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E政录
访谈主题:二孩时代,学校怎么应对
访谈时间:2016年3月3日
高峰(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校长)
内容编导:《人民教育》杂志记者 朱 哲
主持人:首先做一个调查,两位校长的学校都是小学,学校中男女教师比例大概是多少?
刘希娅:我们学校是4:1。 高峰:我们学校大约90%是女教师。 主持人:比例很高了。二位校长有没有了解到各自学校中有意愿生二孩的女教师有多少? 刘希娅:我们近期申报的有5、6个。 高峰:我们学校有160多位教职工,刚刚接到报告有9位老师提出来要生二孩。 主持人:这个比例也不少了。前段时间网上说因为女教师扎堆生二孩,把校长给愁坏了,您二位怎么看待?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怎么解决? 高峰:我们去年有一位老师在学期的中间突然提出来要休假,准备怀孕,这让我们很被动,教学秩序、学生的发展都会受到一些影响。今年我们想了个办法,准备拿出一部分经费,提出申请的老师给一年的生育假,用固定经费聘请代课老师。一是让老师好好地把孩子生好,第二也不影响学校的秩序、课程进度,保证教学质量。 刘希娅:我们学校教师平均年龄只有31岁,处于生育高峰年龄,再加上二孩,生小孩的比例是很高的。但是作为学校来说,我们是鼓励和支持学校老师们生二孩的。因为二孩政策是国家战略,我们非常拥戴这项政策。目前全面二孩对我们的冲击还不是很大,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们在过去学校课程整合中有大量老师跨学科教学,还有大量老师是选修走班教学,孩子们每天上午上课,下午是社团活动,经常接触不同的老师。如果有老师生二孩,学校做了老师岗位的调剂和补充,对孩子们冲击影响不是很大,家长们意见也不是很大。
二是我们提前做了准备,做到科学设岗,做到各个年龄段、生育和没有生育的老师合理安排,这样如果有老师提出生二孩学校也不会太受影响,老师们也能安心生育。
主持人:刚才刘校长提到了,由于学校课程和岗位设置,家长们对于换老师的意见不是很大,高校长,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高峰:西方国家比较倡导让孩子在不同的年级去接触不同的老师,但是中国的家长有一个传统,不希望老师换来换去,认为频繁更换老师儿童没有安全感。
刘校长的学校课程改革力度大,传统的班级制弱化了,但对于一般普通的中小学来讲,临时换老师其实存在一些问题的。老师生孩子可能需要休假一年,一个孩子跟老师建立了非常好的互动关系,家长也认可她,提到换老师家长一般是不愿意的,就会找学校。但老师生孩子也是大事,所以需要学校提前做好沟通工作,相信家长们会理解的。
文字太长?高峰1分钟观点集锦,请戳~~
主持人:在小学,班主任和骨干教师中女教师比例还是比较高的,如果学校中这部分老师缺席会不会对学校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刘希娅:二孩时代的到来需要教育重新思考和定位,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学校整体的教师文化、教学文化、教学研究能力、团队文化和团队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从班主任和骨干老师的角度来说,我的感觉也是影响不大。个别老师调休一年时间,如果能够接得上的老师都是素质不错、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强,家长、孩子们是能接受的,对双方反而也是有一定好处的。 高峰:对,更换一位老师,让一个小朋友接触更多的老师是有好处的。对于休产假的老师,学校还要出一些办法支持她,支持她较好地度过孕产期,又能够持续她的专业发展。比如孩子小,老师喂奶的时间回不了家,学校是不是可以准备一间温馨的房子,让老人带着孩子来学校,中间老师可以给孩子喂喂奶,老师心里淡定,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好工作。
所以我想,学校应特别照顾处于生育年龄的老师,一是在生活上提供一些支持,比如刚才我提到的母婴室;第二是帮助这些老师做好职业规划,生育期间怎么做,孩子抚育和长大后,如何持续保持更好、更高的专业能力等;第三是基于每个老师个体发展路径,创建一种机制,吸引和鼓励老师们在生育期间,能够持续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做一个合格的老师。教师这个行业跟其它行业不一样,专业发展是不能停顿的。 刘希娅:我觉得,首先老师生小孩和专业发展不是对立、矛盾的。我有个非常深刻的感受,年轻老师生完小孩和生小孩之前教育方式是有差别的,生小孩成为她另一种专业发展方式,她对孩子有了不同的感受和理解,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当然也有部分老师因为生孩子脱离工作岗位时间相对比较长,可能在精力上的分配有影响,这时候学校就要为这部分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比如通过团队激励、搭建平台,让她尽快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另一种状态,体会职业幸福感;要帮助老师在职业幸福感和做母亲的幸福感之间找到平衡点,找到契合点,感觉到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师职业不妨碍她做母亲,同时又利于人生发展。
美女校长刘希娅怎么说?1分钟观点集锦,请戳~~
主持人:二孩政策出台后,网上有很多讨论说,妈妈生二孩了,老大反应很激烈,不欢迎这个弟弟妹妹。那么学校怎么渗透手足亲情教育?
刘希娅:学校会配合家庭教育做一些工作。我们的课程设置中有很多跨班级、跨学科、跨年级的交互性活动,在大孩子和小孩子的交流过程中,他们体会到了另外一种获得感,大孩子会主动照顾年龄小的孩子,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整个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让孩子感觉到我们是欢迎二孩的到来的,我们要共同为二孩的到来做一些什么,带着这种满满的正能量迎接二孩的到来。 高峰:这有点伪命题,我接触到的孩子都非常欢迎弟弟妹妹到来,不能用个案替代整体的现象。在香港或台湾地区,特别在香港,一个学校特别欢迎学生的弟弟妹妹也到这里就读,其实这是感情联系起来。我的哥哥姐姐在这里读书,我又来到这里,有亲近感和安全感。我们学校今年做一个项目叫“家庭互访活动”,就是让一个小朋友到另外一个小朋友家里度过一个双休日。同伴是一面镜子,在角色互换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一些优点或者缺点。这是我们进行亲情教育的一种方式,而且我们每个学科的教材里面都有亲情教育的内容。
很有意思的小花絮送上,不要错过哦~~
总策划:余慧娟
镜头编导:李帆
录制:中国教育报刊社全媒体中心
视频导播:修伯明
视频摄像:李柯
微信编辑:郭英倩
【两会】二孩时代,父母如何分配爱?听听朱永新、边玉芳、陈钱林怎么说
【关注】如果女教师们大部分都去生二孩儿了,学校怎么办?
【关注】女教师,请对自己好一点,因为会爱自己的教师最美丽
【微阅读】二孩时代,龙应台告诉您,怎么安抚老大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