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图可以看到,拍摄时使用了手动点对焦+点测光。首先我们对着背景测光,可以得到 1/20 秒的正确曝光数值。这个数字表示如果没有闪灯的情况下,1/20 秒可以让背景拥有正常的曝光。反之如果快门低于 1/20 则会使背景过暗,且由于受限闪灯功率与前景物,使得闪灯再怎么打都只能打亮主被摄物而无法同时兼顾背景亮度(照亮后面的同时前景就过曝了)。
上图:1/20s f2.8 ISO100
可以看到在 1/20 秒下打闪灯可以同时营造出玩偶本身的反光质感以及兼顾背景的亮度,避免拍出主体很亮背景很暗的照片。那么如果使用高速快门呢?
上图:1/250s f2.8 ISO100
可以看到虽然玩偶的主体本身还是跟前面那张 1/20s 的差不多,但背景却黑了不少。这是因为闪灯虽然能照亮被摄物主体,但在这样的功率下却不足以照亮背景,因此除非你有两支闪灯来处理背景的亮度,否则在单一闪灯的情况下只能依靠拉长曝光时间来解决背景过暗的问题。至于这样会不会造成被摄物模糊呢?除非你的被摄物高速移动,否则在 1/20s 以下,一般的轻微晃动都不会被拍出来的。
不过必须注意一点,若是使用慢门来获取背景的曝光,这时候往往也会连场景的光线也被抓进来而失去闪光灯压光(用闪灯盖掉现场光)的效果,因此如果要盖掉现场各种奇怪颜色的光线(例如舞台的七彩霓虹灯),就必须用两支以上的闪灯同时补足被摄物主体与背景光线来压掉现场光。
上图:1/8s f2.8 ISO100
闪灯注意事项:决定整体亮度的是“光圈”、“闪灯功率”或“ISO”,曝光时间调整只跟背景亮度有关。
如果觉得闪灯打出来的整体亮度不足(或过多),该用什么数值来调整呢?其实最早期的闪灯只有全功率这个选项,因此调整整张照片亮度的手段就只有依靠光圈和ISO。
上图:1/8s f8 ISO100
从上图可以看到,在相同的曝光条件下只要缩小光圈,就能达到降低整张照片曝光度的效果了。不过这时候有人不免又会有疑惑:那么改变亮度时什么时候该调整光圈、什么时候该调整 ISO 呢?
我们再重新比较一下上面的两张图,大家有注意到上上图 f2.8 的照片景深较浅吗?在同样焦段的镜头下调整光圈是控制景深深浅的唯一手段,因此如果你拍照的时候必须以兼顾景深为优先(例如大合影、或是微距拍小东西都必须拥有较深的景深),那么这时候你就只能把光圈先调到你要的数值,再依靠 ISO 来调整整体亮度。
们可以直接调整闪灯出力来控制亮度。例如上图的 Metz闪灯可以用 1/2 级距调整闪灯EV值(TTL模式下依靠 EV 调整),最高可调到 EV +3。如果你已经试过调整 ISO 与光圈大小依然无法取得理想的曝光,那么就直接调整 EV 来控制闪灯出力吧!不过有时候闪灯 TTL 模式受到太多机身数值控制的介入反而容易拍摄失误,因此如果不赶时间的话,不妨试试看闪灯的全手动 M 模式吧!
闪灯使用注意事项:闪灯角度是决定成像光影效果的关键
相信大家对闪灯直射这个词并不陌生。这个词的意思就是直接把闪灯对着你的拍摄物体,在没有任何扩散、反射的情况下直接照亮你的被摄物体。一般来说相机本身的机顶闪灯、或是手机的闪光灯都是这种形式,虽然能够确实照亮被摄物体,但得到的效果往往既没质感又难看得不得了:
上图就是闪灯直打的结果,可以看到由于光线直直对着玩偶发出,因此不仅颜色变得非常死白不鲜艳,且直打的光线还让整体的立体感遭到压缩。
那么跳闪是什么呢?跳闪意思就是先把闪灯打到别的方向去,再利用反射的方式将闪光反射回来。
上图的跳闪是利用天花板做反射,将闪光做最大幅度的扩散,避免光线过度集中在被摄物体上。不过跳闪并不是只有对着天花板才能用,也可以对着墙壁来营造不同方向的光线氛围,也可以利用大型反射板来控制跳闪的光线方向。在摄影棚里面常常可以看到插在闪灯上的雨伞(其实叫做反射伞)也是相同的原理,都是利用光线反射的方式来大幅度扩散闪灯避免光线直打,是比无影罩更有效率的光线扩散手法。
跳闪是最自然的打灯方式之一,尤其天花板方向的跳闪更能直接模拟现场光线的氛围,不管是光线角度、或是打起来的物体表面质感都更能贴近眼睛所看到的现实状态。至于色温只要拍 RAW 档都不是问题,因此对于新手来说,我通常都会建议你直接往天花板打跳闪就好,比较能确保照片的质量万无一失。
如果你的闪灯支持离机闪,那么就可以利用不同角度的闪灯来制作出不同的情境效果,例如上图是把闪灯用垂直反射+跳闪的方式从斜向的位置往玩偶上打光。(相机机顶闪灯是用来对旁边的闪灯下指令,本身并不参与曝光,这是 Nikon 相机的方便功能)
这样就可以打出如上图这种斜向阴影、或是单边受光的特殊照片效果啦!不过上图也只是做个示意,实际上可以再加个反光板、无影罩之类的东西来提升光影效果的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