农业加工业、种植加养殖的循环经济之路。象海联牧业与金龙浦合作社种养结合就是一个很好的成功例子。结合我县的畜禽养殖规模和产业区域分布特点,基本分为二类进行治理。一类是规模较小、存栏在50头以上的。如西店邬国锋、辛岭潘根桑养殖场,走污水、粪便混合→沼气池→沼液→农作物的路子。二类是养殖规模存栏500头以上的。如海联牧业、利丰牧业、绿港牧业、东顺牧场、冬平牧场、振宁牧场等,走干湿分离的路子。畜禽粪便加工成有机肥,尿液沼气化治理后还田。目前,我县已建成有机肥加工厂7个,精加工有机肥加工厂1家,去年共生产有机肥半成品12000吨。完成中小规模沼气池建设326只,沼气池容积累计已达16300立方米。县农林局还对中小规模养殖场沼气处理后沼液的二次污染进行调研,为了加大沼液的利用率和平衡农业施肥的季节性差异,成立“农业环卫所”,即在有机绿色农产品基地建造沼液池,购买运输车,统一储存、运输和使用,把沼液运送到有机绿色农产品基地,按农业基地生产需要使用有机肥,一方面减少沼液的二次污染,另一方面保证了有机绿色农产品的质量。

(三)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省级生态县建设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宁海县委、县政府从2005年开始在全县开展镇乡、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工作,到目前已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27个村,其中2007年建设完成20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工程。2007年5月10日,县里出台了《关于开展镇乡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宁政办发〔2007〕37 号),意见规定的扶持政策主要有:经申报批准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按工程造价的60%予以奖励,不足部分由镇村自筹解决,单个工程最高奖励不超过30万元。

我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都在以下两种模式中选取。一是采取地埋式无动力厌氧处理系统模式。它利用生物厌氧消化技术处理粪便和生活污水,具有不耗能、占地少、投资省、管理方便的特点。二是人工湿地处理模式。处理系统为自流式,运行过程中基本不用电耗,或者采取低耗电的一级水泵提升。生活污水经管网收集后,进入厌氧池经过厌氧接触消化后进入生态绿地污水处理系统,再经过植物根系吸收营养(污水的有机成分)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最后达标排放。2008年动工建设的村级污水治理工程有13个,镇乡建成区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有茶院、越溪、一市、桑洲、前童等5个镇乡。预计投入资金1190万元,工程确保在年底基本建成。西店、长街、深圳污水处理厂建设做好前期调研工作。

(四)完善城乡三级垃圾处理网建设。按照村收集、镇中转、县统一处理的运转模式,进一步加大农村三级垃圾处理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覆盖率和集中处理率。确保每个乡镇至少建成1个垃圾中转站,配备足够的垃圾桶和保洁人员,三级垃圾网运转的年度费用能够得到保证。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清除农村卫生死角,完善农村垃圾收集的长效管理机制。以“净化大地,美化家园,”为目标,继续开展“三化”(村庄绿化、河道净化、卫生洁化)、“三拆”(拆危房、拆违房、拆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和道路畅通的房子)和“三整治”活动(整治旧宅基地、柴蓬基、粪坑基)。2007年共投入资金8000万元,新增农村绿化面积16万平方米,清理净化河道8.6公里,新增硬化道路面积15.6万平方米,拆除旧房、危房面积2.6万平方米。以省市示范村、环境整治村、生态村创建为目标,以点带面,提高农村老百姓的卫生保洁意识,有选择性开展村级垃圾分类试点,转变老百姓的卫生习惯,尽量不用或少用一次性塑料袋。

(五)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以科学施肥为指导,大力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减量增效技术,减少农田N、P流失,积极鼓励使用有机肥,发展绿肥种植。目前我县已完成测土配方土地面积50%,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6.97万亩,这对建立一批农药减量控制示范区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基地的建设提供了保证。建议政府对“双高农药”的使用采取严打措施,堵住销售、使用源头。加大绿色农产品基地和产品的认定、认证工作,引导市场对有机农产品和普通农产品拉开价格,对有机肥的使用和有机农产品的认证采取补贴政策。

(六)整治农村河沟池塘污染。整治农村河沟池塘,恢复河沟池塘的自然环境净化能力。按照“水清、流畅、岸绿、景美”,保护村庄现有水面,已经完成中堡溪、大溪、颜公河、大佳何的石门溪等河道的治理。茶院乡的茶院溪、黄坛镇的洋溪正在治理当中。在一些农村的河沟、池塘治理上,也树立了成功的例子,如前童大郑村、桥头胡双林村、长街山头村等。

