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电视工作者,或许你在制作电视节目的后期机房中,常常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后期编辑师总是和摄像师争论,好象二者是一对天生的冤家。究其原委,大多是因为后期编辑师面对摄像师扔给他们的一大堆素材,常常是一筹莫展。编辑师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镜头往往要在素材带中搜索很久,以致编辑效率很低,工作无法按时完成,于是迁怒于摄像师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笔者认为是摄像师没有掌握“无剪辑拍摄”的技巧,导致浪费了大量的磁带和其它工作人员的时间。如果摄像师能够通过学习熟练运用“无剪辑拍摄”的方法进行拍摄,不但能很好减少或避免以上问题,同时也可使自己的摄像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一、何为“无剪辑拍摄”
“无剪辑拍摄”源于电视新闻拍摄,是一种高效的新闻拍摄方法。在当今新闻爆炸的时代,时效性就是新闻的生命,如果在后期剪辑上花太多时间,新闻就变成了旧闻,所有的工作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人们开始考虑将拍摄与剪辑结合起来,拍摄完成就可以直接播出,于是产生了“无剪辑拍摄”。简单的说就是摄像师用摄象机的开关控制镜头的长短,当拍摄完成后,剪辑也就随之完成了,提高了成片的工作效率。
“无剪辑拍摄”的本质是摄像师带着编辑师的思想,根据节目的主题在拍摄的过程中完成编辑的工作,它要求摄像师在拍摄的过程中充当多个角色和完成多项任务。“无剪辑拍摄”对摄像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很高。首先摄像师应具备熟练的摄像技巧。其次摄像师还要具备节目策划的能力,能够掌握整个节目的拍摄思想和基本框架。再次就是具备编辑的基本素质,能够掌握编辑的基本理论,学会用编辑的眼光选择镜头画面。
二、如何进行“无剪辑拍摄”
1、拍摄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摄像师要跟栏目策划人员充分沟通,明确拍摄的主题,尽量提前拿到拍摄的剧本,并与编辑师协调制定好分镜头脚本,确定要拍摄的画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提前到拍摄现场去看看,对场地、背景、光线等要素做到心里有数。回来后,针对以上情况确定摄像器材,要带哪些镜头、是否要用轨道和摇臂、是否要用偏光镜和色片等等。这些工作至关重要,千万马虎不得。
2、拍摄中的注意事项
拍摄的总体要求是要按照原来的设想或分镜头画面脚本拍摄画面,并保证每个画面的质量优秀、长度够用。还要注意的是画面的拍摄及连接一定要符合剪辑的基本原则。具体要求主要包括:
(1) 镜头长短的确定
不同的镜头长度应根据画面所包含内容容量和观众理解的时间长度为依据。镜头的长度安排要适宜,如果镜头过短,观众还没有看清楚画面的内容,镜头就转换了,那就失去了这一镜头存在的意义;如果镜头太长,而且没有新鲜的内容加入,就会造成节奏拖沓,使观众感到厌烦。一般来说,表现较大场面和特定的环境气氛,要用较长的镜头连接,镜头转换频率要慢;表现强烈的动感、紧张的局面、激烈的情绪等,用较短的镜头,镜头转换的频率要快,有助于加剧节奏、强化情绪的变化发展。在具体实践中,摄像师要时刻留意寻像器中画面长短的时间显示,一般每个画面的长短在3到6秒之间。内容丰富的全景长镜头画面一般在10秒左右,中景画面一般5秒左右,特写镜头一般在3秒左右。一个镜头画面尽量只表达一个意思,镜头画面的连接要有变化,才能有节奏感,不至于平淡。
我们以影片《兵临城下》中苏军强登斯大林格勒码头一场戏的镜头为例: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码头准备登陆的场景,全景大约8秒
苏军在船上横渡的场面,中景大约5秒
丹尼洛夫在人群中躲避,特写大约3秒
(2) 景别的组接
景别是控制电视节奏快慢强弱变化和观众情绪变化的重要因素。景别基本分为全、中、近、特等。不同的组接会对观众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利用中景、近景、特写景别,内容调子上升快,对观众的心理冲击强,情绪上升快;运用全景、远景和长镜头的方式,内容调子上升慢,对观众的心理冲击较小,情绪影响慢。摄像师在拍摄一组画面时要注意景别的变化,一般根据拍摄的内容确定景别的使用,但景别变化时应避免画面跳动。例如从全景直接到特写,画面会跳,中间应以中景或近景镜头画面作为过渡,才能使画面顺畅。在一组镜头画面拍摄完成时,尽量用特写或空镜头画面转场。
