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课堂实录 李镇西:我对民主课堂的理解

 我对民主课堂的理解

李镇西

我一向不赞同给教育贴标签,包括给课堂贴标签。但是,为了表述方便简洁,这里把体现民主教育理念的课堂,临时称作“民主课堂”。

我知道,“民主”是一个很时髦的话题,“民主”的概念甚至已经泛滥成灾,而且“民主”这个词的含义太丰富也太模糊了。所以,要谈论这个话题,首先要明确,我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民主”这个概念的?

说到“民主”,我们都知道这首先是一种政治制度,通俗地说,是一种管理国家的方式。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或者说政府形式),民主的核心程序是通过人民的选举(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产生领导人;同时,人民能够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参与国家的决策。而这正是民主制度与专制制度的根本对立之处。

但“民主”的含义,显然还不止于此。从不同的角度,人们还可以对民主内涵有多种理解。比如,民主又是一种机制,这意味着权力的互相制约;民主又是一种原则,所谓“少数服从多数”;另外,民主还被理解为一种工作作风,其表现是“让群众说话”“广泛听取不同意见”,等等。

更重要的是,民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我认为,这是对民主更为深刻的理解。将民主看做一种个人的生活方式,即认为民主不只是一种形式或者说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内在的修养。这种内在的修养体现于日常生活和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相信人性的潜能;相信每个人不分种族、肤色、性别、家庭背景、经济水平,其天性中都蕴含着发展的无限可能性;相信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人与人之间是能够和睦相处能够真诚合作的。

我越来越确信,民主的实质是对人的尊重。对此,阿克顿说得非常简明:民主的实质,就是“像尊重自己的权利一样尊重他人的权利”(见阿克顿《自由与权力》第373页,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爱因斯坦如是说:“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而不让任何人成为崇拜的偶像。” (见《爱因斯坦语录》第119页,杭州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从这里,爱因斯坦将民主与平等联系在了一起。

民主的生活方式,意味着自由、平等、多元、宽容、妥协、协商、和平等观念浸透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体现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民主的生活方式,还意味着“尊重”与“遵守”:对每一个人的尊重,并彼此尊重;对经由大多数人认同的制度、规则、纪律的遵守,对公共秩序和公共规则的遵守。尊重,是对精神而言,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尊严、思想自由、精神个性、参与欲望、创造能力等等。遵守,是对行为而言,大到一个社会,小到一个团队,规则是和谐有序的保证,某些时候克服个人的欲望而服从大家都必须遵守的规则,正体现了民主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自我中心,不是民主。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民主和作为政治制度的民主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民主的政治制度需要社会土壤,这“土壤”便是民主的生活方式;同样,民主的生活方式需要制度保障,这个保障制度便是民主的政治制度。

民主的政治制度与民主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政治体制与国民素质的关系,所谓“有几流的人民就有几流的政府”。没有民主的道德基础,所谓民主制度不过是空中楼阁而已。

我所说的包括“民主课堂”在内的“民主教育”,是在生活方式这个意义上使用“民主”这个概念的。也正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民主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具有民主生活方式的公民。

但是,这里的所谓“培养具有民主生活方式的公民”绝不能仅仅是一句动听且鼓舞人心的口号,而必须落实于教育行动。换句话说,民主教育的理念必须要有明确的载体。

这个载体,可以是学校的各种德育途径和形式,但我更看重课堂教学。不是说德育途径不重要,而是因为一个简单的道理:师生在学校读过的最多的时间是在课堂,如果离开了这个主阵地,单纯通过主题班会等德育形式对学生进行民主品质和民主能力的培养,是难以奏效的。

说到课堂,我还想谈谈对课堂功能的理解。过去我们很多人往往把课堂功能仅仅理解为传授知识,后来又增加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样的理解始终没有把课堂和学生的精神成长相联系。我认为,课堂教学既应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更应该将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注入孩子们需要滋养的心灵:善良、正义、忠诚、气节、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宽容、人权、公正……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这里所说的“注入”绝不是脱离教学内容进行生拉活扯的强加或牵强附会的联系,而应该自然而然地融汇在教学过程中。

那么,我所说的“民主课堂”应该“自然而然地融汇”哪些民主精神呢?