四、农村生态环境整治的几点建议

农村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善首先是靠广大农村农民的自我环境保护意识。其次是靠农村改水、改厕、畜禽污染治理和生活污水治理等一些工程来支撑。由于农村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工程真正开展起来难度很大。为了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质量。建议:

(一)部门协作推进机制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展开,但部门协调、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各部门都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在工作过程中都有各自的重点,如土地、规划、交通、环保等部门分别承担着土地使用、道路建设、规划编制、农业面源污染监管职能等等,这些职能都是新农村建设范围内的分支,但在建设过程中部门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钱往一块投,劲往一处使”的局面,部门协作推进机制不够完善,建设合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通过财政再分配支出,资金投入要进一步加大。

充分利用省市县三级财政补助和扶持政策,100%的争取“自上而下”的资金,同时发动农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用好“自下而上”的筹集资金。在“水网”建设上,通过构筑大水网和各建制镇合格饮用水源的创建,确保农民喝上干净的水。在“路网”建设上,通过前几年的建设基本实现公路村村通。在“垃圾三级网”建设上,确保每个乡镇完成1个。在畜禽污染治理上按沼气池建设继续每立方补贴150元。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上,依据出台的专项补助政策,确保生活污水治理每年累计投入1000万元,重点推进农村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厂(站)建设。

(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进一步倡导

以循环经济理念,引导产业间协调发展和产业内部的高效、清洁生产。促进集约化畜禽养殖和生态农业的“种养平衡区域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浙江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可以实现对已有机污染物的综合利用,也避免化肥、农药可能造成的污染。

关于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整治的建议

随着我市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据调查,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农业现代化生产产生的污染(包括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农用塑料地膜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包括生活污水、塑料包装袋产生的污染)以及工业污染,其中农业畜禽养殖和生活垃圾是目前造成我市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的最主要原因。本来的山青水秀已不再。溪水越来越少,越来越脏,有些支流已经干涸。垃圾随处可见,溪里、田地里、树枝上、水沟边到处都是废弃的花花绿绿的塑料袋以及其它的生活垃圾。我们赖于生存的美好环境正在加速度恶化,环境整治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为了加快我们饮用水源上游的环境治理步伐,我想提几点建议。

1、加强监管与宣传力度。落实农村环保责任,将绩效指标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在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制定有关农村环保的乡规民约,正确引导农民做好各项环保工作。特别是我们饮用水源上游的各村最好设有专人专管,以确保我们饮用水源的健康。

2、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在发展资金或环境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专项用于农村环境的治理工作,加强乡镇企业、工业“三废”的督管力度。加快农村排污管道的安装使用。及时清理垃圾。

3、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养殖,提倡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确保农作物生长良好。尽快研制出实用塑料地膜的替代产品。

4、尽快出台禁塑令。提倡使用环保袋、菜蓝子、纸包装袋及稻草,特别是菜市场需要严管严惩,否则白色污染将越来越严重。

谢淑玲代表:

您在市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期间所提的《关于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整治的建议》收悉。经调查研究,现答复如下: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去年7月份,国务院召开全国第一次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研究部署了我国今后几年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后,我局根据会议精神,以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就我市如何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向市政府作了专题报告,您提出的主要意见和建议也在报告中得以体现,市政府将逐步组织实施。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一、农村环境保护主要工作已纳入生态市建设考核

为落实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市生态办已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主要内容纳入每年的生态市建设工作年度任务书,包括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理系统建设、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等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内容。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年初由市政府向市各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下达,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县(市、区)、乡镇。定期召开生态市建设年度任务进度通报会,在《温州日报》等主要媒体公布各地、各部门工作进展情况。建立督查督办机制,督促各项任务有效实施;年末由市政府牵头组织联合考核组,全面考核生态建设工作情况。

二、编制实施《农村环境保护规划》

《温州市农村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初稿已编制完成,将于近期进行专家评审并批准实施。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在我市农村环境现状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工农业污染防治、集镇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并明确了近期需建设的重点工程。该规划批准实施后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生态环保、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等工作提供综合决策依据。

三、加大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

近年来,市级财政针对农村环境的改善,建立了多项专项资金,投入了大量的市级公共财政资金。如:“三沿整治”工程,“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珊溪库区综合整治”工程,“畜牧业整治”工程,“塘河整治”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等。市委、市政府又在2008年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出台《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今年市政府又印发了《温州市生态补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温政办[2009]28号),下达了第一批生态补偿专项资金。这一系列的投入都是针对环境改善和水源地保护的投资,且呈项目逐年增多和资金总量逐年增加的趋势。在多年专项治理的基础上和在专项治理收到初步成效的前提下,市财政局将考虑整合有限的资金,并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有效地建立农村环保的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发展。

