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读宋词”的第二十二课
▼
◆◆ ◆
词人
姜夔(kui)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人。钱钟书曾评价他的诗:“他的字句都很精心刻意,可是读起来很自然,这是词家的诗少有的。”在词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姜夔,更是把这种自然的“雕琢”发挥地游刃有余。
◆◆ ◆
词解
古往今来写梅花的词,第一名是姜夔,第二名还是姜夔。
北宋的诗人林逋曾经有一句写梅花的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姜夔写梅花的词共有两首,词牌分别化自这句,一首是暗香,一首是疏影。这两首词,可以说是古往今来写梅花最好的作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姜夔在词风上继承了周邦彦,但他比周邦彦更加自然,虽然两位都是精通音律和词赋的大师,但姜夔的词更具文人气质,所以一直有人用“骚雅”这两个字来形容姜夔的词风。
在婉约派或者格律词派来说,这个尺度是很难把握的,很容易就把词写成了晦涩或者滥情的俗套,第一是因为这种词风非常讲究音乐性,比如“锁窗明”这一句的明字,一开始是用“锁窗幽”,明和幽同样都是平声,但讲究的词人考虑的是是否合于音律,明是上入声,配上音乐更加和谐,所以改为“明”字。但我们现在看“明”和“幽”表达的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意境,为了合于音律,词人可以改变原来的意境。
这有点悖于诗词的本意了,但这是格律词派的词人追求的,毕竟词是要唱出来的,音乐性很重要。
第二是这类词人大多喜欢雕琢文字和用典故,这也符合一种文学体裁发展的过程。当前人把各种意境都用这种文学体裁表达过之后,后人只有在形式上多费脑筋,才能翻出新意来。
姜夔的这首《暗香》,正是通过对形式的改变来写出新的意境。
跟现代的创作歌手一样,《暗香》是姜夔自己谱曲自己填词的。第一句“旧时月色,算几翻照我,梅边吹笛。”从月色起笔,引出一段梅边吹笛的往事,也写出当下面对梅花的心情感受。也把整篇词的主题基调体现出来——怀旧和怀友。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这里的玉人不一定是女性的,但我们在这里把她理解为一个女性的形象会更有意境,笛声唤起了玉人,在清寒中折下一枝梅花 。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这里用了典故,但一点也不晦涩突兀,用得很巧妙,就算不知道何逊故事的人,也可以直接理解为作者本人。何逊是南朝诗人,他住的地方种了一树梅花,也经常写一些咏梅的诗。杜甫说:“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何逊这个人就和梅花联系在了一起。
这里是说,诗人老了,已经忘记了当时写梅花的那些词赋。这只是其中的一层意思,还有一层意思是说,昔日一起踏雪寻梅的时光已经匆匆逝去了。
所以只能“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怪起梅花来了,因为境遇和心情都不同了。
古人朋友之间经常用寄梅花来表达友情和思念,所以有“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宋词里也有“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的句子。
在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写要把梅花寄给远方的友人,而是从相隔的距离来写,“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不直接抒情而是从侧面婉转地表达情感,这是姜夔词的特色。
紧接着去写曾经和友人一起携手共游的回忆,非常美,“千树压,西湖寒碧”。冬天的西湖一片寒碧,一千多株梅花却正盛开,成为冬天最艳丽的景色。
接下来再从回忆里抽身,回到现实,如今是“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寒风吹过,梅花也一片片凋落吹散,何时才能再见到这样美的梅花呢?
这首词初看起来没什么特别惊艳的地方,但你多读几遍,就能体会在不经意处作者的经营雕琢之功。
其实上阙词和下阕词都是对应好的。上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对应的是下阙“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一个写的是时间的距离,一个写的是空间的距离。
上阙的“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对应的是下阙“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写的都是把梅花折下来后,近距离地面对梅花的感受。
上阙的“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对应的是下阙“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写得都是诗人的过去回忆。
上阙“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对应的是下阙“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一个怪梅花,一个惜梅花,但表达的都是时光易逝,离别等闲的感受。
这首词用“旧时月色”开头,用“几时见得”收尾,开头四个字一出,把人带入到诗人的回忆——是月色笼罩的旧时回忆。而“几时见得”之后,留给人一种“再也难见到”惋惜和悲叹。诗人在收尾用一个问句结束,其实答案早就已经有了。
▼
【从小读宋词】
这里是宋词的王国
浅吟低唱、风花雪月的世界
(关注微信公众号“从小读宋词”:leishusongci,一起来听语文老师不会讲的宋词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