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人文素养的缺失 现代教师的知识缺失

教师人文素养的缺失 现代教师的知识缺失

    一、孔子的教师观      现代老师,只要取得教师资格证,就可以做老师。而教师资格证的获取,不过是考几门课程。古人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礼记》)现在对教师资格的考察,还只是局限于记问之学。以孔子的教师观看来,还不足以做老师。     《论语?为政》篇中记载: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一章,可以说是孔子的教师观,正确认识这一章的涵义,对现代教育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于这一章,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郑玄的解释为代表,一种以何宴的解释为代表。     传统所认同的是郑玄的观点。郑玄认为,温,是温习。温习旧知识,而有新的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这种解释是影响很不好。温习旧知识而有新体会,是人人都会有的,是不是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呢?不能!现实也不认可——所以要有教师资格证。     何宴认为,“温”是寻找的意思。他说:“温,寻也。寻绎故者,又知新者,可以为人师矣。”在这里,“故”不是指旧知识,而是指“缘故,缘由”。“新”是什么意思呢?“新”指伐木之基。引申为“凡始基之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如“新”年,崭“新”。这里“新”指知识的由来、来由。这章的意思就是:“寻找缘由,而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才可以为人师。”这才是孔子的本义,这才是孔子的教师观。     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并不容易,难怪孟子要感叹:“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好为人师”,是指对学识了解的不深入,自以为是地给人讲解。孔子也曾批评这种一知半解,“听而涂说”的不良现象。(《论语?阳货》14章)     孔子非常重视对知识来龙去脉的把握,注重对知识追根溯源。如他给学生讲礼,不是只是局限于对现有礼的知识的传授,而注重考察礼的来由,礼的发展与变化。他到杞国考察夏礼,到宋考察殷礼,来了解礼的演变。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八佾》9章)正是这种对知识来龙去脉的考究,才使得他能够知晓三千年后的礼。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篇》23章)意思是说,如果知道殷对于夏礼的取舍,知道周对于殷礼的取舍,就会知道哪些礼是不会变的,哪些礼会做些改变,并且会知道改变的方向。这样,三千年后的礼主要是什么样的,也是可以知道的。2500多年过去了,传统的美德的确没有什么改变,可见孔子的预测是正确的,这正是立足于对礼知识的精确把握上。     正是这种“温故而知新”精神,才使得孔子没有把知识看成死的知识,而能够从生活的本质给学生以合理的解释。宰予认为守孝三年太长了,一年就行了。孔子不是以老师的权威强迫学生接受三年的礼制,而是充分地讲明三年守孝的来历,是因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论语?阳货》21章)这样的讲解,从学识的根源讲起,自然容易使学生接受。     古代教学。很注重潜移默化,把知识还原于生活中,让学生切身体验。《礼记?学记》中说:“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意思是说:“君子在教学生时,是把知识藏起来,装饰它,(不直接教),而是在学生休息时,在学生玩耍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学到它。”教者有心,学者无意,这样就不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二、孔子教师观的启示     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有什么必要吗?很必要!只有教师知道知识是怎样从生活中来的,才能把知识还原于生活,让学生从中发现知识,从而体会发现知识的乐趣。体现发现的快乐,激发学生发现创造的欲望。     如果我们教师只是教授学生知识,学生对知识会有一种隔膜感,会觉得知识太抽象,无法与生活接轨,无法应用于生活,只是记忆知识,对知识的枯燥会产生腻烦,从而厌学。     现在很多教师,自己根本就不知道知识的来由,不知那些知识是怎样从生活中发现的,只是照本宣科,把知识从课本灌输进学生的头脑。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生活脱节,感到学知识就是为了做题,觉得如果不考学,所有所学的知识就没有一点用处。     不光学生会有这种认识,很多的老师也是这样认为的,甚至在课堂上明确告诉学生,“如果不考上大学,若回家种地,学的知识没有任何用处。”——现在学生学知识好象就是为了考学,不知知识是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是用来指导生活,服务生活的——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我们教师的悲哀,更是学生的悲哀。     这一切,都缘于我们没有一个正确的教师观,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最主要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让学生知道这些人类的知识是怎样从生活中发现的,让知识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打破知识的神秘感,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乐趣,而不是神秘。     我问过几个中文系毕业的教师,问他们汉字有哪俩种?他们竟不知道汉字分为“文”和“字”两种。自己对汉字的起源都漠视或无知,怎么可能在教学中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把汉字的奇妙展示给学生,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汉语的热爱呢?汉字是表意字,汉字的起源是非常奇妙的。让学生在学习汉字时,如果能知道汉字是如何造出来的,字义是如何引申的,必然引起学生对汉字的兴趣,激起学生对祖国汉字的热爱,对祖国文化的自豪。而很多老师的知识只是“记问之学”,教授时自己都感到乏味,如何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呢?     美国心理学家、教学论专家布鲁纳倡导运用发现法教学。发现法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创造性地“探究”,从而“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在学习中体会发现知识的乐趣和方法。     发现法的运用,首先要求教师对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温故而知新”,才能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去探究。要使教师有意,学者无心。比如我们在讲授圆周率的知识时,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圆的周长随着直径的大小而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规律吗?