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近年来,我市全面组织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推行猪—沼—果(蔬)等种养结合模式,进行“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沼气工程处理产生的沼渣、沼液是优质的有机肥料,以此肥田,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避免药物和重金属残留,还可以降低农业成本,也减少了对土壤的污染。可以促进粪便污水的有机转化,减轻水体富养化的压力,更便于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此技术既治理了畜禽养殖污染,又开发了清洁能源和有机肥源,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使农业走上高效生态的发展轨道,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五、创建生态乡镇村,鼓励发展生态产业。生态乡镇村建设是生态市建设的细胞工程,也是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和改善农村环境的重要载体。这几年,我市大力推进生态乡镇村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获得国家、省、市级生态乡镇命名的,生态市建设专项资金分别给予10万元、10万元、3万元的奖励。到目前为止,全市已累计建成11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91个省级生态乡镇,170个市级生态乡镇,670个市级生态村。开展生态乡镇村建设的村庄,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合理保护。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的乡镇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我局将继续加强对生态乡镇村建设的引导、指导和支持,争取取得更大的成效。结合生态乡镇村建设,要求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和农民致富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带动当地绿色经济的发展,并充分利用生态乡镇的优势,大力推广农产品的生态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积极推进生态乡村旅游工作,会同市旅游局、起点自驾游公司、温州商报共同推出“绿色深呼吸,生态乡村游”系列活动,汇总各县(市、区)生态建设成效明显的乡村,编制印发了《“绿色深呼吸”生态乡村旅游手册》。联合温州电视台经济科教频道合作,推出“生态乡村旅游行”活动。以旅游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既推动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又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

六、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工作

针对农村特点,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的环保宣传方式方法。通过在村居设置小型宣传牌、户外设置大型宣传牌,时刻提醒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举办以环保为主题的电影下乡活动、宣传图板展活动、摄影比赛,编印各种适合农村群众的环保教育书籍、教材,在给农民群众带去“精神大餐”的同时,提高、深化农村群众对环保的认识。针对青少年,以创建“绿色学校”为主要抓手,鼓励、指导学校根据当地环境特点、利用农村生态优势,有针对性地制定环保教育计划,通过教育,使孩子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增长环保知识、培养环保行为。

七、防治“白色污染”,国家已出台“禁塑令”

为了防治日益加剧的“白色污染”,国务院已于2007年出台“禁塑令”。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国办发〔2007〕72号)精神,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逐步形成有偿使用塑料购物袋的市场环境。我市相关部门、各级政府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提倡重拎布袋子、重提菜篮子,重复使用耐用型购物袋,减少使用塑料袋,引导企业简化商品包装,积极选用绿色、环保的包装袋,共同营造节制使用塑料购物袋的良好氛围。

关于开展以治理白色污染为重点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2008年,我县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在全市的综合考核中名列第一,被中央文明委表彰为“全国文明县城”。但春节后出现了反弹,主要表现为白色污染严重,垃圾清理不及时,乱写乱画治理不彻底等。为巩固整治成果,加快建设生态、和谐、人文宜居城乡,经县政府研究,决定3 月份在全县开展以治理白色污染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整治范围

1、县镇以上道路及两侧可视范围内;

2、镇政府驻地;

3、旅游景点。

二、整治重点

1、清理白色污染;

2、清理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

3、整治乱写乱画及破损广告牌匾等“六乱”。

三、活动时间

2009年3月1日至3月底。

四、责任分工

1、县镇以上道路路面及内边坡由县交通局、公路局负责,道路边沟及边沟以外由各镇负责;

2、绿化带由各镇负责(县建设局负责的除外);

3、乱写乱画、破损广告牌匾等“六乱”治理由各镇、县城管局负责。

五、工作要求

1、要高度重视。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镇、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要负总责;分管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要靠上抓。

2、行动要迅速。各镇、各有关单位接到通知后,要立即形成工作方案,迅速展开行动。

3、治理要彻底。在面上治理的基础上,对白色污染要做到日产日清,防止反弹。该项工作被确定为政府阶段性重点工作,考核成绩列入全县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活动期间,县政府督查室将会同县城乡环境综治办、新闻媒体现场督查,对行动迟缓,效果不明显的将予以曝光和通报批评。活动结束后,各镇、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形成书面材料,分别报县政府督查室、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建设局)。

我省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改革有关情况汇报

为加快我省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改革,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根据湘两型工委[2012]6号文件要求,我部(办)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职责处室,强化工作措施,目前各项工作推进顺利。突出抓好了以下几项工作。