 

1.充满爱心

我始终认为,在民主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因此,所谓“充满爱心的教育”就是把学生当人的教育,就是充满人性尊重和人文关怀的教育。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民主教育就是爱的教育。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定是以人为本的信奉者和实践者。他有温馨的爱心和晶莹的童心。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充满爱心的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个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优生”都投以关注与尊重的目光,同时教师以自己的爱心去感染学生,让孩子之间也彼此尊重与善待。

充满爱心的民主教育,就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

 

2.尊重个性

这里的“个性”,与“共性”相对,指的是一个人在天赋、智慧、能力、兴趣、气质、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或潜在的独特性甚至独一无二性。当然,个性本身在价值上是中性的,因此“尊重”在这里不是“迁就”,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根据学生的个性予以因势象形地积极引导,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尊重个性就是尊重差异,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学内容的组织、选择和教学方法的使用等等方面,都必须考虑学生个性的独特性、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性,还意味着不用升学与否这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是否成才,而是尊重不同个性学生未来的不同发展,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尊重个性的民主教育,特别体现于对待长期以来被传统教育忽视或冷落的“后进生”的态度上。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困难学生”倾注更多的爱心、耐心和信心。如果我们的课堂只着眼于“尖子生”,而冷落甚至无视那些所谓“差生”,如此“教育”没有半点民主可言!

相反,具有民主精神的教师,会对“困难学生”倾注更多的爱心、耐心和信心。由于智力状况、学习基础、家庭教养、个性特征等等因素的差异,学生发展很难绝对均衡同步,往往总有部分学生暂时滞后或掉队。具有民主情怀的教师,就应该通过教学设计,让他们找到能够体现自己个性尊严的角色,从而尽情挥洒其独具魅力的创造色彩,并自由舒展其澄明自然的心灵空间。在民主教育的课堂上,每一粒种子都能破土发芽,每一株幼苗都能茁壮成长,每一朵鲜花都能自由开放,每一个果实都能散发芬芳!

 

3.追求自由

民主教育首先是充满自由精神的教育,这种自由精神尤其应该体现于对学生心灵自由的尊重。

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教师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教师应拥一种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独立思考的人文精神,并以此去感染学生。我们实在无法设想:一个迷信教材、迷信教参、迷信高考题的教师会培养出富有创造精神的一代新人。

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要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这里所说的“迷信”主要是指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教师的迷信、对名家的迷信、对“权威”的迷信和对“多数人”的迷信。我们应该明确告诉学生:世界上不存在万能的“圣人”;老师也好,名家也好,“权威”也好,都不可能句句是真理;我们所学的课文,即使是千古名篇,也不可能绝对完美无瑕;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是应该的,但这些“意见”只能供我们独立思考时参考,而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对某篇文章的看法,我们只能忠实于自己的心灵,不能盲目从众。绝不能用别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

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驰骋其思想骏马:面对教材,面对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应该平等对话;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展开思想碰撞。教师当然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但这种“见解”只能是一家之言,而不能成为强加给学生强加给作品的绝对真理。

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是尊重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自由精神当然不是民主教育所独有的内核,而且也不是民主教育的全部内容,但没有自由精神的民主教育,便不是真正的民主教育。

 

4.体现平等

民主教育要求每一位教育者重新审视师生关系。教师的职责无疑是“传道授业解惑”,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知识的任何方面都超过了学生,教师更不应因此而以真理的垄断者自居。尊重学生,就包括尊重学生的思考,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和学生一起追求新知、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合作学习的态度,就是平等精神在民主教育中的体现。

与学生同志式地探求真理,就应尊重学生发表不同看法的权利,并且提倡学生与教师开展观点争鸣。学生的认识也许比较肤浅,他们的看法也许比较片面甚至有错误之处,但在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上,和教师是平等的。教师绝对不能因为学生的“幼稚”而剥夺学生思想的权利。

平等,还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尊严的平等,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权利的平等,特别是学生受教育的权利的平等。学生是否真正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师是否真正平等地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学活动,是让少数“精英学生”独领风骚呢,还是让所有学生都参与?上公开课,只是让个别“尖子生”举手答问以显示教学效果呢,还是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讨论以展示所有学生的真实思维状况?毕业复习期间,是只重点抓部分升学有望的学生呢,还是面向所有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如此等等,都体现出教育者是否真正平等地尊重学生的权利。

教师不但自己应该对每位同学一视同仁,而且还应该在教学中营造一种同学之间也互相尊重、真诚友好、平等相处的氛围。让学生在这平等的氛围中感受平等,并学会平等。

 

5.重视法治

李镇西课堂实录 李镇西:我对民主课堂的理解

尽管“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方式,但其精神实质无非是依靠体现公共意志的规则(法律)来实施管理,而且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统一的规则。正是在这一精神实质上,民主教育与法治精神得以沟通――民主精神同时也就是法治精神。

让学生依据共同制定的规则参与教学管理,是民主教育中法治精神的突出体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其主体性不仅仅体现在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方面,也体现在参与教学的管理方面。既然尊重学生,而且承认教师的所有工作从根本上说都应服务于学生,那么,学生对教学更应有建议、评价与监督的权利。教师没有理由不尊重学生的这个权利。对真正的民主教育来说,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互相监督是理所当然的。当然,长期以来,教师对学生的建议、评价和监督已经成为理所当然,无需强调;而学生对老师的建议、评价和监督则至今没有引起重视,因此,我们现在更看重后者。