让学生像古人发现圆周率的知识时那样,通过自己观察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从而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     这样做,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兴趣,还可以使学生乐学,提高学习的兴趣。古人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不让学生动手操作,不能使他享受学习的乐趣。     三、两种教学观的比较     注重知识的来源,从而创设情境,使学生发现知识,收获知识与乐趣,培养创造与发现能力,我们叫做探究式教学。这是孔子的教师观给我们的启示。探究式教育,注重学生发现知识能力的培养,创设情境,对知识追根溯源,让学生发现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乐趣。     而现在学校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多是直接教给学生知识,是一种灌输式教学。灌输式的教师以传授知识为己任,只是把课本知识对学生重述一遍,让学生记忆,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     探究式教育,教师尽量把知识还原到生活状态,让学生知晓知识的来源,消除学生对书本的敬畏意识,消除学生对知识的神秘感,使学生对知识有一种亲近感受。探究式教学消除了知识的神秘感,使学生感到自己也可以发现知识,增强对知识的兴趣,感到学习的快乐。     灌输式教育,教师不注重知识的来源,只是以把课本知识教给学生为己任,从而使课本知识与生活脱节,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了神秘与冷漠感。灌输式教育直接教给学生知识,然后让学生重复单调的练习,使学生除了收获知识外,所能体验的不是学习的乐趣,而厌恶。     有人以教学生游泳做比方,很形象地说明了两种教育方法的利弊。     灌输式教师教学生游泳,是这样的。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游泳。”    学生兴高采烈,非常兴奋,跃跃欲试,要跳进水去。    “同学们,游泳该怎样游呢?手臂摆动的要点有四条,腿摆动的要点有三条……在大家下水前,先要记住这些要领。”    学生兴趣先减了大半,为了能早点下水,没有办法,背吧!——终于背熟了游泳一大串的动作要领,可以下水了。     学生下水后,老师拿着个教鞭,在池边巡视。看到哪个学生手臂动作不正确,立马一棍敲去,大喝一声:“要领!记住!”见到谁腿的摆动不对,也是一棍敲去,让其再背一背要领。教师手也使累了,嗓也喊哑了。还好,学生在严师的督查下也算是学会游泳了。     老师想,学生自己游吧,这下可以躺到遮阳伞歇会了。自己还没躺好,学生一个个上岸了,过来畏畏缩缩地对老师说:“老师,我学会游泳了,可不可以不再练?”    老师气得七窍生烟,感叹说:“你看看你看看,现在的孩子!不会游泳时想游泳,现在好不容易学会了,却又不愿游了。现在的学生无法教了!”学生对学习的厌倦,正是老师造成的。     探险究式的教师是怎样教游泳的呢?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游泳。”    同学们都很兴奋。老师讲了几点注意事项,然后宣布:“下水。”    老师躺在遮阳伞下,悠闲地看着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跳进水,尽情地戏嬉游动。觉得学生游得差不多了,把孩子们叫上岸,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游泳的动作要领是什么?”    同学们开始根据自己的感受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老师根据同学们的阐述,总结出几条来。有些要领不能统一,老师说:“同学们,请继续下水,感觉一下游泳的真正要领。”    学生学会了游泳,也把游泳的要领总结出来了。感觉游泳很有趣,一看书,书上写的要领和自己总结的差不多——自己也可以发现知识,也可以写书了!     探究式教学使学生除了学会游泳,培养了游泳的乐趣,还体验了发现知识的乐趣。而灌输式教育,学生得到了什么?除了游泳的要领外,就是对游泳的恐惧与厌恶了,他们不知道自己也可以发现知识,不知道知识是智慧,不知道学习是乐趣。     每年高考结束,每个学校都会发生学生烧书撕本的现象,以发泄十多年来对学习的厌恶。我们的学校如果培养的都是对学习充满厌恶,感觉不到一点学习乐趣的学生,中国的未来就堪忧了。振兴中华能靠这些对学习极度厌恶的学生吗?
    “温故知新”,注重知识的来源探究,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消除学生对知识的敬畏感,使他们乐于学习,勇于发现,让每天的学习充满乐趣吧!     重新正确认识孔子的教师观,补充教师的知识缺失,调整教学方法,把课堂知识传授,改为老师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发现知识,学生必然学得深刻,学得快乐,从而培养学生从生活学习知识,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使学生不但乐学,而且会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3451/706164415857.html

更多阅读

新形势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新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新形势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日益发展,随着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平等对话、师生互动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逐步形成……,面对这一切,教师必须重视调整和完善自身素质和能力结构以适应“通才”和“通识

人文素养的内涵与提升(演讲) 提升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内涵与提升(摘要)【摘要】 本文从人文素养的内涵入手,分析了高校推进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五种途径:首先是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二是深化教学改革,构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科专业结构、课程

提升教师人文素养 李娜的人文素养有待提升

      --令国人心寒的黑脸想证明什么?  2014年1月25日,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罗德-拉沃尔球场上,4号种子、去年赛会亚军李娜直落两盘,7-6(3)/6-0击败斯洛伐克姑娘齐布尔科娃,成功问鼎冠军。李娜成为澳网100多年历史上,首位夺冠的亚洲

语文教学与思维培养 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用平铺直叙的方式授课,还是用声情并茂的方式授课,所产生的效果大不相同。教师只有借助于阅读、表达、写作、活动等方面的教学,把握语文固有的人文本色,以学生为本,授受知识,培植精神,提高修养,净化心灵,感悟人生,让

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 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初探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2004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该要求指出:“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

声明:《教师人文素养的缺失 现代教师的知识缺失》为网友一口价不卖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