1、抓农业生产方式转变。认真贯彻落实今年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为重点,大力开展农业清洁安全生产技术攻关,积极推广节地、节水、节能、节肥、节药和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新技术、新产品,认真组织实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工程”、“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工程”,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安全水平,促进农业生产转型升级。今年在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安排上,70%向农业循环技术、农业重大灾害防控技术和农业生态安全等关键技术倾斜,开展了生猪适度规模清洁养殖模式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全省测土配方施肥面积突破7500万亩,标准化改造4000个畜禽规模养殖场、20万亩精养鱼池,创建50个省级以上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50个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2、抓农民生活方式改进。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认真组织实施“三清五改”,深入开展文明村、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引导农民树立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目前,全省99.9%的乡镇和80%的建制镇通水泥(沥青路),100%的建制村通公路,86%的建制村通客运车,农村自来水、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到70%、65%,农村精神文化活动蓬勃兴盛,讲卫生、比文明在农村蔚然成风,全省涌现出了一大批“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政府授牌示范村达到140个,其中长株潭地区41个。

3、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广攸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经验,认真组织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清洁工程等,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效地改变了农村垃圾乱倒、污水乱流、粪土乱堆、畜禽乱跑、柴草乱垛等脏、乱、差现象,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目前,在37个示范区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受益人口达70万人。在407个村实施了农村清洁工程示范,示范村基本实现了“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生活净化、庭院美化”的“四化”目标。株洲市启动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计划,力争到2014年,全市全面清除农村“脏、乱、差”现象。积极推广农村新型能源。目前全省农村户用沼气池保有量达到210多万个,农村优质清洁能源用户达到498万户。

4、抓农村生态建设。始终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长(珠)防护林、“三边”(城边、路边、水边)造林、血防林、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森林固碳、放氧、储能、固土、保肥等综合效益明显提升。目前,全省林业用地达到1.94亿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1.05%,用林地达到1.51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7.01%,水土流失面积下降23.6%。同时,切实加强农村环境污染监控,加大农村污染源治理,严格控制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现全省建成农业环境质量定位监控监测网点88个,检测对象由点源污染扩充到面源污染,并全面推广采用GPS技术,对监控点进行精确定位,及时监测农业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及发展趋势。

我省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畜禽养殖大省,农村环境整治形势十分严峻,任务十分繁重。目前,农村COD排放量占全省总量的“半壁江山”,氨氮的主要污染源在农村,大部分土壤已遭到污染。据农业部门监测,全省约25.8%的农田灌溉水和18.3%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下阶段,我们将按照两型社会和“绿色湖南”建设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以奖促治”政策为主线,以开展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示范的“以创促治”、推进农村污染减排的“以减促治”、实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的“以考促治”为抓手,着力解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和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遏制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建设农村生态文明。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加快编制农村环境治理规划。结合我省新农村建设,以改善和稳定农村环境质量为目标,根据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结合各地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条件,在环境功能区划、污染源现状调查和环境容量核算的基础上,编制以县(区)为主的农村环境治理规划。坚持属地管理、地方政府负总责的原则,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城市和乡村环保工作同时抓的原则,坚持以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统一规划、同步实施的原则,重点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饮用水安全问题,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2、加快建立城市与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机制。注重城乡发展的系统性、互补性和协同性,按照“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总体推进”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加强部门协作配合,逐步建立健全城市与农村环保工作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防止工业污染向农村排放,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3、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居民参与到农村面源污染的积极性。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低毒低残留低污染、节地节能节药节肥节水新产品和科学使用技术,加强农作物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循环农业,认真组织实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工程”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工程”,发展标准化健康养殖。大力推广农村新型能源,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沼气、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探索、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模式。

4、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的布局,对经济发达而环境容量有限、自然资源不足的县区实行优化开发;对发展潜力大、环境容量充裕、资源丰富的县区实行重点开发;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县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实行限制开发;对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实行禁止开发;在大江大河沿岸和环境敏感地区,鼓励发展无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科学合理规划饮用水源保护区,坚决取缔和搬迁影响饮用水源水质的污染源,制定饮用水源污染应急预案,积极开辟备用水源,确保饮用水安全。

5、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认真总结推广攸县农村环境治理,认真组织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治理、农村清洁工程,深入开展“三清五改”,加强农村污水处理管网和垃圾收集储存设施的配套建设,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采取分类收集的办法科学处置农村垃圾,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6、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建立农村污染减排的监测、统计、考核体系,推动环保机构向县以下延伸,加强农村环境执法力度。全面推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分类考核,对各地农村环境治理、保护、建设实施台账管理、目标管理、动态管理。