 

6.倡导宽容

离开了宽容谈民主教育是不可思议的。民主本身就意味着宽容:宽容他人的个性,宽容他人的歧见,宽容他人的错误,宽容他人的与众不同……作为教师,当然承担着教育的使命,对学生不成熟的乃至错误的思想认识负有引导的责任。但是第一,学生的不成熟乃至错误是一种成长现象,其中往往包含着求新求异的可贵因素,如果一味扼杀便很可能掐断了创造的萌芽。第二,宽容学生的不成熟和错误,意味着一种教育者的真诚信任和热情期待:相信学生会在继续成长的过程中自己超越自己,走向成熟。第三,教师的引导,前提是尊重学生思想的权利,然后通过与学生平等对话(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训斥),以富有真理性的思想(而不是所谓的“教师权威”)去影响(而不是强制)学生的心灵。

教师的宽容,说到底仍然是尊重学生思考的权利,并给学生提供一个个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不要怕学生说错,不跌跟斗的人永远长不大,所谓“拒绝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正是这个意思。课堂应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而不只是教师思想的橱窗。如果不许学生说错,无异于剥夺了他们的思考。在充满宽容的课堂上,不应只有教师的声音,教师更不应该以自己的观点定于一尊,而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倡学生展开思想碰撞,鼓励学生发表富有创造性的观点或看法。努力使整个教学课堂具有一种开放性的学术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既有共同的提高也有不同的收获。

当然,宽容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宽容,也包括学生对老师的宽容,更包括学生之间的宽容。独立思考绝不是唯我独尊,更不是拒绝倾听他人意见;相反,在对话探究的过程中能具备海纳百川的胸襟是一种极可贵的民主品质。教师应善于在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的宽容向学生示范,在鼓励每一个学生珍视表达自己见解的权利的同时,也尊重别人发表不同看法的权利――既勇于表达又善于倾听,既当仁不让,又虚怀若谷。

 

7.讲究妥协

在现代生活中,善于妥协是一种明智,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与人合作的前提。能够妥协,意味着对对方利益的尊重,意味着将对方的利益看得和自身利益同样重要,更意味着尊重他人的精神世界。平时我们所说的 “取长补短” “求同存异”都含有妥协的意思。

在民主教育过程中,如果说“宽容”是善待他人的不同观点,那么“妥协”则是对话双方都勇敢地接纳对方观点中的合理因素,彼此相长,共同提高。妥协也不是简单地向对方“认输”,而是服从真理以完善自己的认识。对教师来说,这本身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民主精神示范。

  妥协的前提仍然是平等。教师要乐于以朋友的身份在课堂上和学生开展同志式的平等讨论或争论,并在这过程中主动吸取学生的合理见解。其实,更多的时候,所谓“妥协”并不是绝对的“甲错乙对”因而甲方在思想上向乙方“投降”,而是“双赢”――即在讨论争辩中,双方都不断吸收对方观点的合理因素进而使双方的认识更接近真理。当然,也有这种情况,面对学生正确的批评,明明错了的教师更应该承认错误接受批评,并尽可能改正错误。

妥协,常常还体现在师生之间的“遇事多商量”:大到制定的教学计划是否可行,小到每天布置的作业是否适量,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进度的调整、教学形式的改革等等,尽管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但学生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还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提倡的妥协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妥协,也包括教会学生学会妥协。在班级生活中,同学之间、班干部之间、班干部与普通同学之间、班与班之间……在处理日常事务时,都免不了会有意见不同的时候,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与吸纳,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切忌狂妄自大、唯我独尊,让学生在妥协中学会与人共事,会学真正的民主生活方式。

 

8.激发创造

民主是对人的本质的解放,而人的本质在于创造。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是民主教育的使命。――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发展”而不是“培养”。所谓“激发创造”,在我看来,不是对学生进行“从零开始”的所谓“培养”,而是“发展”他们与生俱来的创造性――首先是要点燃学生熊熊燃烧的思想火炬,让学生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我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创造的潜在能力;所以,教师要做的,是提供机会让学生心灵的泉水无拘无束地奔涌,说通俗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敢想”。创造,意味着思想解放。而学生一旦获得了思想解放,他们所迸发出来的创造力往往远远超出我们的意料。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教师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我们应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充分展开认识活动,所以说,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的平等和谐关系,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然而,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我们过去的教育却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学生的精神自由:无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封建文化的残余至今还阻碍着我们的教育走向民主与科学。在师生关系上,一些善良的教师往往不知不觉甚至是“好心”地损害着学生的尊严和感情;在某些语文课堂上,不但没有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民主气氛,反而存在着唯师是从的思想专制――学生的心灵已被牢牢地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哪有半点创造的精神空间可言?

