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提高成绩的法宝:学会的三个标准
平等思维唐曾磊
很明显,学习的目标就是把知识学会。 -学会是我们的目标,关于学会有两个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学会?学会的标准是什么? -
怎么能在考试的时候准确地考出结果?怎么能在工作生活中很快学会并且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
这些问题看似不那么重要,但请跟着我一点点分析完了,你就知道这个问题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我们可以说,只要明白了上面的问题并能够依照来实行的话,每个孩子,只要他不是天生的大脑有问题,都可以进入清华、北大这样的大学。 -
这两个问题给出了学习每个知识的检验标准,试想如果学习到什么程度没有个标准,也就是说,所有的学习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学会。如果不知道什么时候学会,就会由于不知道是不是学会了,浪费很多时间不断重复已经学会的知识,而且在学习的时候不能有一个检验指标,不能指导学习过程,使学习过程科学化。 -
问题不明确就会走很多冤枉路,这种事情非常普遍。 -
人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很多时候自以为很明确问题是什么了,但事实上不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而且不止是知识不够、不足的人,很多世界著名的研究人士也会犯这种错误。 -
20世纪50年代,全世界都在研究制造晶体管的原料——锗,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在做一个研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如何将锗提炼得更纯。 -
日本新力公司的江畸博士和助手黑田百合子也在不断进行探索,但每次试验都难免会混进一些物质,而且到了一定阶段后,每次测量都显示出在一定范围内的无规则的数据。显然他们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死胡同。 -
后来在一次讨论中,他们重新考虑这个研究的问题,我们到底要研究什么? -
经过反思,他们认识到他们原先对问题的定位不够准确,他们把问题局限在如何将锗提炼得更纯这一点上,但真正的问题是:让锗在晶体管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制造出更好的晶体管。 -
问题一旦明确了,他们的工作就容易进行了。他们去掉原来的前提,而另辟新途,既然提纯很难,那么可不可以添加一些杂质来达到目的? -
于是他们有意地一点一点添加杂质,研究晶体管随着杂质的增加,性能发生的变化,终于他们发现:在将锗的纯度降到原来的一半时,晶体管的性能最理想。 -
这项发明一举轰动世界,江畸博士和黑田百合子分别获得诺贝尔奖和民间诺贝尔奖。 -
人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不自觉地想赶紧往前走,赶紧找出答案,但经常忽略问题本身。我们应该从界定问题开始,首先搞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 -
我们接下来就要详细分析上面提到的问题。 -
学会有三个标准: -
1.得满分 -
人们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往往会不敢明确,因为他们希望给自己留有余地,希望到最后完不成目标的时候可以找到借口,不让自己太难受,因此,很多人习惯于把目标定得模模糊糊,而且标准也是尽量低一点。 -
这里,我们提出的学会的标准就是得满分。如果一个题目10分,那么得满分就是得10分。只有得10分才叫学会了,否则,得9分、8分,都叫做不会!怎么办?继续学习!重新做! -
只要学生没有得满分,就要重新做。 -
把一个题目学到得满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得满分含有三层意思: -
一是前因后果,因果关系绝对不能错。 -
题目中有的前后两步骤之间是因果关系,有的不是。 -
凡是有因果关系的,要考虑第一步是不是一定可以推出第二步? -
什么时候可以推出来,什么时候推不出来? -
因果关系中先因后果,次序是否有错? -
题目的整体思路为什么是这样的? -
除了这种思路,还可以有什么样的思路? -
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条思路? -
第一步为什么要这么做? -
不这么做行么? -
最规范的做法应该是什么样的? -
画辅助线的说法有没有问题?是不是标准的说法? -
每一步骤与后一步骤之间是什么关系? -
每一步是不是必然推出下一步? -
这一步还可以推出什么结果? -
因为有什么条件才能推出下一步? -
这一步用了什么概念、公式、定理? -
每一个概念我是不是完全掌握了? -
这个概念中的关键词语我都很清楚了么? -
公式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这个题目符合公式的前提么? -
所用定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
定理中的每一个关键概念是不是清楚的? -
题目做完了,有没有发现比较容易出错的地方? -
有没有什么地方比较啰嗦? -
什么样的答案既简练又准确? -
…… -
把上面的问题都想明白了,这个题目从道理上来讲就基本掌握好了。 -
二是采分点一个都不能少。 -
每个大题都会有几个关键步骤,这些关键步骤都分别承担一些分数,只要某一关键步骤出现错误,就一定要扣分,不论其他部分做得是否正确。 -
当我们把题目理解透了的时候,看到一个题目,就需要明白以下问题: -
这个题目在考什么? -
什么地方是真正的考点? -
根据这个考点,答题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
什么地方应该作为答题的重点? -
采分点在哪几步?