同时,积极争取农村环境治理投入。我们将切实加强工作力度,组织协调相关部门进一步增加农村环境治理投入,整合农村环境治理各类项目资金,加大农村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环境治理。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制定相应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民间资金向农村转移,参与农村环境建设。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探索开征“生态环境补偿费”模式。积极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环境治理,建设美好家园。

四措施做好农村清洁工程中白色污染治理工作

一是健全了常态化推进的工作机制。在原有清洁办的基础上,设立了负责日常工作的白色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了工商、质监、城管、环卫、环保等15个职能单位为成员单位。建立了每月一次定期联席会议、督查通报、媒体曝光和考评考核等工作制度,做到了常态化推进农村清洁工程白色污染治理工作。

二是开展了多层次宣传教育活动。年内共举办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12场次,举各培训班22期,在全县各中小学举办了“小手拉大手”学习教育活动,将白色污染治理工作纳入了全县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县电视台、《犹江通讯》、《上犹手机报》等媒体开辟了专栏,强化了宣传攻势。

三是加大了依法整治力度。通过工商、质监、城管、药监等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在全县企事业单位、经营店铺、摊点全面禁止了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袋的现象,共检查店铺和摊点6212家,收缴不合格塑料制品包装袋370多公斤(120万个),收缴一次性泡沫餐具23200套,关闭超薄塑料袋生产企业2家,在全县范围内6200多家店铺推行了环保塑料袋的有偿使用。

四是全方位推行了环保替代品。采取政府投入、社会赞助、单位自筹等多种渠道,投入50多万元购买环保替代品,免费向市民发放环保菜篮子近3万个、环保购物袋5万个、纸质包装纸袋12万个、环保餐具8000套、安装环保垃圾桶2100个。

关于农村环境污染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我国城市环境日益改善,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各种污染不仅威胁到了农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现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做如下报告:

一、现代化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各类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程度深,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的重要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这两类污染在很多地区还直接破坏农业相关生态系统,对鱼类、两栖类、水禽、兽类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

二、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以及具体管制的不健全,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每年产生的约为1.5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的超过30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然而,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发展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却在与日俱增。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四条成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 苏 杨

1、 目前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农技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

我国的农村现代化进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工业优先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二是居民在空间分布上迅速集中。

这使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自然和谐型转变成自然危害型,农村原有的具有强大环境自净能力的自然循环被破坏,原本可以自然消纳的生活污染物因超出环境自净能力成害

不仅如此,农村的各类环境污染也呈现出与城市污染迥异的特点。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排污随机、不确定、不易监测。这使得对面源污染的管理存在成本过高,因此存在着只能对受害地监测,很难监控排污源的现状。

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加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

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呈现以下特点: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例如,目前对污染物排放实行的总量控制制度只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意义不大;对诸多小型企业的污染监控,也由于成本过高而难以实现。而未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资源家底不清,对自然这样的利用动态缺乏真实的了解,不能不是我国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一个基本原因

另外,农业技术的选择缺乏环境政策制约机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几乎失效: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是以减少农技推广经费和鼓励自我创收为特点的。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财政拨款,农技推广系统不得不从事与业务无关的经营活动以获取收入,包括卖化肥和农药等。由于激励不相容,导致一些推广人员对指导农民提高农药和化肥使用效率缺乏积极性,以致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情况一直在加剧。

2、 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具体到环保领域,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由于农村土地等资源产权关系不明晰,致使农村的环境资源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造成几乎没有有效的经济手段,对农业生产中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的部分给予一定补偿,对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部分收取一定费用,实际上鼓励了农村居民采用掠夺式生产方式。2003年后执行的新的排污费制度在集中使用上仍然没有考虑农村污染的治理。

由于环境保护尤其农村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投资回报率较小的领域,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投资作用。尽管国际上各种市场化的实践很活跃,但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不发挥主导投资责任和作用。

另外,目前我国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建设项目上,还存在着资金分散、重复建设和“自上而下”的决策等现象。例如,面源污染的治理资金分散到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导致一个需要环环相扣才可能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变成各部门步调不一致的局部行动,自然效果不佳;由于采用“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在政治目标最大化的激励下,对于能增加政绩的公共服务,呈现出一种较高的供给热情。而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这样没有进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的公共服务,即便农民已经有了需求,也很难提到地方政府的操作层面上来。

3、 扶持措施不力,导致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

我国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如排污费返还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时征地低价或无偿、运行中免税免排污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还可以申请用财政资金对贷款贴息等。而对农村各类环境污染治理,却没有类似政策。由于农村污染治理的资金本来就匮乏,建立收费机制困难,又缺少扶持政策,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