我认为,民主教育首先是目中有“人”的教育。真正的教育者理应把学生看做有灵性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教师见解的复述者,更不能成为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道具!我们不应把学生的大脑当成一个个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空荡荡的容器,而应看做是一支支等待我们去点燃的火炬,它一旦被点燃必将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创新的光芒。因此,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与其说是手把手地教学生怎样去做,不如说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个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让他们的精神自由地飞翔。

 

上面我谈了民主教育的八个特点,当这些特点体现于教学过程之中时,我们把这样的课堂称作“民主课堂”。所谓“民主课堂”,通俗地说,就是充满民主教育理念的课堂,它意味着教师对学生能力与潜力的无限信任,意味着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原有的基础与个性,意味着在师生是在探求知识真理道路上志同道合的同志和朋友,意味着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意味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民主课堂”是建立在师生人格平等基础上的课堂,是以师生积极交流对话生成为主的课堂,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课堂,是充满生命幸福与人性光芒的课堂!

“民主课堂”的核心理念: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的真正体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变革课堂师生关系,把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过程,让教师的“教”服务于甚至服从于学生的“学”。

“民主课堂”的基本操作模式:“导学稿”加 “小组合作”。“导学稿”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是“民主课堂”实施的有效载体,或者通俗地说,是帮助学生如何学习的“指南”。“小组合作”是学生学习的形式,是“民主课堂”实施的有效方式,是学生依据“导学稿”所采取的行动。

以上是我对民主课堂的理解和解说,也表达了我目前的课堂改革追求。注意,这里说的是“目前的课堂改革追求”,而不是“目前的课堂改革现状”。之所以要强调是“追求”,是因为这些民主课堂的特征或者说课堂改革要求,目前来看,有点理想化,远没有成为我校每堂课的常态。或者说,我所提出的民主教育的八个特征,是我们课堂改革的蓝图。但是,毫无疑问,我和我的同事们正在依据这蓝图“施工”,我们正坚韧地向这理想迈进。

最后,我还想就我们微观的课堂改革与宏观的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谈几句。世界的民主潮流越来越势不可挡,这是客观事实。作为社会主义中国,我们正在将民主的基本理念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也是客观事实。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巨大进步,既体现于经济实力的迅猛增长,也体现于精神文明的日益提升——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国人公民意识的觉醒。中共中央早就宣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建立小康社会的标准之一,是“民主更加健全”。我这里所说的“民主教育”的使命,正是为即将到来的“民主更加健全”的社会培养民主主体――具有民主精神的现代公民。因此,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开放,思想的解放,时代的呼唤,世界的挑战……使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呼之欲出,也使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教育应运而生。而这里的民主教育必须落在课堂——给课堂注入更多的民主精神,让课堂不但成为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空间,也成为成为造就公民的摇篮。

理想的教育应该成为充满民主气息的教育,成为对学生进行民主精神的教育,成为为民主社会培养公民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主的确是教育进程的必然。

                                                                         2011年2月20日

所谓“民主课堂”,通俗地说,就是充满民主教育理念的课堂,它意味着教师对学生能力与潜力的无限信任,意味着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原有的基础与个性,意味着在师生是在探求知识真理道路上志同道合的同志和朋友,意味着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意味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民主课堂”是建立在师生人格平等基础上的课堂,是以师生积极交流对话生成为主的课堂,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课堂,是充满生命幸福与人性光芒的课堂!

  (此处省略7000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3651/400760212156.html

更多阅读

——《少年闰土》课堂实录(转) 少年闰土识字教学实录

重温真诚质朴的友谊,再现元气淋漓的闰土——《少年闰土》课堂实录及点评执教: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罗才军点评: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特级教师莫国夫一、沉醉美好的想象,初识那闰土。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海边少年,这少年

张祖庆《盘古开天地》课堂实录 穷人课堂实录 张祖庆

张祖庆《盘古开天地》课堂实录板块一 —— 读成一句话师:(指着预先写好的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盘古开天地》,是一个神话故事,课文大家都已经读过了是吗?生:是!师:打开语文课本,再一次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一遍。注意把每一句话读通顺,碰

朱自清《背影》课堂实录 背影课堂实录视频

《背影》课堂实录                     执教人:白坤峰教师:朱自清的《背影》大家都熟悉吧?请一位同学说说你的感受。学生:主要是感动,爸爸那么胖,还爬上月台去买桔子;朱自清都是大人了,爸爸还对他不放心,坚持去送他

《一株紫丁香》课堂实录 一株紫丁香公开课实录

《一株紫丁香》是我今年上半年为镇小学系列提供的一堂低(二)年级语文新理念课堂模式教学课,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一株紫丁香》课堂实录汨罗市大荆镇中心学校 杨敬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认生字并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

声明:《李镇西课堂实录 李镇西:我对民主课堂的理解》为网友皒沒有過愛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