…… -
三是只要这个题目会做,一个字都不能错。 -
很多时候,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总会想着赶紧把这件事情做完,再赶去做另外的事情。这就是典型的浮躁。 -
人们总是不能停留在当下,不能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前的事情之中。几乎每件事情都是如此。 -
所以,人们总是活得不真实,总是没有在生活,而是在奔波,在急匆匆地往前走。 -
走到前面去干什么呢? -
其实没有干什么,是再往前走! -
问题是人们错过了当下,他们做的几乎每一件事情都不够完美,他们不能享受现在的时光,他们的心不是在追忆从前,就是在畅想未来,唯独没有现在。 -
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人们总是想着赶紧做完手头的工作,在着急着做完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
一个有智慧的人是一个活在现在的人,也就是他具有活在此时此地、活在这个片刻,而不活在其它地方的能力。 -
三倍快速学习技术提示我们,只要没有完全正确,哪怕错一个字都要全部重做! -
这是体罚吗? -
我们这么做的目的是给学生一种刺激,让学生形成一种认识:只要我会做,不可以做错,因为做错了会重做,这可是一件很讨厌的事情。与其匆匆忙忙地做错了重做,还不如稍微慢一点,只要会做的全部做对呢。 -
当学生们有了这种心理状态的时候,他们就踏实多了。他们就会安安稳稳地坐下来,不急不慌地把题目仔仔细细地做完,并在上交前认认真真地检查好,争取不出现任何错误。 -
有人可能会不满意:只错了一个字就让学生重做,会不会太耽误时间了? -
我们要强调的是:既然这个题目会做,为什么要错一个字?为什么不一次性做到满分?尤其要提醒的是:为什么没有在上交之前把这个错字自己检查出来? -
所以,在这里,只要做错了,就要重做。 -
什么是做错? -
不得满分就是做错! -
一般第一次用这种方法训练的同学,从不会到一次性做到满分,一般需要重复至少5次。有的同学甚至需要做十几次、几十次才能真正把一个题目做到满分。因为他从来没有这么真正学会过一个题目。
北京蓝靛厂中学有一位同学名字叫贾伯松,他第一次来我们基地补习课程的时候,上完两个小时就来投诉我的老师,说老师耽误时间,两个小时时间,居然连一个问题还没有讲完。我问他,“你能够做到满分么?”他不好意思地说:“尽管我还做不到满分,但是我可以回家做啊!”我马上接口:“如果你能够回家好好做,今天就不用来我们这里补习了!”…… -
2.熟练化 -
在清华读书,有一个很大的便利,那就是,你有机会接触到各省各市的状元。 -
记得前总理朱鎔基在2001年6月6日,清华大学综合体育馆为经管学院全体师生和清华其他各院系学生代表做的讲座中就说过这样一则故事: -
…… -
谈到为学,坦率地说,我不是一个好学生,我不喜欢工程,因为英文好,喜欢文科,老想着转系,不过没转成。有人说没转成是对的, 因为国家后来还是重视工科的。我那时候在班里不是最好的,……我说我在中学时是班里的第一名,现在跟班上那些认真学习的人相比也没有怎么不用功啊?张(一位师兄)告诉我说:在来清华之前,哪个不是第一名???清华竞争的确非常激烈,人才出了不少,我们班里(指电机系)就出了三个院士。 -
…… -
接触到这么多的第一名,就有机会学到很多自己不具备的能力。 -
一个人的成功可能出于偶然因素,但100个人的成功中一定存在必然因素。 -
三倍快速学习技术集中研究了很多名清华、北大各省市状元和各学科学习尖子的学习方法,经过统计分析,在摒弃了这些学生天生的智力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影响这些学生们学习的可以复制的非智力因素,从而形成了目前的三倍快速学习技术。 -
在这些非智力因素中,我发现大多数学习尖子都有一个很明显的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学得最好的那门课考试时都有一种非常接近的感觉——试卷发下来后,他们会感到试卷中的题目大多数是很熟悉的,有一部分甚至不需要计算都可以保证写出准确的答案,只有最后的一两道题目是没有十分的把握的,但也基本上有信心可以做对。 -
有这种感觉的学生往往成绩都会达到147分左右(150分满分)。他们之所以没有得满分,往往不是因为有什么题目做错了,而是因为有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一样而扣去了几分。 -
基于这种调查,三倍快速学习技术提出:一个题目不仅要做到满分,而且要非常熟练地做到满分。具体标准就是:如果一个题目需要10分钟做出来,在这个学生学会这个题目以后,这个同学必须能够达到在8分钟之内做出这道题并得到满分。否则,就不能说会。 -
3.举一反三 -
经过前两步的学习,一个题目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基本上已经没问题了,进一步的做法是举一反三。 -
举一反三,出自孔子《论语 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
当一个题目已经能够熟练地做到满分的时候,就需要进一步问自己: -
这个题目可以有几种解题思路? -
哪种思路最快,而且最容易让人接受? -
这个题目曾与以前的哪个题目比较相似?它们之间的差别和相似点分别在哪里? -
这个题目实质是什么问题? -
这个题目的前提条件可以有几种变化? -
每一种变化怎么做出来得满分? -
问题可以有几种问法? -
每一种问法通常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
这个题目解决方案的关键是什么? -
什么地方容易出问题? -
出题人考的是哪个点? -
如果有隐含的条件,那么隐含的条件是什么? -
还可以怎么给出隐含条件?
考官设了什么陷阱? -
他出题是不是够妙? -
如果我出题的话,怎么出题会更能够考出学生的水平? -
显然,要做到上面提到的三点并不容易,所以很少有学生能够自己主动地把知识学到这个程度。 -
难以执行的原因在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没有认真的能力,也就是说没有“一次性把一个题目做到满分”的能力。
-(确实是篇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