4、 治理模式不适,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套用解决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的主要手段——末端治理——都存在技术、经济障碍。除了面源污染难以收集污染物外,其它类污染用末端治理常会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由于其污染排放的集中性、污染物相对的单一性和企业经营相对的大规模等特点,末端治理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是适用的甚至惟一的。而农村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采用末端治理则会因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以及高折旧率限制而不可行。

三、乡镇企业 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 污染。

受农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环境污染,加大了治理的困难,还导致污染危害直接影响到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由于我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环境污染不仅将迅速“小污”变“大污”,而且已经“小污”成“大害”,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应当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环境立法,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管理机构,明确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

2、 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城乡分治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国家把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3、强化扶持力度,建立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政府应对农村和规模以上的企业污染治理,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如排污费返还使用,规模以上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可以申请用财政资金对贷款贴息等。

4、探索科学的治理模式,提高农村污染治理效率。农村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不同于城市、工业企业的污染,不能简单的套用其污染治理模式,要在其治理模式上加以改革创新,以适应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进而提高污染治理的成功率。

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农村环境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支持者一直是城市污染的消纳方。长期以来,由于工业化程度低、人口密度较小、环境容量较为富余,我国农村环境问题并不显著。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尤为突出。各种污染不仅影响了数亿农村人口的生活,而且威胁到他们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

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三类环境污染问题

根据近10年来的全国的环境统计年报、农业部环境监测中心农业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库资料及有关普查,可以将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污染问题总结为以下三类:

首先是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化肥年使用量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吨/平方公里,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吨/平方公里的安全上限。而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各种肥之间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目前,东部已有许多地区面源污染占污染负荷比例超过工业污染,对太湖、杭州湾富营养化的成因分析表明,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和农田的氮、磷流失。其中太湖面源污染物对TN的贡献率已超过1/3,对TP的贡献率接近1/3。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吨,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9.3万平方公里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群健康。2002年对16个省会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监测表明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为20%~45%,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相应检出率。这两类污染在很多地区还直接破坏农业伴随型生态系统,对鱼类、两栖类、水禽、兽类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化肥和农药已经使我国东部地区的水环境污染从常规的点源污染物转向面源与点源结合的复合污染。

因为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近20年来,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2003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吨,在发达地区尤甚。据浙江省环保局的调查,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吨/平方公里,造成减产损失达到产值的1/5左右。随着中西部农业现代化的进展,这类污染也在中西部粮食主产区普遍出现。

其次是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规模迅速扩大。但在“新镇、新村、新房”建设中,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未能跟上:大部分城镇只重视编制城镇总体建设规划,忽视了与土地、环境、产业发展等规划的有机联系,规划之间缺位或不协调,农村聚居点则缺少规划,使城镇和农村聚居点或者沿公路发展,形成马路和带状集镇,或者与工业区混杂。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则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例如,每年产生量约为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量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浙江省环保局2002年进行的调查表明,农村聚居点的环境质量除了大气污染指标外,其余已经显著劣于城市。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在与日俱增。

第三是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

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20年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县域经济发达的浙江、江苏等东部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这种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污染危害直接。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与乡镇企业存在类似污染问题的是近些年来在人口密集地区尤其发达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的集约化畜禽养殖。居民消费能力强和农牧业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指必须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率,使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快速发展。如对环境影响比较大的大中型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有80%分布在人口比较集中、水系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诸多大城市周围,而整个西部地区仅占总量的1%左右据国家环保总局2002年对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调查。。因为这些地区可资利用的环境容量小(没有足够的耕地消纳畜禽粪便,生产地点离人的聚居点近或者处于同一个水资源循环体系中),加之其规模和布局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没有注意避开人口聚居区和生态功能区,造成畜禽粪便还田的比例低、危害直接。同时,在污染排放强度上并不低于工业企业的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以及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另外,农村由于污水灌溉和堆置固体废弃物,大量承受了工业污染的转移,导致了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以及延伸的食品污染。

由于我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环境污染不仅将迅速“小污”变“大污”,而且已经“小污”成“大害”,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中国农村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其中超过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用水源水质不达标;中国农村人口中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步上升,从1988年的0.0952‰上升到2000年的0.1126‰。对于基本排除在医疗保障制度之外的农民,这是极大的威胁。

总之,在农村现代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对农村环境污染,如果没有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将严重阻碍农村的社会发展和农民的福利改善。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本质和成因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是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二元社会结构的产物。所谓“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明显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形态,这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在中国,由于长期存在的分割城乡的户籍制度以及“剪刀差”经济发展战略,二元社会结构的表现更为突出。在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村的环境保护长期受到忽视,环保政策、环保机构、环保人员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均供给不足。现代化进程中污染问题的加重,一方面是由于发展方式不当:过于注重经济目标,因此在农业集约化生产、乡镇企业发展之初基本不考虑环境约束;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与社会未能协调发展:社会发展落后于经济增长,而农村包括基础设施、管理体系等在内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供给制度缺失,导致农村极易“小污成大污”和“小污成大害”。

