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不幸客死他乡的中国留学生,怎么就成了国内网民口中“该死的富二代”?
明明应该令人哀悼的悲剧,却成了很多喷子的狂欢?
四年前发生过的一切,今日是否又一次重演?
留学生这个亚文化群体的尊严,难道注定要任人践踏?
昨日,中国留学生江玥(音)遭遇追尾车祸后惨死于肇事者枪下的新闻,引起了国内外很多华人的关注。新闻详情可以点击这里阅读
在观察多种舆论的同时,我们不由得想起了发生在2012年4月的南加大枪击案。
那时候,瞿铭和吴颖,两位如此优秀的中国留学生含冤惨死于异国他乡。而国内各大门户网站却纷纷在新闻标题中强调“宝马车”字样,引发了一众网民内心的仇富嫉妒心。
网民们完全不了解两位死者生前简朴勤奋的事实真相,却在评论中叫好“富二代,在外作孽,大快人心”。
错误的舆论导向,偏激的一句句留言,导致留学生群体为此悲愤反击。南加大校友自发在校内外展开了各种宣传真相、抗议网络暴力的活动。央视的《看见》栏目还为此专门做了一期节目。
今天,当同样的悲剧再次发生,这位不幸的留学生,还会在同胞网民的舆论重压下,再死一次么?
日报记者搜索了各大门户网站。这一次,大家的报道显然更为公正——无论是新闻标题和正文,都没有着眼于受害者开的是什么车。
(虽然某些标题还是取得有那么一些难听,“将其枪杀”……)
那么,网友的评论呢?
某些热门评论依然使人心寒——“不好好开车”,“富二代官二代”……
而腾讯新闻里的情况却更糟糕
这让我想起了在波士顿爆炸案发生之后,有的网友对吕令子同学的恶意揣测:
另一些三观较正的人和他们争吵了起来。
令人欣慰的是,那些严惩凶手、抨击冷嘲热讽者、为受害者鸣不平的言论也很强大。
接下来再看看新浪微博。
微博网友三观更加正。热门评论基本都是为女孩鸣不平的。
对冷嘲热讽者的反击好多。
某人似乎为了博眼球,发出了一个恶心的声音,
立即被有良知的网友群起而攻之。
(当然日报并不赞成这种以暴制暴的做法,望周知)
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更为主动的评论,他们是死者的校友或熟人,自发站出来,告诉大家发生了什么——
对了,作为留学生用户最多的日报,这条新闻下的评论又是什么样的呢……
果然是后遗症了,大家都怕奔驰宝马这类字样。
引得有人都说玻璃心了。
也有校友的主动评论,同时,强调安全教育。
还有一个很有建设性的建议——是的。如果一直在消耗自身的能量对抗自身,而无法团结起来面对艰难的现实、为自己争取利益,这无论对个体,还是整个族群来说,都是一件很不利的事情。
那么,对这位惨死的同胞,对于她19岁逝去的花季生命,我们除了惋惜,在心里默默祭奠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呢?
一,积极留言。
就像上文中提到的那样——这时候,如果你和受害者熟识,或者身为校友,再或者身在同一城市,都可以在新闻的评论栏中留下自己的声音,告诉那些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这座城市、这个街区、这所学校现在到底是什么情况,这位少女生前又曾是怎样的美好。
ASU生物制药工程专业的博士生段虎同学就联系上了日报,他和朋友们正在组织ASU的同学在编写安全守则,会打印出来明天带到事发地小型的默哀会上给同学们分发。如果你认识学习法律或者心理学的朋友,文档里有专门的问题需要专业人士帮助,他欢迎更多的人加入编辑留学生安全须知的行动中。
Google Doc共同编辑地址,https://goo.gl/X195bW
(需复制到浏览器)
当今时代,每个人动动手指,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只要你的发声有理有情,就能打动无数人心。也许,至少,你的告白能够在一则新闻的评论栏中占据主要位置,被更多的人看到,这样一来也就起码维护了那些看者眼中死者的清白。
二,积极转发,说明。
转发日报的文章,用评论的文字鲜明地亮出自己的态度;向更多亲朋好友说明这件事。通常情况下,那些年岁较长的亲戚会更倾向于对留学生群体留下刻板印象,那么这种时候就需要我们坚定立场,耐心说明。
当我们身处异国他乡之时,安全感就成了稀缺的心灵资源——这时候,我们多么希望远在国内的亿万同胞们可以成为自己坚实的后盾。事实是,从将近四年前的瞿铭吴颖案,到今天的江玥案,国内舆论由伤害变为支持后盾这样细微的改变确实在一点点地发生着。
只是,这样的变化还需要多一点,再多一点……需要我们都再多一分努力。
推荐阅读
回复“平安”,看关于此事的日报新闻报道。
“舆论的风呼啸而过,对于我们这些站在屏幕后的人来说仿佛是一夜情。一夜之后,事如春梦了无痕迹。但是和一夜情不同的是,过后我们无需担心怀孕、被揭穿和谴责——因为这张屏幕好像是盾牌,是城墙。”
回复“舆论暴力”给你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