下面以一组丹尼洛夫小时候狩猎时的画面说明全、近、特的景别组接。
丹尼洛夫小时候狩猎时的画面说明全、近、特的景别组接
(3) 不同角度画面的连接
电视画面是具有运动性的,不同角度的组合,构成不同的表述关系,角度不同,表达的意思可能完全相反;角度不明确,会造成语意模糊、概念不清。人们在屏幕上观察被摄体的拍摄角度的感受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体验,由于画面上缺少周围环境物的参考,当拍摄角度发生变化时,观众往往不能意识到自己也要相应的调整视点的变化,所以难以正确判断出真实被摄体的运动方向。而且拍摄角度的变化要符合视觉的变化习惯,否则也会产生跳动。如一个仰视的镜头画面直接到一个俯视的镜头画面,画面会跳,中间要加个过渡镜头画面,这样才能使观众看得舒服。
摄像师拍摄中还要特别注意轴线的问题。根据画面方向形成的规律,当摄像机的位置确定时,就同时为主体的运动和主体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了一个基本的方向概念,这时,在摄像机与被摄体之间存在一条假像的线条,这是一条为保持画面的基本方向而设定的方向性轴线。位于这条轴线的180度内拍摄的镜头称为同轴镜头。当摄像机越过轴线拍摄时,运动方向和指引方向就会产生逆转。为保持方向的一致,摄像师在拍摄画面时必须选择位于轴线同一侧进行拍摄,即拍摄位置的改变不能超过此轴线的180度,才能保证一组镜头之间的方向关系不致混乱,这就是轴线规律。但是现实生活中被摄体处于活动状态时,其轴线也是活动的,由此形成的动作方向也在改变,必要时摄像师必须突破轴线的限制,为了不使观众在观看画面感到方向混乱,摄像师在处理画面跳轴时主要做法有下列几种:
A 运用移动拍摄方法,边拍边越过轴线,让观众看到拍摄的总角度在变化。
B 运用固定拍摄方式,表现主体运动的本身正在改变轴线,让观众看到主体的运动方向在变化。
C 在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的镜头之间,加入中性镜头或特写镜头。中性镜头是指在轴线上拍摄的镜头,特写镜头的画面方向性不强,它们一般不反映与其它事物的位置对应关系,可以减弱相反方向运动的冲突感,对轴线两侧的画面连接起过渡作用。
D 利用方向转变时幅度较大的动作作为组接点,以引导观众对动作的注意来消除方向变化造成的视觉跳动。
下面以人群跑向岸边的镜头演示轴线的变化:
人群从画左跑向画右
用一个在轴线上拍摄的中性画面组接镜头
人群从画右跑向画左,摄像机已经顺畅的越过了轴线
(4) 运动画面的拍摄要符合动接动、静接静的基本编辑要求。
动接动是利用含有动态因素的镜头相互连接,“动”是指画面含有动态的因素,视觉上有明显动感的镜头。除了利用画面主体本身的动态连接外,在很多情况下,画面动感是由运动拍摄的方式所造成的,因此,动接动还包括:
A 运动镜头与动态主体的连接。用运动拍摄的方式跟随表现动态主体,可以是同一主体在不同范围内活动的连续构成方式,也可以是分别表现不同主体动态的队列构成方式。
B 运动镜头与静态主体连接。在运动拍摄方式下,静态主体同样具有明显的“动感”,例如,使固定的背景变静为动,就像带动视线浏览巡视不同的景物。
C 固定镜头与动态主体的连接。拍摄位置固定,主体处于动态过程中,这种连接方式有利于集中表现特定场景下主体的动态,视觉动感明显。
D 运动镜头的互相连接。在镜头运动过程中直接转换,例如:摇接摇,变焦接变焦等,可以保证流畅的运动效果和视觉效果。总体来说,动接动是利用动感画面来组接镜头,能够造成流畅得视觉效果。
静接静是指视觉上没有明显动感的镜头相互连接,这是一种灵活方便的组接方式,但在选择组接点时,同样要考虑画面中的动态因素,尤其是被摄体动作幅度较大时,要特别注意主体动态的连贯性。
动接动、静接静是镜头连接最基本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带来和谐自然得视觉感受,是编辑师常用的编辑手段,摄像师要熟练掌握和应用。
3、拍摄结束后的收尾工作
拍摄完成后要留点儿时间,检查拍摄的效果。如果有不满意的镜头画面或是漏拍的,可以及时补拍。在其它人员撤收后,可以拍一些空景,以备剧本有小的变动。这些工作都完成之后,摄像师就可以把录像带交给后期剪辑师了,剪辑师只要简单的加工就可以完成工作。
“无剪辑拍摄”作为摄像师的较高素质要求,并非高不可攀,只要在实践中注意探索总结,不断学习和努力,相信人人都可以做到,这样剪辑师和摄像师争吵不休的现象就可能会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