具体来说,可以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总结为以下四方面。

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加之农村现代化的特点以及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导致目前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农技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

关于农村环境整治中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问题的思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特别是白色(废弃的食品塑料袋)污染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因农村生活垃圾没有一个固定的堆放处置点,人们只能在乡村道路、沟渠河道边随意露天堆放,这样做,不仅影响了周围的环境,而且一到春夏雨水时节,沟渠河道边的垃圾便被洪水洗刷冲入大江大河和湖泊,严重地影响了下游地区人民的生活生产用水安全,日长月久还会淤塞河道,给来往行船埋下不安全的隐患。造成上述问题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农村生活陋习和环保法律法规制度缺乏。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国家有具体的规定要求,但对农村垃圾处理几乎没有一部法律法规有硬性的规定。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的具体办法由地方性法规规定”,但到目前为止,地方这一块的规定还处于空白的状态。三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资金等原因的制约。目前我国垃圾收集和处理只覆盖到县城以上城镇,绝大多数农村的生活垃圾因资金无来源等原因都没有能够妥善收集和处理,所以导致农村四无〈无专职(或兼职)的环卫人员、无固定的垃圾收集点、无垃圾运输工具、无处理垃圾(或填或沤泡)的专用场地〉现象普遍存在。

“村容整洁”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工作目标。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是农村清洁工程的一部份,是一项有益于农民身体健康的长期性的公益事业和惠民工程,也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为加快这项工程建设并抓出实效,特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环保宣传引导。首先应从普及环保知识着手,不断增强农村村民的环保生态意识,为建设村容整洁、环境优美舒适的幸福家园创造良好的氛围。二是进一步制定完善好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的法律法规。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为保障农村环境提供坚强后盾。三是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要采取“谁污染、谁治理、谁交费”和向农户收取少量的卫生保洁费的办法。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每年的财政预算要安排相应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理并形成长效机制,而且要逐年增加,确保专款专用。四是因地制宜、部门协作、科学收集处理。各级环保、发改、城乡建设、农业等相关部门和县、乡人民政府,要根据各自工作的职责,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理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还要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的办法。即交通运输条件好的地方,似采用“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模式;交通运输条件不好的地方,可采用“户分类、组收集、村运输、乡处理”的模式进行。

五是建立量化考评督查机制,确保农村环卫整治实效。农村生活垃圾的整治,必须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应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绩效文明建设考核挂钩,对在规定的期限内农村环境卫生不达标、生活垃圾处理不当且污染严重的还应问责相关的单位和相关的责任人。

关于预防和治理“白色污染”的建议

农用薄膜、一次性塑料袋、塑料饭盒被称为白色垃圾,直接接触食品会对食品造成危害,弃于自然中,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国家于2000年底通知禁止和使用,省、市三令五申,而我省的白色污染屡禁不止。因此建议我省各级环保部门重视此项工作,真抓实干,在我省、我市杜绝白色污染。

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塑料垃圾产品无处不在,在农贸市场,无论买菜还是买熟食制品,热情的卖主总是将蔬菜和熟食用塑料袋包装起来,一次购物回来,家里就会积攒很多塑料袋。一年下来,一个家庭使用和废弃的塑料袋至少有上千个。这些塑料袋大多是废旧塑料回收后重新加工的,其中含有多种重金属和危害人体的化学物质,甚至有的塑料袋,有一种难闻的气味,这些不可降解的废旧塑料袋顺手抛弃后给环境造成巨大污染。

一是一次性包泡塑料盒饭和塑料袋盛装食物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当温度达到65摄氏度时,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中的有害物质,将渗入到食物中,对人的肝脏、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二是使土地质量恶化影响农作物生长。我国目前使用的塑料制品一般都是不可降解的,它们抛弃于自然中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阻碍水分的流动,抑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农作物减产。

三是填埋作业仍是我国处理城市垃圾的一个主要方法。扩大了污染面,垃圾中的细菌病菌等有害物质很容易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质,危及周围环境。

四是有些城市和地区把塑料直接进行焚烧处理的方式,不仅产生大量黑烟还会产生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考虑到不可降解塑料具有了近期危害及远期危害,建议我省及各级环保部门加紧预防和遏制白色污染和继续蔓延。故有如下建议:

一、大力支持可降解“绿色”替代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和使用、禁止不可降解塑料袋、餐盒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违者严查。

二、不断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全面环境保护卫生意识,把“白色污染”防治作为“两个文明”建设和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的重要内容来抓。

三、狠抓环境污染源头治理,实行减量化、无害化和省资源化、再资源化原则。一方面抑制“白色污染”量,另一方面强调“白色污染”的回收利用。

四、目前很多大型商场和大型宾馆都使用纸质包袋和可降解塑料袋,而农贸市场、小吃部使用仍然广泛。

因此,要在源头制止“白色垃圾”产品的买卖,发现一起严肃处理一起。从而从根本上达到防止“白色污染”等目的。还给全省人民一个良好生存、生活环境。这也是造福子孙万代的大事,特建省级各级环保部门考虑解决。

对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第81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郭立冰等代表:

你们《关于预防和治理“白色污染”的建议》(第81号建议)收悉,我们对各位代表关注环保工作,提出治理“白色污染”的建议表示衷心感谢。现将我省“白色污染”防治的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2000年年初,国家经贸委发出通知要求到2000年年底,必须淘汰一次性不可降解发泡塑料餐具等一次性塑料用品。然而,目前我省市场上和饭店里发泡塑料餐具和塑料包装袋并没有明显减少,“白色污染”依然严重。据了解,我省曾有近10家,生产可降解发泡餐具和纸制餐具的厂家,到目前为止,能勉强维持生产的所剩无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非降解塑料制品成品低利润大、价格低廉、使用方便,促使人们无节制的大量生产、经营和使用。

2、非降解生活塑料制品的消耗大多属一次性,重复使用率极低

3、公民环境卫生意识差,不受约束的随意乱丢乱仍。

4、回收再生、利用措施和处置方式滞后。

5、可降解替代品量小、价高、质次,在竞争中仍处于劣势。

6、政府对生产环保产品的企业没有给予扶持或优惠政策没有到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7、缺乏统一法律规范,多部门执法,职责不清,难于实施有效管理

事实上我省生产发泡塑料餐具和塑料包装袋的厂家相对较少,人们日常使用的发泡塑料餐具和塑料包装袋绝大部分来自外省,并在长春市光复路市场形成了批发零售集散地。按照各部门的相关职责,产品的生产环节由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产品的销售环节由工商部门负责,接触食品的发泡塑料餐具,和塑料包装袋还要由卫生部门认定。由于我省使用的发泡塑料餐具和塑料包装袋大部分来自省外,生产环节我省无法控制,对于个人使用发泡塑料餐具和塑料包装袋也难以进行处罚,因此,要有效杜绝“白色污染”,除了要将“白色污染”防止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制定中长期治理规划、重视“白色污染”防止和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以及建议中提出的措施以外,目前我省治理“白色污染”的最有效措施就是治理源头,禁止不符合国家规定塑料产品流入我省,并对批发集散地进行长期集中整治,从根本上杜绝产品“白色污染”的根源。

《关于尽快建立农村垃圾处理体系的建议》提案。主要建议如下:

1、加强农村环保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树立自觉环保意识,养成环保卫生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

2、结合统筹城乡发展,按照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加强引导,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按照“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的要求,整体推进农村“改路、改电、改水、改厕、改房、改厨”工作,逐步帮助农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条件。

3、财政应加大对农村环保经费投入,改善农村现有的环保基础设施条件。

4、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对不卫生不文明现象予以曝光;强化养殖业污水、垃圾处理长效管理机制,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避免垃圾造成二次污染。

5、通过深化开展“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卫生村”“卫生户”等行之有效的创建活动,营造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保卫生的良好氛围。

关闭窗口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2951/71440948363.html

更多阅读

梁漱溟(shuming)乡村建设中心 安庆众禾乡村建设中心

看到许多拿着绿色袋子的人,一面印着“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一面印着“为农民服务为理想助威”(好像是“为理想助威”,记不清了)。很好奇,很有兴趣。于是,回来在网上搜到了相关信息,有些理智的思考。以下是在http://news.ifeng.com/society/

安徽省石台县地图 安徽省石台县美好乡村建设探讨

     2012年9月,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战略部署。“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是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的目标,因此美好乡村建设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载体的建设,即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

安徽省石台县地图 安徽省石台县美好乡村建设

     2012年9月,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战略部署。“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是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的目标,因此美好乡村建设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载体的建设,即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

党建引领乡村民俗文化 民俗的式微与乡村文化的重建

       要在新时期进行乡村建设,必须重视新时期乡村日常生活的新变化。首先,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青壮年农民都外出务工,村庄中只剩下了所谓的“386199部队”(妇女、儿童和老人),并且很多农民都是举家外出,农民的利益出现分化

声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网友暖南倾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